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 P2P 網路貸款投資?風險在哪裡?

例如我要在短融網開戶投資,怎樣去客觀評價這個企業,怎樣選擇網上傳言。


太羅里吧嗦的話就不說了,我試圖精簡一點來說這個問題。


首先評價一下P2P

1 P2P兩頭都是剛需,錢多的人沒地方投資,沒錢的人找不到地方借錢。

2 P2P的作用

A 信息中介,把兩端需求對接起來

B 風險控制,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證借款人到期能還錢

C 什麼?你還想看?沒了,就這麼兩個作用,失望吧?


結論:P2P是個好東西,對投融資雙方來說確實存在價值,老百姓多了一個理財的通道,中小企業和個人多了一個融資的通道,發展起來之後真的能從吸血鬼銀行那裡割很大一塊肉下來。


那麼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風險在哪裡?

我先把結論拋出來,風險很高,投P2P一定一定要下功夫做功課,P2P不是銀行,說倒閉就倒閉,說跑路就跑路,說逾期就逾期,說XX就XX。

但是坦白來說,P2P功課做得好,我個人認為還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理財方式,至少比坑爹的股市強多了。(股市現在跟賭大小有什麼區別?)

怎麼做功課?學問比較多,坑也很多,各位看客請看仔細了!


騙局1

100%本息擔保,擔保公司連帶擔保

首先國家是明令禁止中介平台進行擔保的,所以聰明的國人想了一個辦法,把擔保公司拉進來擔保,以此來打消客戶的疑慮。

那麼擔保公司真的有這麼可靠嗎?沒用的話就不說了,直接給數據!

最近一年倒閉加跑路的P2P平台大概是500家左右,

那麼擔保公司呢,沒1萬也有8000家倒閉了。說到這裡你還真的那麼相信擔保公司嗎?

擔保公司自己問題也很多,比如

自己親戚註冊個擔保公司,自己給自己擔保

透支擔保額度

擔保公司本身資格不齊全

重複擔保

期限錯配

你真的搞得明白嗎?

騙局2

越大的標風險越低,越大的借款公司還款能力越強

這個實在是太太太扯淡了,你信么?反正我不信!

假設兩個平台

A平台1個大標1000萬

B 平台1000個小標,每個1萬

你投哪個?什麼?!你投A?你開什麼玩笑?那個1000萬不還款了怎麼辦?平台除了宣布破產除了跑路還能幹啥?

老老實實選B,有那麼幾個人十幾個人不還,平台還能用其他標的利潤來覆蓋你的損失,平台也不願意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口碑才是王道。

小額分散永遠都是硬道理!


騙局3

有知名VC投資的

VC投資的成功率一般也就10%了不起了,有VC投資是加分項,但不能作為投資的理由。


騙局4

第三方支付平台保證資金獨立的

這個就純忽悠了,本身第三方支付平台就魚龍混雜。平台說你不相信我?那你總該相信他吧?其實完全是混淆概念,第三方支付本身流程嚴謹不嚴謹都不好說,後台哪些流程是平台可以操作的,你完全不知情。第三方支付自己的資金還需要銀行監管呢。如果要說相信,還是相信資金託管在正規銀行比較靠譜些。


那麼應該如何做功課?我列一些要點和方向,大家自己琢磨

1 平台必須要有自建風控體系

把什麼都外包給擔保公司的你就多留個心眼吧,你看別人可口可樂公司有沒有把配方外包出去?你看周黑鴨的配方是不是自己做?最核心的風控都沒有,怎麼保障投資人的權益呢?

如果平台自己有風控,都包含啥?怎麼判斷風控做得好不好呢?

A 先得有自建的風控團隊吧,幾個核心人物必須在銀行干過知道怎麼回事吧。

B 怎麼也得有個銀行級別的信貸融資風險管理系統吧,不然以什麼為依據進行流程管理和風險管理?

C 怎麼也得弄個類似FICO之類的評分卡系統來評審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吧?

D 貸前,貸中,貸後管理得清晰有序吧,操作人員得定期回訪借款人吧,借款人有什麼動向得了解情況吧,了解情況才能有所動作吧?

E 別人還不上錢了,能第一時間把別人抵押的房子車子賣了吧,如果調查沒做好,到時候房子弄個老人住裡面你賣得出去嗎?鬧出人命怎麼辦?不鬧出人命你的錢怎麼辦?

2 平台以小額標為主的

越低越好,最高不要超過100萬,那麼動輒上千萬的標,趕緊繞道,

3 平台以中短期標為主的

那些動輒兩年三年的,還是算了吧,到時候平台還在不在都不好說,你敢放心投?

4 平台的資金在正規銀行有監管的

其他的一些小的加分項:

1 創始人團隊

2 對借款信息披露的程度

3 標的利率範圍(10-15%合理,低於這個值沒必要投資了,高於這個值就要警惕了)


結論:P2P是好東西,但是圈子很亂,要玩就要好好做功課再玩。


-------------------------------------------------------------------------------------------------------------------

另外,對P2P有興趣的可以一起來76676看看


謝邀。

最近一直在互聯網小微貸領域做創業(愛錢進),之前和其他幾位合伙人關於這個行業方面的問題有過很多的探討,自己也對於這個領域的國內外同行做了一些研究,說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P2P是一種跳過銀行間接貸款融資模式的一種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間直接發生借貸關係的業務模式,那麼理解P2P的風險是什麼就很簡單,就是借款人不能償還借款的風險。但是無論哪個借款人總會有償付不了借款的可能性(或者叫概率),所有金融類公司的業務模式都是建立在會發生壞賬的前提下來運營的,只要收取的借款利差(即向借款人收取的利率減去出借人收取的利率)高於員工和辦公成本加上壞賬的成本,這個公司或者p2p平台就能持續運營下去。有壞賬並不可怕,只要你對於借款人群有風險定價能力。打個簡單的比方,借給1000個人每人1萬的借款,這1000個人裡面有2%(20個人)壞賬了,那麼你的壞賬成本就是20萬,如果問這1000個人收了10%的利差,利差收入是100萬,除去員工和辦公成本後,還是能夠盈利的,但是如果你審批通過放款的這1000人裡面有10%的壞賬(100個人),那壞賬成本就是100萬,顯然利差收入是覆蓋不了公司所有成本,那麼長此以往這個平台就會倒閉。

但是如果你在審批通過這1000人借款請求的時候,當時就能判斷這批人群的壞賬概率在10%,那麼你也可以定更高的利差(比如15%,而且這些人由於在其他更低利率的銀行那個得不到借款,因此能夠接受這更高的借款成本),那麼150萬的收入也能夠覆蓋壞賬和其他成本了,這就是說明這個業務模式的核心在於,你對這些借款人群的違約概率判斷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一再強調過的這個業務模式中團隊自身的風險定價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這個做的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看官可能已經發現,我在上面一段話裡面說的是團隊自身的風險定價能力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吧,大家覺得周黑鴉的鴨脖好吃吧,或者說可口可樂喝了上癮吧,那麼有沒有聽說過,周黑鴉的這個調料配料的方子是外包給什麼什麼」鴨鴨調味研究公司「的?或者可口可樂的配料是交給其他什麼飲料研究公司來反覆研究改進的?沒有吧。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這些的話,那麼周黑鴨啊,可口可樂啊早就不存在了,巴菲特說的企業的」護城河「也是同樣的意思,如果企業自己沒有護城河,那麼很容易被淘汰。因此,決定一個業務模式核心競爭力的東西肯定是都在公司自己手裡面掌握的,類似有利網、積木盒子、愛投資這些所謂的」徵信外包「,」和擔保公司合作「等模式,從邏輯性上來看就很奇怪和可疑,這個決定公司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東西,竟然是通過和其他機構合作,從別人那裡獲得的?!

這也是國外做類似業務的P2P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比如Lending Club,CapitalOne,GE Money,Citibank Consumer Finance等公司,從來沒有聽說過是將風控這個核心環節來外包的,都是自己組建核心團隊,開發核心系統來自己做,而且這個如何評判借款人群違約風險的評分卡系統和核心評價規則,都僅僅掌握在幾個核心人的手裡面,和可口可樂的秘方一樣,有時候可能連CEO都不知道,而從事具體審批工作的人也可能不知道這個規則。像類似CapitalOne這樣的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美國做這類小微個人貸款業務,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了美國第7大銀行,積累了很多這類業務的風控審核經驗和核心評分卡系統。順著下來就可以說說為什麼國內這些p2p機構很多都是做風險外包或者擔保公司合作的方式,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會!(咳咳,會不會得罪人啊?沒辦法了,實在是對這些行業內的怪象看不下去,我今天一定要說出來這個行業每個CEO心中苦惱的大秘密了,哈哈哈)。

為什麼不會呢?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東西知道的人很少,如果要建立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你要在面對有30000個貸款申請人讓你選擇,你怎麼能夠選出來1000個人,說,這1000個人不還錢的概率是2%(而不是10%),有兩個方法:

  1. 經過自己摸索實驗,積累了10幾萬個人的客戶,終於發現了一些規律(但是這個過程中公司可能已經因為實驗時候的壞賬太多over了)
  2. 從國外已經建立起這個核心風控系統的公司裡面找人(這個太貴了,而且人家在國外混的好好的為什麼跟著你們這些小朋友混啊哈哈),另外花錢買成熟的IT系統。

第一種方法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而且你如果非要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豬肉,甚至沒有見過豬跑的人來畫一頭豬,可見難度有多大了,畫完了以後一群沒見過豬跑的人圍著看咋咋感嘆,其實可能就是畫了一頭牛和熊的結合體(因為這畫畫的哥們就只見過牛和熊啊),只有找到在豬圈裡面混的或者和豬群一起跑過的才行。第二種方式,前期投入太大,包括薪水、理念、系統開發,一大堆的幾千萬的成本,光是和那三家全球徵信公司之一弄一套決策引擎和評分卡系統就刷刷快一千萬沒了,國內有哪幾家做的起呢?

上面說了那麼多,無非想要說的是,有利網、積木盒子、愛投資這些P2P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建立自身的風控審核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只能做外包了,哦我還差點忘了這些風控徵信外包或者和小貸擔保公司合作後風險就降低了啊!讓我們看看是這個邏輯嗎?那些所謂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有實力或者能力通過上面兩個方法來建立自己的風控審核能力嗎?全國幾千個小貸和擔保公司,我們幾個合伙人以前都詳細地花了幾年時間考察過這個行業,可以直白地告訴你,沒有!這些所謂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就是在城市的一個區裡面幾家當地的民營老闆要趕時髦做金融,設立的一些只能拿自己註冊資本金的錢去放款的公司(因為國家不允許他們拿太多銀行或者老百姓的錢做槓桿,反正以前也在通過民間放水的方式在做,那就正規化一下戴個小貸公司牌照,這樣過年的時候和親戚朋友吹也有的吹啊)。所以一看到所謂的」徵信外包「,」擔保公司合作「我就開始皺眉頭,因為這只不過是玩了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風險一直在不同機構主題之間傳來傳去(對了我又想起來,美國的次級貸款引發的金融海嘯就是這麼來的,大家都以為風險轉嫁到別人頭上了,後來真相爆出來後傻眼了原來自己是接盤俠!)。有利網、積木盒子或者愛投資等等,有誰能夠告訴我哪個你們合作的小貸擔保機構能夠有這個把」花「吃下去消化了的能力?只是大家把這個風險轉嫁到網站外面去了,這個跟我就沒有關係了,撇清了,沒有平台擔保的法律風險了(這點有利網的劉雁南回答的很好,就是用合規的借口來做一些撇清本應該承擔責任的事情)。

可能這些p2p網站會說我覺得這些擔保公司啥的有這個擔保能力,至於我怎麼判斷他們有這個能力?哦親們這個我們就不方便透露了,可能因為他們有幾百萬的註冊資本,或者幾個億的註冊資本吧?哦那麼他們到底擔保的借款有多少呢,是幾千萬,幾個億,還是幾百個億啊?這個我們也不方便透露啊,這個是人家的商業機密啊。大哥,如果你連這個都不知道的話,怎麼去判斷他們的擔保能力和風險狀況啊!!!大家都在扯透明,扯專業,能不能把這個最關鍵的專業問題哪怕透明化一點點啊!所以,用小貸擔保公司合作等來標榜所謂的徵信外包、風險轉嫁、標榜沒有平台擔保等合規性問題的p2p網貸公司,從本質上而言都是對投資者最不負責任的公司。另外再扯扯這個合規性問題,因為經常可以看到這幾個p2p網貸的創始人說平台擔保不合規,所以找小貸和擔保公司合作擔保是合規的。但是業內人士都知道,小貸公司的監管條款裡面就規定了自身槓桿比例不能超過1.5倍,也就是只能從銀行或者股東那裡借自己註冊資本0.5倍的額度做槓桿,因為監管機構知道這些區域性的小貸公司風險大,因此限制了他們只能大部分用自己的錢來進行放貸,而現在有利網、積木盒子和愛投資等p2p網站用和這些小貸擔保公司合作的方式幫助其超過了監管規定的槓桿比例,這難道能是合規的操作方法嗎?難道不會受到監管層的關注和禁止嗎?

