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買得越多,拖延症越厲害?

每次逛書店上京東,都買一堆書回來,可是放在書架上根本不看,就算是再好的書也這樣。有時候放桌子上,甚至就放在電腦旁邊,也還是這樣。現在都不知道該不該繼續買書了。

可偶爾只買一本書的時候,卻一點也不拖延。我看書不算最快的,但也不慢,只買一本書的時候,不到一下午就看完了。為什麼會這樣?按理說,書買多了會更有壓力,應該看得更快啊,為什麼反而拖延症了?


因為你根本就是在騙自己。

講課時經常能聽到學員這樣說:「老師講得太對了,簡直比我還了解我自己啊,您推薦的那些書,我現在就去亞馬遜上買,一本也不落!」

這種時候,我都會大皺眉頭,然後跟他說:

「別,千萬別。那樣你一本書也看不了的。如果你有心看,先看《XXX》這一本。就這一本。別買別的。看完了再挑下一本。」

為什麼我不建議他們一次多買幾本?更何況,一次多買幾本書,還能包郵。

「感覺良好」

  • 你有沒有羨慕過豆瓣上「已讀」書籍有一千多本的?
  • 你覺不覺得「讀書破萬卷」是件一舉多得的事情,不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而且特有面子、特顯氣質,再也不用擔心出門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簡直牛逼酷炫屌炸天?
  • 望著那本眾口稱讚的《拖延心理學》,你有沒有幻想過,這書開本大,頁數多,整個有近30萬字,那我讀完以後,一定再也不會有拖延症了吧?
  • 「聽說大咖5月份讀了10本書,而且全是精讀,我要是也能每個月看10本——不,精讀10本該多好。」

順便說一句,大咖只會告訴你他5月份精讀了10本書,可他6月份只讀了半本書的事會告訴你嗎?他只會告訴你他一口氣做了1003個仰卧起坐,可真正的原因是女票指定要求看腹肌,而不是他「意志力」有多強大,他會告訴你嗎?

以上幾條,如果你也有肯定的答案,那你的確應該反思,為什麼要買書,又為什麼要讀書了。

很有可能,你買書不是因為你真的需要它。你買書,只是因為買書這個動作,讓你感覺良好

人們太容易被感覺良好蒙蔽了。人們太容易混淆「感覺良好」和「真的良好」了。煙癮上來的時候,煙民覺得抽根煙是「真的良好」;餓肚子逛超市的時候,吃貨覺得買下一周吃不完的食物囤積起來是「真的良好」。

真的良好嗎?我不知道。誰好誰知道。

看到那些舌燦蓮花、侃侃而談的紅人們,我們頓悟過來——怪不得他這麼牛呢。你看他豆瓣書單,一千多本!於是,「不讀書真不行了。」有多少人只是因為覺得讀書是一件光鮮體面的事情,就匆匆上路了?這個比例不會太多,因為讀不合適的書實在是個苦差事,難以持續;但也不會太少,因為那些光鮮體面閃閃發光的帖子們,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如果你是為讀書而讀書,如果你讀書前根本不是因為書的內容對你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而純粹是出於一種「讀完這本書我就NB了」的臆斷,那麼買書這個動作,就根本不是為了讀,而是為了由幻想而產生的「感覺良好」,為了由臆斷而在大腦里分泌的一點快感物質

反正書也買了,書架也擺了,照片也拍了,朋友圈裡也曬了——該拿的多巴胺也都拿了,好了,該讀了——什麼?大事不妙,我拖延症犯了。。。

動力早就沒了,能不犯嗎?

有個豆瓣小組,名字叫「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如果允許我多加兩個字,那就是「買書如山倒,所以讀書如抽絲。」當你真的「買書如山倒」時,買書背後的動機,就很值得警惕。

買書並幻想——也許這兩個動作才是你的真愛,而後續的讀書行為,卻只是備胎。從前有首老歌,名字叫《不愛我,放了我》。看到書架上堆積的書了嗎?那就是它們唱給你的歌。


「假性拖延」

『No zuo no die.』這句話,用來形容形形色色的「拖延症」們,簡直是太恰當了。不過作死也分類型,有人是擺姿態,有人是抖機靈,有人是秀情懷。出於「感覺良好」的作死,只是類型之一。另一種作死,則是沒事找抽,還幻想自己被抽了以後就能花壓力為動力,小宇宙爆發,大招兒召之即來。

大招兒真來了嗎?

