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里的慢鏡頭掉幀是什麼原因?

很多電視劇(主要是國產電視劇)一遇到慢鏡頭就是30幀直接慢速放掉幀嚴重,是因為故意做出lofi的效果還是由於前期沒有規劃好,沒有用高幀率拍攝?

或者為什麼不全都用60幀拍攝,這對後期製作不就很友善了


電視劇一般拍攝時均遵從國內播出標準Pal制25幀。
高速鏡頭對於進光量有相當的要求,所以即便機器有此功能,也不一定可以拍,否則畫質慘烈的不得了。
60幀拍攝的視頻降至25幀後,其觀感跟原生25幀也是有一定不同的,所以一些視效鏡頭喜歡拍攝高速素材,這樣後期key起來更容易,因為物體邊緣清晰,動態模糊減輕。可是不同幀率的素材即便後期統一為一種幀率,依然有明顯不同的觀感。在大熒幕上不利於觀感統一。
另外如胡戈導演所說,電視劇除非想的特別明白,拍攝資金充裕,一般不會勞甚子特意拍高速鏡頭。
最後,也有少數情況下,是為了特定的情緒效果。


因為圖省事。

也可能是導演直到剪輯的時候才發現這裡應該用慢鏡頭。


我來真實案例一發:

今年,我用blackmagic拍了一段小視頻。 調成60幀。

剪輯時發現,clip降速,就會跳幀。偽幀數!!!!

但是,相同情況,用fs 7 就從來沒有用過跳幀情況!!!


30幀的素材速率降到90%以下就會感覺到明顯掉幀。

所以

1、前期不拍升格後期強行做。

2、後期做過了還沒做幀混合。

3、調整不大但是做了幀混合。

4、建序列或輸出序列錯誤。

以上狀況


50P/60P的片源利用抽幀插件抽至24P/25P,其實觀感和直接拍24/25P是一樣的,反而如果工程是50P/60P,輸出選擇24P/25P,這時候合成過程就會有默認的幀混合處理,產生觀感上的不同,即便是25P的視頻,如果放到50P的工程里輸出50P的格式,也會帶來幀混合效果。

電影電視劇會習慣直接用24P/25P拍只是為了節省硬碟空間和減輕後期壓力,因為拍的都是I幀編碼、raw之類的,體積就是看幀數的多少,而且吃硬碟速度,而H264編碼幀數不影響體積。

而拍24P/25P這種格式,如果剪輯過程突然想放慢鏡頭,當然就會出現卡頓和掉幀感,因為幀數不夠達成流暢感了,24P已經是流暢感的最低底線。


首先,這裡不太適合用「lofi」描述,它好像是搖滾唱片方面說低保真的,差的有點遠。而且應該沒有30幀什麼事…全拍60幀也不友善,吃硬碟…

關鍵是,正常格拍攝變慢放和升格拍攝變慢放,除了掉幀感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觀感是拖影。拖影表現的是速度,在我看來,這個速度感才是比掉幀感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同樣是慢鏡頭,內容是一個人在奔跑,如果這個鏡頭要表現的是他跑的很快,那麼正常格拍攝後期變速,留下拖影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如果是升格拍攝變速,沒有了拖影,畫面是清晰了,但是速度感會降低;而如果這段表現的是他奔跑時的猙獰的面部表情,那麼就要升格拍攝再變速,因為並不需要表現速度,而需要盡量清晰的表現出他的面部表情。

所以,除了拍攝難度和成本控制之外,還應該考慮一下這個鏡頭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不過電視劇…因為成本和時間的可能性更高吧…


省錢…吧…
一般攝影機升格拍出來比較慘烈,具體看高票答案。高速攝影機比較貴,一般算替補是按天租的,對攝影和燈光要求也比較高,電影遇到高速鏡頭換場也會多費點時間,電視劇那麼高強度不知道能不能趕上進度。
如果都用60幀拍,不說畫面質量問題,單說攝影機租金貴,DIT現場拷貝時間拉長,現場需要增加人手和機器,回家拷貝轉碼時間拉長,要跟上進度又要加人手和機器,硬碟儲備量也要多三倍。
嗯,都是錢。
雖然跟整部片子比沒多少錢,都是投入大收穫小,為了可能出現的某幾個鏡頭,一般沒有製片和投資人在這上面花錢的。
電影因為大熒幕,破綻會放大,而且出問題了技審都過不了,一般前期能多拍就多拍,實在不行規避掉或補拍。電視劇規格比較小,圖省事兒大多都算了。
電影大師們有這麼乾的(高速拍高速放),不過改變了所有部門的現有規格,都是錢堆出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辯駁《王牌特工》中把人類比喻成病毒,地球比喻成宿主的說法?
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
有哪些用畫面講故事的高手?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中的基廷老師是否涉嫌濫用教師的影響力?
什麼人會看《復仇者聯盟2》啊?

TAG:電影 | 電視劇 | 電影製作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