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閱讀大量信息,但是沒怎麼受益,還養成了信息強迫症,如何克服?


問自己下面的三個問題:

  • 是否真的考慮過各種不同信息渠道的價值到底有多少,能給你帶來多少收益,這個收益並不單單以金額為標準,還包括機會、能力、價值。
  • 統計過自己每天在不同信息渠道上花費多少時間嗎?一周、一月呢?這個時間是多了還是少了,從收益上來是否值得你投入的時間。
  • 是否考慮過每天閱讀的新聞過了一年之後,對你有多大影響,是否值得你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不讀他們會怎麼樣? 一年之後,你到底能輸出些什麼?這些東西對你有什麼用?有多大的實用價值,能量化到什麼程度。

然後強迫自己進行每周總結,把有用的內容分類整理,盡量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學到的東西分享在Blog或微博上,努力把這幾件事變成習慣,用習慣來形成自律。


多尋找牛人、專家和跟你口味相近的人,這些人能起到很好的信息過濾過用,你關注這些人就能獲得大部分的優質信息,就有極少消息不知道也無謂。


要經常考慮如何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有用的資訊

我有自己的關注方面,分為長期和短期目標,會對自己感興趣方面花些時間和精力進深入了解一下,想辦法在生活中實踐。

對我來說比較靠譜的渠道:
現實:
書籍(閱讀、筆記和思維導圖)、專業期刊、雜誌(大致看一下目錄快速翻閱,有用的拍照)、,行業培訓、跟專家直接溝通、沒事多跟別人聊天,多認識一些有趣的人.

網路:
豆瓣(書評、專家、小組、小站)、知乎(發現、每日精選、關注牛人、每周郵件)、挑選的少數Blog、少數幾個網站、
微博:(挑選一些能定期輸出乾貨的人關注)
其它: TED、公開課、有聲書、電子書

我基本上不看新聞、也比較少刷豆瓣和微博,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準備海量的視頻、有聲書、電子書,包中一定會帶一個Eink的閱讀器或平板,一個MP3和一個筆記本,除了發獃的時候,確保有效的利用零散時間,能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


比方說知乎,興趣的信息和職業的信息,應該每個人能有區分著來閱讀(知乎也會努力做到更好幫你區分),做好管理、更新和維護,建立自己的信息池子(資料庫),就總比別人在有效信息獲取方面更勝一籌。

對了,別光閱讀信息,多找明白人聊聊其實更好:)


以看小報聽八卦的狀態來讀肯定不會有什麼收益....


背景

近期參加一個 斷舍離 的主題活動,活動主辦方請來了《斷舍離》的作者 山下英子,這是唯一吸引我的原因。

其實自己早早就看過《斷舍離》這本書,對斷舍離的理解大多局限在物品的斷舍離,參加此活動後,頓覺用 山下英子 的 斷舍離 理念概括處理信息過載的過程也極其有趣。


山下英子在現場主要說了以下內容:

  • 背景:
    • 日本經濟及政治的動亂導致物資的匱乏,你必須儘可能地收集物品,
    • 隨著經濟好轉,你囤積物品越多,空間就不夠了
    • 此時,收納興起,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囤放更多物品成為一種學問
    • 可是,即使學會了收納,仍不能解決物品越來越多的問題
  • 思考:是否每件物品都有收納的價值與意義?
  • 分析:為什麼你該「斷舍離」,如何判定一件東西該 「斷舍離」?
  • 行動:如何用自在力處理與物品的關係?

如此的境況跟現在我們面對信息的境況是如此的相像!

  • 背景:
    • 經濟及政治的動亂導致信息的匱乏,你儘可能地收集信息
    • 隨著經濟好轉,出版業逐步開放,信息渠道越來越多
    • 此時,互聯網興起,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kindl 等降低了信息的獲取成本,你不停地收藏,Mark……
    • 微信,微博等各種的 APP 更無孔不入地將信息推送到眼前
    • 此時,你終於爆發出 信息過載 的吼叫

  • 思考:是否每條信息都有收藏的價值?
  • 分析:為什麼你該「斷舍離」,如何判定消息該 「斷舍離」?
  • 行動:如何用自在力處理信息過載?

