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只花 5 分鐘就完成了從診斷到治療方案給出,科學嗎?

真實事例,本市一著名的中醫女醫生,資深老太,每天找她預約的專家號要提前三天。她的治療 過程 基本就是 看檢驗報告,然後5分鐘內完成詢問到開藥方。
我讀書少,不了解
是因為這種大神級別的醫生都這樣,經歷豐富,對業務無比熟悉,所以對大多數的患者病情都是胸有成竹么?
而且這醫生治療的癌症

這只是舉個最近遇見的事例,不止中醫,西醫也這樣
對於這套流程 機器檢測指標-醫生看指標-醫生開藥方的治療流程
這裡面不同醫生的區別大么?
醫學界 對於疾病的治療 是否已經可以忽略人的個體差異,而這樣看起來輕易的從指標上得出結論和方案?

changelog:
2014-12-18 對癌症加粗,加下劃線標示
感謝很多專業領域的同學回答,說的都很明白。我想對這個問題補充一個疑問,同樣是看病,大病和小病之間,感冒和癌症之間 5分鐘診斷到治療這個現象都是普遍存在的么?對於簡單病症和複雜病症的定義,特別是對於不治之症的癌症診斷治療方案,真的也能5分鐘就給出么?


先回答問題:從接診病人,到給出診斷和處理,花3-5分鐘「科學」嗎?或者說能做到嗎?或者說這樣的診治效果是可以接受的嗎?以我的經驗,大多數情況是可以的。

醫學上有種說法,可能有70%的患者,在他一進診室簡單交流幾句之後,醫生就已經有個大體的診斷了。也不需要什麼神醫,只要是具備應有的臨床思維,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就可以做到。
醫生獲取診斷的過程,就是通過對患者主動提供的信息(病史)和醫生主動獲取的信息(體格檢查),按照各種臨床原則進行整合,然後給出一個初步印象。有經驗的醫生詢問病史會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體格檢查會目標明確,整個過程中大腦一直在運轉,對信息進行處理,等到得出初步印象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診斷了。然後是針對診斷和鑒別診斷的輔助檢查,比如抽血化驗或者B超、CT之類。等到醫生認為已經獲得做夠信息了,就會給出治療措施。這就是醫生接診病人時的大體流程。在哪些你熟知的重要知識或方法,外人卻常常因不了解而陷入困境? - 田吉順的回答里還有更詳細的解釋。
關於醫生常用的一些原則,可以看被醫院誤診為癌症的患者可以告醫院嗎? - 田吉順的回答以及下面的評論。
由於門診接診的大多數患者都是常見疾病,所以醫生思考的流程已經很熟練了,在3-5分鐘短時間內就給出判斷和處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也都是可靠的。如果醫生判斷這個患者的情況可能比較複雜,那麼他還是會更進一步的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時間就會比較長一些,不過這種情況其實所佔比例不高。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醫生頭也不抬的沒問幾句話就給你開了化驗單檢查單,然後拿了報告瞟了一眼就埋頭開藥或者開住院單,於是大家會有擔心。其實,醫生問的雖然簡單,但也都是瞄準了問的,以獲取最有效的信息;報告單雖然沒看多久,但也是瞄準了看的,只要可以提供有效證據就夠了。所以大多數情況,對於治療效果也不必太過擔心。

問題里問這樣做「科學」嗎?如果把這裡的「科學」理解成「有效」或者「可靠」,那麼就是上面的回答;而如果理解為「合理」的話,那麼我覺得不合理。
這個不合理,體現在醫生和患者的體驗都很差上。對於患者來說,前面提到的那樣的經歷,既然會對效果產生疑問,本身就說明這種體驗是不滿意的。
其實不但是患者,醫生對於這樣的體驗也不滿意。我曾經一個半天看將近100個患者,就是這樣的節奏,就像有一條鞭子趕著你一樣。我會在一個患者講述自己病情的時候打斷她,因為我認為這些信息對於我來說不重要。但是我也清楚,我打斷患者講述病情,就是給自己的醫療行為埋下隱患,每天下班的時候我都會擔心,會不會有哪個患者有漏下的什麼情況,會不會哪個患者因為診治處理太快而忙中出錯。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擔心是徒勞的。我只能寄希望於我有足夠好的運氣,沒有遺漏什麼或者出現什麼差錯。但是,你不能每天依賴運氣工作,我多麼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從容的獲取信息做出判斷,這樣的工作體驗真的很差!

