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是否在顛覆中國原有的營銷模式?
題目我不想再改,畢竟現在來說很成功。諸君的答案很好的呈現了互聯網對現代營銷的影響,並且展示了可能運用的思維。感謝各位的回答,祝各位生活愉快。
——————————————————————————————————————————在一個企業由小慢慢做大的過程中,中國的很多企業我認為選擇了一種很像紅軍打天下風格的營銷戰略,打下一個根據地,然後以這個根據地為根本向下一個根據地快速複製。很多情況下商品的銷售依靠的是人員性的渠道建設,並且審慎的使用廣告手段。這個時間裡面,很多小企業似乎是隱身的,他們發出一定的聲音,但是很微弱。
而互聯網思維的來襲讓很多小企業似乎認識到了粉絲的魅力。在我所看過的一些案例中,小型的企業依靠互聯網推銷自己的產品,並且向顧客承諾自己產品的優質體驗。他們會試圖發展屬於自己企業的愛好者以此來維持自己的銷售。在這個時間裡面,很多小企業似乎一下變成了大嗓門,吆喝著自己的產品並且希望能夠培養一群忠實顧客。
那是不是說明了,中國舊有的營銷模式正在被顛覆,小型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開始趨向於使用互聯網式的思維而非紅軍式的思維?
如果我的認識有錯誤,也希望各位大拿能夠指出。作為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小弟感激不盡。
———————————————————————————————————————————
或許「顛覆」兩字相對不妥,主要是既然誕生了一種新的策略和媒介,那麼其必然會對舊式的方法產生影響,我也僅僅想問問各位對新生事物和舊有事物之間差異的看法。本人也認同@張亮-Leo♂回答中所言,少談顛覆,
還在揮舞互聯網思維棒糖,等小男孩上當?
互聯網思維是玩法,之於營銷無限遊戲。
- 貼標籤
對於顧客,你代表什麼?
以BAT為例,百度搜索,騰訊社交,阿里巴巴電商。
對於你,顧客代表什麼?
以陌陌為例,至少好奇、好色、寂寞、虛榮、賣肉五類。 - 大數據
心有殺意,撿起易拉罐當兇器。
例見《 怎樣合法地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商業情報網路?》 -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是不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法則》?
是。 - 用戶體驗
帶入顧客視角,哪些接觸點符合期待(痛點),哪些超出期待(尖叫點/引爆點)?
不脫落破漏符合期待;單手開啟立辨正反超出期待。 - 粉絲經濟
互動感符合期待,參與感超出期待。
於是,「因為米粉,所以小米」。 - 流量為王
銷售額=流量
× 轉化率
× 客單價,
效果=數量×質量。
10億免費用戶總有100萬付費。 - 免費增值
XX免費為了OO付費。
例如,Tungkun選秀免費,OOXX付費。 - 社會化營銷
即付費媒體(Paid Media),自媒體(We Media),口碑媒體(Earn Media)的整合營銷傳播。
例見《
如何看待特勞特說「社交媒體是一個噩夢,成為營銷手段為之尚早」?》 - 平台生態圈
無非共贏。
褚時健+本來生活,逆襲電商。 - 得屌絲者得天下
降門檻,一塊錢即可劃賬餘額寶;
不裝逼,史玉柱為屌絲代言。 - 快速迭代微創新
改錯,試錯,每天進步1%。
例如,2012年微信發布44次更新。
例如,評論本文錯別字我馬上改……
上述破事,一眾嘴炮說出花來;
- 只見樹葉,不見樹木:
微微微創新,毀毀毀三觀,什麼都說就不說到點上。 - 更不見樹林:
互聯網思維玩法,僅是A Part Of The Game,依存於營銷遊戲:
Part B Of The Game:互聯網思維玩法與營銷遊戲
什麼是營銷?
營銷=STP+4P+CRM=S(市場細分)+T(市場選擇)+P(市場定位)+P(產品)+P(價格)+P(渠道)+P(宣傳)+CRM(顧客關係經營)
代入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營銷=S(數據洞悉市場)+TP(共鳴彌散)+4P(
消費者接觸點增殖 )+CRM(成癮性系統)
1、STP
- Segmentation(數據洞悉市場)
互聯網s的市場細分,數據魔方+淘寶指數+百度商情足矣:
A、數據魔方(http://mofang.taobao.com)
可見:
行業規模、佔比、環比、趨勢、件單價,客單價,熱銷品牌,熱銷產品;
顧客購買頻次,來訪高峰、購買高峰、地域分布、性別分布、年齡分布。
B、淘寶指數(http://shu.taobao.com)可見:
行業銷季、地域喜好度、顧客愛好、消費層級、相關品牌、相關商品、相關屬性。
C、百度商情(http://shangqing.baidu.com)
需求意向可見一斑:以2014情人節為例,
網民至少需求避孕套58758朵,鮮花81204朵;
1/3搜索避孕套的網民想買(其餘是幹啥……),1/2搜索鮮花的網民想買。
至少昨天,鮮花比避孕套好賣。 - Targeting與Positioning(共鳴彌散)
藍海戰略怎奈肉少狼多;定位逆勢去中心化浪潮;
互聯網時代的市場選擇與定位,還看共鳴。
雙向標註:對於顧客,你代表什麼?對於你,顧客代表什麼?
因為蘋果/小米/鎚子,所以果粉/米粉/錘粉;
因為果粉/米粉/錘粉,所以蘋果/小米/鎚子。
2、4P(消費者接觸點增殖)
互聯網時代什麼最貴?消費者注意!(原因見《廣告公關為什麼在走向營銷融合?》)
縱產品最佳捕鼠器、價格是極好的、渠道無處不在,也敵不過受眾閱品牌logo日均過千。
唯一勝券在增殖消費者接觸點數量與質量。
- 增殖消費者接觸點數量
要點:引誘媒體與受眾二次傳播。
操作方法:
Product
產品應是極端的:極簡,極耐操,極用戶體驗,極快速迭代……好壞皆有理由二次傳播。
Price
價格應是誠意的:C2B,F2B,BOM,饑渴營銷,免費增值,支持比特幣付款……貴賤皆有理由二次傳播。
Place
渠道應是共贏的:O2O,Solomo,移動支付,觸網,落地……動拒皆有理由二次傳播。
Promotion
宣傳應是社交的:付費媒體,自媒體,口碑媒體,甚至二次傳播本身……喜惡。 - 增殖消費者接觸點質量
以BIG IDEA引燃爭議,名利雙收。
操作方法見《無策劃基礎,要如何學習策劃?》
3、CRM(成癮性系統)
將CRM譯為顧客關係管理,全然不通人性:
鬼才願意因為買倆東西被管理。
正解是以營銷遊戲化,讓顧客對品牌像玩遊戲般上癮,佔據心智——重複購買——推薦購買。
操作方法,見《遊戲化 (Gamification) 是什麼?如何應用於營銷與管理? 》。
綜上,互聯網思維玩法作為Part B Of The Game,給營銷遊戲更多可能性。
互聯網思維玩法,僅是A Part Of The Game,依存於營銷遊戲;同時作為Part B Of The Game,給營銷遊戲更多可能性。
看似已The End,
但忍著沒說,
互聯網思維本質,就在於顛覆反人性。
- 為顛覆操作技術壟斷而蘋果麥金塔;
- 為顛覆集權與信息控制而比特幣;
- 為顛覆電信運營商壟斷而微信;
- 為顛覆精英話語權而知乎。
- 你將為顛覆……而……?
