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徒如何看待「某些經典的內容並不出自佛說」?

先聲明一點,我並不想引發大小乘嘴仗。下面的東西隨便翻開今天的一本佛教史的書都能看到,是超然於宗派的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釋迦摩尼住世時口授大概是偈頌之類的,之後經過四次集結(算上迦膩色伽王那一次)三藏才基本定型,而且各部還有各自的三藏。現在學界已經公認各種經典是在不同時間於不同地方不斷出現的,甚至可以知道個大概何經於何時出於何處。如果說南傳的阿含經類可能還保留了一些釋迦牟尼原本思想的話,那麼大乘佛教除了般若類經典其餘的就幾乎都是後人杜撰的(說起般若學,可能龍樹的理論比佛陀的還要精深)。當然還有說法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在鐵圍山集出的。我還是傾向於前者的說法。更別說還有大量所謂「疑偽經」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已經知道我們現在讀的「如是我聞」大部分都是編的(特別是大乘思潮之後的),那我們應該以怎樣一種心態去面對它(佛經)。各位是不是有時一想到這也會使信心有所摧折?是不是也會產生基督徒面對進化論時的不安和困惑?
PS:我把這個問題看成生死大事一般,很嚴肅的。「老禪師」們如果要來灌雞湯,我只想說:右手是門,慢走不送。


這個議題的本質是一個「事實分歧」,即對於「佛陀講過某些話」這一歷史事實存在分歧。而對於「歷史事實」本身,因為難以再現它,所以無法以確鑿的方式證明,所以我們需要引入「可信度」這一參數。

在此我將先作一個「開國大典譬喻」。開國大典是一個歷史事實,在儀式上,毛澤東有如下宣告:

「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 15:00(當地時間),毛澤東於北京天安門

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留下了相應的影像、錄音資料,因為這些資料的存在,出生在建國之後的人能夠了解到這個歷史事實。而如今我們之所以不會對該歷史事實(毛澤東是否宣告了這句話)產生分歧,是因為那些資料呈現了當時的畫面和聲音,如同我們親臨那一刻。

同樣地,兩千五百多年前在世的佛陀,他老人家所言說的教導,在其入滅後三個月由親聞其教法的五百位比庫弟子結集後傳誦,最終在後世落於紙面成為經卷。然而這些經卷和「開國大典譬喻」中提到的各類影音資料相比,在可信度上是不如後者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經卷以文字形式的記錄,不及影像、錄音形式的資料來得直觀確鑿,有如親臨。

〇、如何確定現存佛教經卷的可信度?

我們無法穿越回過去,前往佛陀處,親眼見證親耳聆聽佛陀的教導,故而對於「佛陀講過某些話」這一歷史事實,當下的我們無法進行證明。簡言之,我們沒有一位在世的目擊者證明佛陀說了這些做了這些,也沒有一份錄音或錄像記錄了佛陀的所言所行。正因為這一特性,後造經卷才得以有生存空間。甚至,後造經卷可以利用此「歷史事實難以證實」而在其內容中攻擊先存經卷,乃至判定前者為「低劣」,而宣稱自己為「廣大」、「圓滿」。

這聽起來讓一些人感到沮喪是否。其實不用擔心,因為佛陀老人家看得頗為深遠。對於佛教經卷的可信度,從三個方面考量:一、歷史源流考證;二、邏輯性;三、實證性。

一、歷史源流考證

如果現在有兩份經卷文獻,一份的產生源流清晰,另一份則來歷不明,那麼哪一份的可信度更高?

上座部佛教尊奉的文獻經典,如今被稱作巴利語三藏聖典。其源流是:

  • 第一次結集:佛陀入滅後三個月,由五百位親聞佛陀在世時教導並斷盡煩惱的阿拉漢參會結集,地點是王舍城七葉窟,主持者為摩訶迦葉(Maha Kassapa)尊者,《律藏》背誦者為優婆離(Upalia)尊者,《經藏》背誦者為阿難達(Ananda)尊者,而《論藏》則以論母的形式為舍利弗(Sariputta)尊者的弟子們所持;
  • 第二次結集:佛陀入滅後一百年,於韋沙離城(Vesālī),發起人是亞思·咖甘嗒咖子(Yasa Kākandakaputta),參加者是七百位阿拉漢;
  • 第三次結集:佛陀入滅後二百年,阿育王(Asoka)時期, 由摩嘎利子·帝薩(Moggaliputta Tissa)長老在當時的首都巴嗒厘子城(Pātaliputta)主持舉行了第三次聖典結集,並以阿首咖王為外護。這次聖典結集一共有一千位阿拉漢參加。在這一次結集中,完整地誦出了《律藏》、《經藏》和《論藏》三藏;
  •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一世紀末葉,於斯里蘭卡的光明寺舉行結集,參加結集的是以拉奇德大長老為首的大寺派的五百比庫。首次將巴利三藏用新哈勒字母來拼寫巴利語記錄於棕櫚葉上輯錄成冊;
  • 第五次結集:公元一八七一年,在緬甸國王明東(Mindon)的時代,2,400 位緬甸博學比庫在當時的首都曼德勒(Mandalay)舉行第五次聖典結集,會議以三位阿拉漢 Jāgarābhiva?saMahāthera,NarindābhidhajaMahāthera,Suma?galasāmiMahāthera 為主持者,並由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為外護。本次結集一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復誦三藏聖典,目的是為了檢查和審核佛陀的教法是否有任何被篡改、歪曲或遺漏的地方;
  • 第六次結集:繼第五次聖典結集的八十三年之後,於公元一九五四年,以緬甸首相伍·努(U Nu)為首的政府發起舉行第六次聖典結集。結集於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在緬甸首都仰光的「世界和平大石窟」(Kaba Aye Mahāpāsāna guhā)開幕,有來自緬甸、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印度、尼泊爾、越南八個國家的 2,500 位上座部比庫長老參加。這次結集由堯揚西亞多(Nyaung Yan Sayadaw Bhaddanta Revata)主持,以馬哈希西亞多(Mahāsi Sayadaw bhaddanta Sobhana)為詢問者,由緬甸第一位通過三藏背誦考試的三藏持者明昆西亞多(Mingun Sayadaw Bhaddanta Vicittasarabhīva?sa)負責誦出三藏。

以上是巴利語三藏聖典的六次結集情況。因為「僧團進行聖典結集」傳統的存在,使得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出現的對於經典的篡改、歪曲或遺漏,或有意或無意的,能夠獲得糾正和整理。這將在極大程度上維持記載了佛陀言教的經卷的可信度。

文本資料的產生,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 n 手資料(此處的 n 大於等於二)。第一手資料,是親聞了佛陀教法的人進行的敘述,也就是第一次聖典結集時所獲得的藏經。此後的五次聖典結集,其實都是在對第一手資料進行傳遞。因為上座部的保守特性(也被評價為頑固不化),所以使得一直堅持抵抗對第一手資料的篡改。或也因為這份堅持和「頑固」,而使得巴利語三藏能夠被保住,直至今天。

