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 Apple Watch 的設計?

外形以及 UI 設計。


其實某種程度上沒法摸到手上的實體產品無論是手機還是手錶都不太好判斷具體設計怎樣,但對於apple官方給出的視頻演示來看,我覺得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東西可以看的,尤其是對於AW(apple watch)出來之後網上大量的吐槽,我覺得事實或許並不是那樣的。於是試一下從目前看到的信息來分析一下AW的設計。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插入利益相關:手頭上有三系統的移動設備,ipad mini 2、nexus 5、lumia 720,自認為非任何粉任何黑)


先從【工業設計】開始吧:



於表身形狀的吐槽,最常見的吐槽是「不如moto 360」。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往往忽視了對於實體產品非常重要的一點:尺寸。在moto
360剛發布的時候我也非常激動,高舉「買買買買買」大旗。但當moto 360真正戴到人的手腕上的時候,我就遲疑了。具體看我從網上搜的兩個圖吧:

現在,請想像一下這個尺寸的表戴在自己手上會是什麼樣子。(注意,這倆可都是歐美人的手)厚乎?大乎? ╮( ̄▽ ̄)╭


然後我們來看apple watch的上手圖:

同樣是歐美人的手。不知道各位什麼感覺,但我個人是覺得從尺寸上來看,AW比360更接近我們對於一隻手錶的感覺。(而且AW是有兩個尺寸的)


【2014/09/11更新】因為有評論提到了,我反思一下確實這一段主觀的陳述有點多,於是把兩款手錶的客觀尺寸貼一下:

moto 360: 46mm * 46mm * 11.5mm

Apple Watch: 42mm * 37mm * ?

38mm * 33mm * ?

(本來還想搜一下人體尺寸把歐美人和亞洲人的手腕尺寸放在這裡做參照的,結果英文水平不過關/搜索引擎不給力,搜不到歐美人的尺寸,只搜到亞洲男性的腕圍是180mm,寬度大約是60mm左右。作為參考吧。)



於形狀,確實傳統的手錶裡面是圓形的占多數,但需要知道的是,傳統的手錶無論是淘寶貨還是奢侈品大牌(尤其是後者),並不乏方形表甚至更多奇形怪狀的表的
存在。因此我不認為方或圓是評價一個手錶好壞的標準。圓表也有做成像LG那個那麼傻大粗的,方表也有可以做得很優雅的。不能因為在第一撥智能手錶都是方形
又都不好看就認為方形表都是丑的。

那麼,我們回頭來看這塊apple watch,渾圓流暢的金屬外殼,略帶弧形的觸摸屏,令處女座一本滿足的錶帶結合處,這些都是非常能提升產品質感的部分(看看視頻裡面那美妙的光影效果吧)。缺點是背後又大又黑的膏藥感測器(但似乎蘋果對這個部分很滿意,視頻的很多片段都有點故意展露這個部位的感覺)。

(這裡並沒有黑moto的意思,畢竟智能手錶續航是個問題,我相信只要可以的話moto並不是故意做這麼大的,應該是為了電池容量考慮。而圓形也確實美如畫,但僅是從設計的角度的話,我認為圓形+過大的尺寸和目前AW的圓潤方形+更恰當的尺寸相比,還是後者更合適。)


其實整個手錶的工業設計最令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錶帶的設計:

不知各位在觀看視頻的時候是否有留意到有幾個錶帶在合上的時候的那一聲「嗒」,聽到那個聲音的時候的愉悅感跟smart cover關上的那一下簡直異曲同工。

然後看到表身和錶帶結合起來的整體感覺的話,個人覺得運動版和普通版從視頻的感覺看來都是不錯,但高端版(具體叫啥忘了)的搭配確實有點被驚艷到:


以說除了右二以外每一個的搭配都非常贊啊,尤其是中間的那個。當然,要是說跟瑞士鐘錶比起來的話。。我不敢說必然比不上(畢竟很多細節需要拿到手上才能看
到),但還是有很大幾率比不上的。。。僅僅一個屏幕所能夠向別人表現的工藝就比傳統鐘錶少很多。請注意這裡的表述是「能夠向別人表現的工藝」而不是單純的
工藝,我無意去對比智能手錶的科技和傳統手錶的科技哪個更牛(因為我不懂),但對於向用戶表現這一方面,顯然是傳統手錶的科技更讓人觸動。

硬體部分到這裡結束,下面是【交互】部分:

在上一部分或許會有人感到疑惑,為啥沒提到錶冠和聯繫人按鍵?因為這部分我認為是跟交互聯繫更緊密,所以放到下面了。

首先拋出我對apple watch的系統(居然連名字都沒有真是)的最大感受:弱化邊緣

先來看看其它方形表的界面:

再來對比一下AW的界面:

請問各位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每個界面的邊緣在哪裡嗎?

當你無法感知到屏幕的邊緣在哪裡的時候,你對於整個「界面」的感知就會變得模糊,於是,尖銳、硬邦邦的方形屏幕給人的感覺就會變得更柔和。再加上圓形為主的界面元素和圓潤的外殼設計,我猜測當真正上手使用的時候,AW給人的感覺或許不會遜色於moto 360。

(話說,這界面的感覺還真是有點像windows phone啊。。。印象中很少看到有人吐槽諾基亞的手機邊框能跑馬之類的,或許是因為winphone這個系統的界面設計本身就弱化了邊框的存在吧。)

所以說,在靜態的界面上,蘋果用弱化邊緣的方式來儘可能消減了「方形手錶」所帶來的硬邦邦的不適感。


然後是動態的交互方面,這裡就涉及兩部分:觸屏交互和按鍵交互。

觸屏交互方面某些地方其實讓我有種Android Wear的既視感: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這麼小的屏幕,觸屏手勢也就差不多是上下左右划了。只是據官方介紹AW的屏幕有壓力感測器可以分辨tap和press,這一點可能是能引發差異化的交互方式的一個方面吧。


當然更重要的差異化在錶冠上。

錶冠在home screen的作用是放大縮小而不是上下滾動,這一點其實有點不夠直覺。因為錶冠的滾動方向是上下,這跟放大縮小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考慮到在這個系統上蘋果居然把所
有圖標都平攤開來了,可能是為了和iOS呼應的zoom
in/out的交互邏輯而服務吧。個人覺得,與其說為了統一iOS的交互邏輯而強行去靠zoom
in/out還不如向iPod的滾輪交互上靠。本來錶冠的滾動感覺也跟iPod的滾輪有點類似,垂直列表也會更加直觀。不過當然,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沒那麼特別了。

說到這裡,就得說到AW的整個系統邏輯了。

可以很明顯看出,整個AW系統結構還是基於app而不是基於信息或者功能的。所有信息都各自包裝在各自的app裡面,要用的時候就要打開不同的app。這個邏輯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目前為止都運作得很好,但這個邏輯適合手錶嗎?

在發布會上,Tim Cook站在台上介紹Apple Watch時,他講到「把iPhone的界面縮小然後把它綁在你的手腕上,這不是我們要做的事」。


是當我們回頭仔細審視這個AW的系統的時候,似乎蘋果所做的恰恰就是把iphone的界面縮小然後綁在用戶的手腕上。所有的信息都包裝在各自的app里
面。看完視頻介紹之後對於系統的最大感覺就是功能強大,app很多。但當我們去反思我們所需要的智能手錶的使用場景的時候,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精簡但準確
的信息展示和剋制而有效的交互操作,而不是功能強大,「can do everything」。

這一點上Android Wear做得就高明多了,把信息簡化成卡片和極其簡單的交互,剋制但有效。

這邊順便提一句,很多人吐槽說地圖沒用因為有手機,事實上我認為是有用的,但用處不是一個「地圖」,而是地圖背後的信息,即「導航」。換句話說,如果讓我來
設計這個手錶上的地圖app的話,我會把地圖的部分放到手機上,但是把導航的提醒(包括開車和坐車的時候的文字提醒和步行的時候或許可以加入方向提醒)做
到手錶上。

對於地圖這個app的設計或許也反映了蘋果在設計這個AW的系統的時候其實還是在考慮怎麼把iphone塞到手錶上而不
是把手錶作為iphone的輔助。其實把iphone塞到手錶里的邏輯倒也沒啥問題,我身邊挺多人希望能有一個精簡的手錶電話的,但那樣就要求手錶和手機
需要可以分開存在,但目前的AW顯然又不可以。

所以說,我認為在系統的設計上,蘋果可能有一點是沒弄明白的:

到底是設計一個功能強大的手錶,還是設計一個克制的方便的手機的輔助工具呢?

至於一些其它的。

快速聯繫人的按鍵個人覺得是雞肋,如果要打電話,為什麼不拿手機?哪怕非要用手錶打電話,這個功能的重要性真的能大到需要作為一個實體鍵來存在嗎?還擠走了錶冠的居中的位置!