謹以此文群嘲互聯網大V動物世界。
扔掉棒棒糖,讓小男孩走。
最近看了一兩本書,有一點想法,可能不能解決題主的問題,但如果能引發點討論與思考的話也是不錯的。然後在進入正文之前,請允許我把互聯網思維改成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思維到底是啥,我也不知道。
回答問題:我認為本質上並沒有改變,顛覆的也只是營銷戰術。
一、互聯網帶來的改變
單就從市場方面講,我認為互聯網帶來的最主要的改變有兩點,一是容量,二是聯結。
(一)容量
微觀上,容量指商品貨架,互聯網使能夠陳列在消費者面前的商品的數量擴增至以往的幾十倍幾百倍。
宏觀上,容量指企業能夠選擇的市場。這個意思是,在傳統時代,因為傳播與聯結的局限性,企業面對的市場是有限的。打個比方,在調味料市場,可能企業接觸到的只有酸甜苦辣咸五個偏好細分出來的市場,而在互聯網時代,一些比較小眾的口味偏好者,比如屎味的巧克力偏好者,企業就能找到他們並且銷售產品。所以對企業來說,他們面對的市場其實是更加廣闊了。雖然消費者還是那些消費者,但是細分能帶來更高水平的消費意願和消費額。
容量的改變使得利基市場浮出水面。
(二)聯結
1、信息渠道。渠道不僅指商品流通渠道也指信息傳播渠道。互聯網時代商品的流通渠道其實是被更加專業的公司外包了,比如快遞公司。而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對待的是信息渠道。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是雙向的。企業對消費者,消費者對企業。除此之外,還有消費者對消費者,消費者與競爭者。渠道的改變使利基市場比以往重要的多,尋找並服務利基市場的成本降低,更多小企業獲得成功的概率增加。(我個人認為,面對利基市場大企業往往挺無能為力的,不得不說小企業更專註,從而能夠蠶食一部分市場份額。真的是」蠶「食。)前些年寶潔瘦身,削減品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需要更專註。
2、信息結點。我把信息結點理解為「更大更有力的聲音」。大和有力是兩個概念。大是說信息能有機會被更多人接收到,而有力是指這條信息有更多機會被討論和認同。打個比方,發微博時附上熱門話題標籤,是更大。更有力就是微博大V的狀態,隨便一條,就有很高的關注度和討論量。這兩個對信息的傳播,更有力顯然更為重要,而更大往往是在推波助瀾。在營銷上,品牌往往就是大V。
所以可以看到,小企業,或者說是新興企業,做的更多的是類似於找組織,就是題目描述裡面寫的尋找培養自己的粉絲。小、新企業發聲靠的是粉絲,而大企業發聲靠的是自己,就是自己多年來積攢的實力與地位。
二、容量和聯結改變營銷
容量和聯結對什麼改變最大呢?我認為是消費者的注意力。
雖然容量變了,貨架上的東西多了。但是消費者的注意力仍舊是有限的。像超市貨架,被關注到的商品只集中在那幾排,同樣在虛擬目錄上,能被關注到的是排名靠前或者是出現在首頁上的商品。傳統營銷做的工作是在渠道商、零售商那裡獲得更好的位置,同樣在互聯網時代,也需要獲得更靠前的排名和顯眼的位置。這就是那個新出現的營銷方式,是叫SEO(不太懂)?這仍舊是在爭奪消費者的關注。
容量增多,而產品要脫穎而出,需要更加鮮明的個性。所以炒的很熱的品牌擬人化的概念仍舊是差異化戰略。而像社會化營銷、內容營銷、品牌新聞室等營銷方式,同樣還是在製造熱點,增加曝光量,爭取被消費者看到並引起好感。尤其是產品差異客觀上就很小的行業,贏取注意力就更加重要。而聯結的改變也為上面這些營銷方式的實現提供可能。或者說,聯結促使企業選擇社會化營銷、內容營銷這種營銷方式。
多說一句,對注意力的奪取不僅用正面、積極的內容來實現,像炒作、競爭、傾軋這種負面新聞也是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只是這種方法有風險,可能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之前總聽關注互聯網的朋友講幾個詞,產品、體驗、黏性。其實這三個詞也是容量和聯結改變導致的。因為選擇太多,對產品、服務、企業的評價十分容易,所以企業必須做好產品與體驗,以免造成負面評價。而又是因為選擇過多,聯結帶來的信息量過於龐雜,所以消費者需要形成習慣來降低自己的決策成本,這就是黏性。互聯網時代的黏性就是傳統營銷的忠誠,如果要改變消費習慣,消費者又得重新投入到產品和信息的海洋中進行抉擇。當然,產品的迭代,對新的消費方式形成的習慣並不在這一列。
最後,其實從容量、聯結和注意力的角度還可以看其他的一些概念吶,比如容量和聯結的改變帶來的是複雜和多變,所以在體驗中會額外關注簡潔與簡單,因為多餘的東西會降低或分散注意力;互動其實是讓消費者保持對你長久的注意力。說白了,還是特勞特佔據你心智的那一套嘛。
--------------------------------------------------------------------------------------------------
之前看知乎一個答案,忘記是誰的了,貌似是劉十九?(不好意思忘記了),裡面講到營銷的道、法沒變,變的是術。我覺得說的很對啊。
以上思考沒有實踐來驗證過,算是學生狗開的腦洞,應該會有很多考慮不到或者想法奇葩的地方,請指教。
——————————————————————————————————的確是 @劉十九 的 未來商業模式靠砸廣告活不下去,傳統形式的廣告完全被顛覆,而大部分傳統的營銷人員也無法在現有的環境生存? 這個答案里有講營銷 道、法、術、器的變與不變,謝啦(不會弄答案鏈接= =)
原回答:
表面上看:互聯網思維無非就是「專註產品與服務的極致」+「優秀的社會化媒體營銷」
4P+CRM 完全覆蓋所謂「互聯網營銷」的所有招數套路
換句話說:只不過誕生了互聯網罷了
=====================2.7日第一天上班作死分割線=====================
趁著大佬們的文字還沒醞釀出來,小盆友我先來佔座重寫O(∩_∩)O
題主的問題是:「傳統營銷模式是否被互聯網思維的新營銷模式顛覆(替代)」
題主的依據是:傳統企業「紅軍式」攻城略地、農村包圍城市;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粉絲經濟崛起
答:
且不論將舊模式歸結為「紅軍式「是否正確,也不提粉絲經濟能否代表」互聯網思維「,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伴隨互聯網普及+技術提升,營銷的模樣已經翻天覆地。
那到底新模式是否顛覆、替代舊模式?我的答案是:形式一直在變,思路從未改變
下面應該是營銷人的常識+私貨:
新模式的中心思想:「正合,奇勝」——簡單的說」正「是產品品質,」奇「是營銷手段。
這裡要找我們的老朋友4P來玩:
Product產品品質、place物流渠道和price定價策略就是一種「正」:當「噹噹」(= =)發現亞馬遜實行大幅度降價策略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跟進」;當天貓著手布局更廣闊的的物流輻射時,京東也不會放任不管。在正面戰場,雖然雙方實力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但實力是競爭的基礎——這便是「正,合」,在實力量級不相當的情況下,怎樣的「奇」都是難以取勝的。這句話或許有些絕對,但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 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中找到了某種因素,達到了實力的平衡。
相對來說,Promotion的定義一再被拓展,在我看來,優秀的promotion起到的作用,正是「奇」:最好的案例莫過於加多寶和廣葯的大戰,這場「悲情營銷」使加多寶在營銷界一戰成名,被定義為2013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之一。實際上,加多寶也是在做好了定位和線下渠道鋪設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promotion動作,可被稱之為案例經典。
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從這個鏈接查看第一名「唐僧同志」的回答:何謂營銷之巔?如何登峰造極?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導致」產品」不單單是產品,而是包含渠道、品牌、定價等一切形式的服務,「營銷」也再也不是簡簡單單的promotion,而細化到了每一次服務的「附著力」、每一次曝光的登場、每一次促銷的真誠。
新模式的其他特徵:
1. 產品精神
大家都說互聯網思維核心就是「用戶為中心」,不說廢話,這也就是「產品為中心」、「服務為中心」的翻版。問題是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時代產品好自然營銷好,還要你營銷人作甚?參見2
2. 定位至深
營銷人更需要把控的是定位,亘古不變的話題以及被討論爛了,可是似乎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做得好定位,而喬老爺的道理更加顛覆:你給消費者什麼,他們就要什麼!
3. 基於細節的洞察
把握機會和把握細節的人總會成功,在營銷界更是如此。加多寶洞察了你我憤青時代「對國企的偏見」、olay玉蘭油洞察了「親情缺失」、紅牛則洞察了「年輕人挑戰極限」。所以洞察從來不是抖機靈,需要大量的輸入和分析,以及運氣~
感謝「尋空「老師的觀點:
當社會化媒體剛剛崛起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基於社會化媒體的營銷應該怎麼做,於是傳統廣告的那些經驗便被複制過來了——繼續做 創意,只是換個媒介。當杜蕾斯作為行業內第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被廣為傳播的時候,創意為王這一理念達到了巔峰,於是所有的社會化營銷企業開始主導做海報創意,拍微電影,做品牌植入。這裡面可以舉出一些例子,比如碧浪的創意圖片——創意非凡,可我看到後也只是讚歎一句便將滑鼠滑輪向下滑了;比如六神花露水的微電影——趣味無窮,固然它可以收穫大獎,但我看了以後也沒有像看了一部優秀電影之後那種有一肚子話要說的感覺;比如天才小熊貓在段子中的品牌植入——非常搞笑,但這些品牌除了行業內人士,其他人真的會注意到嗎?當然還有最難以衡量效果的有獎轉發——它們的轉評量通常不錯,但帶來真正有效的粉絲能有多少呢?
