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這種問題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今天又聽到旁邊一個大人在問一個小孩子:『你是更喜歡爸爸呢,還是更喜歡媽媽呢?』然後那個小孩支支吾吾了一會兒,捂著臉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有不少大人喜歡問我這樣的問題,我也覺得很難回答,尤其是爸爸媽媽都在旁邊的時候……類似的還有一些阿姨問:『是我漂亮還是你媽媽漂亮?』
那些大人問這種問題是出於怎樣的心態?
這種問題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呢?
向各位請教。


我小時候一定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孩子
因為當媽媽的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低頭沉思了一會:「他倆沒一個好東西。」
我媽朋友:「……………」

我不記得這件事沒給我留下啥影響……但這件事被他們念叨了十幾年…估計是給我爹媽留下了嚴重負面影響…


我小時候:
「寶寶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媽媽問。
「我喜歡媽媽!」
我媽開心了。
「(#‵′)???」我爸的表情。
「因為媽媽很愛爸爸,爸爸有媽媽照顧,我只好喜歡媽媽多一點了!」
然後我爸充滿粉紅泡泡地看著我媽,表情多雲轉晴。

然後下一個考驗又來了。我媽立刻接著問:「那你覺得爸爸愛媽媽嗎?爸爸愛媽媽多一點還是媽媽愛爸爸多一點?」
「媽媽愛爸爸多一點。」
我媽徹底滿意了。
我爸表情晴轉多雲。
我說:「所以爸爸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有我和媽媽愛著,被愛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嘛。

=============================================
哎,感覺五歲的我好機智。。現在的我只會說「別問這麼傻逼的問題。」


這種傻了吧唧的問題,一旦問出口,小孩和父母總有人不會滿意。

我聽過一節導演課,聊到如何引導兒童演員。老師說,引導小孩的時候不要問開放式的問題,永遠要給他們提供幾個選擇項。不要問他們「你喜不喜歡巧克力」,因為上一秒還在吃巧克力的小孩可能下一秒就會告訴你「我不知道」;正確的發問方式是「巧克力和棉花糖你更喜歡哪一個」,這樣比較容易引導出理想的答案。

「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這個問題的狡猾之處,就在於強制的選擇讓人無法拒絕。然而小孩的思維是混沌的,在選項擺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之前,他很有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大人提出這個問題的假設是「小孩不會撒謊」,然而對於大多數小孩而言,很有可能的情況是「爸爸媽媽就是爸爸媽媽,對更喜歡誰這件事沒有看法」。

面對突如其來的選擇小孩要怎麼辦呢?聰明的小孩隨便敷衍,發問的父母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敏感的小孩可能哇啦一下就哭了,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感情不好了。老實的小孩隨便想了想,上一秒吃了巧克力,我更喜歡巧克力;昨天爸爸給我買了玩具,那就更喜歡爸爸吧。這個答案一出口,媽媽又不高興了:也不想想是誰天天伺候你吃飯睡覺,一個玩具就被收買走了。


高票答案里舉例了一個在日料店裡看到的高情商父母。

在日料店遇到慶生的一家三口。唱完生日歌,媽媽問蘿莉:開不開心?蘿莉:開心~媽媽:有沒有很愛爸爸媽媽?「有~」「那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媽媽忽然嘟著嘴問。蘿莉:更愛…爸爸。媽媽一把將女兒摟在懷裡說:好有眼光喔!媽媽也愛爸爸!一邊爸爸插嘴:但以後要多愛媽媽一點喔。

看起來一家人其樂融融嗎?可是旁觀者怎麼知道,在女兒說出「更愛爸爸」的那一刻,媽媽心裡有沒有咯噔一下?一下子摟住女兒這樣突然的動作是不是在掩蓋自己內心的失落?爸爸說要以後要多愛媽媽的話是不是可能雪上加霜?

