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錢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
首先,非常同意@Sven的答案,錢其實是一種機會成本。
錢,是一種機會成本,也是一種能量。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付出了一些東西,必然會換取到另外的一些東西,就像太陽付出熱會換來光、人爬樓梯會換來熱量、早點睡覺會換來精力充沛、主動多和人聊天會換來口才和見識一樣,這是自然界的規律,能量會不停轉換,但絕不會憑空消失。
有一句我最喜歡的話:「年輕人創業是穩賺不賠的:贏了,會獲得財富;輸了,會獲得經驗值。」就是這個道理。
先從消費說起,在不被欺詐瞞騙的前提下,花更多的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共識吧。「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兩分貨」,我們為了獲得兩分貨就不得不付出那十分錢,雖然不划算,但不可否認兩分貨肯定要比一分貨好使,如果一分貨是刀,兩分貨是槍,那麼在決鬥現場擁有兩分貨的人就幾乎穩操勝券了。買刀的人省了九分錢,這九分錢是用命去換的。
為了更加直觀,舉的例子比較極端。現實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花多點錢買好東西,其實是一筆划算帳。我的第一部車,過了免費的保養期以後需要自己去買機油來換,我都喜歡買最貴的那種全合成的,價格是同品牌普通機油的兩倍,但是普通機油是5000公里使用壽命,最貴的機油是10000公里,所以算下來使用成本是完全一樣的,汽車的發動機在同樣使用成本的情況下還能得到更好的潤滑,何樂而不為呢?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算明白這筆賬。
在iphone4出來不久,我需要更換手機,想來想去沒捨得花那麼多錢,就買了一個看上去也不錯的2500塊的諾基亞,結果用了不到三個月就因為操作系統的各種卡頓和軟體的極度匱乏還是去買了iphone,那個諾基亞一直閑置在家,那個iphone4一直用到現在。早知道有這個冤枉錢,買個64G的iphone再加上一個好耳機都夠了。從此,我在消費時會盡量選擇我能買得起的最好的,我覺得這樣除了得到更好更高效的體驗,其實還省錢了。
再說說生意場上的例子吧。我很早就在南京開了個服裝店,當時租下的門面比周圍的服裝店都大,裝修也是完全參考南京最好的商場裡面頂級品牌的專櫃設計,裝修費用也遠遠超過其他服裝店,以致幾乎天天都有來偷拍偷師的同行,這是後話。後來我很快體會到多投入的好處,店鋪剛裝修完畢還在整理貨品時就陸續有客人要衝進來購買,;開張後幾乎沒有什麼慘淡的新店認知期,第一個月就盈利;如果和其他店有重款並且我們售價更高,客人也是義無反顧到我這購買,因為覺得我們是大店,肯定賣的是正品,其他小店可能是看上去差不多的仿貨。。。這個經驗讓我十分受用,後來我闖蕩廣州開店開公司都是追求大面積豪裝修,因為上面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得到加倍的回報。而那些沒有大投入的門面不大,裝修一般的服裝店鋪,基本上就是天天看到一個銷售的坐在裡面玩手機,兩三個月後店鋪就易主這樣子,投入是少了,但是生意卻虧了。
我認識一個朋友,大約三四年以前來廣州創業,開過服裝店有點點經驗,帶了三四十萬過來。作為一個新人,他投入的手筆讓我瞠目結舌:租的辦公場地大到用不掉;還沒有太多客戶就設置了獨立版房,高薪請了一萬一月的打版老師傅回來養著;去採購輔料樣板時根本不加篩選,一次就把一家輔料店裡所有的輔料樣板都採購回來放著。。。在我們看來都是完完全全的浪費,簡直是一場豪賭,而且他根本沒有太雄厚的本錢。。。可是現在,他和老婆已經一人開上一部保時捷,新買了兩百多方的恆大豪宅,公司搬到了一千多方的更大場地。。。他火箭般的成功速度也在業界傳為奇談。。。大投入才有大產出,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體現,我也常常用他的事例來鞭策自己。
