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

成績上的差距能反映哪些問題?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


謝邀,這個問題我還是很有心得的,怎麼說多多少少也接觸過一些專業的選手,自己也算個業餘愛好者(全馬水平在250出頭),下面絕對乾貨~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做資深馬拉松愛好者,我覺得總跑量2000+,參加過5場全馬以上,並且成績400以內,應該算是資深的跑友了,而330以內算得上精英跑者~

那專業運動員(國內),全馬大部分都在220左右,為數不多的在2小時20分以內;半馬水平大部分都在1小時05分左右。

差別在哪,成績當然很容易看出來,但是背後的差別都有哪些,我總結了下,分為下面幾點:

1、跑齡
專業選手大多跑齡都很久,幾乎都是從小學開始有了跑量的積累,可能來自生活環境或者是體校,總之在小時侯,他們就有了非常大的跑量積累,這點上,心肺的積累就已經有了。
馬拉松愛好者中,跑齡大部分才2~3年,有些「老馬」可能有十年之久,但是這沒法對比呀哥,專業選手20歲出頭,跑齡就已經10多年了~

2、訓練量

可以看出專業選手周跑量都在150km左右,但是據我親自了解,鞍山柏劍老師帶的團隊,他們的運動員周跑量都達到了200km,而這些運動員(十五、十六歲的孩子)的半馬水平都在70多分鐘,注意,這些還是些青少年。通常專業選手的訓練次數非常頻繁,一天會兩次以上,而且很少有休息,就算休息也只是半天而已,相比業餘愛好者,絕對是秒殺,資深跑友,周跑量能維持100+的,不多吧。

3、訓練強度
還是看錶

上表看出,專業選手的訓練強度要求非常高,絕不是業餘跑友每天隨便跑跑,看心情的。上面的總結中,男子總體的強度訓練配比,佔到跑量的39.7%,將近40%,也就是說假設周跑量200km,一周有80km是高強度訓練,高強度訓練裡面還包括乳酸閾值跑、間歇跑、重複跑、馬拉松配速跑。且不說有多少業餘跑者能安排這些訓練,就算安排到了,保證數量和質量都非常困難。看看周邊的跑友,有多少人能跑20組400m,並且每組都在75s左右的~

4、各項能力指標
很多人都只知道專業選手的全馬和半馬水平,但是事實上,在絕對速度,專業選手已經秒殺業餘選手了,比如向東君 @吳向東,1000m在2分30多秒的水平,圈速1分鐘,400m在50秒出頭,絕對速度不是一般的業餘選手比得了的,所以,有些人說長跑運動員的短跑速度不行,我絕對不信!就算短跑不行,那也比業餘的快上一大截!我認識另一個曾經的職業中長跑運動員,他的百米達到11s,業餘的跑進13s都很少了!同時專業選手的單位體重每分鐘VO2max通常達到65ml/(min.kg)以上,而資深業餘愛好者,比如我,估算只有55~56ml/(min.kg)。絕對速度比不上,攝氧量差一大截,妄說業餘選手和專業選手差別不大,堅持各種「民間高手論」「部隊無敵論」的同學,自個打臉吧~

5、後勤保障
除了訓練上的差別,專業選手都會有強大的後勤保障,為的是保證營養、運動恢復、傷病防範、肌肉放鬆,咱業餘的朋友沒有這樣的條件,在大強度訓練中很難做到迅速恢復,無法恢復就無法保證繼續的高強度訓練。
答主我月跑量400km+,周跑量100km左右,輔以強度訓練,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訓練質量只能打到80分,強度訓練根本無法每日完成~消耗太大~

最後,業餘跑友中,系統訓練、刻苦的訓練,不少人可以跑進3小時,而跑齡長的,訓練刻苦並且有一定天賦的,可以到達2小時40多分的水平,業餘圈裡有不少,比如「滬天文」童政橋、王玉林、曲大鵬,而少部分極具天賦,可以跑到2小時30多分,這些人屈指可數,比如「跑得最快的教師」張俊峰,甚至一級運動員2小時34分以內,比如山東臨沂的李少壯(其實我覺得他不算啦,特招生背景)、上海「老友會」的周其祥、雲南「千里馬」馬亮武~這些都是業餘圈裡非常有名的。