在這樣的就醫環境下,似乎大家都習慣了醫生看病就是搞清楚診斷,然後開藥或者手術,給人看病和修自行車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我要說,這是不合理的。
確實,這樣的就醫環境是有原因的,因為你必須得儘快看完一個患者,才能使後面的患者也有機會看上病,這樣的局面不是醫生有能力去解決的。但是,這個畸形的社會環境所造就的就醫體驗,不等於說這就是對的;不是說大家都這麼做,你也有理由有借口這麼做,就等於這麼做是合理的。
不止一次看到有同行說,醫生看病就是給你診斷和治療,醫生不負責解釋情況,不負責醫學教育。我以前也曾經這麼以為,因為帶我的老師們就是這麼做的;但是現在,我覺得這不合理。
我一個哥們曾經給我說,他說我看過這麼多醫生,就覺得協和的專家好。他的這個好,不是表現在他懂得多,他診斷得准,他治療的效果好,而是說他會給我畫圖,會給我解釋,讓我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醫生看的是病人,而不是修自行車,你的工作對象是一個人,那麼你就有義務向他解釋清楚,而且是用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
是的,以目前的現狀,你可能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來詳細解釋,你有充足的理由說我真的沒時間來解釋教育;但是,有理由不等於這麼做就是對的,作為醫生你還是應該清楚,你的這種毫無解釋的冷冰冰的診治處理,其實是不對的,日後一旦你有條件改善了,就應該儘可能的去做好。否則,如果作為醫生的都認為醫生沒有向患者解釋教育的職責和義務,那麼即使是以後做了專家,每天看的患者數少了,他也照樣不會去做這項工作,最終扔給患者的還是一張冷酷的臉。

寫出這些話,不是想唱什麼高調或者熬什麼雞湯,只是想要提醒一下作為醫生的一些基本要求,這個離著高調還遠著呢。我們都在期盼著醫改可以改善就醫環境,而如果作為醫生還是那種修自行車式的理念,那麼即使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上午只看15個患者的就醫局面,恐怕患者也還是得不到很好的醫療服務。
==========================回複評論的分割線===============================
覺得有些評論還是挺有必要回復一下。
關於「教育」。這裡的教育不是像學校里老師教育學生,而是針對健康知識的宣教,這本身就是治療的一部分。比如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如何更好預防。醫療處理不僅僅是開藥和做手術,還包括了健康宣教。還有一部分的教育其實就是解釋,我為什麼建議你用這種方式治療而不是另外的,或者你還有什麼其他可選的方法,這些都應該是醫生有義務解釋說明的。

關於教育和解釋的效果。有人說這事兒我做不好,所以我就不做了——這種說法完全不符合邏輯。你該不該做這件事兒,和你能不能做好沒有關係,如果你應該做的,即使做不好,也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去做好,而不是說就不做了。另外,確實經常會有解釋不通的情況,不是說醫生水平不夠,確實是患者理解能力差或者專業背景不夠,你可以說我解釋失敗了,但是前提是你嘗試著做了,但是沒有成功,這和你壓根就認為這事兒不該做還是不一樣的。就好像大部分疾病我們都沒辦法治癒,難道因為這個我們就不治療了嗎?我們還是得治療處理啊。所以說,不能因為我解釋不通,或者我解釋失敗了,就成為不需要做這件事的理由。你努力去嘗試然後失敗了,和你根本就沒當回事兒,還是不一樣的。