再說我自己,我曾經請過一個銷售總監,接觸了以後感覺年輕上進,也有自己的想法,尤其薪資要求非常合理,感覺請到就是賺到了。我們在一起配合了大半年,他也確實是個夠努力的人才,不過後期因為經驗不足,造成我們的銷量直線下跌他也無能為力束手無策,每晚在公司加班到深夜仍然不見起色。後來我忍痛更換了他,頂著廣州行情價格的上限,三顧茅廬才請來一個新的銷售總監,他的起薪就是上一個的三倍。結果也讓我很意外,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個月就扭轉了頹勢,殺回了原來的業績,後面每個月都在穩步上升。他的大局觀,經驗值,領導力,人脈圈都是前任無法企及的,我現在每天和他喝茶聊天半小時就能完成總結,規劃等各種溝通,非常輕鬆。這一次換血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昂貴的人才,薪資再高也是從創造的價值中進行的分配;而便宜的人才,薪資再低創造不出價值也沒用,工資都是老闆自掏腰包支付給他的。
做生意久了,肯定會有一個人脈圈。其實人脈不是刻意經營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生意場上的人多精呀,帶有目的性的交往不出兩分鐘絕對被一眼看穿,日積月累不帶功利色彩的真誠交往才能建立起穩定的人脈圈,其實我覺得叫朋友圈更準確。現在回想一下,我在朋友圈得到的有意無意的幫助下,幫我規避的損失,以及幫我掙到的財富,加在一起有多少呢?完全不可估量,簡直每一分錢都離不開我的朋友圈。而如何擁有一個出色的,忠誠的,真心愿意和你交朋友,在需要時會毫不猶豫幫助你的朋友圈?如何做一個受朋友歡迎的人?除了開朗活潑樂於分享這些,重要的還有大方,無條件的大方,可以毫不猶豫的次次買單,見面都會有各種禮物,外地朋友來就必定給他開好酒店這樣的大方,這基本上是圈子裡每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不管平時自己多節省,對朋友就不能省著,否則會慢慢被邊緣化直至淘汰。朋友圈越牛逼,消耗的社會資源就越多,他們吃要吃好飯店住要住好酒店,你寒磣了窮酸了是無法融入他們的,但是他們的能量也越大,每個人都有更好的個人修養更多的信息量更精準的分析能力和更豐富的經驗值,在這種圈子裡,個人的能力提升也是非常快的,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的就是這個。所以,一個好的圈子,能幫助你獲得更多資源更大成功的圈子,其實也就是不經意間用錢維護起來的,使用了錢這種機會成本,就能換來更多更好的機會,為成功打開更多的大門。
生意場上,錢不能當錢,錢是兵。要想打勝仗,兵多將廣才是王道。歷史上以少勝多偷襲成功的案例也不是沒有,少!不然也不會總是只有那幾個經典案例了,你我都不是那塊料,那是鬧偏門的小概率事件。要老老實實追求打仗的勝率,就不能省兵將;要追求生意的勝率,就不能省錢!省錢,省掉的不僅僅是錢,還有取勝的機會。。。賠錢也別怕,打仗哪有不損兵折將的?局部戰鬥的失利不算什麼,只要獲得整個戰役的勝利就是成功!
先寫這麼多,有時間有了新的想法再寫,要是想不出來也就不寫了,大家能耐心看完也不容易,謝謝!「錢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在我20多歲的時候,父母一跟我談論攢錢,我就反覆跟他們這麼強調。父母因為缺乏相關領域的知識而沒有能力反駁我,只是嘟囔「這麼以後你會後悔」。
我當然是不以為然的。類似這種兩輩觀念間的分歧,成長階段發生過很多次了。長輩如果說服不了晚輩,只是說「這麼以後你會後悔」,那怎麼可能說服得了自命不凡的少年人。
可是,至少在這點上,我確實後悔了……
先來剖析一下問題:
我年輕的時候堅持認為「錢是掙出來的(錢不是省出來的)」,以為對方的觀點是「錢是省出來的」。我知道省錢可以有錢但是累;我提升能力設法掙錢多體面啊。
大錯特錯。
錯在我被誤導使用了兩分法。簡單的將有錢理解成要麼通過省(節流)實現、要麼通過掙(開源)實現,最多再加一個既省也掙。
可是,等我到了現在的年齡,經歷了很多次職場起伏、家庭變故引起的收入、資產變化,又因為工作關係開始自學金融的知識,才明白上邊的理解是個空洞的假想,假想社會是真空的,假想這個真空的社會裡只有三種途徑可以有錢,a、b、c,個人看性格興趣選擇哪一種。
問題是,真實世界不是這樣的
在真實世界裡,看這個帖子的人,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營營役役的一生中,可能只是有份還不錯的工作拿著份還可以的薪水,或許某段時期覺得聰明勤奮前途無量巨額財富在眼前,但隨著時間消逝,慢慢會發現職場中永遠有更聰明更勤奮的年輕人前仆後繼、永遠有不負責任的老闆只畫大餅、爬得越高的同時也越不自由,慢慢會發現真正當上能迎娶白富美的ceo的人是少數、小公司的ceo或許還不如上班、大公司的股票可能還不夠一套房子錢卻可能要你拿未來的健康去換,慢慢會發現父母、孩子身上要花很多錢,慢慢會發現錢的購買力一年不如一年,慢慢會發現很多跟錢有關的真相。
人們往往對未來收入過於樂觀,對未來支出也過於樂觀。
真實世界裡如何有錢?
