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94年出現那麼多好電影?
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大話西遊,本能,獅子王,低俗小說,諜中諜,真實的謊言,等等等等,基本上現在熟知的大部分經典的電影很多來自於這一年,或 94-95 兩年間。為什麼呢?
1995年是世界電影100周年吧,很多導演想在95年拿獎。【來自網友發言】
無數電影天才在這一年誕生了他們偉大的作品:- 馬其頓的曼徹夫斯基《暴雨將至》
- 美國有羅伯特?澤梅基斯《阿甘正傳》
- 弗蘭克?達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贖》
- 昆汀?塔倫蒂諾《低俗小說》
- 羅傑?阿勒斯和 羅伯?明科夫《獅子王》
- 詹姆斯?卡梅隆《真實的謊言》
- 尼爾?喬丹《夜訪吸血鬼》
- 愛德華?茲威克《燃情歲月》
- 奧利佛-斯通《天生殺人狂》
- 斯蒂夫?威廉姆斯和金?凱瑞《變相怪傑》
- 歐洲有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紅》
- 呂克? ?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
- 邁克?紐威爾《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 邁克爾?雷德福的《郵差》
- 中國有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 張藝謀《活著》
- 李安《飲食男女》
- 爾東升《新不了情》
- 周星馳《國產零零漆》
- 成龍《醉拳Ⅱ》,
- 李連杰《精武英雄》
- 王家衛《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
- 李連杰的《精武英雄》
【參考】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11310.shtml
貼一篇剛剛整理的94年電影資料文吧,略長
A-Z | 1994電影的26個故事
熟悉紅酒的人一定知道1982年紅酒是最好的。
這是上個世紀紅酒釀造條件最好的一年,降雨和氣溫都非常適合葡萄種植,所以這一年份的葡萄酒就顯得非常珍貴。一瓶82年的Ch.Lafite Rothschild在市場上可以炒到近4萬一瓶,嘖嘖。
在電影行業,也有這樣高大上的一年。
有人誇張的說:「這一年,上帝想看電影了」;有人剖析了一下,說:「這一年是電影誕生100周年,很多電影人想在這一年出風頭」;也有人不屑地說:「這只是巧合」。
數據不會騙人。翻看IMDB上榜影片排名,前50名中這一年佔了4席,前20佔了3部。
無論之前還是之後,從來沒有一年可以上榜這麼多而且成功前排佔座。倘若這幾部電影放在其他年份,應該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但在這一年就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後砸下的許多遺憾。
比如我們在60期提到的阿甘與肖申克大戰,再比如鮮為人知但下面將會告訴你的金棕櫚大戰......
除了這些殿堂級作品,在世界每一個製造電影的角落,這一年都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它們歷經20年時光洗禮,仍然閃耀著偉大的光輝。
今天,就讓我們重返1994,從字母A-Z循跡,去探尋關於這一年的26個電影故事......
A | Action films
好萊塢動作電影
如果你的長輩中有人是影迷,翻翻他當年的珍藏碟片,一定找得到幾部90年代的好萊塢動作大片。
在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動作片迎來了黃金時期,產生無數超越時間的經典作品,也誕生了眾多大佬級動作英雄。其中1994年出品的兩部電影是其中的佼佼者,英氣逼人的基努里維斯在《生死時速》中橫空出世,主宰一輛永不減速的大巴讓人大呼過癮。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不僅在那個DVD流行的時代成為試機碟片,更作為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豪奪一億人民幣票房。
