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和洗衣液哪個更好?

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優缺點?未來那個會是主流?


洗衣液和洗衣粉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時存在,但是洗衣液的佔有率會增加。
各種技術工藝什麼的,對消費者沒有太強的概念。他們關心的是:傷手不上手,泡泡多不多(對於很多人這個很直觀,囧),漂洗是否方便(這個有點少),洗了之後乾淨不。
關於@張曌月說的pH過高的問題,其實並不存在。洗衣粉pH並沒那高,普遍來說在10左右。
對於未來的購買者來說,手洗的時候,手感很重要,所以洗衣液在手洗的時候還是很吃香的。從網購交易上來看,洗衣液的成交指數比洗衣粉增長高一些。年齡來說未來的主力25-35歲人群逐漸的偏向洗衣液。
並沒有找到洗衣液和洗衣粉的增長數據,此處不敢亂說。


他們的區別,最大區別就是洗衣粉是固態,洗衣液是液態咯。

至於哪個更好,其實這個更大程度上和使用目的相關吧。

洗衣液中活性成分主要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譬如說PEG嵌段共聚物等等。這樣一些物質不帶電荷不顯酸鹼性,對於皮膚的刺激傷害比較小,因此在手洗以及漂洗不太順利的機洗過程(例如家庭使用)中個人建議使用。

至於大型洗衣店,或是特殊行業中的洗滌過程。也許洗衣粉的使用量會遠遠超過洗衣液:

專業洗滌機構會根據衣物材質選擇不同的溫度、溶劑對織物進行洗滌,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無法在高溫的水溶液中工作。

至於醫院等對消毒質量有要求的機構,理論上已使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成分的洗滌劑為主,因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除了可以促進清潔織物以外更有很強的殺滅微生物作用。

當然,因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強刺激性,使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主的洗衣粉時必須嚴格規範漂洗流程,不然殘留的洗衣粉會對人體造成過敏等不適反應。


【長文預警,耐心會有回報】
洗衣粉是這樣一種商品,我們每個人都要用到它,但它和人體健康的關係沒那麼密切,質量的好壞也沒那麼容易判斷,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媒體和消費者足夠的重視。但是,像這樣的行業其實更值得好好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正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深圳姑娘張子婷曾經在德國生活了9年,4年前因為工作關係回到北京定居。愛乾淨的她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衣服總也洗不幹凈,和在德國時的情況相比差距非常明顯。「我感覺問題就出在國產洗衣粉上,質量比德國的差多了。」張子婷對本刊記者說,「德國不但有專門針對白色和彩色衣服的洗衣粉,還有專門用來除去酒漬、咖啡漬和血漬的洗衣粉,甚至還有在不同水質下使用的洗衣粉,種類特別多。國內洗衣粉好像特別喜歡添加消毒水,除此之外其他功能很少,即使有的話效果也明顯比不上德國的洗衣粉,肉眼就能看出差別。」


當然,張子婷的看法純屬個人感覺,並不足信。那麼,中國洗衣粉的質量到底如何?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是否真有那麼大差距?只有科學試驗才能告訴我們答案。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主管的《日用化學品科學》雜誌今年8月份刊登了一篇論文,證實了張子婷的看法。這篇論文是由諾維信(中國)投資有限公司(Novozymes)的工程師王燕飛和徐清合作撰寫的,題目叫作《利用全規模洗滌方法對比評價幾種國內外洗滌劑的去污性能》。文章比較了23種產自美國、歐洲、拉美地區和中國的洗衣粉和洗衣液(以下統稱「洗滌劑」)在實際生活中的洗滌效果,發現在相同洗滌溫度和洗滌劑濃度等條件下,來自歐美地區的洗滌劑顯示出了比國內同類樣品更為優異的洗滌性能。


文章作者使用白度儀測量洗滌乾燥後的污布在460nm波長光線下的反射值,以此來衡量洗滌劑的去污效力。結果發現,歐美洗滌劑樣品在去污力上比國產樣品高75~125個反射值單位,這是一個肉眼可以分辨的顯著差異。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同時比較了國產洗衣粉和洗衣液在同等情況下的去污效果,發現除了一種洗衣液之外,其餘7種國產洗衣液的去污力都要比洗衣粉低,雙方差距同樣非常明顯。


