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知乎上的回答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註冊知乎只有幾個月,而且這兩天才發現這裡面是個大世界,簡直就是進入了一塊未知領域。裡面有很多大讚的回答,有很多簡直是醍醐灌頂。有技巧類、經歷類·、為人處事、工作創業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對人的某一個階段或者終身都有幫助。
問題在於,我們很少有人過目不忘,所以看到精彩的回答除了點贊+收藏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呢?畢竟有些東西需要去實踐去嘗試,而不是看完點個贊完事,而且這次收藏了下次再看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其實我的問題是怎樣從那些精彩的回答中學到東西,有點類似閱讀,怎麼從精彩的書中學到東西。讀書筆記嗎?怎麼記才不是流水賬呢?

PS: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問,不知道怎麼邀請也不敢冒昧邀請,只請各位有相關經驗或者心得的前輩不吝賜教,在這方面你有沒有什麼習慣,或是值得推薦的方法,都請說一說。謝謝各位!

前天提問,原本以為會石沉大海,可到現在為止已經有79個回答,實在沒想到。這些回答中有點篇幅的,都無異於和答主做了一次長談。以這個問題為例,我要想在生活中找到六、七十個相關人士進行交談,幾乎是不可能,但知乎做到了,我想這也是知乎的優點之一。再次謝謝各位。


竊以為,知乎更大的意義不在於學習知識,而是增長智慧。因為,知識可以記憶,而智慧需要領悟。

總有大牛教導我們:刷知乎不如去讀書。更有章魚兄的名句:人丑就要多讀書。說的是:對於專業知識的獲取,讀書比知乎更有效更系統。

其實,在專業領域,知乎的價值在於將枯燥的定義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解釋明白。如何利用答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將別人的意思複述出來,這便是吸收了。

對於人生經歷類的問題,不要只是單純去點贊,先嘗試自己寫個答案,即使並不提交,然後跟高票答案進行對此,發現別人的深刻之處。無需強求醍醐灌頂,每次有絲許的感悟,便是得一寸的歡喜。

而所謂的乾貨答案,如果沒有實踐來證明,不過是紙上談兵的方法論。唯一的吸收途徑就是:當遇見類似情景時,能夠學以致用,並做到融會貫通,將其推廣到更多事件中。

那些與自身關聯不大的精彩答案,當作晉級版的百度知道就好。成長的好處在於學會取捨,不是所有的好東西都要弄到手,不是所有的好答案都要記得住。

以上,與君共勉。


有一個非常笨拙又非常取巧的方式,附耳過來我偷偷告訴你:
圍繞著一個話題寫一本書,無論長短。寫完你就會發現自己對這個話題已經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那感覺就好像練功打通了任督二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人正在偷偷踐行,你也快到碗里來吧。

另外,還是那句話,我是一個懶人,喜歡做一勞永逸的事情。
知乎上很多問題其實都是互相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重疊的,而且同一個問題換著不同語言提問的重複問題很多。舉個例子,小米的營銷和魅族的營銷的成敗,來往、易信等軟體為什麼做不起來這些問題,知乎上很多。那我們就要學會利用話題和關鍵字搜索進行學習,把相關問題的回答匯總到一起,提煉自己認為很有道理的觀點,然後自己寫一篇體系更完整的分析文章,記住,一定要自己寫,能寫出來和僅僅知道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寫完後你對這個問題的了解程度將大大提升。不要擔心鸚鵡學舌,你還什麼都不懂,等對問題了解的越來越深入,得出自己的觀點不成問題。


謝邀。

您如果感到知乎的知識無法轉變成為自己的知識,那麼可能您的重點關注錯了,同時看待答案的角度出了問題。

一、在知乎上,其實應該把重心放在尋找看有哪些好的「問題」,而不是好的「答案」。

很多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回答。通過這些類目繁多的問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多的思考的維度,這恐怕是知乎對您知識提升的真正有用之處。
所以,在看各種答案之前,不妨離開知乎一下,讓自己停下來享受思考。

二、知乎的答案是可以分為」方向性知識「跟」素材性知識「的,且這兩種類別的答案是需要區別對待的。

從有用性層面上看,我粗略地將答案中蘊含的知識分為有2種,一種可以給你指明方向,我在此先稱之為「方向性知識」;另外一種其實給你實際素材,讓您擁有某一方向上的具體感受,我們先稱之為「素材性知識」。

