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尋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最近進行了很多閱讀,感覺以前的生活都是缺少明確意義的。希望了解其他人對自己人生使命的定義是如何的。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使命存在於世上。這個使命不存在於社會的主流價值,不在於他人的目光,不在於外在的比較。單單在於自己的本質,獨特的本質,只有你能走你自己的路。
無需因為害怕被取代而死守,無需要拚命向外抓著認同去建構自我理想形象,無需被金錢、社會價值去限制,由出生那刻,那個「使命」已經穩妥在自己的心裡,等待自己一步步去發掘、打磨,所以是容許有發現和消化的漫長過程,需要時間,需要空間。認同人的內心都是非常害羞,又尷尷尬尬。不過人有時不是太急進地想看透內心,就是過於逃避,所以步調好難掌握,有時索性自欺,較快,但又不甘心。
有人形容,如果自己是一隻鳥,就安心、自在做回一隻鳥,在天空飛翔,而不是強行苦練游泳,或誤以為自己是條魚。有時在社會生存,打一份令人迷茫、連說出職業名稱也有張力的工作,活在被物質、慾望包圍的世界,越忙亂越缺乏,就像不小心掉入大海中的一隻鳥,鳥又怎能在海中生存,所以日復日的苦苦掙扎。
其實「文青」為何物?「文青」泛濫到現在人人都是文青。「寫作」是虛幻的理想形象,還是真實的興趣、專長?是與生俱來的本質,還是幻想出來的假象?
帶著複雜的心情回看以前的文章,無論文筆、內容有否遺憾,都真心感動。寫作過程是好開心。開心到只能用「好開心」來形容,額外的形容詞都是為了展現文筆的堆砌。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晉風度,總是讓我神往,時至今日,這股埋藏於生命深處的潛流,仍不時竄出水面,讓我得以褪去一件件社會的外衣,並盡情呼吸個體自由的空氣。
工作中道貌岸然,生活中,卻總是穿著短褲與拖鞋,離群索居,任獨地倘佯於心中的天地。
曾經納悶何以我的生命可以樂與人處,卻又深喜躲藏,嚮往那獨來獨往的存在情調,診斷那麼熱那麼冷的生命節奏,或許是內向的基因帶來包容善體的性格,播下辯證性思維的種子,而古代典籍更是踏上人文豐富之旅的探照燈,使我對於生命奧秘的尋訪,終於找到可以諮詢探問一輩子的對象。
如果真理只有一種模式,那麼人生就無趣極了,生命的不確定性正是生命最大的饋贈,因此我總想扮演起偵探的角色一路抽絲剝繭,而不是以法官的心態去判讀對錯。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曾提到:「人的傾向是只以單一的模式來思考、感受、置身單一模式的人往往誤解、低估另一模式的真諦,卻沒有人願意放棄眼前的真理。」不論人生境遇如何,我總是以此為鑒,並致力於理解差異說法之所由,用心地追求會通兩端的可能,在此所謂的「會通」,並非逕取折衷與調和,所重當在通過此更了解彼,通過彼更了解此。
讓對立兩端可以坦誠自我又相互理解,需要的是虛心的傾聽與多方包容的雅量,最後才能在輾轉的對話中為彼此的矛盾找到出路,並使解決之方得以繼續向未來的發展開放。
我始終相信,只要你的心,不腐朽、不僵化、不枯萎,放眼望去,就不會有老掉牙的思想,甚至心誠則靈,仿如魔法現身般,足以讓孤寂幽暗的故紙堆頻頻乍現靈光。
聽鍵盤敲打的聲音,彷彿在無聲的大地上,聆聽到自己踏實又自在的步伐聲,回眸青春之湖,曾經對迎面而來的問號回答以驚嘆號的漣漪,在每一道綻放的晨光里,即使是枯木也會化作美麗的樹影,人文的慧光所以能點亮世間的晦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遙想孔子之所以偉大,正是樹立道統高於政統的價值,即使歷史上縱橫於權力舞台的人們未曾醒悟,但相信那足以召喚清明人心的力量依舊存在,並且會薪火相傳。
人應該活得既有德性又有情性,既有充實之美,又有虛靈之妙,生命的重與輕,語言的庄與諧,都重新獲得對話的意義。
現今信息科技發展快速,人們的交流更不受限於時空的隔閡,無時無刻都置身在對話情境中的我們,何妨也也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多一點令人咀嚼的餘味。
短暫生命何其有限,名利富貴亦僅是過眼雲煙,只有文化的命脈可以延綿不絕。記得費里尼的電影《大路》中女主角與小丑在星夜下的對話:「即使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小石頭,都有神託付給它的使命!」
我偶爾會在寂靜無人的破曉之際,思考自己如何持續豐饒這值得一輩子用心守候的精神國度,徐幹《中論》有云:「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陶淵明詩亦載:「衣霑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也期待平凡如我者能在林中路上繼續展開更為深刻的遇合,傳布文化之福音,莫負上蒼對我如此溫柔的眷顧。
回顧一件事的初衷,好像形容到回顧一段愛情關係似的。自覺會越來越形容得煽情、悲壯,而且沒有結論。反正開心的話,就堅持一直寫下去。做同一件事,但心態不一,整件事的意義已經有震撼性的截然不同。去到這一刻,我仍然相信自己寫出來的文字就是我的獨特及本質。