這個功能我個人很喜歡,和yo有點類似,但比yo更富有感情,畫面效果也很贊。希望能儘快在手機上用到類似的app呢。


-------------------


總結:

【聲明:在摸過實機和未摸過實機之間我的判斷可能會存在巨大鴻溝,僅作參考,打臉請輕點】


工業設計的角度來看,如果總分100的話我給apple watch打80分,作為參照,尺寸失衡的moto
360我打75分,如果moto可以調整好尺寸的話能夠到90分。並不覺得目前的工業設計如部分人所言的平庸,雖不及瑞士鐘錶,但偶爾在某些瞬間確實會讓
我有他們倆在同一水平的感覺。

從交互設計的角度來看,系統架構我給65分,有點雞肋。界面設計給90分,無框式的設計相對Android的卡片式設計而言適用範圍更廣,尤其是手錶這種可圓可方的,可以參照moto 360下面缺了那一小塊對整個屏幕觀感的破壞。

總體而言的話。。。75分吧,不能更多了。雖然工業設計和界面設計確實都很不錯,但系統架構是核心,是用戶體驗的根本,影響太大了。

(註:本文所用的圖片來自Engadget中文版、百度圖片以及本人對apple watch的介紹視頻的截圖,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繫,看到之後我會馬上刪掉的)


感謝閱讀,歡迎交流探討!

2014/09/10

-------修改記錄--------

2014/09/11 第一次修改,增加了moto 360和apple watch的客觀尺寸。


提到智能手錶。大家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
我的觀點是:
一、手錶作為一個裝飾配件 其的外觀比功能重要。
就算功能再體貼,再完美,再人性化,丑得摳腳的手錶我相信很少人會願意帶。


二、帶上去好看比看上去好看 重要一萬倍。
很多配件,包括手錶,你可能看上去很喜歡,很好看,可穿上去樣子完全不能看。這樣的手錶,相信大家也是會持懷疑態度的。


結論是:一個350美元的apple watch 如果很好看的話。我是願意購買的,就算是只能跑時間。

所以智能手錶的需求跟智能手機很不一樣。單純的強調功能無疑是作大死。因為手錶能做到的一切功能,手機都能完成。所以從功能性,我傾向於只能手錶是作為只能手機的第二屏使用的。尤其是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5寸了。是需要第二屏的存在的。減少在碎片化的低頭,掏手機的時間。

帶著這樣的觀點,我們來看一下 apple watch 到底好看不?
這個是,單體的圖。

初看可能覺得不好看,是因為,我們從來沒見過這個樣子的手錶。有著天然的陌生和排斥。
這種極具個人風格的大師。創作出來的跟我們認知不同的產品,會有這樣的結果。
再看看這個是Ive設計的萊卡,是不是更加怪異。

所以說會有很多人覺得他看上去丑,很正常。

可以看出apple watch 更加的中性,一些。沒有上面萊卡這麼的極端激進。
可以看出,AW是收斂之作。或是經過團隊權衡的結果。

我建議還是先別急著下結論,等個兩三個月再看看吧。
(可能這也是蘋果近幾年設計的東西剛出來都說丑,過了半年普遍反映好看估計也有這原因)

再看看穿戴後的樣子。

會不會覺得好一點了。當然廣告不能全信。但是廣告裡面涵蓋的是apple watch對廣泛人群的適配。更加針對各種品味人士的定製。尤其針對女性市場。包括apple watch edition 更是有點時尚品牌的味道。

所以美觀性,別說看著好看就完了。搭配才是王道啊。一個款式也肯定是不可能跨越男女老少,各式人群的。蘋果注意到了其定製屬性。這一點我是認為方向是沒有錯誤的。
再看看moto 360

這個是紅點得獎手錶

moto 360的手錶 比較簡約保守。相對於apple watch一眼看去比較符合大眾的口味。
僅僅是符合而已,真正要帶的話,人群估計會少很多。(46mm實際尺寸估計會喲很多人望而卻步)
一款這樣的手錶,只有一個款式,局限性比較大。雖然我也很喜歡,但是我也能感覺到女生應該不會帶的。

而且我還真心不希望跟別人撞表。(這一點很多人吐槽,說AW就不怕?
我個人的看法是,AW的自定義可以極大的緩衝這一點,彰顯自己的一些品味。
moto 則是有點像大學裡面的格子襯衫總覺得很尷尬。)


所以apple watch 採用的錶帶款式,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可以說是apple watch 最大的亮點。可以預見很多用戶尤其是女性不會僅僅局限於一種錶帶。
(很多人跟我說MOTO用的是標準錶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我想回答,你看看樓下moto是怎麼換錶帶的,我真心一點興趣都沒了。錶帶的質量和搭配,我更加相信apple的品味而不是谷歌)

當然有點貴,349刀起價。我感覺成本很多花在了外觀上。你們不覺得apple watch 比moto 360 精緻很多麼?

至於功能性和UI界面

一、百搭。更上面一樣,針對錶盤,錶帶。看時間的界面都有十幾種方式。可能你大部分都不太喜歡。不過我認為總有一款適合你。就算都不喜歡,還有第三方開發啊。這時鐘不就像個壁紙一樣容易換么。

二、情感連接。塗鴉交流真心驚艷。可以稱做實時圖形版的「YO」。這種碎片化不能再碎片化的交流就只能適合手錶上而不能用手機代替。例如,工作閑暇調調情、手指2秒鐘解決。觀看也只有眼神移動。

三、作為手機的第二屏。手錶代替手機的一些碎片化操作。
信息快速回復,音樂功能表等。

四、相機取景器。

五、手錶的震動,忘了具體叫什麼名字。這種輕微震動是能夠取代鈴聲的。我本人十喜歡。

六、一些基本監測功,測距離,測心率大家都有就不說了。(功能有積極意義,作用持中立態度)

吐槽向
一、功能太複雜。像地圖真心無語,我還是掏手機吧。
圖片瀏覽是幾個意思,真心需要麼?
還有包括QQ,微博,pinterest 等一些應用移植不敢想像。

個人意見,一些深度操作的功能還是不太適合手錶。
(意見保留,等體驗再說)

二、密集恐懼症。尤其是主頁的圖標。第一次看到以為是示意圖,根本想不到居然是 主頁。

三、續航時間不明。沒交代基本就不抱任何希望了。

總得來說最後的結論比較奇葩。外觀方面反而沒覺得太多問題。
反倒是功能方面值得更多的考究。
我是傾向於相信大家看到實物的感受。 到時候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去applestore去試,就看口碑怎麼樣了。
假設口碑還不錯,限制apple watch 最大的命門。其實就是價格和電池續航了。

利益相關。我是準備購買的。
推薦也別網購了,直接去apple store 買。
想買穿戴式設備能用手錶就別用手環了。手環這玩意兒兩三個月就沒人帶了。
找個好看的,就算用得少,也能裝飾。真心不覺得好看也沒人逼你買是不。
當然apple watch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割線===============

在我看了發布會的重播後,陷入了思考。我們會不會陷入了2007年iphone發布的時候的我們的窘態?那個時候我們在吐槽什麼,我只需要一台能發簡訊,打電話的手機。你iphone這一點電量能看?我們只使用了智能手機百分之十的功能,說明絕大部分的功能都是多餘的? 這個場景看來現在已經還原到了apple watch 身上。我在想蘋果是不是會又一次改變我們的生活。


今後,我們習慣我們的手錶幾天一衝。我們習慣碎片化的操作全部花在手錶上。
像iphone受益於 app store 一樣 ,apple watch 也同樣受益於此。產生更多現在我們想都想不到的玩法。


想到這,我覺得我還沒有老。對新鮮的事物應該保持最大的熱情。


最後這段話同樣獻給安卓陣營的手錶廠商!