什麼是錢?經濟學裡叫收入;
什麼是有錢?經濟學裡叫獲得收入;
獲得收入有什麼途徑?理財知識里有現金流象限理論;
現金流象限理論,就是以四個象限(E象限:僱員;S象限:自雇;B象限:企業家;I象限:投資者)劃分人群收入類型,幫助人們認清自己當前收入類型,提醒人們跨象限發展的必要性,不要只沉迷在僱員身份上。其中由於S象限、B象限都是有巨大風險的只適合部分人,而I象限可以控制風險,並且可以控制時間投入從而不影響E象限收入。
詳情見我的專欄:理解現金流象限 提升你的收入 - 理財牛 - 知乎專欄
投資收入遠比工資收入重要。
為什麼投資收入比工資收入重要?
1是因為投資收入能讓你認識錢的時間價值。2是因為複利。
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錢能生息,因此錢就具有了時間價值。
利息既是提前享受要付出的代價,利息也是未來投資所獲得的回報。
選擇提前享受,就付出利息;選擇未來回報,就獲得利息。
詳情見我的專欄:談談錢的時間價值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 理財牛 - 知乎專欄
複利概念太簡單,自行搜索吧,未來我會補充到我的知識框架里。
經濟學裡收入其實不僅僅是錢,收入是人得到的一切全部,其中既有貨幣收入,也有享受收入。省錢只是省下貨幣收入,但沒有得到享受收入,如果某個興趣能給你帶來極高的享受收入,聰明的投資者不會去節省所付出的貨幣收入。如果能評估為一件事付出的貨幣收入和得到的享受收入,就能做出是省錢還是享受的正確決定。
理解以上經濟學的相關入門知識,就能對題意有正確的解讀。
錢既不是靠省下來,也不是靠(工作)掙出來,省錢只是一種習慣;
真實世界的錢來自於工資收入、企業經營收入、投資收入,這才是錢的來源;
人們往往過於樂觀未來的工資收入,過於樂觀未來的家庭支出;
對一般人來說,重視投資收入才能真正意義提升收入;
投資需要本金,在沒有本金的時候,一般人只能省錢。
所以,回到開頭,我後悔的是如果我當初有省錢的習慣,我就不會只抱著上班掙大錢的幻想,我就可能更早地積攢一筆本金,更早地學習創造投資收入。
但如果省錢只是為了省錢,只是守財奴式的剋制消費,不去學習如何用好錢,那省錢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問題,實際背後反映的是財商。財商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理財方面的智慧。
財商不像智商、情商,沒有什麼先天性,完全依賴後天的學習成長。
「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定要省。」這是我母親常說的一句話。什麼是該花的,什麼是不該花的,識別這兩者,就是人生的智慧所在,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
回報之前必先投入,收穫之前必先耕耘,所以會花錢很重要。財務投資是一種方式,但是考慮到更多的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財富積累,沒有太厚的家底,在這個時候,投資自己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學到更多知識、積累自己的見識和品位等等。
幾年前,我在招聘面試時,很多面試者希望尋求一份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工作,但是自己卻用著最便宜的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就是 Nokia 很早的那些手機),而不是智能手機。在那個時候,即使不用 iPhone,也有早期的 Android 手機,Windows Mobile 手機可以選擇。我問原因,回答是「誰給我買啊」。既然看好這個領域,希望在這個領域發展,就應該要理解這樣投資的意義,從職業發展的角度,這可不是消費。這就是不會花錢的表現,歸根結底不是省錢,而是浪費機會。會花錢的人,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已經能夠賺更多的錢了。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莫不如此。投資自己的健康,投資自己的學習培訓,投資自己的閱歷,投資自己的人際關係,等等,需要結合自己的特點、生活、圈子和職業發展來決定。其實是要長線、更高角度的看待自己、看待生活,而不是只看眼前、手邊,為了省錢而省錢。