既然如此,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因為國家標準定得太低了?


| 國家標準的變遷


是什麼決定了洗滌劑的去污力呢?答案是表面活性劑的數量和性質。


表面活性劑是洗滌劑中最主要的成分,這是一種既含有親水基又含有親油基的分子,臟衣服上不溶於水的污漬與表面活性劑的親油基相結合,然後在親水基的幫助下溶解到水裡,最終被衝進下水道,衣服就洗乾淨了。


通常情況下,表面活性劑含量越高,洗滌效果就越好,於是早期的行業標準都是根據表面活性劑的含量來制定的。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用15作為標準,即表面活性劑的含量不得低於15%。這是一個簡單易測的化學指標,達標與否一清二楚,很難造假,非常適合作為行業標準來使用。

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聯想到牛奶的檢測標準。牛奶合不合格與蛋白質含量直接相關,而測量蛋白質含量用的是氮原子,於是一些造假者使用含氮的三聚氰胺充數,導致了一場食品安全危機。表面活性劑不存在造假問題,類似情況不大可能出現,但是有些表面活性劑會污染環境,這就需要國家出面進行監管。


「衣用洗滌劑目前主要有兩個產品標準,即洗衣粉國家標準GB/T13171-2009和洗衣液行業標準QB/T1224-2012。」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華濤對本刊記者說,「這兩個標準既界定了產品質量,也兼顧了環保,比如規定不得採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或者四聚丙烯烷基苯磺酸鹽等對環境有影響的原料,並規定所用原料必須符合《洗滌用品安全技術規範》(GB/T26396)的規定。」


那麼,有了這兩個標準,把產品質量和環境影響都管住了,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呢?答案不是這樣簡單,因為洗滌劑的質量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僅用一個標準來衡量遠遠不夠。


「表面活性劑是一類化學物質的總稱,一共有幾千種之多,它們的去污力都不一樣,對於不同的污垢也有不同的洗滌效果。」上海和黃白貓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張蕾對本刊記者說,「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企業認為,如果只用表面活性劑濃度指標來管理的話,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產品質量,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反而會把企業管死了,阻礙了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諾維信就是其中之一。這家總部設在丹麥的跨國公司生產多種洗滌劑專用的酶製劑,通過酶解污漬的方法減少表面活性劑的使用量。該公司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總監何育萍告訴本刊記者,絕大部分表面活性劑都是從石油產品中提煉出來的,不但消耗了寶貴的化石能源,而且對環境也不太友好。


何育萍為本刊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中國市場上一款比較暢銷的洗衣粉每洗一次衣服大約需要使用68克,其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含量為12克,添加了該公司生產的複合酶製劑後,表面活性劑使用量減少到了9克,洗滌效果不降反升。中國每年的洗滌劑消耗量約為300萬噸,如果全都改用這項技術,關鍵稀釋體積(CDV,水毒性測定指標)將減少12%,亦即減少了2×1012次方立方米,相當於保護了676個鄱陽湖免受污染。如果再使用濃縮產品,將帶來兩倍的效果。


即使我們不考慮環保問題,僅從洗滌效果衡量,表面活性劑含量也不是唯一有用的指標。「洗滌劑裡面除了有表面活性劑之外,還要添加多種功能助劑,提高對特殊污漬的洗滌能力以及改善對衣物的護理能力。」張蕾對本刊記者解釋說,「比如使織物保持柔順、不易掉色、不易串色,以及提高衣物的易去污性等等。但是加入功能助劑往往會提高成本,如果國家標準中只有表面活性劑含量這一項指標,功能助劑加得越多往往就越不好賣,這就降低了企業推動技術革新的熱情。」


這個道理很簡單,管理部門也不傻,於是在含量指標之外又加上了一個性能指標。顧名思義,性能指標測的是洗滌劑的實際去污效果,除了和表面活性劑含量有關外,同時也能體現其他功能助劑對去污效果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性能指標顯然要比含量指標更能準確地反映出洗滌劑的真實去污力,也更能促進廠家提高技術水平,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但是,性能指標說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原因就在於測試過程較難標準化,測試結果波動比較大,而且性能指標也不可能涵蓋生活中的所有污垢,被測污垢對象對產品好壞評判影響很大。


