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備受爭議的健康常識?

有哪些關於身體健康的觀點或者常識在醫學界或者其他領域是有爭議的?原因是什麼?


既然已經是「健康常識」,但是又「備受爭議」,那就是說這個常識的正反兩方觀點,都有大量擁躉。那就說一個吧:男性高頻率擼管是否會引起前列腺癌。

你一定聽過這樣兩種意見相左的觀點。

一方說:

強擼灰飛煙滅,擼管一時爽,身子火葬場,患癌風險提升,男性不再雄風。

另一方說:

男人擼吧擼吧不是罪,one day a 挊挊,keep 前列腺癌 away。

而且啊,這觀點矛盾的雙方吵起架,還都能甩出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文獻。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很迷茫,握在傑寶上的手也不知道該動還是不動?

不要難過,迷茫是正常,因為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意見相左的觀點,確實是因為在「擼管能否導致前列腺癌」這個問題上,科學界也是還在撕逼 ing 的。

這場撕逼最早可以追隨到十多年前。

2003 年 8 月,著名的《英國泌尿學雜誌》(BJU International)發表了一篇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該研究以病例對照方式,研究了 2 338 名男性,發現每周射精 4.67 次以上,前列腺癌風險降低 36%。於是該項研究給出結論:

射精具有「保護作用」,但是不知道這裡面到底是什麼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這大概是「擼管可以預防前列腺癌」觀點相對較早的出處。

但是好景不長,也就是過了五個月,還是這個《英國泌尿學雜誌》,在 2004 年的 1 月,又以回信的方式,刊登了一篇反駁上述觀點的文章。該文章以 1988 年一項文獻綜述為依據,顯示 50 歲以上老年人雖然「擼」的次數多,但陰莖 - 陰道性交次數卻很少,最後前列腺癌發生率仍然較高。

最後得出結論,指出第一篇文章的研究並不能導出擼得越頻繁、前列腺癌患病率越低的結論,因為擼並不等於射精。最後還不忘批評澳大利亞研究的科學家 Giles 在學術界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就允許媒體大肆宣傳「手淫能預防前列腺癌」,實屬誤導公眾

好了,就此撕逼大戰正式開始。「擼管隊」與「戒擼隊」涇渭分明,雙方暫時以 1:1 打成平手。

(搞事的 BJUI 官網,作為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泌尿學科期刊,發表的文獻是很有分量的)

就在 BJUI 上為擼管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時,僅僅 3 個月後,戰火又在美國燒了起來(揚基佬這是故意趕趟來摻合這渾水嗎?)。

這次主戰場(期刊)是同樣在學界有很高聲譽的《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

2004 年 5 月,該雜誌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以隊列研究的方式,歷時 8 年,隨訪近 3 萬名美國男性,聽取他們自我報告射精的頻率,並最終追蹤他們前列腺腫瘤的發生情況。

得到結論是:

如果不考慮性病的影響,前列腺癌發生率會隨著射精頻率的增高而降低,就是射得次數越多,前列腺癌發生越低,特別是在超高頻率的射精組(每月射精 21 次以上),這個人群的前列腺癌發病風險,只有每月射 7~9 次的 0.67 。

好傢夥,一個月要射 21 次,這哪是擼管啊,這簡直是搓火球。

人都說是「小擼怡情,大擼傷身,強擼灰飛煙滅」,換到這個研究,估計強擼都沒用,只有超強擼才能遠離癌症。

當然,最後研究人員還是很謹慎地下了最後結論,他們認為:

射精頻率與前列腺癌風險無顯著相關性。理由是大部分分組裡面的射精頻率與前列腺癌風險無關。

至此,「擼管隊」又下一城,以 2:1 領先「戒擼隊」。

(JAMA,創刊於 1883年,是世界頂級的醫學期刊)

你以為這就完了?Naive!

