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正念?

我對正念的了解不夠深入,所以想在這裡求問。

我看到一則關於正念的簡單描述,說正念是對此時此刻的想法和感覺不加評判地接納。

如果這樣去做,不良情緒可能會立刻緩解。但是否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正念沒有正視問題。

所以,如果從促進人格成熟的角度看,正念似乎不是好的策略。


15/07/08更新


一直遲遲沒有回答學習正念是否會變得淡漠這個話題,是因為雖然我有所心得,但還有可能誤人子弟,所以找了內觀的大師葛印卡的兩個問答放在前面。
問:如果都不起習性反應(正念中保持不評判的態度)豈不是很不自然?
答:我們不要起習性反應,而要學習以平衡的心去採取行動,並不是要變成植物一樣靜止不動,而是要學會如何積極正面的採取行動。
問:對這個世界沒有執取,人們怎麼生活下去呢?如果父母什麼都不執取,他們可能會對孩子漠不關心。人們怎麼能毫不執取的去愛,去過日子呢?
答:不執取並不意味著漠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者的無分別心」。身為父母必須用全部的愛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沒有執取。出於愛心,你做你該做的事情。假如你悉心照顧的病人,病情毫無起色,你並不會因此而哭泣,因為那是無濟於事的。你試著以平衡的心,找出其他的方法幫助他,這就是「聖者的無分別心」:既不是冷漠以對,也不是以習性反應升起憂慮,而是以平衡的心,採取真正正面的行動。

正念的核心之一是不加評判如實的接納情緒慾望執取等,而不是在第一步就告訴自己這些是不好的,我拒絕接受它;你認為它不好並且拒絕承認這種機制本身就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評判。正念並不提倡這麼做。
接納-——不做評判——以平等心觀察 這其中的目的是在於還原一個更真實的你,而並不是強行製造一個沒有感官和情緒的你。

======================================================================


此題與我有緣。

深夜看到此題,決定認真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在碼字期間我的內心始終充塞著一種動機,我無法形容驅使我躺下後想到此題決定爬起來碼字的情緒或動機是什麼,但是我能很清楚感覺到它就在那裡,並且鼓勵著我寫完第一篇長長的回答。

雜談完畢,我認為正念冥想式的思考是一種迥異於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思考方式。這是我的正念老師在不久前給我布置類似任務後自己認真燒腦的結果。(所以說此題與我有緣)如果拿計算機領域的一些簡單的名詞拿來做形容的話,那麼不妨將理性思考視作0,感性思考視作1,我們大部分的計算結果(思維過程)是由0與1(感性和理性編織在一起的方式)共同完成的。這種方式十分有效,能得出絕大部分答案。但是最優解並不一定非經由0與1這樣固有的兩個值運算得出,另一方面一些特異的問題用傳統的二進位來解決實在過於困難。因此模糊邏輯,模糊運算以及三進位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等計算方法和設備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正念就是諸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繞過這些繁雜的二進位計算得出一部分最優解的方法之一。

以我個人短暫的實踐正念的經驗,很多時候,正念的思考結果會以直覺般的形式展現在你腦海,用一位正念大師(名字已忘,出處是《正念冥想:遇見更好的自己》貌似是正念冥想的祖師爺,原諒我對祖師爺的不敬,阿彌陀佛)的話來說,正念是一種哲學式的生存方式。

僅以我個人的一次經歷做為分享,有一天當我走出辦公樓電梯時,我的同事問我,外面有沒有下雨,我掃了一眼大門,立刻告訴他,在下雨,然而實際上我的視力並不能辨別出門外的雨滴,那麼我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呢?當我意思到這一個疑惑後的幾個剎那,我才從理性邏輯處反推出了答案,因為我看到了門口一堆人在聊天,而且這個時間點扎堆聊天說明他們在躲雨,進而即使我沒有看到雨滴,依然能夠得出外面在下雨的判斷。但是,我是在以直覺作答後的幾個剎那才給出了這個判斷的邏輯支持的,而且是反向推理得出的,那麼究竟是理性邏輯思考在先還是直覺判斷在先?因此我確信,正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這種繞過縝密邏輯思考而又非感性的認知能力。

從另一方面展開,正念的一個特點是對自己的全心全意的接納和如實的洞見,踐行的時間越長對自己的了解就越真實。你的想法、感觀、見識有的時候並不真實,因而我們時常接受到錯誤的信息,受到偏見的影響。但是我們的心靈具有一個這樣的奇特特點,當你自己一層一層的發掘出自己的真實時,即使你不主動去思考如何改善你的生活,你的心靈也會自然而然的隨著你的發現而改變。即「你知曉」這個事實就會為你帶來巨大的改變。關於這個方面論述的實例可以用那些存在著某種心結或者心理障礙的人一朝頓悟或者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之下發現了真實的原因從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的例子來做實證。從你知曉的那一刻開始,你的生活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那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當然客觀的來說,洞見自身的法門絕非正念冥想一家,不過正念冥想是一種和宗教完全無關的冥想方法,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概會更適合被科學唯物論洗刷過全身的中國人一點?

