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醫院爆滿可以看出醫療體系哪些問題?

兒童醫院爆滿能看出醫療體系的哪些問題?兒童藥量少回扣少導致兒科醫生工作量大卻收入低是否是主因?互聯網醫療是否能解決其中問題?


城裡人就是矯情。

其實兒科危機早就存在,城鄉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基層部分,基層的兒科專業大批的功能性滅絕,大量得益於社會發展終於有了點錢的中下層民眾只得帶著孩子進城看病,讓一家家城市大醫院的兒科爆滿。

以某省為例,200X年,該省因為壯勞力普遍進城打工、長期漠視農村環境,以及留守老人正常的腦力退化、忽視兒童身體狀況的現象,造成了大規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暴發,大量兒童患病和死亡。該省當機立斷,除了層級落實責任,讓村支書領著留守人員打掃環境衛生,還規定縣以下醫療機構不得收治、留觀五歲以下發熱兒童,否則吊銷執照。這個手段從客觀上憑藉上級醫院的規範化治療,挽救了大量兒童的生命。但是,也讓鄉親們多少感受到「基層醫生不靠譜,看不了兒童」的官方背書,同時嚴格的執照吊銷規定加劇了基層兒科的畏難情緒,促進基層兒科退市。於是,農村兒童不管大病小病,統統去縣城,縣城看不了,去地級市、省城。

不止是某省,基層兒童患者長距離就醫的情況很普遍。知乎的警官里美女私房照拍得最好、作家裡毒販抓得最多的南京土著,SC軍史研究者當中讓人一看就彷彿聽到了那句耳熟能詳的「我想死你們啦」的著作等身大作家翁偉力作品_翁偉力簡介(@caterpillar 老爺說不加「著作等身」就點「沒有幫助」),就是在南京市兒童醫院的就醫體驗中學會了安徽話。顯然,跟生於斯、長於斯、各種熟悉情況的市民比,那些不遠百里、千里,大比例是由沒見過世面並且腦子也不靈的隔代家長帶來的基層患兒家庭,經濟負擔和各種負擔是更重的。

以本村為例,本村兒童專科南辛庄衛生院過去十年的門診量漲了5倍。衛生院從一個十多年前只有300張開放床位、日門診量500人次、淡季發不出工資的倒霉小單位,變成了現在每天兩千以上的門診量,上千人在門診等4~6小時才能輸液的倒霉大單位。院方出於對美好前程的樂觀,拿著總工程款5%的政府撥款就敢蓋新住院樓,新住院樓蓋好後床位規模達到1200張。

當這個現象被唯一有一點話語權的屁民階層——大城市裡的小市民、小資、精神小資發現,高喊「兒科醫療告急」的時候,其實整個體系已經進入失代償期了。

兒科告急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人才懼怕兒科。

說實話,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兒科事業,至少高度重視以大城市兒科爆滿為表現的兒科危機。北京兒童醫院爆滿,新院區完工規模擴大一倍。北京兒研所爆滿,新院區完工規模擴大兩倍。北大醫院婦兒中心爆滿,新院區完工兒科規模擴大兩倍。兒童腫瘤病人暴增,PM.溫就火車站救濟白血病患兒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一直在推進的北京市兒童醫院腫瘤中心,從2003年開始推進,終於在他卸任後動工了。關於上海兒科告急的新聞上的重災區兒科,上海新華醫院,小兒外科中心大樓加緊推進。各地醫院蓋大樓,項目書跟兒科沾邊就好批准。缺醫院蓋醫院,缺醫生降低兒科醫生資格考試分數線,怎麼能說不重視呢?