答題主更新的問題補充:
中醫對癌症的診治流程我持絕對的保留態度,關於癌症還是忍不住多說幾句。
題主也說了,此醫生是看了患者檢驗報告後做的診斷,如果其中包含患者的病理報告,那下診斷可能5分鐘都不用,因為癌症的確診大多依靠組織病檢。再者,如果診斷只寫著「癌症」,那也太洋洋洒洒了吧,初步診斷都不能算。是哪個部位的癌症,胃癌肺癌肝癌還是卵巢癌?哪種病理類型,是鱗癌腺癌還是間質癌?哪個分期的癌,是0期ⅠA期ⅡB期還是ⅢA期?有沒有轉移轉移到哪兒了出現了哪些併發症?西醫一定會追究這些,中醫不清楚不作定奪。
再說處理。西醫門診如果有癌症患者,一般都會收入院,除非是晚期患者只想姑息治療等這些情況。入院後的處理更是複雜,要做一系列評估為患者設計治療方案,是放療化療還是手術,手術切除範圍有多大,所有都要考慮利弊,這個「處理時間」是按周來記的。中醫門診,拿題主舉的栗子吧,「5分鐘內開藥打發走」,想必只是針對併發症開藥,還有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哎我編不出來了。
還有,診斷和處理間真的沒有必然聯繫,詳見下文。
最後,如果時間充足,任何醫生都願意給病人把病情解釋清楚、葯怎麼吃說清楚,至少我是這麼想。但你知道嗎?我曾跟隨我威武的導師破了她一天門診量227的記錄,早8點到晚8點的一天回想起來簡直是噩夢,但那天的病人,沒有哪個願意改日再來或者更換醫生,這就是現在的醫療環境,也許改變起來不是那麼容易吧。

----------------------------------------------------以下為原文----------------------------------------------------------------

當一個醫生還是醫學生,他一定會面對這樣一本《診斷學》,620頁-106萬字的傲人厚度僅次於我大內大外科。這本書簡直給了每個醫學生騰飛起來的趕腳啊,「學完我就能給人診斷了,學完我就秒變豪斯了,學完我就能拯救人類了!」但是等眾老師忽悠完,講的是個毛線!書里全是碎片啊。n種常見癥狀、從頭到腳器官檢查、生化血尿常規腫瘤標誌物巴拉巴拉每個指標的含義...掛科率也如同它的厚度,僅次於大內外。
學了《診斷學》,離診斷還差很遠。

然後,才是讓無數醫學生競折腰的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所有常見病都分門別類在書中排排好,一個病一個病講,真正的診斷,這才開始,圖森破的醫學生才知道啊:

1. 初步診斷和確切診斷都叫診斷。
我還是忘不了我的大姨媽,大家歪脖子看下面這個圖:

來個病人,只需詢問月經史,只要月經不在正常範圍內就可以診斷為:異常子宮出血。意味著下這個診斷只需要,1分鐘。但是接下來負責任的現代醫學的醫生(懂槽點的不要戳穿我)一定追查具體出血的原因,這需要進一步檢查、排除、鑒別,一步步直至做出確切診斷的時間可能是,1周(檢驗報告出的奏是出的這麼慢)。2. 不是非等診斷明確再對疾病做處理。
我問你答。栗子一,急診來了肚子劇痛、腹腔出血快要休克的女子,是直接推手術室還是讓她去做各種檢查先明確病因?栗子二,一患者肺部腫瘤符合手術標準,是否非得確切診斷它是什麼性質什麼來源的腫瘤再做手術?明白人兒都好選嘛。
有種疾病處理叫做「對症治療」,你來什麼我擋什麼,原因大概是癥狀急、原因實在不明、就算診斷明確也沒有很好辦法這些。還有些疾病,尤其是在外科,明確診斷必須得開刀啊,所以栗子二太常見了甚至是常識,很多腫瘤要在術中做病理切片才能判斷性質,這也是為什麼術前診斷很多都寫著「XX?」,不是因為醫生白痴,是真不確定...