據考證,佛陀在世時說法,使用的語言是摩羯陀國的通俗語。當時有比庫兄弟兩人,詢問佛陀是否可以使用梵語統一佛語,佛陀明確地否決了。很有趣的,後造經卷只存在梵語版本,無法找到任何巴利語底本。

二、邏輯性

有一些人會犯「循環論證」的邏輯謬誤,譬如:

甲對乙說:「我覺得你這經卷,可能是後世之人偽造的。」
乙回答說:「你別瞎說噢,這部經里說它是真實的,你看,連經的名字都表明是佛說的。」

以上即是「循環論證」邏輯謬誤。經過一些基礎的邏輯學學習後,這種謬誤就可以很好地避免。

我們從來沒有在巴利語藏經中看到「佛陀說『此經不可思議』」等字句,同樣地,我們也無法在巴利語藏經中找到「佛陀說『毀謗此經,則遭受〇〇〇〇之果報』」的字句。人們應當明白,「經文」的概念是在佛陀入滅之後才出現的。佛陀在世的時候,只是對不同的人宣說其教導,這些教導在佛陀壽盡入滅之後的三個月才開始結集為一篇篇的經文。

再或是,我們也無法在巴利語藏經中找到哪怕一句佛陀貶低阿拉漢(阿羅漢)的話。很簡單,佛陀本人就是三種阿拉漢之一。佛陀不僅不會貶低包括了自己在內的任何阿拉漢,並且他花了四十五年不遺餘力的幫助更多人成為阿拉漢。佛陀不曾貶低和咒罵過任何一個凡夫,更何況對阿拉漢。

後造經卷的作者在編寫經文時,或因對教理的不了解,或缺乏對邏輯的訓練,而沒有避免這些邏輯錯誤,使得出現一些前後矛盾的情況。

三、實證性

那麼上座部佛教對於巴利三藏聖典的真實性如何判斷呢?依靠實證。

佛陀自述其教學內容的主題是「苦與苦的止息」,除此之外他無意教導其它他所了知的知識。簡言之,佛陀教學的核心是緊扣「達成苦的止息的方法」的。

本質上來說,佛陀並不是在創立一套哲學理論,而是在教導一門方法,即緊扣四念處的止觀禪修。這也就是為何,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千年以來,代代崇尚禪修的實踐。實踐禪修,是檢驗紙張上的文字是否可靠的最好辦法。

譬如說,佛陀教導了通過修習入出息念成就初禪,方法是一二三四(記載於《大念處經》等)。一個佛弟子完全可以依照其步驟去實踐,他或將因專註於入出息後見到禪相,他進一步專註禪相而證得初禪,他從初禪中出定後可查證到有分心處的五禪支,他成就了初禪的五自在後繼續培育二禪,直至四禪成就。

而再依據佛陀的教導,該佛弟子憑藉由入出息念成就的定力而能夠見到組成身心的最小組成成分(名色法),他依照佛陀教導的觀禪方法,如實地辨析名色法的自性,辨析名色法的過去與未來以了知緣起法,他進一步觀照名色法的生滅細節,最終達到對名色法「無常、苦、無我」三種共性的觀照(vipassana),他或許最終因為觀智的成熟而識別到涅槃的存在,由此證得涅槃。

因為佛陀的言教是徹徹底底的「路線圖」,而非像一些宗教說的「孩子們,你們要相信,你們只要相信,就可以抵達天國」。在某種意義上,佛陀就是一個自己先抵達了「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的人,然後他由此總結了怎麼去到「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的路線圖。當佛陀在進行四十五年教學生涯的第一天,他的第一批聽眾是五位比庫,佛陀對他們說的最初的話是:

「如來(佛陀的自稱)是阿拉漢、正自覺。諦聽!諸比庫!我已證得不死,我應指導你們,我將為你們說法。依循我的教導修行,你們將於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無上梵行而住。這就是你們離家過出家生活的目的。」

——《巴利三藏·經藏·中部第二十六經》(M.26)

佛陀先宣告「我已證得不死(涅槃)」,這就是在告訴五比庫,他本人已經成就了修行,抵達了目的地;佛陀接著說「我應指導你們,我將為你們說法。依循我的教導修行,你們將於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無上梵行而住」,這便是在告知,佛陀的教法的側重點在於經有實踐「方法」而達到「現證」,而非只是停留於「對佛陀本人的成就的信心」。

對於佛陀本人已然成就的信心,是重要的。因為唯有當我們對佛陀本人已經「到過目的地」這件事有足夠程度的信任,我們才願意接受佛陀給出的「路線圖」。我以前在家的時候,出門去旅行,買到過一份奇怪的出版社出版的旅行攻略,然後等到我上路以後才發現,一大堆信息都與事實不符。而後來,因為對 Lonely Planet 這家大公司有足夠的信心,我帶著他們家的旅行手冊上路,事實證明非常可靠。

信心是重要的,但是人們應當明確,對於佛陀的信心是你能夠去實踐其教法的驅動力。當你對他有信心,對他說的有信心,那麼就勇敢地上路,去看看沿途風景是否如其所說,最終,你或將能夠也在今生抵達他所說的目的地。你要明白,佛陀對於開空頭支票沒有興趣的。佛陀的可靠在於,他並不費精力在講述那些不可實證之物,他傾其四十五年講述的,乃是「現法自證、現證」之教導,即能夠真正地被此生活著的你所如實知見到。對那些以「死後成就」為核心的教說保持警惕。

人生須臾,佛陀所教導的方法,緊扣四念處的止觀禪修,你可以來學習、實踐與驗證。(^ ^)


我特別能夠理解你的這種心情,第一次認真的查看佛教的歷史的時候,我也象你一樣,非常震驚,以至於很長時間都有一種傷心、憤怒和挫敗的感覺,有的時候會有痛不欲生,哭都哭不出來的感覺,呵呵……畢竟,以佛教的歷史來看,我二十幾歲就開始誦讀的《地藏經》真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述,甚至也絕不可能是阿難尊者的背誦本,《無量壽經》也一樣,甚至於《金剛經》、《楞嚴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等等,N多,都是出現在大乘佛法出現的時候,而那個時期,阿難尊都已經入了涅槃,一個死去的人,無論他是阿羅漢還是凡夫,無論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阿難尊者,都不可能現身說法,當我不斷地修習止觀的時候,慢慢開始學會放下對「法」的執著。

