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是什麼樣子的呢?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越來越火熱,加上諸如
Jawbone的UP系列產品如此火爆,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出現在大家面前。國內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可穿戴研究團隊開始試水。但個人愚見,現在的硬體條件下,可能較專業的醫療監控或者預警設備會出現火熱的情況。所以發起一個小話題,希望大牛小牛們都能發表你們的觀點,大家覺得心目中理想的醫療方面可穿戴設備是什麼樣子。
騷年,你怎麼知道我今天早上上班路上正在思考醫療可穿戴設備呢?我屬於想不出多少金點子的,所以只好吐槽。
我觀察了很多醫療可穿戴設備,既有專業機構,也有互聯網屌絲,還有忽悠風頭的人們。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國內介入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專業機構到很低調,而非專業機構卻非常火爆,這點和國外區別很大,也許是法律環境問題,也許是心理躁動吧。
回顧一下歷史,所謂醫療可穿戴設備其實早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比如常見的HOLTER(動態心電圖)、AEEG(動態腦電圖),都可以攜帶在身邊,事後使用電腦讀取數據進行分析。此類產品可以稱為電腦時代的第一代醫療可穿戴設備,其專業性毋容置疑,但是舒適、美觀、易用、親民性顯然不怎麼高,但是其被醫學界認可,發揮著有很大的醫用價值。
向外擴展一下,如果」健康「也算是」醫療「的一種的話,那麼醫療可穿戴設備就更多了。比如心率表、計步器等等,此類設備的傳統製造商在互聯網化上並沒有跟上此輪步伐(是優勢還是劣勢,不好說,個人傾向於認為他們應該是後來居上者),倒是一些新興廠商很是高調,
回到專業醫療可穿戴設備,從醫學角度來說,確實存在需求,具體表現在:
1. 某些特定專業設備的小型化、智能化,可穿戴化,有助於患者低成本地(無需住院的,無需耗費時間排隊等候的)監測自己的健康/疾病狀態
2. 慢病患者,通過醫療可穿戴設備累積的長期健康數據避免了傳統疾病日記(血糖日記、血壓日記等等)的不良依從性(依從性_互動百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需求陷阱在於,你誤認為上述2點構成了患者最急迫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所謂本質的渴求卻是獲得更好的治療,而非獲取數據——獲取數據不過是獲得更好治療充分前提,其必要性就目前臨床實踐來看,遠沒有達到非要不可的地步。
拋開」需求「,再來看看醫療可穿戴設備本身獲得的數據的價值。這雖然是一個問題,但是必須分兩個方面來看。就患者而言是數據的精度——數據是否足夠精確,血糖偏個1,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精度可以通過技術解決,那麼其次,就醫師而言則是數據的信度——數據是否可信,是否可以基於數據進行臨床決策?這個問題複雜了(請參考目前的就醫環境),營銷/宣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難度不小。
不要忽略這個問題,也許理清精度-信度的關係會成為數據變現的一種途徑。或者說,理清國服複雜,為精度-信度關係中的任何一個節點提供解決方案,也許都有機會。
市面上大家看到的醫療可穿戴設備,宣傳上往往不遺餘力,什麼多維度生命指標健康、醫學時間學,這些概念本身對普通人有吸引力也僅在於名字很拉轟——忽悠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呢?誰知道?不要把患者當恆傻瓜,因」名「嘗試和黏住用戶是兩個概念,你以為向患者訴述一個」創始人工作繁忙,導致無暇關注老爹或老媽的健康,導致一次心臟病發作,現在好了,有了咱們的產品,啥都解決了,能預警了「能打動患者?能預警怎樣?能提醒改變生活方式怎樣?能傳達資訊又怎樣?投資人有錢,玩玩可以,普通患者憑什麼?
