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照如何拍出「大片感」?

本人攝影小白一枚,但是超羨慕女神江一燕那種拍照上了國家地理雜誌那種。平時喜歡用手機拍些照片,但總歸沒有那種「大片感」。求問知乎大神,如何用手機拍出大片即視感?


更新:

1. 關於強答。自己認為不是。知乎上已經有幾個關於手機攝影的問題,回答多得看不過來,可見這個話題比較熱。不過,就我看到的回答,雖然有不少很正確,可惜幾乎都不是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而是有較高的門檻,或者得看過紐攝,或者至少得有過萬的快門數。我的回答目的很明確,就是把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十多年來玩相機,自己有過很多糾結、困惑和感悟。我知道很多人心裡想的是:別跟我講理論,就告訴我該怎麼做。從這個角度切入的回答,似乎還很少。

其實我在很多問題下的回答都是針對入門這個坎兒。比如關於如何學圍棋,我跟雲天外自然分工,他講提高,我講入門。以我個人經驗,很多業餘愛好入門就很難。所以才有「修行在個人」的說法。例如吹簫,例如拉二胡,例如蛙泳,例如乒乓球。攝影也是一樣。

2. 關於硬廣。回頭再看,確實嫌疑度很高。我想一來是這個牌子比較新,如果是蘋果或華為估計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去年某公眾號一篇《國際主義的一加手機》已經讓我很好奇,同時也開始關注。二來是這款手機f1.7的光圈,RAW格式儲存,全手動操作,還有高達1/8000的速度讓我忍不住想炫一下。玩兒攝影的自然知道這些功能對手機來說幾乎是「逆天」級別的設計。

所以,如果不回應呢,肯定是刻意迴避;回應呢,難免越描越黑。我想了想,不知道下面這個洗地方案能否被接受:只要質疑的同學願意支付拍攝費用,不用很多,就以本地農民工搬磚的工錢為標準即可,我可以在大約五到七個工作日內用其它手機重新拍一組片子把現在的全換掉,同時把一加的字樣全去掉。你說要水印就加,你說不要就不要。如何?

從贊數來看,這個回答應該是幫到一些普通手機攝影愛好者。個人還是感覺比較欣慰。

----------------------------------------------------以下是原回答---------------------------------------------------

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不過相信絕大多數用手機拍照的同學不具備攝影理論基礎。這樣的話,拍出「大片」的概率不會很高。反過來說,只要能把畫面拍得相對出色,則很容易使人眼前一亮。攝影功力其實需要理論、閱圖、實踐三管齊下才會有明顯長進,可是大家總還要以工作、學業為主,沒那麼多時間精力去鑽研,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手機拍照的質量呢?我想可以引進幾個觀念作為拍照指南。這些觀念實際上是對理論重點的扼要總結,並輔之以具體操作方法,另外也有個人對理論進一步的認識。我現在用一加5,下面的圖都是手機拍攝,水印為證。

觀念一:突出主體

一幅照片可以沒有主題,但不能沒有主體。跟寫作文一樣,你總得有重點,無論是人或物。專業攝影師有可能會事先想好一個主題,例如扶貧減災、人工智慧、環境保護、傳統文化,等等,然後背上器材出發。我們則是生活中遇到值得拍,或有意思的場景,隨手一拍。無論什麼情況,只要你舉起手機準備拍照,請首先記住一定要突出主體。

如何突出主體?有多少種方法可以突出重點,就有多少種方法可以突出主體。攝影無非是換一種「語言」表達。常用的,也簡單易行的,有以下幾種:

1. 讓主體佔據較大的畫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盡量靠近被攝物,你會看到它在屏幕上越來越大,直到自己感覺滿意為止。

圖1

一加手機拍照具備全手動功能。只要調出「專業模式」,屏幕下方自左向右依次從感光度(ISO)、白平衡、快門速度,到對焦都可以手動調節。手動對焦有兩個方法(見圖2):或者固定刻度,慢慢移動手機;或者固定手機,輕輕轉動刻度,直至主體清晰。自動對焦的話,記住要在屏幕上你認為最重要的地方點一下。這是告訴手機,主體在哪裡。大多數情況下推薦自動對焦。切記,點快門那一下要盡量輕,避免引起震動。

圖2

如果有障礙物或其它原因無法靠近,那麼可以放大屏幕。這等於是相機的變焦。如圖3是廣角,圖4是變焦。不過相機多是光學變焦,而普通手機是數碼變焦,屬於強行拉伸畫面,畫質會受到影響。不過現在的雙攝手機很多都加入了無損變焦功能,一加5也是兩倍無損變焦。

圖3

圖4

如果是拍攝花卉,可以用控制背景的方法來突出主體。常見的是黑背景(準確說是暗背景)、白背景和虛化背景。

圖5-6:暗背景

圖7-8:白背景

圖9:虛化背景

黑背景倒好辦,周邊許多物體都會有陽面有陰面,求陰影面積大過主體即可。問題是白背景難找,總不能出門背一塊兒白板。陰天或多雲的天空是很理想的選擇。你只需放低身段,從下往斜上方拍即可。至於背景虛化,一般來說只要鏡頭距離被攝物夠近,而背景夠遠,自然會形成虛化。另外,有的手機也設計有虛化功能。一加是在「拍照」按鈕的右邊,如圖10,點一下就是圖11。

圖10

圖11

2. 讓主體處於醒目位置。

應該把主體擺在畫面的哪個位置比較好?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許多同學潛意識中會認為難道不是正中央最顯眼嗎,如圖12中的噴泉?