樓上幾位其實答得都挺好的,金融啊理財啊我也不是太在行,我想給大家添一個不同視角。
我從事臨床醫療行業,年輕時肯定都是比較困難的,那時候因為又需要快速累積專業技能,業務佔去很多時間,也不太可能花心思去開源,只能是靠節流。有好幾年時間裡我和我愛人連電影都捨不得去電影院看,都是在家看,去超市,隨便拿幾樣東西,出來結賬會發現全是特價的,也不出去玩,周末從超市買啤酒特價豆乾回家開電腦一起看電影,就是我們標準的消遣。
我們確實省下來一些錢,但是也不多。因為總數就是那麼點了,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可能發財呀。
後來我發現,我們倆有點越活越猥瑣了,就是幹什麼都捨不得錢,然後人情往來什麼的也不想參與,因為得還人情呀,而且最要命是有點看不得人好似的,看見美女開豪車就覺得哼肯定是……
其實就是省習慣了,內心屌絲了。這樣子人就不可能交到什麼有幫助的朋友,因為會把人嚇跑的。剩下都是些大家都困難的朋友,怎麼幫你啊?不說借錢救急,就說路子,他也沒有路子啊。
現在我們都工作幾年了,技術積累到一個可以輸出的水平當然是可以換錢的,也靠省出來的積蓄做一點小投資什麼的,日子過的寬鬆點,與人交往也比較大方點。有了一些良師益友,想錢生錢也比較有辦法。整個是越來越容易的。回頭去想會覺得,靠省那段時光其實真是效率很低的,而且如果當時沒警覺到自身心態的變化,永遠只想靠省,可能是越來越活不開,生活內容越來越匱乏,疲於奔命,永遠被生活牽著鼻子走的。大概這句話本來指的也是這個意思吧。謝邀。有幾個高票答案是有很明顯的常識錯誤的。這個我放在後面說。
先答題:
「錢不是省出來的。」一般來說可以用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來解釋:機會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獲得一樣東西,你就必須放棄另外一些東西。比方說你想省錢,那你很有可能就要放棄諸如時間,效率之類的東西。
舉個例子,高考之前你覺得自己複習效率很低,那你可能就會花錢請個老師補課。假設你花錢請的老師很好,幫助你考了高分,進了一個好學校。你最後出的學費比三本要低出很多,那你事實上就是「省了錢」的。在這個案例裡面你用「錢」買來了高效率,高效率最後幫你省了學費。所以,「錢不是省出來的。」花對錢最後才能幫你掙更多的錢。
當然,作為一個普通人你要是要買房的話,你就必須設定固定的計劃儲蓄,畢竟現在的房價首付還不是一般人能付得起的。
有人在高票答案裡面提到了負債率,比如現在最高票的:
實際上,越有錢的人(單位),負債就越多。就我所知的,房地產企業,基本負債都達到80%甚至更高。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常識性錯誤。所有實際應用的企業負債率模型都是「動態」的,也就是說你必須要考慮的前提是「現金流」。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一旦遇上經濟不景氣,現金流斷裂,往往就只能宣布破產了。借了的錢畢竟都是要還的。所以通常在計算的時候都會用到現金流動負債比率。一般健康的負債率都在40%-60%之間。
同時負債率和有錢的程度也是沒有直接聯繫的。比方說李嘉誠的和記黃埔,負債率時常在15%左右徘徊。最高的時候也只在30%左右。
作為個人理財,是絕對不推薦剛剛工作的年輕人選擇高負債率的消費方式的,一方面是因為剛工作的人償債能力不強,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負債會帶來非常大的生活和心裡壓力。當然這也有社會的客觀因素的制約,畢竟我們國家的勞動和醫療保障體系還並不成熟。問題在於你有沒有原始積累,沒有原始積累的時候,錢就是省出來的。
比如說你一個月掙8000,你說錢不是省出來的,每個月月光。請問,你有再好的投資渠道,你能賺得了錢嗎?不能。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是因為他們有原始積累,同時能比你獲取更多的信息及更有資格承受失敗。
我們如何做?