大概是我小心眼吧。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social comparison(社會比較論),說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基準的情況下,就會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這種比較,很多時候都會造成自我心理的失衡和不快。本意是逗小孩尋開心,父母本人比著比著,會不會就把自己繞進去了呢。

猴年快樂,新的一年,少把小孩當猴耍。


我母親私底下問過我一次,我父母一起在餐桌上問過我一次。
當時我還在讀小學,他們正處在感情破裂的邊緣ヽ(。_°)ノ
我不太確定這個問題是否對我造成了負面影響,畢竟每天光是活著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挺痛苦的。不過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我的回答給他們造成了極其巨大的心理陰影。
第一次我母親私底下問我的時候,我什麼話都沒說。她抱著我哭了半天,我也不清不楚地跟著她哭。(-ι_- )
第二次他們一起問我的時候,我在仔細地吃完了碗里的每一粒米之後,用力地把碗摔碎了,然後用自認為最低沉最苦大仇深的聲音說出了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話:

「我愛中〇國〇共〇產〇黨。」(?_?)

我至今忘不了那時他們的表情。

==============================

好吧,一開始我答題的時候是匿名的,因為那段時間的經歷對我來說相對痛苦……本想著答完就算了,以後也不要再想起這個題目的′_&>`
正因為我經歷過這般痛苦,所以我基本預見到這個問題下的許多回答都會叫人心酸,尤其是像我一樣有同感的人更是看著看著都要落下淚來。
那麼,為了緩和一下這個問題下的悲傷氣氛,就讓我說出自己童年時的這段帶著逗比色彩的往事來歡樂下吧!出於這樣的想法,我寫下了這個答案。沒想到今天這個回答又出現在了我的首頁上,而且贊數還過千了|?ω?`)
其他也沒什麼想說的啦,希望在新年之際,這個回答能給各位帶來歡笑吧。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的故事

在日料店遇到慶生的一家三口。唱完生日歌,媽媽問蘿莉:開不開心?蘿莉:開心~媽媽:有沒有很愛爸爸媽媽?「有~」「那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媽媽忽然嘟著嘴問。蘿莉:更愛…爸爸。媽媽一把將女兒摟在懷裡說:好有眼光喔!媽媽也愛爸爸!一邊爸爸插嘴:但以後要多愛媽媽一點喔。

所以你看,哪有什麼不好的問題,只有不夠好的答案。

真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成為這樣的父母。


安啦各位,這算什麼,你們體驗過這種問題的進階版——「我們離婚你是想跟爸爸還是媽媽」嗎?

沒錯,不算上我父親出國工作的大概六年時間,這個問題我是被從小問到大。

最近一次被這麼問,是在半年前。我沉默片刻後對著話筒答,我無所謂,反正我大了,你們願意就分家裡的一套房子給我自己住,不願意我一直住在學校都沒事。電話那頭我媽急道,你怎麼能無所謂,你不是這個家的一員嗎,我為了你好才如何如何……我對著電話說,你們要真為了我好,或者真有那個決斷心,早就離了。言罷掛了電話,該幹嘛幹嘛。只是有些難過。
和小時候害怕家庭分離,受不了父母難過而難過不一樣。那次純粹是看清了事實——我父母並不在乎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他們也從來沒有分開的意願——儘管他們互相摔東西,彼此憎惡,打架爭吵,向我出氣——他們始終沒有分開的勇氣。「你想跟爸爸還是媽媽」不過是拉上孩子一起折騰的手段——把這個艱難的問題拋給我,然後欣賞年幼的我的忐忑不安,然後和我抱頭痛哭,然後感受一種母子同心的快感。
如果小時候的我酷一點,表現得多一點I don"t give a shit 的態度,大概這個問題也不會糾纏我十多年吧。

至於陰影。Come on,像我這樣的家庭,這麼小的事情早就不至於給我強壯的心臟造成陰影了。
不過,何必呢?
各位父母,如果你們的關係難以維持,那就不要維持,何必把這種情緒轉嫁給自己孩子?
如果你們關係很好,那又何必出這道題?家庭是一個整體,孩子無論回答誰,都先後會給三個人一起造成不適,這真是你們想要的嗎?

