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是否比常人更需要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估計指的就是我們臨床心理學家吧。我個人覺得心理學家並沒有比其他人更需要心理醫生。我認識的心理醫生很多,都和普通人群一樣,有正常的情緒起伏。

至於從事心理工作會不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問題,工作確實有一點風險,但也不會比醫生染上傳染病的幾率更高。畢竟,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在學習臨床心理學的過程中,培訓的內容之一就是把工作上的問題和日常生活區分開。

在國外,為了防止job burnout以及照顧家庭,很多心理學家都會選擇part-time做臨床工作,part-time教書或者督導學生。即使是做臨床工作,也不是一天8小時一直都是在見來訪者,每次見來訪者前都要做各種準備工作,見過之後寫病歷,還有一些相關的admin work。

心理學註冊機構要求臨床心理學家定期接受培訓,定期接受平級或更senior的心理學家的督導。平時工作中,大家也會就遇到的困難互相debriefing。這樣可以排解工作帶來的壓力。不知道國內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補充下我自己的經歷,在一個地方工作幾個月以後就會de-sensitized,就好像電視里的暴力、血腥鏡頭看多了, 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了。我實習的一個醫院裡,95%的病人都不工作,吃政府救濟,幾乎每個病人都有過童年被強姦或性騷擾的經歷(不論男女),吸毒、自殘、自殺很常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多,堅信不疑自己是耶穌的就有十幾個,還有更多的認為自己是耶和華、大天使、女王、被惡魔綁架到另一個維度的,等等。

我有一個同學,是個個子小小、圓頭圓腦的女生。她在一個High secure的監獄(看過美劇都知道的哈)工作了幾個月了,工作的對象是各種殺人犯等等對人類社會威脅很大的人群。她說現在看病人的檔案就像看「幻想小說」一樣,已經de-sensitized了。然後,我們的話題就轉到了,修剪花園很麻煩之類的家庭瑣事。從這一點上你也能看出來,一道分隔開工作中的奇形怪狀和日常生活的「牆」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所以,像上面的一位知友說的,「 心理醫生在與患者接觸的時候,面對的是人性中最陰鬱的一面,甚至是最陰暗的一面,很可能會面對一些病態的、變態的想法,因此毫無疑問的,他需要自己有一顆強大的心從各種內向投射中堅定自己」。 其實沒那麼誇張,這個問題我在學習中、工作中從來都沒考慮過,也從沒聽其他人有過類似的擔憂。如果遇到讓自己難以承受的問題(由於過去的經歷之類的),把這個案例轉給別人就行了。我處理不了的問題,也許對其他心理醫生來說,根本就是他們最拿手的領域。


------分割線---------
@望月 不用有專門的心理醫生,平時遇到不開心的找朋友和同事聊聊天就行了。如果心理醫生自己也患上了心理疾病,心理學註冊機構就不允許你繼續行醫了,因為這會影響你對來訪者的照料。


首先糾正一點,大陸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職位,只有「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精神科醫生有一個方向是心理治療,但是具體叫神馬我不清楚)」。
「心理諮詢師」,會有上級的「督導」,「督導」一般由有經驗的老諮詢師擔任,相當於醫院中低年資醫生有上級醫生教導一樣。此外還有 @顧辛未 說的,諮詢師往往會有共同學習成長的團體,我們一般稱為「小組」,「小組」有的時候有「督導」,有時候「小組」中的成員都是老諮詢師,往往是相互督導。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問題,諮詢師不是更有問題會更容易出問題的人,諮詢師其實是更能發現問題的人!!!


在國內提到心理醫生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說的三種人,心理諮詢師(counselor)、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ist)和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前兩種人是沒有處方權的,而有處方權的精神科醫生在國外有個相對不大好聽的別稱---shrink。我本人是第二種。
諮詢師一般在行為層面處理一個心理問題,治療師則在情感和認知層面處理,精神科醫生主要使用藥物去除癥狀,所以前兩者更多需要調動對方的內部資源,而醫生主要是使用外部資源也就是藥物,不負責處理導致癥狀的衝突。諮詢師,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是配合的關係,一個開藥去癥狀,一個幫助解決導致癥狀的衝突。他們對服務對象的稱呼也不同,精神科醫生管對方叫病人,諮詢師和治療師過去也叫病人,現在一些人叫來訪者,一些人叫客戶,我所學習的積極心理治療療法,稱他們為客戶(client)。