6、最最最重要一點!天賦!
所謂天賦,可能沒接觸過這些運動員的也許不能理解運動員的天賦,可能身邊的小夥伴,高中、大學1000m跑3:10s左右就已經是所謂的「天賦異稟」了,但是事實是,專業運動員在初中的時候1000m已經能跑2:45左右了,誰天賦好,一眼便知,關鍵是初中的時候他們還沒怎麼練!!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還沒有我們現在的業餘跑者大,但是水平已經遠超我們。這還只是賬面天賦,其他的包括恢復能力、身體耐性、血紅蛋白含量,這些也都是天賦的一種,隨便一項,都足以秒殺常人,而這些能力也都是決定後天運動員能承受的訓練強度、水平的極限。

以上截圖摘自論文《我國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特點》——2010.10月第14卷4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哈~

扒了這麼多資料,無恥求贊呀~


附上一張與職業運動員(萬米pb29分)訓練的圖,感受一下飛一般的感覺,那天5km用了17分多,跟了7km跟不住了,被虐爆!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謝邀

雖然沒圖的答案必然得不到高票,但畢竟不是裝X比賽,還是直接說。如果覺得對的話,不要臉求個贊~(≧▽≦)/~

先說結論,差距嘛,不是某一個點的有差距,而是全方位的。

個人認為,資深愛好者,至少要達到二級水平才算(男310,女350),其餘的用跑渣或者玩票來形容皆不為過(這裡我不是針對誰,而是說所有沒達到那個水準的人,包括自己,個人認為,相對於天賦和勤奮皆不出眾的人來說,達到二級,天賦和勤奮你至少就佔了其中之一(也是相對於跑渣,比專業還差得遠),並且另一項還尚可,如果其中一項很差,那就代表另一項出類拔萃)。

1.跑量.大學開始超馬拉松努力到現在,將近五年的時間,最多的一個月跑了340km,上了200k的月數雙手能數的過來,在周圍人中,不算最勤奮,但也能算中游。專業選手不清楚具體跑量,但一個月800k左右沒什麼問題吧,有些頂級高手,甚至能到1000km,你要是有輛車,每天只上下班開一開,周末去超市購個物,一個月車走的還沒人家跑得多。當然,業餘跑友也不以此為職業,不具備專業運動員每天除了跑步就是休息恢復體力的條件。

2.天賦.馬拉松這麼長的距離就不需要天賦了?當然需要。李少壯是國內業餘頂級高手了,被稱為「半馬王子」,去看看他的微博曬的訓練記錄,萬米跑個35左右算是放鬆練,我自己練了這麼久萬米剛進了40,看身邊的人,萬米進40的更是屈指可數。當然,天賦不僅僅局限於速度方面,比如恢復能力、易受傷程度等等,專業運動員各個方面都是百里挑一的,沒有那個天賦,怎麼練也達不到那個水平。馬拉松從入門完賽到進入某個成績關口只要訓練得當就能很快提升,但之後的每提升一點,十分鐘甚至五分鐘都非常難,這個關口對於我來說是330,對於天賦更好的人可能是310甚至300,對於稍差一些的可能是4,但不要以為你從5小時到4小時和從4小時到3小時一樣容易,實際是天壤之別。業餘跑友中,二級(310)水平比比皆是,但一級大神寥寥無幾(234),很多高水平跑友不斷衝擊一級每次總是差個一兩分(42km只差一兩分啊),但就是邁不過這個門檻,所以,這就是天賦已經如此,沒法更進一步了。一級對於業餘跑友尚且如此之難,更別說專業水準了。

3.訓練方式。單說安排跑步的方式,專業運動員有配速跑、慢跑、變速、中距離、長距離等等,這些方式還有不同的組合形式,同時教練會根據每個人的狀態隨時進行調整,我們大概好一些的會每次跑不同的距離,或者偶爾穿插間歇跑,更多的人則不停地跑固定的距離,比如我就認識一些跑友每天15公里加周末長距離,每月能跑出驚人的500k跑量(這個在業餘中絕對是超大跑量),但成績只有4小時,這說明訓練方式對成績有著很大的影響,業餘選手這種不專業的訓練方法加上不會根據自身狀態進行調整,造成了訓練的事倍功半,我們每月累得半死跑了五六百公里,專業教練指導下可能200的跑量就能達到相應效果。