【觀點】溝通第一,創意第二
只有真正的有效溝通,才能帶來品牌價值,單純的創意未必能帶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溝通,只是創造了流量。這個」有效「我認為是指「有效的將消費者通過優秀的創意、設計、策劃帶入品牌傳遞的價值中去」。注意!並不是帶入品牌,而是帶入品牌傳遞的價值。
5. 因勢而變?形式的變革
營銷從來都沒有定數。隨時間推移,C方碎片化的閱讀、輸入、消費模式等等行為方式,一定會導致B方的隨之而變。在每一個渠道、方向、小眾的、非主流的,只要是個性化的表達的區域,就可以是突破口。 某一個方向或許不能成為引爆點,但是「關注碎片化,且分配足夠精力進行個性化營銷」一定能成為引爆點。
至此,一種早就被總結出來的常識模式應該形成了:
細化一個好的營銷模式,是在」正「的基礎上,準確定位品牌、產品、消費者→洞察共鳴點→傳遞優秀的品牌理念、價值而非直接帶入產品→絕對執行力保證→完成促銷+品牌提升。我想,奇在定位、奇在洞察、奇在執行。每次遇到營銷問題就成了玄學討論一樣。3年傳統營銷經驗+2年互聯網營銷經驗不答一下這個問題感覺都對不起自己。
先說結論:肯定改變了,營銷依附於媒介,之前是電視報紙這種自上往下的媒介環境,變成了微博微信碎片化自下往上的傳播,都尼瑪信息革命多少年了,我說沒啥改變你能信?
我分三個方面回答樓主的問題,什麼是傳統營銷思維,什麼是互聯網營銷思維,有沒有改變。
一、傳統營銷思維「聊頗老矣,尚能飯否」
我總結一下樓主的「紅軍模式」,一個老闆搞到一個自以為吊炸天的產品,然後花個百來萬找個品牌公司建立一套品牌體系,再找一個有點代理商資源的縣級市開始實操上手,等打下來幾個區域市場後開始自信心爆棚,拿著小几千萬軟民幣到全國性的媒體主要是電視,報紙狂砸一輪廣告,命好的如腦白金、OPPO每天開著印鈔機撿錢,命不好的秦池、愛多DVD早就成了天價廣告費的炮灰。
我們按照這個套路再回頭瞄一眼連續16年榮獲保健品單品銷量第一的腦白金是怎麼造出來的。史玉柱在珠海虧損2個億後從一個美國同學手裡拿到了」腦白金「的配方,自己用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療效甚好準備把它作為東山再起的砝碼,在江蘇江陰一個小縣城走街串巷做調研的時候建立起腦白金的品牌體系,」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也是從一個老太太口裡學過來。由於沒啥市場費用,史玉柱開始小步慢走一步步打下數個區域市場之後積累一筆資金,靠著央視+地方電視台的廣告轟炸順利打開腦白金的全國市場,然後靠著這一套營銷方法連續16年霸佔國內保健品銷量第一的寶座。
傳統營銷思維的根本就是企業造出來一個產品通過海量廣告迅速佔領用戶心智,通過遍布全國的渠道迅速實現銷售,然後周而復始開著印鈔機滿世界收錢。在電視和報紙的媒介環境下確實可以利用廠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次次得逞。
我入行的時候進入了一家品牌諮詢公司,靠的就是這一套傳播營銷思維到處圈錢,但是公司2年來操盤的項目十死九傷。傳統營銷思維下的代表作——腦白金都史玉柱作價賣掉,我開始不禁懷疑傳統營銷「聊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互聯網思維(以上帝視角做營銷)
小米前幾年火的時候互聯網思維一幫營銷狗捧上了天,這兩年小米發展受阻又被同一幫人罵成了翔,做人好難。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種互聯網思維,我只說說這兩年在國內一個不大不小互聯網公司總結的互聯網思維。
1、用戶思維
傳統的營銷思維都是把企業當成宇宙中心,我認為客戶需要什麼產品,我覺得用戶喜歡什麼廣告。之前在廣告公司老大要求我們每兩月必須要走訪一下市場,同用戶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效率之底可想而知,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福利就是隨時隨地的同用戶溝通,坐在辦公司的可以一個調研問券對全世界的用戶進行定量分析,小到你可以建個微信邀請你的用戶來吐槽,大到你可以建個論壇來給你核心用戶讓你的用戶無時無刻地搞粉絲營銷。你可以快速分清什麼是用戶的真正」痛點「,什麼是你腦子裡面意淫的「癢點」
2、數據思維
人有時候都說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但是用戶行為留下的數據不會騙人。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把一切營銷行為量化下來。
舉個栗子:
我之前是是傳統的營銷思維,我以為營銷工作每天都是抓破腦袋搞個出讓行業震驚的大新聞:
就像梁朝偉的丸美眼霜節的廣告好是好,可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4000萬的廣告預算去搞一條大新聞,學會了互聯網營銷思維後我每天的工作變成了這樣:
學會了互聯網思維後,不再天馬星空的意淫什麼大創意,每天老老實實的做出一個個內容後快速投入到市場進行測試,得到效果最好的一條內容開始進行大面積的投放。不再追求表面漂漂亮亮的大創意,轉而轉求能給公司賺錢的「效果廣告」。
3、迭代思維
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終於可以像做軟體一樣做營銷。由於傳統的廣告投放成本很高,隨隨便便一個電視廣告也要個小几十萬,每一個廣告內容投放都慎之又慎。現在得出一個好點子之後馬上投入核心用戶群進行檢驗,就像這篇知乎文章,我可以隨時根據用戶的評論補充觀點。
迭代思維保證了產品在大規模投入市場之前能夠經過核心用戶的多倫充分檢驗,失敗的概率自然又會小不少。
三、互聯網思維是否在顛覆中國原有的營銷模式?
兩年前的一個晚上,我的老闆把我和總監喊道辦公室臭罵一頓:「你們這個月花了幾百萬打的公交廣告到底有沒有用?怎麼銷量反而不增反降?」老闆問的是廣告行業一個永恆的問題:我知道我浪費一半的廣告費,但我不知道浪費到哪裡?
在實踐了2年的互聯網思維後,我非常清楚每一個流量的來源,非常清楚每一個渠道的轉化率,非常清楚每1000塊錢到底能賺多少錢........
陽光底下哪有什麼新鮮事,那有什麼顛覆不顛覆,生物進化,物競天擇而已!
少談顛覆。
新媒介出生之後,一定會多出很多新的玩法,但,顛覆?
是的,網路媒體的流量超過了傳統媒體的發行量,網媒因此顛覆了什麼?廣告收費?虛假新聞?付費軟文?權威性?你寫了篇論文,發到核心期刊能算評職稱的指標哪怕你為此付了千元版面費,你發知乎贏得了10000個贊,然後??
