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人以外,還有哪個國家的人熱衷於起外國名字?

貌似日本人、印度人、俄羅斯人都沒有英文名字的,似乎只有中國人有這一愛好?


1. 首先起名字並不算是一種愛好(我隱約感受到了"為什麼只有中國人喜歡給自己起英文名裝B"的潛台詞= =), 而是一種便於交流溝通的工具和信號, 在外留學生需要, 外企工作人員需要, 只要和外國人有交流需要的人都需要一個便於兩方理解的信號.

2. 那麼,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一個外文名字, 而不是自己原本的名字作為信號呢? 我個人覺得是因為語系語源的問題. 比方說, 在日華人很少有起日文名的, 大多用中文名字的日文發音, 因為日語里也有"漢字"的存在, 本身也是發源自中文, 因此不存在溝通上的麻煩, 反之亦然. 同理, 大多拉丁語系語言國家之間無需另起名 (英語, 法語, 西班牙語, 印語, 德語...之類). 但是中文 - 英文就不同了, 舉例說, 我的中文名為單字"霽", 拼音Ji, 這個拼音寫法大部分外國人完全讀不出來或是讀的五花八門= = 什麼字母G的發音啊, 字母J的發音啊... 我本人聽著不舒服, 也給溝通帶來很大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 取一個便於兩方理解的外文名字是很必要的.

另外, 日文名字的羅馬音拼法我覺得大部分都很好讀, 洋子 (Yoko), 美彌 (Miya), 雪 (Yuki)...之類, 所以很多直接用的原名. 當然因為發音拗口而取外文名字的也不少, 我認識不少日本人都用的當地名字的.

3. 其實所謂取名字都是取的"昵稱 (nickname)", 或叫"首選名 (preferred name)". 這個不光是外來者會取, 本國人也是會給自己取的, 比方說正式名字叫Elizabeth (出生證明, 護照上之類), 這個名字可以簡化成Bessie, Beth, Betty, Eliza, Elli, Lise, Liz, Liza, Lizzie...等等, 這個昵稱就是由自己決定的. 很多人交往了很久都只知道對方昵稱, 而不知道正式名字是什麼的... 因為除了正式場合需要, 大部分情況下都很少用.


據我所知78年後,這個風氣有兩個可能的源頭,具體哪個更早不清楚。

1:涉外企業里員工為了晉陞討好外來管理者等,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字方便對方稱呼,以拉近距離。這個行動最開始體現的其實是中國人心思細膩的一面,跟崇洋媚外沒有直接關係。但後來則有點變味。

2:英語課教學中為了「虛擬語言環境「,老師」建議「每個同學起一個英文名。這也是什麼」Sam「」Peter「」Mike「另老外抓狂的原因。

我80後,自己經歷的是第二種。小學在深圳上的,那是中國較早在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的地區之一。我們大概到四年級的時候吧,老師就要求我們每人起一個英文名。我當時還分不清啥是名啥是姓,因為喜歡大鯊魚,就給自己起了個奧尼爾(還是翻字典附錄找的怎麼拼。)

後來上初中,明白了奧尼爾是姓。新老師繼續讓我們起英文名,我當時沉迷銀英,就起了個萊因哈特(Reinhardt,直到上大學我才知道這個名字怎麼讀)。

大學的時候繼續用萊因哈特,但美國外教(神學專業本科畢業)表示不會讀。這令我意外發現了這個東西的新用途——用來強迫具有一定程度白人至上主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傾向的外國人叫我的本名。

後來在美國讀研時,此法對美國本地人和中國人聚會都要求大家叫其英文名的中國人屢試不爽。但也常碰到歐洲來的同學輕易地讀出」亥恩哈特「的情況。我覺得我下一步要做的是找個捷克語或者別的用羅馬字母寫但比較難讀的語言的名字來迫使這些人叫我的本名。

有點跑題了。說說題主提到的日本人、俄羅斯人和三哥吧。

日語本身有拼音文字的性質,而且其音素基本包含於英語因素中。相比漢語名字,日語名字的西文拼寫更可能被英語母語者直接讀出。而目前漢語使用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戰後東德語言學家參與下制定的。這套方案在字母相同的前提下,更接近德語讀音,英語母語者難以輕易讀出。這是硬體。

其二是文化環境里,日本人對英文名+日本姓的認可程度,要低於中國人對英文名+中國姓的認可程度。我出生成長的環境里,人們對什麼瑪姬陳,薇拉王之類的名字一般是褒獎態度。而與我同齡的日本同學聽到什麼弗朗西斯福山,費爾南多本田(隨機取得巴西日裔名)之類的名字一般是」不爽但不會明確表示給你看「的態度。這還是來留美的,可以先驗地認為對西文名字認可程度高於平均水平。