比如您看完一個答案有:「居然還可以這麼做/這麼想/這麼看/這麼活」的時候,其實你獲得是「方向性知識」。這一塊的知識可以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這件事情的最全面的可能性,減少您尋求方向的時間。但是,當您有這樣感慨的時候,不凡先給自己出個難題:「我可以如何論證這個想法其實是荒謬的/是空中樓閣難以實施的/是蘊含情感偏好其實正反兩說皆可的」,或者「我需要進行哪些系統化的拓展閱讀/實踐才能走到這個方向上去」。您可以去看一下前兩天關於」邪教「問題的討論,您會發現一些得票高的回答包含了太多的感情偏好,影響了其答案的公正性,甚至很多回答中包含的論點反過來其實也成立。
如果您每每如此去做,恐怕收益會大一些。

另外一種,則是切身經歷的傳授、歷史典故、事件來龍去脈的描述,也就是「素材性知識」。您可以把那些成千上萬答題人的經歷瞬間想像成了您的無數分身,感受著這個世界的不同角落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事情,讓你如同身臨其境。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些事件作為日後我們思想的論據支撐,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從這些浩繁的素材之中歸納總結提升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正如我們的親歷的每一件事情、閱讀的每一本書其實本身都不會讓我們心智成長一樣,只有我們需要針對這些素材進行有機的思考總結後,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至於思考與閱讀的具體關係,我在問題:聽高人聊天勝過自己讀書嗎? 之前有涉及過,不再具體說明。

希望有所幫助。
Lonely Planet (Lonely Planet).

2014年6月5日


主題閱讀+批判性思考+Learning-by-Doing,三大利器,可以解決題主的困惑!

一、分析性閱讀

莫提默艾德勒先生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針對特定主題所進行的分析型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具體方法是:

  1. 搜集所有與特定主題相關的材料或章節。
  2. 給這個主題建立特定的術語體系。
  3. 了解不同作者的主旨或觀點。
  4. 分析討論不同作者的分析過程。
  5. 總結得出針對該主題的最終認識。

知乎似乎是天然為主題閱讀而生的,它是一個虛擬辯論會場,不同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路,對特定問題進行討論,幾乎完全免去了讀者搜集相關資料的工作。

以本題為例,在我寫這個回答時,已發布的答案共67個。我可以將其默認為與該主題相關的所有材料(當然,知乎上還有與這個問題極其類似的其他問題,理論上也應拿來閱讀、分析,但本文僅局限在這個問題下)。

第一步,建立術語體系。在所有回答中,不同作者用到的,比較模糊的術語有:信息、知識、智慧、專業回答、乾貨、碎片化、內化。首先要問的問題是,不同作者在使用這些術語時,他們所想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嗎?信息和知識的區別是什麼?知識和智慧又有什麼差異?專業回答不就是乾貨嗎?碎片化是什麼意思?

由於各位答主都沒有給出這些術語的具體定義,有些術語體系與我自己的有衝突。比如,我把信息定義為「是什麼」,而知識和智慧都是「為什麼」,而沒有把二者拆開來。同時,我也看不出專業回答和乾貨的區別。碎片化我可以理解,即不成體系的片面知識。內化,我將其理解為完全掌握。因此,在我自己的概念中,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複雜術語僅包括:信息、知識、專業回答、碎片化、完全掌握。

第二步,梳理觀點。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1. 知乎上學不到東西,建議用讀書取而代之。答主包括: @李阿玲, @白景往, @Lydia, @魏長卿 , @jarod change 。
  2. 知乎只能把你引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答主包括: @洛森頤, @Lachel, @任易, @Lonely Planet, @新田君, @軒轅霾。
  3. 根據不同的問題類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答主包括: @於小宛, @唐新, @一行。
  4. 根據在知乎上的所看所讀,寫文章、寫答案、實踐。答主包括: @於小宛 ,@陳章魚, @帝哲, @Johnny Jiang, @王sign, @何沁, @何潔菊, @曹宇狼, @歐陽一博, @楊維成, @駱城, @文利,等等。

