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背哀江南賦全文么?什麼感覺?

如題


先是看的招魂 然後才注意到了哀江南 哀江南的好 確實得讀過才知道的
背每一篇賦 在之後的時間裡 往往會帶入那時候的情感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啊

背哀江南的時候 恰好是王子濱洛之歲
爸媽終於分開了 那是很久 都沒有人管我 幾乎沒有任何零花錢 一到家 沒有人 沒有飯菜 就是直接出去玩了兩天 也是一個電話都沒有
真是我他媽要是死了你們也不知道

序是在初三夏天背完的 之後的一整個冬天才正式背完了全篇 到現在三年了 一遍下來 大概十二三分鐘 百無聊賴之中 可能背了近百遍
真是歷歷在目 哪一句的時候 我在夜裡騎車 哪一句的時候 在哪裡等人 哪一句的時候 雨下的特別特別大 哪一句的時候 太陽亮的發白

於是 我眼裡 哀江南的基調更灰暗的可怕 庾信的命運 梁的命運 韋璨 羊侃 王僧辯一個接一個死去 的句子 也都對應了一件件我的瑣事 這才是賦史

要問是什麼感受 多的還是無奈 真的很喜歡哀江南啊 跟樓上一樣 一個人時 便開始「粵以戊辰之年」然後也一遍一遍想起往事
有時候我想 都是命
有時候我想 歷史總是大人物與世家的歷史 自己總是脂膏原野的那批人
真是很羨慕江子一他們 為了自己而活著 為了自己而死去
什麼時候也能好好死呢

就這樣
深夜翻了翻居然有這個邀請


來答一下吧。這兩天有基友發了『出門車軸折,吾王不復回』兩句,就突然又沉浸在悲傷里了誒。

《哀江南賦》讀了太多太多遍,以至漸漸背了下來。我覺得稱其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一點不為過。

關於在讀/背《哀》的過程,其實也有一個心理歷程吧。
最初僅僅是作為『名篇』去閱讀,在認知中的存在是『駢文巔峰庾信的代表作』。不懂歷史背景,也不認識典故,看註解都十分吃力,因為需要搞懂典故後再聯繫到時事。那個時候無論對梁朝,對蘭陵蕭,對庾信都沒有太多認知和情感。又受了些賞析評論一類的影響,就只感到梁武的昏聵,梁簡文的軟弱,梁元的殘忍,蕭氏的不堪造就了江南的滅亡,而庾信則是懷念故國,批判蕭氏政權腐朽,然後直到客死也沒能南歸。其實這類感情於我而言,歷代文人里有不少,所以這裡也不覺得有多特別。但可以說我對南梁的初接觸就是來自《哀》。

後來是稍微了解了些侯景之亂,就漸漸對《哀》生了些疑惑,主要是在元帝部分。蕭繹真的如此不堪,為什麼蕭綱還剪下指甲頭髮當作信物讓大圜帶上去投奔蕭繹;為什麼庾氏父子逃亡也是投奔蕭繹;就連陳霸先也選擇了蕭繹。也剛好看到一篇論文論述說因為庾信是蕭綱舊臣,對蕭繹不救台城之舉頗怨憤,所以《哀》中對蕭繹多譏諷。

再然後對梁的認知多了,喜愛也漸漸深厚起來,就更能明白子山每一個句子里所牽動著的細微的悲傷。這個時候讀《哀》,也就真的只剩下了『惟以悲哀為主』了。
南北朝士人對國的觀念不是太重,但庾氏父子,因為受到皇室優待,對蕭氏對梁的感情又比旁人深一些,尤其是跟了蕭綱很久(從蕭綱派庾信駐守朱雀航可見其信任程度)。不僅僅是回不去的江南,消亡的故國,還有對故主以及往日『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晏』的懷念。
《哀》有『賦史』之稱,有論者說《哀》其實按本紀來對應,是《武帝本紀》+《元帝本紀》,簡文帝幾乎被略過了,論者猜測是庾信有意為蕭綱曲隱。再加之我之前對元帝部分的疑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文學作品和記史的差異了,畢竟文學作品,是要表達主觀情緒的,不然也無法感染人了。