原來,當你開始去研究佛教的歷史,想要找到佛教的真相的時候,你對「法」的執著就會有某種程度的破解,然後你才會看到真相,看到什麼是能信的,什麼是不能信的,什麼是佛說,什麼是非佛說。然後慢慢發現這種對「法」的執著,實際上是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對「我的」信仰,「我的」情感的執著,你試圖去證明某某經是佛陀正法,或試圖證明某某經不是佛陀正法,是偽經,其實是想證明「我」是對的,證明「我」是有智慧的,是為了加深對「自我」的認同,然而「自我」是概念,是「想」出來,是「相」,而當你開始尊重真正的歷史,拋開宗門派別人分歧,你就會發現這種證明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歷史就是歷史,它就是客觀事實,而當你學會接受客觀事實的時候,你對於「法」的執著也會破解,因為你會發現,很多經典雖然被證明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述,比方說《金剛經》《心經》等等般若經典,或者說是《龍樹中觀》等等,你都會覺得它是非常有智慧,非常深入人心,而且是可以證得的。而有些經典,雖然存在於南傳上座部號稱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但卻好象非常有問題,不太究竟。這個時候其實是具備了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宗教的大疑之心,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葛拉瑪經》,非常吻合。

釋迦牟尼佛知道在他入滅之後,佛法會出現這樣的混亂局面,在他活著的時候,他講了《葛拉瑪經》: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從這部經,你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常有自信,非常坦然,非常平等,沒有任何暴力的人。這樣的經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傳下來的,這是可以信的經典。

接受現實,會讓你冷靜下來,然後你開始具備了分辨力,開始有了進入宗教的最基本的心態,你將不會再迷信,你會發現釋迦牟尼佛的法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是在今生就可以證得的,不需要到來生,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你自己可以救自己,釋迦牟尼佛的法非常積極,非常有力量,而且與中國的儒、道兩家非常契合。但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法也是非常孤獨的,它要求接受的人要有足夠的心靈力量,要有勇氣去面對真相,有勇氣成為自己的皈依。

接受了歷史真相,你會發現你更有包容力,你會知道即便《金剛經》《心經》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但是它們是與釋迦牟尼佛的法一脈相承的,就算是龍樹中觀,也是如此,它們是釋迦牟尼佛法脈中的一個非常清澈的支流,是屬於釋迦牟尼的法脈的,你不會因為它不是釋迦牟尼佛口述,而否定和貶低它,但是你也會對一些非常著相的經典有了分辨力,你會知道,如果一部經在一開篇就各種菩薩,各種人名羅列在一起,又說佛放了什麼樣的大光明,這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就象一個現代人,如果他沒有明心見性,而又自以為自己很有智慧,他就會找某某上師認證,或乾脆PS一個某上師的認證,或PS一個跟某上師在一起的合影,以證明自己的修行很有成果一樣,以至於現在很牛很明白的上師一再發表公告說他們絕不會給任何人認證,這種人的心態,跟那種經的心態是一樣的,因為那樣的經也是人寫的,人傳下來的,這種經的初創者也一定是有著很強的恐懼心,怕別人不認同,又有非常強烈的渴望,渴望被認同,所以這樣的經是不足信的。但你必須是能夠接受了真實的佛教歷史之後,讓情緒安定下來之後,你才會有這樣的分辨力。

我個人走過這樣的心路過程之後,我發現我越來越不排斥任何宗教,也不排斥佛教中的任何派別,所以當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佛教徒」的時候,我會很困惑,因為我跟我所見過的佛教徒都不太一樣,屬於完全沒有宗門派別的那一類,甚至沒有宗教派別,我看到每一個宗教派別,每一個宗門派別存在的價值,也看到所有這一切都是人心分別導致的。我喜歡南傳上座部的嚴謹,腳踏實地,也喜歡藏密噶舉派的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還喜歡禪宗,還喜歡聽講佛陀的戒律,也覺得天台宗的智者大師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導師,當然我也不避諱我由凈土入門開始了修習止觀的初階,我發現每一個派別都對我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而我不會在任何一個派別中迷失,不會因為執著而迷信,也不會因為迷信而執著。

所以最後,我的經驗是如果你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不要排斥任何宗門教派,儘管佛教歷史證明也許你現在所學的經典並非釋迦牟尼佛口述,但是所有人類的智慧我們都應當尊重。我很喜歡大寶法王在一次四加行的課程上說的話,他說,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在一個僧團中有四個阿羅漢才能被稱為僧團,而如果你想要聽聞佛法,就要聽聞四個阿羅漢所講的法,因為即便是阿羅漢,他們的智慧也是不同的,只有四個阿羅法所講的共同的部分就如同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述。

聽到這段話,我非常歡喜,因為我生活在一個這樣開放的時代,可以很輕易就聽聞各個宗派所講的佛法,不需要再象古人那樣跋山涉水,千幸萬苦去尋找老師,而且更重要是不會象古人那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老師,皈依了他,結果這個老師是個騙子,或是個沒什麼成就的人,這會浪費一個人很長時間,有的時候是浪費了整個生命。

最近看《沉思錄》,我發現原來止觀這種事情不是只有中國有,也並不是釋迦牟尼佛會講,連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也懂得,所以他在《沉思錄》中說:「當心靈一旦使自己與身體分開,發現了它自己的力量,它就不論是在平緩還是激烈地活動中,都不會使自己與呼吸相混。」呵呵……這不就是觀呼吸的結果嗎?而且他講得如此清楚。他還說「不要像彷彿你將活一千年那樣行動。死亡窺伺著你。當你活著,當善是在你力量範圍之內,你行善吧。
」呵呵……這就是佛說的無常嗎?

《大學》里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心在正其心。……這不就是止觀嗎?這不就是禪修嗎?

所以當你的心開放的時候,不在執著的時候,學會尊重客觀現實的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人類究竟的智慧無所不在,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大成就者,釋迦牟尼他是印度那個地區的佛,與他同時期的人類有很多佛都出現在世間。

最後送你創巴仁波切的講,原文不記不清了,大概意思是「我們要學會尊重所有的人類的智慧,因為我們是站在所有人類前行者的肩膀上。」同樣的意思在《中庸》里有:所惡於前,無以先於後;所惡於後,無以從前。

然後再給你一點建議吧,如果你無法立即從各個宗門派別中綜合學習,建議從南傳上座部開始,回歸佛教原始經典,尤其是多看《大念處經》。然後重在持五戒十善,五戒從身、語、意,三個方向同時來持,這其實是止觀的第一步,在五戒十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餘就簡單了,禪修也好,止觀也好,是非常簡單的,明心見性之類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就算你成為了阿羅漢,你也需要一生都修持五戒十善,可見它是多麼重要。


