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各方面做的都不錯,結果反而不能把米聊做好呢?按說小米不缺人才才對吧?


原因有很多。關於資源傾斜等方面我不知道具體數據,也不太懂這些,就不聊了,談談我對產品上的理解吧。
以下純屬個人意見,不保證正確性,歡迎交流。
-----------------------
個人認為當年米聊還是有機會的。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個國內語音聊天app
2.產品方向走偏,沒有抓到用戶痛點
3.他們可能在戰略上避開了IM的紅海,把有限的資源拖進藍海廝殺
4.寫在後面
補充:

5.外界環境影響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6.用戶基數是騰訊致命的法寶嗎?
-----------------------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個國內語音聊天app

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一個先發即主動的遊戲規則。不考慮產品差異化這些問題,假設所有產品的所有條件都相同,即使後期巨大的資源差異,被顛覆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騰訊QQ.可能大家覺得IM這部分的用戶粘度如何如何高,不能拿騰訊舉例子。
那麼阿里的淘寶如何呢?
還有百度的搜索?
就像西蒙斯涅克演講里所說,這個社會有2.5%的人是革新者,13.5%的人是早期的採納者, 接下來的34%是中期接受者,然後是晚期接受者和最後的行動者。
絕大部分用戶是後知後覺,並且安於現狀的。那關鍵就在於如何快速地抓住這2.5%+13.5%的人。
當然,關於微信一年的推廣費比小米的融資都多這種事情,也是客觀存在的。
2.產品方向走偏,沒有抓到用戶痛點
這裡不得不提兩個功能。
米聊的塗鴉功能vs微信附近的人
當初米聊的塗鴉功能推出後,小米還有人志在滿滿地發微博說坐等微信抄襲。
然後張小龍推出了附近的人。
一舉奠定勝局。
我在這裡大膽地推測一下為什麼能靠這個奠定勝局。
IM的本質是什麼?
個人認為,一句話概括就是:
人需要去認識其他人,並在認識之後一起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其他的事情,可能是聊天,吃飯,看電影,****等等等等。
說到底人是有慾望的,而IM存在的意識形態就是更好的讓人們展現,釋放,發現自己的慾望。
QQ做的就是這麼一件事情。
米聊,微信也在做這件事情。
而QQ是PC端的,微信是手機端的。
總會有差異的,而這點差異可能就決定了產品的生與死。
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個人認為,從沒有任何一款電子設備,能像手機一樣24小時不離身地完全滲透到人的生活中,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帶上手機就像出門要穿衣服一樣理所當然。
這就是最大的差異。
而微信就挖掘出了這個差異。
好了好了,你想找人聊天,想聊完吃飯,想吃完飯看電影,想看完電影****,打開微信就可以看到附近的人了。
於是人們不用費力地在QQ查找好友裡面限定區域了,亂填資料的人在GPS定位面前也折騰不起什麼幺蛾子了。
於是再也不用苦惱好友一堆,全在外地,只能線上聊天這破事了。
於是再也不用因為找不到同一區域的人,而千里迢迢去見網友了。
於是在QQ里如何從線上順利地發展到線下這麼頭疼的問題,就被微信輕鬆地解決了。
至此,微信不火,誰火?
真正的產品經理應該是一針見血,看到本質,而不是想那些無關痛癢的細節。