出於一顆貪婪而不分青紅皂白的內心,我們往往很介意,從買下一本書,到讀完這本書花了多久。而一旦這段時間跨度有點久,就給自己貼一個標籤,「我拖延症又犯了啊!」

可你真的是「拖延症」嗎?或者乾脆說,你確定這個時間差長一點,就一定屬於「拖延」嗎?未必。

作為「拖延症諮詢師」,我會頻繁地做一些在別人看來是「自砸飯碗」的行為,包括經常把自認為是「拖延症」來求助的人勸退。因為我真心覺得他只是作死而已,沒到拖延「症」的程度。誰主張誰舉證。如果你非要說自己是「拖延症」,給個理由先。

是誰造成的「從買書到讀完」之間的時間差這麼長?一口氣買越多,「感覺良好」也就越強烈,可是不知道買越多排隊越久嗎?

況且很多書被買下,只是因為讓你「感覺良好」,還沒有確定是「真的良好」。攤上那種「真的不好」的,讀下去不開心,停下來又不甘心,那時間差能不長嗎?

再況且,你憑什麼就認定了,沒有按照你人為設定的期限讀完這本書,就算是「拖延症」了呢?

很多人之所以對「拖延症」很絕望,認為它是「治不好」的,就是因為混淆了「拖延行為」和「拖延症」這兩個概念,以為治好「拖延症」就是再也不出現拖延行為,那樣的話,除了自殺估計沒有別的辦法能治好。他們從來沒有一個可操作的「拖延行為」定義,而是任意把詞義擴大化。事實上,只有後果消極且本可以避免的推遲行為,才算是拖延行為。

你長時間沒讀完這本書,後果真的那麼有害嗎?你除了讀書以外,還要吃飯睡覺工作戀愛,你真的覺得有能力,有足夠的空餘時間,「買完以後兩周內就讀完」嗎?

當你長時間沒有把書讀完,並斷定自己犯了「拖延症」時,很有可能只是「假性拖延」。後果無害或者你無可避免的推遲行為,被錯當成了拖延,並引發一串自責,就是「假性拖延」。這不屬於真正的拖延,但它能把人做這類事的胃口毀掉,讓人在情緒上排斥這類事,醞釀成以後的「真性拖延」。

至於幻想「書買多了會更有壓力,應該看得更快」——真有這麼個「應該」嗎?


因為你給自己制定了很難完成的目標。
你的書桌上最多只擺兩三本沒看過的就好。
原則是:

  • 目標分解
  • 以小目標的完成作為激勵

這個問題除了高票回答的拖延症角度來看 其實還有別的角度
你買了一堆書 然後不想看 真就是你覺得的拖延症嗎?
我覺得不盡然
題主的描述有句話挺有意思的

書買多了不是應該更有壓力 看得更快嗎?

能想到這裡 其實就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 看書的目的性的問題

人做一件事情 如果僅僅是因為外界的壓力 而不是自己內心的需要 這樣其實不論做多少事 看多少書 都是意義不大的
這種情況下 你買來的書 即使全看完了 照樣沒有什麼長進


中國的教育體制 扼殺了學生們的找書能力 看書能力
從小學 初中 高中 就一直給學生灌輸一種理念
「讀書是一定有用的 讀書是功利性的」
而課本就是這種教育模式下最有用的 因為讀好課本 可以顯著提升成績 可以得到家長的誇獎 老師的讚賞 可以考進好的學校 可以讓身邊充滿牛人
所以大概大部分普通人都會聽過一句話 「看這種閑書有什麼用 有這個時間不如多學習去」
所以大部分的孩子 在能夠自己有能力去選擇看書 去挑選看什麼書的時候 完全沒有能力分辨
我看書到底是幹嘛的 是博得更多的外界帶來的好處 還是追求內心缺少的東西
在一根筋的教育制度下
看書必須等於有用 不看書還不如去娛樂