圖12

但是從繪畫和攝影的歷史來看,圈內人傾向於認為,中央其實是個「很傻」的位置。這是因為,中央也是一個畫面的視覺重心所在。如果主體佔據這個位置,那就塵埃落定,別無懸念。只有當主體不在正中位置,才會在人的心理上產生微妙的向心力或離心力。試比較圖13和圖14,後者要稍微顯得活潑一些。

圖13

圖14

正是這種無形的「偏心力」使得畫面具有一定的張力。油畫《開國大典》里那麼隆重的主體都沒有佔據畫面中央,而是明顯偏左一點。當然形式永遠服務於內容。像圖15、16、17這種具有對稱性質的畫面,只能把主體放在中間,否則反而不平衡。一句話總結就是:中心永遠重要,但是許多時候讓出這個位置更重要。

圖15

圖16

圖17

3. 讓主體接受最好的光線。

攝影離不開光。不用管理論上講的什麼順光、側光、逆光,只要圍繞主體走幾步,自己覺得最順眼的角度就是最佳光線。下面這一組噴泉,我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各拍了一張。可以看出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選自己喜歡的角度多拍幾張,挑最好的發朋友圈。

圖18-21:不同光線角度下拍攝的噴泉

需要注意的是,說到光線,除了角度還有時間問題。下午06:36拍圖18的時候,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還比較大,同時光線也比較強烈,雲層已經局部過曝。40分鐘之後,陽光就柔和了許多,而且有意義的是給圖22添加了不錯的色彩。這個時間非常短暫,夏天的話基本就是日出後和日落前的1小時左右。哦對,忘了提一下。噴泉能拍出這個效果,速度很重要。上面這幾張最慢的也要1/1250秒,最高的是1/8000。

圖22

觀念二:注重各種對比

無論相機還是手機,攝影的精髓就是畫面中必須有對比關係。這就好比影視作品中的矛盾衝突。情節平淡如水的劇本,沒有哪個導演敢接拍。例如國產劇《紅色》,從中日之間的大矛盾,親人、朋友、戀人,以及具體對手之間的中矛盾,到街巷裡弄的小矛盾,細密纏繞,趣味橫生。

回到攝影,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張片子。圖23最明顯的對比是斜與直。因為普通照片都是由橫豎直線構成的四邊形,斜線實際上是在與照片的邊界做對比。然後木條有粗細、長短、遠近對比,木條之間的間距有寬窄對比,同時還帶來疏密對比,樹蔭遮住沒遮住以及遠近關係形成顏色深淺對比,右上方几根木條多了明暗對比。正是由於這些對比關係,這個畫面看起來還有點意思。但是,儘管有這麼多對比關係,這幅照片卻基本沒人願意看第二眼。因為,其表現手段過於生硬、直白。更重要的原因是,畫面中沒有主體。

圖23

攝影的對比關係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形態、色彩和空間。圖24中首先是土地、莊稼這種人為的有序的幾何圖形,以及表現為直線或斜線的田間小路,與自然的無序的樹木之間的對比。色彩基本是大片綠之間的深淺對比,以及右上角偏暖,下方偏冷的對比(雖然綠色一般被認為是暖色或中間色)。空間則體現在多方面。例如,莊稼高於土地,樹木高於莊稼,遠山又高於樹木,高低對比;樹木的高度與其自身的影子,長短對比;樹木本身還兼有遠近、大小、虛實,以及分布的疏密和眾寡對比;尤其重要的是光線給樹木帶來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對比;特別是樹木的影子,這是一個畫面可以虛擬掙脫二次元的主要因素。否則的話,明明是平面,何談空間?綜合起來就是高低對比表現出層次感,遠近、大小、虛實對比表現出縱深感,明暗對比表現出立體感。這幅照片才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圖24

圖25的落日可以看做主體,但是整個畫面只有色彩及明暗對比,最多還有山體曲折和水面平靜的對比,信息量較少。這樣的片子最多也就是「嗯,不難看」。

圖25

圖26貌似對比關係更簡單,只有玉米桿的直和玉米葉子的曲。但是這個「直」卻包含外表紋理中許多細線與整體粗線的對比。紋理的重要性在於會帶來質感。玉米葉子的曲也不是直接展示的,而是由依託其上的如絲般柔滑的玉米須子來表現,這樣又有軟硬對比。同時,「曲」的兩端比較寬,中間比較窄,增加了對比變化。「間接」表達總會透出某種味道。好比梅長蘇並不是大喊大叫「我們又拿下XX部啦」,而是面無表情地把寫著吏部、戶部、刑部等的小木牌輕輕丟進火盆。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曲直」以及所有其它的對比關係其實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有無數種具體的方式來表現。就看你的手法是否獨特,是否真得夠文藝。

圖26

另外,玉米一旦開始抽穗,須子就會慢慢被晒乾,變成像老男人那樣的鬍鬚,或焦黃或焦深棕。那現在的狀態是不是也體現出青春的曼妙?觀賞者想不到這一層不是他們的錯,但是拍攝者不思考就不對了。大師們常說攝影要注入個人感情,那麼至少要想想注入口在哪兒吧。抽去色彩之後的黑白片也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力。

圖27

圖28算是給同學們留個作業:你可以從中感知到多少種對比關係?

圖28

手機拍個片還得想這麼多,累不累?其實習慣就好,只要潛意識裡有「對比關係」這個概念,你會自然感知哪些不值得拍,哪些可能有戲。再說了,誰叫你想用手機拍出「大片」感呢?如果全世界整個兒就是一個九寨溝,或者是一個普羅旺斯,也沒什麼意思,對不?