關於擔保公司到底有沒有用的問題,請見我在另一篇知乎上的回答網貸P2P第三方擔保靠譜嗎?,以及中擔擔保違規操作瀕臨破產 涉及金額13億,全國每年倒閉的擔保公司有多少家?說出來嚇死你,數量遠超過p2p網站的倒閉,只是大家現在眼睛都盯在互聯網金融這個熱點上,對那些傳統機構的倒閉都習慣了,不關注了。

另外再說說借款單筆規模的問題,這個要給我們愛錢進和有利網點個贊了,如果借款單筆控制在10萬以內,那麼我們覺得這個模式還是可以持續的。我看到愛投資,積木盒子上面都是幾百萬,幾千萬的貸款,每次看都是觸目驚心啊!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如果這個平台一共做了10個億的借款,如果借款人平均每個借3萬,那麼是是3.3萬個借款客戶,如果單筆是1000萬的話,那就是100個客戶,大家知道統計學意義上的「大數定律」法則,是需要在個本樣數數量夠大的情況下(超過幾萬個以後),才能越來越符合正態分布定律,統計學上才有意義。這樣如果壞賬率都是2%的話,那麼放款給3.3萬個客戶,其壞賬率為2%的可能性要遠高於僅放款給100個客戶的可能性,因為有可能這100個客戶存在小樣本偏差,而導致壞賬比較集中達到10%甚至更高,這就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小樣本偏差「的風險,對應到p2p網貸上,那些做單筆較大規模的借款的網站風險更大。

另外,在中國的狀況是,銀行原來不屑於做幾千萬幾百萬的客戶,但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下,由於銀行自身吸收存款的利息成本不斷上升,也逐步在做這部分市場客戶,那麼留給小貸公司或者擔保公司的必然是銀行挑剩下的客戶。這部分客戶的風險遠高於銀行客戶,而各位投資到和擔保公司合作的P2P公司都是投到了銀行挑剩下或者不敢做的客戶,所以我每次上愛投資看到齊刷刷的1000萬的借款列表,我的這個小心臟啊!大家都知道銀行股票這幾年來一直在二級市場上跌的很厲害,基本都到了凈資產價值之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銀行的貸款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壞賬的可能性都有可能侵蝕到他的註冊資本了,更何況這些和所謂的擔保公司合作的P2P公司掛出來讓大家爭搶的借款標呢?

想起當年研究國內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行業,想在美國找些對標公司來研究,找了好幾個月,竟然都沒有找到一家啊!因為在國外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銀行自己本身就做國內小貸和擔保公司在做的幾百萬的借款客戶,而這些風控的核心競爭力等能力都是自己銀行擁有的,根本不會也不需要將風險轉嫁給其他所謂的擔保公司,因此那裡根本就是沒有所謂做什麼幾百萬單子的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這麼看起來在國內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以後這些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必然是會被銀行擠的沒飯吃的(嗚嗚到時候有利網、積木盒子和愛投資怎麼辦呢?)。在國外雖然只有銀行來做做幾百萬企業貸款的機構,但是有專門做幾百到幾萬美金給個人和小企業主借款的非銀行機構,比如最大的CapitalOne(幾千億美金的資產規模了),以及Lending Club這些,至於這些機構為什麼能夠做到和銀行差異化競爭和生長起來,這又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下回再深聊。

最後最後,再談下團隊和投資者,因為之前一直看到p2p行業內有一個怪現象,就是喜歡說我們創始人是來自業內高大上金融公司啊,我們拿到了著名風投和機構的投資啊,所以眾圍觀者都啪啪啪拍手說好厲害啊靠譜啊。看多了這些,我又忍不住了要站出來說幾句實在話了(唉這個毛病我一定要找時間改改),我們幾個創始合伙人以前在投資機構投了不少金融行業的公司,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擔保公司、融資租賃、第三方支付等等,發現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隔行如隔山啊,銀行、證券高管人員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性格特點都完全不一樣,即使就算在同樣的借款業務,做幾個億的企業借款的風控部負責人,你讓他去做幾千塊錢額度的信用卡審核,那是完全不行的。所以我一看到高管團隊來自券商、什麼國際投資機構、甚至什麼銀行風控負責人,這些都其實是驢唇不對馬嘴,就好象是一個每天吃魚的人,你要他形容一下豬肉是什麼味道,但是他即沒有吃過豬肉,甚至都沒有見過豬跑,那他怎麼能知道呢?這就是術業有專攻,而這個領域你深入研究完了就會發現,幾萬元的信用小微貸的核心風控模式和我們國內傳統意義上所有的借款機構用的都不一樣,包括銀行的企業貸款,包括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用的那種抵押方式,都完完全全不一樣。但是這個行業人家美國已經發展了好幾十年了,比如像CapitalOne在上世紀90年代就可開始做個人次級貸款領域,其積累的數據模型和決策引擎系統才是目前國內這個p2p行業最需要借鑒的,可能大家對Lending Club關注的比較多,其實CapitalOne才是這個行業的鼻祖(也被譽為銀行界的GOOGLE)。所以,國內目前這些85後的,p2p互聯網金融創始人高管等從高大上金融機構裡面出來其實對於小微貸這個金融行業領域都是很陌生的,可能只是在做行業研究的時候聽過幾耳朵,有些還只是在這些機構里打了半年一年醬油的小朋友,寫了幾個項目ppt材料覺得生活枯燥自己出來和幾個富二代朋友折騰一下,就被宣傳成金融界奇才,年輕創業楷模,而整個團隊裡面卻沒有真正具有多年從事小微貸風控審核經驗的人來真正負責風控審核,想想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還有投資者問題,如果一個p2p網站拿到了風投,能說明什麼問題呢?風投機構投資成功率是多少?8%左右吧,那麼按照這個歷史數據的話,那麼包括有利網、愛投資、積木盒子等拿到VC的錢以後未來成功存活的概率有多大呢?100個裡面有8個,那麼這3個裡面是不是很大概率一個都不能存活呢?(統計學和概率好的同學來驗算一下,怎麼這麼一算嚇一跳啊),那麼看起來拿到VC投資的錢存活率反而更低了?可能是因為拿到投資後,在沖業績和規模方面的壓力更大,可能不能按照創始人原來的意圖來發展,規模擴張過快風險更大倒閉可能性更大的原因吧(唉我又說出了行業的一個秘密,會有人已經在計劃一輪刺殺行動了么?)。這麼看來,最近有利網等等規模每個月幾乎翻番也驗證了這一點。而其他有人談到機構投資者進入後監管方面更好了,這也是外圍圍觀群眾的一個符合邏輯的天真的想像(也就是邏輯正確,結論錯誤),因為在投資機構裡面特別是那些風投(風險特別大的投資簡稱」風投「沒錯吧)機構,一個投資經理管理的投資組合裡面公司一般超過10家,有些達到30幾家(因為前面人投完項目以後可能就走了),而且很多是一些小朋友在管,更何況有些外資投資機構對中國情況也不了解,以前像誰投資那個某PG襯衫什麼的,還有那誰誰投資中科某某擔保公司,都是等人家把錢都卷跑了在國外找個海島把家都安頓好了才發現的。如果有人把這個p2p網站平台靠不靠譜建立在看有沒有哪家機構投資的基礎邏輯上,那麼我勸你還是擦亮眼睛吧。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判斷一家有責任感的靠譜的p2p互聯網公司,應該有以下標準:

  1. 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掌握風控能力。看到」徵信外包「,」擔保公司合作"字樣的趕緊繞道
  2. 單筆控制在10萬以下,看到網站上掛出100萬以上借款標的,馬上就應該從賬戶提現註銷
  3. 檢查下高管團隊成員列表,除了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所謂"外資金融機構「工作經驗,券商、銀行等之外,還得看看有沒有貨真價實的」吃過豬肉「,或最起碼」看過豬跑的「在境外類似CapitalOne,GE Money,Lending Club等機構工作過的人。如果沒有,那麼恭喜你朋友,你充值的錢是在幫助這個P2P網站做實驗,讓一群85後小朋友,只擠過羊奶的人來幫你養豬,他可能只會按照以前的經驗給這頭豬吃草,這頭豬能不能活只能看運氣了。
  4. 有沒有一些正規合作機構,包括第三方支付、評分卡風控系統供應商等

其他那些政策啊合規啊,大家說的也比較多了,老生常談的不說了,哪天有時間也可以來好好叨叨一下。


我要像一個怨婦一樣曬一曬我的一些投資經歷。
我投了一個平台叫拍拍貸,號稱國內P2P的先行者、拿到C輪風投云云。為什麼投這個平台,一是因為當時的平台還比較少,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還沒有炒起來;二是感覺比較正規,真正的p2p不需要擔保,只是一個中介作用。一開始打著這樣的小算盤:就算平台不擔保,按照大數定律的法則,我損失5%不得了了吧,那還有百分之十幾的收益,比神馬存款理財要強。但是拍拍貸的風控水平確實很讓我吃驚,大家看圖:

累計借出42萬,賺了2.4萬利息,損失了1.8萬本金,毛利潤只有6千,但我還發了很多凈值標,即以8%的利息又借款(所謂的槓桿),如果算上我掏出去的利息的話,那壓根就是賠本的。
小額貸款兩大理念,一是大數定律,二是收益覆蓋風險,所以我投的平均232元一筆,平均利率18.64%。

因為拍拍貸用的是等額本息還款法,我數學又學得不好,所以有些賬算不明白,但我實實在在地是賠錢了!拍拍貸的損失率遠遠不止賬面上算的4.2%(有數學好的大神可以幫我算一下)。
據我估算,拍拍貸的損失率在15%左右!這個風控水平,不要吹自己是什麼互聯網金融,就連水平最差的農信社也比他強!這麼個風控水平,還幹個毛啊!銀行的話可以倒閉了。

p2p不但是借錢老賴的天堂,更是坐莊平台的天堂,傻子太多,騙子是顯不夠使。

來看一個知友的問題:

我們公司是不是涉嫌自融?

感謝各位的回答,我已經在找工作了!目前這家公司資金去向我接觸不到,但是到期項目目前全部都沒有違約,都以返還給投資人了!但是本人實在是受不了造假這件事!準備離去!問題就此結束!謝謝大家哈!!!!

題主身處一家做p2p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公司今年初才成立,我是今年初進入公司,擔任風控!
7月開始我們開始上線項目,但是上線的全是假的,是公司前身做小貸時的客戶資料重新包裝下,在搞點身份證,徵信報告ps掉必要信息,然後瞬間就變成一個在我們網站上來借款的客戶了!
我就私下裡問過我們經理,這不是騙人的嘛,這樣搞不對啊(忘了當初說的是啥了,大概這意思),經理講,公司剛剛起步,還沒有正式開展業務。搞幾個假的拉拉人氣,慢慢業務開展起來就好了!
一轉眼都特么八月中旬了,公司造假還沒結束,這期間上的借款項目除了兩個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這個搞風控的也就天天思考怎麼編寫客戶,給客戶包裝!再拉上美工進行ps。。。
然後等標的滿了以後就轉賬劃款給公司專門的人。。(這是不是自融,建資金池?)
最近搞產品的經理到了以為總算看到了希望!結果公司給我們風控和做業務的開會,講以後外面的業務正常做,外面沒業務時繼續發「內部」標,要滿足日常線上有兩個項目在融資。。。
這特么就坑了,這幫領導不看新聞么?還是我太膚淺,沒看懂新聞啊?這特么鋪天蓋地的指導意見是我沒看懂,沒理解,還是我的思維不對勁啊?

我想問下廣大的知友,公司目前做的是不是違規,還是違法?我法律知識不是太好,想問下以後公司會怎麼樣,對我有沒有什麼影響,我就是一個打工的,不想沾上官司之類的啊!
補充下:公司做的蠻大的,不像是會跑路的那種網站!公司是一家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董事長之類的都在,其他公司也正常運行。公司目前都是在貼息給投資人,錢轉到公司指定人手上後在標的借款期限到了後會再還給投資人(我投了3000塊,到期後提現成功!)
順便求份南京的工作→_→,本人一年信貸客戶經理出身,轉風控崗的!不要問我哪家的哈……謝謝!歡迎私信,么么噠(^з^)本人男哈……

這是典型的龐氏騙局,可以說市面上至上一半以上的平台在玩這種遊戲。這種騙局支撐的時間可長可短,短的幾個月,比如吳英,長的幾十年,比如麥道夫,就看有多少傻錢往裡進了。

p2p這種沒有任何門檻、也沒有任何壁壘的東西,競爭萬分激烈,這種行業中能賺錢才怪!不要再迷信互聯網、大數據!互聯網只是工具,風險管理才是核心!