此答案共享了如何評價 Apple Watch?我的回答的部分內容。
————————————————————————————

Apple Watch 與其他智能手錶的不同,首先是將自己的定位設在了手錶而不是數碼配件。說具體點,別人搞的都是可穿戴的數碼設備,而Apple Watch 是帶數碼功能的穿戴品。其設計出發點的不同,使其有著完全不同的呈現結果。就如倍受好評的Moto 360,其設計團隊說道,時間在人的印象中,就是圓的。所以M360才能引起如此多的共鳴。但是Apple Watch對這款手錶的理解要深刻的多,而並不只是手錶普遍「圓形」的表徵。反面例子就是三星的 Gear 吧,屏幕下方的那個home鍵……

先說工業設計上。
Apple Watch(以下簡稱AW)的工業設計秉承著 iPhone 6 圓潤的邊角以及弧狀屏幕邊角與機體的無縫銜接。除去運動版的鋁製AW,圓潤的剖光不鏽鋼和18K金的質感配以弧邊藍寶石玻璃,整體性非常強,材質上就貼近了現有手錶的設計,非常高雅。從實物上看,AW的做工非常精細;錶冠等各處的細節都非常令人滿意,充滿價值感。

再配合不同的設計錶帶,可以得到不同的裝飾效果和身份定位,就像一個手錶作為珠寶所起到的作用。更多信息請移步官網:Apple - Apple Watch,其中的對錶帶有著完整的設計說明,從靈感到材料和工藝,都非常自信動人。AW的背面兩端有兩個小按鈕,按進去之後將錶帶滑出即可更換錶帶,非常方便。
關於錶帶的一些討論和評價,請移步如何評價 Apple Watch? - Hidden Ace 的回答

手錶側面的旋鈕「數字錶冠」仿製了真實手錶的錶冠,作用也類似,在交互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後面會提到;

背面的圓形設計包括四個裸露的感測器圓點,就像機械手錶背部裸露的機芯。四周刻著型號、材質和序列號等信息,也和機械錶的背部一樣。這些細節令人動容,引起對普通機械手錶的聯想與共鳴。

從這些點來看,Apple Watch 的工業設計就已經是非常出色了。AW還考慮了男女之間(或者就是不同人手腕粗細啦)的區別,有兩種表高(38mm/42mm),三種材質(9300鋁合金、316L不鏽鋼、18K金),每種材質兩種顏色(分別是白黑、銀黑、金與玫瑰金),好多種錶帶,每種錶帶還有多種顏色,同時蘋果也在鼓勵市場上的第三方設計更多錶帶,這再次說明了蘋果對於個人化的考量。另外,Apple Watch 功能如此豐富,表高卻只有38、42mm,要比功能相對簡單的 Moto 360(表徑46mm)小了很多,做工也精細多了。

再繼續就請看Apple - Apple Watch裡面的圖片,尤其是錶鏈,這些錶鏈的設計都太棒了。

再說軟體與交互設計。

主頁面和照片頁面都是以縮放的方式鋪開而不分頁,因為屏幕小,翻頁不知翻到什麼時候,直接鋪開配以縮放,便於瀏覽。Apple - Apple Watch 看此reveal視頻的42秒,注意界面由縮放到打開中間的時間應用時,一側錶冠的轉動,實際上比想像的方便。
有人提到裡面全圓形的圖標是為了接近機械錶盤上眾多的小錶盤,Jony Ive 在介紹視頻裡面提到主界面時說到「well new but somehow familiar」,也許是這個意思,但我覺得是指和iPhone的圖標相似吧。
圓形排列的圖標和打開時的交互細節,非常漂亮優雅。 具體請看介紹視頻 Apple - Apple Watch,8分50秒處,同樣的時間應用打開不同錶盤的樣子。蘋果為了設計這款手錶,走訪了全球的歷史學家,從而了解計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月相和陰曆的關係就不再說了,為什麼古人用陰曆,大家可以自行學習。發布會著重演示了一個太陽系的錶盤,那種對月相的數字模擬,實際上是在數字時代對機械手錶月相功能的再次表述。

還有花開的動畫,每次你貼近手錶看時間,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花或者蝴蝶在你眼前展開,陪你度過這短短的幾秒鐘時間,這其實就像奢侈品手錶的錶盤上用鑽石或者貴金屬等材料做成的精美圖案,但又有著某種細微的繼承發展。尤其後來添加的水母遨遊動畫,十分驚艷。(在10日預訂開始那天,我問Siri在幹什麼,Siri回答我,他正在和AW上的水母一起在時間的海洋里遨遊。)AW上的每一個蝴蝶、花朵還有水母,都是用高清攝影機拍攝的,並非3D動畫,正是這些細節,造就了非凡的時間感受。

還有帶有各種小錶盤的錶盤界面等等,這些錶盤可以讓使用者自己對手錶進行設計和定位,你心中的智能手錶是科技的,就添加上日程表、股市等等;你心中就是增強的計時工具,那就僅僅放上簡潔的錶盤,優雅靜默。
對錶盤中我有一點不太理解。手錶不是一定要圓形——對於可以顯示內容的智能手錶來說,方向屏幕確實更加合理高效;同理,錶盤也不一定要圓形啊,而AW的錶盤裡面,並沒有方形的。對於可以在四角添加工具的圓形錶盤我可以理解;但是簡約錶盤明明可以加上方形的刻度設計,否則一塊靜默的黑色方向中間,空放了一個圓形錶盤,並不是很合適。

20150922補充
好吧,和愛馬仕合作了,真是騷啊,而且有愛馬仕的方形錶盤了。

另外,AW可以在軟體層面調節左右手,右手戴錶的話,屏幕會顛倒顯示,數字錶冠和快捷按鈕就會跑到左面。

AW的屏幕小,應該減少虛擬按鍵,多顯示內容;另一方面,手指的觸摸操作會遮擋住小屏幕上的內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添加了兩個新的交互方式,數字錶冠的旋轉和用力按壓 Force Touch。

旋鈕錶冠從外觀到功能都仿造了普通機械手錶。旋轉即調整——無論是時間還是什麼,扭轉它就是調整——調整前後、大小、縮放等等。這一點就是用旋轉錶冠代替了手指的滑動,從而避免了手指在小屏幕滑動時的局限性,也使內容不會被遮擋。

旋轉錶冠的第一個效果就是滾動頁面,這個很好理解,代替了觸屏中的豎向滑動。第二個效果我覺得是繼承於 iOS 上滑動選擇時間日期的操作,並且擴展成凡是可選擇調整的項目,都用錶冠旋轉完成,比如設置鬧鐘時,旋轉錶冠來調節小時分鐘;改變錶盤布局時,就是用旋轉錶冠來調整各項功能設置;還有在和聯繫人發Emoji表情時,旋轉錶冠的同時,表情會連續變化,笑臉到哭臉到吐舌頭等等。這一點需要一些學習成本不過不高。第三個效果就是縮放到打開,這是繼承了iOS的圖片應用中,雙指放大圖庫里的一張照片,到一定大小就直接打開了單個照片;而在AW裡面,比如應用主界面里旋轉錶冠就是放大縮小,最大之後進一步放大,位於中間的應用就會進一步打開。這一個效果的學習成本可能較高,需要適應。

錶冠旋轉的體驗非常順滑,手感很好。按壓錶冠,就是按壓home鍵,回到應用界面。就像是機械手錶調好了時間按了回去,就一切就緒了。按住錶冠就啟動了Siri,和iPhone的home鍵一樣。這些交互都有著繼承的意義,從機械錶的旋鈕調整再到觸摸界面的手勢,並且做出了發展,直觀而舒適。

Force Touch我認為是繼承於觸摸交互的長按。在觸屏上,長按會出現更多的操作菜單。但是小屏幕中,按住時也會遮住內容,難以判斷什麼時候跳出了菜單。既然觸摸時不能加上時間參數,那就加上力度參數。在錶盤界面用力一按,錶盤就像被推到了裡面,一下子縮小了,出現了可調節的內容;音樂界面用力一按,界面也一下子縮小退後到毛玻璃後面,毛玻璃上出現四個虛擬按鍵等等等等。Force Touch的操作頻率其實很高,我在使用時最難以適應的也是這個,有時力度不夠,變成了普通觸摸;而在傳送心跳時,需要兩根手指觸摸在屏幕上,雖然每根手指的壓強感覺一樣,但是屏幕卻是受了兩倍的力,變成了Force Touch操作,而出現了錶盤設定菜單……由此可見,這個操作的學習成本較高,使用者需要學習適應並記住力度,才會熟練。但是蘋果已經準備將這項交互形式添加到更多的蘋果產品中,新的 MacBook 和 MacBook Air 都配備了壓力觸控板,以實現更多的操作,比如越用力按快進,則快進速度越快;同時據聞,下一代iPhone也將具有此功能。如果這種交互將會想多點觸控一樣被規範化發展,那麼還是很有前景的。


AW還有一個實體交互方式就是 Taptic Engine。宣傳裡面寫的是,有通知時手錶背面會敲擊你的腕部。如果真能做到像是有人敲你、戳你,而不像震動,別人完全不知道你有通知,那麼這個方式不僅是創新,甚至是偉大的了,因為這真正體現了一個私人屬性的交流。但是我個人的實際的體驗嘛——就是震動而已,不過感覺上還是很好的,還可以調節力度。不要被「線性致動器」這個高大上的名詞所迷惑,你的 iPhone 6 也是用這個震動的(而5和5s是偏心輪馬達震動)。從拆解看來,致動器是左右水平震動的,不是垂直敲擊;甚至軟體默認還帶叮叮的聲音,看來一來微信,還是每個人都知道了。


當然了,硬體是硬體,還得看軟體怎麼用:

Apple Watch 內部有個叫做 Taptic Engine 的小裝置,它是一個線性致動器,用來生成觸覺反饋,通俗地說,它會時不時戳戳你的手腕,感覺類似於輕拍。當你收到提醒或通知、旋轉數碼錶冠、按壓顯示屏時,手錶都會輕輕戳你一下,你可以明顯感覺到每一種互動產生的 "戳" 都各不相同。與此同時,特別設計的揚聲驅動器會釋放出細微的音頻信號,配合 Taptic Engine 共同與你的感官互動,帶來一種細緻而微妙的使用體驗。它讓你可以發現一些全新的、親密的方式,與其他 Apple Watch 使用者進行溝通, 比如悄悄地戳一下別人,當作打招呼,甚至可以將更私密的訊息傳給對方,例如你的心跳。