各位學佛的朋友:看了問題和一些回復後,感覺有些回帖挺好,但可能也有些朋友對佛法還只停留在看經、討論階段,還沒進入實修,有些可能實修了但時間也還短、或者修行方法和路子不對。對佛法沒有真正的體悟,信心不足、甚至不信。因為他們是在用世智辯聰來討論、甚至論證佛法。(能理解,本人十多年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就像是在用小學數學來討論和論證高等數學,可以嗎。
我要說,學佛,尋找人生的出路和幸福,要努力尋找善知識,千萬不要從「學術佛學」開始,那不是佛法,跟佛法不是一回事,但卻可能會斷你慧命,讓你與真正的佛法(人間真正的、最高的大智慧)錯過,這將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憾事。而且,佛教界實際上也根本不在意這些學術佛學,兩回事,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因為,佛法和佛教是不可以用世間法論證的。所以,學術佛學的很多聳人聽聞的結論(包括這個)說難聽些,只是笑話。上世紀三十年代歐陽竟無、呂澄等寫的「愣嚴百偽」就是例子。還有季羨林的「佛教十五問」,」佛學自選集「,台灣和南亞有些學者提出的:佛經要回到巴利文(與本問題有關),"大乘經典非佛說「等等。不一而足。但真是「書生之見,不足為信」。
當然,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是,當你學佛真的開始進入修行,實修實證到一定時間後,你的疑問就會從越來越多變成越來越少。先是對佛經沒了懷疑,然後對大德們的經論也逐漸沒了懷疑,再懷疑就只懷疑你自己了,不疑佛經和經論了,是自己的修行和智慧還太差吧,等到有一天,困擾你很久的又一個疑問突然想通了,豁然開朗了,這就叫「悟」(小悟),而且你會更明白,還是經論講的對啊!這樣的經歷多了,你對經論的疑真的就越來越少了。你就會對佛法發起真正的、徹底的信仰。你對佛學的博大精深才會真正的懾服,你會慢慢覺得哪些世間學問真的是太淺、太小兒科啦。本人是學數學的,更是超級的科學和哲學迷,但是從科學和哲學裡很多年都找不到人生的出路,非常非常之苦惱,我真的體會到尼採為什麼會「瘋」,後來基督教,很受用,但羅素的一大部「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又讓我陷入困惑,直到有幸接觸到佛法,才慢慢從人生和精神的低谷里走了出來。
好了,題主的問題依佛法該怎麼回答呢?
一,凡是說"南傳佛教的經典才是佛說的,大乘的經典都非佛說"(就是本問題的學術說法)。因此,談佛論佛只能依南傳的經典,大乘經典不可靠「。這些所謂的學者和寫佛教史的人的結論都不足為信,都是大妄語。(但此說法卻流傳甚廣,已是大事大非的問題,為免誤人子弟,特為破斥)。因為大乘經典可能是佛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不一定是地球上)里說的,你在地球上怎麼考證,佛法是關於宇宙萬有的大法,並不僅僅是娑婆世界的法,你在地球上幾個書獃子以世智辯聰科判佛經佛法,是不可以的,僅是誤己誤人而已。傻了吧? 像「地藏經」,經上就直接說佛祖在「忉利天」為母親說的,你讓哪些學者們去忉利天考證去吧!還有佛祖並不只是在此生才成佛,很久了(華法經),古佛更多(華嚴經),但他們講的佛法卻是一不是二,推想一下,以後彌涅菩薩成佛時講的肯定也是一樣的佛法,你說這佛經何時何地講的還重要嗎,還非要是阿難聽到並口誦的才算嗎。各位佛友,你持這種觀點,他學術佛學就沒了辦法,也不會干擾你啦。事實上,這些學者大都只在門外以世智以虛妄之心窺探我佛妙法,所得結論當然不足為信,甚至輪為魔說,真是可悲。但我佛子如果中其圈套,自廢武功,也以學術對學術與他論爭,則差謬大矣。印順大師一代大德,在」大乘是佛說論「里,本為護法,卻以所謂學術立場認可了一些謬論,流弊甚廣,就是極大的教訓。
二,佛法是實修實證的法門,通過實修實證你才能真正產生對佛法的「信」,不需要用科學和學術來證明一下才行,而且科學和學術也根本證明不了。像我上面說的以小學數學來證明高等數學,能行嗎。還有,佛法是超越文字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甚至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你用「符號化的語言」(數理邏輯用語)怎麼證明的了。這一點上,也間接說明了佛祖的思想和智慧超越了人類的思想和智慧(文字障)兩千多年(後面講)。所以,一個學者,當你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五體投地吧!像上面這種例子很多,你怎麼辦。所以原中國科大校長朱清時痴迷佛法,愛因斯坦痴迷佛法,海德格爾也是,湯因比也是,很多啦。但是,其他宗教並沒有這種情況啊。那你說,該信什麼。 而且,實修到一定時間,你的法喜、法益、體悟越來越多,你的身體、精神、工作、事業、家庭越來越好,一切都越來越順,任運自如,你變成了全新的自我,你終於似乎找到了無始劫以來你的真正的生命,你說好不好。這時,佛法成了你的第一生命,你會感到佛法真正是真實無比的法啊,你對佛祖的感恩之心無以言表,你多年改不掉的壞習慣,抽煙啦、喝酒啦、好色啦、操心著急啦、恐懼啦、脾氣暴啦、失眠啦等等等等,突然就慢慢的沒有啦。你身邊人看你似乎變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你對修行人顯菩薩相,對普通人顯聖人相(除非你故意裝傻)。你說這好不好,這信、解、行、證你是上路了吧。

三,佛在佛經里說的很多,比如「須彌山」,「地獄」,「他化自在天」,飛行啦,放光啦,等等很多,現在科學無法證明,但是,有些實修的禪者在禪定中看的到啊。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佛祖在兩千多年前在經中說的東西都逐漸得到證實了。比如: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蟲,佛祖的時代沒有顯微鏡,當時人們看不見,不信,現在證實了吧。還有佛經里經常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當時不信,當時的學者們看見的只是地球和月亮,其他只有星星啦,跟地球比太小了吧,那來的三千大千世界呢。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後,再看到宇宙時,再到現在,大家信了吧。可見佛祖的神通廣大是真實不虛的,是科學已經確切證明了的!這只是」天眼通「,放光、飛行又何足為奇呢(是法眼通,神足通)。試想那時候的佛弟子的信不也和我們現在對佛法的信一樣嗎。經上說的我就信,這種信就是我在上面說的只有也只能在實修中逐漸達到的對佛法真實不虛的信。(這裡實際證明了佛經講的」佛眼「和」法眼通「等這些神通是真實不虛的,但現在科學卻還無法理解啊)。還有佛祖說的「文字障」,上世紀三十年代才由數理邏輯證明了(哥德爾定理),西方哲學討論了兩千多年的」形而上問題」,無解,窮途末路才在上世紀開始轉向研究語言的可靠性(文字障)問題。但佛祖早就了達。還有「局部可以等於整體」(參看「華嚴經」),也是上個世紀才證明的。現代物理的「質能轉換」和佛經里的「有、無相生」也是,這種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參看一些高僧大德們的有關文章和著作。
四,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維度)存在嗎?當然存在啦。現代科學越來越證明了這些說法。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平行宇宙和多重宇宙的研究,越來越接近佛經的說法。更重要的是現代最前沿的大爆炸宇宙學,」奇點"不可思議,但佛祖在華嚴經里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五,學佛的關鍵是在實修上,看經再多,討論再多,是進入不了、也理解不了佛法的。最多撿了點芝麻,那巨大的西瓜(法益)可就沒份了,更何況那「寶山」呢。
六,請再看看有些師兄等人的回帖吧,講的很好啊。
先說到這裡。請同修們指正。


