國旗插在硫磺島上這幅攝影作品是擺拍嗎?
《星條旗插在硫磺島上》
《國旗插在硫磺島上》這幅曾被美國攝影雜誌評價為「那一刻,照相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靈魂!「
羅森塔爾
這張在攝影史上堪稱「不朽之傑作」的照片不僅讓羅森塔爾獲得了1946年的普利策獎,而且為他贏得了一生的榮耀。
羅森塔爾1911年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從小他就酷愛攝影。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上世紀20年代末,他來到舊金山投奔哥哥。1930年,他在「新聞業聯合會」找到了一份工作,開始了記者生涯。
1932年,羅森塔爾來到《舊金山新聞報》(SanFranciscoNews),成為一名文字兼攝影記者。1936年,羅森塔爾擔任了《紐約時報》下屬「世界圖片社」舊金山記者站負責人。不久,美聯社收購了「世界圖片社」,羅森塔爾成為美聯社的員工。1944年,他被美聯社派往太平洋地區,成為一名戰地攝影記者。這期間,他拍下了那幅傑作,並因此獲得了1946年普利策獎。在參加硫磺島戰役之前,羅森塔爾還參加了收復新幾內亞島和關島的戰役,並拍下不少精彩的戰地照片。
二戰結束後不久,羅森塔爾辭去美聯社工作,加盟《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rscoChronicle),一直做攝影記者,直至退休。2006年8月20日,羅森塔爾在舊金山郊區的一家老人中心無疾而終,享年94歲。《舊金山記事報》8月21日比其他報紙早一天報道了羅森塔爾的去世,用了這樣一個標題:Photowas hisfam e-his prid e「MyMarines」(他的聲名,他的驕傲―――國旗插上硫磺島)。
喬·羅森塔爾在以自己拍攝的照片為樣板的巨大青銅雕像前留影。
歷史瞬間
硫磺島(IwoJim a)是東京以南1200公里外的一座小島,東西寬8公里,南北長14公里。島上有3個機場,雷達擔負著東京的警戒任務,2.1萬名士兵駐守,是日軍的戰略要地。1945年2月,「二戰」進入最後階段,蘇聯紅軍佔領華沙後向柏林挺進,美軍主力實施「越島進攻」計劃,逼近日本本土。
為了攻佔硫磺島,用以停放B-29轟炸機和當作挺進日本本土的前哨,美國海軍陸戰隊集中了3個師共6萬多人準備攻島。在總攻發起之前,海軍艦炮對硫磺島轟擊了10天,還出動飛機轟炸了72個小時。總攻於2月19日清晨發起,美軍的130艘登陸艦運載1萬多名士兵和200餘輛坦克,在3艘炮艦、9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的掩護下登陸。沒想到,美軍剛剛踏上硫磺島,日軍的炮火便使海灘變成美軍的地獄。僅僅一個早晨,美軍就傷亡2000多人。此後,美軍開始了「地獄裡的噩夢」生活,每天都有大量士兵死於來自火山熔洞里射出來的子彈,戰鬥進展極為緩慢。
當年舊金山《考察家報》在頭版的報道,反映出當時美國上下的憂慮:「美軍在硫磺島付出的代價太慘重了,有被拖垮的危險。」也就在這時,一件鼓舞人心的事件發生了。
1945年2月2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師第28團哈羅德·希勒中尉率領一支44人的小分隊,一路血戰,上午10時30分,終於衝上了硫磺島制高點―――折缽山(Suriba chi)山頂,他們隨即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此時島上戰事正酣,山頂升起的這面星條旗大大鼓舞了美軍的士氣。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山頂的旗幟,他們決定換一面更大的國旗。於是,指揮員命令779號坦克登陸艦緊急將一面更大的國旗送上岸。希勒中尉小分隊中的6名官兵奮力將這面大旗插上山頂。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正好被羅森塔爾拍下來。
硫磺島上的全體美軍將士在這面國旗的鼓舞下,士氣大震,浴血奮戰。鏖戰持續了36天,美軍總共付出了2.4萬人傷亡的代價,其中陣亡5563人,才最後佔領硫磺島。而島上的日軍除了200餘人被俘外,其餘2.08萬悉數戰死。