當然,這個比方並不合適。
互聯網有多少理念是來自於傳統行業傳統媒介傳統思維?酒好不怕巷子深vs口碑營銷,粉絲經濟;酒好也怕巷子深vs傳播分享,精準營銷;客戶買鑽頭是為了打個洞vs數據驅動,需求為王;把梳子賣給和尚vs滿足用戶極端需求……
其實我舉得例子都未必合適,將就看吧。還是那句話,少談顛覆。
額,實話說,我不專業,對於營銷的理解來自於閱讀+實踐,4P,4R,4S等種種理論,看著都覺得有道理,但是細處著手,又貌似找不到借力點,所以只好說說我對營銷的理解。我的腦子裡,營銷是線性的,分為四大塊:需求定位,記憶植入,情感連接,習慣嵌入。這個模型來自我對於完整銷售過程站在消費者角度的換位思考與總結。下面簡單說說這四個部分。
需求定位:字面意思理解即可,就是發現需求,落實產品定位,《定位》一書有詳細解釋,簡單說:定位,就是找到消費者腦海中空白的一塊地,然後你占上去,說你是第一。需求,立足於市場,定位,立足於你的產品。
記憶植入:說白了,就是消費者對你產品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了解到記住的過程。從不了解到了解,是廣告,口碑,展示等的效用過程。從了解到記住,則是產品直接與消費者化學反應,通過感性,理性認知,最終在消費者心靈中植入品類記憶的過程。
情感連接:也是字面意思,將產品與內心的情感相連,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和壁壘。這裡想單獨細說下,任何好的產品,其實都包涵一軟一硬兩個層面,硬的是使用價值,軟的比較抽象,牛逼的產品能創造出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大多數產品,目標都是創造一種共鳴的精神價值。舉個例子,說起主題樂園,大家都想到迪斯尼,個人覺得這裡面並不單單是品類第一首因效應作用,更重要的是,迪斯尼樂園背後獨一無二的迪斯尼品牌文化,於是,他在帶給你刺激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情感共鳴,兒時的幻想場景回放,這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壁壘。同樣的例子還有各種奢侈品的品牌故事,偉大的鑽石營銷,蘋果和幫主喬等。
習慣嵌入:記憶的觸發和喚醒,將產品與特定的觸發器相連。簡單的說,當我們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或者遇見特定事件的時候,立馬能聯想到特定的產品,個人認為這是營銷的終極目標,讓目標產品嵌入消費者的生活。例子,簡單不解釋,qq,微信。
碼完了這些,可以說我的觀點了,互聯網是對傳統營銷的補充,更多的是渠道的創新,他帶來的是營銷效率的提高,而暫時不是顛覆。就如同到一個地方,大家一開始坐火車,汽車,現在坐飛機一樣。
簡單說幾個最近大熱的例子:o2o,黃太極,粉絲口碑營銷。
先說黃太極,他的煎餅和北京滿大街的小推車煎餅的不同在哪兒?個人認為,好的環境,更多的副食選擇,食品安全都不是核心,核心是,他與消費者的情感建立了連接,於是,相對於小推車煎餅單純產品硬價值滿足,他提供了軟價值,他帶來了情感溢價,不論從微薄展示生活,小票每日箴言,還是各種活動分享,赫暢都在潛移默化傳播一種「積極的好奇心」,通過各種細節和手段,與消費者內心共鳴,於是,競爭優勢產生了,競爭壁壘也豎起來了。而這其中所謂互聯網思維,則更多體現在傳播渠道上,而最本質的,擊中內心,帶來情感溢價,沒有任何顛覆和改變。
o2o太噁心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圖,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o2o,況且這個可能會很長。。。睡覺,先po,如果大家認同我觀點,找時間繼續寫
-----------------------------------------分割線---------------------------------------------------------
與主題無關:略談互聯網帶來的顛覆
今天跟一哥們喝酒扯淡,喝高了他開始憤青,搖頭晃腦各種噴:「MD,中國社會越來越浮躁,互聯網圈比社會更浮躁啊,前些年講究入口、流量為王,好嘛,各種砸錢圈地導流量,最後咋地啦,還不是BAT,燒了多少錢,全拜佛了。然後是o2o,特別是餐飲,貌似現在是個館子都得蹭一腳,他們除了把個二維碼貼在宣傳單上,還O了什麼?今年火了小米,鼓搗出了個互聯網思維,TMD,好像現在沒這個思維以後註定要淘汰了似的,我就搞不懂了,什麼「用戶第一"了什麼,是你互聯網搞出來的么,顧客就是上帝咱吹了幾千年了都。還有那什麼極致思維,你告訴我什麼是極致?零幾年的時候我不就以為N95是極致么,然後不就鼓搗出蘋果了?啥,你敢說蘋果就極致了,你不要忘了還有羅永浩這個鎚子呢?小米,各種打偽技術宅的擦邊球,用互聯網渠道跟傳統手機行業打了個價格戰,然後就被吹上天了,要說精髓,這也是藍海戰略的思路好不。。。。」
回來之後仔細想,互聯網帶來了顛覆么,確實有,從以下幾個方面:
1 精簡步驟帶來標準化的大規模傻瓜式應用---暈了吧,暈了正常,因為我今天多了,現在有點暈。簡單說,就是零智商上手,舉個例子,PS可以說是最不互聯網的軟體,因為他要學,貌似精通還得花10000小時~正因為他有技術門檻,所以我們聽說有人PS玩的出神入化,總有種這廝逼格很高的崇拜。互聯網的一切呢,沒有進入門檻,這帶來了三大好處,快速上手,大面積應用,快速積累用戶。
其實傳統行業要像做到大面積複製以及快速積累是很困難的,這涉及到標準化的問題,開過餐飲的朋友應該都清楚,中餐標準化是所有想賺大錢兄弟的噩夢。目前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流程細分,標準化鎖死,以及流水線執行。舉個簡單的例子,咱打10086辦理新套餐,先撥打電話,然後選擇中英文,接著耐心的聽他說1到9對應功能,選擇辦理新套餐的相應數字。這不到1分鐘的步驟中,已經把上述標準化流程走了一遍,移動很開心,因為全程電腦,他基本沒有消耗,咱也很開心,因為每一步都知道自己在幹嗎。想想看,互聯網上的一切是不是都暗含著這個步驟,註冊,發帖。。。這一點顛覆帶來了下一個更大的顛覆:
2 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微軟當年為什麼賺錢,因為他每次只用開發一個操作系統,然後不停的賣,賣一分同賣一億份沒有增加任何的邊際成本(還是有的,誇張了)。因為第一點標準化以及自動化帶來了大規模用戶增長而小規模維護人工增長的可能,於是傳統行業一大塊成本項---變動成本,基本為零,恩,這一顛覆帶來了第三個大的變革。
3 圈地思想---延長價值鏈,價值鏈的前段沒有利潤或者微利,價值鏈的末端暴利。學術了點,舉例子,淘寶,qq以及亞馬遜的kindle。淘寶和qq屬於價值鏈的前段(淘寶是開店,qq是聊天)沒有利潤,但是他們創新的將價值鏈延長了,於是淘寶有了直通車,qq有了遊戲,q秀;kindle屬於硬體微利,從價值鏈的末端,電子書的銷售賺錢(相對於實體書,電子書的邊際成本,呵呵)。以上都屬於圈地思想了,先把人搞到手,到時候再變戲法讓他們掏錢。
轉發一篇我前天朋友圈寫的文章,涉及較深的政治內容,所以純技術人士可以略過…,
我認為中國沒有互聯網創新,卻有互聯網革命。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個是靠自我創新的,成功全在於通過抄襲互聯網思維而取代央企或政府的壟斷地位以及審批許可權。
以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來舉例:
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取代的是中宣部下屬的電台電視台。他可以選擇讓老百姓看到什麼,也可以選擇屏蔽什麼,一定程度上影響意識形態。除搜索外,新聞、財經、文藝、體育、軍事等的板塊分類和電視台也極為相似,而百度的盈利模式「競價排名」也不是創新,是直接套用央視的廣告競拍。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隨著中國的對外改革開放,取代的是商務部等為代表的對部分外商貿監管職能,旗下淘寶則是取代工商總局等部門替中小企業註冊經營等相關一系列職能。阿里巴巴(不含支付寶)核心的「企業信用體系」更是政府多個部門的相應職能!(質監、安檢、衛生、檢疫、城管、工商、消協……)
以騰訊為代表的無線通訊業務,是對信息產業部下屬電信三巨頭的革命。早年OICQ對應固話,只能學虧損的電信局賣靚號度日。而隨著電信行業的蓬勃發展,騰訊迅速寄生並擴張,移動QQ對應行動電話,革了移動夢網的命,微信對應智能手機3g網路,革了簡訊的命,微信電話簿則是直接要革語音通話的命。
所以呢,很好理解為什麼百度對主導意識形態的中宣部、精神文明辦革命,會得到李克強總理的強力支持,多次接見,噓寒問暖。
也很好理解,對著國務院下屬部門革命的阿里巴巴會遭遇國務院下屬多部門的聯合制裁,而大大大本營「浙江」省卻對他強力支持,且獨立於國務院的財務部下屬稅務總局也一直沒有對淘寶徵稅。
也更好理解對以挖角電信行業為代表的騰訊為何會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多次考察並獲贈qq號!