俄羅斯人的話,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來拼寫俄羅斯文用的西里爾字母可以和拉丁字母相互自由轉寫,這代表著你可以毫無歧義地用拉丁字母來表示一個俄文名字。這不像一個Hua Li可以表示李華、黎樺或者里嫿,或者一個Yuki可以表示雪、優希或者由紀。

其二我認識的大部分留美俄國人都有英文名,而且是類似英文那種名-姓的英文全名。這和題主認為的完全相反。比如我的一個助教叫Eyno Rots,聖彼得堡(貌似)人士。這顯然不是一個俄文名字,而是他根據自己的俄文名字起的,方便英語母語者叫得名字。

另外一個俄語名字,與被稱呼者關係不同的人來稱呼,結尾處略有不同。這個不同雖然要給非俄語母語者來解釋,只花幾分鐘。但給每一個自己認識的人都解釋是非常費時且惱人的活。我猜測這也是我的俄國同學起英文名字的原因之一。

當然,與我同齡的俄國留美同學中也不乏對美國文化極端嚮往者。俄羅斯國內是否存在這樣的逆向民族主義我不清楚。

對於印度的語言我不太了解,我的印度同學用的名字是不是他們的本名我也不知道。但至少他們的全名不會像什麼Udit,Saikat這樣短。而這些是他們要求我們稱呼他們的名字。

部分同意得票最高的答案里」昵稱「的說法。但我認為像中文本名這樣簡潔高效,內涵豐富的名字,還是讓異族直接稱呼為好。畢竟有問題的是他們的舌頭,不是我們的名字。


-

韓國人。

-


我在加拿大生活了13年,見到的人裡面除了中國人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族裔熱衷於給自己起「英文名」。歐洲裔的人就不用說了,很多北歐的人也有那種很難讀的名字。同是亞洲人的中東人,印度人,日本人和韓國人都幾乎見不到起英文名的。反而中國人裡面不起英文名的非常少。


比如我的名字叫Zhihua 姓氏Xu
美國入境的時候,在中國人最多的舊金山海關官員都念成Mr. /zoo/。而名字根本就不敢念。
所以起了個傳統的英語名字叫Jeffery,和zhihua的音有點相像。
還有人有些有致命問題的拼音名字,為了避免尷尬,一定會用英文名字。比如:
據說我有個念統計的同學,他有個本科同學叫X詩婷(Shiting?!當然shitting是要雙寫tt的...但這樣讓人當初拼錯了的詞更搞笑)中文名字挺美的,拼音讓說英語的人看眼珠子要掉地上,滾到下水道里還能打轉。


有點兒逗的是,在華外企員工一個個都是英文名掛個姓,到了公司總部(比如美帝)卻反到常見拼音了


我跑到非英語國家點個餐,人家問你名字…後面還一大堆人排隊,為了不影響後面的人,我就直接報了英文名字,容易多了


俄羅斯人需要...外國名字么...
伊戈爾 雅羅斯拉夫 -北歐 瓦良格人的名字
維克多 歐根 -德國?法國?
連詩人普希金(這是姓不是名)的來源都是德國貴族(詳見編年史)
最具有鄉土氣息以及代號特徵的 伊萬...現在基本上沒有俄羅斯人叫這個名字了(就像現在中國人不會再給自己孩子取賤名說什麼好養了一樣)...
就不要說很多暴發戶給自己的孩子取名 John Jack Kate之類的了,這在俄羅斯也是很普遍的....


我在加拿大念書,高中里不少東歐人、黑人都給自己起英文名(國際學校)。感覺這個看個人吧,我一直在用中文名,也沒什麼問題。


跑個題,感覺在美國,台灣地區的人caishi真的愛英文名。大陸學生間都用中文名叫,但台灣的人互相間也用英文名。導致我認識的一幫台灣熟人,只知英文名,不知中文名。。。


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多韓國人都有中國姓和中國名喔!可能他們熱衷取外國名字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感覺「驚艷」的中國美食?
做道士是什麼樣的體驗?
玉究竟能養人嘛?
和氏璧、清明上河圖、蘭亭序、大方鼎、紅樓遺失的後半部,哪個最有價值?紅樓後半部是墊底的嗎?
如何評價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

TAG: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英文名 | 印度文化 | 俄羅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