AW側面的按鍵是一個快速按鈕,這一點是為了增強你和朋友之間的聯繫,也強化手錶的個人化屬性,從中除了可以選擇通話和簡訊,還可以Digital Touch來傳遞觸摸和繪圖——以及你的心跳。其實果然又不是什麼黑科技,但是在軟體和交互的創新下,又有了新的交流方式。

AW的文字輸入都靠Siri的語音識別,Siri的能力這時就真的受考驗了,否則回復微信時總是識別不對內容就遭了。不過實測識別率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那麼捨棄掉鍵盤,也不是什麼問題。
在錶盤界面從上往下滑動是通知欄,這一點一樣。AW還加入了一項功能叫做 Glances,是從下往上滑動。其實這個很像iPhone的通知欄插件,可以由使用者定義添加哪些應用的Glances,左右滑動切換不同應用的Glance,每一個Glance用一頁體現這個應用提供的精華內容,讓你花幾秒鐘就可以了解到重要信息而不用逐個打開應用。比如看一眼跟蹤的比賽比分,看一眼幾個城市的時間天氣,看一眼發生了什麼新聞,看一眼股票漲的如何。這是軟體層面很棒的一筆。

最後補充一下充電方式,使用了Apple熟悉的磁力吸附充電,小小的如聽診器狀的一個圓餅形充電接頭,穩穩地貼在手錶背面,沒有裸露觸點。

真是不好意思了各位,真沒有想到想在最後抖個機靈被嘲笑,而且沒想到 Moto 360 的粉兒這麼多。但是本人沉浸在蘋果帝國多年,還是覺得一個貼在手機背面的一體充電線比一個底座更好更好。我去到哪裡,帶上這麼一條線就可以,甚至路上沒有電,充電寶都OK。Apple Watch Edition 版本將帶有一個珠寶盒,珠寶盒本身就是一個充電底座。

最後總結來看,Apple Watch工業設計出色,與蘋果產品線產品存在繼承關係,圓潤剖光外表更是增添了首飾感;工藝要求高,而做工精細;軟體上根據蘋果對手錶產品的理解加入了很多新層次的改動和創新,比如Glances和側邊按鍵;為了解決小屏幕交互問題也是添加了多種新的交互方法。


(重製版)貌似很長,大多是圖,稍安勿躁

十分看好!排在我前面的答案很多並未深入了解和思考。


前言:現在iPhone更新最大的看點是新設計和屏幕尺寸,這些並不會讓我興奮。而07年,喬布斯滑開iPhone屏幕,緊接著像是科幻片的神奇操作,才讓我難忘!。。。Apple Watch幾乎給我這樣的感覺。


1創新


首先是定位創新:

其他智能手錶的思路就是:「把手機做小再做小,然後加上錶帶。能幹什麼我也不知道,關鍵是它要是圓的!」——其實他們根本沒思路對吧?
而Apple Watch首先是個穿戴品:注重設計,穿戴屬性和奢侈品屬性。然後是功能:運動健康監測和最親密關係的朋友圈。然後是交互,然後是功能(後面說)

然後是交互創新:

Macintosh帶來了滑鼠+圖形UI,iPhone帶來了電容屏多點觸摸,iPod帶來了點觸轉盤,前兩者是當今電腦的兩個主線。這次Apple Watch帶來了智能錶冠(旋鈕設計很帶感,又能轉又能點,讓我想起了第一次用iPod的轉盤)和Force Touch觸控作為輸入,tapic engine作為輸出(tapic engine甚至能將各種聲音等「通感」為震動,非常神奇)

視覺上主屏靈感來自於OSX Dock(移到哪裡哪裡放大)和Ikepod Horizon(類似黑洞的視覺),結合二者,十分具有原創的感覺。功能上在小屏幕上比起一頁一頁地翻APP要快得多,因為「把一維鋪展稱二維」,就像地圖一樣,你能清晰地記住一個app的位置並快速找到(所以,越是看似簡單的好設計,創作過程可是很漫長的,更是不應該作為抄襲的借口)

3個圓盤表示運動完成量很經典,估計會成為以後所有智能手錶UI設計的模板呵呵。

然後硬體創新:
很多。。。
挑一個無線充電說吧:以往無線充電是單另一個「充電座」,比手機還大,充電的時候放上去——導致出門得帶兩大件,純粹是噱頭(你們可以數數那些奸商都干過這事了)。而蘋果把Magsafe磁力接頭和無線充電融合了——做了「減法」,一個充電器就夠了~同時做到了方便和表面無介面。估計也會成為抄襲的模板呵呵。

再說一個,錶帶的可更換設計——很方便迅速,可以隨心更換錶帶~~而且完全是隱藏式的,和表身渾然一體,我在瑞士機械錶里都沒有見過如此令人滿意的更換卡扣設計(而且鏈式錶帶的每一節都可以拆卸,可以調節長度,能做到這個精緻程度,基本上競爭對手是很清楚了)

米蘭尼斯錶帶是Marc Newson聯合全法國紡織業研發的新型編織材料(Marc Newson持有專利),首次出現在Ikepod Solaris。apple watch中創新地使用了「注磁」表扣——非常「蘋果式」的創新。坐等被抄。

功能創新:
前面說了蘋果在交互輸入上創新使用了智能錶冠和Force Touch,那麼在內容輸入上蘋果沒有選擇鍵盤(1.6英寸全鍵盤,三星們也太有種了!)而是選擇了Siri+即時傳真+表情製作+「戳」(tapic engine)來交流,人性本真的交流方式——你可以隔空為她即時作畫,DIY一個表情表達心情,你也會被挂念的人隨時隨地「戳一下」。。。用過後你可能會愛上這種不需要語言的交流方式。

交流,不需要語言。

這個臉是可以DIY的哦~

創新總結:iPhone當年獨力完成了智能手機形態的90%,這次也獨力定義了智能手錶。

2如何改變世界?


喬布斯用iPhone改變了世界,人們享受的同時也陷入了「低頭」的生活。而這次蘋果希望把大家引向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健康生活和友情的方向:真正親密的朋友圈,以及沒有門檻的24小時運動監測功能,鼓勵你真正走向健康生活。
有人說Apple Watch看不到「殺手功能」,那麼這也可能就是Apple Watch最主要的功能和願景——重塑你的生活方式。

3商業


Apple watch的定位是手錶,且是「科技時尚表」,用康泰納仕CEO的話:「蘋果創造了『科技奢侈品』」。那營銷核心就是「時尚穿戴」——「時尚」「時裝」「品牌」「設計師」「明星文化」,這才是成功秘笈,也是蘋果擅長的!
——這是一整套產業和營銷模式:第一科技品牌上也只有蘋果接近「奢侈品」,而谷歌、三星等連時尚界入場券都拿不到。。。蘋果這次開闢了新的戰場,對手將是LV、豪雅表等時尚界和鐘錶業品牌而非當前的電子消費和互聯網公司;第二,蘋果連續挖人,投重金,(就算產品不夠好)也必會推廣使成功。

一張不需要解釋的圖

很快就來了

4競爭:

當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根本就是玩具,看圖:

實拍:

戴在手上的:

換錶帶:

索尼是來逗比的?

5總結:

隨著Apple Watch降臨,2015才是「智能手錶元年」。
前面說過了:這是蘋果開闢的全新戰場,三星們通通出局,最大的競爭對手是LV、豪雅等時尚界和鐘錶業品牌。這不,LVMH旗下的豪雅已經宣布:「和谷歌英特爾合作,2015年末發布第一款智能手錶,期待與Apple watch競爭。」

10:09(暗喻領先傳統指標行業一分鐘)

寫於2014.12.25

---------------------------------------------------------------------------------------------------------------

補充於2015.3.10

經過幾個月的沉澱,又看了昨晚的發布會,再說說:

失望:
1功能上對於Apple Watch失望在於:正如很多人說的:「Apple Watch沒有給我一個一定要買的的理由。」——缺乏殺手級功能,第一代續航也不一定令人滿意。

2除了Apple Watch Sport,另兩個定價過高,蘋果雖然有能力享受更高的溢價,但我不希望蘋果這樣做。

正面:

1蘋果做對了一件事,我很欣賞,就是:方形錶盤

圓形錶盤逼死強迫症!————完全是商業上諂媚的策略!只要賣相好,掏了錢,體驗跟他們就沒關係了,典型的「馬屁精」。(看看都有哪些出了圓形錶盤的馬屁精吧)


2設計上看來看去都無可挑剔!完成度很高,尤其是借鑒了Marc Newson大師多年來的設計積累。數個高質量的硬體創新定義了智能手錶。

  • 看看那些表吧:

MOTO360

圓形錶盤顯示文字是這樣的,呵呵

Huawei Watch

可恥地抄襲錶盤!宣傳圖上的幾個每一個不是抄來的,果然500 low。其中這個錶盤來自萬國

介面外露

LG也是(起碼LG是先做的)

你們發現了嗎?市面上的圓形智能手錶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毫無設計感,就是低價石英錶的標準樣子嘛~


還有另一個樣子:就不一一列舉了,直接上合照:

呵呵
最後希望Apple Watch的設計成為「一方凈土」,不要又像iPhone一樣,導致全世界的智能手錶就只有一種樣子可選了。


詳細的分析我就不寫了,說一下那些個圓圓的app圖標真的不太好看,而且和方方正正的表外形也不協調。另外,那個滾輪如果能用三星的曲面屏替代感覺會好很多,不過技術還是要一步一步慢慢走。。。


一口一個moto360你們真是夠了,發售都沒幾天,連親眼看都沒看過就更別提用了,就拿它作為正面教材來教育一樣沒有親眼見過的apple watch,最後得出的結論僅僅是moto360更好看,問題是這裡所謂好看的標準是誰制定的?


moto360的錶盤直徑是46毫米,apple watch兩個版本的表高分別是38毫米和42毫米。
雖然蘋果官網沒有給出apple watch的厚度是多少,但是通過特寫圖的比例可以算出最厚的地方也就是背面那個突起到錶盤正面大約在11.5~12毫米,而moto360是11.5毫米。
以下是宣傳片的截圖:
這是妹子戴moto360的樣子

這是妹子戴apple watch的樣子

這是漢子戴moto360的樣子

這是漢子戴apple watch的樣子

moto360換錶帶是這樣的

apple watch換錶帶是這樣的

再貼幾個現場上手體驗的圖感受下:

我就不說我覺得誰好看,急死你。


再說了,好看是一回事,好用是另一回事,難道就不能等到兩個都拿在手上或者至少等詳細上手評測出來以後再下結論嗎?有些人還真是,為蘋果說幾句就信仰了?那什麼時候在知乎諷刺果粉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了?況且被你們諷刺的一些人壓根就不是腦殘粉好嗎,不討論觀點而要越過觀點攻擊提出觀點的人,讓你們拿點乾貨出來就事論事算難為你們嗎?


引子

----------------------------------------------------------------------------------------------------------

我見過一位雖然擁有多輛超跑的年輕富豪在購買特斯拉時的興奮感。因為對於他來說,那是新的時代。

正文

----------------------------------------------------------------------------------------------------------

Apple WATCH 非常可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產品品類,即新時代的腕錶。

評價apple WATCH,基礎一定是把它當做「新時代的腕錶」,而不是「智能可穿戴式設備」,設備一定是功能優先,但腕錶不是,不少人說apple WATCH離了iPhone做不了什麼等等,都是功能期待,但光是演示視頻里山茶花綻放的那一瞬間,也能俘獲不少人的心,對於一塊腕錶來說,真的不需要「做些什麼」,只要有一點點能足夠打動人的特質即刻。

外觀

腕錶作為日常佩戴之物,一定不能與整體搭配太過突兀,很多人喜歡的moto360,實際佩戴效果如下圖:

你們確定會有人多人把這麼大一塊錶盤帶在手上么?


而apple WATCH的效果要好不少:

你們覺得這兩者誰會被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別忘了apple WATCH還提供三個型號與七種錶帶。

交互

apple WATCH的交互是多維度的,視覺,觸覺和聽覺。apple明白,腕錶對於人們意味著什麼,所以很多交互的出發點都不是功能,而是「展示一種魔法」,比如蝴蝶,花,星球的錶盤,心跳的傳輸,自己可捏塑的表情,可感應力度的屏幕,旋動的數碼錶冠,線性制動產生的「戳感」等等,處處都在創造一種「新時代腕錶」的交互語言,這種思考與嘗試在之前的智能手錶上,幾乎沒有看到過。

綜述

apple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嘗試去定義一個新的品類,從這一點來講,就像當年iPhone橫空出世之後的所有智能手機,都是它的追趕者。apple WATCH能不能成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當下,眾多智能硬體廠商在混沌中,多了一絲的方向。


先說第一眼看到手錶圖片的觀感:丑!這是蘋果的水平么?但是當看到蘋果官方的宣傳視頻時,立刻知道自己的第一觀感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在視頻開頭俯視地球,進而切換到手錶錶盤的片段時:

從這裡,可以感覺到Ive當時在iPhone設計工作進行時所表達的意向,他希望創建一種猶如高級泳池一般的沉浸感,讓使用者感受不到泳池的邊際。在手錶的設計上,顯然也有體現。(喬納森傳中有描述)

泳池的無邊際感

這種將材質本體的特性最大化表現的方式,是蘋果一貫善用的手法。尤其是當畫面移動,光影開始在手錶上發生變化時,表現力絕非靜態圖片能傳達的。將APPLE WATCH與高檔手錶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們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人們對於不熟悉的事物會有天然的抗拒,尤其是在期望甚高的情況下,iphone5推出時是這樣,iOS7推出時也是這樣,但是相信設計、做工、材質這些細節最終會將起初的第一眼感受沉澱下來。至於大家怨念的圓形錶盤,也並非是所有的手錶都是圓形,且有許多優秀的方形錶盤設計,大家只是被三星等眾推出的方形手錶所摧殘,反應過度而已。重要的並非只有形態,還有材質、顏色等,相信實物會讓人感受更佳。

Cartier著名的「坦克」表
為何APPLE WATCH是這個形態,或者說為何它不做成大家接受度更高的圓形?除了屏幕技術,交互方式上的挑戰之外,我對於這個形態的感受是蘋果試圖將這塊手錶打造成「One for all」的產品:蘋果試圖在奢侈品、日常休閑、運動配件間找到平衡,用戶在這一刻可以隨性地搭配皮帶配合日常佩戴,下一秒開始運動時即可換上運動款塑膠錶帶,而當出席正式場合時,又可以更換為金屬的高級錶帶。搭配不同的錶帶,用戶可以切換不同的錶盤來顯示。
由此不難理解APPLE WATCH身上透露出一股深深的中庸氣質,它似乎想要滿足很多人的需求。
下面來說說UI。
側邊的旋鈕是個好設計,將用戶長久以來的經驗與新的科技聯繫到了一起。這個既能旋轉又能充當home鍵的按鈕比在表面上加一個突兀的按鍵要好的多。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個按鍵符合了從iOS7以來蘋果在設計屏幕內信息的方向。
層次。
iOS7的變化出了界面的扁平化,另外一個我認為更加重要的變化就是iOS7中層次感的出現,app與文件夾打開時的縮放視角強調了進入與退出時的軌跡,從一定程度上用戶會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而更不容易迷失。在APPLE WATCH上,旋鈕的縮放邏輯可以看到是與iOS一樣的。
但是對於手錶內搭載如此之多的APP還是感到十分疑慮,信息的過載不是簡單的層次感可以彌補的。
另外APPLE WATCH另一個有趣的特點是,其內有許多「精緻的小玩物」,比如十分擬物化的運動成就勳章,地球背景的錶盤,私人間發送sketch的煙霧動畫等,有許多小玩意並沒有執意扁平化,這似乎與其想與高端手錶聯繫起來的意圖有關——大多數高端手錶都是具有精緻的小玩物的,例如那些複雜的齒輪和指針。
小玩意很容易打動人,最後放上我被其擊潰理性並且"買買買"的那一瞬間吧:


幼年金鱗的野望---拋開功能談設計,個人眼中的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語言

之所以討論Apple Watch,僅僅因為其作為一支腕錶推出,所探討的出發點,也是從一個鐘錶愛好者的角度來談論一支新銳腕錶。

綜合一些報道信息歸納起來,Apple Watch的設計在我眼中,是一次大膽且準備充分的創新,是有備而來試圖撬動知乎所熱議之中端腕錶消費市場的戰略產品,或許日後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Apple Watch沒能達到目的,但這是一次應該被歷史銘記的嘗試。

毫不客氣地說,其他多數智能電子化腕錶(也沒怎麼深研究)在我眼中只是曇花一現的玩具或者geek裝備,原因很簡單,設計者以及更高層的發起者,本身專註於電子類功能及人機交互等科技類設計,而對於腕錶本身只是做了粗淺的、僅僅滿足基本佩戴要求的設計-----這也是為何網路上會因為這些產品引發了如此措辭激烈的爭論-----在完全不考慮腕錶設計規律的情況下,與傳統為敵,導致現有科技水平製造的智能腕錶確實看起來有那麼一點簡陋和玩具化。