《英國泌尿學雜誌》又殺了回來,這次時間是 2009 年,大概是考慮到前殖民地澳大利亞的研究靠不住(大霧),這次刊登的是來自宗主國英國本土的一項研究。

該項研究結果與澳大利亞、美國研究有所不同。他們發現 20~30 歲年輕人中手淫頻繁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比如 20 多歲的人每周擼 2~7 次,前列腺癌風險比每月只擼 1 次的人增加 88%。但 50 歲的老男人則會降低風險。同時還發現性交頻率與前列腺癌風險高低無關。

所以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結論是:

年輕人頻繁射精反而會提高前列腺癌風險。

「戒擼隊」又扳回一分,至此,雙方 2:2 戰平。

所以啊,對於高頻率射精到底會不會降低 or 提高前列腺癌風險,學界目前尚未達成有統一意見。分有益論、有害論和無關論三派各有各的觀點。

「擼管隊」,也就是有益論認為射精能沖刷管道,跟乳腺排乳汁防乳癌一樣,或者射精排出累積在前列腺內的致癌物質。

但是「戒擼隊」,也就是有害論則認為射精頻繁會導致雄激素水平異常變化,而激素水平異常變化是導致各種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僅以《英國泌尿學雜誌》這篇權威期刊來說,就先後發了兩篇觀點不大一致的文章,由 2003 年的「射精能防癌」到 2009 年的「年輕人手淫增加患癌風險」。

不過總的而言,現在主流科學界偏向於有益論或者無關論。至少目前來說,擼擼怡情,不必因為患癌還是防癌的問題而糾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當然啦,對於 20~30 歲的年輕人,也沒必要為了預防前列腺癌而特意去強擼。一個月射 21 次,聽了腿都軟......

所以啊,用文獻去指導科學研究,是有必要滴,用文獻去指導挊挊,可能會自尋煩惱滴。那你要問丁香醫生擼管究竟好不好呢,那我就給你一句話:

開心就好,適度就行。

參考文獻:

  1. 前列腺癌與性因素:Sexual factors and prostate cancer.23 July 2003
  2. 批評「手淫能預防前列腺癌」:Sexual factors and prostate cancer.17 December 2003
  3. 射精與前列腺癌無關: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4. 在年輕人中前列腺癌與性活動的相關性:Sexual activity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men diagnosed at a younger age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手淫引起前列腺癌?任性的科學家吵得快要「動手」了 - 丁香醫生

作者:希波克拉底門徒

知乎 ID: @希波克拉底門徒

腫瘤科醫生

有健康問題想問丁香醫生?

還是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戳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謝謝邀請|ω?`)!

在關於牙齒的問題中,第一浮現在我腦海中"備受爭議"的"健康常識問題"就是:

飯後要不要馬上刷牙?

這個問題,隨便同時去問兩位熟識的牙醫朋友,他們都有可能打一架。

牙醫灰灰說:

飯後當然要馬上刷牙啦!因為很多食物殘渣都沉積在口腔裡面,要不然就要形成牙菌斑啦!所以建議飯後馬上刷牙比較好。

牙醫吱吱說:

飯後不能馬上刷牙,因為食物會被細菌分解為酸性物質,這些PH低的酸性物質會有一定腐蝕作用,如果再加上牙刷的機械力,會讓牙齒化學加物理傷害更嚴重。而唾液有一定緩衝作用,可以讓牙齒回復PH,所以建議飯後半小時再刷牙

噫,聽起來都好有道理,那麼到底是誰對?

一.刷刷刷的前世今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刷牙到底在刷掉什麼。刷牙,其實在刷掉我們牙齒上的食物殘屑、軟垢和牙菌斑。食物殘屑大家都懂;此外軟垢和菌斑就是在牙齒上的細菌團塊,軟垢可以被水衝去,而牙菌斑不能給被水衝去,是一種細菌形成的比較複雜的生態環境。

牙菌斑的形成過層非常複雜,就像細菌手拉手彼此傳遞訊號形成一幢堅固的圍牆一樣,只能靠牙刷的機械力去除。這個牙菌斑和我們的蛀牙和不健康的牙齦息息相關。而它沒有辦法通過漱口、沖牙器等方法沖刷掉,只能依靠刷牙

[圖為牙菌斑生物膜。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Biofilm.jpg]