其實「文青」為何物?或許其實我不是文青,事實也許如是。
20140409
剛好,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是我的思考結果:
1·首先,「使命」並不存在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生活的使命和意義。在我的設想中,一定有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打著「童超的使命」的標籤,在某個地方等著我,我要去尋找到它。曾經有好幾次,我以為我找到了,但不久之後又開始失望:它們要麼不適合我,要麼其實很無聊,總之並不是我真正的使命。於是我這樣丟丟撿撿,一直無法安定。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這樣下去我將一事無成,我把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了對「使命」和「意義」的追求上,而從未做過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我對使命的追求下,掩蓋的是我對現實生活的逃避。我把希望寄託於未來,而不惜犧牲現在。而且,世上不會有一件事情,天生就帶有某某使命這個屬性。我怎樣才能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是我的使命?什麼標準才能定義我真的找到了?可見,若這些問題不解決,對使命的追尋可能是遙遙無期。
2·「使命」不存在,但「使命感」存在
雖然事物沒有一個叫「使命」的屬性,但事物能激起我們內心的「使命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這意味著,我們對使命的追求,應從外界事物的固有屬性,轉移到自己的感覺上。
那「使命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沒有體驗過,但我想應該是跟以下幾個關鍵詞緊密相關:激情、為社會的利益、創造......
也許很多事物都能夠激起我們的這種感覺,而不是只有一種。
3·「創造」、「激情」、「社會利益」
結合我對「使命」的理解,以及自身體驗,我認為要想有使命感,這三個維度是不可或缺的。
創造是根本,它是一切意義感的最終來源。若要我們的人生過得充實,就不能總是做著重複和機械的工作,而是得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創造新的事物。
激情(活著興趣)是指示,我們可能對某些事物毫無感覺,對另一些事物卻非常著迷。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體驗,是個很好的指示器,讓我們得以發現最令自己著迷的事物。
社會利益是目標,雖然閉門造車的創造、孤芳自賞的激情,也能讓自己得到滿足,但跟將自己投身於社會利益中相比,顯得有點蒼白。我能想到的與「使命「有關的事物,都是和社會利益相關的。
所以,我對「使命」的理解就是:在平凡生活中儘力發揮創造力,同時感知最讓自己有激情的方向,然後朝這一領域深入下去,為社會的利益和進步努力。
4·注重現在
可見,使命感的發現,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能力很有必要:創造和感知。而這兩種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擁有的,而是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磨練。
那些認為使命存在於未來某個地方的人,最終都將發現自己走入了死胡同,因為他們忽視了最為重要的「現在」,忽視了在一點一滴中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和感知力。
只有擁有了這兩者,我們才能夠找到持久的「使命感」,而不是反過來。
20170510
三年來,我越發覺得當初的這些認知是合理的。使命是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之後自然展現出來的。現在,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些使命,他們有的關乎我家族,有的關乎我公司,他們都激起了我的使命感。使命並不唯一,但來源和深度有不同。我現在還沒有找到更大來源的使命,但相信他總有一天會到來
20170616
淩晨兩點多了,身體還是有些微微顫抖,因為先前看到一個故事後突然心想,我應該去做xx事。這件事是不是我的最終使命我不清楚,但渾身的微微顫抖和有種想要痛哭的感覺卻很真切,我相信它至少於我是有著非凡的意義。這件事情完全超出了我個人生活領域,不太可能是我自己過去經歷的固著,它是屬於社會範疇的,直覺告訴我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是一份責任,如果有幸能完成,死而無憾。