3. 下診斷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長到「沒來得及」。

謝天謝地,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常見病」,而醫生大部分時間也都處於類似機械的狀態,隨著科室細化,每個科室接收的疾病種類越來越少。常見病中的大多都有「診斷標準」,就像這樣:

太明確了好不啦~如果患者資料齊全,診斷真是分分鐘的事兒。插句話,誰說相同的診斷處理方法一樣的!就說性激素用藥吧,雌激素有口服有經皮有戊酸雌二醇有17Β雌二醇、孕激素二十多種能數到睡著,哪個病人用哪種方案,全靠個體化。
然而呢,有的病真的很罕見,這些病人不活在美劇里沒那麼幸運能遇到豪斯,甚至在有生之年都沒能確診,屍檢也許能找到答案。嗯,疑難病醫學很大程度上都是這樣被推動的。


一般來說,如果醫生花5分鐘10分鐘就能打發你的,說明你的是很常見的病,沒什麼大不了的。
雖然每個病人對自己的病都覺得是很嚴重的,但是對於醫生來說,一天見十幾個,一年見幾千個,十年見幾萬個,早就倒背如流了。

倒是如果你在看病的時候,醫生突然間有什麼特殊關照,這說明問題就大了。

舉我家遇到的兩個例子:
我外婆幾年前去某家大醫院,看「坐骨神經痛」(這個名字是某家社區小診所告訴他的,治了幾年都沒治好,所以才到大醫院來檢查一下)。照例就是一堆檢查,一拿到結果,就好幾個醫生圍了上來,然後又繼續開了一堆檢查。
循環了三次之後,最終得出結論:癌症轉移。因為已經很晚期了,全身都有,所以已經分不清楚到底是什麼癌症了。經過醫生討論,綜合考慮年齡和病情,也沒有什麼很好的治療辦法了,於是保守療法,半年後我外婆就過世了。

也是幾年前,我媽媽不舒服,吐血。以為又是胃潰瘍(我媽很小的時候就胃不好),去醫院找熟人開個葯。結果開完葯剛回到家,就接到醫院的電話,叮囑她明天盡量抽空來做一下全面檢查。
第二天她就請假去了,結果晚上我在家就接到了醫院的電話,說媽媽的病比較嚴重,要立刻住院,讓我送衣服等過去,但是堅決不肯在電話里說是什麼病。去到醫院找醫生偷偷一問:胃癌。
雖然後來做了手術,也做了化療,但是還是在三年前去世了。

所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除非你非常的高富帥或者黑直長,不然,醫生對你格外關注或者表示有興趣的時候,不是什麼好事。


大家都答的這麼開心,我也來湊熱鬧!

舉個栗子,恰好剛剛有個熟人介紹的患者驅車400多公里來找我看病,他總共花了6個小時來到我這裡,病人沒來,資料有當地醫院的肝膽胰脾CT平掃+增強的片子和肝功能驗單。

先說說我看片時的腦子裡想的啥:
左肝佔位好大,有壞死哦,動脈期有強化哦,門脈期強化明顯減退,肝癌沒跑了;膽管沒有擴張啊,不像膽管細胞型的,應該是比較典型的肝細胞癌;正常肝不多啊,肝功能怎麼樣?門脈有受侵,C期了,那就不能切了,只能介入了,沒門脈高壓導致的腹水,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嗎?會嘔血嗎?他們家經濟狀況如何?要不要上分子靶向治療?下腔靜脈有受侵,腹膜後淋巴結大了,肝外轉移了,這人慘了,才41歲,要做PET-CT嗎?肝功能呢?黃疸120多,間膽為主,肝功能這麼差?這下啥都不能做了,護肝吧!他的肝邊緣還挺飽滿的,不會是肝炎導致的水腫吧,有沒有合併肝炎啊?要查肝炎病毒定量啊,需要的話抗病毒吧;白蛋白不低,可能只是肝炎同時爆發造成的肝功能下降,那積極護肝的話肝功能有可能恢復,恢復了再做介入吧,門脈癌栓可以考慮放療,最近有些文獻說放療對門脈癌栓還是挺有效的。

嗯,你看我就大概連看片+思考總共用了不到5分鐘,大概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就基本上出來了,當然,這並不完善,因為資料也不完善啊!

