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環太平洋》要聘用備受爭議的賈秀琰來翻譯字幕?

惡評如潮難道公司不知道么?


這王進喜沒文化啊,同樣摘自 duck_1984 貼的那篇報道:

王進喜說:「我選翻譯,並不一定非要英語特別好,但是中文要好。電影是翻譯給中國人看的,要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
翻譯出的台本首先要通過王進喜這一關,他回憶當時第一次看到賈秀琰翻譯的《黑衣人3》的台本時,說:「我看了我特高興,達到我的目的了,如果她不是學中文的,古詩用不上去。《黑衣人3》是個科幻片,多用點這個沒什麼。意思到了之後,是可以充分發揮的。」


一個真實的故事:去年年底得知音樂劇影片《悲慘世界》要在中國上映。有幾個愛音客都很擔心字幕翻譯的問題,頗有毛遂自薦去做翻譯的想法。後來其中一個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到了電影發行方,打電話過去問電影字幕的情況,對方答曰已經有人做了。因為事先我給愛音客「潑過冷水」,說公映的消息出來了,基本上字幕也已經過審了,翻譯已經來不及,做校對審核參考顧問還有可能。於是這個愛音客就提出說免費做字幕校對,結果對方根本就不待見,直接說這事兒你們別操心了,就掛了電話。

怎麼說呢?壟斷區的天,是莫名其妙的天。


「我不需要賈秀琰對任何人負責,只要對我負責,我喜歡就行了。」 製片人王進喜則把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因為說到底,採用「坑爹」「地溝油」「此恨綿綿無絕期」等譯法的決定權在他手上。 引進片的譯制、配音由三個城市、最多不過幾百人的小圈子承包,而且翻譯文本其實是由人數更少的翻譯和製片人所定奪。換言之,人數不多的幾個人決定了中國億萬觀眾將會在影院里看到怎樣的譯製片。

如今,一部引進片想要走進中國的影院,都要走這樣的流程:首先,提交帶有疊片字幕的樣片(這個字幕由片方提供,通常很簡陋),這是送審。電影局初審通過,就會分配給譯制廠進入影片的譯制階段,譯制完成後會產出兩個版本,一個是原聲字幕版,一個是中文配音版,此時還要進行第二次的內容審查,之後再經過一次技術審查,然後才能真正與觀眾見面。也就是說,引進片必須貼上這四張譯制廠品牌的其中一張,才能得以公映。

體制所造成的行業封閉,致使譯製片只在北京、上海、長春這三個小圈子裡兜兜轉轉,一共幾百人的規模,一年幾
百萬的產值(即譯制費用),著實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買賣。在與時光網記者的交談中,王進喜反覆提到,這種模式終究要被打破,市場早晚是要放開的。

從萬人敬仰到千夫所指 譯製片的昨天和今天


因為王進喜覺得賈秀琰活好


我覺得翻譯和決策者素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對網路文化、草根文化勢力的故作殷勤的諂媚。


這個問題是個偽問題。從引進電影運作的整個環節來看,翻譯字幕是其中可以忽略不計的環節,有意見的是少數英語好到可以現場發覺問題的觀眾,這部分觀眾by the way,也只會說說,無法干擾票房。所以,字幕翻譯並不是問題。從翻譯的角度講,賈翻譯的水平有目共睹,不再評論,但是要考慮到這是一部商業大片,翻譯只在檔期的那個月有意義,她的翻譯對於目前的中國市場,夠用了,如此而已。所以,惡評如潮只能說是題主在自己的圈子裡的感受,並不是實際情況。


也有一種可能是目前的中國電影體系已經被一種惡性的競爭體制所破壞,賈並不是以個人形式承接翻譯工作,在國內發行商如果要確定發行,應該會是由固定或者被推薦形式的外包翻譯公司來做字幕翻譯,至於最早賈是如何開始與國內發行商合作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後來賈的「四年譯制工作」來看,這其中如果沒有很深的背景,在這種內部執行機制的行業里應該是走不下去的。


賈翻譯長的還不錯喲,八分美女
王進喜,沒找到更多資料,但應該是個中年老頭吧~~
嗯。


國內電影譯制全部由國家影視機構負責,說白了是體制內的。體制內的事情你懂的,實力是不是超強,不重要,只要馬馬虎虎過得去。重要的是有背景。體制內的翻譯之所以落後於社會上的一般翻譯,關鍵還是封閉和缺乏競爭。沒辦法,這就是現狀。


你提這個問題讓我第一次知道了環太平洋,這就是原因吧


推薦閱讀:

英語達到什麼水平可以做字幕工作?
如何評價字幕組在翻譯中使用網路用語以及賣萌字幕的行為?
自己做後期,要怎麼把外掛字幕變成內嵌?要怎麼轉碼,壓制?
為什麼綜藝節目的配字總是讓人覺得很搞笑?

TAG:電影 | 字幕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