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是不是偽科學?
所謂營養師好多營養建議,都是照本宣科的教條,她們基本都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怎麼就成專家了?
還有人種和飲食都有所謂地域化差異,那些教條的營養菜譜真的是萬能的嗎?
暈死,要是協和醫院陳偉教授還有國內外那麼多搞腸內腸外營養的看到這個問題會不會氣得一口老痰噴出來…最簡單營養學應用的例子,如果身邊有人手術,特別是胃腸手術,術後是要禁食的,沒有營養學的指導,你知道怎麼給他營養液補充能量么?不同手術術後多少天開始進食合適呢?脂肪乳裡頭還要不要加比如谷氨醯胺之類的東西呢?沒有實驗這些問題能回答么?你知道這些營養液養活了多少廠家貢獻了多少GDP么?一個營養學專家必然是精通各種物質在人體內的生理生化過程的,明白對什麼樣的病人補充哪些物質能夠最快的促進機體恢復。這些可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什麼多喝魚湯雞湯的概念,任何一個營養處方,注意是處方!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事實上在如今這樣一個慢性病廣泛流行的時代,營養對於慢病管理可謂至關重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病人的營養管理,不同情況下應該攝入多少卡路里的食物,碳水,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如何配比,可不是血糖高了就用降糖葯,打胰島素,血糖低了就趕緊喝糖水這麼簡單…還有就是慢性腎病的管理,臨床上常用 開同 對病患進行營養治療,減輕機體氮負荷同時糾正脂代謝異常,降低蛋白尿,控制炎症反應等,是有明顯幫助的。根據疾病的不同嚴重程度以及病患的生理特點制定相應的飲食方案,這是很精確的一項工作,可不是每天一勺安利蛋白粉,一碗蟲草燉雞湯就能解決的問題…
要是把營養學想成單純的醫院裡頭炒菜做飯真是大錯特錯了…它是十分重要的獨立的臨床科室,營養學家不僅要解決燒傷創傷等急診重症病患的營養問題,幫助病患爭取後續治療機會,另一方面還要幫助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教會患者如何用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去延緩疾病進展,說白了就是你不能吃配好東西給你輸進去,你不會吃就教你怎麼吃對身體最好…(越說越像安利了…)
國內醫院不重視營養科是真的,請營養科會診這事對很多病患甚至醫生顯得莫名其妙…也不怪乎營養學在大眾眼中淪落到和保健品,食堂相提並論了…
竟然還說是偽科學…血槽都吐空了…前幾天剛寫了一篇介紹美國營養學專業的文章,覺得可以回答下題主的問題。您在這裡的疑問「營養學是偽科學嗎」, 我覺得應該先看您這裡指的「營養學」是何種營養學了, 如果是買保健品的營養人員和您說他們懂營養學,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忽悠。但是,如果您遇上了美國註冊營養師,那他們接受過非常嚴苛的營養科學訓練,才得以拿到「註冊營養師」的名號,講究的是「evidence-based practice」, 自然也就不是偽科學。下面是原文,希望能回答到您的問題。
----------------------------------------------------------------------------------------------------------
好多朋友最近問我,你們營養專業是學什麼的,是不是就是給人們搭配食譜?這個問題我聽了四年,於是今天就詳細介紹一下營養學的大概,不一定全面,望可以供各位做一個參考。
什麼是「營養學」?
在美國大學教育系統,「營養」 專業可以分為很多分支,就本科而言,我們可以就讀營養師方向,需要在ACE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Education i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授權的大學完成DPD (Didactic Program in
Dietetics) 課程;或者我們可以選擇非營養師方向的營養專業,相對前者來說這個更加偏重理論。舉個例子,在愛荷華州立大學,營養師方向的專業名稱為Dietetics, 而非營養師方向的則為Nutrition Science。
我們今天就來詳細了解一下「營養師方向」的營養學。在美國,如果要成為一名註冊營養師(RD= Registered Dietitian或者 RDN= Registered Dietitian Nutritionist),我們需要完成所有DPD課程,完成營養師實習(DI=Dietetics Internship),再通過統一的註冊考試。在美國範圍內,被授權有教授DPD課程資格的機構有200多個,被授權提供實習機會的機構有250多個,它們的詳單可以在AND (Academy o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網站上查詢到(http://www.eatright.org)。最近這幾年,營養師實習機會的競爭日漸激烈,全美範圍內只有大約50%完成DPD課程的學生可以拿到實習機會。
我們上什麼課?