那麼,關於庾信對元帝的態度。大部分論者都認為,子山在《哀》中完全是在批判譏諷蕭繹。我開始也是這麼人云亦云了,但是漸漸讀熟了之後,就覺得很有些微妙了。
無疑,子山說梁元『沉猜則方逞其欲,藏疾則自矜於己』,譏諷他『實智勇而形殘』,說他『但坐觀於時變,本無情於急難』。
但是他同樣也說梁元『中宗之夷凶靖亂,大雪冤恥』,之後的『玉軸揚灰,龍文折柱』也更像嘆息的口氣,而『荊山鵲飛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更是把蕭繹放在正面的位置。再加之《擬詠懷》最末兩句『出門車軸折,吾王不復回』,我並不認為庾信對梁元全無正面情緒。
小猜測一下,如同很多人一樣,庾信對梁元誅滅侯景重振梁朝,實際抱有了非常大的期待,然而期待越高最後就越失落,以至又惋惜又憤恨。
侯景之亂時期,台城外圍蕭氏的奪嫡之爭,有點腦子的都能看出來,並非蕭繹一人之力。並不是說,他出兵去救援台城,就皆大歡喜了。不管是蕭綸、蕭譽蕭詧、蕭紀都有自己的打算,侯景攻入台城時都在觀望等待時機。(東宮部分我還是比較迷惑,暫且不提吧。)兄弟叔侄之間的爭鬥完全是相互的,並不是什麼『蕭繹硬要去把他們都幹掉』云云。尤其西魏之禍,蕭紀、蕭詧根本脫不了責任。
而正因為承統的是蕭繹,在這場角逐中的贏家,最後卻無力擔負大家的期待而敗亡,所以不少人把所有過錯完全推在了他頭上,正所謂『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我最不解的就是為了黑蕭繹而給蕭綸塑造一個忠孝形象的行為,蕭綸完全沒得洗呀。)
大約是出於這樣的心理,《哀》中的描述也基本從『由元帝一人引發』的角度來論述。但是從我列的幾個句子中,也不難感受到庾信對梁元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惋惜,尤其『出門車軸折,吾王不復回』完全是悲切的哀嘆。


鋪墊了這麼多,講正題。現在就是經常會,突然腦海里就冒出那麼兩個句子,然後覺得寫得真好啊真貼切啊感染力真強啊,然後一連幾天就都一直想著這個句子,就想到我的大梁亡了,就想哭(*?????)。比如: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
『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飈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
『湛盧去國,艅艎失水。』
『烽隨星落,書逐鴛飛。』
『大事去矣,人之雲亡。』
『競動天關,爭回地軸。』
『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亭之哭。』
『直虹貫壘,長星屬地。』
『才子並命,俱非百年。』
『玉軸揚灰,龍文折柱。』
『荊山鵲飛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