據張蕾回憶,國家有關部門曾經使用多年的性能檢測方法非常簡單,只用一塊標準污布作為樣品,與待測的洗滌劑一起放入一種專門的去污機中進行漂洗,然後和標準洗滌劑做對比。標準洗滌劑含有15%的表面活性劑,是業內公認的底線,如果一款洗滌劑的去污效果等於或者好於標準洗滌劑,就被認為是合格產品,反之就是不合格的。


問題在於,這塊污布過去一直是手工染制的,均勻度無法保證,檢測結果的重複性很差,同一批產品有時能過有時又不能過,企業怨聲載道。

更麻煩的事情還在後面。早期的那一塊污布上塗的是炭黑,用來模擬日常灰塵,但實際生活中的污漬顯然不止灰塵這一種,還有領口袖口的油漬和各種食物殘渣造成的蛋白污漬。於是2004年國家有關部門又出台了新政策,增加了皮脂污布和蛋白質污布,把性能檢測的污布數量從1塊增加到了3塊。此後又對污布的製作工藝做了改進,用機器染布取代了手工染布,增加了穩定性。


為了與新的性能指標相配套,新法規同時對濃度指標進行了修改,把表面活性劑濃度的最低標準從15%降到了13%,給企業進行技術革新留下了空間。「曾經有人認為,洗滌劑的含量標準從15降到13,說明我們的國家標準降低了,導致國產洗滌劑質量下降,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曾經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工作的張蕾對本刊記者說,「因為在降低含量標準的同時性能測試從1塊污布增加到了3塊污布,標準應該說是提高了,所以我認為國家標準反而是比過去更嚴格了。」


可是,不少企業對這個新標準仍有意見。比如寶潔公司就曾在一次性能指標測試抽查中被查出去污力達不到國家標準,但寶潔認為,3塊污布的測試結果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產品的真實質量,他們公司的產品對於實際生活中的污漬的去污效果是好的,消費者可以接受。


「發達國家的老百姓生活條件好了,衣服沒過去那麼髒了,所以一些外資企業認為,洗滌劑的去污力不必像過去那麼高,應該在其他一些性能上做文章。」張蕾對本刊記者解釋說,「他們一直在抱怨中國目前的3塊污布測試方法太過理想化,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應該增加污布的種類,盡量和日常生活接軌。」


前文提到的那篇發表在《日用化學品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所用的污布種類就非常多,除了標準的3塊污布外,還使用了包括茶、血、咖啡、紅酒、墨水、口紅、橙汁、醬油和火鍋底料等32種污布,涵蓋了實際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污漬。另外,試驗所用的洗衣機也不是重複性較高的工業用「立式去污機」,而是從商場里買來的普通民用洗衣機。


那麼,用這個方法來做性能檢測,是不是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這個方法只適合在同批次試驗中做相對比較,如果更換了試驗人員和實驗室,其結果則不具備重現性,很難作為標準檢測方法。而且,選用什麼污布也因人群和生活習慣而異,很難標準化。國家標準採用3塊標準污布和立式洗衣機來做性能測試,其目的就是要減少試驗的不確定性,盡量做到準確公正。如果增加污布種類,試驗的可重複性一定會降低,生產廠家就更吃不消了。於是,不少企業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學習西方國家的做法,修改現行的國家標準,只管環保就行了,產品質量不再設限,依靠企業自律和市場機制來管理。


這個提議遭到了張華濤的反對:「現行標準是對產品的一個基本的理化和性能的要求,企業按照符合或高於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來生產,就能夠保證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的使用和安全性需求。如果連現行標準都達不到,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就無從保證了。」


另外,還有一些企業提出,為了鼓勵創新,應該取消表面活性劑含量標準,只採用性能指標。針對這個提議,張華濤也表達了不同意見。「表面活性劑是洗滌劑產品的基本成分,如果連這個指標都達不到,那不管是去污力,還是其他產品性能都無從保證。」張華濤對本刊記者說,「創新當然要鼓勵,但也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稱得上是創新。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小企業就連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都達不到,還談何創新?即使要創新,也應該是百變不離其宗,目前全世界表面活性劑有4000多種,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更加高效的表面活性劑進行復配等方法,來達到創新。因此國家標準並沒有限制創新。」