圖23的斜線運用到實際拍攝,比如一個街景,圖29就顯得很無趣,因為中間的直線只不過把一個矩形分割為二。而圖30稍微斜一點,立刻就生動起來。

圖29

圖30

當然,路燈桿通常總應該是垂直於地平線,偶爾利用透視關係拍斜了可以賣個萌。

圖31

觀念三:重視後期

許多玩相機的人都以「直出」為自豪。其實個人認為90%以上,甚至更高比例的「大片」都是藉助後期修出來的。這是因為,相機鏡頭與人眼之間畢竟存在著不小的差別,只有通過後期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讓照片還原我們當時的現場感受。膠片時代的暗房操作就相當於現在的後期。拍照只是手機的附加功能,比相機先天不足,所以更需要後期調整。凡是前期可以做到的事兒,我們放到後期來做都不是「作弊」。比如,用上三腳架,多花點兒時間,完全可以拍出大小精確的畫面。但是那樣做精力成本太高,而後期剪裁只需要幾秒鐘。比如背景中的一些雜草或樹葉完全可以手動去除。但是那樣會破壞環境,後期用軟體塗掉,效果是一樣的。

圖32原片是1/50秒拍攝,所以欠曝。因為是手持,同時ISO也不敢太高,只能保持這個速度。圖33後期提高亮度很簡單,而當時只要有腳架完全可以用1/15秒或更慢的速度拍出同樣的效果。

圖32

圖33

關於後期,估計像我一樣喜歡偷懶的人不少。那現在手機或各種軟體有許多濾鏡,挑個合適的分分鐘搞定。圖34的自動白平衡明顯不準確,圖35用了win10照片中自帶的NEO濾鏡。稍微添加點兒個人意願就是圖36呈現出的樣子。

圖34

圖35

圖36

有人說後期相當於化妝,我反對,個人認為是整容。區別是化沒化妝普通人都能看出來,而整容連專業醫生也得親手摸過才能判斷。估計這個話題容易挨噴,不過我又不花錢,又不去韓國,就在家裡自己整整還不行嗎?算了,這種渣比,不喻也罷。

真正的後期高手是對色調隨心所欲的掌控。一加手機自帶RAW格式,只要用這個格式拍照,基本就不存在偏色問題。你可以調出任何想要的色調而不損失細節。相比普通的JPG格式,RAW格式可以讓照片保留更豐富的層次與細節,是真正的數碼底片。但缺點是占空間太大,對手機內存要求較高。

不過後期嘛,遠不止這些,看你腦洞能開多大。比如說手機雖然沒有單反的多重曝光功能,不過我們可以後期合成。這樣的手機APP有很多款。只要兩(多)張片子都是自己拍的,就無可非議。把圖24和圖36疊加一下,有什麼問題嗎?我看圖37沒毛病。

圖36

圖37


在《論攝影》中,蘇珊·桑塔格曾經提出過「攝影具有一種侵略行為」,這是說當我們每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都像是一次捕獵,這種捕獵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喜好來決定的。換句話說,當你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你總希望它能夠呈現出你想表達的語言。攝影發展也不過百年而已,作為一門藝術而言,和繪畫文學等等相比連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是。 但,即使如此並不意味著今天的攝影不夠稱道。恰恰相反,隨著數碼影像的進步,今天的攝影早已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再也不是什麼有錢人用來打發時間的興趣愛好。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每個人可以「隨手拍出一張照片」。可這對熱愛生活的我們遠遠不夠,我們想要的是「隨手一張大片」,不過可惜的是,「大片」一般都很難隨手獲得。

與其拍攝一個東西,不如拍攝一個意念。

與其拍攝一個意念,不如拍攝一個幻夢。

——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 曼·雷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86,ISO:125 VSCO後期)

1.當我們要拍攝一組大片的時候,我們拍攝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拍攝一張照片,一般有兩種用途。一種是當我們遇到重大生命節點時的紀念照,無論是你每一次的畢業照,還是你的結婚照,它們的意義都是能夠捕捉這些時光碎片,待偶然的一日你想起時以作紀念。而另一種,就如很多攝影藝術家所為,拍攝是他們一種表達手段,就像文學,就像繪畫,他們都是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傳達。亞當斯穿梭在約塞米蒂斯國家公園幾十年如一日,尤今·阿傑終其一生在巴黎的各個街頭採集靈感,森山大道正如其所說「像狗一樣,在道路上隨處排泄」,都是如此。所以,這就引申出當我們拍攝一組照片,我們拍攝的正是我們的「表達」,你自己的經歷,愛過的人,走過的路,而也正是這些促成了你的審美。「善書者不擇筆」,適用於攝影,也不適用於攝影。這是說攝影這門藝術的獨特性就在於人和工具之間的聯繫相比於其他藝術門類更密切。這也就造就了兩種截然相反的類型,有的人叫做「器材黨」,褒義上是說那些熱愛相機收藏,痴迷機械和光學;貶義上說那些「唯器材論」,看到一張好照片從來都是隨口而出「什麼相機拍的」,以至於當你說起用手機拍攝、拍照時更是滿滿的不屑。而另一種,他們更信奉:任何的鏡頭都不如思想重要。但無論哪一種,都存在著極端,因為對於攝影而言,並不是「器材」和「技術」的孰輕孰重,更應該是「在嫻熟的掌握相機的基礎上為我所用「。而對於手機攝影而言,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像用相機一樣,去看待手機」,當你拿起手機拍照的時候,它已然已經是一部相機了。