最大的風險在於投資者自己根本不懂P2P網貸,就貿然的殺了進來。


P2P網貸經歷了暴力增長同時伴隨著大規模跑路的野蠻生長時期,隨著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誕生已經漸漸進入規範化管理中。在整個發展歷程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太多不懂P2P或者不懂裝懂的人把自己的積蓄奉獻給了P2P行業中的跑路平台。

我一直在思考,在現實中,就連熟人借錢都不一定願意借的人,是什麼給了他們如此大的勇氣敢把自己平時甚至珍若生命的積蓄,不假思索的交給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網路平台。


從最初,有人連P2P借貸的基本流程與意義都搞不清的情況下,只是聽說P2P相比於傳統理財方式的高收益,就敢不管不顧的把錢投進去。他們甚至不知道P2P是把他們投入的錢借貸給其他有貸款需求的人,而只當是和餘額寶一樣,把錢放進去就會錢生錢,幾乎沒有風險。


到後來,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媒體的普及,大家都知道了P2P是通過平台撮合把錢借給其他人,然後投資人的收益主要是借款人按照約定償還的利率。但是他們也僅僅清楚了這一點,在選擇任意一家平台時根本就沒有過深入研究,或者是,只是有過拍腦袋式的想當然研究。


這在我看來,不懂裝懂比完全不懂還要可怕。因為他們的風險,可能就出現在他們想當然以為的非常安全的一點上。


以行業公認的龍頭陸金所為例,多少人投資它僅僅是因為他雄厚的背景,認為平安作為乾爹會為它兜底?而進一步認為它是100%安全無風險的?但是你們可知道P2P網路借貸相比於傳統線下民間借貸的優勢就是,可以多對多的借款。就是一群投資人,把自己出借的資金分成若干份,分別出借給一群不同的借款人。因為這樣分散投資的方式除了符合雞蛋不能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理論外,還可以依靠較高的貸款利率覆蓋掉其中的壞賬率,從而能有利可圖。


然而陸金所的模式是一對一和多對一投資的,也就是你投進去的所有錢,都是借給了同一個借款人。一旦對方欠債不還,不光你投資的利息,你投資的本金都沒有了。所以陸金所不光聲望是行業內最高的,壞賬率也是數一數二。


雖然平台本身有保障機制。依靠擔保、墊付、風險備用金來保護投資者的本金。但是如果大規模逾期呢?或許有人會說這個時候有一個有錢的乾爹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但是你們真的以為平安會無底線給他兜底嗎?先不說陸金所的擔保公司並不是平安,而是平安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平時小規模逾期平安可以拉他一把,畢竟如今發展勢頭正猛,但是如果大規模逾期呢?當需要平安傷筋動骨才能拯救的地步呢?並不排除平安壯士斷腕,畢竟他並不會承擔任何連帶責任。所以對於一些投資陸金所的人,他們真的知道風險的所在嗎?


還有樂分期旗下的橘子理財,有人質疑它的模式是自融,因為它的所有標的都是為樂分期準備的,「是在為自己的品牌樂分期籌集資金,所以是自融。」這是他們得出自融結論的理由,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想當然嗎?自融的含義都沒理解都可以分析平台是不是自融了,而實際上橘子理財的標的來源於樂分期上面的借款項目,樂分期本身是一個放貸平台。橘子理財的標的與樂分期上面的債權匹配,也就是實際上是真是反升了借貸項目的,又何來自融一說呢?


而被部分選擇橘子理財的投資者所稱道的是其活期項目即時到帳功能,才是這個平台的風險所在。因為平台只作為借貸的撮合方,在相互匹配之間肯定會有時間差,是不可能做到即時到帳的,所謂的即使到賬,很有可能自建資金池。


沒有風險的地方被當作了雷區,而真正的雷區卻被認為是一大優點。最常見的就是,投資者對平台的評價標準就兩點,一是利率高不高,二是取現快不快。快的被稱道,慢的被詬罵。然而,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取現快意味著自建資金池。


還有一個非常具體例子,我來仔細的分析一下。前段時間因國家剛需房購房扶持政策而火起來的某個P2P平台(為了防止廣告,把名字刪掉了,就叫「某君」吧),主要業務是不動產投資,裡面有一個項目叫「首付墊」。現在,國家打擊首付貸,有人認為某君的首付墊觸了雷區。從經濟學我們知道,只有非充分市場,才有可能帶來正利潤,充分市場只有零利潤。那麼這個回報率比較高的產品,到底是非充分市場帶來的良好投資標的,還是高風險對應的高收益呢?這個需要每個投資者進行仔細的研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


我們不應該考慮「首付貸」、「首付墊」這種文字遊戲,而是要理性的去分析投資標的。所謂「首付貸」的含義,它將錢借給了無抵押的購房者。一種是付不起首付的剛性需求者,還款來源於他日後的工資,另一種就是賭房價還會上漲的投機者,其還款來源於樓市上漲的利潤。其風險在於:一旦房價下跌便會產生大規模踩踏事件,導致壞賬,風險擴散至整個金融行業。去年槓桿炒股終至許多人血本無歸的歷史還歷歷在目。


某君的所謂「首付墊」,其本質是短期墊資產品,其實就是「過橋貸款」,只不過設計為僅僅針對改善型的購房者用來進行首付周轉。比如,你有一套房子但是不可能馬上賣掉,你看中了一個比較好的房子,所以你以現在這個房在交易過程中,它賣掉以後作為還款來源,然後希望你先幫他,也是一種過橋的形式。只不過這個錢是用來立馬先做一下首付,貸款人有明確的還款來源的,比如原住房出售得款。


再比如我們平時買房有一種商業貸轉公積金貸款,因為房產還在商業貸款的銀行那抵押著是無法申請公積金貸款的。而貸款人又沒有足夠的錢去贖回房產再拿去公積金中心申請貸款,於是有一種專門針對這種贖回房產所需資金的短時間墊付貸款,和首付墊的原理一樣也是一種過橋形式,因為有後面的公積金貸款接盤,也不怕還不起了。


其實「首付貸」和「首付墊」的根本區別,在於貸款的回款周期。在回款周期比較短的情況下,基本上不會受到房價波動的影響。如果明白了這個所謂的「首付墊」不是「首付貸」而是「過橋貸」,就能很好的進行自己的判斷。比如,該平台產品的設計是不是合理,回報率是偏高還是偏低,我們去對比一下民間過橋貸的數據就一目了然。


這種模式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某君的風險,實際上與所有的P2P平台一樣,就是他說的和他做的到底是不是一致呢?他認為他借出去的錢是給具有公積金的人做過橋了,但是實際上哪有那麼多人有公積金還要過橋貸款的?是不是只是一個美好的故事,然後用後來者的錢去給先入者發利息的龐氏騙局呢?這才是我們最需要考察的。


另外,某君的意圖是好的,設計了一個很好的模式,但是某君怎麼樣去規避風險呢?怎麼考察實際借貸人是否有償還能力呢?某君到底有沒有考察呢?


畢竟,房屋已經抵押給銀行了,那麼如果實際貸款人並沒有償還能力,只不過是用首付墊+銀行貸款,用數十倍的槓桿去賭房價上升,一旦房價上升,賭博者贏走錢、某君收回貸款、P2P投資者拿到超高的甚至超過10%的收益,大家皆大歡喜。


而如果房價一旦短期下降,賭博者必然不會償還銀行貸款,銀行收走抵押房屋,那麼某君呢?還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這只不過是一筆壞賬而已。那麼根據國家法律,P2P投資者是無法拿回任何投資的財產的。如果大規模出現此種情況,就是平台倒閉,然後盤點資產進行清償,大家能拿回個10%就謝天謝地了。


如果你堅信房地產大漲,那麼不妨買某君,跟著分一小杯羹。如果你只是想獲得較高的收益,並不想冒太大的風險,建議你以客戶的身份,去某君貸貸款。你先扮演優質客戶,如果貸不出錢來,就說明平台根本沒在放貸,是龐氏騙局。然後再找你朋友扮演劣質客戶,如果能貸出錢來,說明平台方根本沒有嚴格考察借貸人的能力,如果房地產下跌他就會破產清償而已。


而以上這些風險,可能都藏在數十頁合同的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裡面,還被精心修辭過的。所以一句話,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一、如何評價P2P:是個好東西,但處於混亂的野蠻生長期

1、P2P是個好東西

P2P模式示意圖

P2P實實在在解決了小微企業和社會底層人借錢無門的問題,增加了普通人的投資渠道。

截止到2017年5月P2P給小微企業和個人累計輸送45790.32億元資金,使得民間借貸利率3年內降低了一倍。P2P使得400多萬投資人,累計獲利4000億元。P2P的交易規模7年時間暴漲了300倍。

事實勝於雄辯,結果說明一切!

當然P2P雖然實實在在創造了價值,但理由並不高大上,過程也並不光鮮。而是在快速發展中伴隨著跑路、高利貸、行業劇烈洗牌等亂象野蠻生長。這就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現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從灰色開始慢慢被監管和市場自我洗牌馴服的過程。

2、發展中的P2P存在不少問題

(1),行業風險較高

A,高壞賬率:P2P資產大多是傳統金融機構不做的次級資產,風險性較高,對應的逾期和壞賬一般也比較高。

B,行業整體虧損:P2P平台出現逾期和壞賬時,P2P平台需要全額墊付,只靠服務費無法對沖逾期和壞賬風險,只有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才可能盈利,而目前大部分P2P平台依然虧損。

(2),行業名聲較差

P2P平台在無門檻、無監管的條件下,道德風險較大,假標、拆標、自融、資金池數見不鮮,E寶寶等大案出現,牽動社會層面廣、涉案資金大,媒體集中報道,影響惡劣,加上P2P野蠻生長過程中,業務員自身行為也極不規範,給予大眾印象十分差,導致行業名聲較差。

三、P2P風險在哪?

1、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P2P平台最主要的風險,說白了就是損人利己,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一開始就謀劃騙你錢的:這種屬於純缺德類型,最典型的是假標、非法集資、龐氏騙局等。還有創始人虛構自己的背景比如紅二代(中晉)、假風投(三農資本,左手倒右手),拿新三板、四板、Q版上市宣傳自己是上市公司,拿第三方支付、非履約險做宣傳,提供虛假資金存管,製造出一種風控能力很強的假象。

2,運營過程中被巨量的錢扭曲了三觀:人非聖賢,幾千萬可能還管得住手,等到吸納上億可調配資金時,仍不動心的真是聖人。慾望膨脹就容易亂搞,加上一些P2P團隊比較草根,對風險沒有太強的控制能力,造成大量的壞賬,為了平台的運營只能拆東牆補西牆,試圖通過繼續吸納資金來彌補損失。可惜問題往往向米塔諾骨牌一樣,一步錯步步錯,最後只能倒閉跑路。

3,日常操作中作假:缺乏監管,許多平台基本成為老闆的一言堂。資金由老闆一人調撥,可能借給了親戚,可能投資了高風險產品,一些無良平台為方便運營發布假標,為沖規模亂放貸款的現象屢見不鮮。

目前,P2P平台缺乏監管,完全靠自律,90%平台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風險。

2,業務風險

(1)P2P主要是做次級貸款業務,也就是銀行挑剩下的業務或者銀行做不了的業務。借貸利率通常20%以上,借款人違約率很高,業務風險很大。宜人貸在個人信用貸業務深耕了10幾年,風控水平國內第一梯隊,目前公布的違約率依然大於5%,一般的P2P公司違約率都在8%以上。很多P2P公司倒閉清算後,大家才發現他們累計壞賬竟然超過50%。比如四達投資,國誠金融等口碑和影響力都尚可的平台。

(2)次級貸款業務的風控難度往往比銀行的風控難度更大,但P2P的從業者大多數卻比較草根,沒有經過現代金融的專業訓練,只有一些原始的放貸經驗,規模小的時候還能靠自己的經驗控制風險,規模擴大後風控基本失控。而且越是不懂金融的人,膽子越大,經常是什麼業務都想干,結果壞賬窟窿越來越大。

想好好乾最後卻倒閉跑路的P2P平台,大約50%是死於業務風險。

3,經營性風險

(1)、創業+金融槓桿,風險雙連擊。P2P大多是草根創業,創業本就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過程,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率不足10%,而金融又加了數倍槓桿,相當於將創業的風險又放大了幾倍。

(2)、P2P行業發展非常迅速,淘汰洗牌劇烈:P2P行業最近4年規模增長了20多倍,行業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一年就是個新行業。每年都有巨頭加入市場,其中不乏銀行、上市公司等資金雄厚的平台,競爭相當激烈,從13年陸續出現了幾千家P2P平台,行業洗牌迅速,有的平台甚至沒有撐過幾個月就銷聲匿跡。

想好好乾最後倒閉的平台大約30%死於經營性風險

4,流動性風險

這是金融市場固有的風險,主要是擠兌風險。P2P網貸平台原本是一種點對點的運營模式,即平台僅僅作為連接借款人與出借人的媒介存在,借款人與出借人責任自負、風險自擔,這種形式理論上不存在擠兌風險。

但是後來隨著P2P的發展,P2P演變成了和銀行一樣的兜底+資金池(期限錯配,資金錯配)模式,出現了一定的流動風險。不過流動性風險過去幾年較多,目前來說比較少,當平台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馬太效應很明顯,很多平台規模幾百億,不易出現這種情況。

5、政策與合規風險

隨著《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新的監管要求已經出台,其中有三點最為關鍵,P2P平台必須在當地金融辦進行備案登記,需在銀行進行資金存管,需有一定的業務限額,如果P2P企業沒有做到以下三點就肯定是違規的,存在較大政策風險。

