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經濟形勢有種風雨欲來的感覺,各大行的貸款利率會不會較大幅度走高?融資成本的難度會不會大幅增高?

我是銀行菜鳥,13年畢業後就進入了銀行,今天了解到我行的貸款利率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高且大幅壓制信貸額度(例如以前可以批打100萬的客戶現在只能批到80萬甚至50萬左右),不知道其他行是不是也一個情況,這是由於利率市場化所致還是今年的整體經濟環境預期不好所致呢?


不邀自來,說幾點自己的看法
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市場實際利率水平,國家基準利率水平、銀行執行利率水平,我們一個一個分開說
1、市場實際利率水平。毫無疑問,市場目前出於一個資金價格高企的階段,債券價格從年底開始一直居高不下,並沒有出現往年新年以後價格立即下降的趨勢,可見實體經濟的景氣情況與整體資金情況,這個不細講,如大家所見。
2、國家基準利率水平。這是由國家控制的法定資金基準價格,反應了國家對於一段時期的經濟形勢判斷與後續措施行為,而我們目前執行是的利率是在2012年7月最後一次調整的,如此一大段時間內沒有調整基準利率,本身就說明一些問題,比如經濟形勢的低迷需要下調利率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但幾年前如潮的流動性也需要提高利率來關進籠子,如此的膠著讓基準利率一直維持在這樣的水平。在另一方面,國家通過一定空間的資金價格自由浮動區間等一系列政策來推動利率市場化地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基準利率的概念。但是,基準利率還是目前最重要的資金價格錨點,利率市場化只是在路上。
3、銀行利率執行水平。在利率市場化實質沒有執行的情況下,銀行的融資價格並沒有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也不會有大的影響。從08年開始做信貸的同學們可以回憶下,金融危機期間融資價格是否有大幅度的飆升,本人表示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應該這樣來看,銀行融資價格基本維持在一個穩定區間,特別是中小企業(基準利率上浮10%-40%),而對於企業最大融資難題在於銀行融資業務的進入門檻,只要踏進去,哪怕上浮100%(一年利率計算為12%),也比外面拆借或民間借貸的利率低得多,而踏進去的單位在額度上也受到銀行資金控制的影響,比如一個單位有1000萬貸款,今年開始500萬無法續貸,他就需要從其他途徑籌措資金,而他的資金價格就是銀行資金價格與社會借入資金價格的加權平均數。所以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應該從這個角度計算而不是單純計算銀行價格。
對於銀行一線信貸人員而言,在這種形勢下最該擔心的不是貸款,反而是存款,由於市場流動性緊張,資金價格較高,是該好好考慮存款的問題了。
總結下,市場流動性緊張,暫時看不到國家釋放流動性的可能,資金價格將維持高位,在利率市場化前,銀行融資資金維持穩定,但額度趨緊,放款時間和頻率會受到影響。
Ps:實務中可以關注一個指標或是一組指標來判斷市場流動性情況,那就是shibor和貼現利率,貸款利率真的很不說明問題。


The Economist 1月4日這期有一篇關於中國地方債的報道中有一段分析,可能對當前的局面有部分解釋力。


簡單的說,就是決策層從借貸雙方的角度來限制地方債的進一步膨脹,對借款方即地方政府採取的措施是加強財政控制,將地方債水平納入政績考核體系等。


從貸款方來說,決策層不鼓勵銀行向地方政府放貸,你在提問中也說道現在有很多額度調整等諸多限制措施——地方政府對此的應對措施是降低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更多地以來債券市場,這次審計結果也顯示,銀行貸款佔地方債務的比重從70%下降到了50%。

文章引用了渣打銀行王志浩的觀點認為,為了嚇唬或者警醒地方債券的投資者,中國政府可能會讓部分地方債違約,一方面讓投資者更加謹慎,另外一方面風險提高債券利率也會提高,從而限制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


原文在此:


Since every debtor requires a creditor, overborrowing can be tackled from two sides: by restraining the borrowers or by disciplining their lenders. To curb the borrowers, China』s leaders will no doubt further tighten fiscal controls over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They have also said that in evaluating local officials for promotion, they will now consider the debts they incur as well as the growth they generate.