1. 一定要有原始積累。對於窮人來說,錢就是省出來的。對於富二代來說,此條略過。
2. 有了原始積累後,要尋找渠道去投資或賺錢。如果沒有好的渠道,錢還是省出來的。你想想,你費盡心思去幫人翻譯,每個月多掙1000元錢。而你因為買到了一張廉價機票而省了2000元的時候,錢是不是省出來的?顯然是,所以關鍵在於你省錢的渠道能否比你賺錢的渠道創造更多的單位價值,如果是則省錢,如果否則賺錢,道理很簡單。
3. 省錢和賺錢從本源上來說,都是利用信息進行財富的積累。這裡說的省錢不是在小錢上斤斤計較,而是在大錢上斤斤計較。也就是說,要把錢省在刀刃上。窮人要賺錢,能利用的最大因素就是時間,時間就是金錢。你買大件產品時懂得貨比三家省了1000元,買房因為合理避稅或用公積金省了一大筆錢,這些都是大錢,富人也會省的,窮人更應該省。
4. 到你比較有錢的時候,要學會用錢來換取時間。這時你的投資渠道多樣,信息也日趨增多,你就懂得與其為省100元花三小時去比較,不如拿這三小時去想想哪個渠道更似合投資,或者直接做事賺取額外報酬先。
所以一切關鍵看你的時間價值。錢可以用來交換時間,時間可以用來獲取金錢。省錢還是賺錢,你會衡量,就知道該怎麼做。該省時省,該花時花,方是人生之道。
從你自身的角度想問題,把自己想明白了,而不是聽信「錢不是省出來的」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對有些人是對的,對你來說未必。人最難的是看清自己。
----------- 求關注的分割線 -------------
個人微博:廈門戶型通 Sina Visitor System專註於廈門戶型分析,原創點評廈門新老樓盤戶型,附帶區域價值及房價趨勢分析,為購房者提供詳盡參考及諮詢服務。
錢,絕對是省出來的。
樓上那些言必稱投資的人,沒搞清楚一個概念,省並不等於摳。
省錢的含義是:不該花的錢,一點也不要花。
簡單點說:不接受虛高價格。
把投資跟省錢對立起來,創造出了這種所謂【省錢就是不投資不貸款】的理論,也是比較奇特。
我們來通過幾個例子,看看什麼叫省錢。
比如,你想開一個餐館,你的賬房先生告訴你:少爺,這個鋪面有合理的殺價空間,房租跟物業我們都可以砍砍價。
你大手一揮:不,錢不是省出來的,就按標價來。
又比如,你的公司開始營業了,你的賬房先生告訴你:少爺,根據一些國家政策和稅收細則,咱們可以合理避稅,省下一大筆錢。
你大手一揮:不,錢不是省出來的,不許省錢。
又又比如,你準備投資一家企業,你的賬房先生又告訴你了:少爺,這家公司提供的估價虛高,咱們砍砍價,爭取一個合理的股份。
你氣急了,大手一揮:你這是窮人心態,顯得咱們忒小氣了,不許砍價,他們說多少就是多少。
其實吧,不省錢也沒什麼,不過校長,咱爸都不是首富了,這麼花錢,咱爸知道么?
省錢,我認為是每一個人基本的金錢觀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點是,省錢跟投資、賺錢根本不衝突,就算是那些開煤礦印鈔票的土豪們,你把一億的宅子開價兩億賣他,你覺得他會買么?
不該花的錢不能花,同樣,該花的錢一定不能省,這是兩個合作共生的原則。
當然,不要該花的錢也不花,這不叫省錢,這叫摳門,這才是窮困之源。(2014-9-24補充)
省錢 = 「錢花在刀刃上」,核心一是怎麼省,二是怎麼花。
怎麼省:十幾塊錢過一周的回憶可能很多朋友都有過,對於怎麼「省"都有各自的心得,拿裝修來說,有錢就全包給別人自己不用操心,沒錢就清包凡事親力親為,處於中間的就半包。
以前讀書為了省一塊公交車費,結果大太陽底下走了六七公里(坑爹學校在郊外,兩個站看著挺近),這是典型的SB,節儉要適度,起碼的溫飽和身心健康是必須的,如果還有鴻鵠志,那書籍資料的錢更是省不得。
總的來說,想要省錢就得花費時間精力,好在窮人的時間暫時也不太值錢,時間複雜度和空間複雜度畢竟需要相互妥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怎麼花:小到請客送禮,大到入股投資,還有些雞肋的人情四路,想想就頭疼。
實體店售後是方便,但我不急需的東西還是傾向於網購,畢竟有退貨險和無條件退貨,不能退的堅決不買。
KTV一般也是下午去,真唱歌不喝酒,偶爾揣幾瓶綠茶紅茶進去,抵制霸王條款從我做起。
聚會的話周末和朋友團購,屋後面的串串價格便宜人均三十,或者一伙人在家炒點家常菜喝啤酒,飯後玩玩桌游,生活也算充實,或者去周邊旅遊,選淡季開銷也不大。
手機方面,蘋果6私以為太貴,能省¥4K平時響應慢個兩三秒我是能接受的,而且優化好了也不可能差那麼多,慢不慢最重要還是使用者的問題,你讓咱買二手電筒腦照樣跑飛快,讓小白用1W+的電腦照樣卡死。
花錢一定要花在剛需上,當然如果對這方面比較挑剔是重度手機使用者,那建議還是買好的:)
(妹子突然想吃好吃的肯定是剛需,不然她心情不好你也好不到哪去……)
——————————————————————————————————————————
(以下是之前原文略刪改)
有句話叫做「自己的錢都賺不了,如何去賺別人的錢」,在我看來,精打細算完全是優點,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除非您時間已經寶貴到不需要隨手比價隨口還價的地步。
恰當的節省非常必要,上面有些答案答偏了,他們著重闡述的是「節省下來後應該如何投資使得收益進一步擴大」。
——但這建立在你勤儉持家開源節流的基礎上,建立在有一份啟動資金的基礎上。
另外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理財」,好像一理財大家從此就走上了富裕的坦途,穩妥妥在家收錢一樣。但實際上你投個十萬八萬一年回報又有百分之幾?