縱使P2P有各種各樣的風險,但損失依然是少數,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投資人損失的金額只佔3.1%。踩雷投資人數佔比4.5%,換句話說,投資P2P的人95.5%的人是賺錢的,96.9%的錢目前還是安全的。只要我們穩健嚴謹,就能規避大多數風險。

四、如何規避風險

根據我6年投資經驗的總結,把控P2P的風險,最重要的是抓住本質並保守投資,核心主要有以下幾點:

1,首先看平台兜底能力

我們首先要看最壞情況下平台能兜底多少比例,這是最硬最重要的因素。新浪微財富2014年也出現過兌付危機,當時新浪微財富代銷中匯在線的理財產品,結果當年12月中匯在線倒閉。新浪微財富作為最後扛下了投資者5000萬損失,而投資中匯在線的投資者卻血本無歸。這兩個平台唯一的區別就是微財富有新浪這個爹兜底,中匯在線老闆只是私人,沒錢兜底。說一千道一萬,有錢兜底才是王道,其他都是虛的。銀行為何如此安全,說到底就是銀行的爹是國家,出事了國家兜底,否則很多銀行早倒閉了。

這裡可能有人有疑問,兜底也是「虛」的,P2P平台的核心是盈利和兌付,即風控能力、不良率、營收、利潤等硬指標。這話沒錯,但P2P平台這些硬指標除了老闆,其他人根本無法得知,風控能力對投資人來說更是虛無縹緲,而兜底能力雖然也不能100%看準,但相對來說是更能準確把握的實打實的硬指標。

那麼如何看平台的兜底能力呢?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公式

兜底能力=合同約定的兜底金額+股東潛在兜底能力

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兜底金額:包含風險備用金、擔保機構回購、保險公司承保、其他保障方式。

股東潛在兜底能力:主要是看股東的資產實力、股東的信用價值及占股比例。P2P股東實力一般排序為,銀行背景>上市公司背景>國資背景>大型民企背景>風投背景>普通民企,同時注意「爹」占股比例,爹占股比例特別低的可以忽略不計。

2,其次看平台的專業性

專業是第二重要的因素。專業實質考察的是一個團隊的風控能力和經營能力,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領域且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如果一個團隊不專業,那麼很難保證投資的安全性。

專業考察團隊和資產兩大項,具體包含四個小項,團隊學歷,團隊金融從業經驗資產專註度資產分散度

團隊學歷:主要看創始人、CEO、資產端高管是否金融或相關專業出身,是否在頂級名校接受過專業教育,通過學歷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風險和違約成本。

團隊金融從業經驗:主要考察所在的公司、團隊、參與過的項目、工作年限及職位,來判定實操能力是否充足。

資產專業度:主要看平台成立以來是否專註於一種業務,對於業務模式頻繁變更或增加的團隊尤其要注意。

資產分散度:資產分散的越多風險相對越小,對於人均借款額超過50W以上的平台尤其要注意,一旦出現壞賬資金鏈容易斷裂。

3、平台合規性

根據《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P2P平台必須只在當地金融辦進行備案,並在銀行進行資金存管,符合個人借款20萬,企業借款100萬這三條規定才是合規。合規是基礎,否則就是違規經營,隨著監管大限臨近,不合規的平台盡量不碰。

4、其他輔助指標

(1)平台發展:

A,看平台行動和結果,如果平台滿嘴夢想,最後你發現一到落實的時候,一塌糊塗,啥都做不好,就要果斷撤離。

B,從業務的發展看,很多平台規模擴張很快,廣告打的也很兇,甚至第三方排名也很高,但就是不見其線下業務的發展,那這樣的平台很明顯就是有重大問題。

c,從人才升級看,人才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燃料,企業人才的升級代表了企業的發展動力升級,說明企業未來有後勁。

D,從平台發展的勢頭看,如果一個平台發展非常迅猛,逆流而上,創新不斷,綜合影響力,排名都節節攀升,那說明這個平台綜合能力很強.

(2)平台透明度

平台越透明,投資人越容易判斷風險。若平台老闆能利用公開發言等機會,將公司架構,對平台將來的發展計劃以及公司的財務情況真實不虛的公布出來,那麼投資的風險就可以進行預判,從而提高安全係數。

平台越透明,至少說明平台質量沒那麼差。越透明,容易暴露的問題就越多,能經受住群眾的挖掘,平台質量一般尚可。

(3)行業內人士的評價:

行業內人士相比於普通人來說更專業性一些,他們也知道行業內的實際情況和內幕,他們的評價往往更客觀,更有參考性。他們的評價比吃瓜群眾(媒體)的一些揣測性的言論,要靠譜的多。這裡插一句,新人投資P2P,建議不要看媒體的言論,他們狗屁不懂。

5、分散投資

除了控制單個平台的風險外,我們仍要通過分散投資降低風險,通過科學配置提高收益。

(1)大配比

建議20%的資金投資低風險的平台做為防禦,即一些銀行系平台;70%的資金投資穩健的平台,即上市公司控股的平台;10%的資金追求高收益,即一些業務比較規範的民營P2P平台。

同時,合理配置長期標短期標,通常的建議是利用低風險長期標鎖定收益,利用中等風險標優化現金流。

(2)小配比

小配比意思是每個風險區間的平台需要進一步分散到2-3個風險不相關的平台,即不同業務、不同地域的平台,這樣風險會被進一步的分散。

通過合理的配置,風險與收益實現了平衡。最重要的是,風險會被更進一步的降低,最壞的情況下,萬一有平台跑路倒閉,損失也有限,基本不會傷到本金。

五、普通人應該如何循序漸進投資

雖然上面五步方法已經很明確,但紙上得來終覺淺,靠看一篇文章肯定學不會P2P投資。

投資P2P還要循序漸進。

1,剛開始投資低風險平台

低風險的平台主要有幾類:

第一類是銀行系的P2P,即銀行旗下的P2P平台,銀行信用加上資產來源銀行內部,風險極低。第二類是大集團旗下的P2P平台,即新浪、平安、陽光保險這類巨頭的旗下的P2P平台,資金雄厚,運作規範,風險接近信託。第三類是已經自己上市的P2P平台,即宜人貸、信而富,這類平台財報完全公開,風險透明,風險非常可控。第四類是已經形成行業領導地位,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平台,即人人貸、拍拍貸這類領頭羊平台,資金和資產都向他們集中,風險比較低。

低風險的平台不需要分析太多東西,比較簡單。新人可以做為入門,慢慢理解學習P2P,等積累了一定知識,再投資收益較高,難度稍大的平台。

最後,新人需要注意,某些名氣很大,評級名列前茅的但是背景不強、根基不牢的平台,短期投資可能風險不大,但長期投資需考慮。

2,有經驗了再投資一些高性價比平台

高性價比平台主要是上市公司全資或者控股的P2P平台,這些平台的財務數據計入上市公司報表,所以這些P2P平台相對比較保守規範。這類平台一般收益在8%-12%之間,雖然風險要比第一檔高些,但有12%的收益,投資性價比反而更高一些。其中性價比最高的是一些實力很強,剛上線不久的平台。新上線的平台一般知名度較低,投資人較少,為了吸引投資人,他們會大量補貼用戶,除了利率高外,還會送各種各樣的紅包、體驗金等。更重要的是,新上線的平台,沒有歷史壞賬包袱,業務有競爭力,運作比較合規,整體風險更低一些。

3,成為高手再投資高收益平台

高收益的平台魚龍混雜,真正值得投資的平台是做自己比較熟悉的業務,壓縮運營成本,給投資人收益比較高,整體「小而美」。通常這類平台收益在13%-20%左右,非常誘人,但投資這類平台需要投資人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需要對平台的業務有非常深的了解。比如我之前一位朋友,本身放貸經驗豐富,投資一個平台前跟著平台的業務員跑了一個月業務,暗中觀察平台的風控,查閱平台的風控資料、逾期數據,銀行流水等,經過明察暗訪,最後才確定投資。這類平台對於高手投資性價比很高,對於新人,不建議碰。這類平台往往變化較快,這裡就不說具體平台名字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公號:米多多P2P投資筆記。

最後再牢記一句話「投資能力比別人強,膽子比別人小」,99%不會虧錢。這是我6年P2P投資經驗精華總結。

寫在最後

1、P2P投資有什麼問題可以掃碼關注我的公號(米多多P2P投資筆記)留言,我會盡量幫忙解答。

2、拒絕伸手黨,上來就問某某平台安全嗎?或者我該怎麼投資P2P。這類問題真心沒法回答,請先調查學習基礎的資料,了解基本的信息再提問。你怕麻煩,我的時間更寶貴。

3、大家普遍關心,而且性價比特別高的平台我會每周在公號深度分析幾個,本身也是我自己投資分析的需要,大家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米多多,2012年開始鑽研P2P,近6年P2P投資經驗,踩過行業第一個跑路平台「淘金貸」,折戟過e速貸,目前P2P平均收益15%左右,收益數十萬,微信公號:米多多P2P投資筆記


謝邀。結合我自己做有利網(有利網 - 互聯網理財新渠道)的一些思考,和大家聊一聊。長文,歡迎拍磚:)
話說P2P這種東西,樓上的幾位知友已經寫得非常詳細了,就是2005年在英國出現,在2012年在美國大紅大紫的一種網路籌資、融資、理財的方式。在中國大家也習慣叫它P2P,因為P2P就是Peer-to-Peer Lending的縮寫。究其實質,P2P其實就是小額借款的理財產品,把小額借款的需求發布到網上,通過向大量缺乏投資渠道的個人投資者籌資的方式完成融資,而投資者也利用這個機會獲取遠高於銀行回報的理財收益。

P2P的模式一出現,就被許多專家和媒體大為讚譽,因為P2P蹺蹺板兩端解決的都是剛需;一邊是在全世界無論什麼地方都有融資困難的小微企業,另一端是就算在發達國家也沒有理財渠道的個人投資者。通過互聯網的便利性,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皆大歡喜。

P2P自2007年左右傳入我國。至2013年前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線下一枝獨秀,線上剛剛起步」。線下的一枝獨秀就是宜信,線上則是硝煙四起,許多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大家可能會問,P2P不是在國外就是個互聯網產品了么,怎麼到了國內變成線下一枝獨秀了呢?

這不得不從美國和中國國情的本質去分析。先對比一下兩國在P2P環境方面所面臨的不同:

  • 美國:地廣人稀,人力成本高,社會信用體系好,互聯網發展程度高,對P2P監管得力
  • 中國:東部沿海人煙稠密,人力成本低,社會信用體系差,互聯網發展程度低,對P2P沒有監管

可能明眼的知友一下就看出來了:從本質上說,在借款端,美國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並不像中國這麼閉塞,但是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實在是太地廣人稀了,銀行也好,其他融資性金融機構也好,就算想服務號小微企業也沒有辦法開那麼多網點,而一個網點的服務半徑由很有限,再加上人力成本高,所以迫切需要一種成本低的交易方式,加上美國的互聯網發展程度高,網上P2P的應運而生可謂水到渠成。

而中國就不同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銀行是有意不服務於小微企業(因為收益太低),而中國的人力成本又還是較低,而且大部分小微企業都還是被動的等著被服務(例如,他們可能知道借點錢備貨收入更多,但沒人主動聯繫他們,他們也無所謂是否一定要借錢),所以人力密集型掃街式的開發借款人的模式是最適合的,更不要說中國的徵信系統不完善,不實地進行考察實在不放心借錢給借款人。

在理財端,美國互聯網發展程度高,投資者早就熟悉網上操作,歸功於整個社會的誠信水平,他們接受嘗試網上理財的心裡門檻也比較低,所以P2P的理財端在美國也可以發展起來。而且,美國的投資者受教育程度高,可以接受P2P平台不保本的概念,一定讓許多中國的同行眼熱不已:)而在中國,對大部分人40歲以上的人來說,把錢放在網上理財的跨越還是太大了,而這部分人又恰恰是理財的主力軍。這部分人更接受的是傳統理財經理的一對一介紹、答疑,而且關鍵是,本金一定要安全!

宜信,敏銳的發現了P2P兩端在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改變了P2P,把一個美國的輕資產模式迅速改造成了一個重資產的模式,先不說法律什麼的風險,單從商業上來說,讓人非常激動,我不得不說我佩服唐總,成功是應該的!(雖然我十分憎恨宜信這種暗箱操作,債權轉來轉去轉的誰也不知道誰欠誰的錢,誰也不知道借出的錢是否確有其人的模式)

再來看看網上的P2P,純C2C模式的代表拍拍貸從2007年就開始做了,到了2012年似乎拿到了紅杉的投資,但是仍然過的捉襟見肘。想一想?為什麼?拍拍貸沒有先發優勢么?有,還很大。拍拍貸沒有資金支持么?有,還很多。拍拍貸不懂互聯網么?不,他們很懂。但是為什麼還是沒起來?不說法律上是不是更合規,單從商業上說,拍拍貸的不和國情幾乎到了讓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作為這樣一群號稱影響中國互聯網的人創立的公司,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分析用戶需求的。。。一味的又要做這個生意,又不願擔風險;想著將來靠著行業起飛而大紅大紫,而又禁守所謂原則,魚和熊掌真能兼得么?