因為,手機攝影,歸根到底還是攝影。

所以,當你想要拍攝一組照片的時候,就是用你的審美,表達你的意念。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36,ISO:100 VSCO後期)

2.「技術決定下限,審美決定上限」

所以,我們先說器材技術。

「善書者不擇筆」,適用於攝影,也不適用於攝影。這是說攝影這門藝術的獨特性就在於人和工具之間的聯繫相比於其他藝術門類更密切。這也就造就了兩種截然相反的類型,有的人叫做「器材黨」,褒義上是說那些熱愛相機收藏,痴迷機械和光學;貶義上說那些「唯器材論」,看到一張好照片從來都是隨口而出「什麼相機拍的」,以至於當你說起用手機拍攝、拍照時更是滿滿的不屑。而另一種,他們更信奉:任何的鏡頭都不如思想重要。但無論哪一種,都存在著極端,因為對於攝影而言,並不是「器材」和「技術」的孰輕孰重,更應該是「在嫻熟的掌握相機的基礎上為我所用「。而對於手機攝影而言,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像用相機一樣,去看待手機」,當你拿起手機拍照的時候,它已然已經是一部相機了。

因為,手機攝影,歸根到底還是攝影。

關於曝光

之所以提出要像相機一樣去使用手機進行攝影,其實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今天的手機攝影在技術上已經有了一個本質的跨越,甚至相對相機在某一些方面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更重要的是,專業模式的出現,以及RAW格式的普及讓手機攝影可以像相機攝影一樣能夠融合自己更多的想法,而不僅僅是一張手機自己認為正確的照片。對於曝光而言,更是如此,大多數情況下手機自動曝光的目的是獲得一張畫面足夠亮的照片,這個足夠亮是通過一個純數字化的公式計算得出,它的目的是清晰的記錄。但,當我們想要拍攝一張真正的大片的時候,就要學會融入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學會自主曝光」

曝光的操作

相對於傳統的攝影技術,甚至是對於今天的數碼攝影技術而言,手機攝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直接。去掉了所謂的對焦,測光,只要輕按一下快門,全部搞定。這也讓很多人在潛意識裡以為拍照本該就是如此。其實恰恰相反,手機攝影的原理和數碼相機的基本原理並無二致,數碼相機需要調節的數值,手機一樣可以。

在數碼攝影中,曝光有三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被稱為曝光鐵三角,他們之間互相影響,又互相牽制,而也正是這三個數值的存在,讓攝影師即使是拍攝同一場景,也會有不同的感覺。而為了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曝光的幾個因素,我們可以展開想像:

任何的數碼相機,其實都由幾個重要的部分組成,分別是一個密不透光的盒子,在盒子的一側有一個透光的小孔,以及在小孔對立的面上一個小的可以記錄光影的紙片。

那麼,關於一張照片的曝光主要有三個數值可以影響,分別是光圈,快門速度,以及感光值。光圈,就是剛剛「盒子」上小孔的大小,孔徑越大進光量也就越大,畫面也就越亮。光圈的話,f數值越小光圈越大,例如光圈f/1.7大於f/2.2(因為本質是光圈其實是倒數,即1/1.7和1/2.2)。但是,對於手機而言,光圈是不可以更改的(有一些所謂的光圈更改是演算法模擬)。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數值對手機攝影不重要,恰恰相反,這會是你選擇一部優秀手機的關鍵因素,因為更大的光圈才能保證更充足的進光量,也就是更好的畫質,更好的夜拍等等。一加的f/1.7就是屬於足夠大的光圈,這也為優秀的成像奠定了基礎。

關於光圈

光圈,就是剛剛「盒子」上小孔的大小,孔徑越大進光量也就越大,畫面也就越亮。光圈的話,f數值越小光圈越大,例如光圈f/1.7大於f/2.2(因為本質是光圈其實是倒數,即1/1.7和1/2.2)。但是,對於手機而言,光圈是不可以更改的(有一些所謂的光圈更改是演算法模擬)。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數值對手機攝影不重要,恰恰相反,這會是你選擇一部優秀手機的關鍵因素,因為更大的光圈才能保證更充足的進光量,也就是更好的畫質,更好的夜拍等等。一加的f/1.7就是屬於足夠大的光圈,這也為優秀的成像奠定了基礎。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20s,ISO:100 VSCO後期)

上述這張照片拍攝於太陽落山後。

關於快門速度

除了盒子上小孔的大小會對成像有影響,小孔打開的時間長短也會,也就是當我們準備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這個小孔從打開到關閉的時間。其他條件相同時,時間長,自然進光量多,畫面越亮。對於手機攝影而言,快門速度是你拍攝一張與眾不同照片的關鍵。當你使用高速快門抓拍時,你可以獲得如下圖的瞬間動態: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643,ISO:125 VSCO後期)

如果你使用長曝光,你可以獲得美妙的星空: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30s,ISO:800 Lightrrom後期)

關於感光值

剛才的模型中,還有一個記錄光影的紙片,而這個感光值(也就是ISO)就是這個紙片記錄光影的能力,感光值越高,記錄光影的能力越強,其他條件相同時,畫面也就越亮。但是,更高的感光值會讓畫質下降。這也是夜晚快門速度受限、不得不提高感光值的原因,但是對於一加5這樣的大光圈鏡頭,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這樣的問題。