每次刷牙清潔後,一些蛋白在數分鐘內就能形成一層薄膜,是形成牙菌斑的基礎。接著一些細菌手拉手肩並肩聚攏上來,再慢慢地成熟、修成大廈,這個成熟的過程在數小時內可以完成(沒有查到特定時間,一般來說是刷牙後8小時菌斑程度可以回到刷牙前水平)。所以說,每天保持一定的刷牙頻率是很有道理的。

二.口腔里的細菌是否產酸

如果有食物殘屑,相當於給口腔里的細菌們提供了營養和溫床。基於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選擇飯後刷牙。飯後刷牙固然沒錯,可是有人說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面,若是飯後馬上刷牙,則會助紂為虐,加強腐蝕的過程。

那麼這個細菌分解的酸性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把口腔里大部分種類細菌回顧一遍,其中口腔內的變異鏈球菌可以代謝糖類產生乳酸,乳酸桿菌也可以代謝糖類產生乳酸。酸性的環境使得變異鏈球菌和乳酸桿菌的更利於增殖,釋放更多的酸性物質。

三.酸到怎樣牙釉質會被腐蝕

我們知道,牙齒的表面是由堅硬的牙釉質構成的。這個堅硬的牙釉質,真的會被細菌分解食物殘渣區區的酸給腐蝕掉嗎?

的確,PH降低會引起釉質的溶解增加。

但是!我們牙面上的酸鹼環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細菌不僅會有酸性代謝產物,更有鹼性代謝產物。除此之外,還有唾液系統的緩衝和羥基磷灰石與酸的反應使PH增高。在牙齒和菌斑接觸面,我們的釉質構成——羥磷灰石在隨著PH的變化溶解,再沉積,溶解,再沉積。所以說在那些壞壞的產酸細菌產酸的過程中,我們牙齒表面的只要不至於太酸(PH&<5),維持平衡,是完全沒問題的。

所以說,日常的進食,牙面上也是一個酸鹼平衡的狀態。

有人說吃一塊麵包牙齒上的細菌會「轟」地一下分解糖「轟」地一下產酸「轟」地一下使PH小於5?這也是小瞧了咱們牙面上與細菌的酸鹼平衡能力啦。筆者 @灰吱吱認為,日常的普通進食之後刷牙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進食之後刷牙可以清除食物殘渣,減少牙菌斑的形成。特別是正在做固定牙套矯正的人群,更應該進食之後馬上用正確的方法清潔牙齒。

四.「轟」地一下酸蝕牙齒可不可能發生

這就是我們最後的問題,當然可能!

比如說,喝可樂!

[圖為常喝飲料PH。圖片來源:pH: A surprising cause of cavities | Prosper Family Dentistry]

像一些碳酸飲料,PH可以到2~3,這個PH足以讓釉質表面的PH一下子降到很低,處於更容易溶解的狀態。如果一直處於PH很低的狀態,玩兒完是遲早的事情。

[圖為牙齒在碳酸飲料里GG。圖片來源:pH: A surprising cause of cavities | Prosper Family Dentistry]

所以喝完碳酸飲料之後,是不建議馬上刷牙的。最好用清水盪一盪漱漱口回復一下PH。

五.筆者的結論!

1.日常飯後馬上刷牙完全沒問題,而且能夠清除食物殘渣更有利於口腔健康;

2.如果食用了酸性較強的食物或者飲料,不建議馬上刷牙,應該用清水盪一盪漱漱口;

3.可樂不能多喝!(雖然灰吱吱也很喜歡但是一顆蛀牙也沒有都怪我家遺傳太好)

4.以上僅代表筆者@灰吱吱 觀點。既然這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咱們求同存異別跟我打架我可打不贏…|ω?`)


看到丁香醫生在關注這個問題,肯定會有很多人圍觀,就順便過來強答一記。

首先得是個「健康常識」。高尿酸血症患者要嚴格限制嘌呤飲食。這應該算是健康常識吧?