另一家行業的代表人人貸,靠著名字的優勢2011/2012年很是火了一把。其核心創始人本來離開人人貸,COPY了一個和宜信一樣線下理財加小貸的公司「友信」,後來一看好像線上突然火了,果斷的把線下的理財關掉,只關注小貸,變成了新的線上理財+線下小貸的模式,領行業之先。不過這個模式存在巨大問題,具體是什麼問題恕我賣個關子,暫且按下不表:)

另一個模式,就是我們有利網(有利網 - 互聯網理財新渠道)的模式,線上做理財,線下對接已有牌照的小額貸款公司。關於我們為什麼安全,為什麼收益靠譜,我已經在(為什麼有利網在 12% 收益的情況下還能保本息?靠譜么?)等問題裡面做了系統的闡述,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歸根到底,我覺得P2P或者說小額貸款理財模式是個很有生命力的模式,還是那句話,他在兩端都滿足了剛需。而投資人的觀念一旦被轉變過來,市場的潛在規模是巨大的,是激動人心的。關於風險,可能有以下幾種:

  • 模式風險:很多線上P2P拿2%的平台費,擔保100%的本金,本身模式就不可持續,不用有僥倖心理,一定不靠譜
  • 項目風險:很多線上P2P根本沒有足夠人力開發大量優質,小面額的借款項目,許多投資人的錢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大的項目上,風險很大
  • 政策風險:和很多人的觀點不同,我覺得還是有政策風險的,不過對投資人應該沒有影響。畢竟政府最多會說以後P2P不許開了,但是欠投資人的錢還是得還完的
  • 道德風險:網站跑路的風險一定還會有。。。

具體對於網上P2P新手考核P2P網站的建議如下:

  1. 網站是否推薦大額(人民幣50萬元以上)、超大額(人民幣100萬元以上)的投資標的。眾所周知,P2P機制是建立在小額、多筆的基礎之上的,一個大額投資標的所必然導致的兩個可能是:1)此標的所對應的投資人人數會大為增加(一個人民幣5萬元的標的可能有50人參與投資,則100萬的標的就可能有1,000人參與,遑論之300萬元人民幣的標的了);2)如果投資人人數沒有大幅增加則意味著每位投資人的平均投資額大幅增加了。以上兩點可能大幅增加了網站、投資人的風險;關於1),《非法集資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 萬元以上的或者對象150 人以上的將追究刑事責任,網站違法的風險大幅增加;關於2),眾籌理念在機制上控制風險的能力源於風險的分散,即通過小額投資於大量標的方法擴大投資樣本量,以期達到可以在統計學上利用大數法則的效果。如果每筆投資都上萬或上十萬,試問投資人如何可以做到有效的風險分散?如果在這樣高單筆投資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到分散則該投資人的凈資產必然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這樣的投資人群的投資渠道很多,基於小額信貸的眾籌理財計劃並不適於此類人群。此外,大額標的的另一個高風險點在於:以目前業內從業網站的規模,沒有一家有能力在一個高於1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標的發生違約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償付,試問如果是這樣,投資者的利益如何保障?(可能有投資者會認為此類大額標的是有抵押物的,關於抵押物的討論請看第2條)
  2. 網站是否推薦銀行業認為是高風險的限制性行業的投資標的。有些行業內的網站主推有抵押物的限制性行業的投資標的,例如鋼材等。且不問為什麼網站認為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比銀行強,銀行不敢做的行業他們敢做。單問這些網站對自己涉足的限制性行業了解么?例如鋼貿產業,上下游關係及其複雜,行業存在很多貓膩,比如一個鋼材倉庫門口的廠名銅牌可以一天換一次,用不屬於自己的鋼材抵押物融資的公司可能有好幾家。就算此等抵押物確實屬於在網站融資的企業的,在這樣一個鋼材下游市場不振的情況下,此類鋼材經銷商一旦違約,網站如何將抵押物變現?誰會馬上買?此等抵押物的流動性何在?更別說網站一般都把抵押物的抵押率調的很高(多數高於80%),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急於出手必然導致抵押物價格雪崩,20%的空間實在不足以讓投資者放心
  3. 網站是否提供擔保。許多網站美其名曰嚴守中立的平台角色,不參與保障投資人的風險。個人認為這就是赤裸裸的不負責任的行為。任何一款信貸類產品的本質都在於經營風險,既然有風險那麼雖然風險可控,仍然不應該讓金融能力不甚強的投資人去自主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收益較高的產品的法律都要求投資人為「合格投資人」,有些甚至是「合格機構投資人」的原因,承擔風險的能力和專業度是有很大關係的。有鑒於此,網站以平台的角色收費但不負擔風險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尤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看看淘寶如何基於「你敢付,我敢賠」的支付寶而最終打敗曾經的世界老大ebay就知道了,中國的商業環境和社會誠信格外需要中間人提供擔保。可能有的網站會說只收取服務費不收取利息卻承擔本金風險的行為有悖經濟學理論,商業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我要說,那麼就去找有可持續性的模式,如果找不到不如不幹。不能因為自己的商業模式不合適就不給投資人提供其應得的服務,這是不負責任的。有利網的模式就很好證明了這一點的可行性
  4. 網站是否透明。決定一個網站是否值得信賴的另一個因素在於網站是否透明,信息不透明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風險高。畢竟風險的控制需要的是機制而不是道德
  5. 網站對客戶信息的保密程度。網站對安全的投入及客戶信息的保密程度是衡量一個網站是否值得投資的最基本要素。這個行業經營的是資金的生意,如果一個網站連最基本且最必要的數據交換加密、多重密碼保護、容災備份都做不到,那麼網站憑什麼應該獲得投資人的信任?
  6. 網站的資金結算是完全走第三方支付還是通過銀行賬戶。可能和許多人的觀點不同,個人認為網站不應將資金結算完全交由第三方支付完成。因為第三方支付根本沒有義務和權利對網站的經手資金做任何的監管,第三方支付自己的資金還需要銀行監管呢。第三方支付理應只是作為支付渠道而存在的。誠然,資金經過網站自己的賬戶有非法集資風險。可是不能因為懼怕風險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支付寶在2003年時面臨的非法集資風險比今天的P2P網站大的多。銀行畢竟是銀行,銀行有能力及資格監管網站的經手資金。當然,礙於法律法規制定的滯後,許多銀行為了自身的風險控制而不願意承擔P2P網站資金監管的責任。可這並不成為網站不通過銀行結算的理由,畢竟在銀行的落地結算需經由銀行人員操作,在操作上加大了網站道德風險的成本。網站應該利用政策滯後的時間段,努力嚴格要求自己,將在銀行發生的每筆交易的原始憑證(比如有利網就向銀行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借款人的身份、銀行信息,投資人於網站確認投標的截圖,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憑證等的信息)在交易完成前後發送給結算銀行,不管銀行是否需要此類憑證,就和支付寶在2003年時的自我要求一樣。借逃避非法集資之嫌疑而僅與第三方支付合作從而在實質上降低了道德風險的違法成本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而不負責任的公司不應該受到信任
  7. 網站自身信審、風控水平。P2P互聯網金融網站對投資者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風險的甄別。有鑒於此,網站自身信用審核、風險控制團隊的技術水平、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信審人員主導的網站是不能受到信任的
  8. 創始人團隊是否專業,經驗是否充足。在這樣一個行業發展的初期,商業模式,行業發展方向不甚清晰的時期,創始團隊的素質尤為重要。畢竟決定商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洞察,而洞察是需要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及實踐的經驗的錘鍊的。P2P互聯網公司的創業團隊里,金融領域的經驗,互聯網領域的經驗,及企業家精神缺一不可。如果僅僅是名校畢業而沒有經過商業實踐如何知道怎樣把握公司的內控合規,怎麼可以洞察行業發展的趨勢從而使企業處在正確的道路上?而一旦企業經營失敗,投資者的利益由誰去保障?

謝邀,還是簡單作答,個人不喜歡長篇大論。

P2P網貸本質還是金融,在商業模式上可以創新,網路端產品可以創新,在金融的本質上創不了太多新。

既然本質是金融,那麼風險還是金融的風險,無非是資金安全,風險管理,風險對沖機制之類的。

再說明白一點,首先平台要合法合規(是否真實存在,合法存在),做的事要合法合規(是否自建假標,自融),資金安全要有保障(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資金託管,非存管),風險管理要靠譜(如何對衝風險,是靠盈利涵蓋壞賬,還是抵/質押物變現沖抵壞賬)。

話題不深入展開,展開就多了。一句話總結,P2P網貸是把民間借貸網路化,風險仍然是民間借貸的風險。


我算是很早一批投資P2P的人了,從11年就開始涉足了。讓我感到詫異的是,相比於我們這些老投資人日日擔憂倒閉潮的風險,外面太多的人卻對P2P的風險根本缺乏重視。我始終覺得,p2p是高風險的投資,參與這個遊戲必須建立在你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無論是哪一個市場,往往新人最易受傷。

大家關注p2p是從餘額寶開始的,而這兩者卻有本質上的區別,餘額寶的貨幣基金確實是和存款風險接近的,而p2p卻完全不在這個體系之中。

國外的銀行,利差做到4%,都產生那麼大的風險,而大家所熟知的陸金所,給投資者8%,放貸出去是51%。這樣的利差談什麼優質借款人??

無論是高息的民間借貸也好,小貸也好,p2p也好。最大的危害是讓中國進入了所謂的無違約率的金融信貸化趨勢,整個社會陷入了借新還舊的「擊鼓傳花」遊戲,泡沫不斷增加,風險不斷聚集。

事實上,在一個沒有違約的市場里,資金的遊戲必然是零和博弈遊戲的,因為資金最終是要通過實體創造收益來體現金融成本的,一旦實體無法覆蓋金融成本(利息和股息)的時候,如果還要保持零違約的結果,只能是借更多的錢來還之前的錢,這個時候,資金追逐的遊戲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風險最終是不斷累積的,確切的說。

再說點悲觀的,有時候在qq群里,大家聊的不是p2p會不會倒,而是p2p還能玩多少年才倒。因為在無違約的市場,風險是不能定價的,同時也是很難釋放的。在以往民間借貸的時候,風險一般是積聚到一個地區無法承受,不得不溢出時進行破滅。而現在互聯網提高了融資效率,而這效率的提升,一定是好事嗎?

我自己也有投資,我基本都是投資2分左右的平台,投短標。平台的個體風險我能夠依靠自己分析判斷來解決,這個就不在答案里講了。另一方面,系統性倒閉潮到來之時,3分4分的平台肯定先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應該夠我逃生。

下面提供一個初步框架:
1流動性風險
1.1人氣
1.2利好利空消息
1.3各大領頭羊動態
1.4投資人組成(比如全打新投資人)
2壞賬風險
2.1自融or真實標
2.2地區
2.3行業
2.4實力覆蓋
2.5資金池模式
3道德風險
3.1老闆出身(一般暴發戶危險)
3.2老闆負債
3.3吸金速率


不少朋友都問過到底什麼樣的平台比較靠譜,笨虎一般不願單獨推薦某個平台。今天這個貼,就是想梳理一下笨虎個人認為判斷平台是否靠譜的幾個重要依據。


1.模式清晰


巴菲特有句名言是「投資你懂的金融產品」,反過來說就是不要投資你無法理解的產品。越是層層包裝的複雜金融衍生品,風險鏈條拉的越長,原始風險也隱藏的越深。


P2P平台有很多種分類方法,但笨虎覺得,要判斷平台的原始風險最關鍵的是辨別平台的債權來源。以債權來源做分類的話,大體可以分為純線上P2P(借款者通過平台線上或線下審核後在線上發標),O2O型P2P(平台通過門店或合作的小貸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先放款,再把債權轉讓給線上投資者),產品型P2N(投資者不直接投標的而是投資產品,產品對接N個資產端)。


對於P2P平台來說,每一種債權獲取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劣勢,也都有其獨特的風險;但作為投資人的你,投資前一定要先理解其模式;笨虎認為,某個產品的原始收益來自於哪裡,原始風險也必定在那裡;所以不要輕易投資你無法看懂的平台。


2.風險分散


在笨虎(微信號:pinjinrong)的平台監測中,一直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前10大借款人待還金額佔比」,這是衡量一個平台借款分散度的重要標準。而且笨虎把標準定的很高:低於5%為優,低於10%為良,低於20%為中,如果高於20%那就危險了。


有平台宣稱其有銀行級別的風控。但現實中,即便銀行也不能做到零壞賬,就不要說P2P平台了,因此風險分散度至關重要。假如平台的借款風險很集中,一旦一兩家借款大戶出現壞賬就可能是滅頂之災;這時即便平台有擔保、有風險準備金也是不管用的。


當然,如果平台的資金槓桿(演算法為貸款餘額/資本金+風險準備金)低於1,平台若未捲款跑路就還有能力償還;前提是,註冊資金和風險準備金都是真實的數字。但現實中,註冊資金的數字難以查證,大多數平台的資金槓桿也遠遠高於1。