整體而言,第四類觀點在所有答案當中佔主導地位。

第三步,討論各個觀點的論證過程。根據上述四個觀點分別梳理(不少回答只有觀點,沒有論證,這樣的回答可以不看):

  1. 針對第一類觀點,各位答主主要根據個人經驗來證明其觀點,幾乎沒有充分的論證過程。
  2. 針對第二類觀點,最有力的論證來自於 @新田君。基本意思是:世界太大,個人太小,知乎能給你之前想像不到的知識與視角,這是知乎的好處。但由於知乎的知識太碎片化,在被引進門後,讀者最好進行更為系統性的學習。
  3. 針對第三類觀點,不同答主將知乎回答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並分別給出學習方法。但問題一是缺乏論證,二是劃分標準不統一,並且沒有做到MECE。
  4. 針對第四類觀點。 @陳章魚 老師通過講故事來論證。有的答主通過講述自己經歷來論證。有的答主通過舉例子來論證。也許最有力的論證來自於 @Johnny Jiang。他認為:回答問題的過程對於答題的人絕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他/她所獲得的要比絕大多數看這個回答的人要多。有人指出你回答中的錯誤,你修改過後會更正確全面的理解這個問題;同時你會和很多評論的人有交流討論,和很多相關領域很厲害的人交流,這也讓你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甚至整個領域。

第四步,根據前述總結,得出比較靠譜的觀點:

  1. 不同的問題,要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可以在知乎學,有的要配合更系統的材料學。
  2. 整體而言,通過實踐來學習、內化,最為重要。

二、批判性思考


針對各位答主的論證,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思考。主要標準有:

  1. 清楚。回答的表述簡潔、清楚。
  2. 正確。基本事實、信息、數據正確。
  3. 精確。基本事實、信息、數據精確。
  4. 邏輯。論證、推理過程嚴密。
  5. 一致。前後觀點、邏輯一致。
  6. 切題。回答與問題直接相關。
  7. 完整。回答涵蓋與問題相關的全部環節。
  8. 全面。回答角度廣泛,立場多樣。
  9. 深刻。回答要有理論、有方法、有指導意義。
  10. 公正。沒有無端損害他人利益。

繼續以本題的全部回答為例,這些回答基本上表述清楚,切題;各個回答自身觀點一致;同時不涉及正確、精確、公正等判斷標準。缺點是:無法滿足邏輯、完整、全面、深刻等標準。

  • 本問題的回答下,有不少回答沒有論證,或者僅使用單一的論證模式,且以舉例居多,論證有效性不足。
  • 所有回答整合在一起,尚有很多環節沒有覆蓋。如,如何確定想要學習的領域?如何搜集、整理這些知識?如何對這些知識進行分析、評價?如何對問題進行分類,分類的標準是什麼,以信息/知識為維度,還是以乾貨/消遣為維度,要不要進一步細化?不同類型下的知識,以哪種學習方式最佳?除了寫文章、寫回答,還有哪些實踐方法?除了實踐,思考還需不需要?等等。
  • 不少內容,點到即止,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如,大家都講要將學到的東西內化,但如何內化?只說要實踐,但只要實踐就可以了嗎?大家幾乎沒有說清楚。

總結到此,對於自己在各位答主的基礎上,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方向和具體內容,就很明確了。在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優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與回答。

三、Learning-By-Doing


思考完成後,總結出可以親自實踐的活動,設置實踐目標、計劃、截止日期,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同時養成習慣。

例如,如果決定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在知乎學習能力。可以做如下工作:

  1. 閱讀與思維導圖相關的圖書1-3本、或知乎全部相關問答,掌握思維導圖使用方法,耗時兩周。
  2. 針對感興趣的領域進行主題閱讀,同步畫思維導圖,每天完成1-3個問題,為期一月。
  3. 將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運用到其他學習情境當中,耗時兩月。
  4. 每季總結使用思維導圖的心得和經驗,及時優化、改進。