高尿酸血症可以引起讓人痛不欲生的痛風,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危害。很多痛風病人知道了高尿酸血症是痛風之源之後,第一時間注意的的就是怎麼吃來降低尿酸。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物,所以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張圖表,嚴格的限制嘌呤飲食,試圖食療來降低尿酸。

綠色就是低嘌呤,紅色就是高嘌呤了。

然而。

這種嘌呤限制飲食對尿酸水平的下降起的作用很小。

首先,尿酸的平衡代謝,從肝臟的降解食物產生,到胃腸道的降解和腎臟的排泄,是個蠻複雜的過程。90% 的高尿酸血症還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排泄下降導致的。外源性食物攝入的嘌呤起的作用有限。

其次,食物的加工過程對嘌呤的影響很大,食物原本的嘌呤跟真正能吃進去的嘌呤並不是一回事。而且食物還能在尿酸代謝的其他環節來影響尿酸水平。

最後,嚴格限制嘌呤飲食會對食物的口味有很大影響,這個你們也懂。所以堅持這種飲食非常的艱難。

結果就是,尤其對那些本來就飲食習慣正常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來說,堅持限制嘌呤飲食既不現實,也沒有效果。平均血清尿酸濃度大約只能降低 50 μmmol/L 左右,杯水車薪。

我們需要的是更為有效率的降低尿酸飲食。現在逐漸將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飲食調整為熱量限制、複雜碳水化合物代替簡單碳水化合物、適當增加蛋白質比例、降低飽和脂肪攝入。

這種飲食調整會更顯著的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 100 μmmol/L 左右,起碼是兩杯水了哈),還直接減少了痛風發作頻率,並且控制了體重。Beneficial effects of weight loss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 calorie/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and increased proportional intake of protein and unsat... - PubMed - NCBI

這種飲食的細節還包括:避免攝入含糖多的甜飲料和含果糖飲料、飲食攝入的蛋白質推薦出自低脂乳製品和豆類(別吃生豆子)、盡量避免所有酒精飲品。

當然,任何「食療」在治療高尿酸血症時起的都是輔助作用,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藥物的幫助。不過在我們能控制的飲食方面,與其對照表格,嚴格按照嘌呤含量來吃東西,不如換個思路,從總體上更健康的方式著手。也別矯枉過正哦。喝著啤酒,吃頓內臟燒烤串燒,這種撒歡兒還是就不要了。

--------------------------------------------------------------------------------------------

答後補充:高尿酸血症不見得都需要藥物治療,要綜合評估具體升高的程度、身體其他狀況,以及最重要的是不是已經導致了痛風等併發症,再考慮是否藥物治療。不管是需要藥物治療也好,不需要藥物治療也好,飲食為主的生活方式干預都是很好的輔助措施,雖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可以發揮自己的一份力。如果真到了需要藥物治療時,也不要太顧忌藥物的副反應。降尿酸的藥物有數種不同的藥物,應用起來要求各有不同,副作用還是可以監測盡量避免的。比如別嘌醇可以出現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但是可以通過檢查 HLA-B*5801(陽性者會出現此不良反應)來規避。


洗牙

幾乎每天都會遇見患者問:洗牙好嗎?洗牙會不會損傷牙釉質?別人告訴我不要洗牙,對牙齒有損傷,是不是真的?

正常潔牙利大於弊,就好像車要定期保養一樣,人的牙齒也要定期清潔,才不會年紀大了「老掉牙」,「老掉牙」並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是國人將一種錯誤的觀念常態化,習慣性的以為這是正常的,而「老掉牙」原因就是沒有對口腔衛生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清潔。