這場戰鬥象徵著太平洋戰區的決定性勝利。
這張照片可以說是假照,也可以說不是:激戰中士兵們在島上已經插上了美國國旗,但他們的上司嫌已插上的旗子太小,讓士兵們換一面更大的新旗。照片是羅森塔爾在第二天早上6名士兵換旗時抓拍到的。
在這場戰役10年之後,羅森塔爾寫書回憶了拍攝這張著名照片的過程。他說,硫磺島戰役發起後第4天,即2月23日,士兵告訴他,國旗已經插上了最高峰折缽山。雖然錯過了插第一面旗的時間,但身材矮小而且嚴重近視的羅森塔爾還是立即向山頂爬去,恰巧他趕上了美軍在換第二面大國旗。就在士兵們豎旗的時候,羅森塔爾略略後退,取背後低角度,拍下了這張照片。隨後,他花了19個小時回到船上,沖洗膠捲,再把照片發回美聯社總部。
這張充分展示了美國士兵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雄主義氣概的照片,後來成為世界攝影史上的名作。但羅森塔爾謙虛地說:「我看見他們在豎起國旗,就下意識地按下快門。拍攝過程很簡單,我不認為那是一次偉大的拍攝,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傳遍世界
《國旗插在硫磺島上》發到國內第二天,美國各家報紙爭相發表這幅照片,隨即在國內引起轟動,並很快傳遍了世界。
美國總統杜魯門下命令查出照片上這6名插旗勇士的姓名,進行表彰。後來經查,這6名英勇的官兵是艾拉·海斯、富蘭克林·索思理、約翰·布拉德利、哈朗·布勞克、邁克·斯特蘭克和雷內·加格嫩。其中,邁克·斯特蘭克和哈朗·布勞克在拍照後一周內相繼犧牲,年僅19歲的富蘭克林·索思理也在硫磺島戰役勝利前犧牲。
美國郵政總局根據公眾的強烈要求,於當年以這幅照片為基本圖案設計發行了郵票,發行總數高達137萬張。
一位年輕的海軍雕塑家費利克斯·韋爾登(Felix W.Weldon)一見到報上的照片就激動不已,他的腦海中閃現出「自由引導人民」這個創作主題。當時天色已晚,但他生怕失去激情,於是沖回自己的工作室,用蠟塑造模型。韋爾登一夜間完成的蠟塑小樣受到了同事的好評,兩位海軍陸戰隊的將軍也讚賞不已。1945年6月4日,韋爾登帶著修改過的小樣來到白宮,請杜魯門總統觀賞。在海軍陸戰隊方面的支持下,韋爾登著手將小樣放大,為大型銅像募集資金的工作也隨即開始。募捐活動立即得到了千百萬人的響應,僅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戰士以及他們的親友、家屬就籌集了85萬美元。1954年11月10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立紀念日,這座充滿激情的紀念像落成,碑身四周環刻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參加過的重大戰役。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之題詞:「紀念自1776年11月10日以來,為祖國獻出了生命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士們。」1954年11月12日清晨,近7000人來到弗吉尼亞阿靈頓國家公墓參加了這座「美國海軍紀念碑」的落成典禮。到如今,來此瞻仰的人已經不計其數,參觀者無不被這座大型青銅士兵雕像所震撼。
擺拍之爭
但是,長期以來,在新聞攝影界也有人對這張照片提出質疑,認為有「擺拍」之嫌。對此,羅森塔爾解釋道,「如果我真的擺拍,我不會找這麼多人,而且我會拍下他們的面孔。當然如果我那樣做的話,這張照片就不會取得這麼大成功了。」後來,美聯社圖片檔案館高級管理員Charles Zoeller找到了羅森塔爾保存在紐約美聯社照片圖書館的《國旗插在硫磺島上》原始檔案,我們得以看到這幅著名作品的原底片,進而揭開有關這幅作品的迷霧,澄清對這幅作品的質疑。
這是一張普通的4×5畫幅的120黑白底片。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張構圖上存在明顯不足的攝影:左邊留有太多空白,而右邊又顯得太過「緊張」。倘若按動快門那一瞬間,羅森塔爾的鏡頭能夠向右偏下轉動少許,那就不至於勞駕編輯將照片的左邊和上部裁去少許了。拍攝這張照片時,羅森塔爾已經具有13年的職業新聞攝影生涯了,按常理不會犯這等低級的構圖毛病。唯一的解釋是,當時戰事正酣,氣氛緊張,根本來不及從容構圖,先拍下來再說。這也有力地回應了新聞攝影界對這幅經典之作存有的「擺拍」質疑。