至於當你如實的洞見自身之後的感覺,我也僅以我自身的一個方面的經驗大概做一個形容,這個形容是如實的洞見可以把你需要面對的對手分成好幾個部分,在這幾個部分中,你會發現有的敵人其實可以做你的朋友,而有的你認為十分強大的對手其實外強中乾。當然語言也只能描述這種感覺的一部分,其實我更希望題主或者看本答案的人能有機會通過親身體驗來明白正念是否適合你,是否能幫助你。

實際上正念是一種講究實踐的法門,當然與其把它稱為某種技能、法門或者某種玄學,我個人更願意把它視作一種生活態度。對我而言,正念給與了我一種獨特的視角,中性的觀察者的角度;與一種額外的選擇。我時常在生活與工作中選擇性的切換正念的being模式與充滿理性與計劃的doing模式來改善我的生活體驗。

初學者或者未接觸過正念的人質疑正念冥想的效用和可信度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但是正念冥想的另一個特點是,隨著我全心全意的踐行它的理念,我的質疑越來越少,甚至某一天評判正念本身這個行為都失去了意義——因為正念就是一種提倡不做評判如實接納的生活態度——直到某位老師突然點醒了我要我特地去思考這個燒腦的問題為止。

出於我的三觀。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其特性,因而正念冥想真的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就如同正念狀態下的我並不會對題主的質疑做出對與錯的評價,即使我承認題主觀點帶動了我的情緒讓我有意的寫一篇長長的回答。

我希望我寫的答案能減少一些願意認真看本答案的人的一些偏見。現代社會的文明之處就在於有更多的選擇權,我也衷心的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去嘗試一下這種不同的有關於生活態度的體驗,至少它能為你的生活增加一點不同的可能性。

至此,我想我已經能夠體會出那種充塞與我的心靈之間鼓勵我回答問題的情緒是什麼了,那是一種對正念生活的真誠的感激之情。

最後,由於踐行正念的時間有限,入門不深;雖然以上是我的真實看法,但仍不免有所偏見,也請諸位同好不吝斧正,不勝感激。


《silence your mind》一書作者Ramesh Manocha是冥想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專家。他用一本經典著作中的故事來詮釋「心智寧靜」冥想和正念冥想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是所讀過,講得最深入淺出的。
  出於某種原因,我們的年輕人越來越難控制他們的心智和情緒內容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一本標誌性的書,莫里斯·桑達克所撰寫的《野獸家園》。這本書自從1963年出版以來已售出19萬冊,出了兩個動畫,一個歌劇和一個長篇電影,這本書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在集體心靈層面引發了共鳴。
  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叫麥克斯,有一天他不守規矩,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間,沒有吃晚飯,心情很糟糕。他想像自己到一個島上,在那裡他遇到一個巨型怪獸動物園。一開始他被嚇到了,但後來他用自己怒視的力量馴服了怪獸。怪獸們認識到了他的力量後,拜他為王。他們如哥們般,像很有自信的怪獸那樣在島嶼上漫步。故事高潮是麥克斯組織了另一個聚會,充滿了粗野行為,即臭名昭著的『狂野喧囂』。
  怪獸瘋狂的跳舞和歡騰,周圍的狂暴之火不斷升騰。空氣中彌散著一種模糊的暴力威脅 - 甚至自相殘殺 - 怪物們在狂野的舞蹈中下探其本性之深處。麥克斯敏銳的觀察著他們,然後,出乎意料的將它們打發回去睡覺。那些巨大的、毛茸茸的可怕怪物乖乖地服從。怪物們睡著了,在這寂靜中,麥克斯意識到他其實渴望更高層的感覺 - 愛 - 並決定回家。怪物試圖讓他留下來,但麥克斯知道,掌控了這些野獸後,他接下來的使命是與他的家人和所愛的人相伴。
  在許多方面,這故事說明了每一個年輕的人必須經歷的旅程。為了成熟,他們必須認識、控制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和情緒。野性的思想和感受---實際上是野性的頭腦---是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的一群怪獸,如果聽之任之,他們將開心的地毀掉我們。出於某種原因,我們的年輕人集體意識中的「狂野分子」正步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熱,但是控制他們,送他們上床睡覺的能力卻已經大大減弱。
  發展出對我們的心智、情緒內容和內心世界的自我掌控力,正是冥想的目的。心智寧靜的體驗同桑達克書中的關鍵時刻沒什麼兩樣——麥克斯命令怪獸安靜下來,從而治住了這些難以駕馭的野獸。他學會了維護自己對它們的徹底控制,讓他們平靜,甚至睡覺。以同樣的方式,當我們被一個消極的感覺或思想,如焦慮、不安全感、怨恨、淹沒時,或我們可能對某些負面情緒或想法無法釋懷時,冥想的初步效用就是降低負面想法的音量,減少狂野舞蹈的強度。然後,稍加練習,我們將學會消除這些想法和感受,而不僅僅是打壓他們。
  我們可以用這個比喻來理解頭腦的本質以及正念和心智寧靜的差異。當麥克斯被怪物嚇倒,之後跟他們一起玩耍,他既不是正念,也不是頭腦空靈。他跟多數人一樣:沉浸在並屈從與自己的幻想,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拿這些思維和情感來自娛自樂。當他坐在看那些野性的傢伙舞蹈耍樂,但他試圖不讓自己涉足,這時,他運用的是正念。當他命令他們安靜並將它們打發上床,他已經達到了心智寧靜的冥想狀態,並因此可以在他的意識中創造一個空間讓更高尚的情緒更自由的湧現,如對家庭的愛。