3.任何時候,首先嘗試簡化畫面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用相機拍攝照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機大光圈鏡頭帶來的淺景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虛化好」。但是由於手機的天然劣勢,不能在光學上實現,因此,一加5使用了雙鏡頭進行演算法模擬。這讓我們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非常好的虛化效果。那麼,為什麼這樣的虛化就是好照片?很簡單,就是因為模糊了背景之後,簡化了不必要的信息,突出了主體,例如下面幾張人物的肖像: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00,ISO:200 無任何後期直出)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2738,ISO:320 無任何後期直出)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34,ISO:125 無任何後期直出)

對於拍攝這樣的一組人像,有幾個關鍵的因素:

(1)保證足夠的進光量

當我們想要拍攝到所謂的「焦外如奶油般暈開,焦內如刀鋒般銳利」的照片時,盡量選擇非常合適的時間,光線最好的時間當然是室外晴天的午後,這時候光線充足,保證了足夠的進光量。

(2)選擇合適的距離

一加5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指示,一般情況下半身人像的距離最佳。可以適當的調整,直到背景虛化效果幾個字顯示綠色,即說明虛化成功,就可以按下快門。

(3)背景避免複雜紋理

一般街頭以及純色背景效果最佳。對於愛拍照的姑娘來說,帶上你的男朋友,在陽光燦爛的午後,在人來人往的街上,使用人像模式,你會發現無論是他的心裡還是鏡頭裡,都只有你,這就是虛化的魅力。

(4)虛化的不僅僅是人像,相對於iPhone的苛刻,一加5的人像不僅僅適用於人,任何與背景有一定的距離的物體都可以嘗試,例如食物: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50,ISO:320 使用VSCO後期)

這張照片,就是使用人像虛化拍攝的食物,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簡化畫面的方法除了虛化還有改變鏡頭焦段。在相機上,焦段拍攝的越遠,畫面內容也就越少。對於手機來說也是如此,例如一加5的雙鏡頭,長焦鏡頭不僅僅能夠拍攝更遠的物體,還能拍攝更少的物體,從而有效的簡化畫面。

例如: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00,ISO:320 使用VSCO後期)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549,ISO:100 使用VSCO後期)

上述兩張照片是相同場景的不同焦段拍攝,可以看出長焦對畫面的簡化是十分明顯的,沒有了雜亂的樹枝和房屋,讓畫面更加純凈。

4、擁有一雙攝影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如何進行構圖是拍攝一張照片的重點。優秀的構圖不僅能夠升華主題,更能在視覺上有著極強的衝擊力。但有意思的是,攝影構圖絕對不僅僅是記憶各類法則,任何的法則都會被大師告訴你「是需要打破的」。

那到底該如何構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回答,但如果你是入門的學習,你可以理解為一種「秩序感」,即畫面中的各個元素是被安排的。例如以下幾張照片的構圖以及畫面元素的安排: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00,ISO:320 使用VSCO後期)

單純的樹林並不會精彩,但是林中小屋的出現絕對是點睛之筆,並且小屋的位置更是重要,置於中間會稍顯呆板,這時候應用黃金螺線構圖會起到很不錯的效果。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280,ISO:100 使用VSCO後期)

梯田的線條和畫面上半部分的村莊遙相呼應,讓整個畫面十分靈動。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504,ISO:100 使用VSCO後期)

單純的山和雲霧略顯單調,可配合上前景的樹木,僅占畫面的三分之一,沒有搶佔主體,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綜上,不難發現,當我們舉起相機想要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如何合理的安排畫面中的元素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把對應的物體抽象成為不同的形狀,當問題歸結為不同形狀的物體如何在長方形的畫框內擺放的問題的時候,就不會無從下手。

5.攝影是用「光」的藝術

總是有人問,為什麼同樣的場景,攝影師拍攝出來的和普通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其實除了場景是一樣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光線。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著光線的變化,從清晨到傍晚,又或者是陽光和雲的配合,讓光線的變化豐富多彩。因此,當我們想要拍攝照片的時候,除了拍攝地點,更要考慮拍攝的時機。日出和日落時分,陽光有著非常好的色彩環境,有時候還由於光線有一定角度,從而呈現出非常優秀的光感,例如下面幾張照片: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67,ISO:100 使用VSCO後期)

夕陽快要落山,遠處的雲彩被染上一點粉紅色,讓整個畫面更加鮮活。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203,ISO:100 使用VSCO後期)

遠處的霞光和雲的層次更加清晰,動感。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1032,ISO:125 使用VSCO後期)

太陽剛要落下山頭,配合雲彩,很容易出現耶穌光。

在風光攝影中,有通俗意義上的Blue Hour以及Golden
Hour,這是說,以日落為時間節點前後的兩個小時是非常合適的拍攝時機。前者天空會呈現非常迷人的藍色,而後者會給所有的事物貼上金色。

例如下面這張,就是拍攝於Blue Hour: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50,ISO:160 使用VSCO後期)

6.別人眼裡的壞天氣,攝影師眼裡的好天氣

當我們出去旅行遇到壞天氣的時候,不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對於攝影師而言恰恰相反。很多時候,越是不好的天氣反而更容易拍攝出很棒的照片。這是因為,天氣晴朗的畫面往往十分常見,極難獲得很棒的視覺衝擊力。另一方面,一些惡劣天氣會出現奇特景觀,例如雨後的雲霧,彩虹,以及潮濕街面帶來的反射等等。尤其是中國的山水,只有擁有了精彩的雲霧才能夠更精彩。例如下面幾張照片: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00,ISO:400 使用VSCO後期)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00,ISO:250 使用VSCO後期)