B | Brad Pitt
美男布拉德·皮特
如果說91年《末路狂花》時的皮特還是青澀小生,銀幕試水作甘當女權主義的踏腳石。那麼1994年主演《燃情歲月》後,布拉德·皮特一下子就成為好萊塢的新寵兒,清澈的藍眼睛,堅硬的腹肌和迷人的微笑,被《人物》雜誌評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性感的男人」。
在同年的《夜訪吸血鬼》,皮特再與湯姆克魯斯合作,兩大美男驚艷出場迷倒了一票女粉絲。
C | Colors
三色:紅與白
94年,當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紅色》之後,他便向外界宣布「不會再有下一部了」。從此,基耶斯洛夫斯基永遠退出了世界影壇。
基氏的退休並不是因為他厭倦了製作電影,而更像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的舊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他對自己這麼多年來的電影創作感到滿足,可以把電影放到一邊去了。息影之後的基氏準備去過一種「看看書,抽抽煙」的淡定生活。
兩年之後,56歲的基氏與世長辭。
藍白紅三部曲源自法國國旗,象徵自由、平等、博愛。《藍色》是一出非悲劇的悲劇,《白色》是一出非喜劇的戲劇,而《紅色》則是一部並不浪漫的浪漫電影。這三部電影非常形而上學,但決非空洞的理論——他們展示出的是活生生的世界。
D | Dead reborn
死者歸來
「如果我的時間到了,那我就該去了。」
李小龍之子李國豪說出上面這句話的時候,他正在電影《烏鴉》的拍攝現場,這是一部講述搖滾歌手埃里克被人殺害後在烏鴉的指引下化身神靈復活,歸來複仇的電影。幾個小時之後,他在拍攝途中被實彈擊中,時年28歲。
《烏鴉》就像一場詭異頹敗的祭奠,隔著喧囂和濕重的鎮痛,成為了一種永恆的紀念。正是李國豪的死亡,成就了《烏鴉》的不老傳說,給一種荒繆帶來了真實,給一種混亂帶來了沉寂。
這一年,搖滾圈發生了很多事情,讓我們悲傷,也讓我們瘋狂。
4月5日,科特·柯本在西雅圖開槍自殺,時年27歲。
12月17日,香港紅磡體育場,魔岩三傑唱出中國搖滾最有力量的吶喊。
E | England film
英國好電影
這一年,英國電影又活過來了,新銳導演佳作頻頻問世,日不落帝國已做好準備東山再起。
清新可口的英式愛情故事《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只是大篇章之前的小序曲。剛剛出道的丹尼·鮑爾才真正為英國電影買下一注大單,處女作《淺墳》之後他的天才就一發不可收拾,《猜火車》《驚變28天》《太陽浩劫》相繼問世,在14年之後憑藉《貧民窟百萬富翁》成功登頂奧斯卡。
F | Freedom
飛出肖申克的自由鳥
關於肖申克的溢美之詞不必再說,奧斯卡失意並沒有讓它失去多少光彩,但是沒有將最佳頒給肖申克卻讓奧斯卡的聲譽蒙受了重大損失。
上面的話用文藝青年的語調去說應該是這樣:「有些鳥兒註定是無法被困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耀眼了。」
與名譽相比,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自由與希望是更久遠和深刻的。放在今天,即使已經被反覆討論爛了八條平安大街,放映君依然認為像肖申克、楚門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供給我們的思考和撞擊是不朽的。
這樣經典的電影,有人要帶去他的孤島,有人要帶去他的墳墓,你呢?
G | Forrest Gump
阿甘快跑!
阿甘永遠與肖申克出現在一起,像同一天出生的孿生兄弟,也像超市裡捆綁在一起的洗髮水和沐浴露,20年來兩部電影在雙方影迷的口水大戰推動下從未遠離公眾的視線,它們互為宿敵,也互為宿體。
很難說阿甘比肖申克更優秀,但是有一點事實相當明確,阿甘所傳達的主題更和普通人的口味,愛、生命與智慧,這些正能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像阿甘一樣,永不回頭向前奔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湯姆漢克斯成為奧斯卡上第2位連冠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員,第一位是斯賓塞·屈塞,1938和1939年。