3.他們可能在戰略上避開了IM的紅海,把有限的資源拖進藍海廝殺

個人覺得小米系在揣度用戶,市場化運作上是相當強的。
這裡不提過程中的手段好與壞。只看結果。
那為什麼米聊沒像小米手機這樣火起來呢?
我覺得這可能是他們戰略上的選擇。
因為在他們之前,試水IM的無一例外都死了。IM的路上,騰訊是一座避不開的大山。
而手機領域在中國至今都被認為是傳統行業,思路老化,落後在時代之外了,靜等顛覆。
在有限的資源下,是分給藍海還是分給紅海?
把資源投入到米聊中,藉助先發優勢去跟騰訊這座大山拼刺刀?
還是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手機中,趁高配低價這部分藍海尚在的時候拿砍柴刀清出一條康莊大路來?
這根本不是一個選擇題。
他們具體是如何決策的我也不清楚,或許他們也有別的考慮,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就是手機,就像滿大街都在用windows的時候還怕IE沒人用嗎?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臆斷。我看到其他的回答里有類似的聲音,就在這裡聊聊我的看法。
這條路也不好走,從windows放棄IE可以稍稍體會到一點。
而且產品的意識形態也不一樣。
很多用戶不在乎自己是否在用百度搜索,他們只要求我輸入內容,就能看到我想要的東西。於是360通過瀏覽器為360搜索導入了大量的流量。
很多用戶可能也不在乎自己用的是微信還是QQ,他只想在想做xx的時候能找到跟自己一起xx的人,這個xx可能是聊天,可能是約飯,可能真的是xx。
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我還得註冊?
什麼?我註冊進去發現我朋友都不在?
什麼?我朋友不在就算了,想xx的時候找xx的人也找不到?
那麼,再見了米聊。

4.寫在後面
最後我想用一個細節結束本文。
微信的員工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
「我們當時從米聊的賬號分配演算法可以估計到他們的用戶量,然後與自己的用戶量作對比。」
可能從這些細節也能看出微信開發團隊當時的狀態。而這些細節,也為微信的崛起,米聊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
全文終--2015-03-29

-------------------------------------------
看到了大家很多回答,我想再聊聊我自己的看法。
5.外界環境影響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這裡用數據說話。
米聊:
2010年12月份,小米科技推出米聊。
2011年6月底,米聊用戶達200萬。
2011年7月底,米聊用戶達300萬。月增長速度達50%。
米聊註冊用戶數已超300萬 月增長50%_網易科技
微信:
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台版本陸續推出。
2011年5月之前,微信積累了四五百萬用戶。
微信(維基百科)

微信沒有滯後米聊多久,聊3G普及率這種就有點牽強了。
米聊在7月份還能達到50%的增長率,足以說明米聊並沒有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數據顯示的信息很明顯,不多說。

6.用戶基數是騰訊致命的法寶嗎?
有不少人提到騰訊的用戶基數問題。
我覺得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基數決定小米必輸的話。
那為什麼易迅搞不掉淘寶?
這個例子可能有的人說淘寶用戶基數也很大。
那為什麼QQ安全管家干不掉360安全衛士呢?
為什麼QQ同學干不掉人人網呢?
用戶基數放在那裡。是優勢,尤其是在藍海領域是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也不是銅牆鐵壁。
我忘記在哪裡聽到這句話。
「騰訊是在不停的抄襲,一開始出的很爛,但是後來你會發現它出著出著就比『原著』強了。」
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
說到底決定性因素還是產品的意識形態。
如果一直是米聊出一個功能微信抄一個功能,你可以把他歸結為用戶基數問題,但事實明顯不是這樣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產品意識形態,單純的抄襲+大量的用戶基數,那現在就不會有微信,有的只是語音版手機QQ。

我始終堅定我在觀點1.里的話,絕大部分用戶是後知後覺,並且安於現狀的。
所以說沒有革命性地產品,用戶是不會如此自覺地在有手Q的情況下還會使用微信。
如果米聊對面的是手機QQ,那就是另一個思路了。
但微信等於是一個從手機QQ統治下的移動IM領域,擠掉了手Q,一步一步地拿下NO.1的全新產品。
至於我的結論,可以大膽假設一下。
如果張小龍的微信團隊待在了小米,那可能現在火的就是米聊了。
以上---2015-03-31


最有用戶基數基礎的來往都被微信轟成渣了····
我實在想不到還有哪家能敢跟微信正面交鋒······


騰訊的用戶基數太大,沒辦法啊,


sns方面企鵝是核武器!

微信和米聊的超早期用戶,話說當初米聊體驗甩微信一條街。現在也是。


米聊出的比微信早,可是當時miui的用戶基數沒這麼大

而且這種語音聊天太超前了,那時候3g網都不普及


我覺得拿米聊和陌陌比更合適一些


為什麼企鵝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易迅做好呢?按說企鵝不缺錢啊?

為什麼首富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來往做好呢?按說首富不缺錢啊?

為什麼度娘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有啊做好呢?按說狼廠不缺錢啊?