其實之前跟這個聲音有過很多次接觸,每次出現的樣貌並不同,但我能知道背後的核心是同一個。但我並沒有很重視,甚至認為它是不成熟不現實的想法,努力抗拒它,因為它跟我現在所追求的物質滿足及幸福日常生活是相衝突的。衹是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並且在今夜以一種很具體的面貌,讓我顫抖不已,才讓我覺得應該好好正視。
我不知道這是否真的是我的使命,或者只是一時的「激情」,就算是使命,我也不清楚我會不會聽從於它的召喚。至少現在,我沒有這樣的勇氣。留待時間去檢驗吧。
最重要的,我想我仍會先做自己該做的,工作,生活,照顧家人。也許我會慢慢忘記曾有過的這種悸動,平淡安然一生,它敲響了我的門,我沒答應,於是它歎了口氣,走開去叫別人了。這個世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藏角色,高端一點的角色簡單分類這裡說一下:傳道者,牽線人,執法者,執教者。(這些角色都不是平常的那種理解,我會盡量在書里用文字描述出來),這些是有高級別天命的一些人。到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玄命的。
使命,使命,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哲學思辨:
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
我的到來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我將要如何使用我的生命?
基本上很多人,不管男女老幼,知識的多寡,賢者也好,閑人也罷,大家都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很多大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面對眼前這個眼花繚亂的世界,卻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所以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更加直觀的判斷,這裡要請出一個法寶出來。
此物為NLP裡面的理解六層次系統,它原來的使用方法,我們暫且不論。而這裡可以把這個作為一種揭示自己與世界的技術。
該技術分為六個層次,下三層為較客觀的因素,而上三層為較主觀的因素,我們可以嘗試參照自己來試試看。
下面,我們採用一層一層爬山的方法,來從最下面的環境層次開始挖掘自身。
正如圖上所說,環境,也就是你出生、成長、生活的總體環境。
比如出生的年代(國家大環境的影響),出生的地點(地域氛圍),對你影響較大的人物(不限親友)等等,這些可以說是最客觀的因素了,也是你人生的根基,因為這些是沒辦法改變的。
也正是因為沒有辦法改變,這些才是最好羅列的,把這些的優缺點統統寫出來,這些就是上天給你發的牌。
第二個層次,叫做行為。如果說上天給你發的牌是不可變更的,那麼行為就是你的打法模式了。
比如說,你遇到各種事情的處理模式,打或跑,或推卸,或承擔,這些都是你的處理方式,不要小看這些行為,人生正是由這些行為構成的。不少人後悔「如果我當時……」,殊不知這些其實就是你的處理模式,你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就是因為這種行為是你從出生後習得的最有效,或者對於自己最保護的行為。
要知道,行為模式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只有主觀的喜歡或者討厭。
第三層,就是能力。能力就是各種「力」或者各種「商」,比如智力,注意力,記憶力或者智商情商財商逆商等等。說的更確切一點,就是自己的天賦。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同,但是,你總有天賦。不管這個天賦是否是你所喜歡或者討厭的。
所以,找到自己非常關鍵。對於自己需要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我這人如何如何,有什麼擅長的,有什麼不擅的,有什麼強項,有什麼弱點,有什麼喜歡的,有什麼討厭的,這些都是認識。
如果把下面三層都弄清晰了,你對於自己的基本上算是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就像一個RPG遊戲裡面,了解了主角的攻防技能等等,這樣你才能針對這個主角給他設計打法。
接著就是直面自己的內心了。上三層越往上,越主觀,或者說更加貼近哲學領域,越是這樣,就越需要認真思考。
第四層,信念與價值觀,這個就是為什麼了。因為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都和自己的價值觀或者信念有關。
人只要活在社會中,只要是個正常的人,就一定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和信念形成於過去,但是面向的是未來,價值觀或者信念也決定了我會去做什麼,我不會去做什麼。
如果自己擅長說謊,而價值觀不讓自己說謊。那麼這樣的人其實非常的可憐,他的人生也可能經常陷入糾結的痛苦。
那麼你需要想的是?為什麼?
