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比其他內地券商,中信證券的國際化程度最高?

前幾天參加了中信證券在北美的一個招聘宣講會,覺得他們的國際化程度,遠遠高於國內的其他券商,拋開業務總量不談,他們的戰略和眼光大有趕超外資券商的趨勢,光在北美和倫敦巴黎做海外招聘就看的出來他們志向高遠啊,很多同學都表示回國願意去中信,這到底是為什麼,求達人解答。


謝邀。
其實這個問題最好由羅璞(中信內部人)來回答。我在這兒不正規的說幾句。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和一把手的背景有關,以下董事長王東明先生的簡歷(下載地址: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明個人簡介)

聽過幾次王董的演講,幽默/高度專業/強悍是幾個關鍵感覺。時不時得帶著「Tmd」這樣中國官商界的詼諧口頭語,在我聽過見過的如此高級別的董事長中,王董的專業能力是很令我敬重的。從簡歷中不難看出,他個人對海外市場非常熟悉。另外,他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有兩件小事兒令我印象深刻:

1.僱傭高管的價值觀:
曾經在香港招募過一位摩根高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所有面試環節都做完以後,上下都對這個候選人非常滿意,但在最後的背景調查環節出了「嚴重」瑕疵,其實這在中國諸多民企當中不足為道。且聽。。。在背景調查中,原雇方表示,該高管在離職後曾講個人在該公司工作期間的客戶名片攜帶走未能退還給公司,抱有泄露公司資源之嫌,最終此人未被錄用。或許是摩根方面刻意不想讓此人流失到中信所編造的一個「搞笑」理由吧,但從此事可以看出王董在國際化合作中遵守的規則。

2. 與雷曼「失之交臂」
這個談判在業界算是家喻戶曉,其股權合作過程我就不細講了,畢竟沒有成。想說的是什麼呢,王董詼諧得說(大致意思):大家平時都在抱怨我們政府的服務節奏應該加快一些,可是正是因為我們政府的這一優勢,在審批上多拖了這麼一段時間,正好讓我們有時間「觀察」到雷曼破產的沉重事實,才避免我們中信犯下一次嚴重政治錯誤的機會。


中信證券想做綜合性投行,做高盛,是國內券商國際化的先行者。金融危機收購Bear Stern失敗後,非常不甘心。最近總算搞定CLSA,也是顯示自己實力。國際化這個東西,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得看未來的發展。但中信作為國內第一,第一個吃螃蟹是很正常的。海通什麼的現在也躍躍欲試。


謝謝邀請。

我覺得跟它老闆一直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工作,視野是國際化的,做事方式都是按國際通行的。這個是其他機構缺乏的。


中金的跨境業務應該是全國第一。樓主可參照2014年併購和承銷量排名


參加了中金和中信在紐約的宣講。

中信有7個MD級別的管理人員出席,從國內來,主講人提到中信接下來有四大戰略,其中之一就是國際化,100%收購里昂證券是重要的一步。另外提到了想要像國際大行那樣大力發展資本中介這塊業務。主講霸氣外露,我輩聽得非常激動…我只到過中信紐約office外圍,不知道目前規模怎樣,業務有哪些。

中金包括HR來了三個人,中金紐約的,主講的重點在中金參與改革創造歷史,將來也會繼續創造歷史。據稱「紐約office規模在20到30人」。


推薦閱讀: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否正確?
區域在高端人才擇業時重要性?
戰國時魏國為何會流失那麼多人才?
你會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為什麼?
寒門易出貴子還是寒門難出貴子?

TAG:投資銀行 | 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