作為一名營養專業的學生,我們在大學階段學些什麼呢?我查閱了一些授權項目的DPD課表: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拿愛荷華州立大學(ISU)和康奈爾大學(CU)作為例子。如下表格清晰地列出了每部分課程在兩個機構里所佔的大致學分數(1學分約等於每周一小時課堂講解時間,實驗課學分可長達3小時每周每學分):
根據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兩個項目對課程的要求是大同小異的,每塊區域都有所涉及,但是不同項目的偏重略有不同。簡要地說,營養學需要學習的基礎科學有統計、生物、化學、心理、解剖、生理、生化;專業課有四大類,分別是生化代謝與臨床營養、營養和飲食服務、公共營養、食品科學。營養的基礎科學課旨在為專業課夯實基礎,類似國內醫學的基礎課。營養專業課當中,我們會從不同層面學習營養(細胞、個體、人群、社會)。 在細胞層面,我們會學習正常的細胞代謝,例如營養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同時我們會在細胞層面學習異常的營養代謝情況,比如二型糖尿病的機理。個體臨床營養則注重在疾病情況下應該如何提供營養支持並且輔助疾病的痊癒。在人群層面,我們會學習不同性別和年齡階段的營養代謝的不同,著重在母嬰營養。在社會層面,我們會了解世界現狀,分析已經存在的一些公共營養項目,並且身體力行做一些公眾範圍的營養推廣。食品科學作為營養學的基礎,我們會了解食物的構成和它們的基本性質。在營養和餐飲模塊,我們會學習如何運作一個餐廳,從配餐、烹飪、經營到人員管理:與此同時學會的更多是溝通技巧和領導能力。
我們怎麼成為註冊營養師?
在完成DPD課程之後,我們需要申請實習,也就是上述50%刷人率的實習項目。這是競爭非常激烈的一步。通常來說,篩選條件通常包括但不限於本科階段學科成績、工作經驗、教授推薦信和面試成績。申請實習的過程類似於中國的高考志願填報,學生可以同時填報多個項目,從高到底排列自己的喜好,實習項目負責人根據收到申請者的質量從到高到低排列。志願填寫完成後,通過電腦配對,學生可以拿到最多一個實習。通常來說,我們需要自己花錢完成實習。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選擇實習和碩士或者博士捆綁的項目。單單實習可能會花掉6-14個月的時間,和碩士捆綁的項目通常長度在2-3年。實習結束並且合格後,我們才有資格參加國家註冊營養師的統考。這個考試在美國很多考試中心都可以進行,全都是多項選擇題,由於之前嚴格的專業訓練和嚴苛的篩選條件,這一步通過率比較高。
我們在哪裡工作?
註冊營養師可以工作的地方非常多,工作的種類也非常豐富。臨床方向可以做醫院的臨床營養師,給病人提供營養支持和幫助疾病康復。公共營養方向可以做社區營養普及、政府政策制定等。餐飲服務方向的就業可以在學校、公司、私人餐廳等。同時,現在越來越多和營養有關的機構,比如大型食品超市,都會有駐店的營養師幫助顧客選擇食品。
我適合學營養嗎?
學習營養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喜愛,因為所學的東西範圍相當廣,難度卻不低。在越來越多的人「吃飽」的現在,社會上與營養有關的疾病越來越多,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無一不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人們關注的點也從「吃飽、吃好」漸漸轉移到「吃得健康」,社會對專業營養師的需要正在逐年攀升。
將要讀大學的朋友們,營養學是你的菜嗎?
參考資料:
愛荷華州立大學營養學課表:Dietetics - Undergraduate Program (H SCI)
康奈爾大學營養學課表:http://www.human.cornell.edu/dns/academic/upload/Didactic-Program-in-Dietetics-09-p27.pdf
AND網站:Accredited and Approved Dietetics Education Programs
ACEND Fact Sheet
作者簡介:Simon Ye,畢業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Iowa State University) 膳食營養專業,現在是美國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學院 (Friedman School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
Tufts University) 的生化分子營養研究生。五年前棄醫從營養。深信擁有了孩童一般純凈的心,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純粹的快樂。
作者授權最初將上述內容發布在浙江大學營養學微信公眾平台「營養發現」,轉載需聯繫平台編輯部門。
激動地謝邀。
國內的營養師有兩種,一種是真正接受了至少四年的本科營養醫學學習的,當然,再往上甚至還有碩士、博士,教授神馬的也不少見。這類營養師大都分布在正規公立醫院,負責醫院住院患者的營養指導和調節,尤其是ICU等病房的危重患者的營養補給。我之前在的醫院,營養師們每天到各個病房會診,腿都快跑斷了……有的大型三甲醫院還有專門的營養門診,給患者提供營養建議。這些都是有真才實學的營養師,足可信賴,比如微博上的營養師顧中一、於康等等。他們的研究內容(例如對糖尿病患者、危重症患者或者運動員的營養補充的研究)對促進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絕不是偽科學。