另外,從後來發表的羅森塔爾戰地照片來看,他當時用的是一架柯達公司在40年代生產的方形Speed Graphic120相機。這是一款平視新聞相機,由於機件結實,成像極佳,頗受專業攝影者尤其是人像攝影師的青睞。但同時也由於它的笨重,不大適合戰地攝影記者使用。而用平視取景器構圖出現《國旗插在硫磺島上》原底片上顯示的「偏沉」畫面,就更說明構圖時的倉促和緊張,也進一步說明此照片絕非從容擺拍所為。
從原底片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天空有著比較多的雲彩,只是天空的亮度與地面的亮度存在的亮度反差,遠遠超出黑白膠片的寬容度,攝影曝光如果照顧到地面,就勢必會使天空部分曝光過度。不過,底片上還是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天空的雲彩。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照片上,雲並不明顯。我們認為,放大這張照片的時候,完全可以對天空部分作適當增加曝光的處理,使濃雲得以再現,以烘托戰爭氣氛。這樣做不但不違背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原則,恰恰相反,它真實地還原了現場。
影響深遠
經典照片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影響的時間也是久遠的。
半個世紀以後的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聯社攝影記者托馬斯·富蘭克林(Thomas E.Frankl in)來到世貿廢墟附近,當他看到3名消防員在廢墟上豎起一面美國國旗的時候,他立刻按下快門,抓拍下了《國旗在廢墟上升起》這個鏡頭(見圖4)。第二天,美國《Kitsap Sun》報以巨大版面發表了這幅照片,給美國人民以巨大鼓舞。富蘭克林拍攝的這張照片也迅速傳遍世界,並成為2002年普利策獎的最後入圍作品。
這幅照片清晰地顯示著喬·羅森塔爾《國旗插在硫磺島上》的基因。攝影師富蘭克林回憶說,是前輩羅森塔爾給了他靈感。在世貿現場看到消防員豎起國旗的場景後,他立刻想到了羅森塔爾的硫磺島戰役照片,他認為兩者的構圖和立意都非常類似。
後來一些悼念「9·11」遇難者的海報上,也借鑒了《國旗插在硫磺島上》的構圖視覺元素。
時間證明,羅森塔爾按動快門那一刻,「照相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靈魂!」
(作者分別為萊陽農學院傳播學院影視技術教研室主任、防災科技學院外語系教師)
美國人都拍了一部電影講這個了,講的很清楚的。 《父輩的旗幟》
是擺拍的,當時很流行這麼干很多戰地記錄資料都是事後根據已發生的事件補拍的。硫磺島的旗幟是美軍大勢已定然後補拍的當初升起戰旗的場景。
建議去看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電影《父輩的旗幟》,裡面基本很大內容就是圍繞提問者的問題展開的。另外,我在知乎上寫了一個這個電影的評論,後半部分說了有關那張照片一些其他的東西,可以看一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89072/answer/86066744
講個題外話,傳說六個人上來插旗馬上被日軍迫擊炮乾死了幾個人。。。最後還是隊友上來救場解圍。。。從行為上來說真是豬隊友,不過這照片確實正能量滿滿照片比行為有更大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perapher、chihato、lofoto...等LOFTER組織或者類似組織的用戶群體?
※幫攝影師拍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60kb的相片洗出來清晰嗎?
※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肖像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