所以其實在問這個問題之前 你首先要問問你自己 你看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追求一種談資 還是追求一種收藏 還是真的是對這方面感興趣而想要去閱讀
高票回答那種帶著濃濃的PUA性質的讀書方式 實在是看的很反感
不過也還是為了博人眼球而去讀書 這樣的動機是非常空虛的
而且這樣的答案居然還寫著 完整答案見公眾號
比當年的破XXX贊同我就更新 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私以為 書籍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作者所擅長的領域的展示
目前以我淺薄的閱讀量來舉例
大概可以分為五種書籍
1、知識類。
以各種學科類書籍為主,詳細記錄一門學科的學習方法、具體詳細的知識、循序漸進的學科體系。這類書具有非常大的知識密度,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看完,短時間走馬觀花看完基本嚼不爛。所以短時間能看完的書,一定不是這種。
2、指導如何學習知識類的書籍的書籍。
挺拗口的,這是《暗時間》裡面的一個概念,按照采銅老師的話來說,這種叫做「元知識」。這種書可以指導你學習思考方式、思維體系、對問題的不同方面的思考,能夠解決很多學習第一類書籍的瓶頸期的困擾。這類書同樣具有很大的知識密度,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完,但是不通過反覆實踐的話,看完這類書和沒看沒什麼區別。
需要看非常多遍才能將其中的精華吸收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3、世界名著和我國的名著。
前面的書把非小說都概括完了 所以剩下的書以小說為主 所以不要鑽世界名著包括的非小說的牛角夾
談談世界名著中那些小說。其實絕大部分人說的看書 全是在看小說
但是小說和小說並不一樣 同樣是小說 像《活著》、《平凡的世界》、《巴黎聖母院》
《哈姆雷特》等等就和《我的青春不迷茫》、《小時代》等等這樣的有天壤之別
世界名著的價值就在於 具有很深刻的歷史深度和歷史背景
並且還能對現代的人的思想還能有影響 才能流傳至今
一本好的書 在你的各個年齡 各個成長時期 各個心境下 看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能對你的啟發也是完全不同的
而不好的書 就是那種看完一遍 絕對不想看第二遍的 那種書和娛樂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是一味追求感官刺激
這類書 可以看得很快 但是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 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東西
更多的像是展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在你遭遇到問題的時候 可以有參考借鑒的價值 所以這類書 很多都是感情豐富 生活氣息滿滿 可以找到很多生活中其他人沒辦法給你的答案
4、各種小眾類的書
這類書品質參差不齊 不好說好或者不好 因為太過於小眾
所以很多書本見仁見智
5、剩下的一些吸引消費者的垃圾書
各大網站排行TOP10、20、100 充斥著大量這樣的書
就和知乎很多吐槽的答案一樣 看得爽 沒價值

所以你買的書 是屬於哪種?
你喜歡的 是哪種?
你需要的 是哪種?
雖然怎麼樣也不會是最後一種 但其實買最後一種的人是最多的

回到問題本身 書買的越多 拖延症越強?
我覺得是偽命題 真命題是 你不知道你買這些書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你擺正了你的目的 並且把書本按照上述分類
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缺什麼 於是看書的順序很快就能排列出來

不過對於現在這個浮躁的看書心態
有點還是要提醒下
看書並不是越快越厲害的 是看完之後感悟越多越厲害
看書等於是輸入 大腦等於是中間處理模塊 最終決定價值的是你能輸出多少


看書大可不必貪快 你如果每一章每一節都能夠有很好的反思與感悟 你看一本書得到的 比別人走馬觀花看十本書得到的多多了
看書多了會形成規模效應 就會主動去挑書 會越來越清晰自己想要什麼
就能過濾掉很多垃圾

所以面對這種問題
首先你該在買書之前 明確自己買這本書是不是自己需要
其次書本到了 一籮筐的書 應該對書本進行分類
哪些是需要反覆閱讀的 哪些是廁所讀物 隨便什麼時候讀都可以的 哪些需要一章章做筆記讀下去的
然後安排自己不同的時間去閱讀不同的書
需要重點閱讀的書 可以放在精力好的時候 去學習一項技能 一種思考能力
輕鬆的書可以放在自己放鬆的時候看等等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 筆記 反饋 感想
和以前被老師逼著寫讀書筆記、讀後感完全不同
現在看書必須要主動做筆記 把自己認為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寫下來 然後在旁邊寫 這些東西有什麼樣的啟發 為什麼覺得它好 然後對書本的一章一節或者全書看完 針對能夠讓自己有共鳴的東西 寫下自己的感想 不管是專業書籍還是小說 都該這麼做。筆記的另外一個作用在於 你下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 能夠給你一個清晰的脈絡 至於怎麼做筆記 這個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不贅述。
其實這樣就是檢驗自己的思考水平最好的一種方法 如果一本書看完了 沒有什麼能讓你覺得值得記錄的 那這本書明顯是沒價值的 你的時間就完全浪費了
如果看完一本書 沒有任何感想 這種書對你而言就是垃圾 不管外界評價這本書分數多高 都是垃圾 相反的 如果看完這本書 你會有強烈的想法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它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
看書 就是構建自己價值體系的一個過程。