潔牙後容易出現以下幾個現象,讓人誤以為釉質被破壞,我一一解釋。

一、牙齦退縮,長期沒有潔牙的人,由於牙結石的長期刺激,牙齦處於紅腫充血狀態,體積要比正常的牙齦組織更為膨大,潔牙治療後,牙齦炎症逐漸消退,牙齦體積恢復正常,出現了大家看到的牙齦「退縮的現象」,說到底並不是潔牙使牙齦退縮,而是潔牙使原有的牙齦退縮病症暴露出來。
二、牙齒敏感,牙齦恢復正常後,出現前面說的假性的「牙齦退縮」,另外就是隨著原來包裹在牙齒周圍的牙結石的清除,牙根原本被牙齦和牙結石覆蓋的位置暴露,沒有包裹的牙根短時間內適應不了外界的冷熱刺激,出現短時間的敏感癥狀,癥狀不嚴重的話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後緩解或者消失。
三、牙齒漏風,有些人潔牙後感覺牙齒挨的不緊了,說話時牙齒之間漏風,這是因為牙齒並不是標準的方塊狀,牙冠一般呈倒梯形,牙冠下部分都是有間隙的,並不是緊靠著的,正常情況下,這部分間隙由牙齦(這部分牙齦專業名字叫牙齦乳頭)覆蓋,口腔衛生不佳產生牙結石後,這部分牙齦會被牙結石壓迫,牙結石佔據牙齦乳頭的位置,此時也不會出現漏風的癥狀,當牙結石被清理後,縫隙被打開,出現漏風、敏感併合並有牙齦退縮的表現。

既然牙結石包圍了牙齒,「保護」牙齒,讓牙齒不敏感,是不是就不應該洗牙去除牙結石呢,當然不是,牙結石內含有大量的細菌,會持續的破壞牙周組織,引起牙周病,最終導致牙鬆動(最初的癥狀只是常見的牙齦出血,往往被忽略)。可以說牙結石就是「笑裡藏刀」、「溫柔的陷阱」,不及時清潔,最後牙齒是怎麼掉的都不知道,牙齒死不瞑目。相比於牙齒不明不白的掉掉,一點點敏感和「牙齦退縮」恐怕是微不足道了吧。

總而言之,正常潔牙不會損傷牙齦和牙齒,潔牙後的不適癥狀並不是因為潔牙本造成的,而是牙齒本身已經出現了問題,潔牙讓這些問題暴露了出來。

多久洗一次牙?
正常情況下1年一次,抽煙喝茶及牙周病患者建議半年一次,口腔衛生極好,一年內幾乎無牙結石色素者,可視情況延長。

最後以一個牙醫的職業榮譽呼籲大家:為了您不會「老掉牙」,請定期洗牙!定期洗牙!定期洗牙!(重要的話說三遍,重要的事我自己也每年都做)。

本文作者的其他回答:

引起老掉牙的牙周病到底是怎麼回事?

口腔醫生小鄧:有哪些不醫治後果很嚴重,但是醫治起來卻很容易的病?

七天快速矯正牙齒?

口腔醫生小鄧:有哪些看似精妙實際卻很蠢的設計?


紀小龍醫生:

1. 宮頸糜爛不是病,但是大量宮頸糜爛「被」治療;

2. 宮頸息肉就如同臉上的「青春痘」,無關大局,但是也「被」過度治療;

3. 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長在皮膚叫「瘊子」,長在宮頸叫「濕疣」不治就能自愈,可是大量例子「被」過度治療;

4. 脂肪肝不是病,可是「被」嚇唬會發展成肝癌,於是,大量「被」治療;

5. 白癜風、牛皮癬等皮膚疾病目前還不能根治,但「被」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療著;

6. 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隨診觀察是可行的,但「被」過度治療中;

7. 鈣補充再多,沒有性激素等多種因素參與是無用的,可是,大量的人群在「被」補充著;

8. 動脈硬化從少年就可以開始,到中年後想醫治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可是,那麼多家長還是放開孩子的肚子,讓一個個成為肥胖者。豈不知,那是在「慢性殺害」你自己的孩子!