China』s regulators have also tried to impose curbs on lenders, discouraging bank loans to local-government investment vehicles, for example. Bu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urned instead to the bond market and to shadow lenders, such as trust companies and securities firms. Bank loans, which accounted for three-quarters of their direct debts in 2010, now account for only half. Bonds make up 11%.

To scare the creditors, China』s leaders could let one of these bonds go bad. That would send a necessary signal, argues Stephen Green of Standard Chartered. By exposing creditors to risk, a default would force lenders to price it properly. And by charging a higher price for risky borrowing, creditors would help to discourage it.


按我的認知。以下
1、你們行的存款存量被其他行搶走了,沒錢貸了;
2、你們行的存款都被客戶拿走做理財(勢頭很猛),基金,信託(勢頭很猛)等了,沒錢貸了;
3、支行的貸款規模被其他支行(分行)提前佔了。
4、支行(分行)去年任務完成的差,貸款規模被總行壓縮了。
5、授信企業自身問題。
6、大環境不景氣,信審批額度更謹慎了,怕不良。


樓主觀察到的兩個現象:
1、利率中樞上行:我覺得說是利率市場化也好,同業業務空轉導致也罷,銀行間市場去年確有這種感覺。今年是否會繼續上行?我覺得不會上行但維持高位。
2、額度緊張:存款減少所致吧,理財規模越來越大,存款減少,存貸比不放鬆。

經濟如果風雨欲來,政府會加大投資、保持或注入流動性。央行之所以有底氣這樣坐視利率抬升,逼整個社會去槓桿,正因為目前經濟形式還可以。


國家審計署近期公布的地方債規模為17.9萬億,比社會普遍預期的20萬億要少,於是有人就認為既然地方債規模可控,且包括國債在內的政府部門債務占名義GDP比重以及住戶部門債務水平也遠低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那似乎表明金融危機離中國還很遙遠。但金融危機是否爆發,不完全取決於債務總規模的大小,更應該考慮因局部資金鏈斷裂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我們必須意識到,未來引爆中國金融危機的觸發點正在不斷增多。

負債端:期限錯配、信用違約

儘管政府部門和住戶部門的債務總水平不高,但債務的增速還是非常驚人的。2009年至今,住戶部門的債務占名義GDP比重大約累計增長了80%左右,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占名義GDP比重原本就較大,如今已經超過120%,遠超歐美企業。而2010年至今,地方債總額平均每年增長22%。三大部門的債務如此快速的增長,按照過去日美的案例,都是引發債務危機的先兆。

這是因為:第一,債務在較短時期內集中膨脹,則債務的期限結構也勢必比較相似,集中到期兌付的壓力較大。如地方債就普遍期限較短,近兩年將集中到期。以與地方債有一定關係的信託產品為例,信託產品的平均期限在1.5年-2年之間,也就是說,信託的發行量在滯後七個季度左右表現為到期量。目前信託的到期量多是在2011年末、2012年初發行,那時恰處於信託大擴張的前夕。即2013年的到期信託金額大約對應2011年二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發行量(3.5萬億),2014年的到期信託大約對應2012年二季度到2013年一季度的發行量(5.3萬億)。這意味著2014年信託到期量較2013年將增長超過50%。

還有兩大公開債務是政策性銀行債和企業債(包括公司債、企業債、中票、短融等),同樣顯示出到期償付壓力越來越大。其中企業債2013年到期額高達2.1萬億,到期償還佔發行比重超過50%。政策性金融債2013年到期額接近10000億,到期償還比重接近50%。如此多的債務集中到期,能否如期還本付息呢?

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去年8月份至今,至少共有16個信託項目處於兌付壓力之中。涉事企業以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為主。行業分布上,房地產行業成為重災區,16個案例中10個項目與房地產有關。而最新爆出的吉林信託涉及聯盛集團的9.7億信託已出現償付危機。這意味著2014年借新還舊的模式將依然延續,而新的發債融資成本則將不斷上升,也意味著2014年的金融市場會由於資金的繼續緊缺而導致利率上揚。