為什麼紅衣大炮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手機做好呢?按說數字不缺錢啊?

為什麼谷哥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G+做好呢?按說谷哥不缺錢啊?

為什麼巨硬各方面都不錯,就是不能把手機做好呢?按說巨硬不缺錢啊?

這是個哲學問題。
————————————————
個人認為米聊剛出現的時候miui還沒啥人用,而且當時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現在發達,3g剛出現。
而且以企鵝的用戶基數,幾億QQ用戶不是白積累的。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是朋友圈,熟人關係的粘度更大


社交是個先入為主的東西,Facebook來了一樣碰壁


非原創,純轉帖,原作者沒搜索到,侵權請告知立刻刪除。

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正式推出微信,僅僅過了14個月的時間,微信的註冊用戶數就超過了兩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其實早在微信出現之前,已經有米聊、陌陌問世,為什麼微信會後來居上,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寵兒?它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又有怎樣的市場價值?本文就來簡單的探討探討。
成功的因素
在信息社會裡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順應潮流,你不必非得引領潮流,但是你必須緊跟潮流。這句話對於騰訊來說是很貼切的,說騰訊是一家愛跟風的公司想必是有些有失公允的,在我看來騰訊還是一家很優秀的企業。但是不得不說,微信的推出的確是藉助了微信和陌陌已經吹遍神州的東風的。人們對於移動社交的好奇心被陌陌和米聊勾起,並開始現象出巨大的熱情,這時候微信適時地站了出來,迅速佔領全國70%以上的智能手機。在這個過程中,QQ龐大的桌面佔有率對微信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陌陌和米聊在宣傳上永遠比不了QQ消息,QQ郵箱的直接推送。巧借相似產品打好的基礎,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微信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便不足為奇。
為什麼不能說騰訊是一家山寨公司,因為騰訊也有創新。陌陌和米聊的確是為微信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然而微信並沒有局限於此,它的成功也離不開騰信公司的「微創新」。微信的一系列的微創新使得它能夠在眾多類似產品中脫穎而出。例如,「搖一搖」,「附近的人」,「二維碼」等等。拿「搖一搖」這個功能來說,用戶都覺得這個功能很好玩。輕輕搖一搖手機,系統就可以幫你找到那些此時正和你一樣在搖手機的人,它已經是對過去的僅僅「顯示在線」的一大突破,改變了我們的聊天模式,真正能夠做到實時交流。而「搖一搖」這個功能還有很多衍生,它背後還蘊藏著很大的價值。比如通過二維碼的輔助可以將電腦上的圖片搖到手機上,這不禁讓人將所有電子產品互聯的未來趨勢。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告別煩人的數據線。說回到微信的微創新上,微信的這些新點子都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可以看到它背後的團隊為之付出的努力,微信的微創新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使得微信如此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注重用戶體驗。微信自從推出以來,由騰訊副總裁張小龍打頭的微信團隊就一直保持對微信的專註姿態,在不斷更新的版本中,無論平台版本還是功能擴充,每個大版本都有質的變化。據聞張小龍每個禮拜都會特意搜索用戶對微信的反饋信息,對於有價值的新聞和博文,都會仔細閱讀;同時其在微博上針對用戶提出的疑問和批評,大多情況下也會親自解決回復,所以微信在對用戶了解和服務提供方面,也為日後微信的發展打好了基礎。而反觀米聊所屬公司小米,此時正將精力投放於小米手機身上,從而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殺傷力,這是也是微信後來超過米聊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信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個社交工具,但是它突破了傳統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工具的局限性,將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IM上做SNS,雖然有些風險但是潛力無窮。好友之間的互動不再局限於文字和圖片,微信的語音功使得好友之間的交流更加暢通。另外二維碼也是微信的一大特色創新。二維碼起步其實很早,只是其發展不是很快,但是它是一個很神奇的工具,對微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維碼是一個能很好的聯繫線上和線下的東西。它的出現不僅省去了我們登錄帳號時手動輸入的麻煩,還為商家的廣告帶來了不少便利,掃一掃就可以關注線上的宣傳活動,多方便啊!

