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家大劇院和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這兩個將古典與現代並置的建築?

僅從我接觸的信息,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評價較為積極,國家大劇院的評價較為負面。而從個人觀點,我覺得盧浮宮與玻璃金字塔是美的和諧的;國家大劇院單獨看很好,如人民大會堂或者中國古建築並置不和諧。各位如何評價這兩個建築?古典與現代的「相互輝映」或是「互不相諧」該如何判別?
附「如何評價國家大劇院的設計?


兩個作為單體建築來說都無可挑剔,相對而言,國家大劇院反而要出彩一些。但是結合城市來看,金字塔完勝。

大劇院是政治工程,50年代就在嘮叨要建了。還在那樣一個地段,體量又那麼大(結合紫禁城的中軸線來看都快成巴西利亞了)。如果你要和周邊環境匹配,你就得做成大屋頂,仿古,但這樣也就沒必要請安德魯來做了,北京市內有能力有地位的設計單位一抓一大把;如果你想搞創新,搞現代風格,你就必須面對與周邊環境形成強烈反差的現實。所以我挺同意安德魯那句「我是來割裂文脈的」。

盧浮宮的金字塔好就好在體量小,而且本身的玻璃材質和盧浮宮原有的石材外牆對比並不強烈,反倒是相得益彰。中國古建築師從道法自然,建築材料基本以木材、毛竹,當地土坯燒制的磚石為主。這些材料除木材已極少用作現代建築主要用材外,其餘的在現代依舊應用。但恰恰中國古建築是木結構聞名的。事實上以磚石建築為主的民居類建築在提取其風格後依舊能見於現今的許多建築設計,比如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比如吳良鏞的菊兒衚衕,比如各種復古型居住區和別墅區。而且這些建築本身與周邊建築風格統一,差別不大,或者周邊有綠化帶,和其它風格相異的區域之間有景觀過渡和遮擋。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築非自發從內部產生,因沒有現代建築風格產生的土壤,只能被動地接受。古典和現代的結合在國內外始終是個難題,前幾年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就曾經被世遺警告過,因為周邊現代化的高樓林立,已經嚴重影響了大教堂在城市中的景觀天際線。目前看來,除了設置景觀過渡區外,只能寄希望於人們的審美觀念來一次革新和突破了。


電影《達·芬奇密碼》中有一句台詞,說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巴黎臉上的一道疤。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的國家大劇院是由法國設計師安德魯設計的。從景山往南望,視線中出現的除了紅牆黃瓦,就是這個被戲稱為「安德魯的蛋」的建築。建築圈裡有人說,法國人通過這個建築報了貝聿銘在盧浮宮前建金字塔的一箭之仇。
翻版北京 臉上的傷疤(圖)(2)_新浪生活

真心感覺:不能同意更多 ;-P


請把國家大劇院和公安部大樓一起考慮,簡直就是天圓地方完美和諧233其實天安門廣場區域蓋什麼風格都會被罵,台北「國家兩廳院」的宮殿式風格肯定會被罵,斯大林式建築也會被公知們罵233
建玻璃金字塔還不如重建被巴黎公社燒毀的杜伊勒里宮,盧浮宮缺的不是一個入口,而是更大的空間以容納展品和參觀遊客。


我本來是想來知乎看一看大家覺得玻璃金字塔好在哪裡的,然後就看到了這個問題。巴黎俺沒去過,但是國家大劇院前幾年沒少去,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次去國家大劇院是因為突然看到小時候走過無數次的衚衕盡頭出現了一座地標式建築,一個超現代的大穹頂,這種感覺讓人覺得非常新鮮非常奇特,當下打定主意要找一天特意去看看。

從東絨線出來,走近國家大劇院,第一眼從西面向北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了一大片開闊的水面。第一次在長安街邊看到這麼大的一片水面,微風吹來水面上湧起一層層的波浪,打在池邊響起嘩嘩的水聲,讓人心曠神怡。而整個建築就像浮在水中一樣。我對國家大劇院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

後來去的次數多了,碰上好天氣總要照幾張像,我最愛的角度就是從西向東把國家大劇院和人民大會堂照在一塊。要說對比,絕對是有的,一個古典莊重,一個現代簡潔。但是當他們同框之後,給我的感覺不是強烈的反差和不和諧。相反,簡潔線條下映襯著的人民大會堂更能讓人體會到他的莊重的一面,讓人細想中式建築到底美在哪裡。而水面上玻璃幕牆上倒映出來的大會堂的倒影又給莊嚴肅穆的建築增加了一點靈性,放鬆了整個廣場的氣氛。