為什麼上天會給自己這樣的天賦,自己的天賦有什麼優缺點?是否可以換一個方向使用?
自己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如果違背了價值觀,自己會怎麼樣?
是否可以找到第三條路,既不違背自己的價值觀或者信念,而更好的活用自己的天賦?
第五層,身份 我到底是誰?
我是誰?我是我爸媽的孩子,老師的學生,愛人的另一半,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我是什麼職業,又或者說我是哪裡人……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身份的認知,到了這一層,除了這些社會關係之外,要知道,最重要的一點。
我,是我自己。我是人類中的一員,芸芸眾生中的一位,但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我。
所以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並不是我父母的後傳,不是我孩子的前傳,更不是我朋友的外傳。
考慮到這一層之後,就得去考慮,我現在的身份,符合我在下面層次的中對於自己的定位嗎?如果不符合,那麼我離自己的定位還有多遠?如果符合,那麼我是否就此滿足,還是去攀爬更高的山峰?
之後最高的一層,精神層次。我與社會的關係。
到了這個層次,其實事實上考慮過這些的人微乎其微,很多人會想,社會怎麼樣,關我什麼事?當然,也有人打算「平天下」,在自己的領域裡面想要有一番作為。甚至想「改變世界」。
不管您是哪種想法,到了這個層次,我也就不需要幫你了,因為在這裡你怎麼樣都是正確的,自己的人生屬於自己。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當然,可以「安貧樂道」,可以「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可以去「改變世界」,也可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也得做好為之付出的覺悟。謝邀。
我其實不建議一開始就用「使命」、「使命感」這種很重很高大上的詞語來定義自己的人生,講真,社會上有幾個人真正談得上是有使命感的?而那些人本身又處在社會的哪個階層?
因為它基本對應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級「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好比一個小學生在煩惱我將來我博士研究哪個方向好,不是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此刻就來考慮,有點早。
題目問的是「怎樣尋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以前在我迷惘的時候我畫過一張圖,把我從小到大所有學過的、接觸過的、感興趣的學科、技術、經驗等等,我所擁有的一切都如實地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畫出來,比如易學我接觸了7年多,如今我學過哪些技法、目前水平如何,對哪些技法感興趣的,將來有打算想要再深造的是哪些;
比如我英語自我感覺還不錯,大學裡本身就是英語類的專業,畢業後的工作大都也用到英語,現在口語大概什麼程度,書寫、聽力和閱讀又是如何;
比如我對魔術也挺感興趣的,曾經也買過一些小道具在擺弄;
比如我曾做過哪些行業,這些行業如今行情如何,我的專業技術是否過時,有什麼途徑再去更新;
等等等等
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讓我自己捫心自問,此時此刻,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做完這一步之後,我們再來看,其中有哪些方向是我曾經喜歡,現在已經不喜歡的,或者曾經不喜歡,但現在卻有點想去努力的,以及其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去鑽研的,而在喜歡的這些項目當中,又有哪些是可以作為工作技能的?也就是說,我喜歡的,也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是否有交集,能作為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確認完這一步之後,基本你就知道了自己往後應該去做些什麼,而只有做完了該做的,才能去做想做的。