但是,醫療行為的主體,專業人士,卻沒有得到「財政補貼到磚頭,鼓勵蓋大樓」那樣的重視。衛生部原部長曾經在卸任後的一次講話中提到,現在的政府醫療投入,注重的是建設醫院的創收能力,結果政府越投入,醫院越會創收。原衛生部部長吐槽醫改 句句都在槽點上 兒科是一個創收能力有限的窮專業。根據中國主流的政府醫療定價形成的經營模式,中國多數醫院賺的不是診療費這樣的專業知識和勞務的報酬,而是銷售提成。兒科病人根據公斤體重決定的用藥量少,可以賣的檢查和化驗少,所以收入也少。綜合性三甲醫院日均住院費2000元左右,兒內科如果沒有NICU、PICU和血液、神經、先天性心臟病等專業,也就是600元上下,這不是窮死了的節奏。本地小兒外科因為政府限價多年不變,住院費一萬元以上的大手術普遍虧損,多做多賠,只有包皮和疝氣之類有的賺。儘管多數綜合性醫院出於行政命令或是追求社會效益的公益心,都給予兒科適度的傾斜政策,但是兒科醫生的收入還是偏低。更多數量的醫療機構,因為兒科的效益差,乾脆把兒科關了,或是故意搞得技術薄弱、半死不活,以此追求「少做少賠、不做不賠」。

因此,主觀上的高度重視,解決不了客觀上的人才懼怕兒科。

人才懼怕兒科,源遠流長。

1982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潘虹主演的,叫《人到中年》,主題是知識分子被文革耽誤了十年晉陞,撥亂反正之後晉陞還要讓馬上退休的老同志們先晉,中年知識分子的日子過得慘兮兮。劇中的女主角眼科醫生「陸文婷」,按照原著的設定,1962年入職,因為文革打斷了晉陞,原定當四年住院醫師,結果一口氣當了18年。在電影中,「陸文婷」分配到醫院,等候各科室負責人挑選的時候,跟她一起分到醫院的同學說不想分配到小兒科,理由是「小孩子哭哭啼啼,太吵鬧。」當然,《人到中年》電影描述的可能不是1962年青年醫生常見的真實想法。同期,山水溝衛生學校也有「老婆孩子神經病」的俗語,用來描述醫學生不願意選擇的擇業方向。這個俗語是有年頭的,但是起源時間不可考。個人認為,這個俗語跟195X年學校的婦產、兒科、精神病學教研室劃歸同一個黨總支有關。從這兩個薄弱的證據看,兒科在人才吸引力上,長期以來存在先天不足。

兒科在吸引力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又遇到熊家長這種生物大行其道。諾爾貝和平獎得主、人類學家古爾德曾說過:「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和集中,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它令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種錯覺, 即:人的存在是平常的、天經地義的, 人活著就應該是幸福的、也自然會有幸福。」這種承平日久的樂觀心態,結合小資產階級中產夢帶來兒童養育奢侈品化,結合農業社會影響下的注重血親依照叢林法則進行資源分配的文化心理傾向(注1),製造了一批自我中心、便宜佔少了就難受、對世界的運行規律盲目樂觀、過分幼稚,並且嚴重玻璃心(注2)熊家長。

當然,多數玻璃心是「長工疼孩子」的玻璃心。你能不能大白天請假帶孩子看專家門診啊?怕耽誤孩子學習圓不了家長的中產階級夢,放學來,佔用夜班急診的資源。小孩發燒,威逼利誘(利誘主要是幼兒園方面的責任)幼兒園,不顧晨檢制度堅決入托,因為窮於奔命沒法看孩子。然後一人感冒,全班發燒,全都來夜班急診報到。

(注1:農業社會,因為長期的匱乏,為了保證自己可憐的遺傳物質能夠傳統下去,以血親為紐帶依照叢林法則進行資源分配。將有限的資源從別的家族手中奪取,限制自己家族中一些人的權益,將資源用於保證生兒子!生兒子!生兒子!農業社會追求血親利益最大化的道理跟城市文化還算講點契約和規則的道理不太一樣。所以,習慣城市文化的人跟怎麼都要自己合適的快嘴農村小媳婦講道理簡直是災難,跟靠家裡的男丁數量講道理的漢子講道理是災難的平方,跟廣大「只要不是我合適,就堅決聽不懂、堅決不依」的中老年……好在我不是信訪工作者。)