說完背景說一下這三類人遇到的壓力。


工作中,精神科醫生往往壓力比較大,一天要接很多個病人,也不會問很久,然後就開藥了,我有些朋友是這樣的醫生,他們一方面覺得待遇比較低,另一方面病人和家屬有時也不大能理解他們的工作。諮詢師和治療師往往被社會誤解為是情感垃圾桶,即被客戶傾倒情感垃圾的人,但實際上做治療師第一課就是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是每天每個人都來你這裡傾倒垃圾,人早就瘋了,我記得當時我培訓的時候就被告知:無論對方多麼痛苦,你多麼想拯救他,這痛苦都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的,你可以悲傷,憤怒,但你要清醒的知道這不是你的負擔,是他的,不要把他的問題變成你的問題,這不是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是幫助他們自助,就好像麥肯錫諮詢公司建議聯通和iPhone合作,但麥肯錫不會直接打給蘋果公司去操作相關事宜,也好像健身房教練幫助客戶瘦身,要耐心要給知識,但不可能替客戶去做有氧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所謂壓力大到需要找人傾訴的諮詢師或治療師是被培訓的不夠的原因導致的。


遇到壓力怎麼辦?


在諮詢師和治療師的世界裡是有階梯的,像圍棋里的高段位和低段位之分,高段位的可以給低段位的提供榜樣、支持、培訓和督導,其中督導是非常重要的,當低段位的諮詢師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可以向上求助,得到點撥,同時還存在朋輩督導,即相同段位的人在一起,幫其他治療師找到自己的盲點,突破諮詢水平的瓶頸。另外在國內,比較被忽略的一部分就是諮詢師自己本身作為客戶的經驗太少,我有一個義大利的教授朋友,他說在義大利想成為諮詢師至少要有三年被諮詢的經驗,我個人從大學開始接受長程的諮詢,現在想起來感覺其實非常受益,因為過去我做過其他諮詢師很久的客戶,才能理解我現在的客戶。


另外說兩種常見的導致諮詢師壓力大的原因。

對於新手諮詢師或發展的有點歪的治療師,我見過兩種常見的障礙,一個是上帝情結,一個是小白鼠戰術。分別講一下。

有些人喜歡救人的感覺,喜歡被當作上帝一樣看待能解決問題的人,安徒生童話里那些公主們總是被拯救,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所以很多人以為心理諮詢後人應該是永遠沒有不快樂,然後諮詢師應該像神一樣的男子,各種帥氣的解決問題,所謂問題都能知道對應的答案。這是一種誤會,也是培訓的不夠的結果。首先問題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人可以越過去,過一種永遠快樂的日子,按照榮格的話來說,心理諮詢不是讓客戶進入一種不可能的幸福狀態,而是培養一種面對苦難時哲學般的耐心和堅定。另外拯救別人也就說明諮詢師把客戶的問題扛在了肩上,他壓力能不大嗎?但其實這就是上一段說到的,諮詢師的工作不是替客戶解決問題,而是幫助他解決問題,提供支持和信息,領客戶到水邊,但還是要客戶自己親自去喝水,有了這種心態,壓力自然會小很多。

另外一個是小白鼠戰術。我見過很多考了國家二級諮詢師證書的人,以為自己就真的是諮詢師了,自己也沒有被長程諮詢過(超過一年),也沒有累積足夠多的諮詢小時數,也沒有一個可以提供督導的高手治療師在身後,就敢接諮詢了,然後關鍵是他們經常把自己的心情卷進去,遇到離婚的人,就把自己對婚姻的個人看法當作心理諮詢的建議給了客戶,但其實這非常不科學,因為失去了客觀性。我問過他們,他們大部分來學心理諮詢就是因為自己有衝突和癥狀,但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或沒有足夠的信任給諮詢師,於是自己來學心理諮詢,想通過給別人諮詢來給自己療傷,結果是心理諮詢也沒整明白,自己的傷也沒搞定,還給人神經兮兮的感覺。這種行為的本質是拿別人當小白鼠,試試心理諮詢理論是否好用,如果客戶用了很好,自己再去用,如果上帝情結的人是把對方的責任扛到自己肩上,小白鼠戰術的人是把自己的責任放到了對方的肩上。而這兩種都不okay,應該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扛,對方的責任對方扛。


總結。


這個行業確實自殺率算比較高的,原因主要是1 諮詢師被諮詢經驗不夠 2 諮詢師諮詢經驗和自我成長經驗不夠 3 諮詢師被督導經驗不夠 4 上帝情結和小白鼠戰術。 但如果諮詢師花時間去被諮詢、自我成長和實踐、被督導並去掉上帝情結和小白鼠戰術,那麼其實心理治療是世界上最有激情的一個職業之一。因為這個職業並不是單單幫助客戶去掉癥狀,更重要的是在 癥狀去除以後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平衡而繁榮。我個人覺得,後者才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當我看到我的客戶在去掉癥狀以後通過諮詢的知識和支持把夢想實現後的快樂樣子,我覺得自己也很幸福。