至於我。我獨立、孤僻、不習慣向人尋求幫助和安慰,內心的崎嶇百轉。不過我很擅長扮演正常人,也一直努力在向正常人靠攏。
那天有個知友評論我說,我覺得你只是嘗試用理智來和內心的缺憾共存,但這依然是很絕望的事情。
我聽了後並沒有感到自艾自憐。我只是想,所有人都是在用理智和自己的缺憾共存呀,只不過有的人的缺憾少些,活得容易一點罷了。抱怨和嚎哭無以成事。
大概這樣的理智和淡然,是我的家庭帶來的影響中難得的正面影響吧。人生有好的時刻也有壞的時刻,無論哪個時刻來了,都有過去的一天,大不必亢奮和緊張,其實說到底,愛爸爸還是愛媽媽也只是個愚蠢無聊不痛不癢的問題而已,和人生的諸多艱難比,不足為道。

夜深了,喝完這碗劣質雞湯就睡吧各位。


================================================
說自己的故事只是輔助地闡述一下事實。其實大家真的不用同情我,也不必義憤填膺。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沒誰擔保過我們,活著,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回報,有一個家就可以得到最好的保護和溫暖。沒有誰擔保過。
如果覺得委屈,大可以看開點。溫暖是僥倖,不溫暖才是人生。

青春期我也度過過一段相當痛苦怨恨的階段。我沒有選擇談論那些事情,只是因為不覺得它們值得被談論。我說了,責難無以成事。如今我只想安安靜靜地認真生活。爸爸媽媽你最愛誰這種問題,看了不過付之一笑。


「我女兒不需要回答這麼沒教養的問題」
講真,女兒三歲的時候,過年來了一個並不熟的親戚問女兒這種話,我就這麼跟他講的
從那以後,我女兒就學會了拒絕回答。
有人問她就會說:爸爸說了,這種問題我不需要回答

這個鍋
我背
誰讓你說我是你的王子呢

PS:我只是舉了個例子,不是說對誰都是這樣的說法,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能我說什麼就相信我對誰都同樣的說辭,標點符號都不變的對吧


"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這樣的問題是很危險的。

因為孩子對父親的興趣,和對母親的興趣,在家庭生活中,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最初孩子是對母親產生興趣,孩子將母親對周邊的關係,納入自己的親密範圍,產生對家庭,對生活的興趣。

而後,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產生效果,假使母親不能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父親身上,就會造成孩子無法社會合作,無法融入社會,不懂得分工交流,執拗於家庭的小範圍不前,除了母親之外,孩子將會無法想像任何人肯和他合作。

因此孩子將會對母親,產生病態的佔有心理,因為沒有任何人除了母親以外會成為孩子的奴僕,一個媽寶一旦進入不能和母親產生聯繫的環境,麻煩就開始了,他會利用各種辦法獲取母親的關愛,哪怕是在成年後的社會生活中,也在無意識的撒嬌,軟弱,博取同情,他可能動不動就哭泣,害病,來表示他是多麼需要照顧。

另一方面,孩子如果只對母親產生興趣,長大後可能會經常動怒,他會不服從母親,或與人產生爭執,來贏取注意。問題兒童中,我們發現各式各樣的被母親寵壞了的兒童,他們對父親,對合作,並不產生興趣,他們掙扎著獲得別人的注意,並抗拒由環境而來的每一種要求。

正確的方式是

第一,母親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將周圍環境納入母親的親密範圍,在親密範圍內活動,等同於在母親的懷抱中活動。

第二,孩子是不斷成長的,興趣不能集中在母親划出的親密範圍內,需要母親引導孩子,把孩子的興趣,引導到父親身上,造成孩子最初的社會化,培養合作能力,假如母親對丈夫沒有興趣,沒有愛,那麼這一項工作是無法完成的。

如果父親重男輕女,或者不愛孩子,那麼這一項工作,也是無法完成的。

父親愛孩子,孩子對父親產生興趣,父親,母親合力引導孩子將興趣,轉向圍繞孩子周邊的社會生活,比如幼兒園裡的其他孩子,朋友,親人,平常人,媒體媒介,分工合作。

因此母親的任務是雙重的,她必須給予孩子一個可信賴人物的最初經驗,她需要將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興趣與熱情擴展開,直到它包含整個人類社會為止。

如果這個母親,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母親,為了證明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讓孩子對自己前所未有的依賴,那麼孩子將會成為母親虛榮心的犧牲品,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就被母親全部毀滅,孩子對合作的興趣,也被母親毀滅,孩子將產生數不清的麻煩,成為一個熊孩子。