而高回報必然高風險,對小老百姓來說身家不過幾萬幾十萬,誰敢折騰?
所以還真別瞧不起小農意識,就這小農意識為多少孩子供了十幾年學費省出了婚房,站著說話不腰疼誰不會。
知乎有位大牛說過,創業和打工的最大區別,就是付出不一定能有回報。
一位同事家裡開廠,借了幾百萬現在頭髮都白了,因為很簡單,不是你借了錢投資就能賺錢,虧損的比比皆是,一個政策調整就讓諸多人跑路跳樓,再說你給人家幾分息而你又能賺幾分?
沒有三分三,不要上梁山。
所以省錢對普通人、對賺錢天賦沒有加成的人以及創業失敗者來說,是最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妥當的法子。
至於「能省錢的不會掙錢」這種混賬邏輯就不提了,精打細算到一定程度那叫精算師。
另外,一個安全穩健的家庭不但不能負債,反而要留出足夠的應急資金,急用錢的時候多了去,大到120 小到份子錢,這不國慶快到了,又有兩場滿月酒三場婚禮……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共勉。
非常不喜歡這句話,因為它暗含的前提是「掙錢」和「省錢」是對立的、「省錢」的人多半沒有能力掙錢。先樹立了這個錯誤而荒謬的觀點,然後就可以開個群嘲,你沒有理財觀念啦你沒有經濟學常識啦你不懂機會成本啦你不懂投資未來啦諸如此類,以此滿足自己對「老子能掙錢老子懂得錢生錢」的形象展示的渴望。
而事實上,一樣有大把大把的人又會掙錢又懂得省錢,省錢也從來不意味著該花的錢不花該投資的就干看著。這種一句話總結的雞湯式的扯淡拿出來,除了滿足一時的口頭炫耀慾望之外,對人並無任何幫助。其實這句話但意思,並不是節省不好,而是不該有的節省沒必要,有些不必要的節省,反而會喪失更多的金錢,這句話並不是任何情況都合適,只適用特定情境。
我記得挺久前,社會有一句流行語:能掙會花。
很多人都很重視賺錢,但很少人覺得自己不會花錢,可其實絕大多數人不會花錢。
現實里經常有人買質量差的便宜貨,結果跟價高質優同類品花了差不多的錢,買了一堆破爛,這就是不必要的節省,算是不會花錢,看起來每一次都花錢少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節省成本。
現實里也經常有些小店,為了節省成本,以次充好,但很快生意就不行來,比那些真材實料的小店生意要差。
只有隻這類情況下,錢不是節省出來的,才是具備實質意義。
很多話,並不是普世真理。
掙錢決定上限,省錢決定下限。
從某種程度上說,「省錢」也是有成本的,並且這個成本有時候比你省下來的錢還要多。隨便舉個栗子哈,比如你在吃東西上省錢,結果吃了不好的東西,病了,因此要去醫院花錢治病。。。。。。這聽起來是歪理,但實際上省錢的成本就是這些隱性的看不到的開銷。我們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你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那麼省錢其實就是你要在投入的資金方面做調整,減少對這個系統的投入,有時候,這樣的減少投入是不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的,甚至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那麼該經濟系統的輸出量基本上還是同樣的財務回報,則看起來省下來的錢是一種收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省錢(減少輸入變數)會導致的結果是最終的輸出量有變化。再進一步,乾脆把錢當做熵來看吧。。。。。。
我反對那些對創業以及做生意盲目推崇的人。更加反對那些鼓勵年輕人一定要出來創業的。
在上世紀末 的確出現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家。但是,時勢造英雄,他們的成功,大部分源於時機。不過這一點他們在教育後背以及吹牛的時候 是不會說出來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人進了電梯,按了上升,豬也跟著人進了電梯。這時候豬也升上去了。但是豬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升上去。這個電梯就是改革開放。
現在的創業環境,對於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是很不利的。這一點,開過小公司的人,肯定很清楚。稅率太高,審批複雜,招人困難,貸款受限,還被大公司擠壓。不能因為一句心靈雞湯式的句子「年輕不怕失敗」就憤而挺身。簡直莫名其妙,不怕失敗和成功率有個P的關係。但是很多傻逼真的會覺得自己很勇敢,所以就會成功。就這智商,基本也就告別創業了。
這個答案有點歪樓,跟省錢沒有太大關係。只是針對一些答案寫的。
這話是對普通人說的
普通人總需要為一些意外準備錢,家人生病,孩子上學,人情來往,這些都是要錢的。
舉個例子,我認識的一個80後老師,因為好友結婚連3萬塊都拿不出來借,果斷辭職了,覺得當老師沒意思,好歹一個正規重點中學老師竟然拿不出3萬塊,這給那些月光族打耳光。美國人是月光多,香港也多,但是他們借錢真心容易,一個收入證明,就能借了,利息還不高,當然沒有信用黑紀錄是關鍵。中國銀行貸款難,民間借貸利息高。如果沒有什麼被動收入,省錢是最理性選擇
「錢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大多是針對父母那一代人和經歷過生活極端艱苦的人,他們走向了一個極端。
但對現在大多數人年輕人來說:「錢就是省出來的」!