上面說的營養師雖然好,但數量少,更多的是一些經過了幾個月的周末培訓、像考駕照一樣考到了所謂「公共營養師」證的水貨們。這些人必定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我的同學裡有不少考證狂人也腦袋發熱考了這個證,交了學費之後一切so easy,當然最後他們都不靠這個謀生,但其他人就不一定了……更何況現在社會上更多的號稱營養師的人根本就沒有證,全是坑蒙拐騙無證駕駛的黑車司機,主要目的是賣葯或者賣保健品。面對這些人,就別指望什麼科學了,科學知識用來騙錢的手段。營養師的名聲,就敗壞在他們手上。
所以說,不管營養諮詢還是看病,請去正規醫院。私立醫院或者小診所唯一的價值,就是讓你變成冤大頭。
現行的營養干預手段和規則其實是基於大量的臨床和人口研究的,雖然有很多存在爭議的證據不足的地方就是。很多權威的臨床指南(比如ASPEN,美國腸內腸外營養協會,他們有營養支持的指南)是根據現有證據不斷修改的。各種各樣的研究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干預手段,或者產生新證據鞏固或質疑現有的推薦干預方式。
在美國,營養師(RD)的訓練非常嚴格,最少也要有四年本科加一年臨床實習(答主除了四年營養本科還念了個帶實習的碩士),然後參加執照註冊考試。成為RD後還要不斷學習、參加會議更新自己的知識保持自己的執照有效。這些年的教育中有大量的科學、醫學課程,雖然很多人沒有參與臨床試驗,但是一般都有很好的科學背景和批判思維能力,他們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同時思考批判證據,並不會照本宣科。
至於國內怎麼樣,不清楚就不評論了。我們推薦營養治療的時候都要先了解每個病人的飲食習慣再給建議的,這是常識。
( ̄^ ̄)ゞ手機打字好煩!!!不是,營養學比較有爭議是真的。
題主你看到的營養學的確是在國內被用濫了的名字,這是我們國家政策不嚴造成的。
我在美國當時想讀營養學的,門檻還不低,尤其對外國人來說。營養學的課我有去聽,主要講以下內容:
首先,人的生理結構,尤其是消化系統。
然後講各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礦物質維生素等等在人體內的代謝與功能,這個是精確到分子的,是實在的科學。同時各種功能是以臨床實驗加以證明的(我們學校有營養臨床實驗室,專門做這個的)。
例如,兩組人,一組是對照(吃的不含某成分的餅乾);另一組吃的是含了該成份的餅乾。在研究員指導下吃完之後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小時、也可能持續吃一周之後),病人被抽血,體檢,看該成份對人體有什麼影響。數據再經過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另外,營養學也涉及到如何通過日常飲食來加強鍛煉效果、減肥、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
這是營養科學(nutritional science),和你說的那種考證的營養學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中國兩個概念被混淆了。導致真的營養學名聲也被帶黑了。看到這個問題,剛考完一大波期中考試元氣耗盡的我心都抖了。腦子裡有一萬種反駁的理由,一時竟也想不出來到底從何說起。
我現在在美國讀營養學,大二。肯定不能說自己是業內專業人士,畢竟還是個undergrad。可是回答這個讓人痛心又傷感的問題還是有資格說一句的吧。先給樓主看看我們專業的四年必修課。為了方便我只粘貼了科學課。剩下的如果有興趣可以點連接Curriculum -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CHEM-UA 120
Intro to Modern Chemistry (5) 基礎現代化學
CHEM-UA 210Organic Chemistry (5)有機化學PSYCH-UA 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4)基礎心理學NUTR-UE 85
Intro to Foods Food Science (3)基礎食品和食品科學
NUTR-UE 119
Nutrition Health (3)營養與健康
NUTR-UE 1023Food Microbiology Sanitation (3) 食品微生物學和公共衛生
NUTR-UE 1064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3)營養生物化學
NUTR-UE 1068
Introduction to Human Physiology (4) 基礎人體生理學
NUTR-UE 1117
Current Research in Nutrition (2)當前營養學研究
NUTR-UE 1184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3)食品科學與技術
NUTR-UE 1185
Clinical Nutrition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3)臨床營養檢驗和干涉