3.股東實力


上市公司和銀行對P2P這塊蛋糕垂涎已久,但此前監管層的意見不明;現在,隨著P2P行業的合法地位得到肯定,不少大資本會進入P2P領域。


P2P平台一旦受到上市公司、銀行機構的青睞,除了得到資金支持,背後的股東還可能給平台背書、增信,提高知名度,這種平台有的還沒上線就已經引起外界關注。


有的股東還會給平台帶來資產等方面的資源,這樣平台藉助股東的資源優勢,發展依託於上下游產業的供應鏈金融,這樣能夠更好地找到資產端且方便控制風險。


(小知識:供應鏈金融簡單來說就是給一家核心企業貸款的同時,也為其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樣就可以系統性的控制風險。)


4.資金託管


根據傳統金融學定義,資金託管模式下託管方有義務監控資金流向,根據指令交易,定時發布託管報告證明資金未被挪用;而存管方不具備上述義務。所以,即便監管意見沒有強制平台進行資金託管,而僅要求存管;投資者也應優先選擇有託管的平台。


據笨虎了解,資金託管至少包括4種情況:風險準備金賬戶託管,投資者資金託管,借款人資金託管,平台自有資金託管。有些平台僅完成了風險準備金託管,可以保證平台不把風險準備金挪為它用,一旦發生兌付風險時,這些風險準備金才會專款專用派上用場。然而,只有投資者和借款者都在銀行開立了獨立的託管賬戶,才能真正做到資金與平台的隔離;只有當滿標時,銀行才會接到指令將投資者賬戶的錢劃入到借款者賬戶中,不經過平台之手。


有些平台只是將部分自有資金存入了銀行賬戶,就宣稱完成了資金託管;還有的平台宣傳進行了「銀行資金保管」,大玩文字遊戲。這都是投資者應該注意的。


小結:目前天朝有幾千家P2P平台,能完全符合上面4個標準的屈指可數。但是,笨虎覺得至少應該符合其中2個標準吧;若2個標準都沒達到,最好就不要投啦。

更多信息請關注笨虎微信公眾號pinjinrong,投票你想監測的P2P平台吧~


花了點時間考慮這個問題。

先想想貸款的本質。
貸款無非就是借債還錢,只不過在這期間有一些花樣。對於兩個人而言,無非就是類似下面的情況:

你借我五百塊錢,半年到期我保證到時候還給你505元。
但是在這個半年裡面,我把這五百塊又借給一個做生意的人,他說半年還我510元。
於是你就把這500從你手裡放到生意人手裡,轉手賺了5元。

這個例子裡面稍加分析可以看出

1.如果你就認識做生意的人,那麼我就賺不到錢了,所以」我「之所以賺錢,是因為」我「認識的人比你多。簡而言之,貸款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
2.我要賺錢,在有人借給我之後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要找到接手的人,第二就是接手的人提供的利息比資金成本來的高,或者說就是貸款必須要低借高貸。
3.」我「在這裡是在空手套白狼,看似風險只有一種,就是生意人不還錢的風險,但是事實上還有一個風險,就是『你』提前抽資的風險,因為這錢畢竟是你的,你在半年後有權讓我還你505元,但是你也有權讓我現在就把這500元還給你。

其實這個例子就是最最簡單的一個借錢而已,但是就是這個最簡單的動作將會構成幾乎所有金融機構的運行模式。

說的簡單點:銀行就是3%進去6%出去,信託就是合法的10%進來20%出去,擔保公司就是20%進來40%出去。其實模式都是一樣,借債還錢而已。


現在借貸人多了之後,我自己的交際圈不夠了,我很牛逼很聰明我會數學會編程會金融,我靈機一動自己做了一個網站叫P2P網貸,由於我當前手下的借貸關係很多,通過程序錯配期限,我可以很快地讓一個負債變成項目匹配上資產。

然後我考慮到借錢不還錢的風險,我通過計算得知我的客戶有2%左右概率不還錢,只要把貸出去的錢留下3%,就可以徹底覆蓋最近出現的壞賬,我把這錢叫做」一般準備金「。
我又考慮到了雖然會有人提前來向我要錢,但是這種不要利息的傻帽並不多,我計算出的是8%,我以防萬一,留下了12%。
好了!!我現在在網上對大家宣布,大家都來我這存錢吧!我這裡的風險已經消除了!!我保證你們來我這裡存的錢都不會虧的!!你們隨便報價,只要你們的息差能超過三個點我就有錢賺啦!!!是不是比銀行信託自由,靈活多了?!

各位你會願意把錢投到我的網貸上么?
-------------------------------------------------------------------------------------------------

可能我說的有點誇張,但是我覺得大部分所謂的網貸公司,還有上面很多答案所說的,可能和」我「的做法沒什麼兩樣。而且還和」我「一樣覺得自己自己的公司不存在風險,很安全。或許大家都覺得」我"說的有問題,但是卻沒有辦法反駁我,因為你也看不出哪裡有風險。

再看看這兩句話,有沒有人發覺這麼做有一個問題?

你借我五百塊錢,半年到期我保證到時候還給你505元。
但是在這個半年裡面,我把這五百塊又借給一個做生意的人,他說半年還我510元。


其實資本家賺錢的秘密藏在這兩句最原始的借貸關係之中,那就是在這半年內,由於『你』自認為『你』還有五百的資產可以隨時動用,生意人也自認為手裡還有五百資產可以動用,事實上由於『我"的這個行為平白無故的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了500元的資產!

考慮到網貸上面,問題就更複雜了,我們做一個極端的假設,這個生意人把這500元又在我的P2P網貸上面匹配成負債,用500元放了一個半年520的貸款,而這520的貸款人又在我的網站上放出550的貸款.這樣,我的一筆500元就成功創造出了3個500元的資產,用一倍的風險經營了三倍的負債,簡單一句話「我無意中用了三倍的槓桿」。

當然,如果真的和假設這樣就好了,因為聰明的我還可以通過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來進行推算,因為借貸由於息差和準備金的存在槓桿不可能是無限的,我還是可以算出我計提多少錢就可以覆蓋我的風險,我依然可以利於不敗之地。但是悲哀的是,這錢走向並不是那麼簡單,更為現實的版本可能是這500塊錢,50元拿去買了股票,100元放到了B網貸網上,100元放到C網貸上,100元還留在你的網貸上,150元拿去存銀行吃利息。真正拿去做實業的人有幾個??

於是,』我『的風險事實上和各個金融機構出現了串聯,就是再牛逼的計算機在屌的腦袋也算不出究竟』我『要留多少錢出來才能覆蓋掉這個風險,事實上此時的計算已經不再是一種靜態的計算了,因為你根本沒辦法推算出和你毫無關係的你資金流向的風險和流向的流向的風險和流向流向的風險...
也因為網貸公司這事情就更不好說了,因為或許』我『經營的網貸能把風險把控的很好,但是不代表所有網貸公司都是如此,因為網貸的出現,讓你的資金流向的風險乃至全中國的金融風險都出現了變化。

我還是把故事說完吧。』我『在開了網貸網站四年之後,公司蓬勃發展興興向榮陽光普照天下太平。哪知道有一天某較大的P2P網貸公司爆出自建資金池並非法挪用之後,公司壞賬率突然升高。雖然壞賬率並沒有超過準備,但是出現了大量存款擠兌,』我『苦苦支撐數個月之後,目睹數十家大大小小P2P網貸公司滅亡之後終於扛不住持續下降的存款和不斷上升的壞賬,最後資金終於不足覆蓋風險準備與準備金,消息被某知名財經網站傳出後面對大量擠兌。於是,我帶著我找當地擔保公司借款的八百萬現金,偷偷坐上了大連到韓國的船,輾轉一個月之後與我在美國的家人會面,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事後,有人問我網貸這門生意風險在哪裡,我也說不清楚這叫什麼風險,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貴圈太亂」。


一張圖讓你看清那些網貸能夠投資,哪些不能,建議關注靠前的平台,有政府金融機構擔保


我在這裡最後講一次,對於P2P、擔保公司、民間理財、民間借貸,無論是親朋故舊,同學好友,一旦向你推銷以上任何一種,並許諾短期高收益,直接拉黑,這一年裡諮詢過我的不下二十人,大部分勸住了,沒勸住都是肉骨頭打狗,欲哭無淚.一點血汗錢,買保本息的理財或者遠期兌現的保險,跑贏通脹再考慮盈餘做風險向投資,不要被會飛的餡餅忽悠了,有那麼高的收益預期,真需要坑了朋友坑親友的去推銷?尤其是要看好家裡的老人,現在超市小區門口推銷的,真是誅心.期貨也是,自己會玩的自己玩,別人帶隊開群做老鼠倉的拉你入伙,千萬別傻乎乎的,勸人跟倉,無異於殺人父母.


P2P其實特別好理解:一撥人有錢,一撥人缺錢,中間搭建一個平台,齊活


金融本來就是為了更高效的利用資本的價值而存在的
所謂互聯網金融,其實也一樣,也許商業模式有所創新,產品的形態上有所創新,但是屬於金融的屬性本身沒有太多變化

大多數P2P公司就是一個小貸平台加一個投資理財平台。業務發展最最重要的兩個條件:一個是流量,一個是風控

  • 流量取決於體驗、推廣、營銷、轉化。技術一直進步,體驗隨便能抄,對於p2p平台而言,流量的問題,我認為SEO和SEM做好了,基本也就差不多了。更赤裸裸的說:錢花夠了流量就來了
  • 關鍵核心的地方,在於風控的問題。風控取決於貸前、貸中、貸後的風險管理模式。其實就是制定貸款審批原則,控制貸款審批發放,設計還款和逾期催收的流程。從這個方面看,平台必須要有自建風控體系。而風控體系的建立,就一個辦法,數據積累(花錢買教訓)

既然說到風控體系,那我大致先介紹一下一般銀行的做法:銀行一般會對所有有過授信個人和企業,記錄下有過違約記錄的,利用積累的數據擬合出違約概率、損失率,然後建立對應的模型體系。這個做法在國外很成熟,但國內有嚴重的問題,首先是國內起步較晚,銀行以前又沒有太重視數據的價值,導致違約數據不足,模型建立存在困難。再者是國內個人徵信系統建立時間短,沒有成熟的信用體系,大部分的人還沒有培養出信用有價值這樣的觀點,不太重視個人信用的培養(比如助學貸款的高壞賬率)
之所以先說銀行的風控體系,是希望大家明白難點所在,也請記住這兩個存在的問題,方便我介紹互聯網能帶來的革新


那麼,互聯網金融的風控到底是個啥?


其實我特別想對大數據這個詞吐個槽,感覺這個詞已經被玩壞了。很多時候,明明一堆垃圾數據,做個毫無意義的數據分析,就敢叫大數據
大數據針對動態分析本身也是有很大的問題的,它只能根據你過去的記錄向你提供一個靜態的分析,而最後的決策,還是看你怎麼利用數據
舉個例子,一筆貸款如果有問題,問題一定出在貸前。因為等你發現問題,這筆貸款基本也完蛋了。那好,通過歷史的數據,假設你的模型發現這個借款人比較優質,基於歷史依據和數據判斷,這筆借款你是可以做的。但由於突發變化,借款人失去償還能力。那你怎麼判斷你的數據模型呢?所以對風險的控制一定是多維度,動態的。從模型的建立到客戶的篩選,具體到放款,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在放貸前就發現問題,盡量的規避問題。風控的意義就在於此,所以只有數據的量夠大,時間夠長,構建模型的方法合理,考慮足夠周全,這樣建立在歷史數據上的模型才可能是可靠和有效的
現在,回想一下我提到國內有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數據積累不夠。這不是亂說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成熟的經驗和豐富的數據沉澱,構建的模型針對性就強,我專門諮詢過在銀行的朋友,外國的那些風控模型,在我天朝,往往面臨嚴重水土不服。這也是為何每次我看到有平台宣傳自己用的是FICO評分,我總覺得呵呵呵呵。敢說自己是大數據風控的,我覺得也就那麼幾類
1、銀行、背靠銀行的平台(陸金所)
2、有大量消費數據的平台(螞蟻金服、京東金融)
3、有多年線下數據的平台(宜信、玖富)
4、想不到了

許多的互聯網金融網站,在基因里就沒啥風控的概念啊,也就談不上大數據,談不上優質風控
別的不說,許多知名的p2p平台,風控竟然是外包的

風險控制絕不是大數據這麼輕輕鬆鬆的幾個字,利用風控的模型,利用演算法的革新,做好內部控制流程,都非常重要。程序是沒有對錯的,但人沒法保證永遠不犯錯,只有通過合理的設計和交叉控制來降低犯錯的可能性,才是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的

當然啦,未來是可期許的。小微金融、虛擬信用卡、眾籌、都是小小的第一步,p2p合理的演進路線,我認為是不斷的學習銀行風控體系,努力提升用戶體驗,認真的研究迭代演算法挖掘用戶數據,利用互聯網和金融的交匯不斷的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作為從業者,我相信這個領域是很有前景的,最後,希望國人能慢慢建立信用有價值這樣的觀念,這也需要我們每個從業者的努力
以上


什麼是P2P?