好比,假設一個人特別愛美食,但是不愛自己做,只愛吃,沒問題,先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然後看自己有什麼辦法在工作之餘儘可能去到各地平常各種美食,在品嘗的過程中逐漸有些自己的想法,吃遍中國還不夠,我要去吃遍全球,這也很好。比如喜歡吃牛肉,我要找出世上最美味的牛肉料理,也很好。
所謂的使命感,換句話說也就是你這一輩子特別想去做的一件事,或者一類事物,做到了,你就覺得自己這一生沒有虛度。所以我覺得可以先從自己目前能做的,想做的事情裡面逐步探索,然後一點一點細化和深入,最終在做(而不是想)的過程中,你會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實現什麼~
我首先直接說我的人生使命吧。
我的人生使命:生存,生育,生生不息。
生存是第一使命,生育是第二使命,生生不息是終極使命。
生存,生育,都只是為了生生不息這個終極使命。
從人類的歷史軌跡中就可以看出來,人類從誕生之始,就一直在圍繞著這個使命在行動著。
所謂的快樂,所謂的痛苦,都只不過是我們的本能在提示我們,哪些是有利於這個目標的,哪些是不利於的。
不過,現在這一條標準已經有很多不正確的地方了,因為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跟遠古時期的生存環境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我們的本能還停留在遠古時期,用適應遠古時期的本能來適應現代社會。
好在,我們還有大腦,有智慧,能夠辨別哪些是真正有利的,哪些是陷阱。
人類一直都處在危機四伏的世界中,遠古時期是大自然的威脅和其它野獸的威脅。
現在是同樣如此,不過這野獸變成了我們體內的野獸。
我們能否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意志力來抵抗現實諸多的危機(誘惑)呢?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了。
生存,生育,生生不息。
你能夠完成自己的使命嗎?
如果非說有使命的話,那一定是:挖掘天賦,將它發揮到極致,實現自己,同時也貢獻了社會。
41歲了,可以說一事無成,活得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找到自己的使命就好了,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知道今生是來做什麼的就好了,有一天我覺百無聊賴,決定也去發現一下自己到底使命是什麼?我想說自由人類以來我們遇到的問題前人肯定也遇到過,而且早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你只需要找到它就ok了,煩惱即是菩提,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解決他的智慧和答案。
當我決定去尋找他的時候我再一次去觀照自己。人體的行為動機總是追求快樂和逃離痛苦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使然。不同的時期和理解層次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神經鏈我們的價值定義到底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我會一事無成呢?你有沒有真真正正的靜下心來想想你到底想要什麼?沒有他你會非常痛苦,你最不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什麼到了你的生命中你會生不如死?你想要的你為什麼不能得到他?真正的理由和原因想過嗎?就是所謂的障礙點?我到底要解決內心中或者行為中什麼障礙,這些障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如果弄懂了這些就弄懂了自己!
巴關和阿瑪回答一個信徒的問題,說你知道我所有的過去和未來。現在我對選擇我的生涯非常困惑。如果你洞察我的未來並告訴我什麼適合我。我將免於所有困惑而選擇一條適合的路。阿瑪說宇宙的本性是對未來保持神秘性。然而,你在未來應該做什麼,取決於你的選擇。臣服並不表示懶惰,你有權利與力量去做你的選擇。運用所有來到你道路上的機會,我將幫助你達成你渴望的目標。
秘密上面說,事實上上帝沒有一塊黑板在天空中漂浮著上面寫上你的名字,說這是你的使命,你應該去幹什麼?每個人在世上的意義都是自己定義的?