4.訓練相關。除了簡單意義上的訓練,專業選手還有很多輔助方式,比如飲食,賽後恢復(恢復性訓練,按摩等等),充足的睡眠,這些都是我們不具備的,陳盆濱挑戰100天100馬的時候是有一個團隊在配合的,每天他跑完都會接受按摩,同時做一些恢復性訓練,保證他能夠迅速恢復體力應對第二天的馬拉松,但像我這種跑渣,每次跑馬之後除了自己做一些無目的的恢復性慢跑和「吃點好的」、「多睡點覺」以外,就只能等身體自己慢慢恢復正常了。飲食也是一樣,國內不知道,但專業運動中nba隊員的飲食和作息是很多人熟悉的,參考一下就知道我們普通人跑完了喝瓶可樂甚至來點小酒擼個串、沒事熬個夜上上網是對運動狀態有多大影響了。

5.傷病控制。很多跑友為了追求成績堆跑量,結果不僅成績沒上去,反而搞了一身傷,傷了之後就停下來,養好了再玩命練,造成惡性循環,我們對於傷病的檢測、治療、恢復和傷後運動狀態的恢復和專業運動員相比都是有天壤之別的。這裡又扯到一個問題,跑步姿勢,很多人以為跑步是最簡單的運動,誰不會跑步呢?實際跑步也是有合理姿勢的,和一個田徑老師學過一點,自己至今也不是很標準,但學了之後觀察其他跑步的人,發現或多或少都有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會讓我們費力不討好,跑得慢,有些會造成不同部位的傷病,而專業運動員,會不斷地接受這方面的糾正,能用最合理的姿勢進行超長距離的運動。

6.狀態調整。我們很多人也有調整狀態的意識,比如賽前少練一點保存體力等等,但專業運動員把狀態變化的曲線研究的更加透徹,通過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變化甚至能夠精確的讓最好狀態以最大概率的出現在比賽當天,狀態這個東西相信大家是深有體會的,狀態不同跑起來感覺完全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什麼頂級高手雖然跑量接近於每天一個全馬,但每年只參加三五場比賽的原因,參加太多比賽,並不利於他們的訓練計劃,而僅選取重要的、獎金多的賽事賽事參加,能夠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訓練和在比賽當天拿出最佳狀態。


專業的永遠不要和業餘的比。
專業運動員靠這個吃飯,每天8小時(也許還不止)訓練,其中40%的訓練是高強度的配速訓練(間歇跑,重複跑,馬拉松配速長距離)。每周200+公里的訓練量,還有各種核心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訓練後還能享受到專業團隊提供的營養,按摩,禁藥(肯定有)。
業餘資深跑者,就我這幾年在garmin connect和鬱金香上看到跑量最大的跑男,日均25公里,月跑量最大750公里。我認識他,31歲,白天上班,每天早上4:30開跑,一般2個小時內結束。牛逼如他,靠十幾年跑量堆積出來的全馬PB也245。(不好意思,我用了「也」)245什麼概念?業餘頂級,但是放到專業隊員里就不值一曬。(馬拉松運動員一級標準235,二級標準310)。
除了訓練恢復營養時間,還有就是天賦。跑馬的天賦就是VO2MAX, 乳酸闕。這兩項指標70%靠遺傳,後天再努力能夠提高的餘地也就只有可憐的30%空間了。專業運動員什麼水平,選愛燃燒看到的一段話拉普剛以每公里3分01秒的配速跑了32公里,全過程心率從未高過149bpm——遠低於年齡最大心率191,甚至比他的MAF180心率151bpm還要低!以3分出頭配速連跑32公里竟能如此輕鬆,說明拉普的功力深不可測。」(人物 | 馬拉松「新人」Galen Rupp)什麼是天賦,這就是天賦!心率149配速301!沒有良好的基因,單靠練,一輩子都不可能達到。業餘頂級跑者,149心率配速能達到401就算很牛逼了(絕對鳳毛麟角)。大家可以算算,相同心率下,專業高手和業餘高手的差距:1公里慢1分鐘,42公里就是慢42分鐘。


謝邀。

1.跑量 專業馬拉松選手基本按周計算跑量,每周160-250k的都有。
也有不少例外,比如川內優輝說自己每月就跑500-600k,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差異—天賦。

2.天賦 如果直接說天賦你不知道是什麼,說幾個:乳酸代謝能力,身材(這個也有例外)以及VO2Max(這個後天能夠增長的有限,基本靠父母基因和外在環境,比如高海拔).