(注2:玻璃心或由孕傻引起。孕傻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意識狹窄、情感爆發和涉及自家熊孩子的玻璃心或引起關於熊孩子的移情的玻璃心。首發孕傻的孕婦的病程通常為三年,於是又有「一孕傻三年」的說法。孕傻是一種首發於孕婦,可以根據熊孩子的血緣距離進行傳播的現象。急性孕傻導致玻璃心在熊孩子出生後一至三個月內最為明顯,6個月到一周歲前後,由於熊孩子自身免疫系統的發育導致的疾病發病小高峰而強化。此後,急性孕傻發展為熊孩子因性玻璃心更明顯的遷延期孕傻,相當數量的患者的孕傻會持續到熊孩子學齡,發展為慢性孕傻。慢性孕傻除了前述癥狀之外,還體現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各種形而上學,此時癥狀或僅為熊孩子因性玻璃心。很多患者原發於孕傻的熊孩子因性玻璃心會持續到熊孩子成年、成家甚至是繁衍下一代,這一表現甚至可以長期因為別人家的熊孩子誘出。)

熊家長介入,雪上加霜。

從部分城市70後獨生子女開始,熊家長比例逐年上升。熊家長們女的多數時間不講理,男的說不講理就暴髮式不講理。自己家的熊孩子比天還大,任何社會公序和人類美德都大不過他那基於繁衍交配動物性本能的玻璃心,問題是一家人從表現上絲毫看不出為人的尊貴,不知道他們拚命延續的基因高貴在哪。難怪大友克洋去孩子學校開了一個運動會,回來以後弄了一個《最臭兵器》,編排講究秩序的日本人其實到了需要利己的時候也可以無限失序。

越來越多的嬌生慣養成長起來的自我意識肥大、是非觀念淡泊的熊家長和他們的熊家長,熊孩子打針的時候不是鼓勵孩子「要勇敢」,而是說「護士把你弄痛的你拽護士頭髮」,一針不見血護士就有可能挨罵、挨打,更別說分分鐘對治療效果的不理解承擔無限責任的醫生,兒科不乙烷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說,在兒科告急的情況下,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加害者。你玻璃心發作,為了自家熊孩子正常的病情發展和醫療行為固有的局限性不體諒醫護人員;別人作惡的時候你不勸詛,袖手旁觀;好了,就醬紫了。

多年來兒科工作者的持續努力,讓熊孩子夭折率持續下降。1991 ~2012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逐年下降。2012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13.2‰和10.3‰,較1991年下降了78.4%和 79.4%;其中2012年城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5.9‰和5.2‰,較1991年下降了71.8%和70.0%,2012年農村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為16.2‰和12.4‰,較1991年下降了77.2%和78.6%。但是,兒科工作者的努力,換來的後果卻是熊家長忘記了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完全不能接受熊孩子也是可以去死的,不能接受熊孩子的病情有時是不可控的,導致兒科工作極度被動和高風險。今後現實向歷史常態靠攏一下,看看能不能以此讓熊家長接受熊孩子也是會死的,改善境遇?

結語


說這麼多,既不能讓客戶冰天雪地360度前後空翻全裸跪求漲價,也不能讓熊家長不再玻璃心,所以說是然並卵。其實中國兒科醫生缺乏的問題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好像就人民沒啥自由的朝鮮輕一些。但是我們不能學朝鮮。人類的自私性必將導致人類文明的衰退與滅亡。不過在當下,比起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情願少生孩子、不生孩子,搞死兒科醫護人員對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倒不算是太嚴重的事情。


至少可以看出醫療體系的兩個問題,——如果算是醫療體系問題的話。

第一個問題是,資源配置不當,這個問題因為資源絕對不足(醫生總量本身不足,兒科醫生尤甚)而顯得更加嚴重。正如新聞所說的,某些熱門的兒科醫院,醫生工作量嚴重超負荷。

第二個問題是,在我看來更為重要,就是先前醫療體系的建設嚴重忽略了醫學科普體系的規劃和調整,這塊工作理應歸入醫學/健康傳播學領域,但是,如大家所見,這塊領域國內遠不成氣候,據我所知,能開這個課程的大概只有北大一家,而且教材和師資嚴重質量不佳。要知道,國外這個領域可是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熱門。