不管機械錶是否已成為古董文化,其作為腕上重要配件確實存在了上百年且不斷進化,產生了其固有的一套審美傳統和遊戲規則。無視傳統和規則的簡單粗暴設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部分只出現在極低端產品線中。智能表作為備受爭議的新生事物,假如在誕生之初就一個不小心沾染上了低端產品的氣息,造成了與傳統腕錶用戶(基數其實非常巨大)的審美鴻溝,留下了低端的印象,毫無疑問將是這場遊戲很糟糕的開局。

所以我想蘋果注意到了這一點,他選擇的變通方式或許是來自東方人的智慧,在我看來蘋果沒有選擇對傳統徹底的宣戰,沒有急於劃界而治,而是選擇了一種看似中庸實則和平演變式的過渡設計,從人們不易察覺的角度設計了Apple Watch的整體和細節,將Apple Watch打造成了一塊兼具傳統高級腕錶和新時代智能腕錶特點的中間產品,了無聲息的彌補了傳統與創新間的巨大裂痕,既讓科技派用戶在不知覺中找到了時髦的感覺,也讓守舊派的腕錶玩家群體找到了「至少還有那麼點表樣子」的台階可下,我相信這一點不是偶然,而是處心積慮的布局。

前面講了這麼多,似乎太主觀太虛,馬上切入正題,我會從若干個特點+一個背後深層原因來試圖剖析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

所謂機械錶愛好者和行家,觀察智能腕錶的第一條,多半集中在外形,前面一段也說了,之前很多品牌的智能腕錶,一看外觀就是不懂表的設計師沒花心思的產品,而Apple Watch則不同,它的設計語言,我相信是綜合了眾多懂表的設計師研究了百年來腕錶演變的美學規律之後權衡出來的結果。

我先拋出一個主觀的論點,Apple Watch的腕錶設計語言,是非常時髦的,時髦的點在於,其設計風格是相當古典的,沒有選擇當下最時髦的機械腕錶設計,而是選擇了在高級機械錶領域悄然升溫的復古設計,其復古的切入點,或許是在向80年代石英劫前後的腕錶設計致敬。

1, 方形圓角的殼體,一方面與蘋果現行產品呼應,更重要的是這個造型對於腕錶玩家來說,幾乎是一眼看出其濃厚的復古腕錶元素,往近了說與愛馬仕cape cod系列、積家翻轉系列的表款非常類似,往遠了說---或者說我個人最直觀的感覺,這種圓潤的方形設計,與百達翡麗上個世紀的3589、3587、2424等等設計非常非常相像,傳達出幾乎如同翻拍電影般的致敬情結,若說這是無意,我相信不可能,因為以當下流行的腕錶設計元素,大可以選擇具有體積感和雕塑感的大圓盤設計,但蘋果沒有這樣做,我相信除了功能上的考慮之外,也有設計團隊對未來時尚走向的一個判斷-----縱觀這幾年的幾大時裝周可以觀察總結出,時尚輪迴的年代致敬恰好與我所發的那幾款百達翡麗所代表的年代差不多-----蘋果在這方面的時尚嗅覺我可以斷定是其他廠牌無法比擬的,原因會在後面說明。

2,另外一個細節,線型表耳,這絕對是非常吸引腕錶玩家的一個設計元素,因為線性表耳是機械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設計,在如今的收藏界也比較受歡迎,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莫過於沛納海,沛納海款式中有半壁江山是採用了線型表耳,非常具有辨識度。對於Apple Watch來說,有太多更未來感更時髦的設計可以取代線型表耳,但我猜想大概是在設計可快速替換錶帶時的靈光一現,讓Apple Watch撿起了這個頗具復古味道的樣式----非必須且復古,這往往是高級玩意的一個潛在特徵,蘋果或許沒有標榜自己是高級玩意,但他太懂消費者心理了,給你一個高級的暗示,有誰會吵著鬧著說拒絕呢。

3,下一個細節,錶冠,就是右邊突出的那個圓形按鈕(或許是按鈕?),這個零部件在傳統機械錶上是作為上鏈或調校裝置出現的,除了極少數底盤上鏈款式,絕大多數腕錶都會有這個配置----包括小孩在手腕上畫表也知道圓圈錶盤側面畫一個按鈕耳朵,Apple Watch不僅保留了這個部件,而且把錶冠特有的雕刻淺槽也做了上去-----我相信作為智能腕錶這個部件和這種細節都是完全非必需的,恰恰是有了這個錶冠,任何人的第一印象就都可以篤定這是一塊腕錶----這就是我前面提到彌補新舊事物代溝的設計把戲,毫無疑問是非常有效的,你看,這又是對於智能腕錶的非必須設計。

4,再舉一個個例,積家的大複雜翻轉,其側面的錶冠及按鈕布局,Apple Watch可以說完全是有模有樣的照搬了一回----照搬積家,不但不可恥,反而很聰明,對於懂表的人來說,有幾個不認得積家翻轉呢?這感覺就像偶遇一個陌生人長得很像你的要好親戚,天生就消除了一段距離感。

5,再然後是非常重要的細節,盤面,作為一塊靠顯示屏做盤面的智能表,Apple Watch與其他智能表一樣,可以說想模擬什麼機械錶的盤面就可以模擬什麼機械錶的盤面,但目前從網路搜集的信息來看,我覺得它又贏了。之前我所看到的其他智能表,對於顯示時間這一腕錶最基本功能的態度似乎都是非常隨便,夠大夠清晰的數字顯示或者簡單的大三針盤面布局就完事了,清晰明了是做到了,但與機械錶的代溝一下子也出來了,如何去優美華麗的顯示時間,一直是機械錶研究的重點課題,智能表之前對此的不屑,是招來機械錶迷惡評的相當重要因素。但Apple Watch在目前我所看到的網路圖片中,展示了一些非常經典的時間顯示布局,包括傳統機械錶的計時盤面布局,著名的米奇盤面等等,這又一項是非必須的設計,也又一次是讓傳統機械錶用戶在Apple Watch上找到玩趣的設計,好感度再加一分。

6,表背的設計,機械錶愛好者都知道,機械錶的表背是玩味的重點部位,這次根據網路上的圖片(抱歉我沒看直播),Apple Watch的表背不是簡單粗暴的金屬平面,而是一個大圓套了四個小圓,我研究不深不知道這個表背是否也是屏幕或者是可動的,但至少在機械錶愛好者眼中,這是一件比較有趣的設計,有點像機械錶的透底,又充滿了新科技智能表的神秘元素,兩者居中的度拿捏的ok。

7,貴金屬材質的引入,把這點放到第7點才說其實很不公平,因為實在是太重要了,只是考慮到屆時或許銷量微薄才拖到最後說。與之前的第三方定製版貴金屬iphone不同,這次似乎官方要親自推出黃金和玫瑰金版本了,注意玫瑰金這個字樣,這是如今在腕錶界最炙手可熱的材質。所謂機械錶的收藏,大多數是針對貴金屬款式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機械錶愛好者都已經習慣了對貴金屬腕錶的熱愛,這也是為何這群人對廉價的塑料材質智能表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材料之間的質感差距確實太大了,就如同再好的尚酷也不可能拿來跟布加迪比一樣。Apple Watch很聰明的推出了貴金屬外殼版本,於是這給了那些猶豫的騎牆派機械錶愛好者一個完美的台階-----我們既享用了最新的科技,又沒有放棄那種早已成為習慣的腕間沉甸甸質感。

8,也是我要論述Apple Watch之用心之野心的最後一條內容,錶帶。表再怎麼智能,錶帶目前都沒什麼可智能的,那麼為了讓Apple Watch更像一款傳統腕錶,蘋果甚至喪心病狂的推出了米蘭帶,常與我聊表的知乎童鞋應該知曉我對米蘭帶的熱愛,這種古典且繁複的錶帶很完美的詮釋了機械錶之美,非常普通的表款(譬如萬國的波濤菲諾)搭配上細密編織的米蘭帶,頓時讓腕間文藝氣質十足-----讓珠圓玉潤的智能表搭配米蘭帶絕對是一筆妙招,咱們不去流俗說古典與創新融合,只需要滾輪上撥,看看我上面發的那些百達翡麗,就知道這種殼型搭配米蘭帶是有多麼優雅和獨特-----別忘了這不僅僅是獨特,還是踩著復古回歸節拍的時髦!