在P2P網貸行業迅速發展的近日,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P2P網貸的隊伍當中。在所謂的P2P,是由P2P公司提供一個平台,借貸雙方在該平台上自由競價,完成交易。簡單來說,就是借款人向P2P平台提出解決款申請。P2P平台對該借款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再由平台對外發布借款公告。投資人則通過平台將錢借給借款人,借款人在約定的時間內將本金及利息還給投資人。

但由於我國對P2P行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為止,P2P平台僅屬於民間借貸範疇。因此,若以高利率來吸引投資者以騙取錢財的,將構成犯罪並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據了解,一般的網貸平台收益在10%-20%之間,收益越高的平台意味著風險越大。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關係。投資人只需將銀行卡與平台關聯,即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投資理財。

然而,P2P行業目前正在進行行業內的理性洗牌,許多運營不善或投機取巧的平台將會在這次洗牌中被淘汰。除此接觸P2P平台的投資人若對眾多平台不夠了解,很容易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對此,專業建議此類新人可以選擇運營時間較長,有嚴格的風控系統且收益較低的平台。

風險:

  1、信用風險。從2007年互聯網金融被引入中國到如今也才7個年頭,個人信用體系並不完善。而P2P行業快速發展也僅僅兩三年,本身數據積累和審貸經驗非常有限,整體水平遠低於傳統銀行。根據國外的P2P借款違約率來看,基本能達到10%--15%,某些平台的比率甚至更高。而基於目前國內的信用體系以及行業成熟度的情況,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企業和個人流動性將越發緊張,P2P借款的違約風險將更大。

2、道德風險。

2014年上半年跑路的平台達到150餘家,這觸目驚心的數字足可證明,P2P平台存在著很大的道德風險。P2P的道德風險大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P2P平台通過虛構借款方信息誘騙出借者購買,實際上理財人的資金流向平台經營者的腰包,這裡特別要提示理財人的是「自融」風險;第二種,P2P平台採用債權轉讓的模式,拆分錯配,理財人實際和平台公司產生交易,形成債權債務關係。不管哪一種,只要理財人的資金直接轉賬到平台的資金池,都暗藏著「捲款跑路」的風險。

  3、網路風險。P2P平台的門檻低,技術難度要求不大,再加上互聯網黑客對於借款平台頻繁進行攻擊,造成許多平台出現擠兌的現象。由於互聯網金融本身以技術為支撐,在技術方面如果不過關,會對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安全、個人信息和正常運作帶來很大的影響,並且會長期影響理財人的信心,對平台的影響更加深遠。

  4、經營風險。相對銀行等傳統金融行業來講,P2P企業在無槓桿限制、無準備金比例的情況下,還附帶擔保,本身就要承受更大的經營風險。而恰恰有的P2P機構還對債權進行拆分,期限錯配,這從另一方面又帶來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更多網路投資知識,可加QQ:2755655465探討,歡迎對理財有興趣的朋友加入!


之前答應一些朋友回答P2P網貸的問題,今天就來把欠帳還一還。
把文眼放在最前面,網貸的核心命題就是標準化,包括理財產品標準化,借款人調查標準化,信用評級標準化,貸款產品標準化,違約處理標準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大交易規模,壓縮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定的利差空間。
一,什麼是P2P網貸?
最初大家創立互聯網金融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類似於「借貸淘寶」的平台。大家在上面自由的發出自己的融資需求,而有資金的一方根據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等級和借款利率進行出資,最後借貸雙方達到一致。需要資金的借到錢,資金充裕的收穫較高的利息,而P2P平台只是一個服務機構,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保障。
但是隨著業務的逐步開展,和市場激烈的競爭,平台也在不斷的變形。
1,標的標準化。由於P2P網貸不同於普通的民間借貸,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出資人並不了解借款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完全的自由資金匹配的效率極低。往往一個標的需要1周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有的時候還無法撮合成功。嚴重影響平台的效率和業務規模,所以這種模式現在已經基本萎縮。轉而由平台按照不同期限,不同利率,包裝成標準的理財計劃面對廣大出資人進行集資。(這裡其實已經涉及到非法融資,但國家目前不追究,以後政策有變化也不一定。)
2,平台擔保化。由於網貸的業務性質,風險比較高,投資的人雖然為了獲取較高的利息,願意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是對於本金的安全沒有人不在意。初期的平台不進行任何形式的擔保,也導致出資方几乎都是小打小鬧,賠了也就賠了。平台方無法做大規模,所以為了吸引出資人紛紛推出各種各樣的擔保承諾。還有的引入所謂的第三方擔保公司(其實擔保公司本身是否具有擔保資格,是否為關聯企業,是否抽逃資本金,是否超過擔保額度等等問題也值得探究。)的方式來打消出資人的顧慮。
3,貸款外包化。既然提供了擔保,又發行了高利率的理財產品。如果不是騙子公司的話,就得需要優質的借款人來匹配吸收來的高成本資金。吸收的資金規模越大,需要的優質借款人就越多,對借款人調查就越詳細。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力和調查成本激增。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現在平台基本都是將資金打包出售給專門的小貸公司和典當行。一些線下發展較早的平台還在自己對外發放貸款,如陸金所,宜信等。

二,P2P能不能投資?
首先給答案「現階段,不能!」。為什麼?因為風險高!
1,很多平台本身就是騙子,吸收了資金就跑,這個就不贅述。大家請不要被高利率迷惑了眼睛。
2,還有很多平台,以前就是做民間借貸出身。自己往外放款就是3分月息的底價。哪些企業願意用3分以上的高息貸款呢?還是房地產,採礦這樣的產業。而這些企業近兩年的日子每況愈下,隨時都有可能還不上錢。可是平台還是願意借給他們。因為他們需求的資金量大,利息高。幾個客戶很容易就把融來的資金全部消化掉。平台不用多做什麼就可以享受巨大的利差。但是這些客戶每個的借款額度都很高,少的幾百萬,多的上千萬,資金過於集中。一個客戶還不上貸款,就會給平台造成巨大的損失,並導致平台的垮塌。
3,還有些平台將資金打包出售給較為正規的小貸公司或者典當行。由他們對外發放貸款。一般都是中小企業的貸款,有一定的抵押或者質押物。可是今年以來經濟環境惡化,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按時還款也就成了問題。這又造成了網貸平台的第三個問題——期限錯配。
由於網貸的風險性較高,一般短期理財計劃吸收的資金多,長期理財吸收的少。而理財計劃期限越短,平台就越需要資金高效率的周轉。所以短期理財的收益率低,長期的相對較高。有的小貸公司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將短期的資金(利率較低)借給長期的貸款。每次理財計划到期的時候,平台就用新的理財計劃置換上一期的理財計劃。
還有的平台剛開始放出去的貸款和對應的理財計劃期限相匹配情況還好。可是時間久了,借款人難免出現還款不及時的情況(這裡只是不及時,還不涉及徹底不還款),貸款本金償還出現問題,也只好發新的理財計划進行置換。可一旦碰見今年4月份股市暴漲的行情,大家都去買股票,新的理財計劃發不出去,沒有後續資金進入。貸款這方面再出現紕漏,客戶還款不及時,那整個平台就出現流動性危機(這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泛亞貴金屬就是這樣的情況)。
三,P2P網貸的結在哪呢?在於標準化。而標準化的真正解決在於網貸信用評級機構的出現。
互聯網金融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打破了傳統金融業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理論上將來任何一個在網上有信用記錄的人都可以隨時在網上獲得一筆信用的利率適中的貸款。這將是對現有融資體系的一個有效補充,也能幫有閑置資金的人獲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而這個理想面臨的最大難點就是對天南海北的借款人進行貸前調查。如果網貸平台為了控制風險,大部分的借款人都面談或者上門調查,那麼借款人不如去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借款。這樣做雖然貸款的違約風險降低了,但是人力成本極高,時效低。本質和傳統的金融行業沒有什麼區別,而且由於成本高,只能做質量較差的業務。想要突破這個難點就得需要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的出現。
恰逢此時此刻,芝麻信用出現了。就像支付寶對於淘寶,芝麻信用將來對於網貸也會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不同於人行徵信只是記錄了這個人的負債和信用狀況。芝麻信用更進了一步,主觀的直接進行了評分(評級)。這對於網貸平台來說可以更高效的審批和發放貸款。極大的簡化調查客戶的難度和信審的工作,降低成本。所以ET馬真的是外星人。有了這樣一個第三方的評級機構。平台只需要查詢一下客戶的評分,馬上就可測算出一個貸款額度。網貸標準化的問題,基本解決。
對於芝麻信用,我有幾個小期盼:
1,首先做好保密工作。信用記錄真的非常寶貴,它是一個人在整個群居社會生活的標籤。如果大家的信用資料得不到保密,被他人隨意利用。那麼每個人都不會上傳自己的真實資料,芝麻信用也必將失敗。人行徵信的保密工作相對較好,如果發現沒有授權就查詢他人信用報告,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所以芝麻信用在積極同他人合作的時候,一定要設置相應的許可權和規定,對於違反規定的機構和個人給予嚴厲的懲罰。
2,開放平台。網貸平台的借貸記錄想登入人行的徵信系統而不得,金融機構想查客戶民間借貸的情況查不著。芝麻信用應該馬上對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網貸平台開放登記和查詢業務,對銀行開放查詢業務,對人行系統進行信息共享。使自己的利用率迅速提升。如果芝麻信用形成了先發優勢,各個網貸平台的信審系統都基於芝麻信用進行測算。那麼後來人再難以撼動芝麻信用的地位。同時增加芝麻信用的應用範圍,譬如相親網站除了簡單的實名制,還可以和芝麻信用合作,增加會員的可信度。
3,增加信用評分維度。現在對於芝麻信用的評分緯度還不太了解,應該和每個人在淘寶上的消費記錄有較大的關聯(已經有人開始在通過淘寶和支付寶交易刷芝麻信用了)。雖然支付寶已經涉及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評分的維度還是比較少,為了增加芝麻信用的可信度,應該進行多維度的評分。除了支付寶的海量數據,還應該鼓勵每個人上傳自己的實名材料(房產,車產,社保號,貸款信息等資料)到芝麻信用的後台,以獲取更高的芝麻信用評分。同時支付寶聯合商家對高信用評分的客戶提供專屬產品或者獎勵。同時對於嚴重違約的低評分客戶也通報給合作商戶,當他們購買服務的時候進行懲罰性的措施(譬如不能享受特價商品,不能貨到付款等)。形成自己的信用體系。


P2P這個詞來自計算機行業,是Peer to Peer的縮寫,意思對點對點網路或者對等網路。這類網路最大的特點是網路中的各個節點都是平等的。像我們經常訪問的門戶網站、遊戲網站,它們跟瀏覽器就不是平等的,內容和遊戲都放在伺服器上,所有的瀏覽器必須訪問這些伺服器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如果哪天伺服器掛了,大家都沒法使用這些網站提供的服務了。

但是P2P網路中的每個瀏覽器同時也是伺服器,所有的內容和服務都分散在每一個節點,其中一個節點掛了,別的節點並不受影響。我們經常使用的BT下載就是P2P網路,一個用戶可以同時從很多個用戶那裡下載軟體。你自己的軟體也可以供其他用戶下載。

P2P借貸就是借用了P2P網路的概念,在這種借貸關係里,每個人都可以是借款人或者投資人,資金直接在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流動,沒有像銀行這樣的「伺服器」集中把大家的資金歸集起來再統一放貸,因此借貸關係是點對點的,每個投資人直接跟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

1. P2P借貸合法嗎?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在任何新事物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問一下:「這合法嗎?」

對於P2P借貸,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方面,國內的法律不禁止私人之間的借貸,而且如果借貸的利率不超過同期銀行基準利息的4倍,出借人(投資人)的利息所得也受法律保護。

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有「非法集資」一說,在刑法中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以及「集資詐騙罪」的罪名,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向社會公眾(包括單位和個人)吸收資金的行為,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除刑法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簡訊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司法解釋還對「集資詐騙罪」和「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進行了具體規定。

因此,從形式上看,P2P借貸的借款人「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通過網路,公開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有非法集資的嫌疑。而P2P借貸平台如果通過編造虛假的借款人或者以委託理財的名義把投資人的資金募集起來,形成資金池,再私下裡借給別人或者挪作它用,非法集資的性質就更加嚴重。

這也是P2P借貸剛在國內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把它看作「非法集資」的根本原因。但由於法律天然面向過去,創新很多時候都意味著打破原有的限制。P2P借貸在國外也是如此,2008年美國決定把P2P借貸作為證券行業進行監管;2014年3月英國才發布了P2P借貸監管規則,4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我國也已經明確了P2P借貸行業的監管部門,相關規則正在制定之中。據說2014年年底之前監管政策就會公布。到那時候,P2P借貸的合法性就更加容易判斷。在此之前,對於誠實、正規經營的P2P借貸平台來說,法律風險並不大,投資人不用過於緊張。

2. P2P借貸有風險嗎?

有!必須有!大大的有!所有P2P借貸的投資人,無論是投資小白還是餘額寶專家,無論是股市聖手還是理財達人,都必須牢記,P2P借貸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在投資行業有句話:「高收益一定意味著高風險。」P2P借貸投資的利息比餘額寶高、比銀行存款高,意味著它的風險也一定比前面兩個高,否則大家全都拿錢來買P2P借貸了,誰還會投資餘額寶和銀行存款呢?