三種狀態

山下英子對 物品的意見 三種人的概括,可將其改動應用於 信息處理 :



地上匍匐的人

地上匍匐的人就像是信息的奴隸,被信息驅使奴役,氣喘吁吁,面對不需要、不合適和不舒服的信息,不加思考一概收入囊中,背起厚重的包袱,既糾結過去,也無法活在當下,更憂慮未來,即使如此,也沒意識、勇氣、力氣和能力去改變狀態。


樹上的人

樹上的人如動物一樣得過且過,已經擁有一定的信息俯瞰能力,能夠對信息做出適當篩選,可在樹上的狀態意味這是一種漂移不定的狀態,會滿足於現狀,會忘記、會懈怠、會猶豫,對信息的處理態度不能從一而終。


山頂上的人

山頂上的人就如蜻蜓點水,即使信息如水浩蕩,這一類人也輕輕地只取走對自己有用的一滴。她們得到便準備放手,懂得預留時間給必要與合適的人,懂得合理安排自己人生,對信息的處理極其恰到好處,對信息的處理到達了自立,自在,自在的境界。

註:「山頂上的人」在山下英子著作中為「飛機上的人」,竊以為「飛機上的人」不符合記憶的生存優勢效應,略作修訂。

如何用「自在力」處理信息過載?

一、俯瞰全景

用斷舍離的自在力俯瞰信息輸入全景

  • 微信:群、訂閱號、朋友圈
  • 微博、日報、新聞等APP
  • 書籍、雜誌
  • 音頻
  • 其他

二、正本清源

梳理反思,及時清理對你造成困擾的信息源頭。

以下是我的使用習慣,供參考

  • 微信清退規則
    • 群:沒有群規,且超過一個月不曾發言
    • 訂閱號:未讀數超 30
    • 朋友圈:固定時間查閱
    • APP:關掉推送通知,關不掉就卸掉
  • 書籍
    • 盡量閱讀紙質書,不讀雜誌
    • 讀「元學科」相關的著作
    • 閱讀經典與誠意之作
    • 閱讀器存放的書不超過四本
  • 音頻
    • 只在通勤時收聽
  • 社交
    • 遠離社交媒體
    • 儘可能獨立思考地輸出代表作
    • 有可追溯的記錄平台
    • 讓自己變得優秀,方可與優秀的人相聚

三、藉助信任

人類單獨個體命運不可控,會被上帝扔進一個隨機森林角落。人之為人,正是藉助愛與信任、學習與好奇心——不斷探索從未涉足的林地,自然生長,錯落有致。遙遙地,上帝之眼望去,林地角落,開出一朵花,而你,或在花蕊,或在花冠。是為命運。——陽志平

信息太多,自己一一去過濾太費時間了,不妨藉助信任的力量,繞過已被證明的坑,走一條眾人認同的明路,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在此,我僅推薦一個書單:開智正典,過濾時代噪音,大可放心閱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你攀爬上思想巔峰,你便知,所謂信息過載,便如山邊之行雲,待一一退去,方可領略真知的雄偉。


閱讀鏈接

  • 《讀書與心智》
  • 《放下你的無效社交》
  • 《當拚命想擠入某個圈子時,你註定是個旁觀者》
  • 《DigDeep: 高質量的深入交流》
  • 記憶的生存優勢效應

首先上一張圖表示我們使用信息的基本模型

依據模型圖,然後將原問題一般化:怎麼樣花費更少的時間精力獲得更多的收益?
答案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理論總結三個方面:
1.輸入的信息要既要有質,又要有量,warfalcon給出的篩選策略非常好;
2.要常常整理自己獲取的信息,建立知識體系,這方面先不要過分強調工具以及所謂知識管理方法的使用,首先要自己有意識地整理,工具方法之類只是錦上添花的東東;
3.加強輸出:活學活用到工作之中筆記博客之類的習慣性總結。


有同感,今天有感而發寫了篇專欄,想來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24083


被邀請回答,其實也不是這方面專家。
個人感覺,閱讀大量的信息,有沒有收益不是你現在能夠知道的。
每個人吸取了東西,每當特殊情況出現,總能表現出其價值,不論這些東西多麼不起眼,看起來多麼沒意義。
甚至就連你和女孩子聊天比較尷尬的時候,你都能擺兩句最近的新鮮事緩解下氣氛。
閱讀便有收穫,純屬個人意見。


要明確信息是為自己所用,要明白這世界上的信息你是吸納不完的,要明白你的時間和生命是有限的。
所以,不要做信息的奴隸。


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將獲取的信息或知識分為ABC三類
A類為無足輕重
B類為比較重要,感興趣的
C類為能夠對自己很有幫助的
對於A類信息可以用零碎時間來大致瀏覽一下。
對於 B類信息可以一些固定的時間來閱讀並適當做一下筆記。
對於 C類信息要做筆記,時常複習,知行合一。

對於 A·B兩類信息不必在意有沒有記住,它們其實沉澱在大腦的某一個角落成為你的知識,有時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就會被激發。比如在你看到一篇文章時,遇到類似的知識或相反的觀點可能就會被激發起來產生思想碰撞。在與人談論某個話題,就激發這些知識,一下子就有話可談。
對於C類的信息就要知行合一,將這些知識融入我們的生活。


每天閱讀大量信息,但是沒怎麼受益,還養成了信息強迫症,如何克服?