這樣的故事我聽過好幾個,現在這些所謂創新互聯網企業呢?呵呵……
百度之類的投資公司/人並不傻,目前誰都看到這是一個大趨勢/大產業,但是實際上發展方向並不算明朗。但是大家的心態其實值得玩味——這東西(目前看來)沒啥用,但是我不投,人家投了,萬一成了,那如何是好?這也許是殘酷市場競爭下的一個博弈策略而已,欣喜鼓舞什麼的就不必了,還是想想怎麼解決我說的問題吧。
總結一下:
目前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是互聯網思維下的一個健康管理(若稱得上的話,其實我覺得稱不上)入口,遠遠稱不上醫療思維下健康工具的互聯網版。
醫療可穿戴設備作為入口也許是對的,但是隨後,將其作為一種工具,搭建基於工具的垂直平台也許是一種可選的策略。在線語音研討會——可穿戴健康醫療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舉辦時間:2016年7月22日 下午 14:30-15:30
舉辦公司:OFweek高科技行業門戶
承辦單位:OFweek醫療網
研討會鏈接:可穿戴健康醫療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研討會簡介:
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首要危險因子,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心腦血管重大疾病是人類的第一殺手。血壓的精確測量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風險的評估,急性心事件的預測,治療效果的跟蹤,疾病的防控,以及病患管理的指導都至關重
要。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家庭血壓測量,特別是24時動態血壓監測,相比於醫院臨床測量得到的血壓能夠更好地預測病情風險和監測治療效果。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夜間血壓的升高與心血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這些夜間血壓監測的需求給傳統基於袖帶充放氣的血壓測量技術帶來了大的挑戰。
近年來可穿戴式移動醫療、心血管生理建模和無擾式感測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柔性、可伸展、可印刷感測技術的發展,使得高精度及便利的無擾式無袖帶連續血壓測量成為了可能。本報告將介紹可穿戴健康醫療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重點介紹無袖帶連續血壓測量設備的「SUPER-MINDS」設計理念,並通過介紹
IEEE
1708可穿戴無袖帶血壓測量標準重點說明其設計理念中的標準化(Standardization)設計。也將介紹脈搏波傳導時間(PTT)的定義,及各種無擾式測量方法與新的信號採集模態,諸如可拉伸的心電(Electrocardiography,
ECG)電極,用於測量光電容積脈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的有機感測器和測量動脈血壓圖
(Tonoarteriography, TAG)的柔性感測辦法。最後,我們將指出無袖帶血壓測量在今後的研究中所面臨的挑戰。
主講/答疑人介紹
演講專家:張元亭
專家職務: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部首任主任
專家簡介:Y.T.
Zhang (張元亭) is the first Head of the Division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serves currently a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Key Lab for Health Informat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ICAS). Dr. Zhang is a recognized world leader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formatics, and has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reas including 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and m-Heath
technologies.
Dr. Zhang has co-authored over 500 publications and filed over
40 patent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licensed for commercialization. His
research work has won his team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s, best journal paper awards, first prizes from National
Annu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s, and the Grand Award of the
Asia-Pacific ICTAAC.
He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s (EMBS)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in 2006. Dr. Zhang
was elected to the EMBS AdCom in 1999 and to the ExCom as Vice-President
in 2000. He served as the Technical Program Chair of the EMBC"98 and
the Conference Chair of the EMBC"05. He is the founding Chair of BHI
sponsored by IEEE EMBS and ICBHI sponsored by IFMBE, and the founding
vice-Chair of AHI sponsored by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He served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the founding AE fo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was Editor-in-Chief for the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Dr. Zhang serves currently as the Chair of the IEEE BME Award
Committee, on Fellow Committee of the IAMBE, Editorial Board of IEEE
Spectrum, Steering Committee of IEEE J-BHI, Editorial Board of IEEE
Trans. on BME, and Editor-in-Chief for the book series on Health
Informatics. Dr. Zhang is a Fellow of IAMBE, IEEE, and AIMBE.
參考鏈接:可穿戴健康醫療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可穿戴的醫療設備應該是能對個體數據全面收集的設備。
先歪個樓,看個笑話先:
就如上圖,連接大數據後:你大便里纖維成分60%,請檢查盲腸;你大便少量血絲,請做腸胃鏡;你大便里連續7天發現男性JY,請減少撿肥皂次數,珍愛生命!
----------------------------------本著學術精神嚴肅採取分割線----------------------------------------------------------------
可穿戴,個人覺得這個是被現在各大智能可穿戴廠商限制住的詞,可穿帶被限制於某某手環,某某手錶,某某項鏈等。個人覺得現在這些都是小兒科玩玩的,玩一個新穎的概念,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些某某手環收集的數據能被臨床應用么?一個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去建立生物或者生理特徵的個體性,沒有辦法去確定一天24小時的血壓血糖持續監測指標;行業內根本就沒有相應的標準,大家的標準都不統一,維度不一致,怎麼搞?。
首先就以手機(直到蘋果的ResearchKit與Healthkit的出現)為例,手機作為現在幾乎人手一隻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理想中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手機是包括照相機,攝像機,GPS,計算器,手錶,鬧鐘,音樂,錄音等集成的工具,外加各種app,應用場景無限想像,如果在這部設備上配備上醫學能力會怎麼樣呢?可實時顯示生命個體的體征,通過雲計算,對個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甚至獲取本體的心臟,腹部或者五臟六腑的超聲圖像。
除了手機,我們已經能了解到了大量的感測器已經像創可貼或者皮膚一樣供我們使用,甚至以納米式形式嵌入血液循環系統中,對人體進行持續監測,找到最初的癌症指症,心臟衰竭等誘發因素。可以大膽想像,我們將是類似《終結者》中的半生物人(不過想像也挺後怕的)。
在我看來,可穿戴式的醫療設備是醫療和衣料的有機結合。我期望的醫療設備的形態,是植入式或者嵌入式的微型晶元(比如殭屍圍城中的Zombrex……)。以目前的製造能力,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實驗室里已經能夠做出原型機了,但是說到量產的話,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根據我司氯化銀漿美國進口材料的諮詢來看就發現目前可穿戴醫療電子在國外趨於成熟,目前有國外的客戶在尋找國內的廠商OEM,已有幾家廠在試產,16年3月大量量產
我幻想有一天我的腰帶告訴我你昨天忘記跑步又多了多少克肥肉,我的衣服告訴我昨天的豐胸操讓我離Ccup又近了百分之一個點,然後bra跟我反應我的心率很正常。順便吐槽一句,穿戴式設備為什麼居多是手環,還都那麼丑
在醫療上專業,在體驗上時尚、實用!