一、早期賺錢的能力和渠道都有限,錢是省出來的
奉行「錢不是省出來的」大部分年輕人
月薪3000,月光
月薪7000,月光
月薪1萬,月光
月薪1.5萬,還是月光
生病需要急用的時候,沒錢
需要買房的時候,沒錢
有好投資項目的時候,沒錢
今年五一的時候我想去看看親戚剛出生的小孩,結果親戚卻在打包東西,準備搬家回老家,上海實在活不下去了。我這個親戚碩士畢業,已經工作了6年多,他的工資並不低,卻每月月光,早攢錢還能早買房,早買了房現在擁有的資產也有小几百萬了。前幾年的時候,我就跟他聊過,不要每天嘴上都是「錢不是省出來的」,習慣了花錢,越花越多,你賺再多的錢最後都不夠花,但他還是毫無意識,總說靠我省這幾個錢有啥用,結果結婚沒錢,買房沒錢,後來家庭花銷更大,每月掙得越來越不夠花,這還不要緊,很快房價翻倍上漲,徹底買不起房,生活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實際,日子也越來越艱難。
如果能早點省著花,手裡能存點錢,再問父母和朋友借一些,早幾年湊出幾十萬,交一個小房子首付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手裡一點錢都沒有,就一點辦法也沒有,越拖越買不起,等拖到孩子出生,花費巨大,真的只能選擇回家避難了。
送行的時候看他們對上海依依不捨,我心裡也特別不是滋味。
對於目前大多數年輕人,在沒有把收入提高到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資產性回報之前,要學會省錢,節約開銷一定是儘快實現資產升值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千萬不要相信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類毒雞湯,有這種觀念的人,給他再多的錢也不夠,他有各種借口將這比錢花掉,因為他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而學會控制消費慾望,反而會讓你的每筆消費獲得更大的滿足,在收入低的時候節約,等到收入增加再適當提高消費水平也能刺激自己更努力,過的更加享受更有幸福感。
二、手中有錢才能把握更多機會,切切實實的解決關鍵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手中有錢,才能把握機會,才能實實在在解決關鍵問題。生活中90%的事情都與錢相關,有錢都不是事,沒錢啥都是事。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錢是硬碰硬的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來不得半點虛的。沒房沒車沒存款,花錢大手大腳,還和丈母娘說「錢不是省出來的」,誰敢把女兒嫁給這麼不靠譜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點,解決了關鍵問題,可能後面的一切都隨之改變。比如在關鍵的時候手裡攢了一些錢,能湊個首付買房,丈母娘覺得雖然窮,但還算靠譜,哪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磕磕絆絆,但也算買房結婚,把人生的大事解決了。如果後面房價上漲,反而資產翻倍,那麼人生就從此不同了。
三、每天說錢不是省出來的年輕人,大多數人也掙不來錢
那些每天說錢不是省出來的年輕人,大多數人也掙不來錢,而省錢不亂花錢的年輕人,大多數人反而收入很不錯。
大部分嘴上說「錢不是省出來的」年輕人,基本不會對錢上心。不上心省錢,也不會上心賺錢。不去鑽研怎麼賺錢,怎麼才能找到好機會,怎麼才能認識到賺錢不易,錢怎麼會自動飛到你的口袋裡。對錢沒概念的人,他們認為我花的多但能賺的更多,但是賺的更多這只是假設和幻想,遲早會被現實擊碎。
大部分相信錢是省出來的年輕人,他們對錢非常上心。會常常想著怎麼把每一分錢都花的值,也想著怎麼能賺到大錢。他們往往會更早的完成原始積累,從而後面雪球越滾越大。
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省錢。省錢和賺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輕描淡寫,隨便學一句名言警句扯扯淡就會了,而是要經歷很長時間的摸索、學習、實踐、試錯,才能慢慢掌握的技術含量極高的絕世武功。
不會,受窮半生,練成,受用半生。
寫在最後
1、投資上有什麼疑惑,可以掃碼在我公眾號(智多星理財師)留言,我會盡我所能回答。
2、問問題的時候,不要「在嗎」?直接把你的問題完整寫出來就行。
3、如果問問題,自己先調研基礎信息。不要上來直接問:某某理財產品安全么? (該類問題真心沒法回復)。先把讓你不安的原因寫出來,我才好對症下藥。
