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為何說「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而悲劇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
這個答案寫的不嚴密也不夠好,隨便看看就好。
我會回來再改。
—————————————————————
亞里士多德向來是反對描寫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的,在《詩學》中,他提到「詩人應該描寫的是那些身上有缺點的普通人。」「缺點」這個概念原文用到的是hamartia,那麼如何理解hamartia這個詞的含義呢?
根據後人的解讀,hamartia指的是一種非道德品質的錯誤,就好像說一個人德行很好但是有點「小毛病」,這樣的小毛病往往是他個性的一部分,不妨礙我們與之交往,但正是這種小毛病卻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走向。(好像莎劇里哈姆雷特的延宕,奧瑟羅的嫉妒、麥克白的野心等等)「命運往往從你性格中的小瑕疵來進入你的人生」這就是亞里士多德要求戲劇展現給人們的道理。
據此,「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而悲劇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這裡的「更好」、「更壞」如果解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好壞是不符合亞里士多德的一貫主張的。那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呢?準確地說,這裡指的應該是一個人給人的印象是輕浮還是深沉,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展現出的「重量」。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里說:「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輕浮的品質給人以虛無之感,所以造成笑的效果,相應的,高貴的人有更高的生命重量,因此令人感到崇高。中國有句俗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也傳達了類似的意思。喜劇表現「輕浮",悲劇表現「莊重」,因此,所謂"更好"「更壞",就是"更輕"和「更重」。
綜上,這句話可以解釋成:對莊嚴的摹仿造成悲劇效果,而對輕浮的摹仿則造成喜劇效果。
此外,根據原意解讀的話,有人把「更壞」解讀成「更丑」,也就是「更滑稽」,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喜劇表現滑稽丑角,悲劇表現崇高的英雄」。這樣也很說的通。
首先亞里士多德肯定不是隨便那麼一說……
學過高中歷史的人都知道,教材上對於亞里士多德的評價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所以亞里士多德為了彰顯他什麼都懂點兒,就對古希臘一大堆事兒都要評論一下。
下面說亞里士多德說的這句話
這句話其實原意是指喜劇模仿的是比今天更壞的人,悲劇模仿的是比今天更好的人。
這和他對於悲劇的理解有關係,亞里士多德一直堅持的是「摹仿說」的觀點。在《詩學》里他對悲劇的定義就是
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的方式是借動作來表達……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時這種感情得到陶冶。
古希臘那幾大悲劇家寫的悲劇體現的大多數都是命運對人的控制,舉個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說,索福克勒斯寫的《俄狄浦斯王》,他的命運就是殺父娶母,所以最後他真殺父娶母了,無論說他多牛X多開明解救忒拜人民於水火之中。
由於古希臘悲劇大多數都是寫命運的,所以往往要把人往高尚了寫。飛得越高摔得越狠。悲劇的結局是英雄人物的失敗或者是毀滅。命運把人物高高舉起,又狠狠摔下來,造成驚心動魄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往往悲劇要模仿比今天好的人。好人沒好報,這個大家看到了一般都比較心痛,就可以達到亞里士多德上面說的,那種憐憫與恐懼。
古希臘悲劇的主人公一般比普通人更富責任感、人格更高尚,比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這些人身居高位,他們的覆滅是命運導致的,或者說某一股神秘的力量,而不是因為自身的缺陷,他們的覆滅是極具悲劇色彩,嚴肅有力的。而喜劇主要是源自酒神祭祀舞蹈和滑稽戲,它的描繪對象主要是丑的甚至可笑的事件。我認為,對亞里斯多德關於戲劇思想的理解不能脫離古希臘戲劇的範疇,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壞,你才會放心去笑;好,你才忍不住要哭
在《詩學》里,喜劇是由最初的諷刺詩轉化而來, 喜劇目的不在於教化大眾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方式,而是通過對顯示荒誕的描寫和誇張的演繹,達到諷刺一部分對象的目的,所以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寫的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
悲劇的目標是引起我們的憐憫和恐懼,達到凈化的作用,也就是把同社會或同時代中素質卓越的人遭受挫折以至毀滅的過程描寫出來,喚起人們以悲為美的心理感受。最開始是表現人與神和命運的對抗(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到了17世紀左右,演化為表現人與人自身的對抗。所以悲劇的目標是把人描寫的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喜劇美是把劇中人描述的更差,不是更壞,例如無厘頭的喜劇:即是一種搞笑的方式。
余秋雨在《觀眾心理美學》中提到荒誕喜劇把人生最深層的苦難與將死扭曲,送進顛倒的喜劇王國。而鬧劇一般屬於粗俗喜劇之列,即通過逗樂的舉動和蠢笨的戲謔引人發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蘊。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喜劇的特點。在感受上的特點是笑;在內容上的特點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內容上的虛偽、滑稽和愚蠢。(單純的高興開心不是喜感);在結構上的特點,是喜劇有一個對「可笑」表示笑的旁觀者。
旁觀者要對「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須具有某種超越性。
簡單來說,喜劇是一種「俯視」即劇外人對劇中人的俯視,從而產生了觀眾的崇高感的,才可稱之為喜劇。
悲劇美是美學的主要範疇之一。它是在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和悲劇性的藝術表現中對美的肯定,而且往往與崇高和壯美相聯繫,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並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引發人們深層次的審美感受,同時也是一種仰視。
悲劇是在毀滅的形式中肯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是對醜惡事物的揭露。這種揭露和喜劇中對醜惡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點。喜劇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醜的本質,引起人們的笑聲;悲劇則是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去揭露醜惡。在悲劇中醜惡的事物是作為美好事物的敵對力量。
讓我們看到更壞的就會感覺現在的生活很好,這樣生活起來就有喜悅;讓我們看到更好的就會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糟糕,這樣永遠生活在不滿足中這就是悲劇。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
題主這個問題我有這麼幾種理解
1.為什麼亞里士多德這麼說,依據他的「學術水平」分析,他何出此言?
2.那句話是否準確,對藝術作品(悲劇、喜劇)的特點是否具有高度概括性?
3.現在有人引用他的話 評述現在的「戲劇」,是否合適?
4.當時這句話是在什麼情形下被說出來的?
……
推薦閱讀:
※有哪些詩詞作品將現代名詞完美融合入了古典格式詩詞中?
※如何鑒賞顧城的《小巷》這首詩?
※如何評價海子的《自殺者之歌》?
※《南山南》堆砌意象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直白的意象描繪畫面感,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托斯卡納艷陽下》前言中「中國的詩歌描述過:用文字再現經歷,無異於生活了兩次」,這篇詩歌原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