通過上述三步,首先掌握知乎er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其次分析知乎er認識的疏漏與不足,全面提升自己對該問題的認知水平;最後,將需要實踐的內容,內化成習慣。從而由內到外,將知乎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這個我真的要來回答,深有體會。
我是2013年年末的時候來的知乎,當時最高贊現在回頭看竟然是抖機靈的。
恩,一開始我就是伸手黨,名副其實,看到這麼多優秀的答案,這麼多實踐性超強的案例,覺得真的發現到寶了,於是就一直在記答案,讓自己成為一個所謂知識很淵博的人。
但是後來,我覺得對於我本人來說並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改變,因為接觸深了開始發現有的答案是看不懂的,就算看懂了也是一知半曉,就是是看懂了大概,但是還是得不到精髓,因為,這些所有的答案都是碎片化的(除了情感或者建議類問題,即使是這類問題,沒有足夠的經歷也是很難理解),它們只是龐大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想通過知乎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識,是不切實際的,也許可以幫你提升聊天時候的逼格,但是沒有其他什麼作用。
那麼,知乎有什麼用呢?正正就是知乎的初衷「看到更大的世界」——
在這裡,很多樂於分享經歷的人,讓你看到你在自己小圈子裡看不到的人和事,增長見聞;
在這裡,很多樂於分享知識的人,讓你知道自己曾經的眼界多麼狹隘,從而奮發學習,不斷積累;
在這裡,很多樂於給你建議的人......
等等等等
這些都很棒,真的,每個人的經歷都那麼彌足珍貴知識體系都這麼結構化,在這個平台上,大家都像朋友一樣訴說著那些人那些事,很有趣。
好,回到主要問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到你感興趣的回答,不要限於精彩答案部分,而是去追根溯源,當然要在你的業餘或者學余時間。
就是,看到問題,不要急著看答案,而是努力思考如何答題,如果給自己會怎麼回答
借這個機會,我特別感謝在知乎認識到的優秀的朋友們,是他們讓我發現自己多麼的不夠優秀,讓我奮起學習。
再進一步,認識到更多有趣的人,是我現在努力學習,認真答題的外因
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
遙想十五年前,章魚還是一直青澀的十歲小章魚,想吃,想睡,想一下變成天上的雲,然後在天上吃和睡…

某天,數學老師親切地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乘法。3×5 代表三個 5 加在一起,所以 3×5=15。」

我說:「哦。」

老師問:「1 個蘋果賣 3 塊錢,5 個蘋果賣多少錢?」

我說:「7 塊?」

老師說:「章魚你怎麼做應用題還想著砍價呢?3×5=15 啊,所以是 15 塊錢。」

我說:「哦。」

老師問:「小蝸牛每天可以爬 5 米,3 天可以爬幾米?」

我說:「小蝸牛天天爬就不累么?」

老師說:「章魚你怎麼抬杠呢?3×5=15 啊,所以是 15 米。」

我說:「哦。」

老師問:「我每天給你 3 塊糖,這周上 5 天課,一共給你多少糖?」

我說:「15 塊糖!謝謝老師,我要大白兔。」

老師說:「章魚你不要老想著吃,我就是舉個例子讓你記住 3×5=15。下課!」

我說;「哦。」

如今,我在知乎上看到各種 3×5=15 這樣的知識,但我知道,只有經過蘋果、小蝸牛和大白兔考驗的,才是屬於我的。
.


看了看大家的答案,突然感覺好震驚,【少上知乎多讀書】、【上知乎只是消遣,讀書才是學習】的字眼及其兄弟句時不時地出現,再回想到最近一些類似的問題,讓我不自覺地意淫出了一句話: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跳脫的多讀書配合超凡的多讀書來解決。

知乎的各位貌似已經從老雞湯跳出來了,但卻似乎迷上新的雞湯,在「心靈雞湯」式的文章錯在哪?@kunyu的回答中說到很多心靈雞湯(老)最大的問題是【把技術性問題簡化成努力性問題】。所有你沒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然而,現在一個勁地宣揚的【多讀書】,彷彿表示只要你多讀書就一定能學到新的知識,獲得新的思維,變得更加智慧,所有你沒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因為你沒多讀書!事實上依舊是把【把技術性問題簡化成努力性問題】。