NUTR-UE 1198
Fieldwork in Nutrition (4) 營養學實地研究
NUTR-UE 1209Community Nutrition (3)社區營養學
NUTR-UE 1260
Diet Assessment Planning (3)飲食評估與計劃
NUTR-UE 1269
Nutrition The Life Cycle (3)營養和生命周期
PUHE-UE 70Health Society (4) 健康與社會FOOD-UE 1180 Food Nutri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4) 食物,營養與全球化社會
名字是我自己翻譯的可能有些欠缺,大家可以看個大意。其中加黑的是我上過的課程,在這裡比較有發言權。前面幾個基礎化學有機化學大家比較好理解,就是化學課,有試驗。一周4小時課四小時試驗。這都不是事兒,真的。讓我深跪不起的一節課是營養生化學。嗯..大約上課是什麼感受呢。
主觀感受是這樣的。
吐完槽我們來說客觀的科學內容。
是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我知道這對於一些生物化學專業和研究人員來說就是基本到不能基本的知識。但是要搞明白每一種碳水化合物,脂肪類,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的構成和代謝原理,不花功夫和時間是不可能的。20種氨基酸,各種維生素,包括無比多的b群維生素(B1 thiamine,B2 riboflavin,B3 niacin,B5 pantothenic acid,B6,B7 biotin,B12,Folic acid)的代謝和作用記起來學起來都需要努力。默默的補充一句。這只是一個學期里的一節課。
所以回答到現在,我希望樓主可以看到這是一門多麼以科學為基石的學科。
樓主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關於「人種飲食和地域文化差異」,這的確是營養學裡的一個變數。但是,不管是什麼地方的食物和烹飪方法,都可以細分到幾大營養元素中。比如我們我愛吃的鴨舌,美國人看了是大多不會想吃的。(我之前的室友就被嚇到過)但美國人會吃牛肉啊。鴨舌和牛肉都含有蛋白質。蛋白質本身的代謝是一樣的,雖然兩種食物的地域差距很大。營養學試圖去理解每種食物的代謝過程,在這個基礎上營養師可以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去推薦具體的食物,烹調方法,還有每餐的分量。我的professor說過沒有一個萬能的適合所有人的菜譜,營養師能做的做好的事情就是為個人,或者特定人群去定製合適的食譜。 所以樓主所說的萬能食譜的確是不存在的,就像沒有任何一種藥片能治好所有的疾病。
寫到這裡,剛開始的輕快的吐槽心情消散的差不多了,沉澱下來了一些憂心。樓主這個問題的背後顯示了我們國家這個領域的空白,多麼可惜了我們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很多次我在上課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是在國內,都希望我在這邊接觸到的豐富的食品營養知識是針對我們的飲食文化特點。當我上課拿到一本糖尿病患者替代食品餐的時候,我很希望國內也能有一本像這樣的出版物來指導糖尿病患者。我想把這本替代食品翻譯給爸爸看,可是翻譯到一半我意識到很多東西實在是不符合我們的生活習慣,也無法在國內方便的購買。那種讓人沮喪的感覺真的不好。但這也激勵著我去填補這個空白。
最後對於樓主,我想說,夏蟲不可語冰,我們每個人都有欠缺和不了解的地方。這個不了解可能來自於大環境的影響,但妄自定義卻是來自個人的決定。希望這寫對你有幫助,對大家有幫助。
以上。
大家何必噴題主呢?樓主只不過對國內的營養師感到失望而已。
那些在國內拿到三級營養師證書的同學你們自己想想自己營養師課程上都學了什麼?
順便百度了一個公共營養師的學習內容,敢問經過這樣的學習之後也好意思叫營養師?
營養學當然不是偽科學啦,不然醫院會診幹嘛要營養科參與吖!
給你偽科學的感覺應該是由於現在國內「營養學家」魚龍混雜吧,蠻多念個大專就冒充專家,或者略之一二就上電視亂講。我也很看不慣他們,但是國內專業的營養師很少,國家營養相關政策又不好,真正的人才都流失了,對於這種現象我也很難過。
營養學真的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絕非偽科學,希望不要有人再做類似的質疑,好心痛的呢~營養學不是,養生學是
營養學注重的是養,而不是治,臨床試驗真的不太實適用,並不能因此就說營養學是偽科學,中國的膳食寶塔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至少不能吃壞
東方和西方的飲食是有差距的,但是要是中國人根據地域來說營養食譜的話,我覺得只有一個口味的問題。
學營養學的大三狗表示很心塞,按理來說,營養師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就業方向,可是目前市面上那些帶著營養師標籤的「大師」所說的那些迎合市場觀點,連我等學渣都看不下去了。然後還有人來知乎上問這種營養學到底是不是偽科學的問題。。。。。。。。。。我更加心塞了。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把這個行業弄成這樣,讓我們未來的路變得更加艱難。。在這個行業還沒有專業化的時候,他們已經讓他變得商業化。。。他們或誇張,或斷章取義。他們丟失了自己作為一個專業人才的尊嚴。引導大眾接受那些更符合商業利益的觀點。。。。。。。。。。。。。。。。。。。。。。。。