接受了十年甚至數十年醫學教育的醫生講的話,竟不如陌生匿名網友隨手寫的「偏方」


謝邀 @袁霖
多運動能減肥
以我三個月來從97公斤到72公斤的經歷,運動是能促進減肥的,但是作用有限。上個月一個醫學公眾號的推送,具體想不起來了,找到了再更新,內容就是說運動量達到一定強度以後代謝率就不再上升,所以要減肥還是要控制飲食,各位胖友放下零食立地成佛


感冒了不能吃雞蛋,不然感冒更嚴重
瓜子吃多了會上火
有傷口不能吃醬油,不然傷口癒合後會留下黑印子
手術之後不能吃發物,不然會影響傷口癒合
大姨媽來了之後不能吃冰淇淋,不然會肚子疼
大姨媽來了,喝杯紅糖水補補血

這些話我經常能從長輩口中聽到,每當我問為什麼的時候,長輩總會說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一定有它的道理,總之就是要忌口!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可事實真的就如此嗎?

一般在「忌口」這個話題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發物」,只要和發物沾上邊的東西,不管你是健康也好,生病也罷,反正就是不能吃。

「發物」一般指的魷魚、蝦蟹這類海鮮,雞、鴨,芹菜、韭菜、牛肉、羊肉等,可能地區不同,還會有差異。最近我還聽到 「發物2.0」版本,已經細分到公雞還是母雞,沒斷奶的小羊羔還是成年羊……想必這研究發物的人也是費盡了精力呀!

首先我們來說說傷口留疤、印的問題,

有傷口吃了醬油,癒合之後就會留下黑印子嗎?

說實話醬油背這個鍋背得太久了,今天我一定要給它平反!

通常我們說的「黑印子」又叫「色素成著」,傷口癒合以後留下的色素成著使得那一塊皮膚顏色看起來會比周圍皮膚顏色深。那麼色素成著又是什麼?它就是身體里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並且隨著皮膚表面細胞的新陳代謝會慢慢減退,只是這個過程非常的慢,有的甚至會長達數年。

回憶一下,小時候不小心摔跤膝蓋擦傷,癒合後留下黑印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印子是不是也漸漸消失了?

為什麼會讓醬油被這個鍋,我覺得可能和中國傳統的「以形補形」思想有關係,因為「黑印子」是黑的,醬油也是黑的,所以醬油就莫名背了這麼多年鍋。

大姨媽來了喝紅糖水估計也是同理,姨媽是紅的,紅糖水也是紅的。

說紅棗、紅豆、紅皮花生補血也是「以形補形」的思維。


吃瓜子會上火?

吃完嘴立刻起泡,喉嚨痛

吃完一大把瓜子之後,有沒有發現手指黑黑的,這是由於傳統的炒制工藝讓瓜子表面不僅沾滿了調味料還沾上了很多灰塵,在嘴裡嗑開一顆瓜子的同時灰塵也跟著進入了口腔,灰塵持續的刺激口腔黏膜形成炎症。通常瓜子殼和裡面的瓜子仁都比較硬、干,這很容易劃傷口腔黏膜,瓜子殼上面的調味料也比較咸,所以這濃縮的調味料形成了局部高滲透壓脫水造成了炎症。不信去超市買一袋已經剝好了的瓜子仁試試,就不容易「上火」了。


有事忙去了,先說到這,後面的以後再補上。。。。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留言呀,說說你們當地流行的「忌口」有哪些?



吃肉會胖!是錯誤的觀點。
其實吃澱粉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生物課講的很清楚:
澱粉消化後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肝臟後儲存為肝糖原,肝糖原沒消耗完就變成人體脂肪。
人體脂肪只有在體內糖原消耗完以後才參與代謝。
比如,人徹底斷食可以靠體內脂肪存活一個月以上;
長時間跑步鍛煉才開始消耗體內脂肪;
……
肉和飯一起吃,脂肪幾乎是不會參與代謝的,幾乎都是排泄和儲存體內。
不吃澱粉,只吃肉和蔬菜,迫使身體只以脂肪代謝,人會瘦!
減肥利器!


我自己看到並疑惑的一個問題是寶寶戴太陽鏡的問題。
有說寶寶的視神經需要發育,需要光的刺激,6歲前不能給寶寶戴墨鏡。
有說寶寶眼睛很脆弱,容易被陽光灼傷,要戴墨鏡。
到底寶寶黃斑區需要多大程度的刺激,才不會影響發育。

也就是光劑量的問題


運動鍛煉前是否應該吃飯?