………
至於三巨頭之下的諸多互聯網公司,360奇虎幹掉金山,當上了網路上的公安局,京東轉型學順豐兼任了郵政局,攜程曾幹了民航總局的部分工作,轉型後和途牛去哪兒網來搞旅遊局的事。
新浪網易搜狐,老三巨頭當年乾的是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南方系的活,所以他們的漸漸衰退也是必然。
對比一下如今的三巨頭(BAT)、以往的三巨頭(新網搜)以及在第二梯隊掙扎的排名,一個互聯網企業成功的上限,並不是由企業管理者的能力上限為準,而是取決於他要革命的部門在國家的地位以及該部門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未來的互聯網之爭,將是三巨頭為代表的巨無霸們進一步侵吞地方壟斷利益,或是參與中央權力博弈之路。
在地方譬如滴滴快的的砸錢,就是對各地利潤豐厚的計程車管理處進行分蛋糕。
在中央若不是騰訊當年發行Q幣功虧一簣,被最後一刻叫停,騰訊就會成為第二個擁有貨幣發行權的小央媽。
巨頭們沒有放棄……咱們只是在小刀切肉溫水煮青蛙……金融是他們博弈最集中的地方……
阿里的餘額寶與騰訊的財付通在爭奪部分銀監局職權,侵佔銀行存款,惹得四大行想合力絞殺……
阿里巴巴的支付寶與騰訊的微信支付則在多個方向角力爭奪第二個中國銀聯的地位……
甚至阿里在14年就已經取得了銀行牌照……
司馬雲之心……路人皆知……
------------ps:這是僅是一篇針對創業方向選擇的指導文,別想多了……
難道你真的沒有發現,「互聯網思維」本身,就是個營銷名詞?
今天人人都談「互聯網思維」,可是你知道她具體指什麼?
吹牛逼把煎餅賣上月球然後雷死一幫記者?
利用產品搶購刷百度指數倒流量到媒體?
搞色情意味的病毒圖片在社交網路上瘋傳?
網上約架吸引看客圍觀?
雖然很多報道互聯網思維的文章或多或少會提到上面的東西,但是,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做營銷,真的不是這麼低端,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互聯網思維」這個營銷名詞被創造出來,並且被人頻繁的提起,其實,是由於你的無知和恐懼。
無知,是因為你對營銷和互聯網都不熟悉。
恐懼,是因為你害怕落伍。
當 roseonly 在情人節把電影院的映前貼片搶佔,
坐立不安的屌絲男士們也不得不掏出身份證和一打袁大頭去買只玫瑰。。。
他會那麼在乎這種營銷一點都不「互聯網思維」?
當小米定位好品牌(Brand Positioning),
用有足夠的洞察從品牌和用戶中挖掘出其中足夠精準,又足夠奇特的傳播概念(Concept)- 我們的時代,
調動媒體和大眾的興趣,通過各種形式(Digital,Event,OOH,TVC)做整合傳播,
把握傳播的節奏,製造,跟隨,維護熱度,
積累用戶,製造互動(簡訊, email ,微博,微信,手機推送...),
他會那麼在乎這種營銷非常「互聯網思維」?
再說一次,越怕,越不懂互聯網的,才越熱衷於「互聯網思維」這個扯淡的營銷概念。
而真正的營銷?只有一個標準:
We sell or else.
利益相關:筆者為魅族員工這兩年,互聯網思維、顛覆式創新、互動營銷、微營銷、跨界營銷、大數據營銷、社會化營銷、跨屏傳播……新鮮名頭一大堆。可以說,各類形式線上線下的碎片化信息空前泛濫,進而導致大眾心態浮躁,一些人開始變得無所適從,甚至盲從。那麼,在紛亂的互聯網+世界,不論對於企業營銷包裝還是個人品牌打造,如何理清頭緒?而且,在當今人人都做自媒體的時代,又該如何踩准大方向?對於這些眾說紛紜卻無解的問題,中國聲浪傳播學創始人,《聲浪傳播:互聯網+品牌新思維》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與調研經歷,從全新的視角與思維方式,重新詮釋了互聯網+時代下的品牌構建與打造。
品牌包裝打造不能人云亦云
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同樣的一句話放到全新的環境下,必然會產生新的理解,亦或是全盤顛覆。一些舊有的根深蒂固思想在互聯網+的新時代下有必要徹底顛覆。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之類的,以致在品牌營銷的道路上畏首畏尾,怕惹麻煩,很難突破瓶頸實現成功,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要知道,社會上、網路中,每天都有無數聲音發出,你如果不喊出來,不喊大聲點兒,就會被淹沒在人群中,被消費者遺忘,直至拋棄,這就是聲浪傳播理論里強調的『發聲』。所以,豬只有壯了,才是好豬,才值錢;人只有出名了,才是實力的象徵。換句話講,當你把聲音發出來了,別人聽到了,認識你,支持你,你才會越來越強大,才有實力面對更多挑戰與競爭。反之,如果為求自保而沉默,失去發聲的勇氣,就只能被動等挨打。
從某種角度講,品牌包裝與打造就像給人看病,需要先找准病症再醫治,才能重拾健康。同樣,品牌包裝需要先抓住消費者需求和社會關注點後揚長避短,才能壯大品牌。譬如西醫的思維是單向和局部思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的思維是一體化思維,頭痛的病根不在頭上,而是整個身體的運作系統發生了問題。聲浪傳播學就是把品牌當作一個生命,來探索這個生命的整體發展脈絡。反過來說也對,一個人的品牌包裝和打造,與企業品牌的營銷是一脈相承的。當然,每個人都不同,所以你不能把一個版本套在每個人身上。成功的個人品牌打造應以帶動企業發展為目的,否則一定是曇花一現,就像明星一樣很快成為過去。個人作為企業的立體展現而存在的例子很多,遠的有喬布斯,近的有馬雲、董明珠、雷軍等,他們成功運作個人品牌的背後是以帶動企業為目的,換句話講,個人品牌事實上就是企業活著的LOGO。」
新時代要做有靈魂的品牌
提及聲浪傳播,於多數人來講,是陌生的。但仔細拆解後會發現,其所暗含的邏輯並不陌生。畢竟一切品牌「名望」的產生,都源於消費者的內心。消費者內心的活動,是外力影響的結果。消費者的內心受到各種外力的影響而產生情緒,產生交流分享的意願,就會通過各種聲音表達出來。這些不同的聲音相互疊加交錯,形成聲浪,成就了品牌的「名」;在聲浪中賦予積極的品牌內涵,使其和諧一致,塑造了品牌的「望」。聲浪是品牌名望的載體,也是品牌名望的基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朱磊進而將聲浪傳播的精髓歸結為如下三點:其一,要傾聽消費者的聲音,然後消費者才能聽到你的聲音,這是一種基本態度。其二,學會發聲,首先要回到原點,說出人話;然後學會思考,發出文化之聲、生命之聲。其三,要在互聯網發聲,聯繫群眾一起發聲,製造聲量;借力高端人群發聲,製造回聲;讓朋友一起發聲,營造口碑。最後,就可以「潤物細無聲」,用一種精神,讓消費者發出共鳴之聲;用一種力量,讓品牌、消費者和社會共奏天籟之聲。
聲浪傳播理論極力去構建品牌發展的全知視角,並由原點區、發聲區、回聲區、無聲區及無聲崇拜五部分組成,它們各自成環,同時又如奧運五環一樣環環相扣,形成品牌傳播的全新體系。那麼,對於某個新上市的產品,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品牌的前期打造與包裝推廣呢?在聲浪傳播理論體系裡面,做到這一步就要直接跳到聲浪傳播回聲區。在短期內要進行前期打造和包裝推廣,可以從創意波、情感波、文化波三方面入手。在物質豐盛的時代大眾的心理越來越感性,通過一個極致創意、一個動人產品故事講述,或一個文化共鳴就可一下子把產品打入消費者心裡造成轟動。這樣的案例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並不缺乏,從這幾年的小米飢餓營銷到最近的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等,都是在消費者心中不斷製造回聲。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轟動過後接下來還得伴隨著新的接力,即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原點(聲浪傳播理論中的原點區),去保證整個品牌的持續傳播,不然還是只會如曾紅極一時的『鳳姐』、『芙蓉姐』等,刷個臉就消失了。品牌若想在最短的時間裡實現前期打造和包裝推廣,可選擇閱讀《聲浪傳播:互聯網+品牌新思維》,結合案例吸收經驗。
自媒體最好是以喜好而集結
當今人人都做自媒體,人人都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其背後折射出的是城市化發展越深入,人們內心的孤獨感就越深重。所以說自媒體因其具有的社交屬性才得到普遍發展,就算未來某一天自媒體不叫自媒體了,相信與它具有相同屬性的新載體也會出現。「我個人認為,未來自媒體的發展方向必定是:生活化、社交化、專業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媒體這個稱呼誕生之前,『自媒體』這一類媒體類型早就出現了,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那就是自媒體。這說明什麼?自媒體出現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廣,是人們所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自媒體的發展會在人性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探索和進步。」