然後呢,然後。。

我就花了半個小時到40分鐘把我的思路和病人弟弟講清楚。。。


故事說完,現在說5分鐘能不能做出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答案是當然可以,但是有前提,那就是資料要齊全,這樣醫生一看,基本上就有譜了,而且病人沒來,省下了查體的時間。你看我的這個栗子中,這個病人已經做好CT和肝功能了,做這些檢查要不要時間?當然要,但是在我這次診療過程中,這個時間是忽略的,要真是從頭開始看的病人,他能不跑幾趟嗎?另一方面,這個患者進一步的檢查,同樣需要時間,要入院後完善的檢查,多多少少搞個一天吧,這還是簡單的抽血檢查的,要是胃鏡啊,磁共振、PET-CT什麼的要預約的,那時間就長了!

下面說一些我個人對醫生診療思維方式的理解:

在小醫生階段,就是醫學生-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這麼努力看書學習,查病例,看文獻,主要還是培養一種對常見病、多發病的思維定勢,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定勢不一定是壞事情,因為它可以讓你一下子觸及臨床問題的本質,可以說遇到臨床問題可以不假思索地給出對應的診療方案,比如一看到血壓下降,先開靜脈通道,林格氏液全開,然後再考慮升壓,考慮原發病的治療。這是個好事。而且這時候就算小醫生因為思維定勢出錯也問題不大,反正沒有決策權,上級醫師可以及時糾正錯誤的診療方案,從中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但是在中高級階段,也就是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階段,有時就需要突破這個思維定勢,需要考慮一些少見病、罕見病的可能。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考慮到,如果不是這個病那會怎麼樣?是否這個病可以全面地解釋患者目前的臨床表現?也就是要腦子裡要多根弦,別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而能否突破這個思維定勢,有時候就是高明和平庸的上級醫師之間的分界線。

要知道,一個優秀醫生的成長過程,絕非是那幾本醫學書,那幾年規範培訓就能說過去的。他可能經歷過手段盡出卻無力回天的沮喪,品嘗過因判斷失誤導致患者痛苦的愧疚,遭遇過因資歷短淺而不受信任的無奈,還有上級的斥責,信心的喪失,前途的渺茫,科研的壓力等等等等,這些心路歷程,書上根本沒有提到,卻貫穿在一個醫生成長的全過程中。而這些,都濃縮在給你做出判斷的那5-10分鐘中,你還覺得時間短嗎?


如果看兩眼問兩句就知道你什麼病,說明你沒什麼大問題,因為癥狀太典型,病理研究相當透徹,對症下藥你沒什麼事。(誤診小概率事件暫時忽略)。

如果你去看病,醫生要問個半小時,看個半小時,估計你這毛病一時半會好不了,攤上麻煩事了。

如果去看病,一看兩三天,還要會診,估計你已經半隻腳在鬼門關里了。

如果你這個毛病看了一年半載都沒什麼定論,醫學刊物甚至過來報道。醫生護士特關切你,隔三岔五來專家看看你,問,要不我們換這種葯試試有沒有效果?恭喜你,你有可能可以冠名這個毛病。

自己要哪個,自己選吧。


對於經驗豐富的醫生,絕大多數都會有條件反射,他可以快速判斷你需要5分鐘還是半個小時來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這說明你的病屬於五分鐘那類的,這一類病的特點就是他的處理對醫生來說已經形成條件反射而沒有發現其他可能比較壞的情況,如果某個專家突然對你很感興趣的時候,恐怕不是什麼好消息~


很多去看病的人,一開始就搞錯兩件事:


第一,他們高估了自己的醫學知識與理解能力。
很多病,就算主任醫師給你解釋24個小時,你還是不可能聽懂。因為,你腦袋知識庫里,沒有聽懂這些所需要的基礎醫學知識。還有那些低學歷的,大字不識幾個,怎麼解釋?

比如因胃部問題而去醫院看病的人,有幾個人真正見過「人類的胃」?並清楚「人胃」的正常生理結構,「人胃」的各種常見病理結構?「人胃」的正常工作過程?


比如「幽門螺桿菌」,有幾個人用顯微鏡看過這細菌?有幾個人明白「幽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要叫「螺」、「桿」?為什麼它在「人胃」里會引起疾病?
(上面原來寫的幽門螺旋桿菌,經查是錯誤的,多謝評論里的知友指正)。

第二,病人去醫院看病,花錢買到的服務是「診斷」與「治療」,而不包括「醫學教育」。

還有一個事,醫院對於所有人來說,包括健康人或者病患,都是個危險之地。因為社會上絕大部分得病的人都集中到醫院來了,他們本身就是各種傳染病的傳染源。如果你本身已經得了病,抵抗力下降了,然後還跟那一群一群未診斷,不知道是否會傳染的病人混在一塊......