空著肚子鍛煉好呢?還是吃飽了鍛煉好呢?

空著肚子哪有力氣鍛煉呢?可是吃飽了鍛煉是不是白練(or 飽腹時運動會有不適感)呢?


既然感冒不能被藥物直接治好,藥物只是緩解感冒帶來的癥狀,那也就是說只要能忍受感冒帶來的不適,不用吃藥就可以靠自身的免疫系統痊癒。但那些感冒沒治後來演變成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的怎麼解釋,感冒不吃藥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擇?


難道不是傳統坐月子?
一洗頭老了頭會痛……
洗澡全身會痛……
不能吃啥啥啥....
要捂月子…
都不知道科普過多少次,親戚一來七嘴八舌又回歸傳統坐月子


還有
中醫說,月子要喝酒,活血,下奶
西醫說,哺乳期不能攝入酒精,影響嬰兒大腦
堅持不喝酒的我被家裡人批死,美其名曰,中醫還用酒下藥呢,中醫無副作用
那麼請問,輕粉,硃砂,雄黃什麼的,真的無副作用?


關於經期喝紅糖水能不能緩解痛經的問題。看到這個爭議蠻大的。
確實有很多妹子說和紅糖水有用,但是知乎上每次看到有人推薦妹子喝就會有一批男的(偶爾有女生)出來說紅糖水沒用,拿很多科學數據出來解釋,包括感覺舒服其實是因為糖分的安慰作用。
一方面是很多妹子親身體驗,另一方面是一大堆科學數據。
所以,到底該相信哪個?


早睡早起身體好。
總有人不信。


只要是有關中醫的,不管哪一點,都會在知乎上引起爭議。


健身死的早,因為需要大量的營養去維持。否則營養缺失就會使內臟確實營養最後會得各種病……

健身心臟不好某某健美明星,動手術切除胸大肌,因為胸大肌太大壓迫心臟

健身陽痿,所有的睾酮等激素全部用於肌肉的增長。導致雞雞不能雄起
健身丁丁小,理由同上

健身更容易得病,因為體脂低寒氣會直接進入人體。胖子有一層脂肪禦寒,所以胖子怕熱肌肉男怕冷

健身者後期骨頭全部會磨損,關節要少用身體重在保養。濫用只會越用越差勁,理由同機器。機器就是常年少動多加機油保證其靈活性

吃蛋白粉的人腎不好!!!!肌肉大的人全部是打激素的,吃棗藥丸!

你們真覺得這是常識沒有任何爭議???


%爭議問題:孩子發燒應該對他進行保暖加溫還是物理降溫。
在傳統中國本不存在爭議,因為我國基本是默認保暖加溫的,但後來一些西方國家帶入了一些方法就是孩子高燒是應該物理降溫,改善孩子舒適度,這讓很多中國孩子家長也有了疑慮,既然孩子已經熱的難受,是否還應該繼續保暖。
(●—●)以下內容部分截取自自科學人,進行了重新編排:-----緩解不適才是治療目標

首先,發燒的治療目標是要緩解癥狀、改善孩子的舒適度,而不是讓體溫「達標」。在很多情況下,孩子發燒是不需要專門針對退燒進行治療的,物理降溫也同樣沒有必要。

在美國兒科學會關於退燒的最新指南[1]里反覆強調的一點是,除非是超高熱,發燒本身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且它有利於對抗感染。一些引起發燒的疾病(比如嚴重的細菌感染)是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但除非孩子明顯的不適,否則並不需要進行退燒。

孩子舒適度很難用客觀的指標去衡量,美國專家的共識是在39°C以上(中國指南是38.5°C以上)孩子會比較難受。如果孩子沒有明顯的不舒服,也沒有其他需要額外留意的基礎疾病,那麼發燒在39°C以下時通常不需要退燒,自然也不需要擦澡和冰袋。
相關機構怎麼說?