至於自媒體如何吸引並留住更多粉絲,有如下建議。「首先要忘記你是為了『吸引並留住粉絲』這件事。要知道,因為急功近利導致失敗的例子已經太多,社會的浮躁氣息來自人們對於『掙快錢』的渴望。但任何一個優秀的自媒體就是一個好的發聲區,他們知道,先要充實自媒體,有一個明確的自身定位並不斷增加實力,接著才是發出正確的聲音,要明白人們想聽到什麼,還有自己擅長於發什麼聲。另外,自媒體的不同之處還在於人們的自發性非常強,這個時候積極互動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同時要懂得借勢和造勢,就好比把石頭放在懸崖上,那麼這塊石頭衝下來該是何等氣勢?當然,最終是要把自媒體打造成一個品牌,粉絲自然會被你吸引並且成為你的追隨者和交流對象。
本文章在《今晚經濟周報》上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eixin.qq.com/r/KERXT-TE1amqrbAs9xE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近跟一個知友聊天,講以後辭職後的做什麼的問題,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從事金融相關工作,但是他的看法不同,覺得我這個先做自己擅長的互聯網,比如類似互聯網內容營銷方向的創業,於是就想寫一個答案談談自己的思路,要是能引來天使投資者的關注就更好了。
互聯網實際上與傳統營銷不同的是,傳統的營銷是有時空性的,是三維的營銷,而互聯網營銷是跳出時空的,是四維營銷,因而比起三維世界來說,四維具備更大的操作性,更大的數據量,更廣的傳播範圍,並且使得使得整個互聯網世界成為巨大的空間,誰能從這個數據包裡面最快最多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數據,誰就能在新時代佔在時代先鋒。
在互聯網營銷當中,與傳統營銷相同的是,會有以下幾個要素:包括4個要素「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後來又增加了一個,變成了「需求(即產品)、服務(即配套服務)、成本(即成本和價格)、便利性(即購買渠道)、溝通(即宣傳推廣和促銷)
因為互聯網營銷當中的特殊性,我認為針對「需求」也就是產品本身必須具有客戶導向的特質,也就是產品本身就能滿足人們對於生活的需要,特別從以下幾個方面,我曾經開玩笑的說,最能夠看透人的本性的產品才是最佳產品類似於,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
一個產品能夠越加的符合人性,那麼它的人性化特點就越強。即便沒有營銷,憑藉其自身的人性屬性也能獲得一定的銷量。這個也就是產品的定位就是順從人性,滿足人性,符合人性而量身定做的,也只有符合人性,滿足內心世界需求的產品在可以在未來世界當中存活。而這樣產品的定位不是根據生產者的想像而是根據互聯網本身具有的大數據形成的,所以互聯網產品實際上是一款人性的放大鏡,直指人心,在一個廣袤的自由互聯網客戶海洋裡面,沒有哪一個現實當中的市場調查能夠與互聯網大數據相媲美。
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營銷,另外一大課題就是傳播。
互聯網世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廣袤的自由市場,因而需要你的傳播方式透過層層的其他人群,尋找到你的精準客戶群體,這樣才能有效打擊,精確制導。
傳統的營銷傳播節點主要透過各種媒體,比如報紙,雜誌,電視等等來增加其產品知名度。,其傳播方式就主要通過其廣告類,廣告宣傳更是不惜巨資聘請明星代言增加其產品美譽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報紙,雜誌,電視等傳統媒體掌握著話語權,而明星名流自身形象較好,擁有廣泛的認可度。
但是在互聯網世界當中,是這樣嗎?其中略有不同,互聯網世界當中掌握話語權的不單單是報紙,擁有良好形象和認可度的不單單是明星名流,還有一種人就是 :意見領袖
以微信公眾號舉例,這個是2014年8月5日的一個微信公眾號排名:
大家可以看到,傳統媒體依然在互聯網領域擁有話語權,也就是在時事領域,但是在其他的領域比如生活和時尚領域就已經快被草根的意見領袖們把握話語權。
與傳統的媒體上宣傳需要傳播載體與明星名流相比,意見領袖本身就具有雙重身份和雙重特性,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傳播載體也是草根明星,因而本身就具備知名度和美譽度。我們去根據一個微博號上買他的推薦的產品就是因為他本身就具備信譽,而我們本身就他的粉絲之一。因而,意見領袖是互聯網營銷陣營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
有了將,必須要有寶劍,寶劍就是傳播內容。
不得不說,互聯網營銷和傳統營銷相比還是有其明顯的缺點,其中一大缺陷就是傳統營銷可以讓客戶試用根據用戶實際體驗和感受後來決定是否購買,而互聯網營銷不行,特別是一些實際產品,試用就不太現實,通過物流快遞的方式也讓用戶購買熱情與等待時間成反比。
因而互聯網營銷的傳播內容必然以用戶體驗為主,剔去傳播營銷當中以明星名流的浮誇爛漫來達到美譽度的宣傳,必須以實際用戶體驗為核心來重新塑造宣傳內容,以此來彌補時間和空間帶來的短板。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用戶本身就是互聯網營銷當中的一員,通過他們的用戶體驗反饋,直接投放進入互聯網傳播平台,成為口口相傳的一員,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個對於文案的撰寫,以及用戶體驗的反饋,後續服務給予互聯網營銷者新的挑戰。
現在很多人提到互聯網營銷針對的群體主要是屌絲,因此只能銷售比較低端的產品,這個看法很對,但是卻沒有看到長遠之處,互聯網以現實為基礎。現實當中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用戶也就是互聯網消費群體,也就是80後,90後為主,而社會資源卻掌握在60後,70後手中,這個才是互聯網世界當中為什麼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真正原因。但是隨著時代更替,我相信有一天,人們會先在互聯網上選擇和觀看,比如私人遊艇,私人飛機,高端汽車,定製服裝等等定位於高端客戶的產品,當然實際體驗於感受也很重要,同時互聯網也是這樣的一個傳播的入口。針對2015IT領袖峰會的會議內容分析:
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的第一個內涵是「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的第一步是了解互聯網,所以了解互聯網思維是一個基礎的開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中,很多互聯網企業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及數據,足以讓他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可以看作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企業總結出來的,更適合線上的商業模式,所以對傳統企業在線下經營不會太適合。「互聯網+」要求傳統企業先了解互聯網思維,然後再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典型的互聯網思維有雷軍的「專註、極致、口碑、快」七字訣,也有其他的諸如生態思維、平台思維、免費思維、跨界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正是這些內涵豐富的互聯網思維,構成了種類繁多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就如餐飲企業的標準化流程,其特點是可以快速複製。但互聯網思維不是萬能的,當前更多的所謂的「屌絲、粉絲、迭代」等互聯網思維是建立在產品運營、商業營銷及用戶服務的基礎上的,並非商業模式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結合互聯網平台,社交網站,論壇,專業平台分享結合各種營銷方式:
互聯網+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渠道
互聯網渠道+
在一部分互聯網人的眼中,互聯網是個工具,這個看法偉哥是認同的。就如之前的蒸汽時代、電力時代一樣,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進而從事更多的工作,給生產與生活帶來更大的便捷性。互聯網作為工具,做大的貢獻就是在互聯網2.0時代到來以後,互聯網成為一個企業們商業營銷及交易的新渠道。這個渠道跟線下的其他渠道一樣但效率更高,在線支付使得購買商品更加容易,在線選貨的種類更多,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讓商家的市場增加了十幾倍,徹底衝破了地域概念,不用區域代理機制也能賣貨到更遠的地方。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互聯網在商業創造了一個新的營銷及供應的渠道,有了這個渠道所有的交易都不成問題。理論上任何行業的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網上實現交易,電商誕生到現在,基本上所有大家見過的商品都被放到了網路商城上。因此,探討「互聯網+」必須研究「互聯網渠道+」這個屬性,渠道是互聯網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B2B還是B2C。