第二個問題下,你可見,一點點小問題,家長就慌,恨不得立即衝到著名大醫院就診,立即馬上快…儘管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沒有必要。君不見,上海發布連續幾天請小兒科專家在線訪談,談論小孩發燒咋辦之類的醫學科普,算是好歹想起來還有健康傳播這一招呢。

至於你說的互聯網能否介入,我看可以,在傳播方面絕對有一定意義,不過做起來估計吃力不討好,商業模式模糊,如果想搞什麼在線診療或者挂號,那還是算了吧。


醫療體系的問題和家長體系兩碼事,孩子是皇上,有點癥狀,恨不得立馬把著名專家抓到宮裡拷問,關於孩子看病這事,我覺得不是醫療體系的問題,是教育體系的問題,真應該有個家長教育講堂這類的機構,增加醫生不是解決辦法,老百姓的醫學常識太匱乏了,有時候覺得有些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最基本的常識都欠缺的可怕。


曾經見過很多醫生對於自己科室的「愛恨情仇」,但是對於兒科,很多醫生表示「愛不起來」
兒科意味著:患者更不聽話、來自小患者身後的6重壓力

聽過一個兒科醫生的經歷:一次和有經驗的老兒科醫生帶一個小患者去做檢查,然而還沒開始檢查的時候,孩子突然哭了,老醫生經驗豐富,立刻叫我們幾個實習的醫生躲開,我們剛躲開,檢查室的門被踹開,小孩的母親衝進來喊:你們對我兒子做了什麼?喊完看見我們都離她孩子很遠,無辜的看著她……

很多醫生都不願意去兒科,兒科醫生的稀缺才會導致兒科、兒童醫院的患者爆滿,即使現在網路醫療開始上線,然而並沒什麼卵用,醫生都沒有,再多的醫療渠道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相當不完善。
別說別的,快贊我。


把標題里的上海去掉吧,不管哪個醫院兒科都這麼忙,都這麼累


兒童醫院的情況不僅僅是醫療資源的匱乏導致的。原來沒有這些情況出現,兒科逐漸暴露了問題,醫院沒有及時的做出調整。
1服務價值與價格之間的不對等 2缺失對醫生的激勵措施,(沒有這些激勵或者有效的手段,醫生也會想,憑什麼忙的像狗一樣,因為一句話或者什麼,而擔心被家長打或者社會等等的壓力,只有提高服務質量,才能逐漸轉變這樣的局面)

3醫院管理的缺失,現在已經不是想70.80年代,沒有就醫能力。大家一窩蜂的跑到醫院,說你這個醫院兒科出名,結果超出醫院承接能力,逐漸服務能力下降。但老百姓也沒辦法,去了醫院醫生讓你檢查這個檢查那個,這樣你能說不嗎?矛盾在一步步激化出來,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現在窟窿大了,再來補已經比較晚了,原來已有的利益鏈條很難一下子打破。


3醫院之間的競爭,不管是社會辦醫,還是公立醫院,辦醫者考慮的是投資和回報的平衡。公立醫院現在有的連最基本的平衡都保障不了,為了滿足爆滿的人流量,醫院貸款擴展,進一步增加了醫生的壓力。季節變化兒童醫院人再一次暴漲,前幾天新聞報道挂號排到1600號,一來醫院就告訴寶爸寶媽要等4個小時左右。晚上挂號早上才看,醫生超負荷工作,大家都感覺瘋掉了。社會辦醫大部分是專科醫院,兒童醫院比較少,應該是油水少,責任大,小孩子的病還是比較複雜了。所有兒科醫院比較少。