3.訓練 專業選手的訓練安排比業餘選手科學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有合理的訓練框架,每一堂訓練課的目的都很明確。決不像業餘的從大流隨便練,當然專業選手訓練時間很充足啊。

4.跑姿 大部分專業選手跑姿還比較優美吧?落地,抬腿和身體重要部位的角度,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而且,有些教練還會根據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以上。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補充或指點。

不算馬拉松跑者,我。


謝邀。

其實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明確一下資深跑步愛好者 是哪些人,專業運動員是哪些人。除了國內一些體制內的運動員和以跑步為職業的黑人選手外。大部分馬拉松參賽者都不能以此為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基本都是愛好者。

日本很多世界頂級水平的選手還是要做公務員或者在企業內工作,這類情況在歐美也比比皆是。用如果用這個維度來看資深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可以用是否以此為生來判斷。

如果要用成績來對跑者進行劃分大抵可以劃分為精英, 高水平愛好者和 愛好者。 精英一般指能夠達到奧運會 A標,或者在各大馬拉松能夠達到邀請成績的選手。全馬男子 3h 以內,女子 3h30m 以內都可以算高水平愛好者了。題主應該主要關注的是這2部分人的差距。

這兩部分人的差距主要存在於天賦與訓練環節

天賦是耐力運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跑步由於參與門檻低,技術要求不高,因此是一個充分參與的運動。大量的人從事跑步運動,其中只有極少一部分人群可以達到 全馬 2小時 30分以內。決定這個最終結果的主要是天賦。後天的努力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攝氧能力。但是很難磨平真正的天賦鴻溝。 精英運動員一定有過人的攝氧能力和極佳的忍耐力天賦。而高水平愛好者多年的努力都很難突破真正的天賦瓶頸。

再有的差距就是訓練環節,精英會投入足夠的注意力在訓練,飲食,恢復方面。生活中跑步訓練佔據非常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否有本職工作。每周的訓練量經常在 120-200km 。而對高水平愛好者來說很難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和訓練里程,他們大部分每周的訓練量在 70-120km。並且飲食和休息很難足夠保證。

跑步跟很多事都類似,需要天賦 + 努力。 個人沒有精英的能力很難描述精英的感受,就像很難描述學霸的心理一樣。14年全馬曾經跑進過 3h。可以分享一點高水平愛好者的感受。 需要每個月投入 50 - 80 個小時在訓練,日常很關注飲食,交叉訓練和恢復。 足夠專註的準備自己的目標賽事。 幾乎沒有任何娛樂

高水平愛好者也是芸芸眾生,跑那麼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每個人看法不同,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其實都缺乏對自己的認知,而高水平愛好者是那些想知道自己天賦邊界的哪些人。


前面的跑友寫得都很全很全了,我就不再贅述,就打個比方,說一段題外話。
資深馬拉松愛好者與專業馬拉松選手的區別,就好像文學愛好者和作家的區別。
有些跑友知道我靠寫字賺錢,就問我取經,我說你寫得好,有名氣了,自然會有雜誌找你約稿,然後就是鼓勵鼓勵對方,捎帶手貶低一下自己。
唯獨有一次,一位辭去工作在家伺候老人的跑友說他也巨能寫,也想走這條路的時候,我很不客氣的打碎了他的幻想。我看過他寫的東西,真不能說好聽的話害他。
我說寫東西大概分幾個境界,大概對應跑步的幾個階段。

愛寫(寫得多,但寫的不怎麼樣) ----愛跑步(跑得多,但稀鬆平常)
會寫(懂寫作技巧)------------------------ 會跑步(什麼都懂,但不一定勤勉)
寫得好---------------------------------------------跑得好(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比如達標二級)

能發表---------------------------------------------能拿好成績(拿過名次)
能做職業------------------------------------------能靠跑步養活自己
出書------------------------------------------------得到跑圈的認可
得獎------------------------------------------------得到社會認可