心理醫生和普通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多一些專業知識。諮詢的有督導,或者小組互相幫助。


  1. 首先,嚴格的講,英文裡面是沒有心理醫生這種稱呼的,國內的心理醫生主要指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統合。
  2. 其次,心理諮詢師首先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會有自己的情緒起伏,會有自己生活中的困惑。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諮詢師的過程中,他會接受很多專業的培訓和訓練,這些訓練一方面會幫助他去發現來訪者的問題,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一方面也可以敏銳的覺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緒變化,或者一些認知行為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心理諮詢師並不是比常人更需要心理諮詢,而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有著更敏銳的覺察,在常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的時候,他已經意識到,並開始去尋找解決方法,因此看上去,好像是他們更需要諮詢一樣。打個比方,一些戀愛中男女朋友經常會因為小事情吵架,吵架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又和好的,但他們可能覺得這個不是問題,直到有天分手了,會想到該怎麼挽回,但是有一些心理頭腦的人可能在幾次吵架之後意識到他們之間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並及時去打破這個模式,這樣或許是可以避免以後的分手的。
  3. 再有,諮詢師可能會更關注自我的成長,而自我的成長,一方面源自社會生活,一方面也源自一位專業人士的幫助,因為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精神分析的理解是,每個人都有原初的壓抑,創傷事件的回溯來建構意義和主體,所以沒有健康與非健康之分,只有潛意識壓抑的深淺和創傷體驗的意義相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癥狀,只不過看起來正常的人用了社會適應的方式來滿足,看起來不正常的人用不適應的癥狀的形式來試圖修復和滿足幻想,癥狀是主體存在的最深刻的意義。心理治療或者精神分析的作用,就是通過分析者的無意識話語呈現原初的壓抑,重新建構創傷的意義,重新結構主體經驗,發展出更有社會適應意義的「癥狀」。所以,說了這麼多,心理醫生和病人都是人,都有「癥狀」,心理醫生的心理治療或者個人接受分析,也是給予自己重新建構主體經驗的機會。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健康的人,有的只是「癥狀」的不同。


理論上每個人都需要。

其實人的心理問題千奇百怪,但絕大多數都可以被歸結為兩個字:壓抑。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與他人打交道,與他人打交道就必然會建立起一個人際關係網路。而人的思維本身又是極其活躍的,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但矛盾也就產生了:很多想法一旦說出來,就會對自己的人際關係造成衝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只能選擇自我壓抑,並因為這種壓抑而產生了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唯程度有別。

這裡涉及到我們對人際關係理解上的一個誤區,就是只有跟親近的人才能說心裡話。這種認知不能說全錯,但絕對是不全面的。親近的人固然會比陌生人對你有著更多的包容,但他們在你的人際關係結構中也佔有了比其他人更為重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你們的關係無疑要比你和其他人的關係更難以承受「心裡話」所帶來的衝擊。

而心理諮詢師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處在患者的人際關係網路之外,至少在患者的人際關係結構中不佔有核心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在說「心裡話」時無需擔心對自己的人際關係造成衝擊,從而獲得釋放。從這個方面看,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水平反而還是次要的,因為即便他的理論素養再豐富,談話技巧再高超,假使他與患者之間太熟,反而很難產生好的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我追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因之一,因為共產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在於把人際交往從血親本位和熟人本位的桎栝中解放出來,同時使得非血親關係和陌生人變得可靠,如此一來,「和陌生人說心裡話」將變成人際交往常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理疾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得到緩解。


不一定。如果一個心理醫生,認為其它的都人心理問題,
認為心理問題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就高人一等。
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就牛叉哄哄,那麼這心理醫生就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首先:心理醫生也是個常人,他們擁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這都是可以通過學習的。而學習有好壞之分,心理醫生的品質也有好壞之分。常人之間的心理品質不同,心理醫生素質也有所不同。
其次:心理醫生是別人壞情緒的垃圾站,會對心理醫生的心情有一定的影響。心理醫生之間互相給對方以幫助,或者請督導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自我調節更重要些,其實了解心理諮詢工作的人,都應該清楚,其實心理醫生能做的非常有限,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有意識的干預和自愈。


心理諮詢師應該在執業以前,進行體驗及個人成長,目的是解決自身的內在問題,因為如果諮詢師帶著問題去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對諮詢師本身,以及來訪者可能會造成傷害。