第二,債務規模的不斷膨脹,源於影子銀行業務的不斷擴大,同時也加大了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的基礎貨幣可以來源於金融市場,如發行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等,而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只能來源於中央銀行;影子銀行信用擴張的貨幣乘數遠大於商業銀行,並且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它可以使表外資產的信用鏈條無限制地拉長,同時又從事高風險、高槓桿的業務,且存在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問題:如銀行對於高收益非標資產的追求,實際上降低了銀行資產整體的流動性,一方面是因為非標資產自身沒有流動性,另一方面是因為非標資產期限大多較長,尤其是近幾年通過應收款項賬戶發展起來的非標,其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金融當局對其監管的難度又很大,故一旦出現違約,則很可能導致債務鏈的斷裂。

資產端:不實資產、泡沫化和高槓桿

負債總是對應著資產,儘管中國總體債務水平並不算太高,但如果負債所對應的資產價格出現大幅貶值,或者高槓桿的負債對應的資產價格出現反向波動,都將導致債務風險的集聚。從2013年銀行的資產看,表內貸款業務中大約54%是抵押貸款,那麼,這些抵押品的價格是否會出現大幅波動,將直接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質量。從貸款的類別看,按揭貸款佔13%,開發貸和建築貸佔10%,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佔15.2%,38%的貸款直接與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相關。而表外業務中,70%左右投向房地產和融資平台。

由此可見,土地與房產的未來價格變化,基本決定了銀行資產的風險度。那麼,除房地產之外的抵押資產是否安全了?其實也未必,從企業部門看,負債率較高的行業如鋼鐵、水泥、有色、船舶製造等,都屬於產能過剩的行業,去產能過程必然導致這些固定資產的貶值。事實上,目前銀行的壞賬率存在明顯低估,也就是說,銀行的資產不實。銀監會公布的2013年三季度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5636億,不良貸款率僅為0.97%。而在2000年,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總額接近3.7萬億,不良貸款率高達37%。過去13年中,各類貸款餘額增加了6.6倍,但壞賬總額反而縮減了6倍?

因此,目前金融體系內的資產端問題根本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從邏輯上講,越是缺乏償債能力的企業或地方政府,其後續舉債的需求越是強烈,就越是依賴銀行。銀行的現行體制又決定了它們會給予這類企業和地方政府更多的資金支持,從而導致金融資產的錯配。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最終必然會引爆危機。上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銀行壞賬率有兩次大規模的上升,均伴隨著經濟衰退與房價下跌。無論美國還是日本,歷次房價下跌、地產泡沫破滅的導火索無一例外都是利率上升,但是從時間上看存在滯後,房價下跌滯後於利率大幅上升一到兩年。

以上的資產端是指實物資產,其實資產端還有虛擬資產部分,如債權類資產和權益類資產。2013年,信託產品、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社保、券商資管、公募基金、PE/VC等行業累計的資產管理規模大約超過32萬億,這類資產的膨脹更多來自近年來影子銀行業務的快速增長。但在如今利率高企的背景下,其持有資產的估值下移壓力依然存在。尤其對於使用高槓桿的債務人而言,其承受資產價格異常波動的能力就更弱了。此外,近幾年來銀行的同業業務搞得風生水起,究其原因,是因為同業負債不需要交保證金,而且沒有存貸比限制。一旦此項業務出現信用風險,則資金鏈的斷裂將毫無懸念,且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導致系統性風險。當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也是銀行的同業業務槓桿率過高。

這裡不妨引用經濟學家明斯基的觀點──長時期的經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周期的風險。「明斯基時刻」所描述的是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他把社會融資分為三個階段,即套期融資、投機融資及龐氏融資。其中現金流可以覆蓋債務本息的稱為套期融資,而現金流只能覆蓋利息的稱為投機融資,只能靠借新還舊的稱為龐氏融資。如果後兩者佔據融資主體地位,則意味著金融體系極不穩定,隨時會爆發危機。很顯然,中國的社會融資已經處於投機融資和龐氏融資階段,大量的金融產品湧現,大部分是為了突破75%存貸比的限制,屬於監管套利。另據海通宏觀研究團隊統計,信託及理財產品的借新還舊比例占其總規模的一半以上。