兩張照片都是在一場暴雨之後拍攝,暴雨過後,山間升起了不同程度的雲霧,這些雲霧讓山間的村莊若隱若現,極大的增加了照片的趣味性。

中國的山水畫有著留白一說,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山水畫也能夠有此韻味,那雲霧往往能夠做到非常好的留白效果: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100,ISO:200使用VSCO後期)

7.攝影的拍攝就是譜曲,而後期就是演奏

對於拍攝的後期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拍照片不能後期,他們認為直出才是「攝影的真諦」;但是也有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只要是好照片就一定都是靠後期的,前期無論怎麼拍 ,後期要麼一個濾鏡要麼「PS」保證起死回生。這兩者都過於極端,純影派風光大師亞當斯說:「攝影的拍攝就是譜曲,而後期就是演奏」,是說拍攝和後期是兩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在前期拍攝的時候考慮到後期製作,在後期的時候也要尊重前期的主題意願。例如「RAW」格式的引入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加5提供RAW格式的原因就是因為可以提供最豐富的後期空間,能夠有更好的寬容度,這樣一定程度上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給予後期更大的空間,可以說是前後期的橋樑。

因此,當我們想用手機拍攝一組大片的時候,就可以嘗試使用RAW格式進行拍照,並且由於手機性能的愈發強大,以前需要在桌面端處理的內容,現在在手機端就可以實現。例如大名鼎鼎的Snapseed目前已經支持了一加5的RAW格式,只要你手機打開相應的圖片,就會自動識別,並直接幫你轉換到RAW解析的「顯影」部分。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後期往往停留在調色上,忽視了後期另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忽:

二次裁切構圖

這其實對畫面的表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5.5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2.6,曝光時間:1/355,ISO:125 使用VSCO後期)

例如上圖,在後期中大膽採用了21:9的裁切,讓整個畫面有了極佳的空間縱深感。

(使用一加5拍攝 焦距:4.10mm 白平衡:自動 光圈:f/1.7,曝光時間:1/399,ISO:125 使用VSCO後期)

上圖的方形構圖更容易讓人感到畫面的充實,有時候也會有水墨畫的韻味。

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命題,就像我們開頭說的,隨手一張照片易,隨手一張大片難,是因為我們想要拍攝一組大片的時候,學習和探索的道路才剛剛開始。但一次兩次不行,也許第三次你的照片就是大片。


謝邀。

專程來晒圖。

【玉龍雪山】

一個人,在麗江客棧,住了半個月。每天就是曬太陽(^ ^)


重要的不是器材,是拍攝者。
如何用手機拍出好照片,以風光片為例,就從幾個方面談一下吧。
1.場景的選取。拍攝時候選擇巍峨的高山,視野開闊的地方,在光線柔和的時候拍攝,早晨或者傍晚,空氣透明度很重要,透明度越高越好,雲海和霧又另說。選擇高山森林,高山草甸,懸崖大海,峽灣,峽谷容易成片。
2.構圖。掌握基本的構圖方法,多加練習。
3.光線。手機拍攝,由於器材限制,只能盡量選擇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拍攝,避開正午光線強烈的時候,這個時候拍攝容易過爆。順光拍攝,逆光的話看情況,少數場景下可以嘗試。
4.選擇好主題,確定拍攝主題,然後拍攝中要排除干擾,切記多而雜,什麼都想要最後是什麼也得不到還亂糟糟。
5.多加練習,多找攝影書籍看,多看大師的作品,國家地理的作品,多思考,培養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一步一步來。下面是幾幅自己手機拍的照片,將就著看吧,反正路人水平。
第一四幅昆明冬日的一個傍晚,第二三幅是冬季的玉龍雪山,最後一幅是秋日黃山的日出。


最近在學攝影,重點看了兩個課程,一個是《攝影吳師自通》,一個是《手機攝影達人速成》。

前者是由課程是由國內知名攝影教育人士吳瑋主講,針對數碼單反相機展開了詳細的使用技術剖析以及藝術創作解構。後者是舉辦了《中國首屆iPhone攝影雙人展》的葉梓老師的手機攝影課

————————————————————————留言一眾都是覺得吳師自通糟糕的,我反應一下,有人推薦不如去看翔宇情的教程,我個人在單反攝影上沒有什麼基礎知識,所以吳老師的內容對我來說還是可以的,其餘人請自行判斷。

在上完課程之後,我的意見是如果你想學手機攝影,最好了解一下單反攝影。

攝影是一門技術活,技是如何去設置參數、準確曝光;

術是如何找准構圖,找到最佳角度;

如果還有什麼必修技能,那大概就是修圖了。

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都好好的去完成,是對攝影的一種敬意。

葉梓老師作品鎮樓。

(一)前期:熟悉自己的手機攝影功能設置

其實現如今的手機已經算是大光圈+廣角鏡頭了,所需的DPI早已滿足日常的需要,不同的手機的鏡頭在光圈和等效焦距上有所不同。

如果想要學手機攝影,第一個是了解自己的手機硬性功能如何設置,舉一個最簡單的,用iPhone的孩子有多少人在照相的時候會去調節光線的明暗?