我覺得前三類都屬於資深愛好者吧,後四類是專業運動員。
坦率的說,那位朋友還處在第一階段,但是他幻想自己能到第五階段,這中間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我們周圍99%的跑友,也包括我們自己,都不太可能拿成績當飯吃。

其實,作為一名資深馬拉松愛好者,就挺好的。


謝邀。


我看過德國Hahner姐妹的訓練,姐姐Anna馬拉松PB230左右。倆人周訓練量在200+公里,所以月平均也就是800K以上。

我取雲南牛人的訓練量來看,他月訓練量好像在500K。

所以從訓練上來講已經是很大的差距了


愛好者與專業的馬拉松選手有哪些差距,後者又具備哪些特質?


專業馬拉松選手在訓練、比賽、飲食等方方面面都與馬拉松愛好者相差甚大,他們的目標是追求運動能力的極致發揮,而愛好者多半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或實現自我的突破。用愛好和「別人吃飯的傢伙」比試往往都意義不大。

當然民間也有高手,有些天賦異稟的跑者身上也具備專業馬拉松選手那樣的特質,這類「一餅」跑者自然可遇不可求,要多謝謝爸媽謝謝基因。

專業的馬拉松跑者,或者說天生具備成為一個馬拉松高手的人,往往都有這些特質:

  • 慢速肌纖維(紅肌纖維)在體內的比例較高
  • 優秀的糖原儲存能力
  • 高效的脂肪供能效率
  • 強大的最大攜氧能力
  • 優秀的跑步經濟性
  • 較常人更高的乳酸閾值
  • 極強的恢復能力

這些特質有些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提高,有些生來註定,羨慕不來的。

  • 慢速肌纖維(紅肌纖維)在體內的比例較高

人體肌纖維分為4種(也有說被分為3-5種的),其中兩種基本肌纖維,快速肌纖維(白肌纖維)慢速肌纖維(紅肌纖維)

對應的,快速肌纖維可以非常快速的收縮,並且承受較大的負擔,在要求爆發力的項目,比如短跑等項目上,快速肌纖維就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慢速肌纖維則會在耐力項目中發揮主要作用,比如馬拉松。

這也是為什麼讓爆發力強的選手完成馬拉松,往往成績並沒有他在短距離比賽上出色的原因。

(圖:網路)


肌纖維總數自出生後就不會改變,但經過訓練,肌纖維的體積會發生變化。比如短跑、舉重選手維度的增加(世界頂級力量型運動員體內快速肌纖維的比例可以達到75%,普通人則一般只有50%),長跑選手身型則顯得更纖細。


以前有種說法,慢速肌纖維(紅肌纖維)較多的人,先天上在耐力運動時能量消耗更經濟,可以跑的更久更長,快速肌纖維(白肌纖維)較多的人,可能就需要花更多時間苦練,來實現提高。

在生理上,天生的馬拉松選手往往具有高比例慢速肌纖維(紅肌纖維)

(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上圖博爾特,百米9″58,下圖基梅托、基普喬格和穆泰,馬拉松跑的最快的人,基梅托是世界紀錄2:02:57保持者,基普喬格最好成績2:03:05。對比一下他們的身型)

  • 優秀的糖原儲存能力

馬拉松選手經常提到的「撞牆」,就是因體內儲備的糖原耗盡。假設人是一輛油電混合的汽車,那油和電對應的就是脂肪和糖原。糖原的轉換效率比脂肪要高出很多,所以運動強度增大後,糖原所佔的功能比例會快速提高。

但糖原在人體內的儲存量很低,身體的糖原消耗到一定程度後,「慢熱」的脂肪就會開始逐漸充當主要供能來源。哪怕安排的策略很得當,人體內的糖原也無法支撐完成馬拉松這樣長時間長距離的耐力項目。

目前網上有兩類說法,一類認為光靠糖原最多只能支撐90分鐘左右的耐力運動,一類認為糖原的消耗還是應該按照距離來算,也就是30公里往後,正好是專業/非專業選手都最容易遇到「撞牆」危機的距離。

所以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提升運動中脂肪供能的比例,且提高脂肪供能的效率,來保證馬拉松過程中糖原不被完全消耗盡(因為慢跑也是需要糖原參與的),另一方面優秀的糖原儲存能力顯然佔據了先天的優勢。