這樣一來就一目了然了吧 也不存在困惑了吧~
祝開心


只是想買書而已,當時買的時候喜歡。
拖延症?我覺得不對,因為習慣不同,喜歡的不是能夠讀完一本書,而是隨意翻閱各種書這個過程,把書都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就為了自己什麼時候想翻閱,都可以很隨意。
所以我想著以後給自己建個小的書庫,裡面放滿了自己想要的書,沉浸在這個書的氛圍,並不要求讀完每本書,僅僅是想被書環繞。喜歡圖書館的氛圍,喜歡那種四周都是書,任性妄為。


拖延症這個詞是個虛幻的概念,用它來描述或者解釋現狀必將遮蔽你的雙眼,影響你抓住問題的本質。

你的購書理由
1、因為書有用,所以購買了;
2、因為有大神推薦,所以購買了;
3、因為書店打折,所以購買了;
。。。
不經意之間,你發現你囤積了大量的書籍。於是你想著要消滅它們,但是書太多了,你不知道從那本書開始入手。當你拿起這本書來看時,你發覺總是靜不下心,覺得應該讀另外一本。很沮喪,你發覺書籍已經成為一種負擔,你發覺你需要另外一本書來解決這個新的問題。
此時,心智已完全被混淆,你已經完全無法辨別你需要什麼書及知識。

核心問題是什麼呢?
在於你的學習成為了以「書籍」為中心,被「書籍」主導、奴役。

核心問題的解決方針是什麼呢?
首先,將以「書籍」為主,改成聚焦「自己」。
其次,重新建立書籍/知識的刷選機制——以」現在「+」自己「為軸心的思考
改變認知
書有用---&>那又怎麼樣?現在,我並不需要
大神推薦---&>那又怎麼樣?現在,我並不需要
書店打折---&>那又怎麼樣?現在,我並不需要
三現主義
現時:現在這個時間點,我確實有需要;
現場:在這個場景下,有問題確實需要解決;
現物:我的問題,該書籍確實能夠提供有益的幫助。
第三,重新定義人與書籍的關係
1、這本書,有好知識,但是我用不到 --陌生人關係
2、這本書,沒有它也沒啥關係 --雞肋關係
3、這本書,現在能夠解決我的棘手問題 --朋友關係
4、這邊書,能夠幫助我建立核心競爭力 --親密關係
。。。

如何執行呢?
執行的要訣,簡而言之就是」斷舍離「;

「斷」 = 斷絕不需要的書籍進入我的空間。

「舍」 = 捨棄空間中累積的無用書籍。

重複以上兩項,最後達成的是:

「離」 = 脫離對書籍的執著,讓知識在自身生生不息循環流動


大致的過程是
一開始從「陌生人程度」中,留下「雞肋」就已經足夠了。然後,再將目標放在「朋友程度」,接下來再過不久之後,應該就能夠做到只留下「親密好友」的物品,最後就能一步步實現終極精選了。

在持續循環中,逐步提高辨別認知水平及知識轉化流動效率。

最終的目標是:
讓知識就像血液一樣,在人體中生生不息的循環流動。

更詳盡的技巧,請加微信訂閱號:studygtd


我已經改了買書風格,解決了我的拖延症
1. 除了特別好的,只買電子書
2. 亞馬遜的書,看到好的就發送樣張到kindle
3. 多看的書,看到好的就加入購物車
4. 看完一本,馬上就從樣張和多看購物車找一本新的買下來
5. 不再關注書籍打折信息


原話似乎是采銅老師說的,你把讀書變成了集郵!


最近老是忍不住買書,買得我都快剁手了。往往是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書,覺得好,但又懶得讀。懶得讀一是忙,二是嫌書太厚了,況且記性又差,讀了也記不住,但還是有把書中知識據為己有的慾望,只好想方設法找到,買下來。有些書賣得蠻貴,幾天下來,一個月的伙食費基本上都搭進去了。

這並不好。這也是一種佔有慾在作祟。對知識的佔有慾和求知慾是兩碼事,它和對物質的佔有慾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覺得一樣東西好,希望這樣東西屬於自己。但問題是,「屬於」是要付出代價的,一件東西屬於你,同時也就意味著你得被它屬於。比如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也一樣。你買了一隻精緻的茶杯,就要時刻提防它被摔碎。乃至對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同樣遵循這個法則。你背了500個單詞,為了防止忘掉,回頭就得繼續花時間鞏固它。