小乘說大乘不是佛說,
大乘說小乘不夠究竟。
基督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佛是人修來的。所以上帝比佛厲害。
佛說基督不過是色究竟天的天主。也是六道之一,也不解脫。
道教說一氣化三清,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偉大的中國人民說,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

世界就是一隻大象,每個人閉著眼睛摸到的都是那麼一小塊,然後根據自己摸到的這麼一小塊來否定別人的那一塊。

摘了眼罩,看看,大象到底啥樣?
做做功夫,修修,佛智到底如何?

打了幾千年的嘴炮,還不夠?!


把經中沒有提到紙筆的、在人間流傳的、佛在人間所講的、有確切地點緣起的、經中明確寫著佛說的、修辭簡約的、沒有咒語的、沒有神鬼佛菩薩名號滿天飛的、沒有神奇生物的經典,當作經來看。

把經中經常提到紙筆的、從非人間流傳的、聲稱佛不在人間所講的、沒有現實地點緣起的、經中多寫著某某菩薩說的、修辭繁華的、咒語亂入的、神鬼佛菩薩名號滿天飛的、神奇生物滿天飛的經典,當作論來看。

緣由:
1、佛學是沙門思潮之一,反對祭祀、造像、供奉、咒語等神秘色彩的事物,主張從觀察、分析、經驗來證實解脫道,也就是佛學總綱四聖諦:苦集滅道。
2、至於各種神鬼佛菩薩名號的,大多是各地小團體的小神明改頭換面融入進來的,所說咒語真言,也多是以」皈依某某某,迅速成就「(唵/吶莫某某某,嗦哈)的格式流傳。
3、至於在經中發表長篇大論的菩薩們:比如文殊、普賢、觀自在、金剛藏、地藏等等等等——而佛陀扮演的角色一般就是在末尾說」嗯「的角色——這類經典,一般就相當於百家之言,即便在經典里,菩薩們也是扮演著闡釋、廣說,而不是佛所扮演的立論角色——所以這類經典,理所應當被視作論著。
4、佛陀時代,修辭學還沒有大行其道,那個時期的人類語言,都是簡約主義——無論希臘雅典還是春秋戰國,或者阿含經類、四十二章等,都是力求簡潔——直到中古時代,中國對應的是南北朝唐宋時期,人類文學中的繁華修辭才成為主流。附庸繁華修辭的經典,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是佛陀時代的產物。

經為主體,意在構建主旨;論為闡釋,意在擴展主旨。
如此,才不會生出自相矛盾的見解來困擾自己。

外加,無條件遵守五根本戒。才是梵行已立,當做已辦,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欲知山中路,需問過來人。要看這個法靈不靈就看到底有沒有人成功過。或者親自去驗證。
當年慧遠大師不忍凈宗衰落,特結蓮社與當時社會上的一干精英人士專修凈土,其中很多人都有殊勝感應,慧遠大師一生中有過三次的見佛體驗,大師就是要證明,佛說的凈土經典是真實的,可信的,通過念佛是可以往生的。
歷代祖師都在為我們做證明,這個法可以修,這些經典都是真實的,確實是佛之知見。還不夠嗎,這還不能讓你信嗎?
從修行上講,沒有斷見思惑是沒有資格發表自己的觀點的,你看看哪個祖師說過某某經典是偽造的?
還是一句話,實修!


信心遭到摧毀,說明你只是迷信,並未實證過。

對於一切說法和理論,如果你感覺重要,一定要切身實踐,並且要完全弄清楚當中邏輯,明確其生效的前提,這樣也就無所謂信不信了。你相信你會尿尿嗎?

所以,這種超越了信或不信的狀態,才是不會被摧毀的狀態,才是所謂正信。其他的,都是迷信。


這個大概是佛教在知乎上撕的最厲害的一個問題了吧。

其實你不用非要一開始就要上手佛經或者要當個「合格的佛教徒」,這很累的,因為你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裝」和不停的說服自己去相信這些上面,不停的給自己灌雞湯,找同類,搞點心理諮詢式的安慰。

佛陀傳法以及後來很多大菩薩或者大阿羅漢傳法的時候,降服了不少外道,這些外道都是能聽到佛法中的關鍵部分,才立馬轉向佛教修行,即使是不懂什麼教派一心打坐的老太太,聽了佛陀的講幾句話,就深入佛法,甚至開悟,這要比天天披著佛教的皮實質上是外道的傢伙們強多了,不要嘲笑這些所謂的外道和老太太,他們才成為了真正的佛教徒。

你看六祖大師,出家前是個砍柴的,釋迦牟尼都不認識?但是他砍柴認真,很專註,定力深,這時候經典就對他有用。

凈土初祖原來還是個練氣功的,照樣也是因為有了深厚的基礎,一聽經典就馬上理解了佛法。

所以啊,這就像你做數學題一樣的,當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突然聽到了有人喊出來某某公式,你馬上就悟通了,解答了,但一開始告訴你公式,反而你很難知道該怎麼運用。

佛經上面講的很好,一切凡夫眾生。不能思量一須陀洹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須陀洹。不能思量一斯陀含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斯陀含。不能思量一阿那含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阿那含。不能思量一阿羅漢解脫行處。一切眾生得阿羅漢。不能思量一辟支佛解脫行處。一切眾生成辟支佛。不能思量一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成熟眾生。。。

看一堆凡夫在爭論考據和思維是沒有用的,因為無法思量,不如努力修行,你到了哪一步,自然就知道下一步是什麼,佛經裡面都說好了,再怎麼修,也逃不出佛教經典的五指山,也無法突破經典的界限。

與其披著佛教徒這個外衣來彰顯自己的身份,高聲闊輪某某經典,不如去修一顆佛心。

當個踏實修行的外道,都要比披著佛皮的「佛教徒」強,起碼外道修行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佛法一下子就能讓他們突破,而披著「佛皮」的人們,永遠都在原地踏步,所得不過是世間利益。