理想的醫療可穿戴設備應該是舒適性和數據準確性的統一,佩戴設備時要能像穿衣服一樣不會有任何不適,同時,又能夠提供用於醫療決策的可靠數據。
目前,能夠在這兩點上都做的非常好的產品還基本沒有。首先,從醫療產品角度來說,是有可穿戴的需求的,比如慢性病管理,預後監護等等,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相關產品,但是這一類產品在舒適性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作為醫療產品,數據準確性是前提條件)。其次,從可穿戴產品角度來看,喊聲最響的當然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泛指,不專指軟體公司)啦,他們考慮產品的方式則先從舒適性上出發,如手錶、手環等,然後再加入心率、溫度等數據,這樣在數據的準確性上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了。
在這兩種產品思維的中間區域,健康管理區域(泛指,不一定指示提醒你跑個步),這個區域對舒適性有高的要求,但是又對數據精度要求沒有醫療設備要求高(FDA目前還沒有明確將這類設備納入監管),這裡正是醫療公司發展的一個方向(未來醫療以預防為主,balabala)也是可穿戴設備公司容易切入的市場(不作為醫療設備,研發難度和投入要小很多)
最後,醫療,互聯網硬體小夥伴趕緊來組隊呀,O(∩_∩)O哈哈~
這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不過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我也想好好了解一下: 關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潛在用戶需求的調研
我覺得「可穿戴」這幾個字有點狹隘和阻礙了。舉個梨子:我們正在研發的一款產品,在普通的手握拐杖,登山拐杖,老年拐上裝配晶元和測針,已獲得心率,血壓甚至血糖;另外加裝緊急情況下的自動報警和自動求助功能,未來會配以無線連接,GPS定位等等。
穿戴設備的消費群體更廣,所以對於全面的要求會更高,真正說用於醫療的隨身智能設備,我還是認為應當與現下的隨身醫療設備結合,類似拐杖,輪椅,未來的醫療應該是家護取代醫院。
反正我是覺得一個健康人整天看自己的心率血壓什麼的挺傻的。。。。
就樓主的問題,很難回答。可穿戴設備有很多,但是可穿戴醫療、健康監測設備卻並不是很多。比如holter,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可穿戴設備,只能算是攜帶設備;polar等系列心率監測表,本身監測的數據準確度上要打折扣的。對於醫療來說,可以用於診斷和參考的數據必須是準確的,嚴謹的,否則就是垃圾數據一堆。。。。那就是為何醫生會讓病人剛從A院轉到B院,要重新進行醫療設計和檢測,就是為了能精確診斷。
所以,個人認為的可穿戴設備,依賴於未來科技與醫學的結合,目前硬體(晶元)還不能達到,人體是所有物體中最複雜的,因此物聯網技術也將是最後進入醫療的應用。可穿戴醫療,首先要滿足數據準確,其次是穿戴它,忘記它,感覺非常舒適的,就像人們帶視頻。目前已有如皮下血糖檢測儀,可以植入皮下一個月,每天需要哪個點的數據去網路或移動端調取就好,你完全感覺不到它。也可能會開發出專門應用於便秘的人群,未來開發監測腸道蠕動頻率的設備,能通過微型機器人植入腹腔,每天監測腸道蠕動頻率,蠕動強度,是否排便,及時發出警報,提醒注意腸道運動;食物過敏反應、拉肚子等等都會提前得到報警。。。
關鍵是數據準確性,(人類對身體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是攻克的難點
最低標準,去掉「可」這個字,變成穿戴設備,跟穿衣服無異。
更高標準:去掉「可穿戴」三個字,設備無形化,像電子紋身,無創內置。或者腦洞大開下,像黑客帝國里,人有一個插口,可以隨意寫入內容。
推薦閱讀:
※中國最 Geek 的大學是哪一所?
※你做過哪些很少人做過的事情?
※2014 年 1 月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有哪些亮點?
※詹姆斯·卡梅隆深潛比蛟龍號更深是否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