其實一款產品的成功,不在於功能的多寡,也不在於宣傳的花哨,關鍵是要有能夠打動用戶的小細節,微信這款產品,從用戶體驗出發,尋找到與用戶生活娛樂相關的甜蜜點。「語音對講」、「查找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在滿足用戶本身對溝通強烈渴望的同時,也幫助用戶拓展了關於溝通形式與深度的思考。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微信將取代QQ成為社交領域王者微信變「危信」,騰訊該買單?懂產品從模仿的角度來說,騰訊是一個很懂產品的公司。這使得騰訊模仿的每一款產品都能夠穩定在一個既定的水準上,類似那種工廠化的產品開發。這使得騰訊在產品層面上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對於其他大部分也是模仿國外應用的小公司來說,要達到類似的水準其實需要更長的磨合期。
執行力作為一個大公司,騰訊在新產品上的執行力似乎並不遜色於初創公司。2010年12月10日,米聊發布Android版,12月23日,發布iPhone版;2011年1月12日,發布Symbian版。微信2011年1月24日發布iPhone版;27日,發布Android版;29日,發布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發布4個平台版本共44次更新
黃曉常坦言:如果大家都是模仿者,假如一個大公司在穩定性、微創新和執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創公司做得更好的時候,初創公司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Skype同騰訊一樣聚集了數以億計的即時通訊用戶,也同樣擁有很高的用戶粘性,但Skype最終淪落到了一個被數次出售的境地;Google、雅虎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也曾經什麼都去嘗試一下,但極少有成功的模仿產品

結論
1、產品品質是第一要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做
2、必要的微創新


有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天時」;
有一定的硬體覆蓋量,但在當時比不上其它軟體類流量平台,沒有「地利」
「人和」我不知道,但想來創業公司應該不乏戰鬥力。
(看來地利很關鍵啊。。)
------------------------------------------------
總結就是,成功地成為站在風口的豬,確沒有別的豬飛的高。


為什麼騰訊各方面做的都不錯,結果反而不能把拍拍做好呢?按說騰訊不缺人才才對吧?


覺得除了做手機外,小米在其它方面的能力最強的就是資源整合了。所以米聊成長的很慢很難。況且前面還有一個阿里的來往給它做「榜樣」。


一個軟體每次更新一個大版本號都變成了一個新軟體。這個著實難以接受。這是我的槽。


米聊還在逐漸的建立關係鏈的時候,騰訊直接把QQ的關係鏈導入到了微信里,加之舉全公司之力的推廣,微信的用戶很快超過了米聊。對用戶來說,米聊與微信是同質應用,關係鏈在哪兒,用戶就會留存在哪兒,所以用戶最終幾乎都選擇了微信。


微信把米聊秒成渣有兩個因素。
1是龐大的用戶基數。
2就是率先推出了附近的人。(關於這個你應該懂的)


主要問題不在於米聊,小米有多大的資源。多早進入市場。而在於騰訊及時醒悟。微信當時推廣的時候動用了QQ社交關係,微信社交關係很大部分是QQ關係的轉移。另外張小龍本身也不是吃醋的。


時機,用戶群基礎


還是有機會的,小米用戶到了一定數量級,之後他的整合力就會出現,直接預裝類似imessage,小米一直下的這盤棋,所以騰訊入股。所以這一塊中國移動還有機會。只是最後他們能夠把握嗎,易信進了一步,移動相比電信再看看易信就知道誰還有機會。。。


騰訊的標籤就是聊天社交,就和阿里的標籤是購物一樣,阿里做來往不也是一塌糊塗么?


1、微信有騰訊帝國的龐大用戶基數。
2、微信後的騰訊比小米更有知名度,更容易使廣大群眾接受。
3、那時候小米的精力使用在了系統、手機硬體開發。
4、小米不夠流氓。
ps: 微信與米聊覺我覺得微信更好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米聊已死


推薦閱讀:

應屆生產品助理/經理面試,應當多談點什麼?
換膚對中國的用戶來說真那麼重要麼?
如何通過面試判斷產品經理 PM 的實力?
互聯網公司產品部內部一般都開些什麼會議?
用什麼工具和什麼方法能夠實現高效的,快速迭代的交互原型設計方案?

TAG:產品經理 | 小米科技 | 米聊 |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