4醫學生培養跟不上。臨床報考很多專業,後來分科兒科,或者全科都是比較少,報考渠道也不是很通暢。這些都是軟性的。現在臨床畢業又要培訓3年,學生心都碎了。本來是可以拿正常的工資,現在立馬掉價了,還天天屁顛跟著老師後面做項目。畢業看的不是什麼醫療水平,是看寫文章。更不要說在醫德上面的培養。患者就醫遇到幾個講話怎麼樣的,概率上也說的通。怎麼說,現在人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小孩子一針扎不上上去,小護士想千萬別打我。。。心碎一地。。。

5為什麼 好醫生都在三甲 大專等等學醫也出來只好在小醫院混了。先不看美國醫學畢業必須是博士。我們沒有這個那麼高的要求,醫療質量當然也沒那麼好。出來價值得不到體現,轉行的也正常了。醫療環境的加壓不斷增加,也導致醫生的流逝。這也是原因。


兒科醫療的需求無疑是越來越大。但醫療界願意開展這個科室的醫院和願意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卻越來越少。
我不是能看到全局的人,沒法作什麼真正有深度的分析和評論。我只能說對不合理的醫療制度和不公平的社會輿論,醫療從業人員正在用腳投票。


互聯網,扯淡吧。
兒童的病,好的快,加重的也非常快。
見不到人,隔空看病,出事的幾率比當面看病起碼大十倍。
哪個兒科醫生敢通過互聯網來看病?

門診爆滿這個事,無解,兒科醫生出了名的難做,關鍵是窮,醫學生裡面願意報兒科的極少。
不下大力氣提高兒科醫生待遇,無解。


誠然醫療資源配置不均,但不可說醫療資源不足,只能說優質醫療資源不足。而目前優質醫療的價值無法通過貨幣形式體現,大眾均有能力獲取此資源,在優質資源的分配嚴重不均衡。大量無效需求集中在優質資源上,浪費了優質資源的效率。而互聯網醫療只有一個價值,通過價格因素讓一部分真實需求和高收入人群,相對容易的獲得優質資源。可能有人認為互聯網醫療還可以過濾一部分無效需求,但目前來看還沒有實現,希望之後可以有改變。


在自己有孩子之前,對兒科醫生的看法也限於網上那些,埋怨醫鬧,埋怨體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有了新的看法。

幾個月前孩子感冒咳嗽很厲害,去了公立的市婦幼醫院醫生不等我們描述完病情就開檢查單,檢查單看了一眼馬上開藥,很不耐煩願意回答我們的疑問。第二天孩子咳嗽的更厲害,吃的全部都嘔吐,而且看上去咳嗽的喘不上氣來了。心裡很著急。抱去醫院。因為不是提前預約,需要排隊幾個小時,醫院裡亂糟糟,護士冷漠臉(就是一句話能把一個普通人激七起來想打人)。當時很想做一回醫鬧扇護士一巴掌。

臨時決定去口碑比較好的私立。環境很好,醫生很耐心,講了半個多小時,包括平時感冒,咳嗽需要怎樣護理,注意什麼,回答了我們的各種疑問。沒有開新的葯,告訴我們之前開的一堆葯,只需要服其中一樣。以後哪種情況下服什麼葯。

感冒,咳嗽,發燒,是常見病,我敢說跟我一樣在公立醫院擠著排隊的。絕大部分也是類似的常見病。掌握了怎樣護理之後,就不需要每次感冒咳嗽發燒都去醫院了。醫生只需要花一次,耐心的講解,這個孩子就不會隔三差五得被送過來看病。也不用每次開一大堆葯回去吃,甚至動輒掛瓶。

而像現在這樣,每個病人不到一分鐘打發,下次生病了,他還得來。發燒一次來一次,咳嗽一次來一次。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在醫院裡擁擠折騰空耗時間等到也就罷了,還帶來過度醫療的問題。因為但凡你要去醫院,醫生就得把程序做足。每次抽血化驗,抗生素……但凡0.1%的概率,醫生就得排除一下,誰能說的准呢。