簡單演示下:

我們大部分都是自動調節的。

如果你想學好手機攝影,首先第一步得先了解自己的手機在攝影上面有哪些基本的功能。

(二)中期:構圖。

構圖可以說是一張照片的靈魂所在,什麼樣的照片是好照片,什麼樣的照片是壞照片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按照吳瑋老師的說法是,優秀的照片應該具有完美的表現形式,三觀正,有內容。

按照葉梓老師的說法是,一張好的照片應該是擁有氣氛、擁有內容的照片。

在此基礎上,再去談論我們構圖的基礎:機位、視點和層次。

以及構圖進階所設計到的種種要考慮到的要點,比如:立體透視、對比、質感、形式。

接下來我將從葉老師的博客里選取一些照片給大家做例證:葉梓手機攝影作品

真的非常的推薦這兩門課,一個是單反基礎,一個是手機攝影,都非常具有價值,你去把這兩門課看了,比在知乎上看我在這複習功課,做作業要好很多。

攝影的角度非常重要,沒有經過大腦的都只能叫做拍照。

不要以一個正常人的角度來拍,因為這樣與其他人無異,如果你想要拍出來一個好照片,那麼你得想像是不是有更好的角度來拍一樣東西。

比如仰拍。

去找到一個最好的角度。

思考為什麼構圖要從左邊起才覺得舒服。

我們喜歡拍對稱,但是對稱中又有什麼不用。

完全對稱,還是對稱中有所不同。

注重構圖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內容的豐富,一個是內容的簡潔。

一張圖有幾個層次才叫豐富?

第一層次的路,第二層次的草皮,第三層次的電線,第四層次的風車,第五層次的天空。

近處的浪,中處的海面,遠處的船,背後的天空。

如何提高畫面的質感,照片的對比可以是大小、動靜、明暗、虛實;照片的形式可以是中央、對稱、重複、突變、框架;畫面的簡化可以利用小景深、剪影、純色、留白。

一篇文章的內容遠遠不夠細說。

(三)後期:修圖。

知乎某知名攝影美少女曾發博說道:攝影裡面,沒人修圖用濾鏡。

雖然不要求完全捨棄,但是真的只有學會參數設置,後期調整,才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效果。

而除了構圖之外,無論是第一階段的前期的設置,還是第三階段的後期修圖,其實都跟攝影的基本功有關的,也是我為什麼推薦先看看單反攝影的入門課的緣故,因為他會給你說得更加細緻。

手機攝影,葉梓老師推薦PROCAM 和 SLOW SHUTTER兩個相機軟體,以及VSCO CAM後期軟體,現在市場上後期的太多,有名的也太多,好好用順一個,比啥都強。

而我只推薦IPHONE7這一設備,反正完爆6S的效果。

至於怎麼才能修圖修好,無其他,就反覆練習,中間多看看其他優秀作品,多多學習。

我覺得攝影最重要的是用心,想法子拍得更好,想法子表現出內容,想法子拍攝角度跟別人不一樣,否則都很難出真正的作品。

附錄:《攝影無師自通》課程架構和《手機攝影大人速成》課程架構

手機攝影達人課程目錄:

1、器材:手機像素夠用嗎?光圈有多大?

2、構圖基礎:一秒拍出好照片!

3、構圖進階:質感和對比的多種表現方法

4、平面構成:手機也能拍的藝術攝影

5、高級拍攝軟體:攝影高手的秘訣

6、後期處理軟體的用法

7、特技及理念

至於其他內容,百度可搜。

周課程計劃02/03。打卡完成。

本文首發公眾號:吃魚(zaodaotiann),為早稻的每周品課計劃,只發公眾號和知乎,希望不要隨意轉載。謝謝大家。


簡單說幾點
1.盡量後期,手機拍出的片子色彩較平,成像銳度不如相機,通過後期可以盡量還原你心目中的畫面,進行二次創作!

2.注意構圖,這個沒有技巧,只有通過不斷的去模仿你喜歡的大師作品,想像大師是怎麼構圖的,然後就是當你每一次快要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再審視一下畫面,是不是有更好的構圖?

3.不斷的提升審美,攝影可以成為你觀察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和角度,所拍即所思,你拍的東西是有所表達的,沒所表達的你可以當作糖水片看看,這樣你拍出來的東西才有溫度有深度。

下班後走過深圳某城中村,有拖著滿身疲倦下班的民工,也有飽飯去散步的老人們。

想起一句歌詞:

後來奔忙/後來失望/後來他鄉即故鄉


大片不是9:16加簡單構圖加低飽就能算的。拍大片,器材心懷素材後期,缺一不可。

我自己聽了太多小幸運,拍不出宏大聲勢的意境。

由於是個學人力資源的大學女生,家裡條件超一般。沒能去到冰島美帝甚至哪怕海邊去拍到宏偉的題材。

這組也不算大片。雲南挖從草的一家子。希望能有大神指點。


《眾僧相》
地點是青海塔爾寺。不評論宗教,單就氛圍而言是莊重又神秘的。

攝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什麼是大片?
A 記錄開國大典的片子
B 肖全何潘等大師的片子
C 拍的泰山氣勢恢宏
D 也許不能觸動別人,但讓你感動的片子

有人多選ABC
也有人不選ABC,單選D
可以在評論里說說你的看法。

攝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是希望能拍出觸動人的圖片。相信這也是多數業務小攝的目標。

《百獸有靈》

《林深見鹿》

《奉燈》

《佛不言》

有人問調色方法。可以看看我的攝影收藏夾裡面有教程。現在會一點手機修圖軟體還是很有必要的。


大片,多大才是大片?

大片感是什麼?

說到底還是怎麼拍一張 「好」 照片。好照片的標準才是相對固定的。

可以是構圖出色

可以是拍攝手法上的創新

或是主體本身就夠精彩

真正難的是,願意拍,有時間拍和有機會拍


先上圖,贊多開講。

圖一手機直出(小米2A)

IPhone5s


全部使用華為Mate9拍攝
不知道算不算大片的?