啊就覺得感染力特別特彆強,想著想著就沉浸在『梁亡』的悲傷里出不來╥﹏╥


先佔個坑~
本校庾信其他詩文超級好用~
更~
都有催更的了,那我得抓緊寫。頭次讀庾子山的東西,大概是初中畢業暑假,不知道在什麼文選裡,看到《哀江南賦序》,當時只是把這篇鈔了一遍,並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後來大概是高一下學期,人事乖午,沉淪於古代文學作品,當時看的比較多的就是余冠英的《漢魏六朝詩選》,還有就是在網上找了一些駢文。一開始背的是《枯樹賦》,然後是《小園賦》《春賦》。高二,先買了嚴鐵橋的《全後周文》,商務印書館簡體的本子,又托同學在亞馬遜上買了《庾子山集註》,開始看。當時網上資料質量很一般,連一個能讀的word本的《哀江南賦》全文都找不到,百度百科裡收錄的只有序文還比較準確,下面的慘不忍睹。我用百度百科的本子,對著《全後周文》改了一遍,列印出來開始背。文理分科,無可奈何選了理科,窮極無聊,面熱心寒,唯有鈔書背書消磨。先背的《哀江南賦》裡頭覺得比較順口的段落,當時喜歡氣魄比較大的,句子比較巧的,或者句式特別整齊的,還有讀來特別沉痛的,像「於時西楚霸王」一段,還有就是「十里五里」這樣的。晚自習不愛學習,課間十分鐘,常憑欄遠眺,對著天幕誦此賦,不覺淚流滿面。當時淺薄,對於南北朝歷史所知無幾,當時觸動最深的大概是行文裡浸到骨頭裡的那種無奈,深深的無可奈何。「昔三世而無慚,今七葉而始落」,簪纓世族,亡國之臣,何痛如之。斷斷續續背了大概一個多學期,也就背過了。
這幾年,《庾子山集註》是一直帶在身邊的。後來上了大學,轉了專業。記得轉專業面試的時候,我還背了一段《哀江南賦》,老師問我「建亥之月」啥意思,我就瞎扯一通,直接答了個太清二年十月,結果人家老師的意思是讓我答「建亥之月」是十月。
高中時候記憶力是真好,背的東西真是張嘴就來。大概背過有六年了吧,不看書仍然可以一氣順到底。
現在在寫畢業論文,報的題目是《庾子山集註校正》,倪的書註的確實不錯,很多當時的史實都註的很貼切。正好靜下心把《哀江南賦》的倪註仔細讀了一遍,發現子山此賦,除了文詞豐美,骨力雄健,感情沉痛之外,對於當時發生的事情的貼合程度,以及用典的準確度,真的已是出神入化。「栩陽亭有離別之賦」,四庫館臣以為是錯讀了《漢志》「別栩陽賦」,可是《說文解字繫傳》所引《漢志》也是「別栩陽亭賦」,恐有別本,這個錯不能怪庾信。
庾信慘啊,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羈臣客子,現在留下來的文集也是散佚重編的,我看,大概需要搞個「匯校集注」,系統清理一下。
嗚呼,唯彼窮途慟,知余行路難。


沒感覺。能背小園賦、枯樹賦的才厲害,反正我做不到。


會背全文的舉手!
因為初中語文老師特別喜歡罰遲到的人抄寫
我又是個遲到狂魔 於是大概抄了五六遍哀江南賦吧
就背得七七八八
高三為了寫作文裝逼 又徹頭徹尾再背了一次

至於作用嗎……除了寫作文裝逼以外
那就是軍訓站軍姿的時候啊!
每次教官一喊軍姿準備
我腦子裡就開始「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要不然站軍姿 多無聊啊!!!!


《哀江南賦》全文會背的人路過。

得瑟一個,哈哈哈哈哈~~~~~~

至於感覺嘛,也沒什麼特殊的感覺,有時候走在路上,心裡突然冒出來幾句,如「青袍如草,白馬如練」,或者「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仔細咀嚼一下,極美,極哀。


最開始背的《枯樹賦》後來才背的《哀江南賦》。
經常發獃的時候腦海里冒出隻言片語,但畢竟很久了,所以是「帛久字滅」,很碎片化的記憶吧,但那種悲愴的感傷卻是至今縈繞心頭的。


雖然背不上,不過讀過好幾遍,讀起來的感覺就是: 爽!駢文這個文體講究對仗本身就比較適合朗誦,加上庾信這篇文情感充沛,語言簡練而有力,特別適合作為朗誦用文。讀完後感覺心潮澎湃,格外解氣。
這篇應該說是南北朝時期最好的幾篇賦之一了,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作者年輕時候寫宮體時的文采積累,加上國破家亡被扣留北朝的切身之痛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這樣的好文吧。文學史上說庾信窮南北之勝,是將南方的文采藻飾與北方的剛健骨氣融合,才有了不同於當時南北文章的氣質。
且看這一段: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有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光是讀一段,就彷彿已經感覺到作者要傳達出來的充沛情感,「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連用桓溫和荊軻的典故,後面的幾個典故也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關鍵是他用這個典故,不再是為堆砌而堆砌,而是都和自己的身世相關,因而用起來不顯生硬,而有錦上添花的功效。
他早期是徐庾體的代表作家,看他早年寫的宮體文:
苔始綠而藏魚,麥才青而覆雉。吹簫弄玉之台,鳴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豐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醱醅。芙蓉玉碗,蓮子金杯。新芽竹筍,細核楊梅。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
大篇幅地描寫外景而少內心的描寫,也用了好幾個典故,例如弄玉,洛神,西施,但是和要表達的思想或者作者個人的情感毫無關係,只是為了堆砌而用,讀起來就覺得文章枯燥而破碎。
後來唐朝的陳子昂說,好的文章應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哀江南賦』就屬於這樣的好文。