所以是不是佛教徒,真的不在於你有多信釋迦牟尼佛,以至於一定要反對什麼尋找點什麼來加強自己的信仰,能不能成為佛陀一樣的人物才是正確的態度。

即使不信大乘,信小乘,反對大乘經典也不是你當務之急要做的,要做的是成為阿羅漢。


這個問題學者的看法幾乎是一邊倒,信仰者的看法又是一邊倒。但我是跨了兩邊(信仰型學者+理智型僧人),這可如何是好呀~

那我說說是如何看待。主要從學術的角度。

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自己考察過他們的考證,有很多是根本不符合邏輯的,其中夾雜了太多猜測的成分,有很多都是在多種可能性下面的判斷,而不是一種嚴密的推理。這一點,就看你看書的時候能否認得出來。

這種「實證主義」的思潮,在西方已經早就失去了主導地位,但是在某些學者那裡還在起著作用。

這個東西,你對佛教有信仰,那就沒關係。你的理智足夠強,那也沒關係。就怕信的不深,又看不出來那些學者錯誤的地方。


第一佛教經典在最初的一段時間一直是口口相傳,落在筆頭是很以後的事情了
第二南傳的上座部只是部派佛教的一部分,北傳的幾部阿含經來自不同的教派,和南傳上座部並列,然而也存在差異,這說明差異不僅僅存在於大小乘之間,那麼正統之說並不存在。
第三阿三的古代史是個糊塗賬
所以說對於經典佛教徒並不像亞伯拉罕宗教那樣一字一字的膜拜,而是靠理性和邏輯去抉擇,簡歷哲學和宗教上的體系。


這麼熱鬧,我也忍不住想說幾句啊。

第一,你的目的是想走向解脫,是想尋找解脫的法門?

第二,你是因為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才信佛法?還是因為聽說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才信佛法?還是因為聽說佛能讓你走向解脫才深信佛法?或者還是因為其它什麼?


第三,假如你已經經過自己嚴謹的思考相信此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但是後來,不管什麼原因,你知道這個不是佛法,但你深心仍信此法走向解脫,你該怎麼辦?

第四,那麼如果此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是佛說,還是他說很重要麼?還是說能說此法者,我即信其是佛。

在下一直讀誦解深密經學唯識,這是三期大乘經典,如說大乘非佛說,這是非佛說中的非佛說。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我看來能說此法,能解此深密者,才是佛。若無此言,無此量者,即非我所信之佛。


這個問題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深有感觸。
一直自認為是大乘佛子,並且深深的以漢傳佛法為傲,古往今來,漢傳佛法從來不缺那些捨生忘死求法的高僧大德們,千百年來他們如同最璀璨的星星為暗夜中的我們指引著方向。
但是末學在學習過程中,慢慢的發現漢傳佛法中有些矛盾的地方或者沒有合理解釋的地方,甚至讓我細思極恐的地方。尤其在這期間接觸南傳的師兄,被他們對大乘的質問啞口無言,甚至想想他們說的也挺對。當你一直堅信不疑引以為豪的信仰開始被質疑那種感覺很難受,真的覺得難以置信。
可是我想,假如佛法只是自度而不是胸懷眾生,那我大概會很失望吧。
打個比方,現在有人對我說,你現在是阿羅漢可以涅槃了,我想想如果我涅槃了,不知道我愛的人們是不是還在地獄受多少億劫的苦,然後繼續沉淪在茫茫輪迴,那麼我想我不會走在這條路上的。(沒有否定和不尊敬阿羅漢的意思,他們是非常了不起的。)
大乘正法,最打動我的就是,胸懷天下,慈悲眾生啊!何等的格局!何等的氣度!是寧可自己粉身碎骨,但願眾生離苦得樂啊!
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玄奘法師,他曾翻譯了南傳一切有部的經典,他也辯倒了不少南傳的師父,他也被南傳尊稱為「解脫天」。如果大乘正法有問題,這麼偉大的人能不知道么?何況我們這些僅僅看了幾部經書尚未開悟的愚痴凡夫呢?
慈悲為懷,渡盡天下眾生,願大乘正法的傳承永不消亡,驅散世間所有無明煩惱,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脫離苦海終得解脫。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佛!
合十!


個人偏好上座部,對中觀唯識略有涉獵。然而不得不承認,雖然大乘一系列經典出自佛說的可能性很有存疑,但大乘佛教的教義,毫無疑問當是原始教理未決之處合乎邏輯的發展,而非斥以非佛說就能輕率擯棄的。
然則,世界本原為不可知,而強賦之以「如來藏」之名,實則生造了一個概念,並未真正解決問題。
目前的漢地佛教,被嚴重的庸俗化了,不少道場一片烏煙瘴氣。更有「佛棍」之流,排斥對教義的探討,一律以謗佛名之,動輒咒人下地獄,將一個思辨的偉大宗教,硬生生變成了一個神秘主義的多神信仰,這種情況,恐非佛祖所樂見吧。

————
另外,也和一些答主有過同樣的疑問,關於《金剛經》中看到「未曾得聞如是經典」、「受持讀誦功德不可思議」等句。僧團在二次結集時方將經論律三藏行諸文字,且不論上座部和大乘經典的文風完全不同,南傳經典實為弟子們在佛陀涅槃後所作的記錄,佛陀並未以經典名之,也沒有論及將來的文字化,更別提「讀誦」了。若要證明金剛經確為佛說,這些疑點將不得不澄清之。自然,有的信徒以「佛陀全知全能」,訴諸佛陀的神性,或以教法時序不同解釋之。這些是明顯帶有宗教感情的行為,無關證據。當然,早期進入中國的佛經,譯經者在翻譯中摻入了一些本土化的東西,這也是有可能的,畢竟有一些先例。不過偽經這個說法並不好。
的確就理論體系而言,大乘的教義更為圓融,而為了獲得影響力,其經典似乎必須借佛之口說出,以增加權威性。我戰國時代諸子的著作,不也託言於上古聖賢哉?