極簡

然後再來一張夕陽


盡量求簡單,基本的構圖記住(三分法什麼龜的),不要過多的干擾元素,最後就是後期的事了

以下均為手機拍攝

這種叫leading line,引領視覺朝著一條線看去

黑白,加上簡單,可以過濾掉不需要的元素,突出主題

景大人小,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拍攝方式

抽象,不需要把所有東西都涵蓋進去,給人想像空間

然後就是街拍,多觀察,一些有趣的事物,拍下來


水平一般,歡迎大家和我討論

以下所有照片均出於iPhone6S(後期過)(帶手機鏡頭)

我喜歡用手機照相,我也一直堅信不管是狗頭還是牛頭,最管用的還是後面的那一顆人頭。奉上我最近拍的幾張照片,也奉上我用手機照相的一點小小心得。

①一張成功的照片離不開好的前期和後期,所以不要覺得後期照片是不真實的欺騙的,後期只是將原圖沒有顯現的細節凸顯出來。

②再好的後期也不能拯救一張前期已經拍成shit的照片,後期只能是錦上添花,所以前期也是很重要的。

③在你覺得合適的位置,稍微變換角度多拍幾張,在裡面選出最優秀的進行後期。

④後期相當於化妝,過猶不及。

⑤可以再某寶上買一套鏡頭(廣角、魚眼、微距等等),很好用哦。

前期:拍照時候的構圖、曝光、對焦以及立意。

後期:照片的對比度、冷暖色調、飽和度、高光陰影等等。

下面一一來講:

構圖

構圖是學照相的第一步,多在網上看看一些基本的構圖法,多拍多想,進步會很快。

曝光和對焦

優秀的曝光可以保存更多的細節,讓後期可以給後期留下足夠的空間,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前期細節太少,後期再好也無法拯救。拍風景最好的時間就是清晨和傍晚,因為這個時間的陽光最為柔和,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如果在中午陽光強烈的時候拍攝,如果對焦過亮的地方,那麼後期陰影的細節就不足,如果對焦較暗的地方,那麼亮的地方就會過度曝光,一片慘白。

立意

立意就是這張照片的靈魂,當然拍拍拍多了之後,模仿多了之後,不禁會想,我怎麼才能和別人拍的不一樣,那就要靠立意的,你拍這張照片想要表達什麼,表現什麼,這個就是你和別人不同的地方。

關於後期很多地方都有講,有些APP的濾鏡真的很好用,一鍵式操作。

第一張:西安世園會

第二張:西北工業大學

第三張:豐裕口

第四張:西工大西門

第五張:豐裕口

第七張:青龍寺櫻花

第七張:豐裕口

不知道第幾張:白鹿原影視城

最後一張:青龍寺

~~~~~~~~~~~再上幾張~~~~~~~~~~~~~~~~~~~
陝北靖邊

阿爾山


其實我感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攝影技巧和構圖當然還有修圖,拋開藝術來說能不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其實是景物本身夠不夠漂亮。
不敢說大片,只是因為熱愛,發來分享一下。器材是傳說中的黑科技手機小米5S

湖北十堰市下面的一個小縣城,竹溪縣
這裡有一條河縱穿竹溪縣,人們經過一天的忙碌都會在河邊走走,累了便坐下吃點燒烤小龍蝦。那種感覺真的很舒服

武當山,越過足夠高的海拔看到的景色一定不同尋常

武漢江灘。

張家界。雲霧繚繞如至仙境(其實是天氣不好,上山了啥也沒看到。。)

鳳凰。與環翠樓隔岸相望,與沱江共候黎明最後手機修圖我要推薦一下Snapseed
風景一定要拉氛圍!在曝光和對比度下面,拉一下有驚喜噢


以下都是華為P9直出
阿根廷bariloche

下面是墨西哥城

有沒大片的感覺?


不講專業的
1.像素別太差;
2.最好是因為想記錄或是表達感情而拍照,而不是為了拍大片而按下快門;
3.多拍擇優;
4.注意構圖;5.我現階段是 沒有後期調色是萬萬不能的


以下圖片都是靠蘋果6拍的,哪裡能拍什麼大感,不都是靠P的,這是大實話。

掌控好角度,會利用軟體調色,真的…手機拍出來的畫面感有時可以和單反有得一拼的

景物拍攝

原圖

P圖後

原圖

P圖後

將就看看

食物拍攝

人物拍攝

喂,點個贊,我請你吃飯。


關鍵是濾鏡!!!


昨日在峨眉拍的,均為6s出的原圖。
由於相機的小物件忘帶,只能拿著手機強上了,覺得其實構圖和角度把握好的話,沒多大差別,當然在特殊場景,比如夜晚,差別那是肯定的。所以個人建議你還是可以從基礎學起,多嘗試,要有想像力。


我的經驗是構圖和角度。構圖這個理論很多,其實更重要的是個人感覺,角度就是低視角仰拍。另外,拍照速度很關鍵,看到好的趕緊拍。
公交車上舉起手機,發現可以拍,按下了快門

低視角仰拍

低視角仰拍+想法

構圖

路過一扇窗

低視角+抓拍時機

汽車上抓拍

車上抓拍

火車上抓拍

火車上抓拍

構圖及詳圖虛實關係

構圖+低視角

構圖

過馬路即時抓拍

構圖

構圖+划船起水波的時機


推薦閱讀:

新人求指導這幾張人像,構圖色調神馬的給些意見,謝謝謝謝!!?
模特該如何控制對攝影師的感情?
第一次拍人像,懇請各位指出不足之處,很想有進步?
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被拍照?
這樣的特殊皮膚狀況如何處理?

TAG:攝影技巧 | 人像攝影 | 手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