之所以許多書給我帶來煩惱,倒不是因為要花錢買它。買下來很簡單,但買完之後,你要對待它,這才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很多書我現下不打算看,是因為覺得還沒做好看它的準備。有朋友說,硬碟里存了好多電影,但是找不到一個好的時間去看。看一部電影,要用整塊的時間,中間不能被打斷,看之前,要把椅子調到最舒服的位置,泡好一壺茶,上過廁所,拉上窗帘,要保證自己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不被打擾,才好進入劇中的狀態,讓對電影的享受達到最大。

看書也是這樣。常常覺得一本書好,滿滿都是知識,但沒有做好準備。就像古代打仗的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定要各方面都安排妥當了,才好開戰。如果匆忙開戰,書讀了幾十頁碰到事情擱下了,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再翻開。等到再翻開的時候,前邊的東西都忘了。就會覺得很徒勞。暫時不讀吧,又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機會讀,所以,一定要有個實體書在自己手邊,才覺得舒坦放心。這也是我為什麼偏愛實體書勝過電子書,電子書存起來可能就永遠想不到了。那麼就買吧,於是但凡覺得不錯的書,都買來塞進柜子里。

平時不會留意到書的存在,只有在搬家和收拾房間的時候,突然發現買了這麼多書都沒看,覺得好可惜。又沒有辦法,只好任其堆在那裡落滿灰塵。

我近來發現一個規律:凡是我買書頻率高的時候,就是不太開心的時候;凡是買書頻率低的時候,就是比較開心的時候。我想這大概和女生買衣服買包是一樣的,如果各位查查自己的信用卡消費記錄,或許能得到佐證。人往往是在心情鬱悶的時候,喜歡佔有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東西。但這些外在的佔有,在很多時候並不能成為滋養自身生命的東西,不能成為生活樂趣的源泉。

生活中的樂趣意味著付出。就像買了一件衣服,想得到它的樂趣,就需要穿起來。如果買了太多衣服來不及穿,掛在柜子里,除了擔心它被蟲子咀,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對知識的佔有慾和求知慾的區別,也在這裡。求知慾是你買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當時就穿著它回家,而對知識的佔有慾是,看中一件好衣服,或者不捨得穿,或者覺得還沒到穿的季節,就把它收在柜子里。

忘了是張愛玲還是王安憶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女人得到一塊上好的布料,太好了,不捨得穿,一直珍藏在柜子里,許多年都沒找到穿的機會,偶然收拾衣物發現,打開看,已經老舊過時了。女人就想到自己的青春年華也像布料那樣,就開始睹物傷感。

求知慾的好處是讓這件事當下就成為你生活樂趣的源泉。在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當下就歡喜無限,這就是報償,不必等到久遠的未來。但求知慾和對知識的佔有慾中間有個矛盾。就像做一筆投資,有些投資是短線的,很快能收回成本;有些投資是長線的,你雖然知道它在遙遠的未來會有很好的收益,但未來太遠以至遙遙無期,用凱恩斯的話說,長期我們都死了。

所以,在很多情形下,沒辦法抉擇是應該先佔有承載知識的實體,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把時間精力投擲進去,還是當下就把時間精力傾注到這些知識上,再任它慢慢遺忘——也許有些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再用上。

但我們至少知道,一個人在幼年時期,做長線投資是好的。一個小孩在還沒來得及發育的時候,不應當由大人來限定他需要學習的內容。比如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強逼他去學琴或者學棋,每天花上許許多多的時間,這是很不好的教育。這些都應當留到他的興趣萌發之後。在人很小的時候,德育、美育,以及廣泛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則是應當著重培養的。這種重要就好比下圍棋時大局觀的重要,上來就對殺是不行的。但到了二十五歲以後,再泛濫無歸地對太多事情感興趣,則容易將一個人引向一無所成的道路上。


如果放在你桌上的是徐若瑄的《天使心》,還會這樣嗎?我保證你一下午就能翻500遍並且能清楚的記得每一個"像素"。

在我看來阻止你翻開書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對書中內容的渴求程度不夠高,也就是說你不夠"好奇"

也許你只是從某部影視劇中的一個不經意的鏡頭裡看到豬腳有這麼一本書,"oh,他為什麼會看這本書?這書一定有含義,不然導演怎麼會把它加進來"。
也許你是在豆瓣里無意發現了某本書,旁邊顯示的讀過的人都看起來很高大上啊,"恩,這書他們都在看,一定很顯逼格"
又或者你在知乎的某個回答了,看到高票的答主極力推薦了一本書,"哇,大神都推薦了,這書一定有價值,必看"
......
所有的這些場景里你對書的判斷都是基於別人的結論再加上你主觀臆斷出來的,它真的高大上嗎?它真的顯逼格嗎?它真的值得看嗎?
你的這些好奇沒只有自己親自去驗證過你才會有答案。
怎麼驗證?翻開書,僅此而已。