互聯網平台(生態)+
互聯網發展到3.0時代,進入互聯網+綜合服務的時代。除了特別大的市場,大型的互聯網商家已經看不上那些本源市場不夠大的行業,但是一個商家足夠多的行業是需要互聯網服務的,大型商家們乾脆做出一個只服務於賣家與買家的網站,而自身不從事這個行業,這就是我們當前看到的各大平台。電商平台、物流平台、社交平台、廣告平台等等各種平台應有盡有,到後來,這些平台開始垂直與細分化,出現了美妝、生鮮、酒類、鞋類等更專業的平台。 本質都是電商,融合社交、物流、營銷等工具,為買家和賣家雙方提供最大化的服務,盈利模式上賺取的是服務費。
這些平台後來越做越大,已經不限於自身起家的行業,通過平台吸引更多的技術、服務提供商,並且開始跨界發展,譬如社交平台會做遊戲、電商及硬體等,電商平台也會做文學、電影及體育等。這些平台幾乎會做當前能見到的各種熱門行業的業務,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業務也因其戰略發展需要而被納入旗下。實現方式則通過與其他商家合作及收購、併購。他們自身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或者不願意做的交給別人做,從而由共同的價值鏈組成與自然生態類似的互聯網生態。
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 」,一方面可以自己做平台或生態,另一方面在早期也可以加入某個平台或生態,坐那些平台不願做或者不想做的,從而通過平台及生態戰略來實現企業的初步轉型。平台一方會為企業提供足夠多的幫助與支持,將來很有可能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平台及生態的入駐,另一條則是企業自身的探索,這樣可以迴避轉型不成功的風險。
萬物互聯+
對於「萬物互聯+」,這個也可以稱作「物聯網+」。雖然現在各處都是智能硬體,各處都講物聯網,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未來的「互聯網+」形態。「互聯網+」被提出來,也正是因為將來會是萬物互聯的時代,從商業到物,到人,再到事,所有的都是被連起來的,這將會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出現,也會是「互聯網+」的最終目標。因為在那個時代,商業及企業已經不分線上與線下,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大一統」的狀態,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企業轉型之談,「互聯網+」也就完成了其使命。
文章部分內容摘自DevStore資訊:什麼是互聯網+
顛覆難說,改變確實有
自己的三個感受
快,准,新
互聯網營銷不是把傳統營銷搬到互聯網上而已。
快
這是互聯網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表現在溝通、買賣、信息等等。
騰訊被評為世界創新企業,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原因:它改變了中國人的溝通方式。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是:
1.信息的無成本爆炸式傳播
營銷的目的在讓更多的人知道。
例子最貼切的是自媒體,比如手機測評。
想像如果只是電視渠道,他們很難出現。
2.信息的瀑布式快速迭代
不起眼的信息就像瀑布中的水滴,落地無聲,消失於激浪之中。
能激起水花的必是多路水流之整合,匯流而下,擲地有聲、激起千層浪。
准
營銷的目的是讓需要的人知道。
想來即是數據驅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過後得到指導方向,這樣的運營方式只有在互聯網上能夠實現。
另外便是服務個性化,個性便是展示出自己的不同,「准」即是把範圍縮小。
抓住每個人的不同,抓住G點,營銷就成功不少了。
關鍵就在精確。這也是數據分析、挖掘的重要目的。
夜店貴賓的VIP服務,有專人熟知他的來往時間,他的喜好,他的一切,讓他感受到最貼心的服務。當然,他也是消費最多最持久的人。
自認為:私人定製在未來是能夠實現的。
新
營銷的效果是讓人眼前一亮。
顛覆性的創新很難,改變世界的產品那更是積澱所致。
所以微創新在互聯網時代來得更實在。
最喜歡的即是 Snapchat 的閱後即焚。(爆點)
還有可口可樂的自我標籤。(個性化)
最近微信的紅包也是挺有趣的一招,雖然我依然沒有綁定銀行卡(懶),上面還有30多紅包。(利誘)
以上為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淺見,歡迎指教。
------------------------------------------不偏題內容分割----------------------------
自己最希望互聯網給人們的是產品的根:品質。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在這個時代也同樣適用。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優秀的產品總會被口口相傳,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而只想通過取巧的營銷手段火一把的糟糕產品永遠只是曇花一現,這實在是一種讓我噁心的做法。
互聯網思維?
?文/姜山?
在大機會主義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
——題記
引子: 依稀記得子品牌獨立一年之後,自信的子品牌發出微博,大體內容是我們藉助互聯網思維賺了多少多少美金,結果公司的boss發文批評指出「不要浮躁,慢慢來,不要讓互聯網思維引起你們發燒」
首先, 何為互聯網時代?
筆者認為京東阿里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核心要素,互聯網是為實體企業服務的,所謂的互聯網時代不是僅僅指互聯網企業本身,互聯網企業本身是空洞虛擬而缺乏紮實底蘊的,阿里京東它們只是一個網路中間交易平台,其實它們沒有什麼核心競爭能力,也不真正把控什麼市場和技術,長遠來說是有很大的經營風險的
做互聯網思維的前提應該是基於有著全球市場資源和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 實體企業,只有這樣,互聯網思維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一家企業如果擁有全球資源和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的公司,比如說谷歌,蘋果,華為,它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是比阿里京東它們強的 。
所以中國企業沒必要那麼「互聯網衝動」,應該要靜下心來搞實業搞產品搞技術。我們應該考慮做一家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而不是做一個轉瞬即逝的流星。
其次,筆者對於所謂的互聯網新思維這個詞一直不太感冒,打著互聯網思維很多中國人投機而且浮躁,還想方設法的把踏實做實業的企業拉下水。實際上戳穿了互聯網思維的外衣其實是一群中國IT人士和媒體在那裡整天忽悠出來的一個沒有實際內涵的東西,小米創始人雷軍說,起風了,站在風口的豬都會飛了,可是如果風停了呢?豬的下場怎樣?
沒多少人想過,於是很多中國企業開始藉助互聯網思維的名號投機,浮躁帶來的速成和速毀的案例不勝枚舉,筆者舉個知乎上經典的例子,一個沒有什麼汽車工程師的,沒有造車經驗,沒有工廠的「互聯網公司」說,我要做中國的特斯拉,我要做智能電動車!就這樣一家公司,最後還是趁這個「風口」獲得了很多投資。
最令筆者感到悲哀的是,這些打著互聯網思維名號的企業還想方設法的把踏實做實業的企業拉下水。
筆者又不禁問,美國IBM、EMC、甲骨文、微軟、谷歌、思科、通用電氣、波音它們有沒有這個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德國西門子有沒有互聯網思維?韓國三星又懂不懂你這個互聯網思維?
這些在國際的大市場生存了數十年的企業,按照我們[中國互聯網思維的標準] 那些美國IT巨頭是不是已經是傳統企業了?美國都是落後產業了?
難道只有中國才有互聯網新興產業?連美國德國都不適應這個所謂的互聯網時代了?可是,我們卻很清楚的知道美國,德國在很多領域仍然是領先的,難道,也是互聯網思維的作用?我想,除去所謂的互聯網,他們比我們領先的原因應該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鑽研吧。
互聯網思維可能確實能帶來很多機遇,但絕對不會也不應該像今天這樣被濫用!!!
利益相關:華為粉絲
原來的:老闆,我這個東西有這個功能,有那個功能。我們有這個網點,有那個渠道....