這是工作需要嗎?問題描述的清楚點啊,你是什麼目的才採取這做法的......

如果你只是想從信息中獲取有效的東西來提升自己,那我可以分享點兒自己的經驗。

看到這張圖是不是很嚇人?居然要看那麼多東西?

我的主張,以目的為導向獲取信息 知識

信息的獲取是做減法,前期關注大量網站、博客、訂閱軟體、微博等等,一步一步篩選針對自己的需求留下精華。隨著你的閱讀量的增大,很多東西你就再也看不上眼了,那時候量自然就下降了!

看新聞,瀏覽標題即可,談資罷了。對你有用的東西,加以關注。

每天定量,取一個合適的值!這個要從自身出發,選個中間值。

想要從信息知識中獲益,你不能僅僅只看,要收集 類比 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多看雜文培養思想,但不要被誤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並不是特別贊同排名靠前的幾個說法,私以為,題主應該keep going,保持每天閱讀大量信息的習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你現在並沒有覺得獲益是因為你接受的很多信息還沒有合適的場景使用。

我本身是一個讀書特別慢的人,大部頭的書幾個月看不下來一本,因此我選擇的也是每天閱讀大量的文章,或長或短,至少堅持到現在,我覺得還是有獲益的。

知識是用來儲備的,不要把它變得功利。


比較靠譜的方法,我試過:

  1. reader中保持少於10個的訂閱
  2. 不上微博(那個時候戒掉了twitter、facebook、renren、kaixin)
  3. 回家電腦使用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
  4. 多看書,實體書

其實問題的本質是,你沒有時間去思考,而讓知識獲取的渠道更少,更精,你就有了時間去思考了哇。


我覺得樓主的問題主要是在心態上。迫切的期望看了就會有收穫,成長和進步都是靜悄悄進行的,關鍵在於你的堅持,心態放平,總要有一個過程,不要急躁。
你說的「信息強迫症」我覺得是一種無知恐懼症,生怕一個東西大家都知道結果只有自己不了解。現在面對的信息太過於龐雜,每天抽取一定的時間關注一下時事就ok了,不了解也不必太在意,你會發現任何事情基本不會超過一個周大家就都淡忘了。因此你不必事事都了解。
重要的是多集中精力看一些有深度的東西,而現在充斥的大量信息都是實時資訊,很快就會過時,因此不要花太多精力在上頭。
非常贊同前面人所說的需要有大段的時間來精讀,主要是用來讀書,網路閱讀太過瑣碎,有點像快餐式閱讀,對一個人的進步幫助不是很大。
具體方法一樓講的很清楚了


完全不相信自己有定力面對複雜的信息可以分類整理乾淨來閱讀。
所以只專註關心某幾個固定區域的信息。
其他的,無聊了轉轉。


閱讀分兩種,一種是獲取信息,而由於現在的媒體偏向於向你灌輸一個觀點,重在說服。另外一種閱讀是為了提升你的理解能力的。很明顯你說的是前一種閱讀,前一種偏向於雜誌,報紙這些碎片化的傳播媒介,後者一般多是書本。

推薦你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有很好的論述和很好的解決方法。


微博的流行,人們對信息流的接收速度和數量, 呈現幾何數增長。有時候,自己感嘆自己,儼然互聯網的「奴隸」。 所以,每周的精讀時間必須有,我選擇周五作為精讀時間,並且總結一周的工作和想法。這樣才能有收穫啊。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閱讀大量信息,沒怎麼收益,信息強迫症

一、閱讀大量信息

你閱讀大量信息是什麼類型的信息?如果是娛樂,世界大事,大量雞湯文等的話,那這個問題你自己也知道原因了。你所謂的閱讀是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的話,這種閱讀,時間越長,量越大,你就成為了一個信息的被消費者,別有用心人的獵物。

二、沒怎麼收益

什麼樣的結果才是收益,是不是今天讀書明天就身價百萬?是不是昨天看了怎麼進行職業規劃,明天就成職場大牛?是不是今天閱讀後,內心如打滿雞血徹夜奮鬥,明天大睡一天?你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收益,這個收益需要投資多久才能出現質變。閱讀並不能產生財富要不這些TOP1%,都是圖書管理員出身。

三、信息強迫症

到底什麼是信息強迫症?是滿足於信息的量,還是信息的質,微博控等算不算信息強迫症?一天到晚刷網頁的是不是信息強迫症?知道為什麼嗎?這種狀態,就好像是一個剛學會出海的漁夫,面對茫茫大海,心中有大豪情,腳下卻是搖搖欲墜的小船。