H | Hollywood Hong Kong
好萊塢與東方好萊塢
1994年是好萊塢影史奇蹟,無論是黑白時代、彩色時代的任何一年都比不上這一年。
既有火爆刺激的動作電影刷票房,又有阿甘肖申克等實力作品坐鎮,湯姆克魯斯,哈里森福特,梅爾吉普森等昔日巨星們繼續著演繹生涯的輝煌,基努里維斯,布拉德皮特,金凱瑞等未來巨星也在這一年崛起。
這一年上映的《艾德·伍德》是好萊塢的縮影,蒂姆伯頓+約翰尼德普組合在一起,還原了一個以拍爛片著名的好萊塢導演的奮鬥史。正是無數個像ED一樣的小導演,成就了1994年巔峰的好萊塢。
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電影,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高峰。
1994年,儘管武俠片盛極而衰,但是徐克在《梁祝》的凄美愛情故事中重新找到了寄託靈感的古代情結,另一邊王家衛用《東邪西毒》刷新了香港人對武俠電影的認識。
這一年,王晶與周星馳很忙,賭神系列仍在繼續,發哥、李連杰、成龍也都沒閑著,各自推出新片。另外兩部愛情片《新不了情》《金枝玉葉》呈現出香港電影的細膩柔情一面。
隨後,97香港回歸,徐克、吳宇森等大佬紛紛棄港,對於香港電影來說這是一個巨大且尖銳的命題。一直到今天,香港電影再也沒有回到曾經的高度。
I | Independent film
好萊塢與反好萊塢
戈達爾說過:「拍電影只需要一個女孩一把槍。」
在美國好萊塢大製片廠之外,有一群人正在模仿歐洲作者電影的拍攝方式,開始了最早的獨立電影。80年代是獨立電影的原始沼澤地,索德伯格、大衛林奇、科恩兄弟、賈木許等今天大師級導演都是從這裡蠕蠕爬出,掙紮上岸。
這批獨立電影人是60年代新好萊塢真正的繼承人,他們吸收了前輩「反好萊塢」的美學思想,摒棄好萊塢偏愛的奇觀、動作、特效,以更接近常人的方式,把精力更集中在劇本、角色和場面調度上。
然而他們一直生存在好萊塢的夾縫裡,他們只能拍好萊塢拍剩下的東西。直到1994年一部標誌性的電影誕生,打破了獨立電影的地下格局,讓新一代天才獨立影人被大眾熟知。
這部電影就是《低俗小說》,成本只有800萬美金,不僅在大片雲集的1995年奧斯卡中佔據一個提名,更奪得當年的戛納金棕櫚大獎。同年獨立電影還有凱文史密斯的《瘋狂店員》,賈木許的《離魂異客》,科恩兄弟的《影子大亨》,伍迪艾倫的《子彈橫飛百老匯》,這一份榜單絲毫不亞於奧斯卡獲獎的作品,每一部都透露著天才與誠意。
J | Jim Carrey
進擊的金·凱瑞
1994年之前,金凱瑞還是一個跑龍套的小角色。
然而這一年《神探飛機頭》一夜之間就讓觀眾們喜愛上了金·凱瑞誇張的喜劇風格。緊接著他主演了卡通式喜劇電影《變相怪傑》,在劇中飾演好好先生斯丹利,創下了首映周2300萬美元的票房記錄。同年,法雷利兄弟的「低智商搞笑」影片《阿獃與阿瓜》再一次取得巨大成功,僅首映周就取得了1600萬美元的票房佳績。
1994年中的3部喜劇大幅提高了金的知名度,從此確立了金·凱瑞在觀眾心目中的王牌喜劇明星的地位,他也成為拿到2000萬美元片酬的超級巨星之一。
K | Killer King
殺手與國王
這一年出產了兩部同樣講述殺手的作品,《天生殺人狂》和《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部充滿著暴力、實驗和制度的反叛,殺殺殺,把你帶入地獄。
另一部充滿溫情、愛意與正義的化身,殺殺殺,把你帶入天堂。
兩對亡命的情侶,一對出現在監獄和西部荒漠,一個出現在公寓和溫情都市,為我們上演了兩部觀感完全相反的殺手電筒影。
King | 獅子王
對放映君個人來說,這是史上最好迪斯尼動畫,沒有之一。從孩童時第一次看,到如今上映20年,每一次重看都會感動如初,該笑的地方還是會笑,該哭的地方也還是會哭,那句「hakuna matata!」仍然會脫口而出。或許我會一直看到40歲、70歲,陪著自己的兒子、孫子一起看,告訴他們「太陽所能照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國土。」
如果真的有一部帶到墳墓的電影的話,我會選The Lion King 。
L | Live
得獎雖易,上映不易,且活且珍惜
1993-1994年,先是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奪得戛納金棕櫚,隨後張藝謀憑藉《活著》再度提名,葛優獲得戛納影帝,中國電影來了一波小高潮,正式宣告第五代導演走上了峰頂。