老雞湯沒給勺子可惡,新雞湯只加雙筷子依舊可惡!本問題及其他問題下的部分答主,僅回答題主多讀書就好,最多加上分析下為什麼多讀書更能獲得知識,這種回答是很不負責任的, @陳章魚是說過【人丑就要多讀書】,但人家還說過【希望靠讀書來提升氣場,就像希望靠多吃牛肉吃出八塊腹肌一樣。誠然,多吃牛肉是對增長肌肉有好處的,但是,中間缺了關鍵的一步】以及本問題的【我在知乎上看到各種 3×5=15 這樣的知識,但我知道,只有經過蘋果、小蝸牛和大白兔考驗的,才是屬於我的】,這些各位為何不稍微提一提?各位總是宣揚多讀書就好的人真的有理解多讀書的意義嗎?另外,知乎真的只是分享了信息而已嗎?知乎是說過發現更大的世界,但它還說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各位對知乎大V們分享的知識都視而不見嗎?

————————————————分割線——————————————————————
吐完槽,還是得回答一下問題,不然上面的話得抽回自己了。

我給題主的建議是,用讀書的態度看知乎的答案。

看完一本書,你會寫個讀書感悟,看完答案,你也得寫個總結,這樣既方便吸收也方便以後回看。如果你不是過目不忘的人,好回答是需要收藏的,否則一旦忘記就真的只是吸收信息而已了。題主說【這次收藏了下次再看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說明題主過分得刷知乎了,貪多則得不償失,你得有選擇性的看問題。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先做個小周期計劃,這個周期的前半段用於看各種回答,後半段開始複習這個周期所看過的內容,並以三到五個小周期合併為一個大周期,在大周期的結束階段再次複習。例如以一個星期為小周期,前四天看各種新問題,把好的收到筆記應用里,在下面寫個總結,後三天就對其進行複習,然後在月底再看一遍。技巧類的就多練,經歷處世類的就多看多想,無它,為手腦熟耳,通過周期、大量、重複的吸收,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脫口而出了。

至於【怎樣從那些精彩的回答中學到東西】,我的看法是模仿,看我就是模仿了梁編的開頭。模仿作者的思路和看問題的角度,以及他從中告訴你的信息。例如,在看完如何創作一個多線敘事結構?,可以試著在看完一本書,甚至一篇知乎的文章後自己分析分析故事是否多線結構如何,自己畫畫算算,或者直接自己仿寫一篇,你是小白就註定得先這樣,那個問題下就有人直接仿寫了嘛。

你甚至還可以把
如何創作一個多線敘事結構?
如何巧妙地設置高潮戲,讓觀眾在觀影時也能隨之高潮?
說的技巧整合起來寫成一篇文章,
或者試著把
初學者如何設計一張高品位高水準海報?
平面排版時,突出中文的美感有哪些方法?
身體慢慢化成灰(或其他東西)的這種效果用 Photoshop 怎麼實現?
提到的技巧做成一張海報。

不要把自己看過的知識當成是堆在倉庫里的貨物,而是要把它當作是可以混合反應的化合物,知乎上的知識大多簡單粗暴,所以題主也可以簡單粗暴地對待它。


引用戰隼老師的一句話:
別把信息當知識,別把收藏當學習。


知乎不是用來學習知識的。知乎的意義,是:發現更大的世界。

知乎上,有一大群有趣的人,孜孜不倦地講述他們的故事、經歷、心得和智慧。
這些才是你所要去接受的。
知乎,其實跟大學一樣,不是教給你知識,而是教給你學習知識的能力。

具體來說,知乎的意義,在於:

  1. 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人,有趣的領域;
  2. 對各個領域獲得一個概略性的認識;
  3. 如果對其中某個或某些領域產生興趣,可以從知乎學到如何學習這個領域的方法;
  4. 給你一個輸出自己學到的東西的平台,提供跟同一領域的人交流的機會;
  5. 了解到別人思考問題的角度,改善自己的思維方法。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如果只著眼於知乎上吉光片羽的知識碎片,那便是捨本逐末了。
你從知乎上獲得的,應該是思考的能力。

可參考這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907953/answer/26140575


不要奢望在知乎上知道些什麼,你能在知乎上多知道點你不知道什麼,把未知的未知,變成已知的未知,就已經很值得滿足了。


.
  使用為知筆記,然後結合網頁端的剪輯器對一些自己認為好的答案進行採集。根據類型分類,打標籤。

  找到合適的思維導圖軟體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好之後用為知筆記的任務列表列清單,從知乎開始掘取有用的有料的答案。