課外hin熱愛古詩詞和古文的初一學生目前背過所有的詩詞文章中最長的還是《長恨歌》。每天只有午自習有興緻背,而且自己是個滿口空話的人。一首《長恨歌》花了我兩個月,到現在都不能從頭到尾不打一個磕巴地背下來。

早就想著要背哀江南賦了,寫這個回答放著權當激勵自己。17年這個時候一定要把它背下來。


魂兮歸來哀江南,哀江南賦即使沒有讀懂,即使在匆匆忙忙的時候看了一遍,也會感受到不可抑制的哀傷。
我是高一時知道的哀江南賦,高三時列印了出來,當時在列印室的時候,老師問我,這篇文章誰寫的好憂傷,我說我寫的,就打上了我的名字,哈哈哈,跑題了。高考最後兩個月語文課完全放開,我就拿起哀江南背誦,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至今都會不自覺喃喃起來。護軍慷慨,終能死節,你會發現這沒有什麼華麗辭彙,卻令人心碎。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通俗易懂,今昔慚愧。後半部分介紹南北梁朝的歷史,有很多生僻字,但字裡行間的哀傷依舊純粹。還有那最後的絕筆,"豈知灞陵夜獵,猶是故時將軍。咸陽布衣,非獨思歸王子。"人常說,庾信的文章自北歸後風格大變。哀江南賦則為空前絕後的家國之絕筆。
真正讀懂後已熱淚盈眶。哀傷江南,哀傷庾信,更多的則是自我感傷,哀江南賦不適合淺吟低唱,也不適合放諸於大眾之眼,少年自己慢慢讀慢慢背吧。


立個flag,年底背誦


哈哈哈哈我第一反應是這有啥不會的,冒出來一句話是,魂歸來兮,哀江南。

。。。沒錯我就是個智障


用大學兩年多的業餘時間讀通並且背下了哀江南賦…雖然經常讀著讀著就沉醉其中的愁恨而不能解脫了腦袋裡都是類似秋興八首那樣的景象但是還是因為實在太喜歡了所以忍不住把它當成了本科論文的題目…有段時間特別喜歡引用罵梁元帝那一段來罵人 既無謀於肉食 非所望於論都…讀下來真是提神醒腦…當然哀江南賦的情感實在太豐沛了 基本上所謂的黯然銷魂離愁別緒都能在其中一一對應吧


理工男來舉個手,能熟背前百分之70,大約到「司徒之表裡經綸」的位置。
因為一直喜歡文言文,尤其是駢文,所以看到了庾信的《哀江南賦》。本人北方人,當時考研考到了南京。晚上從實驗室回宿舍要走半個小時路程,大晚上一個人秋風蕭瑟難免落寞之心泛起,觸動之下喜歡上了《哀江南賦》,一路邊走邊背。
至於為什麼只背下了百分之七十,因為我強迫症,每次都是從開頭背,走到宿舍了還沒背到後面,所以後面不太熟。


能看完就不錯了,還背。生僻的歷史典故太多,逼的人想買一本梁史來看。


幾年前,將《哀江南賦》全文背了下來,不過現在都忘記了。


用吟誦/誦的方法背起來比口語背容易很多。


背了些,到星猶看於鬥牛。
感覺是自己的境界不夠高,不能像喜歡「鵩鳥賦」和杜甫詠懷古迹那樣一字一句發自肺腑的有感觸的喜愛,大概只能體會五分之一吧。
真羨慕那些能真的領會文章綜要和情感的人,他們很幸運。


考試緊張或者各種緊張情況下會不由自主地背。小學時背的長恨歌初中嶽陽樓記高中是離騷大學就成這個了……


不會背,準備背,順便把《恨賦》《別賦》《離騷》一起背了。。


&<哀江南賦全文&>是什麼,有多重啊?


不算長吧,背個三都賦試試……


推薦閱讀:

馬修·斯卡德為什麼要離婚?
《狼圖騰》為什麼能引起這麼大爭議?
你還知道哪些寫吃的寫的很有水平的像汪曾祺這樣的作家?
如何評價柳永?
如何理解木心的」懂得樹就懂得貝多芬」?

TAG:文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詩詞歌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