專業馬拉松選手的糖原儲存能力要比一般人出色的多,他們與我們比起來,有點像金霸王電池的那個兔子廣告,一隻能量滿滿,另一隻則很快就歇逼了。

  • 高效的脂肪供能效率

上面提到了糖原的稀缺性,那脂肪才是耐力運動里長久的能量來源。精英馬拉松選手的優勢在於,脂肪供能效率較一般人要高的多。
哪怕是個瘦子,體內的脂肪也足以支持很長久的耐力運動。跑步中安排大量有氧訓練的本質,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如何提高你利用脂肪的效率。

  • 極其強大的攝氧能力(VO2max)

同等能量儲備情況下,最大攝氧能力(VO2MAX)越強,往往能跑的越快/越遠。最大攝氧能力代表了人類有氧能力的極限值,後天可以通過訓練來提升,但先天因素會佔據絕大一部分(網上有數據稱是93.4%與遺傳有關)。這就好比有些人天生就是體力狂魔,有些人卻需要大量的有氧訓練才能緩慢提升自己的體能。

並且最大攝氧能力屬於慢慢積累、快速流失的「坑貨」——提升如抽絲,下滑如山倒。有氧訓練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工程,一般3個月以上才會逐漸建立。


然而,半個月不練就有明顯的下滑,停訓1-3個月就只剩半成功力,如果半年沒訓練,那對不起,又回到最起初剛開始訓練時的水準了。

最大攝氧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慢慢衰退,但這個不算明顯。好比籃球足球運動員30歲往下一般就開始走下坡路,而馬拉松選手的巔峰期往往都出現在30-33歲之間。我們周圍也有不少業餘跑者是在35歲甚至更大年紀實現了PB突破(當然這和心態以及訓練的投入也有關係)。

雖然最大攝氧能力後天最多可以提升5-25%,相比先天的差距還是很難彌補回來——有點像汽車的排量,大排量的車在速度表現上往往有不少先天優勢,但是——最大攝氧能力並不代表與運動成績直接掛鉤,它只是有氧能力的最基本指標。

有紀錄的最高攜氧量數值是96,普通人可能只有40左右,頂級馬拉松選手有不少達到75+,但是否90的一定比75的跑的更快?4.0排量的汽車是否一定比3.0排量的更快?答案是否定的。

網上找到的一張馬拉松選手最大攝氧量和其最好成績的對比,可見一斑:

  • 優秀的跑步經濟性

在相同的跑步速度下,專業選手比普通跑者消耗的能量往往更少。這代表了更高的跑步效率,也直接影響到耐力運動最後的結果。

跑步經濟性有一方面就是跑步姿態,科學的跑步姿勢可以實現更快的速率、更高的動作效率、減少受傷的機會,同時步頻等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呼吸效率的改進。

除了跑姿,跑步經濟性也與上述提到的幾點條件、以及環境有關,但與最大攝氧量不同,跑步經濟性後天的影響效應很大,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來實現大幅進步。也有理論認為,跑步經濟性對成績的影響因素要遠比最大攝氧量來的大。


當然先天體重佔優的人自然更適合耐力長跑——那些馬拉松精英幾乎個個都是精瘦精瘦的。減掉多餘體重對成績的提升非常明顯。

  • 較常人更高的乳酸閾值

運動時,血液里的乳酸濃度達到一定數值後,身體自身的代謝效率就無法滿足及時排出新增的乳酸,運動表現也就直線下降。比如快跑時再也抬不起退、無法保持步頻、上坡時候大腿發酸,主要就來自乳酸的影響。乳酸大量堆積時,會很明顯感覺到肌肉發酸、灼熱並伴有強烈的疲憊感

(圖:運動筆記)


提升乳酸閾值,也就是提升乳酸代謝的能力,把乳酸產生大於排放的臨界點提高,就意味著可以保持更長的運動狀態。專業的血液乳酸濃度需要通過醫療儀器采血檢測,對普通跑者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是用心率來監測。

專業馬拉松選手的乳酸閾值會比普通跑者高不少,平時訓練中的乳酸跑、間歇跑等都有助於乳酸閾值的提升。

知乎上一些相關問答:

@齊廣躍 乳酸和運動的關係: 乳酸和運動的關係
@仰望尾跡雲 日常訓練時如何估測自己的「乳酸閾值」?該如何據此調整訓練方式?:日常訓練時如何估測自己的「乳酸閾值」?該如何據此調整訓練方式? - 跑步 - 知乎
@周阿姨 乳酸是如何分解的: 肌肉里的乳酸是如何分解的?怎樣能加速分解? - 周阿姨的回答 - 知乎

  • 極強的恢復能力

很多跑過多場馬拉松的「老鳥」,都有這樣的直觀體驗:如今賽後恢復的時間/痛苦程度都比前幾次跑馬後少許多。這是因為身體都有記憶能力,有過多次經歷積累後恢復時間也變短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嘗試背靠背馬拉松,比如上周日和本周日各跑一個馬拉松,甚至周六一個馬拉松周日再跑一個。

實際此時你的身體尚未完全恢復,只是你感覺身體酸痛感已經消失了而已。如果是醬油參賽還好,追求成績的話,背靠背跑馬拉松往往遠未達到100%的身體狀態。

專業馬拉松選手的恢復能力要比一般愛好者強大很多,因為良好的恢復意味著可以保證長期維持高質量的訓練。


儘管如此,專業選手也不會頻繁的參賽,最頂級馬拉松選手一年的參賽量基本在5場以內(最理想的狀態是2-3場,如今不少賽事有商業因素,賞金跑者參賽頻率也挺頻繁的),兩場馬拉松間的間隔也保證在至少1個月以上。


如果是奔著破紀錄去的,往往提前1-2年就規劃好訓練,選2-3場候選賽事(類似柏林、倫敦、鹿特丹之類比較能出成績的賽道),然後全力釋放。這和一般愛好者的參賽初衷顯然是很不一樣的。

知乎專欄


同樣的配速,你跑完是瘸子,而大神可以明天繼續跑。跑量的積累是無法取代的。


先介紹一個人吧
童政橋,沒記錯的話,全馬pb244,資深愛好者。
貼吧的打卡貼 http://tieba.baidu.com/p/3862560561?share=9105fr=share
博客 馬拉松發燒友 裡面有記錄


差距很大很大,一個為了掙錢還不用玩命,一個為了健康還經常丟命


一個把跑步當愛好,一個把跑步當職業。


謝邀!
作為一個不那麼資深的跑步愛好者,我算是把跑步當做健身的手段,跑得不是那麼勤,月均跑量只有區區的100K左右,最高也不過200K。入教兩年以來,只跑了三次全馬,三次半馬和一次25K越野跑,累積跑量也才到2250K。全馬PB352,半馬PB136。我就作為一個普通的跑步愛好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結論吧,差距主要在兩方面:天賦和訓練。這裡我就只說天賦這一點。

既然是問的是從成績的角度來看差距,先來說說馬拉松的世界紀錄:2小時02分57秒,2014年由肯亞人丹尼斯·基梅托在柏林創造。這個馬拉松的速度有多快?平均每公里配速2分54秒,一般跑步愛好者拼了老命只跑一個1000米也達不到這個速度,況且人家還要跑42組...專業與業餘,雲泥之別。

那麼為什麼差距如此巨大呢?我認為主要差距還是天賦。首先,你要承認有些人的確「天生會跑」,比如這位丹尼斯·基梅托,2010年之前,他還是只是一個愛好跑步的肯亞農民,系統訓練一年後就獲得第一個半馬冠軍。2012年開始參加全馬,2013年接連獲得東京馬拉松和芝加哥馬拉松的冠軍,2014年便在柏林打破世界紀錄...這就是天賦,無解。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日本NHK電視台的紀錄片《馬拉松最強軍團-挑戰耐力的極限》。
視頻封面【NHK】馬拉松最強軍團-挑戰耐力的極限(上)【中文字幕】視頻