縱使張藝謀拍出了最好的作品,在當時的電影體制下,也逃不過被禁的宿命。
M | Moon
乳房是女人身上的月亮
這是一部讓人感覺溫暖的電影,雖然其中不乏一些情色鏡頭,電影的主題反映男孩的戀母情結,以及男人對女人的乳房崇拜,這是一部讓你覺得色情但又不會動太多邪念的高格調電影,但從呈現角度來看,與同類型的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在二戰宏大背景下敘事相比,此片相對局限和單調。
電影出自西班牙導演比格斯·魯納之手,在此片之前還有《露露情史》、《火腿,火腿》等情色片。西班牙在歐洲也算得上電影大國,尤其是情色電影,更是誕生了像佩德羅·阿莫多瓦這樣的世界級大師。
N | NEW
台灣新新電影
1982年《光陰的故事》誕生宣告了台灣新電影浪潮開啟。12年後李安、蔡明亮分別推出了自己第三部、第二部作品,實現了對前輩侯孝賢、楊德昌影像的繼承與反叛。這年夏天,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特別籌備舉辦了「迎接新新電影」的系列活動,於是,「新新電影」成為了蔡明亮、李安等這批新導演的作品的代名詞。
1994年攝製的《飲食男女》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尾篇。經過前兩部的磨礪,李安將中國烹調藝術帶入家庭和情感的戲劇之中,原創劇本的功力在這部影片里達到了華語電影的頂點,為自己撬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O | Olive trees
橄欖樹下的情人
相傳戈達爾在戛納電影節看完《橄欖樹下的情人之後》,說出了那句著名地駭人聽聞的名言:「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於是,這句話就像伊朗國籍、戛納金棕櫚一樣成為人們談及阿巴斯時必須要提及的話語。
整部電影一如阿巴斯慣有風格,沒有用任何花哨的鏡頭變換、特技運用,只是樸素地用攝像機紀錄了這個故事而已,卻飽含深情,功力深厚。尤其是電影結尾的長鏡頭,之前青蛙與天鵝一樣遙遠的戀人像兩個黑色的斑點在橄欖樹叢中,越飄越近,最終走向重合的時候,那種漫長與細緻,讓人坐立不安又心懷美好。
P | Roman Polanski
波蘭斯基的不道德審判
放映君對波蘭斯基的敬意是從這部《不道德審判》開始的,後來再看過處女作《水中刀》驚人天人,然後到了新作《穿裘皮的維納斯》簡直淪陷成為波蘭斯基門下走狗。
同樣是封閉空間、2-3人的對手戲,卻產生著強大的戲劇張力,部部驚心堪稱教科書式電影。
《不道德審判》又名《死亡與處女》,講述一個女人在革命期間曾被審問者施暴,每次施暴都要播放舒伯特的《死亡與處女》,偶然間她察覺到一個跟施暴者很像的人,於是將其綁架進行復仇般的審問的故事。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與波蘭斯基那起臭名昭著的強姦案是否有關,但女主角的最初的憤怒與最終的釋然,以及施暴者最初的隱忍和最後的告白都和這一案件有幾分相似。
Q | Queen Adjani
皇后阿佳妮
如果說獅子王是94年的King,那麼這一年的Queen就是40歲的阿佳妮。
「她生著黑色的秀髮,光澤的皮膚,肉感的眼睛,長長的睫毛,紅潤的小嘴,雅緻的頸脖,柔軟豐滿的身軀,緊裹在高跟緞子鞋裡的一雙孩子的腳。法蘭西人為自己的國土上開放出如此艷麗的花朵而驕傲。」這是大仲馬筆下的瑪戈皇后,也是鏡頭裡的阿佳妮。
對於電影本身,我們不評價太多。因為女神阿佳妮是我們看《瑪戈皇后》的唯一理由。
電影中她忠於愛情卻又為命運捉弄,既放蕩又純真,或身著華服,或赤身裸體,她用絕美的容顏和妖嬈的身姿引誘著我們,又同時保持著那段致命的距離。她高貴的轉身而去,卻又給予我們充分的空間去妄想與憧憬。
R | Rain
暴雨將至
雨,來自大地,最終又會回到大地。
生命之輪迴就像電影一開始神父喃喃自語的那句話:「時間不逝,圓圈不圓。」
1994年的威尼斯金獅獎誕生了雙黃蛋,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與一部來自馬其頓的電影分享了這一殊榮,這部電影確實導演的處女作,有影評家稱之為「影史最偉大的處女作之一」。植根於馬其頓土壤的《暴雨將至》分為Word · Faces ·Pictures三個章節,征服威尼斯評委和眾多影評家的是電影獨特的韻律與結構,其講述三個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交錯的圓圈般的故事,一起由不同文化、宗教、民族的誤會造成的時代悲劇。