交叉感染 _百度百科 ,飛沫傳播 _百度百科,這兩條還請各位看看。

大家去看病,擔憂的不是知情權,是擔憂被坑了錢病還治不好,歸根究底是擔憂沒有一個能令大家信服的「醫療行業監督機構」,於是想自己親眼親手弄明白這病是怎麼一回事或者眼前這醫生是否可靠,才放心。但,外行人要在短時間內搞明白某一專業內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三分鐘看清一個人》這些東西也只有那些「坑錢雞湯書」能辦到。

看來,我們需要ICAC。

就我個人來說,去看醫生時,他能在30秒內幫我搞定診斷加治療就完美了!


不知道你考試做選擇題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感覺:
看一眼就知道答案的往往能做對;
在兩個選項間猶豫不決最後總是做錯了。


做事快,人家懷疑你不負責,做事慢,又會嫌你技術差水平低。總會有人不滿意的。就想起現在的理髮行業,老師傅分分鐘理一個髮,髮廊的Tony老師給你整一下午


題主的問題不過是「醫生看癌症五分鐘看完合理么?」 其實不過是忽略了一個概念的差異。就是「癌症」是普通人眼中的「大病」,卻不一定是醫生眼中的「非常見病」。一個腫瘤科醫生天天看得都是腫瘤,即使疾病本身非常可怕,對他也是常見病,也有確定的診療方案。

如果題主覺得看得時間長才能體現醫生對疾病的重視的話,醫院的確有必要多開幾個艾滋病門診和腫瘤門診讓需要心理安慰的患者多在那裡待一段時間⊙﹏⊙


大多數病都是常見病,醫生經常看,一般都是經驗豐富,尤其是老專家,所以五分鐘內作出一個診斷並處理方案是完全可以的。對於少數少見病,疑難病,醫生不一定能夠馬上診治,但是也一定可以在五分鐘內給出下一步的處理方案,比如該做什麼檢查、該換到哪個科去看,或者推薦某個更有經驗的專家看。所以說,一般情況下,這個時間就完成這個醫療過程來說是足夠的,但是題主可能也有所耳聞,某些外國專家一天就看幾個病人,一個人看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其實他們大多數的時間並不是在研究這個病情,而是在陪患者聊天,他們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病人少,然後為了給病人提供更多的人文方面的關懷,以及儘可能減少醫療風險方面考慮的,而在我國,醫生一天要看那麼多個號,也只能在不影響醫療質量的情況下,盡量壓縮就醫時間了。


有一種東西,叫「指南」。


門診醫生是這樣工作的,五分鐘不稀奇,三分鐘都不稀奇。
這個速度主要就是受輸入輸出設備限制。


視情況。
現在疾病種類很多,很多疾病亦難以診斷。但是以構成比例而言,一百多種常見病佔了超過80%的病人量,在分到每個科可能一些小科就三五種常見病。這種情況下,處理很快不足為奇。
題主你不僅應該看到個人的差異,也應該看到人類的共性。
當然,疑難病例和鑒別診斷另算,那個很麻煩。


首先要說,門診和病房是兩個概念。當然流水大的科室,病房裡醫生也不一定有時間和你解釋詳盡,但和門診打仗似的還是不一樣的。

從醫療角度,幾分鐘解決是沒有問題的。大部分病人,不需要在問診和體檢花太多時間;而少量疑難雜症,必須要依靠多種輔助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所以,幾分鐘解決是沒有原則性問題的

而對於病人的疑問,說老實話,絕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和邏輯來和醫生溝通;而醫生和患者溝通,目的是獲得足夠的信息而不是想和你交流。所以,絕大多數醫生並無和病人深入交流的慾望以及時間,信息量及可靠性還有病人的依從性是醫生首先考慮的。