金融開放度提升或將增多危機觸發點

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下的開放,應該是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大勢所趨,按央行的目標,應該在今後3-5年內完成。這也意味著今後資本的雙向流動規模會增大,而決定資本總體流向的則是人民幣的預期走勢。2005年匯率改革至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升幅大約為40%,應該是非常驚人的。如今,中國經常賬戶盈餘已經大幅下降,佔GDP比重只有3%左右,這也意味著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趨勢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假如今年或者明年人民幣匯率達到均衡狀態,這就意味著資本持續流入的趨勢將終結,那麼,這對國內的中外企業和居民的行為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國經濟就像一盤棋,我們不能只認定一隻棋子的表現來判斷整個棋局的大勢。當經濟增速減慢時,很多棋子的走向都會發生變化,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不能說中國只要不發生嚴重通脹,就不會爆發金融危機。事實上,通脹與經濟增速正相關,經濟持續下行,當然沒有通脹之憂,但或有匯率之憂;經濟減速會導致通縮,進而又導致資金緊張,利率居高不下;再進而發生多起金融中介機構資不抵債和拋售房屋事件。而在人民幣升值將終結和資本賬戶開放的預期下,外企撤資(中國投資回報率下降)和國內居民增持外幣的現象或不斷升級。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國內不少學者強烈反對資本賬戶開放了。

危機難以避免但可減輕其殺傷力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的觸發點非常多,從負債端看,債務增長過快導致的違約事件的發生,會導致資金鏈的斷裂,從而引發危機;從資產端看,各類資產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導致資產泡沫破滅,也會引發危機;而金融改革和開放過程中的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和金融管制的放鬆,又會給原本就存在巨大金融風險的經濟體增加新的觸發危機因素。

那麼,是否有避免發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的辦法呢?筆者還是比較認同明斯基的觀點,即經濟長期持續高增長的過程中,必定會累積諸多金融不穩定因素,導致結構性問題越來越嚴峻,故危機難以避免,就像你無法保證房價永遠不跌或人民幣永遠升值一樣。但減輕危機對經濟的殺傷力,讓經濟早日復甦的舉措應該是有的。

首先,目前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情況還是比較良好,資本實力還非常雄厚,但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則比較差。故中國政府比美國政府更有實力把部分企業債務轉移到政府部門,以降低企業的槓桿率。如通過賣地、賣國有股權等方式來補貼企業,實現國退民進,前提是要做到公平、透明、合理。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三輪國企改革,其中最有成效的是1993-2002年,這緣於經濟下滑倒逼。如今經濟下滑、債務高企,再次啟動國企改革的條件已經成熟。通過國企的出售或重組不僅可以降低企業部門的總債務,還可以降低政府債務,通過製造業的收購兼并、服務業的放開均可以提高效率,提高經濟增長潛力。

其次,要加大地方政府發債的速度和規模,以降低地方融資平台的籌資成本,使得地方政府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借新還舊,避免債務規模惡性膨脹。這也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融資的透明度,有利於社會監管。

第三,要謹慎處理好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係,在開放領域,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機制可以按市場化、國際化要求正常推進,但資本賬戶開放還是要慎重推進。利率市場化在如今銀行業仍處於高度壟斷的背景下,也難以一蹴而就。而在金融機構和業務的改革創新領域,則要加大對銀行業的改革與監管力度,因為保險、證券、信託等在很大程度上依附於銀行業務的發展。因此,監管的重點應該在規範影子銀行業務的發展,尤其對同業往來業務的監管要加強,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前車之鑒。

至於能否通過調控房價、股價等資產價格來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筆者認為這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在過去10多年來房價持續上漲、股價不斷下跌的過程中,行政之手都不曾放棄調控,卻始終未見效果。那麼,如今面對已經高懸的房價,以穩價格為目的的調控就會有效了嗎?

(本文作者李迅雷是海通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他同時還擔任上海市人大常委委員、財經委委員,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現身說法;今天去銀行辦理放貸手續,審查過程中被拒;原因是今年該行利率上浮30%,原本合同約定的基準利率上浮10%今年已無法執行了;據XY銀行信貸人員稱,目前銀行普遍額度非常緊張 許多銀行已經上浮60%-100%的都有,不是今年形勢是否真有如此兇險啊!~


近期人民幣外升內貶,匯率上升抑制了凈出口,物價上升導致通貨膨脹率提高,抑制了消費,貸款利率提高抑制了投資,要維持GDP穩定增長,政府應該會出台貨幣政策和相關財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購買和支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等。


純商業考量,貸款基準利率應該多五個點的樣子。我隨口一說,不作為答案,坐等高人碼上幾千字細細道來。


推薦閱讀:

TAG:融資 | 經濟 | 經濟形勢 | 信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