面對這些特點,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你站在機械錶愛好者的立場上的過度解讀罷了,你這是吳閑雲讀Apple Watch-------關於這點我不做辯駁,請看看以下名單:

TAG Heuer前VP Patrick Pruniau


Burberry前CEo Angela


YSL前Ceo Paul Deneve

這些曾經在時尚圈和腕錶界赫赫有名的大腕,尤其是像Deneve這樣跺跺腳就地震的老當家,都紛紛來到蘋果擔任了重要職務,這至少說明蘋果的產品設計里有在考量時尚或機械腕錶的影響,這就是我所謂設計背後的深層原因:由geek領導的科技項目和由這些時尚人精領導的科技項目,在出發點和側重點上,應該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些時尚界的帝國締造者,比任何一個普通消費者都清楚如何去勾畫產品線,在不知不覺間用心理戰術突破消費者的防線-----這就是我口中蘋果帝國的野心,讓最頂級的行家設計看起來最輕鬆的產品,用處心積慮來營造輕描淡寫,這種路數的結果便有很大幾率達到飛花落葉皆可傷人的境界。

這篇不是科普文,為了大家方便我在最後總結一下:

Apple Watch在蘋果高人團隊的指引下,選擇了一條似名表非名表的路線,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人類看到與自己類似相貌卻有強大法力的存在,會尊為神,天然產生了親切感,但看到與自己相貌迥異的強大存在,卻往往稱為妖魔鬼怪唯恐避之不及。Apple Watch選擇了人們習慣的名表模樣來接近腕錶用戶,這是一條非常巧妙的路徑,為了達到這一效果,蘋果為之付出的設計努力或許是非常非常巨大且專業素質頗高的。 單單從腕錶設計語言上的剖析我大概是想到這麼多,給它一個評價的話,應該是一條幼年的金鱗,至於是不是能夠化龍,這是每一條金鱗都不敢輕易回答的問題,但也註定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給我一個品牌,我可以撬動一個行業」 寫在中國鐘錶收藏協會內部座談會之後!

如題,其實為了一個我大概不會買的蘋果手錶,連寫兩篇恐怕要破萬言的文字,對我來說是個很反常的事情-----連為朗格和萬國都沒廢過這麼多墨水,但既然答應了回帖的各位,那麼就有始有終,以業界的聲音來一個收尾。

這兩篇系列文字,第一篇是在蘋果手錶發布次日,結合一些網路圖片發表的個人猜想,不足為據;第二篇存在的意義,就是以官方會議為切入點,展示業內的考慮和聲音,重點不討論具體這個產品如何,而是試圖去解讀商業大形態的一些思考。

言歸正傳,下午在輕工樓如期參加了中國鐘錶協會收藏委員會進口鐘表工作組的內部座談會(這抬頭簡直不能更長),中瑞自貿談判代表汪**主持了會議。除了傳達討論了中瑞自貿中涉及鐘錶行業的一些協議內容和建議之外,三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主要議題就集中在「蘋果來了」。

討論大概圍繞幾個方向:技術,設計,商業影響,市場遠景。談話的流水內容就不作細表了,我嘗試著總結一下業內達成共識的一些看法。

1,蘋果手錶的這次推出,是處心積慮的,不光設計處心積慮,推出的時機、真正面向市場的時機,都是有所準備的,蘋果毫無疑問是喜歡作為標準的制定者出現在世界面前,但它並不喜歡做一個中二的反派,所以他並沒有與傳統(手錶)市場劃清界限,沒有在科技方面放衛星立flag,可以說他最終交到用戶手裡的,都會是相對來說成熟的、它可以控制並加以利用的科技;蘋果非常善於布局、等待、預熱、再布局、再等待,一次次大小循環,直到尋得「大勢」,再做四兩撥千斤的事情,用一顆松子引發一場雪崩。這次蘋果手錶推出之前,蘋果公司本不是智能手錶領域的領軍者,它早早拋出概念,等待其他公司團隊去研發去摸索碰壁,它才推出試製品,再緩一兩個季度發售,再等對手甚至世界出一輪牌,是用時間換理念的高超伎倆------這一段說的比較含糊,但真果粉或者從業分析人士可以根據蘋果以往的商業軌跡來看看是不是這樣,在我個人看來是這樣的,它很善於玩這個套路,換個高大上的形容叫戰略。

2,承接第一條看法,蘋果手錶這次是非常模糊的定位,是手錶,還是互聯終端,還是可穿戴設備,還或者是什麼乾脆我也不懂的新鮮名詞,大家現在都無法有定論。模糊對於用戶來說是充滿無限遐想甚至爭議的,但對於業界來說,是非常可怕的訊號,它是人是鬼吃肉吃素是敵是友都不清楚,都不清楚就意味著只要它能力夠強,就可以用模糊的身影像史萊姆一樣膩歪整個市場----蘋果的實力強不強,大家心裡有數,鐘錶行業的龍頭swatch集團,市值大約是蘋果公司的十五分之一,資本的力量在如今是無窮的,面對這樣的力量對比,傳統行業沒誰敢真的大聲喘氣。我們有道理相信這種模糊依舊是蘋果的戰略,也依舊代表著它吞食天地的野心,根據某方提供的數據,蘋果將拿出十位數的市場推廣費用(不知是美刀還是RMB)用於推廣蘋果手錶,並且把重心放在中國人市場,而非中國市場-----這與傳統奢侈品的近期戰略是背道而馳的,傳統奢侈品在放棄以前一味推廣中國人市場,轉向建設中國市場,這是進一步強化品牌文化穩固品牌形象的策略----蘋果要的是中國人市場,鼓勵天朝瘋狂的人民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去購買蘋果產品,這是一種很有侵略性的戰略,作為快消類的電子產品,要的就是人頭,就是病毒式的市場佔有率,別整沒用的,這點蘋果比大多數品牌聰明。

3,假如說前面兩條是猜測和粉成分居多的話,第三條要說的則是數據相關。根據業內數據,目前中國人每年購買腕錶總量在1億上下,成交額在千億上下(或許不包括海外部分大額購買),而這其中大約350億成交額來自中低端的電子錶石英錶-----這個數據在我看來就像一桶冰塊,要狠狠砸在很多抱著機械錶智能表你死我活觀點的童鞋的頭上-----這一部分人應該明白,不管蘋果手錶在遠期是否會徹底干擾傳統腕錶市場,但是眼下的事情是,它一定會強烈擾動電子錶市場!真正正在坐立不安甚至已經開始削減產量和產品線的,也正是傳統的電子錶功能表製造大廠,再專業的功能表比如松拓比如一些跑步表登山表,他們所具有的性能優勢(防震防水等),都屬於比較傳統的工業製表工藝,沒有難度!而在蘋果近乎無限可能的APP面前,只要硬體適當支持,或添加部分外設(譬如類似相機的專用水下抗壓防水殼),蘋果手錶的功能性專業性在可見的未來或許不會遜色於這些功能表-----這種衝擊的烈度和直接程度,遠遠不是所謂高端機械錶與智能化的衝突能比擬的----高端機械錶與智能表之間的衝突大約是王思聰和網路公知在微博上罵起來了的烈度,而智能表與傳統電子錶的衝突是兩條北方漢子面對面「你瞅啥?瞅你咋的」級別的刀光劍影。對於智能腕錶空降之後的市場紛爭,大家的結論是,整體(傳統腕錶)不會滅亡,局部必有傷殘。

我想蘋果公司高層的辦公桌上,上面可能擺著一本戰國策,上面赫然寫著「..王不如遠交而近攻..」

4,機械錶與智能表的問題。雖然前面說了這兩者其實也沒什麼太激烈的衝突,但半瓶水的媒體(你懂的)還是會拿這個反覆做文章搏眼球。關於這件事,我要借用奢侈品及腕錶界營銷第一人、N多成功造神運動的始作俑者老Biver先生的一次私下談話「選擇機械錶,你會知道自己是誰」,我來替他補上後半句「選擇智能表,你會知道世界的樣子」。機械錶的未來,大家大可以相信我的預測,作為一項已經喪失了源動力的行業(一如傳統紙面布面繪畫),機械錶將走向更高端、更強調齒輪發條結構(原始技法)、更窄眾的收藏層面,遠景的趨勢是單價越來越高、機械技藝越來越極限化,也將在商業形態上越來越靠近珠寶玉石一類的固然存在卻缺乏實際應用意義的玩物藏品。所以在這個趨勢下,蘋果像一位身家億萬(指用戶基礎)的青年新秀,選擇了恭恭敬敬面對行將就木的資本家老前輩,穿著一樣風格的衣裳,操著一口同樣口音的腔調,只為了借老先生這張皮,再多給自己鋪鋪路,最不濟的,也不至於因為木秀於林而遭致老先生出手打壓。蘋果手錶與其他智能手錶的不同之處,其具有一定的時尚度和高級感,於是或許有機會在有門檻的場合佩戴於時尚新秀(也是年輕人的意見領袖)腕間,登堂入室,獲得與各種老錢老資本家收藏家共桌吃肉喝酒而不遭鄙視的機會。這就是我所謂的遠交,只有傻嗶才會對根本企及不到的對手張牙舞爪,既然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卻又實則沒什麼交集,與之交好,何樂而不為。