但是,這麼做是有缺陷的。我個人並不喜歡和病人有太多交流,但是交流不足會導致信息缺失和依從性下降,而這樣對於最終的病程發展是不利的;所以,如果時間尚足,和病人進行較多交流是合理的。有些同仁前輩可能是觀念問題,這點只能由年輕醫生開始做起了。

最後,我有一句話對病人說,不要把手段當成目的,醫療最終是看結果而不是手段。不要因為醫生態度一般就覺得他是庸醫或者害你,有些老前輩就是這麼任性,但是,你要的是治病而不是哄騙。醫療終究不是服務業


一般高三學生做高考卷用兩個小時,小學生不明覺厲,這簡直就是神啊!這不科學啊!


想起以前的一個看唇齶裂的老師,有一次被患者投訴,說我們跨越大半個中國,排了好幾天隊才掛上你的號,可你不到十秒鐘就把我們孩兒給診斷了,這樣好嗎? 答:要是唇裂都要花十分鐘來診斷,你能放心讓這醫生看不?


說起中醫 我以前不是很信的 但自從在本地的中醫醫院遇到一位副主任醫師級別的急診科中醫才知道中醫的博大精深,號個脈如果直接開藥那就是沒大事,他叫你做的檢查只要做就能發現問題,我父親很長時間都得不到治癒的疑難雜症喝了幾副葯就見效了從此對中醫刮目相看


病人比較少的醫院,醫生普遍會更耐心一點。但是病人卻更趨向於選擇知名度極高的大醫院。同樣是三甲醫院,接收的人越多,越受病人歡迎,病人反而得不到醫生足夠的耐心,無法針對個人體質做出治療。而體質、生活習慣、生活條件,病史等等是決不應該被忽視的。醫生每天接診病人過多,確實很難保證持久的耐心,因此患者在選擇醫院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應該將能否在這家醫院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個實際情況考慮進去。

另外醫生與醫生是不同的,我確實見過每天只接受較少的病人,但每個病人都給其充足的時間描述病史,叮囑家屬注意事項,解釋病人的各種困惑。但也有醫生不管什麼病,統一一個看病檢查流程。曾經我因為胃部不適就醫,看病的人非常多,醫生讓所有人統一化驗幽門螺桿菌,超過指標的就是胃病,治療方法也一致。幽門螺桿菌超標確實會引起胃病,但並不是每個人胃部不適都是因此引起的,我個人當時就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他的方案對我的病並沒有效果,後來只好換家醫院再去看病。所以站在患者的角度來說,就醫前不妨多上網了解一下該科室各個醫生的口碑。現在很多醫院都有自己的網站,有病人的評價。也有像「好醫生」這樣的網站有很多醫生的評價,事先了解一下,都對就醫有幫助。

~~~~~

補充:
有知友說醫生看病時間長會讓病人不安心或者肯定沒好事,不如看病時間短點。這是什麼理論?

作為一個常年看病,病友很多的人,我得說醫生的耐心和細心有時候比葯都管用!人病了本來就提心弔膽,又不是專業學醫的,其實心裡一大堆困惑,甚至不能判斷自己到底病到什麼程度,醫生五分鐘問完病史、癥狀,開完葯,寫完病例,趕病人走,病人只會覺得被敷衍了,覺得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欠考慮,哪會覺得安心?

再說又不是醫生看病時間長我就會長出新病來。時間長短你的病都在那,看病時間短就爽這不是掩耳盜鈴嗎?看病時間短才可能有疏忽,漏過不易發現的問題,實際中很多疾病就是因為沒有及時發現,才造成不可改變的後果。

做醫生的很辛苦,不能面面俱到我們理解,但是還要為此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說不過去,好像這樣做還是為病人著想一樣。


前兩天一個探望病人的家屬,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暈厥,血壓下降,你覺得我如果不在5分鐘之內判斷出他是低血糖,立即給予靜脈通路+高糖口服。我還有命在這回答你這問題嗎?


推薦閱讀: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起作用的?
痛經到痛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手指劃傷了要打破傷風么?
得了足底筋膜炎怎麼辦?
心理醫生是否比常人更需要心理醫生?

TAG:癌症 | 醫生 | 醫院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