孩子將會憎惡所有使他產生興趣的企圖,因為對外的興趣,母親都教育了孩子,說外邊人對你的興趣都是有害的,既然外界都是有害的,既然世上只有媽媽好了,那孩子就要尋求母親的支持,才能探索這個世界,只有分到母親的注意力,只有求得母親的關注,孩子才能改變對世界的敵意。

同時孩子因為只對母親感興趣,孩子會認為一切吸引母親注意,分散母親對自己關注的人都是壞人,他會仇視父親,他會打罵弟弟,妹妹,他會惹麻煩謀求母親的關注。

所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婚姻不美滿,父母天天吵架,父母沒有愛情,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極度危險的,孩子會在最初的記憶里,認為世界是危險的,因而裹足不前,或對人的交往產生恐懼,因而患上社交障礙。

有些母親沒能留住丈夫,所以她希望完完全全的保存她的孩子,培養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許父母雙方都會為了將來的私利,而把孩子當作爭執的焦點。他們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的身上,愛自己更甚於愛對方。

讓孩子喜歡父母其中一方,不喜歡另一方,甚至恨另一方。

如果孩子發現父母之間有這樣的衝突,孩子會有技巧的操縱父母來爭奪自己,使父母產生一種競爭,來看一看誰最寵愛孩子,誰最遷就孩子,以至於父母之間對孩子的要求,沒有一致的標準,父親說不可以,母親說可以,孩子就會哭鬧到母親說可以為之,一個完美的熊孩子就在父母的雙標之下產生了。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是不可能被訓練出合作之道的,孩子最先感受到父母之間的無法合作,父母作為第一個失敗者,就會讓孩子對合作也失去信心。

婚姻的意義是兩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間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如果在任何一方面失敗了,就無法與生活要求協調一致。

家庭是一個整體,兩人都不應該有想要駕馭對方的想法。在家庭生活的全部行為之中,並不需要應用權威,假使其中一個成員特別突出,或比別人更受重視,那整個家庭一定非常不幸。

如果父親脾氣暴虐,而且想要駕馭家庭其他成員,則男孩子們會對男性應有的作風培養出錯誤的觀念。女孩子更會失去動力,失去勇氣,變得唯唯諾諾,在戀愛關係中呈現臣服,甘願被奴役的態度,有時候也會性慾倒錯,女性在這裡是暴虐男性的最大受害者。

如果母親富有權威性,強迫家中人的興趣,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整天對家庭成員叨嘮,女孩子們可能會模仿母親,變得刻薄而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地位,怕受批評,表現的恭順拘謹,保守不前,不敢參加社會活動,對待每一件事的態度都首先考慮: 誰是征服者,誰是被征服者。

以至於孩子們把人與人的關係,當作決定勝負的斗獸場,疲於奔命,好勇鬥狠,苦了自己,也苦了和他們相處的人,這樣的孩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友情為何物。

父親雖然在工作,是經濟的主要來源,然而這只是分工造成的結果,他應該保護家人,而不是以此貶低母親,金錢只是來源,而不是施捨。

有很多父親利用自己是經濟地位統治家庭,從家庭成員中榨取優越感,這是十分可恥也並不恰當的行為。在家庭中不該有統治者,每一個讓人感到不平等的機會都應該予以回絕,而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優越的位置,這無論對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一種變相的傷害。

在家庭中,父親母親是合作前行,而非是具有高低統御關係。

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絕對不是一件明智的舉動,更談不上禮貌。

這個問題把父親,母親同孩子的關係分離出來單獨審視,強調了寵溺偏愛,而孩子又不具備識別能力,很容易被成年人強化了待人的態度,淪為成年人,淪為父母虛榮心的犧牲品,變得失去興趣,失去好奇心,不願意合作,愛撒謊。

這個問題讓父母地位不平等,也扭曲了孩子對家庭關係的看法,成年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就好意思胡亂說話。

而父母以為獲得孩子的愛,就是自己是一個好母親,好父親的證明,其實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是不允許個人英雄主義的,無論是誰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只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才能誕生出美好的人。

我小時候也被人問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我當時就覺得眼前笑眯眯問我話的人其心可居,這是在挑撥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回答哪一個都不好,就會被其餘另一方問候,所以我就回答——【我都喜歡】

後來那個人還問我這個問題,我就把我的大白兔奶糖一扔,說:哈?你是想看我挨打的吧?