有一個發現天才八問,你做什麼事情最擅長,最快樂,最快速,最得心應手,哪怕不給你錢你也很樂意做?找到他,還有一句話影響到我,就是如果你感覺到了競爭,是你上錯了舞台,你上到了別人的擂台上。所以說一定有一個你最擅長而別人不擅長的東西,你挖掘它找到它創造它發現他,讓他跟你成為一體,他必然為其他人類帶來驚嘆和方便,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你專註在你擅長和你願意的領域把他發揮到極致,然後展現給其他人看,如果他有價值就會為你創造財富。
我覺得我今天隨著我的腦袋把他流了出來,不知道有緣的你是不是能看到,根據秘密上來說這也是你吸引的結果,我們都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讓自己的靈魂覺醒,讓自己的潛能發揮~
平凡的人只有性命,優秀的人有性命與生命,而卓越的人才不僅有性命、生命還有使命。
要有使命,先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吧!在那個道路上你可以發現你的使命,加油!使命是別人賦予你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換取自由。
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拋開外界一切的雜念、不受環境的干擾、不盲目驅從;你會發現你日理萬機一直奔向遠方尋找的東西它就在你的身邊,而這個就是最渾然天成的自己。
我們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一扇窗!卻是如此,因為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不能把每個人按照一種才能來創造,人類社會是由組織體系構建的,由不同的分工相互協作配合,我們的整個集體才得以高效運轉、資源才被充分發揮起到有效的資源配置。
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不能因為環境的干擾盲目驅從,放棄內心的自己;不要以為自己在很努力的為社會在創造財富,真正能創造財富的是把上帝為你開的那一扇窗和整個社會體系相互配合,這才能創造最大的社會財富。
你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你的收穫就在那幾個方向之一。在網上看到過這句話,印象深刻。
過度的奢侈享樂使人墮落,陷入糟糕處境也會使人彷徨,被接納並得以體現自己的價值可以激發更多生活熱情。
曾經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大蕭條後的美國,一個工人貧民區的居民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變得消極,整日酗酒和抱怨,整個社區及這裡人們的生活看上去破敗貧窮毫無生機與希望。某日該社區的一個小女孩得到了老師的禮物,一條嶄新的裙子和精心的梳理打扮,小女孩的煥然一新和歡樂感染了鄰里,大家又感受到了久違的希望。小女孩的父親終於鼓起信心進行了家庭的一次翻新,他買了一桶油漆粉刷了房子。人逢喜事精神爽,太久都沒有得到過什麼喜訊的社區,如同死水中注入了一抹清泉。鄰里們開始看到了生活的點滴希望。旁邊的街坊們受到此事鼓舞,也開始做點改變來修繕。長久以來因為無望而沒有動力去做的事情終於有了機會去實踐。如此社區的房子一戶接一戶的自發粉刷起來。物資刷好了就顯出了街道的破舊,大家又修了路。。。就是這樣一點點希望的火星激起了一個絕望社區的奮發。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社區最終成為了和諧富庶的地方。這就是信心與希望帶來的改變。當一個人舉目四望看到的都是糟糕的東西,他會自問我在這糟糕的人生中活著有什麼意義?但如果他舉目四望在破敗中看到一抹清新,在沙漠中看到一抹清泉綠洲,他就會獲得動力,因為人生中還有值得為之奮鬥的東西。所以有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答案或是意義,而只是一點點HOPE,一點點感動。人們都喜歡新的東西,新的衣服,新的房子,新的車子,新的喜慶...因為這些東西能帶來希望與信心。題主問的是,怎樣尋找。
那麼,答案就很簡單了,那就是廣泛地體驗。
用鼻子聞遍各種花香酒香,用耳朵聽遍古典樂搖滾樂,用嘴巴吃遍全天下的美食飲品,用眼睛去看美麗動人的畫,讀遍古今好書,還是用腳去丈量世界,體驗一切的好與不好。
除去這些感官,你還有大腦。你要用大腦體會和思考所有的感受。
人的使命是什麼?