互聯網的:老闆,我們三年內不考慮盈利。
僅僅是拓展,談不上顛覆。渠道為王的根基在處於國內國情情況下暫時是改不了的。
我對「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的厭惡程度,已經僅次於「不轉不是中國人」了。
逼帝們請先從你們的飛行器上下來,咱們先落地再談事。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前,也許有另外兩個問題需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營銷模式?什麼是互聯網思維?這兩個問題不搞清楚,下結論就嫌太早。
營銷模式,或者說市場營銷,在管理學範疇內其實還屬於較新的領域。至今都還沒有一個一統江湖的說法。按照營銷泰斗科特勒的體系,營銷體系其實就是STP+4Ps。題主說的紅軍游擊隊,僅僅只是其中的渠道擴張策略而已,談不上是一個完整的營銷模式。毫不客氣的說,中國企業的營銷水平,還處於渣渣階段,還處於一提起營銷就是病毒營銷、口碑營銷的重推廣輕規劃的戰術營銷階段。還處於主導思想是「如何更好的賣出更多的產品」的營銷1.0階段。
至於互聯網思維,就更是眾說風雲。現在有誰能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並能獲得普遍認可么?還不就是自說自話,自己理解自己領悟的「巫術」階段。是「免費」?是「用戶體驗至上」?還是粉絲經濟或者長尾戰略?
所以,@李怡 說的很好,只不過誕生了互聯網而已。以前在所有的電視台上反覆說「恆源祥,羊羊羊」,現在換成各種營銷帳號各種轉發「恆源祥,羊羊羊」。
我們生活在大數據,互聯網與物聯網的今天。假如斷網一天,輕則精神恍惚,重則行屍走肉,互聯網早以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又知道不知道互聯網思維是什麼呢,作為射雞濕的我們改如何把握這個互聯網時代?
首先,你是不是經常會聽人講到或看到toB、toC或者BAT等字眼。好像很高大上,但又一時不能快速理解。
簡單粗暴的解釋:
BAT(百度、阿里、騰訊)互聯網三巨頭
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就是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如阿里巴巴、中國製造網。口訣「企業,中介,溝通好」
C2C(Consumer to Customer)C就是個人,個人與個人間的。如淘寶、拍拍。噢,還有你朋友圈的代購。口訣「你賣,我買,支付寶」
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對個人,如天貓、京東。口訣「品牌,渠道,銷售好」
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如大眾點評、美團網。就是你買了東西但要自己上門去取。口訣「線上,線下,一起搞」
其次,再來看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經整理,把互聯網思維概括為以下八種思維。
一、簡約思維:
好像現在到處在說簡約,但早在Google、Apple等產品設計理念中,就透出種極簡思維的魅力。少即是多,簡約即是美,簡約而不簡單,用最簡單的元素表達最複雜的內容。
看看內容龐雜的導航頁hao123,商品琳琅滿目的淘寶等,他們是如何去體現簡約並展現自己的產品魅力。
二、痛點思維:
設計體驗工作的第一Part,我們會通過調研挖掘用戶在生活中或者使用產品過程中遇到的痛點。然後把痛點的方案放大一百倍,讓用戶痛快。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沒有痛點就沒有亮點。
例如打黑的不安全有了打的軟體,看電影排隊買票煩有了團購產品…...
三、爆點思維:
當完成了產品之後,我們必須要給產品加以包裝,塑造產品性格,形成引爆點,引起關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渠道製造輿論引爆社會化營銷。
例如最近火爆朋友圈的足跡:喊著口號「像電影一樣去生活」,形成「大片」的引爆點。
四、粉絲思維:
只要有粉絲,就有口碑。如今的互聯網和娛樂圈的道理一樣。無論是大品牌小品牌,大明星小明星,都非常注重「粉絲」。有粉絲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市場,沒有粉絲的產品不是好產品。
像蘋果有果粉、小米有米粉、華為有花粉,無論是什麼粉,粉絲們最希望有參與感、尊重感和成就感。
五、標籤思維:
為什麼需要產品標籤?它可以讓用戶一下記住該產品。有品牌標示僅僅只是個平淡的開始,能在用戶腦海中形成一個關鍵詞才叫成功。被貼標籤不是壞事,所以不介意別人給你打上「研發狗」,"UI佬"等標籤,方便大家記住你。23333
現在試試回憶有什麼產品及對應的標籤,瞬間想到了陌陌,約pao神器,你懂的~~~
六、屌絲思維:
除了屌絲,還有土豪,高富帥。中國市場報告指出,在一個隨機抽查60後-90後不等的人群中,以有車有房做為分界線,有81.2%的人稱之為「屌絲」。可見土豪和高富帥並不多,說得屌絲者得天下,毫不為過。
雖說屌絲買不了車買不了房,但屌絲卻有一顆土豪的心,在互聯網的消費絕對是杠杠的,服務好屌絲才有產品基礎。
七、迭代思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當等你想好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別人已經甩你好幾條街了。說干就干,錯了立改,持續試錯微創新不斷探索前行,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特點。
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周迭代,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更上時代的步伐,似魔鬼的步伐...
八、媒體思維:
人人都是自媒體,你會在社交圈可能到一些盆友遇到不如意的人生總是需要去感慨一下樸實無華,或是分享或是雞湯或是BB形形色色的方式。這正是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層,自我價值獲得認可,簡單來說就是刷存在感,博得別人認可。
這就是互聯網思維下的我們,我們生活在這個特別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互聯網是醬紫的。我們射雞濕要怎麼做?觀戰嗎?當然不是,要主動擁抱變化,大膽地進行顛覆式創新。這要求我們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共同改變這個時代。比如交互射雞濕,要更貼近用戶挖掘潛在需求,在產品概念上打破陳規,在設計上推陳出新。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
射雞濕們,準備好了嗎?
新浪微博@SSSStorm
互聯網思維,就是用互聯網做服務。以前通過當面,電話,郵件,快遞等交流方式,都一一一的被互聯網的信息交流所取代。但被互聯網所改變的傳統行業只是改了門面,本質還是不會變的。比如:阿里向金融進軍,不可能完全取代銀行。也就是說,銀行的門面外包給互聯網等公司,自己做後台。電信行業也一樣,以前,從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站的普及到手機頻譜的壟斷,三大運營商都是一手包下的。但今後,將自己不擅長的服務,外包給其他公司。
因此,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進軍各個傳統行業,只是做服務而已,不會完全取代。只是站在普通消費者看,似乎有顛覆的意味。不過,從規模看,卻也算是「顛覆」了吧
有人說互聯網沒有帶來顛覆,對此我不認同。
互聯網確實帶來了顛覆,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的集合,互聯網的顛覆性亦在於信息:即時信息反饋,廠商與消費者直接互動。
在農業時代,有地區性的手工業,比如一個場鎮上的鐵鋪、木匠鋪,輻射範圍是周圍的幾個村。由於是熟人社會,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彼此知根知底,信息成本比較低。
到工業時代,由於水陸空交通的發達,原來地區性的產品,市場擴張到其他省市、其他國家。這時廠商信息的傳播就成了問題,消費者信息的反饋更是問題。
廠商信息傳播可通過媒體廣告傳播大部分解決。而消費者信息反饋很難解決,工業時代寶潔的解決方式就是試銷,消費者調查問卷。但即便如此,反饋信息的消費者數量也是極少的。
沃爾瑪通過信息技術、商品條形碼掃描做到了消費者間接的通過已銷商品的反饋。但對於消費者怎麼想的,用了之後感覺如何,消費者怎麼向周圍人群推薦等問題,沃爾瑪也無能為力。
這些在工業時代很難做到的事,互聯網時代通過論壇、微博、微信、評論分享等功能很容易做到了。小米論壇是一個例子。不要小看了這個論壇,這樣的反饋在倒退30年的沃爾瑪時代根本不可能做到,因為搜集海量消費者的反饋信息,技術成本太高。那時的山姆沃爾頓天天開個直升機視察分店,不像現在的雷軍坐在電腦前就對消費者了如指掌。
消費者信息即時反饋,這對廠商來說是天大的事。消費者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消費者願意付多少錢;消費者願意在哪買,怎麼買;消費者還需要什麼。針對這些問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就是錢,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以前需要花大力氣搜集的信息,直接指導研發生產銷售的信息,可以直接轉化為財富的信息,現在通過互聯網很容易的就到面前,你說這哪裡不顛覆?
結論:蒼天吶大地吶,這是多麼大的顛覆啊。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好的網路營銷方式和機構?
※藝人利用微博、視頻網站或其他 2.0 媒體進行營銷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小旅行社網路營銷如何起步與發展?
※如果有機會可以和業內頂級的 SEO、SEM 專家共進晚餐並向他提三個問題,你會選誰?你會問什麼問題?
※百萬格子網只是一個創意的想法,但裡面的內容沒分類,也不方便搜索,平時廣告信息都不會在上面查,為何商家還會花錢在裡面租攤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