  「拒絕高贊,翻遍摺疊」這是個口號,「遍歷評論,閱盡爭端」這是個看熱鬧的精神。

  如果有精力可以嘗試對一個答案眾多的問題進行統計,從觀點到論據再到價值觀都列出一個表。根據幾個問題的平均狀態劃分領域以及類型。記住,類型外的請用標籤,不然會很亂的。

  如果發現有幾個答案過不了邏輯關的話直接:「沒幫助+反對+舉報+私信管理員」。

  基於分類做一個統計表找出低谷然後查相關書籍對這方面的分類進行完善,沒有相關問題的話可以自行編寫。關於這方面的書籍推薦去豆瓣查找,資料的話推薦維基百科英文版以及 Google。

  盡量在分類完善後進行深度閱讀,這方面的閱讀器知乎有很多推薦,如有必要可以用用。

  一定要看完之後做批註隨後根據批註另起一篇長文。第一步不是寫引言而是列大綱,因此一定要寫的越長越好。

  所有文章在編寫之前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字數多多多多多多多,寫完之後一定要邊讀邊改。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修正標點符號以及語法錯誤了。

  對了,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內容給出自己的反駁。不論有沒有邏輯都要反駁,寫完之後也是要進行修正,但論點一定不能改。這些東西都必須打上參考標籤然後根據類型分類。

  儘管之前關於閱讀器說過知乎有推薦,不過個人這裡給出一個標準:必須是移動設備且便攜

  幾個原則挑出來——

  • 第一次寫文章一定要長
  • 寫錯了不要緊,讀一遍再改
  • 個人觀點占多數的問題一定要做統計
  • 學會對著文字反駁
  • 使用注釋解決問題
  • 統計之餘清理知乎垃圾
  • 誰也別全信,別全贊同

  最後我推薦多讀書,少上知乎。


一般我不答答案這麼多的問題,都看不見我了。(偷笑中)
我覺得,你的問題不在於吸收知乎的知識。
而在於從各種神級人物的回答當中,各種回答中,學會他們思考這件事,對於工作,對於某項專業的思考模式。
比如,系統,分段,每段主題,不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等等。
這才能應用到你的生活當中,不然他們寫的東西,能有多少有用的呢。


先就我答得多的關於格鬥和鍛煉的問題來說說吧。我寫了那麼多答案,給了那麼多乾貨。有幾個人去練了?這就是問題所在。看答案不是看得爽了給了贊了就完了。要自己去實踐的。我很樂意把我所學全部告訴大家,但我也知道不會有一個人能通過這些答案成為我的徒弟。練成所有我所學的東西。
所以那些提答案的人。不論練什麼,先去練,先找人學習,等你自己有了一個系統的學習和鍛煉過程後再回頭來看大家的答案。你應該能分辨好壞和吸取精華了。
其他各方面其實都一樣。身體力行比刷知乎重要。


我建議泡知乎的人用零散的時間去讀完一本書,而不是用大量的時間去消化零散的知識。


對於學術性答案來說,真的能看懂某些人答案中的那些暗線梗是很難的。一般有邏輯的抖乾貨明眼人是能看出來的,然而明眼人是不需要這些答案的。
認同答案的人從中學到的不過是行業黑話,真正的東西皮毛都沒有得到,只是收藏夾又多了些萬年不看的精華貼而已。

學術嘛,還是看吵架的。重要的不是誰說服誰,而是在吵架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回去好好看書,下次吵過別人。

其他娛樂貼,娛樂至上,別認真。比如如何評價冰與火之歌s04e08,如何評價胡宗憲等等。

還有一類貼介於這兩者之間,是經驗類的貼。舉個栗子,如何追娘炮? 這類多數都存在抖機靈,但是還是有些人借鑒學術貼從經驗出發得出一般結論的,看經驗,結論基本狗屁。

哇咔咔咔。


把你看到的答案當成一扇門,門後是你感興趣、想要閱讀的紙質資料和專業文獻。如果你真想學東西,那麼最好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不要像刷微博一樣什麼都看,什麼都蜻蜓點水。