(受邀回答)
這個問題是個廣義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都能找到使命。如果,按照追尋去理解,那麼可以從淺到深去理解「使命」。
在具體社會中,或者在具體生活中,人們有這樣或那樣的使命感,這裡就不論述這些了,今天在這,要論述人類的終極使命。
人類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想,不僅僅是為了吃飽,穿好,住好而來的,因為這些東西是一個生物本能的需要,生物界普遍存在,若把它做為人的一個最高追求,就顯得荒唐了,這種追求和豬沒有任何區別,那麼人所存在的價值沒有了。所以人類最高追尋是對自我存在的思考,在這個思考中,會延伸出一個問題來,就是「人類存在的使命是什麼?」,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類不可能是為了滿足生物需求而來的。這本身也不符合邏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共同存在的結果,索取和付出是對等的,不可能造就光索取不付出的事物來。
那我們就要追溯,我們肩負的是什麼責任?就直觀來看,事物存在於對立統一,也可以認為,是在一種對等的交換中,我們在索取,同樣也在被索取。我們把許多對應物做為了食物,或者是做為了應用,其實,我們本身就是另一些對應物的食物和應用。所以,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在平衡這個問題,我們在索取,也在付出,它是對等的,索取得越多,付出的就越多,這個認識是個廣義的範疇,不可能非常具體的去認識。它是根據對立統一原則,認識到一個對等交換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前提地認識到「索取」和「付出」。
確定了這個對等交換,那我們可以到主觀具體中去認識,逐步追溯到最終使命。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一般認為這個地球,為我們的存在提供了客觀條件,其實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地球是在為我們提供條件,是為我們服務的,而本質卻正好相反,我們的存在是為地球服務的,我們和任何一個地球上存在的物質,在對地球的使命上,本質是沒有區別的,也就是,在為地球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再形象的說,地球是以太陽為食物,來滿足它的需要(當然這是便於主觀理解,在本質中是對立統一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是相互交換),我們人在地球上,就好比自己的消化液那樣,為地球吸收太陽的能量而服務。
這種交換,我們自我為中心的認為,是一種自我需求,並且以自我為主體,認為機體需求是一種本能。然而提供需求的支持,是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質是在對立統一中對等交換,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生物,也不僅僅是我們劃分的有機物和無機物,任何存在的物,都是運動的表現,都是在圍繞著存在的根本——運動,來運動表現存在的。這種所謂的需求從根本上來看,就是運動類似性原則的結果,當然,這個類性性原則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同時還存在差異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以保證運動的均衡,所以,任何物質的存在,可以認為是這種交換的結果,也就是說它的根本是統一的。
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人類的存在,他在地球上的使命,我們還能往前追溯,我們是組成地球的物質存在(運動表現),我們同時也是組成宇宙的物質存在,我們更是組成萬物存在的物質存在。那麼我們就要探尋物質存在的根本,物質存在的根本在於運動,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否則運動將會停止,物質將不會存在,這是它的前提,沒有理解的空間。那種我們理解的絕對開始和結束,只是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的結果,而非本質。本質的存在(運動),是無限泛義永恆的客觀存在。解決這個認識很簡單,就是脫離我們主觀概念的絕對認識,建立相對認識就可以了。
為保證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就要保證運動形式的無限泛義永恆。我們所認為的物質,就是這個無限泛義形式的運動表現,所以,為保證運動的無限泛義永恆,就要求無限泛義可能的運動表現,人類的出現就是這個結果。所以,我們的最終使命就是在保證物質存在的運動無限泛義的可能而無限泛義的可能。