以上在智性層面上大談「正念」的,仍然是形而上學的範疇。


通過國外的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可以讓人的大腦皮層變厚、海馬區變厚,杏仁核變薄。而這三個分管著人類的注意力、情緒、記憶、學習。

正念 (Mindfulness) 源自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四念住經 (The Scripture of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故有時也稱為內觀禪 (Vipassana)。
正念是有意識地把注意集中於當下而出現的一種意識,不作任何判斷的一種自我調節方法。
念字本身(心在今下)就是正念最好的寫照,「有意識地覺察、關注當下、不作評判」

正念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是一組以正念技術為核心的冥想練習方法, 主要包括禪修(Zen)、內觀(Vipassana)以及現代的正念療法。


人之心若鏡,物來相應,物去不留.


正念,並不是概念,無法理解。

只是,如題主所說的專注此刻,無評聘的覺察體驗

我想,與其說誰練習正念後不良情緒立刻沒有了,不如說不為情緒控制,有選擇的機會。

比如,很多人童年有不愉快的經歷,成年之後遇到困難和問題,動輒重提童年的事情。這樣做,傷害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自己給自己重重的第二隻箭。正念,這種覺察專注的練習,幫助我們少受第二隻箭的苦,更好的接納自己。

建議少看書,不聽人忽悠,超過三十人的培訓課程必須忽略。

不妨自己練習,當然最好和可靠的老師同學一起。


看了一些關於正念的討論,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正念從最近的概念上看,像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但是這當然是非常不準確的類比。
正念是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待自己當下存在的狀態,是being,是一個現實容器;這之後,思維是這個容器中輸出的認知結果,即將帶來doing,承載著一個人的品格能力的映射,也是一個人的三觀在正念的浸潤下,作出的積極正面的行動。
所以,正念不是漠不關心,它治療的是習慣情緒及反應對自身的持續傷害,在消除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同時,建立平衡之心,理解真實的自己,接受真實的世界,創造真正的適合自己的踏踏實實的幸福。
正念就是時間靜止的那一刻,無比清晰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呈現。剎那間的明了。


一行禪師的書里說,正念的三個功能:

一是覺知不對抗,就是察覺;

二是擁抱,即察覺之後可作出選擇——溫柔的擁抱;

三是舒緩、減輕難熬的情緒。

關於正念沒有正視問題,這一點其實是不對的,它是正視問題的,從開始的察覺到選擇擁抱都是在積極的處理負面能量,讓其回歸藏識,而這個過程也增加了自己智慧,會有了悟。這個也是可以促進人格成熟的。

如果你所謂的正視問題是把解決問題當成正視問題的話,我覺得這個理解是有問題的。

一點淺見……


正念很像全意識生活。

全意識的生活中有四個重要的心態:勿判斷、勿篩選、勿執著於某物、勿期待任何東西。每秒鐘我們都在進出天堂,上帝贈與我的一切,我都懂得,我都接受。正如簡嫃的那句話,上帝告訴我,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是應允了的。接受,就是自我豐富,讓世界進入我們內心,不要將我們的臆想強加給世界,不要只接納迎合我們心意以及與我們相似的事物。保持全意識不能急促,只做一件事心無旁騖。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不要在洗澡的時候聽歌。全意識需要持續的吐納並專註內心。我們需要容忍不確定,因為不確定是焦慮的源泉,我們之所以受未來和死亡的折磨,正是因為它們是兩種最大的不確定。我希望我的心靈能成為讓我穩定的源泉,我希望我能成為讓你有安全感的存在。