結果他還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很生氣的指著電視機上戴眼鏡的老爺爺說:我喜歡他。


忽然發現自己小時炒雞機智啊!
我爸媽從來沒問過我這種問題。
有一次我爸同事問我,你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我回答,我兩個都喜歡啊,一樣多。
他說,不行,非選一個。
我就問,你兒子更喜歡你還是你老婆啊?

他就和我爸說,哈哈哈哈老張你女兒太聰明了……

-----------------
評論里有朋友說我答非所問啊,那麼我的回答是,並沒有負面影響,我只是很反感這樣問我的大人,覺得他們非常不會聊天兒!

然後暗自下決定,以後絕對不成為這樣的大人!


我們家兩歲的小崽子被問過很多次,每次都回答很痛快!
「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姥姥!」
「喜歡姥姥還是媽媽?」
「姥爺!」
「喜歡姥姥還是姥爺?」
「媽媽!」
「喜歡吃蘋果還是小梨?」
「西瓜!」
「喜歡吃蘋果還是西瓜?」
「桃子!」
……
就不按你們大人的選項來,你咬我啊!


--------------------------------------
有人問是不是我們教的……真不是……
小盆友的邏輯啊搞不懂……
我們試圖過跟他商量你要從這倆裡面選一個啊,
他就開始轉移話題「我們出去玩吧好嗎」……
「好吧」……


我小時候會回答都喜歡一樣喜歡。
有些親戚或者爸媽的同事會問,那如果你爸媽離婚你跟誰呢?
「他們不離婚」

這樣的人也不見得是惡毒或者怎麼樣,但是真的是話題特別匱乏。那時候就能感受到,他們除了這些話也就真的不知道和小朋友怎麼樣交流。
後來長大了,問學習成績的,再後來問有沒有談戀愛的。。。都還是他們。