如果,真要說建議的話,就只有一句話,駕馭不了大海,那就回到平靜、單純的小河。


其實看到題主的提問,我想這不只是你個人的困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大多數人從無權選擇轉變到了無從選擇,從無法抗拒的被灌輸狀態到眼花繚亂的望洋興嘆。現代社會的多樣性和開放性賦予了我們太多的選擇,我們卻忘記了該如何選擇。所以,我想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加以延伸,將對此問題的討論轉接到對一切選擇的考量,希望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回歸正題。前面有仁兄提的很好,提到了「信息過濾」這一說法。確實如此,就像我們評價一個人成熟與否,不僅要看他是否懂得堅持,也要看他是否懂得放棄。放棄本身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只要放棄之後有更清晰的堅持,那放棄就是對成功道路上的修正。可以想像,要是沒有對運行軌跡的無數次修正,衛星能到達期待的軌道嗎?另一個故事說到,地上的石階對階上的石佛抱怨:為何同為石頭,你受萬眾敬仰,我卻為人踩踏?佛答:因為你自開採出來後,所挨不過六刀,我卻經歷了千刀萬剮才有現在模樣。回頭想想,佛所受的千萬刀剮中,每一刀每一剮不都是對多餘部分的剔除,對剩餘材料的完善?我看題主也是一勤奮之人,有心之人,但你缺的是方向,所以建議你現階段要先學會放棄。
放棄什麼?如何放棄?其實放棄與堅持之間本是水乳交融,難分你我;堅持了此,自然放棄了彼。不過要讓堅持堅持的恆久,讓放棄放棄的徹底,要讓自己的選擇不會後悔,還是得提前周密思量。我想這裡有幾個問題須得題主自己思考:
1.你現在必須(應該)要做什麼,你現在所處的職位要求你做什麼,你職責所在是什麼?
2.你希望將來做什麼,你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什麼、去追求什麼,讓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麼?
3.你喜歡做什麼,做什麼讓你有純粹的快樂感而非成就感?
這裡我沒有提到常說的「你能做什麼」,因為在我看來能力可以培養、素質可以提升,但沒有方向都只是徒勞;而方向清晰了,自然為了目標就會不斷尋求自我提升了。
我們把這三個問題轉接到題主的問題上就是這樣:
1.你為了做好手上的工作要求你必須掌握什麼?完成職責需要的專業知識有哪些,通用技能又有哪些?
2.你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追求或能讓自己覺得有成就感,需要獲得哪些方面的資源、信息、知識和能力?
3.你純粹只是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喜歡的知識、信息是哪些?
這三者無論按時間順序還是重要順序,都應該是從1到2到3,也就是我們合理的精力分布應該是1為主,然後2,最後3。先做了我們該做的事,然後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做我們想做和喜歡做的事,道理如此,我想不必贅言。不過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順序是指精力分布所佔的比例多少,但缺了一項都不完善。比如我們有四個小時獲得信息,就可以兩個半小時看1,一個小時看2,半個小時看3;卻不應該為了更多地看1和2就放棄或者延後了3,3就是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了它生活就了無情趣,質量太低。而除此之外的信息,題主就可放心大膽的捨棄或者壓縮了,不需再多耗精力。
我想到說這裡,題主應該能有個大概的思路了。至於如何獲得所需信息,上面諸位仁兄已經說得很細,我不用再多說,只是補充一點:信息獲取後的總結非常重要,總結的方法更是重要!個人建議,每獲取一階段性或完整性信息,就可以對該信息進行總結:
1.自己獲得了哪些信息?
2.將信息與信息的關係結構化,總分關係、並列關係、因果關係、補充關係等,建議可以畫出結構圖,讓相互之間的關係一目了然,也便於自己理解;
3.自己對已獲取信息的思考與補充;
4.定時性的回顧自己以前的總結和思考,溫故知新,可以為師。
這樣,以前面三者為方向,後面四者為手段,循環往複,不斷精進,我相信題主會越走越順,越思越明。
思量不周,望指正。


頓巴數: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頓巴教授(Robin Dunbar),當你在「面簿」上累積到150名「朋友」之後,再多的「朋友」也沒意思,因為人的大腦只能記得150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他指出,這個數字放諸各社會皆準,也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甚至適用在非人類組織。


讓眼睛和嘴巴休息,讓大腦多工作。在電腦和手機跟前,時間太容易流失,幾個數據,幾條信息,幾封郵件,幾通電話,眼睛和嘴巴沒閑著,貌似在忙活,也貌似在接觸很多的信息。但沒有大腦處理消化思考的時間,收穫肯定少。


推薦閱讀: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如何學會思考?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一些疑惑?
要想在國學文史方面有點修行,應該按照什麼順序讀哪些書?
iPad上的閱讀app一定要做成翻頁形式的嗎?除了可以模擬翻書的感覺,還有什麼好處?
怎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

TAG:閱讀 | 時間管理 | 信息過載 | 知識管理 | 個人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