一本一本的讀.讀不完不要拆下一本


我每次進書店都會買幾本書。我以前喜歡看三毛系列。然後我就會經常買。買回來又不看了。。之前柴靜的看見挺有名的,然後我去書店瞎逛看見了也買了。家裡書櫃里的書我看過的其實沒幾本。其實說實話,買書的時候會有一種滿足感會自欺欺人,好像我買了就學到了知識,逼格就瞬間高一個檔次了。。。。。。我是這樣的。。。好像答非所問了。。


因為選擇變多了。


這個問題預設的前提是,買了書就要看。
是這樣嗎,買了百科全書也要看嗎?在路邊欣賞如雲美女,就都要泡一遍?
其實買不買書,和看不看書,沒有因果關係。不相干的兩件事,不要混淆了。
人都有佔有慾,女人買許多包,男人買許多表,這是人性,只要能力範圍之內,沒有錯。買許多書也沒有錯,而且藏書是比較高級的佔有慾。
我現在看書比以前少,大概每月三本,因為我覺得用手機閱讀比看書效率高。而且和人聊天學的東西不比看書少,但我一直買書,現在大概6000本。
為什麼不買書呢?在中國買書又便宜又方便。放到一邊也好啊,你起碼不用擔心自己突然沒事幹了。
不買書了,能省幾個錢?夠幹嘛的?
當然要買書了,人總要有上進心嘛。


購書如購物。大腦一時歡喜,覺得有益的書通通買來,豈不知,兩隻兔子不可追。分了心,事就做不成。


何止多買書有這毛病,旁邊有手機,有電腦,能上網,都能造成拖延症。說到底就是專註力被分散了

看書的時候一般總會有那麼一段文字看的厭倦的不行,如果有多本未看的書,就一直想翻翻其他書,這時你的專註力被分散到想看其他書上一部分。
有手機有電腦能上網,亦如是,看倦時,就一直想上會網,這時你的專註力就被分散到想上網一部分。


當專註力被分散後,想再浸入讀書狀態就難了,也就再次進入了拖延狀態。
(未有科學的證明,僅是愛書人卻又常年戰鬥在拖延第一線人員的親身體驗)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沒有做好讀書計劃。我在準備研究生考試的時候,看了大概有上百本書吧,因為有計劃,所以買得多,看的也快。現在工作以後,知道自己要看哪些書,但是沒有明確的讀書計劃,就容易拖延。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是讀書這件事,它本來被放在重要而不緊迫的時間象限里,很容易被忽視,你只是覺得它重要,會買很多,但又不緊迫,所以看的慢。

我能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共享,最近在看一本知識管理的書,裡面提到學習知識只是第一步,還要學會保存,分享,使用與創新。這是一個正向循環。定期參加一些讀書小組,知識分享社區,跟人交流,書也就讀的快。


曾文正公有雲 「心中書不可少,案頭書不可多」


書非借不能讀也


既然拖延不能治,那就一本一本的買。

後面是對拖延書籍的吐槽。

你看那些各種拖延的書籍,什麼自控力 什麼的 其中還有不少有12345。你想想,要真是看一本書就能治好拖延症。那出什麼12345啊?銷量怎麼還個個幾十萬哪?
大多數人讀這些雞湯性的心理書籍心路歷程是這樣的。
讀書前 期望有用呀
讀書時 哇草!好准,中了,就是這樣想的啊,這就是我獨特的想法啊,作者好牛逼!(可惜我不知道什麼叫冷讀)
讀完 這作者實在是太厲害了,分析我的心理淋漓盡致!實在是厲害,我查查他還有哪些書。


很少看里番,上個月把6月的里番全看了,感嘆自己為什麼現在才覺得里番好看。

於是馬上把以前的下載來看,結果從12年11月到今年5月總共幾十個G的每月合集下載下來了。

現在才補了三個月的……。


推薦閱讀:

工作中表現的很突出的人都有哪些品質和好的習慣?
知識密集型企業內最好的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是什麼?
為什麼我就做不到每天起早?
為什麼現代社會裡的「拖延」看起來越來越嚴重了?
哪些工具能極大提升產品經理的工作效率?

TAG:時間管理 | 高效工作 | 拖延現象 | 高效學習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