5,鐘錶協會其實並不是一群熱血年輕人,別說一塊蘋果表,就算哪天pp倒閉了,也還是三小時散會聚眾吃酒。既然已經論述了蘋果手錶所代表的智能表的真正目標--電子錶,反正在座的你也不是卡西歐,他也不是松拓,那麼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大趨勢下,贏利,扶持中國產業。這點我相信或許對部分水區童鞋也是有現實意義的。蘋果手機的app造就了一大批新富豪(包括席間有人舉實例女兒的同學中學生靠做app賣了幾千萬走向人生巔峰),外設也創造了巨量財富(保護殼什麼的),假如蘋果手錶可以正式吹響智能表抵達戰場的號角,或許對於國內創業者從業者來說,是一件莫大的好事。相對於動輒百年歷史積澱的瑞士名表,智能表重在智能兩字而非血統,同時流水線工藝也是天朝強項,這樣便意味著人們不會像追逐愛馬仕或者百達翡麗一樣去狂熱崇拜品牌,而會相對更加註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只要中國人夠快夠多的開發出適應市場的智能手錶類產品(包括手錶本身及軟體和外設),就可以在這輪智能表浪潮里搶佔一片灘涂------正如日本人在石英危機時所做的一樣,都是利用了本民族的製造優勢,乘著新科技的東風,終結了一個時代。

寫在最後,今天距離蘋果大會上手錶發布,只有三四天時間。三四天時間,各個國家的鐘錶協會,已經分別與斯沃琪集團歷峰集團LVMH集團等等巨頭通過電話,也各自召開過內部會議,這種效果雖不能斷言為空前絕後,但也不禁讓我猜想是否當年廣島被轟了原子彈之後世界也是這樣一刻不停交頭接耳。智能手錶蘋果不是第一家,之前三星也好摩托也好,他們發布智能手錶,傳統腕錶行業內屁的動靜都沒有,根本就沒當一回事,連呵呵都懶得呵呵。而這次蘋果發布了一款可能尚未最終定型的手錶,卻實實在在的引起了行業輿論的地震,我想這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痕迹,蘋果用自己做支點,已經撬動了整個星球----當我們不再以會議的上帝視角看待問題,把眼光回歸現實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會議桌上的蘋果手機,恰好每人一台,型號新舊不一,其中最年長的用戶,汪**,已經是古稀老人。


我覺得apple watch的外觀設計的還可以,我不能說很喜歡,但是至少如果我可以擁有的話,我會很樂意帶著出去玩兒。我的意思並不是通過一塊兒apple watch來當作逼格加成的道具那種帶著出去玩兒,而是真的覺得這個表的外觀設計,至少在這裡算是基本過關的,只希望價格別真的那麼坑爹。
另外,如果這玩意兒可以更薄一些,控制在主流超薄腕錶8mm左右的厚度的話,那會非常驚喜。


從各位討論中我想到一些。

就目前來看。aw相比gw完成度更高,顯然也更複雜,但是系統結構很清晰,home+app+glances+notifications。輸入端就有:觸摸,按壓,語音,旋鈕,心律感測器;輸出還有:聲音,視覺和震動。

看起來非常豐富,比手機還繁雜。但是好不好,不知道。

aw已然複雜,還有很多傳說中的感測器沒有加入,比如血糖儀。

另一邊gw,語音和觸摸操控為核心,輕量的卡片式界面,弱化app的形式。

aw是一站式,gw是展覽室。

那麼譬如導航和壁紙這兩個需求。aw在小屏幕上吃力的做兩個app到底有沒有意義。

aw在導航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震動無形的提示左轉和右轉,能夠完全脫離屏幕。這個完美的效果前提是要規劃一個路徑:無論是mac上還是iphone上創建了路徑,發送給aw,單純的一張卡片式的路徑圖會怎樣?看了一眼不知道去哪找回,它存放在哪。從這個意義上地圖app是用於存放導航需求的盒子,缺少了這個盒子邏輯和體驗上都是不完整的。

圖片app也是一樣,當要設置一個錶盤圖片或者發送圖片信息的時候。雖然這個需求是無形的,但是從邏輯上圖片需要有一個存放的盒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app之於aw就是一系列滿足各種需求的盒子。它不必像iPhone app一樣全功能和龐大,但是它需要提供規定地點的收納,以及在此基礎上附加的輕量操作。這是aw的系統邏輯,我打算叫它6s管理,呈現的是一種收納癖的秩序感。

在秩序感上,我發現了gw的不嚴謹。輕量的卡片交互,由於過於單一的卡片呈現方式,甚至包括菜單,一系列按鈕都是一頁一頁推移的展現,找不到具體的各種維度或者說層次之間的界限。

我專門查找了gw的系統交互視頻,沒有發現gw具體設置和app陳列的入口。從有限的視頻觀感來看gw的系統邏輯是迷失和混沌的。這個情況有點類似andriod的雙重主頁(帶小插件的第一層和純app的第二層)。gw現在已經有遊戲app面世,將來app肯定會陸續增多,未來如何保持輕量的卡片信息流和app陳列入口的並存,又要去中心化,我看不到一個清晰的架構。

很同意@吳偉迪的觀點,蘋果沒想好「到底是設計一個功能強大的手錶,還是設計一個克制的方便的手機的輔助工具呢?」

aw某種意義上是做了一個微型的iphone,另一個app集合的平台。但是又不得不依附於iphone。

從nano到aw再到iphone,對待圖片這件事情,nano做了存儲和展示,aw多了一點跨應用的調用,iphone接近桌面級的深加工。

我想aw需不需要這麼複雜,需不需要提供這種介於ipod和iphone之間級別的操作,已然是時代使然。

跨平台的融合是無論Apple,Google都在不遺餘力做的事,Mac和iPad都可以打電話了,好像沒有必要,但是多一種選擇。這一點上,無縫體驗的追求永無止境。

與其說aw多餘附加了那麼多功能,不如說Apple或者用戶在擔心電池的續航。所以做了這麼一個想獨立又無法獨立的watch。

gw未來也無可避免走上平台之路。aw野心更大,它是否把起點設定的太高,我不知道。是否aw以Glances+Watch+獨立聯網打造界面會是更好的選擇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兩種技術路線都是對電池續航的妥協。而我更願意品嘗蘋果提供的配餐,因為無論如何它代表了一種秩序美,儘管秩序有時候意味著另一種封閉和局限。


它會讓習慣把表戴在右手上的人用起來很費勁


我有一個疑問。

AW 是不是有左右手版本?

因為按照演示的交互來說,Digital Crown 是使用非常頻繁的按鈕,而且大部分時候是佩戴在手腕上使用的。

那麼,如果我是左手佩戴手錶,那麼右手使用 Digital Crown 是非常方便的。

但是,如果我是右手佩戴手錶呢?我們想想一下左手去使用 Digital Crown 是多麼彆扭的姿勢。

千萬別告訴我,「哪有人會右手戴錶」「蘋果這麼設計肯定有他的考慮」「改下習慣不就好了」

如果沒有 Digital Crown 在左側的設計,那麼我只能說,Apple 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上,迷失了方向……


Apple Watch Will Allow Left-Handed Users to Choose Interface Orientation
現在已經有消息說有左右手版本。

另外,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允許屏幕翻轉,然後戴在右手這貨的 Digital Crown 在左下角了。咳咳,可能看上去比較彆扭吧……


多年前的「iPad不就是放大了的iTouch嘛」,變成了「Apple Watch就是個加了帶子的Nano」。歷史總是重複的。

回答主題,看發布會一開始沒覺得驚艷,看到廣告的時候被驚到了。長什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人,不同人能夠協調到什麼程度。

最喜歡這張。


其實很簡單,蘋果一直的作法不是順從大衆而是要大衆順從,雖然現在有些改變,可是這依舊是蘋果的靈魂,也是創新的靈魂,如果一切的發布都是符合我們的角度,那不叫創新,而是改進。


說一說我對Apple watch的感覺,當我看到圖片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感想:蘋果太機智了。因為知道手錶本身的設計上做創新實在太難了,於是蘋果非常機智地把它做得就像一個手錶。可以說蘋果是唯一會去想手錶到底是什麼的IT企業,也認真的研究什麼是手錶文化,所以我對Apple watch的感覺,首先它是個手錶,然後它才是科技產品。


馬上就發售了。等更新。等著看Apple的大招吧
--------------//
現今來看。如果你需要一個可穿戴設備。Apple Watch無疑還是最好的。但是你並不會因為Apple Watch而需要一個可穿戴設備。


內置了騰訊企鵝和新浪微博,嚇到我了。(QQ在左下角,微博在右下角)


由於投奔了老羅,想必Hi-ID也不好隨意發表看法了吧。。。


太不像經典的手錶了,所以很多人會排斥。
但是,也許它在定義智能手錶。我們總是容易忽略產品的外觀和功能帶來的對人的外在人格的塑造。
比如,一個帶著4k 的經典手錶,和一個人帶著4k 的有些怪異,但是代表新興科技的智能手錶。他們外在展示的人格和品位是完全不同的


推薦閱讀:

12.68 萬元的 Apple Watch Edition 的目標客戶是哪些人?
Apple Watch 的殺手級應用會是什麼?
Apple Watch 相比其他品牌智能手錶有哪些優勢?
如何評價 Apple Watch 中的無襯線字體 San Francisco?

TAG:設計 | 智能手錶 | 如何看待評價X | AppleWat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