我看了大部分回答,有些師兄回答的很好,看來是真正的學佛修行之人。但是,也有些人的回答真是讓人失望,自己學修不好,還膽大無比,張嘴就敢胡說。殊不知,與其這樣,真還是不如不學,倒還落下了謗佛謗法的大罪。
那些誹謗佛法,誹謗大乘經典的所謂學佛之人,依傍的就是所謂的佛教史或者學術考證,這是根本錯誤的。
殊不知,佛法根本就不是世間法,就不是世間的學問。佛的智慧更不是世智辯聰,以自己的那點小聰明、那些功利之心、浮躁之心去科判深廣無邊的佛法智慧,真是不自量啊!
但是,有些人他就是敢。
但也難怪。他只吃過牛奶,你和他講醍醐,他只見過池塘,你和他講大海,如果他沒有敬畏之心,你是說服不了他的。
想一想,古往今來,我國多少高僧大德,那都是當世頂尖的聰明人物,哪一個沒有你們的智商高,不貪錢財、不慕高官,卻為了佛法而終身追尋。這些人都沒有你們聰明嗎。
再有,他們修學的不都是大乘佛法嗎。玄奘大師更是去了當時的印度研學了十八年,徹底解決了大小乘的問題。回國以後,玄奘大師宣講的是不是以大乘佛法為主啊。
對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來說,問題其實很清楚,但有些人就是要把這個問題挑來挑去,也真是無聊的很。我在知乎上見到這個問題的變相 說法已經很多了,只能說明有些人是別有用心的。
本人認為,大小乘都是佛法,門派不同而已,不必多爭,求同存異即可。好了。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佛是覺者的意思。經是方法的意思。

佛經有泛指、有特指。

泛指的範圍就是一切覺悟者所告知的解脫方法。
特指的範圍就是釋迦摩尼佛49年轉述古佛的方法。

時空變遷,難免魚龍混雜。因此,佛說四依法為後世學子點亮指路明燈。

一、依法不依人。
釋迦摩尼佛告訴我們,能改變我們生活和提升我們境界的是修學方法,而不是哪一個人。
勸導我們要真正去踐行修學方法,而不要搞偶像崇拜。

二、依義不依語。
佛告誡我們,方法是用來踐行的,不是用來背誦的。不清楚方法其中蘊含的道理,怎麼可能真正去修學呢?
就如醫生開方。能治病的是按照藥方抓的葯,不是寫藥方的紙。

三、依智不依識。

佛告誡我們,無論生活還是修學,要學會理性的思考,不要感情用事。
對於佛經不能盲目的相信,也不能魯莽的不信。信與不信要實修,沒有親證的結論都是無法取信於人的。
迷信是情感支配的,正信是理性驗證的。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了義有階段性和最終性之分。

了義的階段性是適合目前境界,說白了是現前得利益。
了義的最終性是圓滿,說白了就是成佛。

階段性的了義非常重要,只有通過階段性的受益,才可能達到最終性的圓滿。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沒人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小學生的了義是攻讀小學課本,中學生的了義是攻讀中學課本。
如果一個中學生攻讀小學課本,那就是浪費光陰。
如果一個小學生攻讀中學課本,那就是空耗精力。
只有找到與自己匹配的方法,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而後由小學至中學,由中學至大學。


了解了四依法,修學路上就不會迷茫。
佛經是誰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經中介紹的方法去真學真修,重要的是這個方法是否能幫助我們到達彼岸。

大乘小乘哪個好?
小乘不要學成小人就好;
大乘不要空說大話就好。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死抓一點就行:
基本每部大乘經典都中有辱罵攻擊貶低阿羅漢的語言。從這點上來說,凡是帶有這類語言在內的經,都100%不是佛說的,可以整部頭的完全否定這些經典。佛說的經是不會有任何這類明顯的瑕疵,明顯自相矛盾的地方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有三個層面,第一是對佛經的認識,第二是對佛學的認識,第三是對佛教的認識。首先是對佛經的認識,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根據考古考據方面的結論,確鑿無疑是聲聞第一次集結和傳承有續的是真經,考古考據下來沒有結論的存疑,確認是後世之作的判為偽經。在佛教史學方面有相關的考證論述。第二是對佛學的認識,佛學是否只能嚴格限定為釋尊所言?後世的論藏要不要學?佛學是否需要發展,發展和取捨的方向為何?佛學既然是學問當然可以發展,也需要發展,但必須是朝理性的方向發展,也就是邏輯上能自洽,實踐上能證明,也只有理性的方向才能稱其為發展。所以對後世的論藏,甚至偽經也不必完全持排斥的態度,取捨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須和真經的理論邏輯保持一致自洽(否則就不是佛學),其次是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比如宇宙無常無我,和佛說無記就矛盾,實踐也是證偽,宇宙無常無我就不可能被測量,也不可能有公理定理;比如萬相皆空,邏輯上就和無常無我矛盾,存在的意義是對個人而言,以己度人就是我執,實踐上誰殺了誰,誰搶了誰是明確無誤的。再比如大悲觀、菩提心,是對利他主義賦予絕對的善,和無常無我也矛盾,以絕對利他主義為指導的全社會實踐也遭到徹底失敗。第三是對佛教的認識,佛學可不可以發展成宗教信仰?這就要看你怎麼來定義宗教了,百度上定義的宗教是對神秘主義的崇拜,這個定義我是不能苟同的。宗教是傳統信仰的文化現象,而信仰既可以是基於神秘主義的迷信,也可以是基於科學理性的智信。宗教信仰的作用是定義正義,繼而規範道德行為,並指導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並將這種規範形成教化傳承,宗教信仰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佛學、儒學、道學、馬克思主義等是宗教信仰。佛學以緣起論為基石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就是有關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的理論體系,天然地具備宗教的特質,能成為宗教不是偶然的,但是佛教又具有理性和非理性兩方面,若是要真正完全承擔起作為宗教的社會功能,理論上必須徹底走向科學,摒棄迷信,修行方面可以作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僅僅作為健康治療的學科,但要建立可靠的認證體系。


觀世間萬法,經歷過幾千年的變遷和傳承,其中定有不如佛陀實際思想之處,就像是金光閃閃的黃金玉器等珠寶,經過多年以後,同樣會蒙塵無有原樣。我們不必執著於何為正法邪法,唯有實修實證方能體會其中奧義。在初學佛法時可以廣聽遍查佛經法意,不分派別和法門,多行聞、思、修之道,依持戒、後而定、再而生慧,終不離佛法正道,得大自在!


傳說,聽說,如是我聞,
  佛的弟子問佛:將來我們怎麼區別真經和偽經呢?
  佛回答:真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頭的。

  假定有一個人,掌握了客觀真理,那他怎麼傳授給我們呢?
  要知道,當他說出口時,就已經被語言的局限性給扭曲了
  通過空氣的傳播,又多少有一點點扭曲
  聽到我們的耳里,又不知道被扭曲了多少
  由於我們的理解力記憶力有限,我們記下的所謂真經,其中又有多少誤解和遺漏?真是不可知的。
  我們再給別人說,給外鄉人說,給外國人說,經過了重重翻譯,還能剩下多少真理呢?
  (如果外星人肯定與我們使用不同的語言,
  我們憑什麼認為神仙佛菩薩們一定是用漢語甚至現代漢語思考的呢?)
  所謂「如是我聞」就是在一開始就提醒我們經文都是聽說來的,都是主觀的,
  離所謂永恆的客觀的真理很遠很遠
  《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後來為避諱某個皇帝的名號,把「恆」改成了「常」,這又是一種扭曲了)
  老子和釋迦也許真是掌握了真理的人。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沒有聲稱自己是通了某個大神的。