知乎上很多人在諷刺美國人看病貴,我大天朝看病多便宜多容易。是啊,一個副主任挂號費也才7塊錢,轉到私立醫院,挂號費1200……但我想貴一些還是有合理性的。用價格門檻,讓大多數人,不要一有小毛病就往醫院跑。而只要你去,他就保證耐心的服務,用一個小時時間來解決你此類的問題。

而這種低價格,讓兒科醫生連軸轉,每天跟刷怪升級一樣,幾十秒打發一個病人,受益的是誰呢?把1000塊錢的東西賣到了7塊錢,這當中必然有巨大的尋租空間……

說到醫鬧。首先我這輩子沒跟人打架吵架過,繼承了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的傳統。但在公立醫院的那次,真的很想做一次醫鬧。抱著孩子趕到醫院,已經內心十分焦急了。然後面對亂鬨哄的環境,冷漠的護士,幾秒打發人的醫生。這一切都忍了。如果還再有個什麼不順意,那很容易就爆發了。

每次醫鬧的時候,讀醫的網友都會拿出證據,我們這麼處理,都是有依有據的。關於幾秒鐘打發人,後面還有這麼多病人,他們也要看,難道就你的命值錢?

醫生無辜,病人無辜,那麼怪誰?唯有怪體制。可是體制也不容易改,如果照西方人私立醫院這麼搞,必然被口誅筆伐,窮人看不起病啊之類的……改體制難,那麼不妨在現有體制下做個調整。兒科醫院不要為了刷成績,搞那麼多挂號單,保證醫生給每個病人的看病時間。對於醫生,也請多一分耐心。好好的回答兩句病人的問題,對你來說費一些枯燥的口水,對於病人和父母很可能少幾番折騰。適當的提高挂號費用。1000塊的挂號費窮人負擔不起,幾十塊還是可以的,卻可以顯著減少看病的人數。

其實說辛苦,世上的職業辛苦的多了去了,只要收入能跟辛苦程度成正比,那麼你不幹,自有人干。如果一個挂號單增加五十,這些發給醫生護士,一年多多少工資?自然更能忍受辛苦了。


原因是地區發展不平衡。


並不能。並不多說。

謝邀。


我真的烏鴉嘴了,今年的招生調整出來了,改為招收五年制兒科學。這鍋我不背,心疼17級以及以後的學弟學妹。2017.3.22凌晨
------以下為原答案
醫學知識的普及沒做好唄。。你拉住一個大學生(非醫學)好多都答不上來急救的注意點和一些應急處理的常識點。覺得可以在高等院校開設這種醫學嘗試課程阿。特別是有醫學院的院校,這麼好的資源都不用。(講道理。軍事理論這種課都是必修課,雖然大部分人都是全程睡覺)(某些水課我就不多提了,我愛中華,胸口的紅領巾更紅了)

看到有部分非醫學朋友說,現在教育部聯合衛計委加大本科階段兒科招生數量,會有效增加兒科醫生的數量,實在是扶額。
我五台山衛校兒科系成立n年。每年都有招生60人(本碩連讀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從14年開始增加60人(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就更不提其他名山名門的培養力量了。然而人都是會用腳投票的。除非把路堵死(比如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的只能做兒科醫生)。
不過根據調查(以前幫醫政的學長做的)。大臨床(不分專業含本科和本碩,某一屆學生中,幾乎沒有想從事兒科工作的(樣本量大概在600左右)
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含本科和本碩)大概有40%想從事兒科工作(樣本量在120)

有人舉例說某著名衛校招生了 兒科學(五年制本科)。查了一下好像的確是這樣。就是不知道本科學位發什麼了?臨床醫學學士學位or未曾謀面的兒科學士學位?
btw我衛校依舊是招收臨床醫學(兒科醫學)
畢業發兒科修業證+臨床醫學醫學學士
向魔都兩大衛校看齊。
翻了一下江蘇省2016年招生計劃
寫兒科學(五年制本科的)只有3家 山城衛校。山西衛校。眼科衛校。天曉得發什麼證書
與其同時十幾家寫的是臨床醫學(兒科/兒科學/兒科醫學)
坐等幾年後這一批的結果,說不定就只能當兒科醫生了。可能會是烏鴉嘴。還是喜歡用腳投票的簡單粗暴。情懷什麼的比不過麵包來得充饑。


