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能成聖,但知之而行不為的人能成什麼樣呢?

我是一個知行極度不合一的人,整天都是有想法而沒有行動,感覺一直在消耗自己..


也是聖人。
朱熹是知先行後的人,王陽明是知行合一的人。但是他們的知是不一樣的。
朱熹的知是知識,王陽明的知是良知,良心的意思。
這都是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和發揚。
格物致知在經典里的記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朱熹的觀點可以這麼解釋:世界很複雜,要先弄清情況,分清道理。你看見你朋友和別人打架,你不能不問青紅皂白的上去幫你朋友打別人,你要先弄清情況,分清是非,也許是你朋友錯了呢。
格物被解釋成了解情況。
王陽明的觀點是另一種解釋:良知這東西,是必須付之於行動的。你看見你朋友和別人打架,你也知道是你朋友不對,但是你出於朋友義氣甚至私利,你上去幫你朋友打人,這叫沒良知,這不是知。這種狀態的你,不能說自己達到「知」的境界了。只有按自己的良心行事,才叫知。
格物被解釋成明通事理(道德規範),用格物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


普通人…


感覺和我很像,不過我快找工作了,逼著自己也要有行動了。


王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併不是在說知要和行一致,而是在說他們本來就是一致的。世上沒有知之而不行的人,之所以知之而不行只是因為還未曾真正的知。


先生講「致良知」,這裡的「知」我通常理解為人性,「致良知」也就是認識/達到/做到自己本身的善良人性,這是真正的知,先生說知了便是行了,從而也就做到了知行合一。ps一樓的回答我很喜歡,他說的對


看看東晉的就知道了。清談,好玄


知不是指知道,知識。而是指人的一種本能。就是餓了要吃,悃了要睡這種本能,只需順從這種本能即可。但我們的人慾會遮蓋這些本能,讓人迷惑弄不清楚。知行合一是必須先明明心,搞清楚自己的知。

基督教徒認為人自己是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必須把自己交給主,讓主來執掌你的人生。我覺得方法不同,但本意似乎又有相同。目的都是去除主管人慾。只是基督教引入了無所不能的主,而心學得靠自己分辨哪些是主觀慾望。


鍵盤俠


知和行是一體的,餓的時候你在知道這是餓,沒有行便沒有知。


沾滿泥土的玉石依舊是玉石,本質從來沒有變過。只不過有的人切磋琢磨,有人的依舊蒙塵而已~


常人


推薦閱讀:

都有哪些重要人物評價過王陽明?
關於王陽明的花背後應該需要怎樣的思考?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沒有什麼短板?
王陽明為什麼沒有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本里出現?

TAG:心理學 | 哲學 | 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