我這個人沒有多少藝術細胞,以前也沒細想過廣場上的建築風格這類東西。但是自從有了國家大劇院之後,我還真開始想了。長安街南面的建築,從人民大會堂到國家博物館,再到毛主席紀念堂,甚至人民英雄紀念碑,基本上是一種風格的建築,莊嚴肅穆雄偉壯麗到極致。這些建築都是建國後修建的,黃頂白牆是主基調。長安街北面是更古老的古代建築,紅牆黃瓦。這些建築構件起了廣場的主要框架,整個廣場的氣氛是莊嚴而宏偉的。但是莊嚴到一定程度,必定會給人一定的壓力,建築風格過分趨同就可能給人一定的單調感。我覺得國家大劇院放在廣場的外圈,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場的氣氛,大片的水面能給遊人帶來了輕鬆平靜的感覺(金水橋噴泉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是作用沒有這麼大),也增加了廣場建築的活力與靈性。同時國家大劇院外觀簡潔的線條真的能對稱出中國傳統建築的古典美,讓人有機會注意到大會堂這樣傳統建築的細節。

還有一點,我覺得對比與和諧不和諧並不是一個東西。走在西河沿衚衕向東望,衚衕的盡頭就是前門箭樓,這個場景其實也是對比。市井民居的衚衕遠方是高大宏偉的前門樓子,這本身就是強烈的對比,但是我想沒有生活在北京的現代人會認為這個畫面不和諧不美好,這個畫面完完整整的體現了古都的風韻和老北京的文化。

所以,以我的觀點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和諧,儘管對比是有的,而且還挺強烈的。


首先感謝邀請,有幸發表下個人愚見。

建築與周邊環境和諧簡單地說就是對於周邊建築的尊重程度。比如說在黑白的海洋之中放進艷麗的顏色本身對於周邊環境來說就不是十分的尊重,所以這些色彩十分艷麗的東西呢,就會成為環境中非常突兀的存在。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對於這些突兀存在的東西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於建築與周邊環境是否達到一種和諧的一種判斷。但是這種判斷,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對一件事物的喜愛與否,都有自己的發言權。就像扎哈哈迪德曾經說過:我才不管周圍的建築,因為我要做的事我自己的東西。

而目前階段主流的意識,認為我們應當去保護那些歷史的建築,但是如果我們回到幾十年前看的話,我們一直在更新建築的那個時候我們並不意識到會去保護歷史建築,實際上就是人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

但是我們應該用什麼的方法去造出新的建築與周圍的建築達到一種和諧呢?我覺得如果是要達到一種和諧的話,如果單純的去使用舊的做法或者說是古代的做法的話,這實際上本身就沒有創造。而更高明的方式是提取歷史的元素去進行重新的創造,這樣才能造出自己的建築。而至於創造的程度以及創造是否能被大眾所接受,這些都是建築師應該考慮的範圍,也是人們評價建築的一種標準了。


補充一點,盧浮宮金字塔在落成之初收到的負面爭議比國家大劇院不知道多多少,而巴黎人以之為榮也才沒有多少年。

回到國家大劇院,說一下個人片面的觀點。大劇院無論是體量還是位置,與周圍建築相比都是巨大的,它本身作為一個地表,可能就沒有太多必要去嚴格的遵守周圍的氛圍,它只需要遵守一個大的環境即可,然後有資格表達自己的一個風格,作為新的東西,與周圍一些相對而言較舊的進行一個對話。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毫無疑問,與相對傳統的發生了碰撞,在一個處處以傳統為榮的中國肯定會沒那麼容易突然接受。

另外,還要遵循甲方的意圖啊同志們,要知道,甲方想要什麼,鳥巢,還有什麼呢?對,鳥蛋…


就覺得國家大劇院和故宮大會堂太不協調了


推薦閱讀:

做建築設計預算1.5w以下能否推薦一款合適筆記本電腦?
想從施工轉到建築設計,應該怎麼做?
47層西班牙摩天大樓為什麼被傳言沒建電梯?
建築設計關於前室問題?
本人建築新生,想要學習鋼筆建築手繪快速表現方法,求推薦書本!?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