可是啊,那又怎樣,未來不是他們的,是我們的。我們在努力。我們在積累知識。我在不停的向身邊的人訴說一些我知道的知識。。。。儘管力量有限。但是誰知道這個世界會不會因我而改變呢?嗯,誰知道呢╭(╯ε╰)╮(跑題勿噴)
「所謂營養師好多營養建議,都是照本宣科的教條,她們基本都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怎麼就成專家了?」啥叫照本宣科?難不成非要去實驗室拿小白鼠做過實驗的人才能當營養師?套用農夫山泉的一句話就是說,營養師不一定是知識的創造者,他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至於搬運的知識是不是真正科學家研究出的結果,以及能不能將科學的營養知識合理的建議給大家,那就是個人能力的問題了。
對於營養學是不是偽科學
答:不是
偽科學是:微博上的「999道養生菜」,朋友圈裡的「這麼吃活到99」,電視上的各種養生節目,農村裡早已經在吃激素的「土雞」。那群質疑中醫的人是被罵得太慘,轉戰營養學了么。。。
每年都有一群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人評出來十大難就業專業
每年食品科學和營養學都在榜首
那些天天泡實驗室的研究生,博士生們每天要看著這些扯淡的新聞,頂著家人,周圍的朋友天天「轉行吧,找不著工作」的壓力,還是沒日沒夜的重複做試驗,就是為了幫包括這些吃飽了撐的在內的人們解決過敏,腸內腸外環境,營養環境這些問題。
這些我都忍了,居然還有些人還要腆著臉質疑營養學的意義所在。
我只是想說
如果你什麼都不懂的話,就不要在這瞎嗶——嗶——。
每次看到像題主你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可笑。
如果你不懂,就保持沉默或者謙虛。
我認為這才是對一個你不了解的領域該有的一個態度。
所有的營養這方面的科研者,做實驗最後不是為了發幾篇論文,你要知道,最後研究成果出來了,造福的是全人類,包括你在內。已經在工作的營養方面的人,他們考慮你的身體各方面因素,各種環境考慮到位,給你制定一份健康食譜,幫你調理。這些人最後都是在幫了你,所以
請保持對這些幫助你,為你在做一些間接的直接的貢獻的人的該有的尊重。
舉兩個的例子,樓主想一下:
例子一:國內著名短跑健將A,有次比賽後腹部劇痛,救護車急送醫院,診斷胃穿孔,馬上搶救急診手術,手術後一周不能吃不能喝,全靠靜脈輸液補充營養,治療2周後順利出院。出院當天稱體重,那麼久沒吃東西,居然比手術前還重了2斤。
例子二:健美運動員B,本來體重85KG,為了參加80KG級比賽,賽前一周加強訓練,調節飲食營養,加強蛋白維生素攝入,減少熱量和鹽分的攝入,他的目標是80KG,皮脂5%。呀牙堅持,終於達成目標,一舉拿下國內該級別冠軍。
如果醫生和運動員都能通過營養學和運動來自如地調控身體狀態和營養水平,你還覺得營養學是偽科學嗎?當然這裡的營養學不是中國人講的什麼養生。哈哈,營養專業的我看到此題樂得不行~
營養學當然不是偽科學,但學了七年營養學的我只能說:營養學太過複雜,目前多數營養學的結論不夠科學!
食物成分極其複雜,各種成分之間又會相互起作用,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態甚至不同腸道微生物都會影響到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簡單認為某種食物富含某種營養素而建議多吃,極其不科學。
以前剛接觸營養學時覺得學了營養可以為人類健康造福,勵志要成為有良心的營養師。後來不斷深入學習才發現自己有多天真。營養學這門科學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各種理論不夠完善。經常會發現相同的營養成分不同學者研究會得到不同結論,甚至會皆然相反。有人說膽固醇怎麼怎麼壞,卻有人發現膽固醇各種好處,為了保險起見,營養學最常用的語言是相關性,肥胖與冠心病有相關性,反式脂肪酸能帶來心臟病的風險等等。說實話,這些結論意義真的不是很大,就像買彩票,對往期結果進行各種理論分析,買某個號碼的概率多高多高,但實際上中與不中各有50%概率,不因往期結果而改變。
營養學需要辯證的思維去看問題,各種因素綜合考慮才能真正為我們的健康服務,路途漫長,相信營養學這門科學會變得更科學!我個人對營養學沒有研究,但我相信科學共同體對營養學的接納。這也許是一門應用科學。就我了解的,甚至還有針對其他動物的營養學。
所以,營養學不是偽科學。
但這樣的答案,也許不能令大家滿意。大家之所以有這個問題,直覺原因不是對營養學的學科地位有了懷疑。而是因為有一批自稱營養學師(家?)的人對營養學的應用。
明顯的偽科學,那自然是一批自稱養生大師的人。但還有一批人,這批人懂科學方法,接受過正規教育。但這批人在實踐營養學的時候做得不夠好,沒有考慮到一些複雜的變數。但這不能說明他們就不是營養學師了。就像一個手術做得不太好的外科醫生雖然不如一個技藝高超的醫生,但他和一個中醫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所以,營養學本身是科學的。但對這一學科成果的濫用是很常見的,具體的案例需要具體分析,無法泛泛而談。額...樓主這問題問的...有有罪推定的嫌疑哈...不過既然邀了,我嘗試答一下:
「所謂營養師好多營養建議,都是照本宣科的教條,她們基本都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怎麼就成專家了?」
首先樓主對「臨床試驗」的理解可能有誤,根據度娘:臨床試驗(ClinicalTrial),指任何在人體(病人或健康志願者)進行藥物的系統性研究,以證實或揭示試驗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或試驗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目的是確定試驗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 臨床試驗一般分為I、II、III、IV期臨床試驗和EAP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是指藥物試驗,營養師一般給推薦的是食物或者保健品,不是藥物。我姑且把樓主的意思認為是有沒有人試過這些東西並證明有效。如果按照這個理解,照本宣科這事應該是經過「臨床試驗」的。有過臨床試驗才有「本」,或者說「本」應該就是眾人試驗結果的集合。如果營養師選擇了一個靠譜的「本」,那麼基本上都還是靠譜的。至於是不是專家,那是因人而異,我是相信營養學有很多靠譜的專家的。
「還有人種和飲食都有所謂地域化差異,那些教條的營養菜譜真的是萬能的嗎?」
沒有一種營養菜譜是萬能的,連做過嚴格臨床試驗的藥物還有耐受性一說呢。但是這些菜譜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有效的。地域化差異需要考慮,但也不能過度放大了。
最後:營養學不是偽科學。
這是我們基礎營養學教授推薦的文章,感覺寫得挺好的。
你聽過的「膳食建議」大都是謠言,因為營養學本身就不太科學
在遙遠的過去,營養學曾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學科。
壞血症會導致患者疲憊、貧血、牙齦出血、牙齒脫落。1747年,蘇格蘭醫生 James Lind 想要搞清楚水手常得壞血症的原因,於是對12名病人開展了第一個現代臨床試驗。水手們被分成6組,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食用了橘子和檸檬的人最終痊癒,這一顯著的結果說明維他命C 缺乏是壞血症病因。
這種解決營養學問題的方式在工業化時期之前非常普遍。當時很多惱人的疾病,比如壞血病、糙皮病、貧血和甲狀腺腫大,都是由食物中缺乏某些成分引起的。醫生可以提出假設並進行試驗,直到發現人們食物中缺乏的物質,問題解決。
可惜營養學不再那麼簡單了。今天,我們最大的健康問題往往源於過量飲食。人們攝取了太多的能量和太多的垃圾食品,引起癌症、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與壞血症不同,這些疾病更難控制。它們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而是隨時間持續發展的。治療起來也不是吃飯時偶爾加個橘子那麼簡單,而是涉及飲食以及其他生活習慣的全面研究,須要梳理出最有可能導致疾病的風險因素。
營養科學無法做到十分的精確。許多相關研究互相矛盾,有諸多瑕疵和局限。這一領域研究狀態的混亂也是營養建議令人困惑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對西紅柿防癌還是致癌、酒精對人是好是壞等問題無法達成一致,關於食物和健康的報道一塌糊塗,部分原因也在與此。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諮詢了8名健康研究員。他們告訴我,營養學研究面臨諸多困境:
一、隨機試驗難以實現
在醫藥領域,隨機控制試驗是公認的黃金驗證標準:研究人員將受試者隨機分配為兩組,對其中一組進行治療,另一組使用安慰劑。這種方法的原理在於受試者是隨機分配的,兩組之間僅有的區別是治療方式。於是如果結果有差異,就可以確定治療是導致差異的原因。
問題在於,對於多數重要營養學問題來說,開展如此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是不現實的。研究者很難隨機分配給不同組的人不同的飲食並讓他們維持這種飲食足夠久,以期發現特定食物是否會導致特定疾病。
英國醫學家和流行病學家Ben Goldacre說:「在理想狀態下,我會對即將出生的1000個孩子做試驗,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並讓其中一半終生只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另外一半終生只吃培根和炸雞,然後統計哪些人得癌症、心臟病的比例高,哪些人最早死去,哪些人皺紋最嚴重,哪些人最聰明等等。」
但 Goldacre 補充到,「我還得把他們全部囚禁,因為我無法強迫500人終生吃只水果和蔬菜。」
不可否認,科學家不能囚禁公民並強迫他們堅持特定的飲食畢竟是件好事。但是這也意味著在現實世界中,關於飲食的臨床試驗往往混亂不堪。
例如,婦女健康組織(Women"s Health Initiative)曾開展過最大型最昂貴的營養學研究之一。作為研究的一部分,該組織將參與試驗的女性分為兩組,要求一組吃常規飲食,另一組吃低脂飲食,期望她們維持這種飲食數年時間。
問題來了:研究者收集數據時發現,很顯然並沒有人遵守要求,兩組人的飲食基本沒什麼差別。「他們花費了上百萬美元,」哈佛醫學和營養學研究者
Walter Willett 說,「然而根本沒能驗證自己的假設。」