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中確立一個概念,我們的一切都是在對等交換中,我們不能理解為對等交換中的自我需要,是自我的客觀存在,從認識上建立一個索取為根本目標的錯誤概念,意識決定一切,這種概念就會影響意識的方向,意識就會偏離物質存在總的支配的方向,也就是,我們要脫離對等交換,其根本就是要違背對立統一原則。這時物質存在的總的支配,會在對立統一中進行糾錯,這個調整對於我們來說,在具體現實中就是一個危機的出現,也可以說,是在消除背離對等原則的因素。這是一個廣義的存在,它可以存在於整個人類,同時也存在於人類的個體。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人類在以前是有觸摸的,是有不清晰的認識的,我所表達的新的哲學授予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偏離對等交換,其實就是對立統一原則。回顧人類的歷史,人類一直在束約這個偏離,在宗教中也有很多表現,都是在針對這個問題。這次哲學授予所引領的概念方向,就要把人類所有的模糊認識、所有的疑惑,清晰認識並確定下來。
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和艱難的,可以說,比對牛彈琴還難。因為人類幾萬年甚至是幾百萬年所形成的主觀概念,要改變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且不會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一切變化都是對立統一原則的結果,所以僅靠表達是無法改變的。
然而我們面對的是物質存在總的支配的一個調整,這個調整在物質存在的運動類似性原則中,不僅僅局限於人類,萬物都存在一個方向調整。如果以我們主觀概念直線邏輯習慣來理解,可以認為,萬物存在的調整,以我們自我為中心,由近到遠來體現調整的力度。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地球,同時會有一個大的調整過程,這和我們一味地索取有一定的關係,但並非根本,根本在於整個運動的調整。任何物質存在的表現,它都存在和我們一樣的主觀需求為根本,在這,把這種現象稱為「運動自我惰性」。這種自我惰性到一定程度,將背離對等交換的對立統一原則,所以就要調整,讓它回歸對等交換,否則,運動在不對等中,會失去無限泛義永恆的原則。理解它,必須在對立統一中,就是說,物質存在運動的惰性,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必要和必然,但是這個必要和必然,不是可以脫離對等交換而自我惰性下去,所以一切的必要和必然,也可以說是運動表現,即我們認為的物質,它都必須遵循對立統一原則。對立統一原則是泛義永恆的,它不以任何物質存在的意識為轉移,它無時無刻存在,保證運動的秩序。
對於,我們接受一個哲學授予的概念方向的引領,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所確立的自我為中心的原始主觀概念,這使得我們不能貼近於本質的立體邏輯去認識,我們的存在是泛義對立統一運動存在的結果。我們會有運動惰性來頑固自我為中心的存在,對於萬物的存在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存在來確定對應萬物的存在。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理解的「你的,我的,它的」存在,無法將自己公平的置於萬物之中,所以我們對一個新的概念,在自我為中心的根本目標「自我強大」中,會背離萬物共同存在這一本質方向,去爭你智慧還是我智慧。而無法理解智慧源自於萬物總的支配,在泛義對立統一中的結果。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一直在做試圖脫離自我的努力,這個,最終是可以實現的,人類就是在向這個方向追尋。當然,一切是在對立統一中,不僅僅是靠我們的意願,它有一個調整過程,對於我們的具體現實,就是要面對一個危機。
我們從危機中走出來,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從原始人的人獸狀態走到今天,並且還要繼續往前走,就是在不斷地脫離自我為中心的認識,這就是我們的終極使命。
2017.11.23
1
堅定而努力,勇敢而無畏,敏思並慎行
傾力、無悔、洞見本質與隱情、吝嗇於淚水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
春雨潤物,夏雨驟暴。
狂風怒浪中,最熱最純的淚水,只好封結到冰山之心;
待到春花爛漫、夏日暖毒,再來抽絲剝繭、病去抽絲般化掉一層一層的冰封,揮別昨日的澀苦。
再疾再怒的風浪,也絕無能於摧毀真心真情真勇氣;
再流轉不定的命運,也只會跪拜給真絕無悔的英氣。
冬日會煦暖,秋露會凝聚。
夏蟲不語冰,春蠶會繭巢。
英雄的豪情,並不是他從未受傷,更非他從未傷情苦倦,亦非他從不顧盼心暖。
豪俠的劍意,則並不只來自獨自苦修,更挾持了太多敵意凝結的霜,以及滅敵後看到的「敵之將亡,其心也善」。
使命:
如劍,笑問天地;
似霜,總會寒蟬;
如水,終會潤心;
似冰,常有心悸;
如男子,總常剛毅;
如女子,百媚不一;
如陽,總行健;
如陰,總難明。
遵從內心的想法,活的幸福快樂
我找了好久,準確的說是思考了好久。主要求助於哲學,包括形而上,邏輯,儒釋道以及各種著作。
最後想起了一個故事。
那就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簡潔明快,會心一擊。推薦閱讀:
※太宰治及《人間失格》傳達的是錯誤的人生觀嗎?
※木心所說的宇宙觀究竟是什麼?
※務實和現實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德國人務實而中國人現實?
※過了30歲,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
※什麼樣的人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