而在提供諮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有移情捲入等狀況出現,則需要找自己的督導師幫助處理。

否則您說的狀況應該不會是個問題。


心理諮詢指南(對話楊鳳池) http://user.qzone.qq.com/1275715996#!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00623673,另,「心理醫生」是由於翻譯的原因以及當時國內進入這行的人基本上是醫生轉行(現在醫院從事心理諮詢的基本上都是精神科背景的醫生轉行過來的)這種中國的特殊背景,而在中國開始出現的(這種叫法直接導致人們誤解為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就是心理有問題的……了解更多請參考http://user.qzone.qq.com/1275715996#!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31868449);心理學很不成熟,尤其在中國,以前是被禁止學習的,而普及工作因為種種原因非常緩慢,甚至有人在「渾水摸魚」。


久病成良醫。


據說每一個心理醫生都需要一個心理醫生,應該是因為見了太多的心理問題,所以需要調節一下,畢竟,心理醫生也是普通人。


我想用一個截圖回答問題……


第一想法是:

測試代碼是否比其他代碼更需要測試代碼


其實就自己而言,我認為心理諮詢師的確也需要進行輔導,更確切說是宣洩。心理諮詢師也是正常人,而且一大部分心理諮詢師思維都比較纖細,這樣的人格特點能更好的洞察求助者的狀況,可也正因為這樣的人格特點讓心理諮詢師對生活對周圍的感悟要更多,同時,心理諮詢師要面到各類求助者的傾訴,儘管自己能知道各種適宜的治療方法,但是,水杯滿了,要想加水,總需要傾倒的。


前面很多回答都已經提到了國內是沒有「心理醫生」的,有「精神科醫生」可以診斷和開藥,有「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
我在三甲醫院的精神心理科曾經實習了很久,科里的老師的確有少數存在比常人更容易焦慮的情況。但這是在他們上門診班,一天面對一百多位不同的精神疾病患者之後(注意是精神病人不是僅有問題要求助的來訪者,一般門診有要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都直接轉給心理諮詢師了)。那他們需要專門的心理醫生去疏導嗎?其實下班了離開他們那個壓力很大的工作狀態就好了。
我也在心理諮詢機構工作過,這裡就全是心理諮詢師了。也的確有少數心理諮詢師自身的內心成長不夠吧,會在跟來訪者進行得不順利之後跟身邊的人發脾氣,但這非常少。畢竟按照正規的訓練,每個心理諮詢師必須要經過自我體驗(也就是自己做來訪者,去找老師做諮詢)的一定時間之後才能真正開始給別人做心理諮詢,同時還要定時去參加督導和各種小組互助等等。這些都是在防止心理諮詢師本身出現大的心理障礙,當然如果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你已經出現了問題,那就不能再繼續給別人做諮詢了。


沒有得過心理疾病的心理醫生不是好醫生。你連心理疾病都沒有得過。你怎麼了解這個病


說一下自己遇到的心理醫生

是深圳某家醫院的副主任醫生,女性(無其他意思,正常描述),預約之後去診治,首先,我是排斥跟陌生人交流,但無奈是跟醫生,因為我還是想得到確診。基本就是她問什麼,我答什麼,整個過程,她並沒有認真聽我在說,中間我沒說完,她打斷幾次,導致我不想繼續聊,而且整個過程她都是在打字記錄我說的話,我說什麼她在電腦上記什麼,很機械性。完全喪失跟她說話的興趣。然後就讓我去做檢查。整個聊天過程是5分鐘不到。

中間還告訴我:世界挺美好的呀,你看你還年輕,怎麼會這樣想呢,你這樣想你爸媽怎麼辦?你告訴我你爸媽電話。當然,我沒有給。

檢查回來之後,把單子給她,她還是在電腦上記錄,然後我就想跟她聊,但不是聊我自己了,我說,每天接觸這麼多的負能量,你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她說:因為她要養家養孩子,沒有人給她錢,所以她就自己努力掙錢,以至於自己的孩子想要什麼,她都可以滿足。然後,重點來了,她說,其實很多病人很討厭的,特別討厭,還重複了2遍。

我就默默的沒說了。

我說我不是太想吃藥,我怕副作用,醫生說,吃藥情況會好轉一些的。我沉默了一會,醫生直接說:哎呀你快點,後面還有很多病人。。。。。

需不需要心理醫生,這個我沒法做評判,但是,下次,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不會再找這位醫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這本書?
幼兒疫苗吃糖丸打單針好還是進口五聯針好?
這些中醫治療癌症的方式有效嗎?
去藥王山旅遊的時候被算命的說中生殖器上有痣,這可以被科學解釋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醫生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