與此相反,就非常短期的問題進行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還是可能的。例如一些「餵養試驗」讓受試者呆在實驗室中幾天或者幾周,並對他們吃的所有東西進行控制。
但是這些研究無法估量特定飲食數十年產生的作用——他們只能告訴我們諸如短期膽固醇變化之類的事情。至於可能導致的長期健康影響就要靠推測了。雖說,還是有一些有根據的推測存在的
二、觀察性研究充滿不確定因素
於是,營養學研究者們放棄了隨機試驗,轉而依賴觀察性研究。這些研究要進行數年時間,跟蹤大量具有固定飲食習慣的人,定期核查哪些人患上心臟病、癌症等疾病。
這種研究方式確實有相當的價值,科學家藉此得知了抽煙的危險和運動的益處。但是由於這些研究不能像試驗一樣控制,往往會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精確性大打折扣。
案例:假設你希望對比常年吃紅肉的人和吃魚的人。有個困難是兩組人之間可能還有其他的差異(畢竟他們不是隨機分配的)。通常來說,吃魚的人更有可能是高收入或高教育水平群體,或更在意健康,而這才是導致最終健康差異的原因。也許愛吃紅肉的人更有可能愛吃油膩食物或抽煙。
研究人員可以嘗試控制「混合因素」的一部分,但是他們不可能控制所有因素。
三、飲食調研普遍不精確
包括觀察研究在內的許多營養學研究都依賴統計調查。畢竟研究者不能糾結於每一個個體,數十年如一日觀察他們吃什麼。因而營養學家要求受試者報告飲食情況。
這種報告顯然很有挑戰性。你能記得你昨天中午吃了什麼嗎?在沙拉上撒堅果或者配料了嗎?飯後吃甜點了嗎?記得吃了多少根薯條嗎?你很有可能無法確切回答這些問題。可是,很多現在的營養學研究依賴人們憑記憶對飲食情況的報告。
《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檢查了這些「基於記憶的飲食評估方法」,發現這些數據存在「根本、致命的缺陷」:在國民健康和營養調研(一項基於自我報告的國家研究)39年的歷史中,67%的女性所宣稱的卡路里攝入量「生理學上不可能」與她們身高體重指數吻合。
這可能是由於人們會在彙報飲食情況時撒謊,提供了更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答案。或者可能單純因為忘了。無論原因何在,這讓研究者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於是他們擬定了一些方案對部分誤差進行修正。
斯坦福大學營養學研究者 Christopher Gardner 說,在一些研究中,他向受試者提供食物。或者他會讓營養師仔細核查人們的飲食,比對其體重和體檢結果以確保飲食記錄準確,並引入誤差範圍以計入回憶不精準的情況。但是他承認包括自己在內,該領域的研究者做夢都想要更好的工具,比如咀嚼吞咽監視器或跟蹤「從盤子到嘴的運動」的腕關節運動檢測器。
Gardner 說,最好是「一台攝像機,一個胃植入監控,一個排便監控,以及衛生間里在馬桶沖水前收集你排泄物並實時發送報告的電子
裝置。」
四、營養攝入存在個體差異
好像嫌觀察研究和調查數據的問題還不夠多,研究者們又發現,不同人的身體對相同食物的反應千差萬別。這個混淆因素的出現讓營養學研究越發困難。
最近《細胞》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以色列科學家持續一周跟蹤監測800人的血糖以觀察他們對於同種食物的反應,發現即使飲食相同,各人的情況也有很大差異。這意味著「常規飲食建議的用處可能非常有限」。
「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的是,營養對健康的影響無法單純通過評估飲食來理解。」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和公眾健康教授 Rafael Perez-Escamilla 說,「來源於食物的營養元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種類繁多,與之作用的個體基因及海量的腸道微生物也千差萬別,這些因素
都會有很大影響。」
更令人抓狂的是,看起來相似的食物營養成分含量也可能差異巨大。超市裡成包批量生產的小胡蘿蔔營養成分很可能低於本地農場採摘的新鮮胡蘿蔔。快餐店漢堡與家庭製作漢堡的脂肪和鹽含量也不同。就算受試者的報告事無巨細十分詳盡,也無法完全考慮到所有差異。
還有食物替換的問題:你選擇吃一種東西時,其他東西就吃的少了。所以,如果一個人堅持以豆類為主食,就意味著他不怎麼吃紅肉或者禽肉。這引入了另外一個問題,他的健康狀況到底是豆類吃多了還是不吃肉類導致的呢?
關於最後一個問題,膳食脂肪研究給出了很好的解答。在跟蹤低脂肪飲食的人群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健康狀態取決於他們放棄高脂肪飲食後吃什麼。那些吃高糖、精製碳水化合物的人患肥胖症和其他疾病的幾率,其實不比吃高脂肪飲食的人低。
五、科學與商業的利益衝突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加劇了營養學研究的混亂。現在,政府對營養學研究的投入極度短缺,給食品公司和工業組織資助研究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這意味著一件很明顯的事,即很多營養學研究是食品、飲料製造商資助的,有些結果非常可疑。更麻煩的是,在解決利益衝突的條例制定上,營養學研究遠遠沒有趕上醫學。