相比之下,張蕾的態度較為溫和。「如果從促進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應該以性能指標為主,鼓勵洗滌劑成分的多元化,比如用複合酶來代替一部分表面活性劑。」她對本刊記者解釋說,「但無論怎樣,中國目前還沒辦法取消國家標準,因為國土面積太大,各地發展不均衡,不少地區的消費者沒有那麼強的辨別能力,僅依靠市場機制來監督是不夠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只有餐具洗滌劑的國家標準是強制性的,不達標不準上市。洗衣服用的洗滌劑和人體健康的關係不那麼直接,國家沒有強制標準,只有推薦標準,不達標的產品只會被公布出來而已,並不會被直接勒令下架。但是,如果一家企業被爆不達標,對於該企業產品的銷量影響很大,任何一家正經企業都會竭力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這個名單上,所以這個推薦標準實際上仍然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

換句話說,中國洗滌劑行業雖然設有國家標準,但實際上也是依靠市場的力量來監督執行的,與歐美國家沒有太大差別。雙方的差距並不在這裡,而是存在於更深的層面。


| 從底線原則到頂線原則


「中國的國家標準相當於為產品設定一個底線,不達標不準入市,但底線之上就不管了,全憑企業自覺。」張蕾對本刊記者說,「我剛加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大家水平參差不齊,遠高於底線的產品還是有很多的,但是現在洗滌劑行業競爭激烈,大家都在打價格戰,降低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市面上的洗滌劑產品越來越集中到這條底線附近,大家質量都差不多,最後只能去拼廣告,或者看誰給的折扣多。」


張蕾是1986年入行的,那時中國剛剛開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階段。如今市場經濟的格局已經成型,對利潤的追逐成為企業的首要目標。在一個健康的商品社會,產品質量越高,價錢賣得就越貴,錢也應該賺得越多才對。但是對於像洗滌劑這樣的產品,使用者對質量的好壞感覺不明顯,問題就來了。


「業內人士都知道多加點助劑洗滌效果就會更好,但是這樣做需要增加成本,國內消費者貪便宜,一聽說漲價就不買了。慢慢地企業也學聰明了,在包裝上吹得天花亂墜,反正消費者一時半會也感覺不出來。」張蕾對本刊記者說,「事實上中國很多商品都有類似情況,其結果就是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


「中國和歐美國家都有一根尺子,但是我們的尺子是橫著放的,尺子上面合格下面不合格,於是大家都集中到尺子上面一點點,只要合格了能賣了就行。」諾維信工程師劉洋對本刊記者解釋道,「歐美國家的那根尺子是豎著放的,越往上質量越好,消費者根據某件產品在這根尺子上的位置,以及相應的價格來決定是否購買,這就給生產廠家發出了正確的信號,引導他們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生產出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如果把橫放的標尺稱為底線原則,那麼豎放的標尺可以稱之為頂線原則,兩者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前者把生產廠家當作潛在的敵人,千方百計嚴防死守,消費者則被看成是一群毫無自衛能力的綿羊,任人宰割。後者則把企業和消費者都看作同一條因果鏈上的一環,雙方關係不是相互欺騙,而是互利互惠,相互促進。


頂線原則聽上去更加完美,但只有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裡才能實現。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一群聰明的消費者,通過自己的理性選擇給商家發出正確的引導信號。其次要有一個公正的質量評價體系,幫助消費者做出合理選擇。否則,一群貪小便宜的消費者遇到一群唯利是圖的商家,最後吃虧的往往是消費者。


洗衣液的熱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所有洗滌劑中洗衣粉屬於相對成熟的產品,各種助劑種類齊全,價格低廉,添加起來也很容易,而洗衣液的相關技術尚未成熟,所以基本上以表面活性劑為主,助劑加得少,同等條件下的洗滌效果往往不如洗衣粉。但是因為洗衣液包裝做得很漂亮,有一種高科技的時髦感覺,再加上廠家為了促銷洗衣液拚命打廣告,在商場里大搞優惠促銷,結果老百姓都以為洗衣液比洗衣粉效果好,銷量直線上升。