各國專業機構對物理降溫持怎樣的態度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說法。

1.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的急性發熱診斷處理指南(發布時間:2008年11月)

物理降溫效果不及退熱劑,可作為輔助退熱方法,物理降溫與退熱劑聯合應用時,體溫下降快於單用退熱劑,高熱時推薦使用退熱劑同時聯合溫熱搽身的物理降溫方法。

2.美國兒科學會旗下的科普網站http://healthychildren.org[7](最後更新時間:2013年5月)

大部分情況,讓發燒的孩子更舒服的最方便方式是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然而,有時候你可能想結合溫水擦浴或只想溫水擦浴。比如知道孩子對退燒藥過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見)可以優先選用擦浴。如果發燒讓你的孩子極度不適,或者孩子嘔吐,可建議配合退燒藥使用擦浴。

3.香港衛生署[8](最後修訂時間:2013年8月)

溫水浴並不能幫助寶寶退燒,但若寶寶有以下情況,很多人都會給寶寶泡溫水浴來令他舒服一點:①不能服用口服藥物;②服藥後嘔吐;③表現煩躁或非常不適。

4.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指南[9](最後更新時間:2013年5月)

溫水擦浴不推薦用於治療發熱。

5.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最後更新時間:2013年9月)[10]

不推薦給孩子溫水擦浴,酒精浴或擦浴。

6.第19版《尼爾森兒科學》(出版時間:2011年)

不認為溫水浴和冷毯這樣的物理方式對退熱有效。

7.美國兒科學會《兒童發熱與退燒藥的使用》指南(發布時間:2011年3月)[1]:

我們並不清楚把體溫降到正常是不是就改善了孩子的舒適度,外部降溫方式,比如溫水擦浴,可以降低體溫但提高不了舒適度。

(●—●)結論分析:①這些專業機構的意見,即便是最曖昧的中國指南,也只是說物理降溫可以作為輔助退熱方法,而且這還是2008年的觀點。至於溫水擦浴,境外的機構要麼明確說沒用,不推薦,要麼說在退燒藥不能用的時候才可以考慮,或者在燒得太厲害孩子非常難受的時候配合退燒藥用一下。
②物理降溫,到底能不能用?

當然,物理降溫的方式有很多,並不是所有的都不能用。正如前面所說,少穿衣服、開空調也可以算是物理降溫的範疇,只要本著讓孩子舒適的原則,冷了穿、熱了脫即可。至於冰袋冰敷、退熱貼這樣的小面積接觸皮膚的降溫方式,既不能明顯降溫又可能讓孩子不舒服,自然應該放棄。而酒精擦浴雖然可以降溫,但酒精也可通過皮膚吸收,帶來中毒隱患,因此應該禁止。在以往的文獻中,也曾報告過若干酒精擦浴導致嬰幼兒急性酒精中毒的案例[11]。

溫水擦浴和泡澡這樣的方式,在發燒39°C以下時不需要使用,39°C以上時一般也應該以退燒藥作為首選。只有當孩子不能吃退燒藥時,才考慮選擇擦浴降溫,或者當孩子非常難受時,也可以考慮加用。
︿當然,上面這些建議,都是建立在「退燒的治療目標是提高舒適度」這個醫學界的主流觀點之上的,這一點可能並不是所有醫生都會認同。作為家長,如果你非常擔心退燒藥的副作用,情願孩子忍受不適去獲得擦浴那點降溫效果,那也是自己的自由。但物理保溫與物理降溫的決定還是應該建立在孩子舒適的前提下。


仰卧起坐該不該抱頭?有說不抱頭用腰腹發力,有人說要抱頭,靠手臂往前摟。看得一臉萌比


雞蛋不能跟豆腐一起吃(確切的說是豆類)
容易膽結石 ……


推薦閱讀:

剖腹產做完月子後需要怎麼養護身體,吃什麼能利於子宮恢復,我說的不是恢復身材,是養護身體?
媽媽想要二胎怎麼辦?
膳食纖維的具體功效是什麼?是不是既能治療便秘也能治療腹瀉?
怎樣讓自己的肌肉練出來成條而不是塊?
體態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TAG:爭議 | 身體健康 | 健康常識 | 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