P2P借貸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借款人借錢不還儘管大部分平台都會嚴格審核借款人,考察他們是不是有能力、有意願還錢,在借款人可能會違約的時候想盡各種辦法來催收。但是智者千慮,還會有一失,再嚴格的審查都有疏漏的地方,何況在借款期間,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如果借款人違約,借錢給他的投資者就收不到本金和利息,產生損失。

為了盡量避免投資者的損失,一些平台請擔保公司進行擔保,借款人過期不還錢,擔保公司會把本金和利息賠償給投資人,這樣看起來投資人安全了,實際上風險轉移到了擔保公司。如果擔保公司審查不嚴,出現很多借款人違約,它也很有可能沒法償付,甚至導致破產或倒閉,投資人的損失就沒人來賠了。

這就是P2P借貸投資的第二大風險擔保的風險。對於P2P借貸平台自己提供擔保(例如各種賠付承諾和「保障計劃」),道理也一樣:借款人違約過多,平台無錢償付,投資人的損失同樣無法避免。

因此,投資人萬萬不可因為看到了平台上的「擔保」或「保障」字樣就掉以輕心。平台真正的競爭力並不在於有沒有提供擔保,而在於對借款人的審核是否嚴格、對風險的控制是否有力。平台的違約率低才是硬道理。

在這兩個風險之外,投資者最擔心的就是平台跑路或者倒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體上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平台違法經營:P2P借貸從前兩年開始火爆之後,一些運營者開始對平台上滾滾而來的資金垂涎三尺,有的編造虛假項目騙取投資人的資金供自己揮霍,有的自己也向投資人借錢,投入高風險行業。更有甚者,某些平台的開設就是以詐騙為目的,騙到投資人的錢後,卷錢就跑。

一類是經營不善:有的平台倉促組隊,根本沒有金融行業的經營經驗,業務能力差,不能準確評估借款人的信用,不能合理控制風險,在借款人違約時又沒辦法催收,久而久之,虧損越來越多,平台無力繼續經營,平台上的投資人就只好聽天由命了。

這兩類平台無疑會給投資人帶來觸及靈魂的深深傷害,好在很多投資人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來避開這些「壞」平台。


20140519更新
簡單的說,貸款也就三件事
募資,放款,連本帶息的回收。

到p2p就成了
放款,募資,連本帶息的回收。
我們開玩笑,p2p就是高智商人士跟老百姓的博弈。沒有特定的標準,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別人會想出各種新花樣。
宜信就絕對保險么?人人貸就不會倒閉么?都不好說
投資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20140501更新
昨天的回答把樓蓋歪了。
p2p網貸的評價:
借用前兩天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對互聯網金融優點介紹的五句話:
1,有助於發展普惠金融,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
2,有利於發揮民間資本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範
3,滿足電子商務需求,擴大社會消費
4,有助於降低成本,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5,有助於促進金融產品創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p2p完全滿足

然後p2p平台有兩千多家,千差萬別,一個平台一個操行,一一總結有些累。

從風險偏好角度吧,
1,20%以上收益,或者40%以上收益,甚至100%收益要求的投資人,是高風險偏好型。出門右轉網貸天眼、網貸之家,還有qq群里各種團長。確實有人能做到這麼高的收益,還相對安全,這麼玩很累,一般資金都是一個月一個月的投的。
3,15%以下收益,宜信、愛投資、積木盒子、有利、人人貸都可以,一年內倒掉的概率很小,放心投資好了。當然,走大街上還有被跳樓的砸死的,這種事情不討論了,還是多積善,多花錢修祖墳是正道。

俺親愛的部門小助理以前投資網貸的辦法很簡單,沒有任何技術分析,現場考察。拎個業績還行的銷售過來,哪個高息平台能投?(低於40%的不叫高息)一個月還是兩個月跑?賠了,銷售保本保息的給墊上,要不就直接開掉。。。從來沒賠過,從來沒中過雷。

20140430的答案
咳咳,大半夜看到楊帆同學開炮,上來佔個座。知乎pc端居然把俺當成發小廣告的,封號了,果斷投訴,看看知乎的客服狀況。換移動端登錄。還是發不了文,求介紹黃繼新,我要投訴!!!過了不到12小時,俺被解封了,繼續發。
ok,下面談正事。
首先聲明,跟有利,愛投資,積木盒子,愛錢進都有各種合作,算是利益關聯方。本人言論不代表供職公司立場。

有利,愛投資,積木盒子以及巨頭宜信,新貴人人貸都是p2p領域的先行者(先行幾個月,當日也得算哈)。宜信真正開展p2p業務,開啟債權轉讓模式,也不到五年。其他的就不說了,p2p是個很年輕的行業。

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以及配套的重線下模式,並無法律問題。最為人詬病的是透明度不夠,槓桿可以無限倍。此外就是假普惠假公益,真高利貸。ok,透明度不夠的問題對一個非公眾公司是個偽命題,而且現在有idg進駐,有四大的審計,旁人就不需多問了。真高利貸的問題,也很簡單,兩萬人的公司,運營成本佔比不低,經營信用貸的壞賬準備也很不低(做十萬以下信用貸的,敢說自己壞賬低於5%的都是耍流氓,玩數字遊戲)。宜信的利息再好,也比民間高利貸的低,確實有效的拉低了民間借貸的利率。

有利的故事很好,輕公司模式,也是在知乎營銷做的最到位的公司,文案是寫的真不錯,值得抄襲哈。為人詬病的是沒有自己的信審技術。呵呵,有利一直在強調雙重審核哦,對小貸公司的盡職調查,對借款人申請的二次複核,抽檢,貸後,都號稱有做哈。實際狀況不知。

愛投資跟積木盒子是針對企業貸款的市場。市場空間足夠大,問題主要是模式可否規模化。目前的體量太小,也就一江浙鄉村信用社的水平。
困了,回頭補充,歡迎開炮。


謝邀。我不是特別內行只是按照自己知道的講講。

在《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中,銀監會列舉了如下七大風險:一是影響宏觀調控效果。二是容易演變為非法金融機構。三是業務風險難以控制。四是不實宣傳影響銀行體系整體聲譽。五是監管職責不清,法律性質不明。六是國外實踐表明,這一模式信用風險偏高,貸款質量遠遠劣於普通銀行業金融機構。七是人人貸公司開展房地產二次抵押業務同樣存在風險隱患。
這也看得出監管不是那麼簡單粗暴的,風險提示是一種審慎態度而不是一刀砍死。這七條其實一二四是行業、機構自律和信息透明度,二還有倒果為因之嫌,四五也是監管需要強化和留意的,三和六是由於國內缺乏良好的信用環境所以會有業務風險和信用風險,七和一和三六都有關係

看樓主的標題,應該是作為金融消費者的我們,選取P2P網路投資的時候的風險。那比較直接相關的是三和六,也就是業務風險和信用風險
金融是給風險定價而不是追求白璧無瑕因噎廢食,能夠合理地覆蓋壞賬損失的組合就是安全的。所以平台的信貸技術能力/風險定價能力,和能否在信用缺失的環境中有能力進行很好的盡職調查就很要緊。而且要留意就是信用卡和銀行信貸審核的和P2P這種小微信貸審核完全是兩碼事,人群不同技術不同,直接比較意義不大,所以貸款質量低劣之類的說法不能算精確。
P2P網路貸款又經常是跟理財業務關聯在一起的,所以當中可能會產生其他的問題,資金沉澱、龐氏騙局之類的,但是據我對一些較好的平台的了解,出現這種情況會等債權。就是等到有人要借錢時才把債權轉讓給理財客戶,而不是理財客戶來者不拒,也不給你看借款人的債權來自哪裡,這就不是P2P而是小銀行了,所以這個也要確認你看中的平台的做法
還有道德風險嘍,確實認識一些人,想搞個新平台目的是有一天可以捲走。「跑不掉」是選p2p平台的第一標準吧。所以也要用審視的眼光判斷你將要選取的P2P公司是在進行短期行為還是追求長期穩定經營。

至於最大的政策風險其實沒有那麼大,除了監管層的主觀看法更重點是參考國際發展狀況,何況現在的監管層的理解水準遠高於新聞或網文。金融發展史是一部創新和突破的歷史,不是為了眼下監管方便,和遷就讓路給已有的傳統模式。當互聯網環境和金融環境發展到一定階段,安全性和便利性的組合大於現有金融服務,出現P2P這種脫媒形式是必然的。何況我國的傳統金融本身除了提供融通的服務,也有所謂的資源配置不合理現象,市場需求和供給之間有落差,中小微企業和許多個人沒有合適的管道獲得資金,跟國際水準相比差距很大,市場壓力和動力自然會產生渠道,同時產生各種創新變通。不能說路看上去都堵死了,又說別人沒走老路是錯的,創新出變通手段是錯的。不讓擦邊,難道去違法?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邏輯。而且這種論調不是來自監管,而往往是來自傳統金融機構人士,和為了時效性和話題性轉載的媒體們,以及被這些很大聲的論調傳染的人們。

P2P在國內的生長是很有趣也很難的商業探索,金融的發展也由此揭開,旁觀這個過程很像看人從草圖開始畫巨大的壁畫一樣的,繼續!~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P2P是近2年來興起的一個網路理財行業,發展非常迅速。每年以200家的發展速度在增長!利率收益在20%左右,人人貸、拍拍貸、紅嶺創投,是比較保守型的,規模較大。在P2P行業發展過程中,新增了許多小型P2P公司,以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為主要陣地,目前發展的趨勢在過渡到偏遠地區,這也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國家監管勢在必得!
目前比較頭大的問題是,國家沒有出台政策來監管。在前兩天銀監會在關注,出台如何定型非法集資的3個定義,說明國家在慢慢過渡到管理中來。由於缺乏有力有效的監管,導致許多不法份子,利用網路進行自融,更有甚者純屬詐騙,關注2013年跑路的平台就知道了。

選擇一家P2P平台非常關鍵!
P2P理財是將自己的資金,通過P2P的平台中間商,借給P2P發展的借款者。所以大部分主要看平台的實力,P2P不可否認會有借款逾期的,就看平台的風險承受能力。問題是現在很多P2P企業就是自融,加上虛假借款人,不斷拆解標的額度和時間,導致最後補洞越來越大!最後蹦盤!

如果選擇一家可靠的P2P平台!
1、真實平台,實力在!
很多P2P平台都是一個虛假的幌子,沒有什麼實力。整個P2P的模式下來,客服、財務、運營、技術單單這些崗位就至少需要10人,很多平台就一個小作坊,多個職位老闆一人兼,註冊資金很少,P2P借款金額比較大,你借款金額動不動就幾千萬,你註冊資金就幾百萬,一個逾期就死了!
2、不拆標、不自融!
這個就上升到專業水平了,什麼叫不拆標,意思是直接按借款人的要求來發布借款標,比如說借款人需要借款100萬,6個月,很平台就直接拆成50萬一個標,借款1個月,到期再借,這其中的厲害關係一兩句講不清楚,有想了解的可以單M我。自融:很簡單了,就是本身企業缺錢,不找銀行,直接到網上找投資人集資。現在平台90%都違背了這一點,擦亮眼睛!
3、沒有資深P2P行業經驗的運營人不去!
這個問題也是近半年來湧現的,很多平台是不錯,但是缺乏經驗,一個擠兌就體現困難,後面就爬不起來,經驗很重要!
4、還有好多,我也懶得寫了,要說這行業,能侃個3天不是問題,上面這些回答個人感覺理論水平都很強!


千萬不要相信什麼第三方的網袋平台,用心分析,多提問!


我從12年開始投p2p了,前後投過10幾家平台,一次雷也沒踩過

我知道p2p這玩意名聲不太好,常常和跑路、崩盤這些字眼聯繫在一起。每每我跟別人說起p2p,別人第一反映就是風險太大了!!

然而實際情況要比這個複雜多了,行業裡面幾千家平台,三六九等什麼都有,如果真的全行業都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不堪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上市公司、風投資本願意涉足這個行業呢?難道資本家都是腦殘?資本家都是腦殘的話他們那些錢又是哪來的呢?

我一直覺得,對待新事物,要採用優點分析法,要去看這個新事物,相比舊事物有沒有特別核心的優點?

有很多人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喜歡採取缺點分析法。看到新事物,他們就會去找缺點,然後根據這個缺點斷定這玩意是垃圾是沒前途的。一般新事物在初期,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的,所以他們也總是能找到論據支持他們的論點。

然而這些悲觀主義者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實際上,只要一樣東西相對舊事物有特別核心的優點,那麼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優點有可能會慢慢發展擴大,最終把它的那些個缺點都克服掉的。

以p2p為例,其最核心的優點,就是在這個社會上,存在著很多風險偏好高於銀行理財,但又低於股票的資金,這些資金需要投資渠道。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小微企業和個人,他們需要資金,卻又很難從傳統銀行體系融到資。p2p把這兩者聯繫起來了,這是傳統銀行體系做不到的,也是p2p的核心優點。

至於什麼擔保啊、透明度啊、資金安全啊什麼的,雖然目前看或許還有各種各樣的瑕疵,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幾乎可以肯定會有一些p2p平台脫穎而出,把這些缺點都逐步克服掉的。


推薦閱讀:

既然銀行成本最低,而且最近也聽說銀行有推出中小企業快速貸款的渠道。為什麼還會有企業或個人願意用P2P?

TAG:投資 | P2P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