「洗衣液也不是什麼方面都差,雙方各有千秋。」張蕾對本刊記者說,「洗衣液易溶解,殘留少,在柔順性和護理性等方面要比洗衣粉好。城裡人衣服洗得越來越勤,對洗滌劑去污力的要求沒過去那麼高了,所以洗衣液也是有市場的。但是消費者應該清楚兩種產品各自的優缺點,只有這樣才能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否則肯定吃虧。」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數情況下,因為雙方信息不對等,消費者肯定是弱勢一方,需要有人站出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關鍵問題在於,到底應該由誰出面來做這件事呢?中國剛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出來,思維方式往往還停留在那個階段,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政府才是最靠得住的。但是,無數事實證明,政府受自身的角色定位所限,最擅長做的就是根據底線原則來制定行業標準,很難期望政府會把那根尺子豎起來。


行業協會也有其局限性。顧名思義,行業協會是行業內部人士的聯合會,肯定會優先考慮自身利益。比如中國洗滌劑行業協會是由各家企業的管理人員組成的,指望他們推廣頂線原則也是不現實的。


媒體怎麼樣呢?很多消費者把維護自身權益的期望寄托在媒體身上。但是,在一個商業社會裡,媒體本身也是商業機構,於是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媒體要麼和商家合作,充當軟廣告的發布者,要麼走民粹路線,成為一個打假者。


歸根結底,消費者需要找到這樣一個人或者組織,完全站在消費者自身的立場上,以維護消費者利益為終極目的。換句話說,消費者需要成立自己的協會。這件事貌似很難做到,但其實在國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在德國的時候挑選洗滌劑產品很簡單,只要去查一下『商品測試基金會』的報告就行了。」張子婷對本刊記者說,「這家機構會給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商品打分,我只要根據這個榜單,選擇一件最適合自己需求和購買力的產品就行了。比如我個人很看重環保,就會挑選在這方面成績最優秀的品牌。」


這個「商品測試基金會」的德文全稱是Stiftung Warentest,簡稱STIWA。這是在德國政府推動下,於1962年成立的一家消費者保護組織。該組織自1966年起定期出版一本名為《測試》(Test)的雜誌,為消費者提供來自第三方的商品檢測結果和相關信息。如今STIWA已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消費者保護的代名詞,2000年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96%的德國人知道STIWA這個名字,其中約有30%的採訪對象將該機構的檢測結果作為購物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就拿洗滌劑來說,本刊記者拿到了一份最新出版的德國洗滌劑調查報告,發現測試內容非常多,不但有普通洗滌效果、冷水條件下的洗滌效果、衣物柔順度和色彩保持能力等常見指標,還包括血污漬去污效果和草污漬去污效果等德國消費者比較關心的特殊項目。榜單後面還附上了每次洗滌的價格,方便消費者根據自身財力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STIWA不是個案。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歐美國家,以及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都有類似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所有這些組織公認的鼻祖就是成立於1936年的美國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Union)。這家組織對美國市場上出售的幾乎所有商品都定期測試,並將測試結果刊登在《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月刊上。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公正性,該組織嚴守中立原則,所有測試商品均由該組織成員匿名購買,測試過程也均由該組織獨立完成。他們不接受任何廠家的捐贈,也不允許任何廠家引用該組織的測試報告來為自己的品牌打廣告,他們甚至不和各個行業協會及相關政府機構的專家們接觸,以免受到影響。


做這種商品性能測試是要花錢的,美國消費者聯盟平均每年花在測試上的經費高達2100萬美元,這筆錢幾乎全部來自《消費者報告》的銷售收入。目前該雜誌的訂戶總數高達730萬,他們的網站也要付費才能閱讀,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即由消費者自己花錢購買信息,然後利用這些信息為自己服務,消費者聯盟從消費者那裡收取一點點費用,然後為消費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

形成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需要花很長時間,美國消費者聯盟花了幾十年才終於取得了今天的成績,這顯然要歸功於美國健全的法律法規,以及眾多的人口。德國人口總數少,STIWA每年的訂戶總數只有46萬左右,無法和美國比,這就是為什麼德國政府每年會拿出一部分錢來資助STIWA的原因,而且STIWA的廣告政策也比《美國消費者報告》要寬鬆一些,比如允許廠家拿STIWA報告去打廣告,甚至把STIWA的測試結果直接印在商品外包裝上。但是無論怎樣,這些消費者保護組織的獨立性都保持得很好,因為這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一旦消費者懷疑測試報告的公正性,這些組織便無法繼續生存下去了。