「這麼多研究都是企業贊助的,」營養學和食品政策研究者 Marion Nestle 在最近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中寫到,「如此一來,健康專家和公眾對基礎飲食建議能有信心嗎?」
企業資助的研究更傾向於得出有利於該企業的結果。去年3月到10月,Nestle 統計了76項營養學研究,其中70份報告得出了有利於出資企業的結果。
她在文中寫到:「通常來說,獲得獨立資助的研究會發現含糖飲料與健康狀況不佳之間的相關性,而由碳酸飲料企業贊助的研究則不會。」
六、研究艱難 迎難而上
哈佛公眾健康和營養學教授 Frank B. Hu 說:「如果沒有營養學研究,我們不會知道孕婦缺乏葉酸會導致先天畸形、反式脂肪對心臟有害,也不會知道常喝碳酸飲料會增加患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風險。」
我問研究者信任什麼樣的營養科學研究。他們說,要本著兼聽則明的原則,不要只相信一項研究。還要審查針對某一問題的臨床試驗、觀察數據、實驗室研究等是否指向同樣的觀點和結論。使用不同方法、不同試驗設置的多個研究對同一問題得出相似的結論,就可以說特定飲食和某些健康結果之間有聯繫。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要關注研究背後的資金來源。「由獨立政府機構或基金會出資的研究一般會比企業資助的研究更加可靠。」 Nestle 說道,「主要是由於研究設計更傾向於開放式結論。」
關於如何吃的問題,沒有研究者說要吃什麼不要吃什麼。他們也不會魯莽地宣稱吃某種蔬菜水果或肉類會有特定的作用,只是就「健康的膳食模式」給出了一些簡略的建議:
健康的膳食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或無脂奶製品、海鮮、豆類和堅果;少量飲酒(成人);少吃紅肉、預加工肉類、高糖份食品、細糧,少喝高糖飲料。
另有顯著證據表明,沒有必要為維持健康膳食而剔除某類食物或堅持某一種膳食方式。個人可以靈活搭配食品以實現健康膳食,具體策略可以基於個體健康需求、飲食偏好和文化傳統定製。
營養學自然是科學 不然仲央領導一個個年僅90歲便過早地離開我們如何解釋?樓主所懷疑的定是那些電視上的養生賣藥專家和通過微信自學的民間養生大師了,而搞出什麼食物相剋,更是讓人深惡痛絕,現在碰到那些大談養生相剋的人真想上去給他打們一大嘴巴子,他們不是說蜂蜜和豆腐相剋嗎?真想買十斤豆腐十斤蜂蜜,全塞你肚子里把你撐死!
手機把這個古董題翻出來了。
雖然平生所學和營養學多少有點差異,但覺得同枝有難,若不出手,時日一久就會殃及池魚。
首先,請別一拍腦袋就稱呼學過些營養學的人叫營養師。營養師資格證沒個幾年工作經驗是拿不到的,謝謝。所以你所謂的「經驗」對於一個營養師來說是肯定具備的,不是那種拿到畢業證就可以闖江湖的坑蒙拐騙之流。
其次,我覺得你對營養師的就業認知屬於大眾普遍對營養師職業的不了解。營養師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是建議你吃啥喝啥,雖然他們有這個能力建議。實際上牛叉的營養師會被各種食品大公司聘請,負責檢驗和研發工作,當然不乏有些參與市場宣傳,用營養的角度來忽悠消費者來拓展市場。舉個我最愛用的例子:脫脂牛奶。脫脂牛奶活脫脫的營養概念炒作產物。實際牛奶脂肪含量只有3%左右,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少不少這3%毫無影響,但這個3%確會實實在在影響牛奶口感。昨天還答過一個例子:紫洋蔥和黃洋蔥的營養差別。無論海內外的消費者都認可紫洋蔥的「紫色」對身體有益。的確有益,但其含量從營養學角度來說4、5個紫洋蔥根本達不到有效劑量。但紫洋蔥的價格遠遠高於黃洋蔥。這也是一個很出名的營養概念炒作出來的產物。
業內人士的角度是:如果提出飲食建議的人叫營養師,我只能呵呵。我認為巴拉巴拉告訴你飲食建議的就是混醫學沒混好的人糊口的方式。或者是學醫學的好的人加修的一門傍身的技能。
營養師和食品工程在我看來就好比是動畫片「中華小當家」裡面的黑暗料理界。和醫生...拜託,其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
營養師和養生不搭界。學營養的人和騙子鑒別很簡單
問缺鈣怎麼辦?
學營養的:吃維D片。被追問:就這樣?學營養的撓了撓頭,要不再多晒晒太陽...
號稱營養師的騙子:吃***,吃***,吃***。多運動
突然又想到一個例子看看能不能鑒別學營養的和騙子的思考邏輯。
關於番茄,
騙子的句式是:番茄富含維生素C和番茄紅素,維生素C對人balabalabala,番茄紅素balabalabala,所以多吃番茄balabalabala...
但學營養的研究的是:番茄冷藏的話,一天維生素流失為整體的75%。而番茄罐頭實際營養流失實在做罐頭時候流失的35%左右,罐頭在冷藏過程中流失只有3%左右。所以整體番茄罐頭營養高於冷藏一天後的新鮮番茄。
謝謝!
營養師未來一直很好,只是和大家想的很好的方向有出入
推薦閱讀:
※健身用蛋白粉沖泡牛奶,會不會影響蛋白粉的吸收?
※純一水肌酸和肌酸鹽酸鹽有什麼區別?
※剛拿到體檢報告,尿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偏高,嚴重嗎?
※健身後,如果喝的是蛋白粉而不是增肌粉,那麼這些蛋白質是否有大量來補充能量而不是修復肌肉了?
※十三香是否含有不適合長期食用的成分?
TAG:營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