他們也知道這些事關他們屁事嘞,但是確實沒話題說啊,時事他們並不關心,見識他們又太少,冷場又好尷尬。。。

其實他們也挺可憐的。

~~~~~~~~~~~~~~~~~~~~~~~~~~~

嗯,評論區看起來似乎我的表達有些令人誤解…

我很深刻地記得,當年被問到如果離婚怎麼辦,我是真的很害怕所以會固執強調他們不會離不會離。還有別人說我是撿來的我也非常非常的害怕交流和沒有安全感。

所以首先,這種逗小孩的行為就是在作惡。

我說可憐他們,並不是給他們洗地的意思,而是長大以後,看到這一批人說話的情商總是很低不僅會傷害小孩子也戳大人還有些令老人家很不舒服的話,覺得他們作惡不自知,並且淺薄愚昧。

如果我有了孩子,希望能夠保護他/她,讓他/她對爸媽的愛永遠感覺到踏實,信任。


正確回答:


「你管得著?」


——「這小孩怎麼這麼沒禮貌」


——「成年人還問這種問題怎麼這麼沒教養」

另外
這明顯是一個諂媚大人的問題,他的眼睛一定是在獻媚的看著你父母。


有害,只能教孩子說:「阿姨你要和你兒媳婦一塊掉水裡了你兒子先救誰啊」


我小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好像還真沒有這不開眼的。不過即使有人問,我也會說我奶奶。
現在也是, 我奶奶。


差不多小學的時候,因為本喵長得可愛、賣得了萌,也經常被親戚問這樣的問題:
「你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呀?"
然後我就會告訴他們說
「我都喜歡呀!」
這並阻止不了他們,還是窮追不捨的追問我
「那你是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呢?」
我這時候就會機智的說
「爸爸和媽媽我各喜歡50%」
這種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效果奇好,因為親戚們聽到我的回答就會想,喲嗬,還會用百分數了!
然後就會把話題引到誇獎我的學習成績上去,然後再說說自家孩子。

後來,有次去大姨家裡,她是我兒時的老師兼偶像,沒有想到她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
「你是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呀?」
「爸爸和媽媽我各喜歡50%呢!」
我馬上答道
我大姨機智的笑了一下,追問到
「那你對誰是100%的喜歡呢?」
我當時就懵逼了,卧槽,這不按常理出牌啊。不過我馬上機智的回應
「最喜歡的當然是大姨了呀!」
我大姨聽了別提多高興了,笑得合不攏嘴,給我又是夾菜又是倒飲料。

所以說,這種問題除了起到逗小孩子的作用,還能從小訓練孩子溜須拍馬的能力。
不過,在我這兒還把逗成了一個專職逗比,也是造化啊。


我小的時候,大概六七歲

有一天看著電視,我媽當著我和我爸的面問我「要是我跟你爸分開,你要跟誰」

當時我也是苦情劇看太多加上天性矯情,作

我一副可憐悲催的臉回答「你們送我去孤兒院就好了」

我媽當即就愣了,問我為什麼

我傷心(作)的說,「不管選誰,另一個都會傷心的,倒不如不選,讓我自己悲傷就好了」

當時要是誰遞給我一支竄天猴,我立馬能上天:)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這是分割線對吧_ _ _ _ _


半年前的答案,突然開始有人贊(≧▽≦)/
好開心

給你們更個後續吧

我作完後,我爸爸指著門口微笑著對我說,
我們家門口前面就是個垃圾場,你隨時都可以去那裡住,不用回來了

確定我是親生的?!


機場無聊,佔個坑~
在客體關係理論中,個體的心理結構是以人際關係(互動)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我們通過不同的人際關係在內心中定義他人,又通過與他人的關係來定義自己。
毫無疑問,童年期與父母的關係構建是一個起點:信任還是懷疑、親密還是疏離、表達還是壓抑,都將影響今後一切關係的建立……這有點兒像老生常談的依戀類型:安全型、痴迷型、疏離型和恐懼型,但就我理解,童年期與父母關係的建立過程對個人人格與心理結構的影響之大遠不止於此。
所以讓孩子選擇站隊的做法是有欠妥當的,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或許只是個遊戲,但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將會造成不可知(關於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與消退,此處待展開表述)的影響。更嚴重的做法是讓孩子在父母的矛盾中選擇一方以對抗另一方,在我知道的案例中這將會對兒童今後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以上,待修改補充~


我爸我媽那兩個活寶一直問到了我大學-_-#


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爸爸和媽媽哪個做得對?

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如果我選擇任意一方,另一方絕壁要吃醋,並且反問我,為什麼不選他(她),因為我媽是家庭主婦,如果我選了我爸,她能絮絮叨叨好久,問為什麼媽媽做得有什麼不好?然後我的表情是這樣的(′?_?`),默默地聽她罵我這個小崽子沒良心+_+

至於爸爸嘛,他要是敢多說,呵呵,我和我媽雙劍合璧堵死他,讓他承認錯誤!

憋問我什麼感受,有時候覺得有這麼孩子氣的父母我也真心無語-_-#不過偶爾能當一下家裡的仲裁法官,我心裡也是很爽的啊,畢竟就這時候我才有發言權,平時就只負責吃了。。。。。。


我快二十了還有人問這種問題,可我爸媽在我小時候已經離婚了,而她知道……

不管答哪個都不好,我就很裝逼很文藝地回了一句:愛是有得比的嗎?
她安靜了。


我想說,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這種問題都是低級版了。我小時候被問的是——
【你在家你爸厲害還是你媽厲害?】→原話升級版【在家你爸打你媽,還是你媽打你爸?】(不誇張!)
【你爸媽要是離婚你跟誰?】(我爸媽可不是那種公開的「經常吵架」的夫妻)
【你爸媽要是生個弟弟不要你了,你怎麼辦?】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還有更過分的,不只是這些問題。

真正會留下的負面影響,不是問一句的【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的問題。
而是在這個環境氛圍之下,這群大人的這種心態,和他們在這種心態之下對小孩子的行為和教育。


推薦閱讀:

相與貌的區別與聯繫?
你認為有哪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哪裡有賣謝公屐?
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矯正身姿?
何為正確的觀點?

TAG:生活 | 心理學 | 教育 | 家庭 | 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