中國人口眾多,完全有條件模仿美國模式。但是中國畢竟剛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走出來,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之間的關係還沒有理順,要想達到歐美國家的水平恐怕還要等上很多年。值得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飛速發展,消費者保護自身利益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從而催生出了好幾家模仿國外相關機構的國產消費者保護組織。本刊記者採訪了其中兩家,發現它們都尚處於摸索階段,並且都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相應的改變。


一家是由廣東時代傳媒集團和消費者報道雜誌社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消費者報道》,這本雜誌於今年4月出版了創刊號,目前已經出到了第5期,每期64頁,零售價15元。雜誌內沒有任何廣告,內容以揭露性報道為主,產品性能測試並不多,總體感覺更像是一本報道消費領域熱點事件的新聞類雜誌。另一家是今年初剛創刊的《鑒客》。這是由「夸克俠科技公司」負責出版的線上雜誌,專門負責刊登獨立的第三方評測結果,並以某種指標和權重對商品進行排名和推薦。


「我們團隊中的很多人都在海外生活過,知道美國的《消費者報告》,澳大利亞和香港的《選擇》(Choice),以及英國的《誰家》(Which)等消費者雜誌,對這個行業十分了解。」該品牌聯合創始人苑大為對本刊記者介紹說,「每年『3·15』晚會曝光的種種損害消費者的案例,以及去年的那個『8點20準時發』的烏龍事件讓我們義憤填膺,大家都對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感到非常不滿,所以一致決定要做一個中國版的《消費者報告》,只是因為版權的原因改名為《鑒客》。」


該公司的很多技術骨幹來自清華大學,有濃厚的技術背景,所以他們提供的基本上就是一份產品性能評測排名表,不涉及打假或新聞報道。換句話說,《鑒客》完全摒棄了底線原則,直接採用頂線原則,與歐美國家全面接軌。


但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這家公司在創業初期很難完全達到國外水平。比如,他們做的第一份評測報告是關於空氣凈化器的,但是他們並沒有購買機器,甚至沒有做評測,只是根據各家公司提供的性能數據,為消費者做了一個解讀,最後的結果更像是一篇深度科普文章,雖然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也是十分有用的信息。


「我們假定廠家在技術參數上是不會造假的,這屬於國家質監部門要管的事情。」苑大為對本刊記者解釋說,「但是這些參數可以有多種解讀,廠家往往會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解讀,從而誇大產品的性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消費者正確解讀這些參數,從而選出最適合他們的產品。」

和《消費者報道》一樣,《鑒客》目前還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實驗室,只能委託第三方來做檢測。因為沒有實體雜誌,只有線上內容,而且目前全部免費,所以該公司的盈利模式比較模糊。苑大為告訴本刊記者,他們目前依靠獨立投資人注入的資金在維持,未來可能通過為電子商城提供導購服務獲得傭金提成,以及出售資料庫和在線報告來獲得收入。


「我們也想像美國那樣依靠消費者訂閱雜誌來賺錢,但中國的國情還不允許。」苑大為對本刊記者說,「也許我們可以借鑒剛剛在互聯網上流行起來的『眾籌模式』,即由我們發起一個項目,比如空氣凈化器評測,然後向有此需要的網民籌資。」


雖然這個方法聽起來似乎還很遙遠,但苑大為相信中國的市場會借鑒歐美國家的一些優秀經驗,同時保留自己的某些特色。「美國的《消費者報告》剛開始辦的時候也很艱難,直到50年代至60年代才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這是和當時美國消費者維權運動的興起是分不開的。」苑大為說,「我們根據一些國外專家的研究結果判斷,中國的消費者維權運動很可能會來得更早一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礎,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和商機。」

作者:袁越


當你們還在研究洗衣粉和洗衣液的時候,我們日(ying)化系已經開始研究洗衣凝珠了。

____來自死大四的苦逼的畢業設計

然後反駁一下樓上一些知友的回答(需要實名嗎?⊙﹏⊙)
1.洗衣粉主要以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主,會根據不同廠商的配方加入酶、陽離子活性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等。
2.關於對於分解和水體富營養化。在含磷洗衣粉退出歷史舞台之後,主表面活性劑一般是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為代表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主,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只含C.H.O.S,分解產生SO2我還信。另外一些表面活性劑中會含有氮元素,但現在出門在外沒有洗衣液可以看配方表以及上課和實驗的筆記對照,51之後再補充修改。
3.主要品牌洗衣粉的ph有在實驗室測過,1%洗衣粉溶液ph在10左右,部分產品甚至低於9。
4.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光滑的一層,比如市面上大部分沐浴露←_←用完之後特別順滑,洗衣液也是一樣。洗衣粉會直接帶走你皮膚上的油脂,去污能力越強感覺就越乾澀,直接破壞油脂分泌平衡所以傷手。