我的態度,投資靠自己,能幫盡量幫。
作者簡介:智小星,復旦大學金融研究生畢業,10年投資經驗。痴迷於鑽研投資,熟悉世面上大部分投資理財類產品,目前每年穩定投資收入數十萬
有最初級的金融學知識,你就會明白一個道理:讓錢一直躺在賬戶上,基本是最無效率的理財方式。
實際上,越有錢的人(單位),負債就越多。就我所知的,房地產企業,基本負債都達到80%甚至更高。
當然,我不是鼓勵你負債80%。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情況。比如,銀行和製造業的正常負債率就不一樣。根據實際情況而言。
然後,現金流很重要。有個笑話是,有一個富豪去到一個地方,但發現自己身上沒有現金,沒有信用卡,最後餓死了。
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終歸是沒錯的。你不可能積攢利潤來投入。好多行業的凈利率不到5%,沒有滾動效率會將好幾個級數。你投入100,賺5元,下一期,你可以投入105,賺5.25元。但是,如果你借300,就可以總共投入405,賺20.25。這個效率,可是原先的4倍。
錢能生錢,你不僅要把賬戶上多餘的錢(保留抵禦風險及基本消費的現金流)都儘可能地投入到高產出的項目,還要借錢去投資。5萬塊躺在銀行賬戶上,收入只有利息。但如果投入到回報率比利率更高的項目,那當然會獲得更可觀的金錢。如果通過財務杠杠舉債投資,收入當然更客觀。提前兌現未來的收入投入到回報率高的項目,當然是資金利用效率高的體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助學貸款就是這樣的東西。雖然你會覺得借錢上學天經地義,所以不把它納入到花錢的範疇,而覺得這本就跟吃飯買衣服一樣,是最底線的消費。但實際上,它就是一種投資,是提前把你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兌現到當前,跟商人借錢投資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你不上大學,也照樣活得下去。
然後,如果要省錢的話,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不上大學,把錢剩下來,然後外出打工,只不過哪個回報率高,基本上大家心裡都有桿秤。
當然了,錢不是剩下來的這句話,在一種情況下是有道理的:那就是把錢揮霍到沒有任何回報的物質消費當中。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能省一分是一分。好多時候,一些人也會用「錢不是省下來這句話,為自己揮霍無度「找借口。
以上。我雖然不太會賺錢,但我很會省錢啊。
今天看到一輛蘭博基尼,一咬牙,不買了
你看,我每天都省下了好幾百萬。
有錢人得錢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是利用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從窮人那裡剝削過來的。
譬如你去北上廣打工,總要有地方住吧?
住所代表著分享工作機會的權力。
這就是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的一種。
所以,你為了這種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必須給生產資料的所有人交錢。
想要交錢的人多了以後,這錢還得加。
所以有錢人越來越有錢,因為他們有別人沒有的東西。
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呢?
被人剝削的時候存錢買的。
別人打的你走路,別人約炮你擼管的日子多過兩年,
北上廣買一套遠一點的房子避免自己繼續被剝削還是不難的。
說不定多忍兩年,就多出來一套做有生產資料的人了。
如果有點門道,賣賣批文,搗鼓搗鼓內幕消息什麼的,發點小財也是就在眼前的事情。
所以,錢不是省出來的哦,真的不是。
趕緊去理財吧,炒股票,買黃金,炒期貨,什麼都好,千千萬萬不要存起來。
這樣的話,就又多一個人問我租房子了,再也不怕房租跌了哈哈哈哈哈哈。
趕緊的,理財理起來,吃喝嫖起來,記得,不要存錢,錢不是省出來的!
愛說這話的人一般都沒錢。
這句話是在告訴你努力賺錢,不是努力花錢。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省錢?
※成年人能不能跳芭蕾舞?
※大學生如何省錢?
※你知道哪些不花钱的美容或者减肥小妙招?
※有哪些優秀的 PS4 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