  凡是聲稱自己通了某個高級的生命,得到什麼什麼經的,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後者還是能讓人同情的。
  修道之路是充滿了荊棘的,不是好玩的,往往會進入一種與自己的潛意識對話的狀態,
  這時就看你是不是真覺悟了,即使真覺悟了,腳跟是不是真站住了?
  真的是很危險的,
  我之所以不願意細談自己的經歷,就是怕看的人裡面有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病遺傳基因的。

  就以佛經為例吧,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煉魔的過程,這些魔真的是外來的嗎?
  其實都是心魔在作祟,但他們從潛意識(最深處可達集體無意識)里翻出來,表現在你面前時,就跟真有什麼外來的魔一樣。
  不要以為我在談什麼凶神惡煞之類的東西
  最危險的不是批評之聲,而是表揚,讚美,吹捧……

一切佛經的開頭必是「如是我聞」四個字。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經典中寫的也不是什麼客觀真理或事實,都是主觀的。
  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這麼理解。
  人們追求永恆的真理或真相,無可厚非
  但這也許就如同極樂世界或共產主義等理想境界,永遠可望而不可及。
  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掌握了真理,肆意地批判韃伐甚至要消滅自己的對立面。
  我們的對面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啊。
  請再仔細品味一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吧。
轉帖自 頓悟手冊/覺悟指南(第49頁)_天涯雜談[43105731]

關鍵在於我們無法知道佛客觀上在說什麼
我們只知道我們自己是怎麼理解的
不要再聲稱你懂別人了
你能懂你自己就不錯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道,自己的覺悟
不要強求一致。

人(乃至所謂智慧生命)大約都有兩執:我執,法執。
  (再次借用佛家概念,不喜勿看,免得添堵)

  我執:被壽者相,相續相所惑。執著於獨立的身或靈,不悟緣起性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法輪常轉,常轉法輪)
  妄想、追求個體的單獨的解脫

  法執:被「同時」「同地」所惑,執著於同一片天空,同一個真理,唯一神……
  不悟現在是過去的集合(時間上的緣起性空),見面如同聯網,分處不同的時空宇宙世界
  妄圖統一思想,追求一同天下,(所謂紫薇聖人的預言,就是此類)
  不知和而不同才是最理想的
轉帖自 從《壇經》說開去(第5頁)_關天茶舍


咦,為什麼不邀我呢?對了,好像這個問題就是我自己的........
開個玩笑。各位師兄們的答案答得很好,讓我受益匪淺。作為提問者,我心裡自然也有自己的答案,這裡隨便談談。我這種野狐禪權當獻芹,說的不好,請大家不要噴。
我以為不如大大方方承認佛經並不全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日後佛教大行,外道又以此攻訐時,我們最好別因嘴硬而大為尷尬。(參考今天羅馬教廷的口碑)
不過,洗地還是要的。下面兩種洗地的方法
1. 唯物主義的洗法
正如《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認為的那樣:「.......,(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同志的科學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即「毛澤東思想」不等於毛澤東的思想。
那麼,我們同樣也可以認為「佛教」不等於佛陀的說教,而是精研佛法者們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麼佛經也可以是眾多僧伽充分理解佛陀基本精神後對其有所發展,再敷衍成文的。比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就是子貢一般的人物,嘗代佛說法。(漢譯中阿含經)《那先比丘經》是那先為彌蘭王說法。這明白不是釋迦牟尼本人所說。
2. 唯心主義的洗法
在此我引入歷史上經學的古今文論戰。古文經學認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一個史學家。先聖周公的制度就在那兒,孔子只不過把它說出來後如實記錄在冊而已。
那麼,我們同樣也可以認為,因果律和畢竟空的道理本來就在那兒。釋迦摩尼在悟道之後為了利樂眾生,於是將之演繹出來。當然,演繹者可以有很多。比如過去大通智勝如來為諸梵天王及十六子所說的就是《妙法蓮華經》。這裡明白記載《法華經》無量劫以前就已經存在了。這種例子不止一處,也不獨存於法華經里。將各種佛經造出來的大概也不是凡夫,而是諸佛菩薩及其千百億化身。
但是,這兩種看法都有bug(特別是第一種)。三寶之中,佛僧有別。以上的說法相當於把佛陀混在僧數了。我想不通,望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以上
——————————————————我是分割線————————————————————
下面說兩句關於已有答案的
我總結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
1.誠如 慧文風小山所說。謝謝兩位。我沒有進入實修,這一點我承認的。說起來我學佛的因緣比較特殊。本科那會兒就喜歡看史書,包括好多宗教史,佛教史也自然在其中。後來覺得蠻有意思的,特別是中觀,簡直被那種思辨氣質給迷住了,於是開始讀經。後來發生了一些變故,遇上各種不順(學業,感情)。眼下的生活一團亂麻,當來的前途一片黯淡。轉年過了25,就算奔三了。目前為止的人生很失敗,只能默默地在心中叫聲大苦悶。這才在母親的影響下開始接觸真正的佛教。現在經常去寺院里隨喜,也過堂,做義工什麼的。但充其量僅僅也是從「知」到「信」。按大家的標準,感覺我還遠沒有開始真正的「修」。(皈依證都沒辦呢,是不敢)這點我會努力精進。可能過去作業太深,障礙了。只讓我有緣遭遇經藏,而無法體解大道。也可能因緣還不到。如果因緣到了,且我命有華蓋,讓我背親絕恩,出家去也,我也會考慮的。
2.說本人過分執著於「佛說」。說的很對很好。但覺得有點兒冤枉,我當然知道不能執著於經典。你把這個問題隨便扔給個高中生寫材料作文,他也大概能寫出「不能執著」之類的話。如果連這點事兒都看不出來,我算是白學了。
3.拿大小乘說事的。特別是我修改問題之後添加了開頭的黑體字,還有此類答案出現,我也是醉了。已無力吐槽。
4.老禪師們灌雞湯的,就不點名了。我想問問,假如沒有這些所謂文字般若,佛法怎麼傳下去?《道行品》里佛陀雖然一再強調菩薩不能得「菩薩字」,但還是囑累阿難,不要丟失經中一字,而不是把它一把火燒了。說明佛陀也是很重視經典傳承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討厭老禪師的原因。
為什麼季羨林說禪宗走到了佛教的對立面? - 李氏子的回答
最後該問題邀了幾個V,但是截止到本答案發稿時還是沒有幾位的答覆。可能嫌問題太奈以吾吧。挺遺憾挺失望的,真箇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腕大就得牛,你跺你也麻。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佛經實是偽經?佛經鑒偽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為什麼在佛家看來吃素不算殺生?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寶黛為何取笑寶玉參禪?
為什麼我一去教堂就頭疼呼吸困難?
因為人的智商高而吃肉,這合乎倫理道德嗎?

TAG:佛學 | 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