從前跟你有一樣的困惑,現在困惑仍在,但我已經有能力跟它周旋,所以給點意見。
1,心外無知 。
這樣一個貌似很唯心主義、不科學的話。是說不要妄圖把外界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知識不等於能力,其轉化公式也並不是按部就班,有的人會頓悟、有的人會積累,更多的是頓悟+積累,積累並不是頓悟的必然前提,但無論如何,你去做,就有可能發生積累和頓悟這兩種情況。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個世界本質是你自己的語言構建的,你在語言、邏輯上下的功夫不會白費。別人說的天花亂墜,洋洋萬言,歸根到底,是一句話,這一句話是你自己的語言。

2,積學之法 。
這是我最近才悟到的,但我想很多人在更年輕的時段就知道了。
前提是你得知道,你不可能什麼都學習到,所以珍寶積累過多而不消化,跟垃圾無疑。你必須擇其要者而積累,這些東西最好是具有專業性和恆久性的。也就是隻言片語、浮光掠影的東西,不必記之。即便你準備當作家,會記一些字詞,但作家的功底顯然不是拾人牙慧得來的。

既然已明前提,那麼做筆記的方法就很簡單了。
其實就是傳統的卡片法和摘錄法,不過因為計算機和軟體(一些筆記軟體)的出現,使得卡片法和摘錄法的檢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各種同步工具也提升了效率 。

其實這就是一個Brief的技巧,第一來源要真實可靠(以便再研究討論),第二分步驟分部分摘錄並總結,第三保持索引清楚便於查找再研究。

3,知乎用處 。
我雖來得不久,但我曉得知乎不外是一個社交網站的變種。我是做法律的,也看了,回答了一些法律問題,受益很有限,還不如百度或谷歌呢。

但知乎回答問題比較活躍,且有一些人的回答比較生動有趣 。

閑的時候,可以來看看 。


題主啊,你還記得刷微積分時候的場景嗎?

對著一道題發獃半個小時還是想不出來,戰戰兢兢翻開解析,艹TM的,這麼簡單!!!從此之後,自己思考的時間越來越短,10分鐘、5分鐘……最後終於淪落到直接抄答案。但心底並不服氣——覺得下次見了這題一定能做的出來。
你會覺得知乎是個大世界,是因為這些傢伙解題的思路你沒見過:原本複雜的問題,他們說得就像翻身壓死了一隻蒼蠅。別被騙了,大家都是刷了幾十套題才夠本裝這一次逼。
你若覺得看答案解析就能學會微積分,那來知乎反而是害了你。或許知乎里的知識長得幽默了點,但脫了衣服,他們和課本里那些枯燥無味的語句差不了多遠。
給你的建議只有一個:寫自己的答案,等你會寫好答案了,也就應該會讀好答案了。


知乎是一個獲取信息和他人見解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內功來自於書本的傳授.更系統,更紮實.


刷知乎好幾年了,我知道的還是我以前曾知道的,我不知道的還是無從知道。

我相信知乎可以拓寬我的眼界,比如曾碰到一位海歸哲學博士,竟不認為自由意志是人的基本權利,確實超乎我的想像。

還有一位所謂的大Ⅴ,自稱熟讀西方哲學史,但對歐陸哲學異常陌生,不,準確的說是,沒聽過歐陸哲學的人文屬性以及與英美分析哲學的分野。←_←呵呵→_→挺逗的┐(─__─)┌

如果想系統的學點知識,還是建議閱讀傳統書籍,雖然知乎在國內已經做到很好,但數字媒體的碎片化問題還是解決不了的。

我不相信知識是可以速成的,動不動伸手向別人要乾貨的,掩然一個數字乞丐,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還是要留有敬畏之心,用嚴肅認真理性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個概,懂就懂,不懂就學嘛,而且不懂也沒啥丟人的,太陽底下那麼多知識,誰也不是全能型選手。

我所警惕的是那種"萬金油用戶",跨度多大的問題都敢回答,貌似還一片叫好聲,細細推敲,幾乎無一處站得住腳。

所以,無論來知乎能否學到知識,只要能不被忽悠,無形中也是提高自己的判斷力的一個過程


推薦閱讀:

ADHD怎樣做到深入學習?
上大學了非常努力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成績怎麼辦?
大腦老是不受控制的走神怎麼辦?
想做的太多,可是卻不知從何開始?
在多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TAG:知乎 | 知乎使用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