5.小彩蛋。洗衣粉裡面各種顏色的小顆粒,完全是為了照顧你們的感受,為了讓你們有這是加了很多有效成分的錯覺。


洗衣粉偏酸性,肥皂偏鹼性,洗衣液大多是中性配方。要你選擇的話你說呢?


看了這麼多都沒人研究一下洗衣粉與洗衣液對衣服的傷害程度


洗衣液,覺得柔順,沒有那麼傷(個人感覺)


洗衣粉和洗衣液其實沒有可比性,他們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洗衣液替代洗衣粉是大勢所趨,但是為何還有很多洗衣粉在使用呢,這其中有價格、消費者意識、觀念和市場引導等多種因素。
首先從產品性能對比,如刺激性、柔順、除菌、溶解性、去污性能、其它特殊功效等等,下面以鹼性為例說明,洗衣粉是強鹼性的,強鹼性支撐洗衣粉的強去污力,有問會問洗衣粉能不能做成中性的?當然能,但是中性的洗衣粉,要麼成本特別貴(商家不會做不賺錢的買賣),要麼洗衣粉的去污力、外觀顆粒感等性能都會很差,所以,選擇洗衣粉就是選擇了易傷手刺激性大的產品。
從對環境的影響。主流的洗衣粉生產工藝很複雜,有的裝置有4~5層樓高,燒煤氣產生熱量製備洗衣粉,生產現場壞境很差,空氣中粉塵多,可以說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工藝,而洗衣液的生產工藝相對很簡單,低能耗,污染少。其次,洗衣粉中的原料不環保,比如最主要的清潔成分LAS是從石油中製備而來的,還有洗衣粉中有大量的填充物,叫元明粉(類似於洗衣液中的水),對洗滌的功效沒有幫助,但卻一直在消耗元明粉礦,還有洗衣粉中的碳酸鈉等。
另外,市場上的主流洗衣粉都含有熒光劑,熒光劑實在是個很大的話題,如果選擇洗衣粉,則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你已經間接地承認了熒光劑是安全的。
洗衣液替代洗衣粉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在國外,比如歐美日本,洗衣液是消費的主流,80%以上是洗衣液。國家也一直鼓勵洗滌劑液體化,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短時間就能實現的,就像當年洗衣粉替代洗衣皂一樣,這與社會、消費觀念、消費意識、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關。


洗衣液好。

論證內容來源外部網站:
作者: 魅惑藍心
我身邊很多直男,洗衣服還是很熱衷洗衣粉,甚至家裡老人也會在洗抹布和拖布時使用,認為洗衣粉去污好。
其實洗衣粉泡沫多,強鹼性,傷手,PH值輕鬆超12,如果不用手套,幾次就把你的第二張臉變成老太婆。溶解慢,洗衣液溶解快速,從開始洗滌就能發揮作用,而洗衣粉溶解速度隨水溫降低而變得更慢,有效洗滌時間變少。難漂洗,漂洗幾次以後還是有泡沫,甚至洗滌後還能再衣服上發現洗衣粉殘留白斑,漂洗不徹底很容易使皮膚過敏尤其是滾筒洗衣機漂洗時水量少更應該注意。
洗衣粉中的鹼性物質還能與硬水形成沉澱,長期使用的結果將使衣物變硬,發黃,衣物壽命變短。還能使洗衣機內部結垢,腐蝕洗衣機內筒支架。
反而使洗滌效果變差,造成二次污染。


只要洗完之後看起來乾淨,無異味就行了吧,至於有沒有洗乾淨,你也不知道啊


(ps:從使用者角度來答,非專業。)
從使用手感來說,洗衣粉太傷手了,手都被傷死了。
洗衣液總有種洗不幹凈的感覺,而且每次漂洗衣服都要好久。
洗滌效果感覺二者差不多。
因此如果兩個要選,會選洗衣液吧。
(ps:機洗的無視我)
現在偏向皂粉,不傷手。