那麼究竟是什麼天賦可以讓專業選手可以跑得這麼快,而且跑不累呢?簡單來說,專業跑者擁有更高的最大攝氧量和更強的乳酸代謝能力。

最大攝氧量(VO2max)是指人體到達運動極限時攝入的氧氣量,是衡量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標,相當於發動機的功率值,它決定了一個人能跑多快。一般人在44-51左右,精英跑者高於80的也很常見。研究表明,遺傳決定了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的極限值,換言之,你後天艱苦的訓練只是在無限接近這個極值而已。打個比方,有些人出廠就是裝配6.3L V12的法拉利,你出廠就是個1.5L 的五菱宏光,即便你硬塞幾個渦輪進去,提升畢竟也有限。

乳酸代謝能力。乳酸分解時產生的氫離子是引發機體疲勞和肌肉疼痛的元兇,人體運動時乳酸在血液里積累,超過一定的濃度,跑步者就會感覺到「腿像灌了鉛」一樣難以堅持。這個濃度我們稱之為乳酸閾值或乳酸門檻,一般為4mmol/L。

乳酸可以通過代謝加以稀釋,專業跑者的超強乳酸代謝能力是與業餘跑者的最大區別,也是專業跑者跑不累的關鍵因素。一般跑者在50%-60%最大攝氧量時就到達了乳酸閾值,換言之,你只發揮了你60%-80%的運動潛能。反觀專業跑者,即便達到90%-90%以上的最大攝氧量時也不會到達乳酸閾值。比如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帕特里克·馬卡烏,當他的配速達到2分53秒時,血乳酸濃度只有區區的2.53mmol/L,遠未達到乳酸閾值,此時他也不會感到疲勞。

綜上所述,身體天賦決定了專業跑者與業餘跑者的先天差距,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民間大神也能突破310大關甚至BQ,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天賦是首要條件,沒了這1%,99%的汗水只能讓自己徒增傷病。


瀉藥!然而我並不是資深愛好者!目前為止跑過5個半程,每月跑量在100km左右。
但我和肯亞業餘跑者較量過,只有10秒,為什麼只有10秒?那是因為10秒後我就跟不上了,步頻,步幅,心率被人完爆!最後我跑了個第四!我和他比較的話大約隔著好幾個大神的距離吧!至於和專業的就更沒法比了。就醬!


謝邀,就是我這邊剛跑完半程,他們已經折返回來快到終點,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看得見的差別!
看不見的差別,就是人家真的靠這個吃飯,我只是用來給朋友圈裝飾門面騙贊的!——話說那天真的好多贊,今年我還會去!


簡直感動竟然被邀請。
不過我看完覺得各路大神答案都足夠了,有上文獻的,有從自身經歷出發的。感覺都有種典型的知乎型答案,超贊,學習不少。
我就不多說了吧,
業餘,指工作時間以外,本業之外;非專業的。
職業,指參與社會分工,用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豐富社會物質或精神生活的一項工作。


對於暫時還沒參加工作的大四生我來說,俗點跑完有沒有人給你飯吃的區別吧。
業餘可以隨心停止,職業停了就沒飯吃了。
所以大家心態上的差距應該挺大的,我們跑著玩兒,提升成績會很開心,掉了成績不開心也就幾天。感覺他們掉了成績就要開始想怎麼賺別的錢了。
而至於為此要付出的跑量,力量,耐力,心肺能力的訓練,以及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飲食,作息,參賽時間安排的調控,我們都不太重要吧,至少我自己是的。


重在參與和體驗。要的是其中的過程和經歷。


大家想想,你當初跑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鍛煉,還是成為職業運動員拿名次?
如果是前者,你還同專業運動員比,那叫自取煩惱。


專業選手是為了拿錢的 是和賽道戰鬥

資深愛好者是和自己戰鬥


感謝jason的邀請,

作為一個緊緊是個人興趣愛好、找點成就感的我來說,感覺沒有什麼區別

中國有個叫李子成的,應該是兩者兼得

看到以上那麼多大V 的留言,我也就不敢亂多說了


一星期7天天天訓練
周一至周五一天兩訓練。

圖1 馬拉松比賽成績

圖2 長距離訓練(50公里)


推薦閱讀:

最值得在家庭購置的健身器械是什麼?
如何鍛煉下肢?
為什麼有人走路腳步很輕,有人走路動靜很大?
鍛煉胸肌應該側重大重量還是側重多組數?
為什麼鍛煉胸肌和背肌時只有手臂會感覺酸漲?

TAG:運動 | 跑步 | 鍛煉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