放大意念的場域,讓痛苦在儘可能廣闊的容器中稀釋,不要自我折磨自我禁錮。修鍊的方法就是繼續對世界的美麗保持敏銳,總有一刻,美麗會轉變一切拯救我們。

正念也希望我們能做到這些吧。


邪念,念有念無;正念,不念有無。


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狀態,有三個關鍵點,保持一種開放、接納、不進行評判的態度,對此時此刻的內外經驗,進行覺知。
有些人在提到正念的時候指的是一種方法,就是通過聯繫觀察自己的呼吸或者感知到的各種體驗來提高我們對自我的認識,鍛煉注意力。注意力是正念練習的核心。
我覺得廣場上大爺寫毛筆字,太極拳這些事情裡面也有正念,當我們平靜又專註的做一件需要投入很多注意力的事情的時候,其實就是處在正念狀態,所以除了佛教中各種禪修方法,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正念狀態。


轉一個正念祖師爺卡巴金博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吧~《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五日談正念,人生和創新》

這是之前睿心邀請卡巴金接受的一次訪談實錄, 是卡巴金博士少有的一次國內訪談,希望創始人的正版解答,能夠幫你解開疑惑~


正念來源於佛教,巴利語Sati翻譯而來,英文翻譯成了「mindfulness」,個人感覺這個詞有誤導性。有人解讀為「正確的念頭」,絕對是不正確的說法。Sati沒有所謂的正確或錯誤,保持正念就是保持覺知,如實觀察當下發生的一切。

看到上述很多長篇的解讀,其實「正念」沒那麼懸乎,也沒那麼難,感知一下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時,心跳、手握著手機或盯著電腦屏幕、氣溫。。。等等,用心感覺下,您已經做到了!

至於正念能有啥幫助,如何能持續保持正念,那就需要長篇解讀了。


截取朋友的一個分享圖片給大家看看。


正念就是修心


辦公室看這個,同事問我是不是要修仙。


自然而然。


最近卡巴金的《正念》看到一半,漸漸關注具體指導的內容。其實關於正念,動機在杭州 在知乎上的文章可以作為最初了解的資料來讀,因為既有具體的詮釋又結合了他的經驗。正念(心理學範疇內)真的是個熱詞,自從今年重新摸起心理學,凡是遇到的業內諮詢師都會在談論情緒與認知時講起這個概念。在了解以後,也覺得它對於hold住情緒和提高敏銳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沒想到無為的概念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沒如此接地氣運用起來,它剝離了宗教的部分,而是揭示了事物本身的存在。用動機在杭州的六個總結:開放、覺知、當下、不評價、專註、無目的。我想,無論是事物還是情緒本身,它都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們要做的,是與它共處。其實,我們每個人所以為的客體,其實都是經過主體「染色」後認為的客體。所以結合兩者,最近但凡描述人與事,都會在心中加上「我認為」三個字。

於是想到,今天還在說,世界真奇妙啊,每個人的內心對外在和別人的認知都如此不同,而語言是那麼有限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只能在反覆溝通中不斷靠近,卻永遠都無法做到真正真實的連接。可是,我們又可以做到儘管彼此不同卻合作一致,改造出我們的世界。

回到正念:不去評價自己,不去評價別人,每個人都是神奇的,在人生中關注當下,在交流中確定內心感受,用一種清醒但自然地處事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會好一些呢?

但這個好又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評判也都不一樣吧。不評價,觀照它們的存在就好了。


很簡單,一首歌讓你懂。《別人的痛》-關楚耀


正念 我的理解是覺知的念頭,反之則是無明的念頭。就是這念頭從哪來,應如何正確應對。要護善念,觀照自心。世人常是一念無明,念念無明。


人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一個能自言自語的,一個不能說話但控制身體、情緒、感受的。正念觀照就是前面的自我去觀察另一個自我的喜怒哀樂、以及它眼睛、皮膚、鼻子、耳朵等感受到的方方面面,刻意的修習這種觀察就是所謂的正念

這是我對它的定義,正念是個很模糊的詞,隨你高興理解,可以理解成冥想的一種,也可以說是修禪,具體看這個關於正念


題主真不是邪教派來的?


要不要再來問問 量子力學

通感 靈修?

問這種問題,不是蠢就是壞。


推薦閱讀:

經常愛幻想,幻想自己被關注認同!很多年了,很沉浸!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辦?
諸如抑鬱症、焦慮症這類的心理疾病是如何確診的?
邊緣性人格障礙怎麼辦?
什麼樣的心理陷阱束縛了我們?
總喜歡把事情往壞處想,怎麼改變這樣的性格?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正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