應當阻止父母因對孩子非理性的愛而對兒科醫生非理性的行為
公布醫鬧者的家庭住址方便日後因醫生被醫鬧鬧得稀缺導致看不上病而死的死者家屬去醫鬧門口燒紙錢哭靈


中藥吃多了就是這樣結果。

兒童身體免疫力差,醫生卻最喜歡給孩子開什麼小兒顆粒一類的中成藥。

沒病都吃出病了。


先看看兒研所的盛況……

我在一旁對照相的師兄說:
挂號費漲一倍,人少一半,再漲一倍,人還能少一半......但是這些因為漲價來不了的小朋友一樣能治好病......
任何一個領域,供不應求帶來的結果是漲價,漲價帶來的結果是供應者增多……
然而現在這個領域雖然供不應求,卻不許漲價,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你都看見了。


哪裡的兒童醫院都是這樣的……成年人感冒發燒啥的都是撐著的,但孩子家屬是不敢讓撐著的……


衛計委的各種餿政策,比如前不久提出的「到2020年,每個中國家庭都配備一名全科醫師」,d到更早些時候的「兒科、急診降分」政策,
誰站出來告訴我!這都什麼鬼!誰扯個什麼淡!

當下的情況是,同一個醫院,大多數科室都要求博士畢業下,兒科居然碩士或者七年制碩士就能進的前提下,還是鮮有人願意去兒科。為嘛?
「工作更難干,賺得還比其他科室少」

瞧瞧中國最有規模的3家兒童醫院,都在哪兒呢?
北京,上海,重慶;全都直轄市。我再上個圖

好吧,扯到底還是中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有關。歪個樓,年輕的時候羨慕人家有部委老公的,覺得衛生部也還好,現在看到它,完全可以濃縮為一個字了,「慫」!!!也請各位熱心人士不要再給我介紹餵雞委的對象,手動再見。


謝邀。

結論:缺少正當的幼兒衛生保健的宣傳和引導以及幼兒生活、學習環境太差;要是把宣傳祖國偉大傳統醫學寶庫的勁兒用來宣傳幼兒衛生保健,我覺得會好很多。

首先作為病人家長,一般處於事業最忙的時候,無精力照顧、看管孩子,同時工作壓力大,平時忽略幼兒免疫力低下,又不注意保護孩子;比如未在家中加裝新風,不經常對孩子經常活動的環境、使用的器具進行合理消毒,讓只對養生敏感對生活衛生情況並不敏感的父母帶孩子,對孩子學校衛生情況不了解等等都是幼兒容易得病的原因。
孩子又是心頭肉, 幼兒用藥和成人差異較大,自然就要去最好的醫院看病啦,擁擠的情況不可避免。
一個一身事炮捻子的二踢腳,當然一擦就著,一躥就頭破血流啦~~

作為醫生同行,我表示,除了真心來碰瓷訛錢的之外,醫患關係真的是兩方各有責任,雙方各大50大板的事,最多一邊少打幾板子而已。

根源,還是政策的問題,但是人口基數擺著,幼兒免疫力低下的同時疾病轉變很快,根本找不出一個適當的政策可以緩解緊張的局面。

同時,就我認為,給足醫生錢、給足醫生面子,也不會有更多人毅然決然的去兒科當班的。。

希望能儘快看到一條針對這個情況的對醫患雙方都有益的法規政策吧

,,,,估計真是wish。。。


推薦閱讀:

醫療行業中有哪些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為何各大醫院不設立孕婦通道?
中國現行醫療制度,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嚴肅提問,上海哪家醫院看肺癌好?

TAG:醫生 | 醫院 | 兒科 | 醫療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