洗衣粉和洗衣液用的比例和天貓數據來看,搜索洗衣液的人更多。也出現了畢竟新款的芳新潔凈粉和潔凈液這樣的產品,佔領新的市場市場需求。

洗衣粉國標制定不能拖治理環境污染的後腿

  關於洗衣粉國家推薦標準,安徽一家洗滌用品公司工作人員耿兆翔介紹,GB/T13171-1997《洗衣粉》國家標準規定:無磷粉含磷≤1.1%,含磷粉含磷量>1.1%。GB/T13171-2004《洗衣粉》國家標準規定:「無磷」粉含磷量(以五氧化二磷計,下同)≤1.1%,「含磷」粉含磷量≥8%。

  根據這一標準,含磷量為7.9%的洗衣粉就不屬於含磷粉,標誌為「無磷」粉也無可非議,因為標準對含磷量介於1.1%和8%之間的洗衣粉並未明確界定。與此前的標準相比,該標準實際上是放寬了無磷洗衣粉中磷酸鹽含量限值。

  2009年,全國表面活性劑和洗滌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又將GB/T13171-2004《洗衣粉》國家標準拆分為兩部分,即GB/T13171.1《洗衣粉(含磷型)》和GB/T13171.2《洗衣粉(無磷型)》,依然承認高含磷洗衣粉的合法地位,留下了「標準真空地帶」(五氧化二磷含量在1.1%—8%之間)。

  然而,我國洗滌劑產品標準的制定,始終沒有擺脫行業利益、行業壟斷的陰影,落後於國家治理環境污染的步伐。

  據《中國化工報》2008年報道,當年4月,太湖部分水域發現大面積藍藻。而此前太湖藍藻出現時間,一般在七八月份。藍藻出現需要幾個條件,一是水中的氮磷濃度較高,二是氣溫適合,三是水量偏低且水流動慢。而水域中的磷除來源於農田中被雨水沖走的磷肥外,大部分來源於含三聚磷酸鈉的洗滌劑廢水的排放。


洗衣粉鹼性偏大,對皮膚刺激比較大,可以用來洗滌外套等。洗衣液則偏中性,滲透性好,尤其可以用來洗衣機裡面使用。


手洗的話用洗衣液方便很多,用洗衣粉要洗很久手才感覺手不滑。機洗的話感覺沒什麼區別,一般家庭的衣服也不經常有頑固污漬所以也不存在洗不幹凈。洗衣粉最大的優勢還是便宜,對於學生和工薪階層比較划算。


大多是個人使用感受,每個人使用感受不同,只能做參考,還是建議專業人士從使用效果,使用範圍,危害性,以及實驗數據等方便闡述比較直觀。


現在洗衣液有超過洗衣粉的趨勢了,個人覺得洗衣液方便,洗衣粉還是用於洗滌大件布草比較合適!


樓上那麼多專業意見。。我就講個簡單的體會。
冬天的時候用洗衣機洗衣服,用的洗衣粉(牌子不確定,換了好幾個牌子都這樣,旁邊便利店有啥牌子就買的啥),洗出來的衣服怎麼都有一片白,深色衣服慘不忍睹,都得重新手洗。
後覺得是洗衣服沒完全融化,其實用的也不多,後一再減少用量,差不多一大缸子衣服就用頂多2小勺左右吧,這才沒出現類似情況。但總覺得衣服沒洗乾淨。。
洗衣液就完全不會有這種情況啊!


好爸爸洗衣粉挺好用的,推薦。


我覺得洗衣片更方便


現在的話感覺還是洗衣液會好一點,現在國內的洗衣液發展的都已經比較成熟了,我家大概有三四年沒用過洗衣粉了,一直在用洗衣液,國內像藍月亮呀之類比較大的洗衣液品牌,他們的產品其實都挺不錯的,所以覺得現在還是用洗衣液會比較好


推薦閱讀:

租房後如何把洗衣機徹底洗乾淨,確保無任何細菌?
如何有效保養衣物?

TAG:生活 | 洗衣服 | 日用化學 | 洗衣粉 | 洗衣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