S | SUN
陽光燦爛或烈日灼人
太陽一直是藝術創作重大的母題之一。
1994年誕生了兩部以太陽為母題的重要作品,一個太陽獲得威尼斯金獅提名,一個太陽摘得戛納金棕櫚,然而這兩個太陽之於影像卻呈現出不同的溫度與性格。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關於殘酷青春的回憶,《烈日灼人》是關於政治隱喻的創痛。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講述文革時期軍區大院少年成長的電影。在太陽火辣辣的照射下,每一個少年都像鐵皮屋頂上的貓,焦躁妄為、無法安立,這是一個萬物生長、動物兇猛的時代,不可抑制的力量從身體里湧出,卻無處安放。
《烈日灼人》是一部反思斯大林專政和30年代大清洗的電影。在太陽魅惑般迷人的光芒下,在偉大領袖斯大林同志的巨幅畫像即將被豎立起來的一個周末,革命英雄科托夫一家被「平靜祥和」地清洗剷除掉了。
兩部作品都把我們毫無保留地置於太陽下,照耀、質問以及拷打我們的靈魂。
海子的一首詩歌適合來形容這兩部作品:
大嬸拉過兩位小堂弟
站在我面前
象兩截黑炭
日光其實很強
一種萬物生長的鞭子和血!
T | Top-gaossing Movie
最賣座的電影
那個時候好電影總會賣座的,而賣座的也一定是好電影。
1994年有兩部影片在北美票房超過3億:《阿甘正傳》3.29億,《獅子王》3.13億。兩部超級賣座電影同時熱映,在當時的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經過後面幾次重映,現在已經近7-8億美元,至今兩部電影的票房仍如同它們的IMDB排名一樣名列前茅。
當然這一年中國引進了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票房過了一億人民幣!!!要知道這可是1994年。直到1998年引進的《泰坦尼克號》與2010年的《阿凡達》再次破了國內影史票房紀錄,有趣的是這三部電影都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
U | Unreasonable joker
周星馳的無厘頭文化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這一年周星馳一鼓作氣拍了《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大聖娶親,《國產凌凌漆》、《九品芝麻官》、《破壞之王》等5部電影,經典橋段台詞層出不窮,以一股無厘頭之風席捲整個香港電影圈,一局奠定了無厘頭鼻祖的地位。
周星馳無厘頭電影塑造的形象幾乎包括了時下香港青年所有的特徵:自我陶醉、自我滿足、隨時隨地賣弄小聰明和調皮搗蛋,反對一切傳統的禮俗或規矩,對一切都不屑一顧,但這並不排除他們仍有善良機智的一面。這是工業文明下一種想像的自我。
V | Vampire
最驚艷的吸血鬼
《夜訪吸血鬼》是美國導演尼爾·喬丹改編自小說《吸血鬼編年史》的電影,布拉德·皮特飾演男一號吸血鬼路易,電影講述了心地善良的路易自從失去了妻女之後過著頹廢的生活,吸血鬼萊斯特將其變成了吸血鬼,路易變成吸血鬼後將小姑娘克勞迪婭變成了吸血鬼,萊斯特死後路易與克勞迪婭建立了半父女半情人的關係,而路易真正遇到另一半的時候,麻煩才剛剛開始,最後路易失去了克勞迪婭,在世界上像個孤魂野鬼一樣飄蕩了四個多世紀。
電影因為布拉德皮特、湯姆克魯斯、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主演,被譽為史上最驚艷的吸血鬼電影。
W | Wong
王家衛 王晶
1994年香港導演最出彩的「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作品多,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一個產量少,專拍個人化的全明星陣容的藝術電影,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位導演的電影風格迥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王家衛特立獨行的創作方式,和敏感細膩的影片,近乎詩意的影像,成為香港藝術電影的代表。1994年出品的《東邪西毒》和《重慶森林》都留著純正的王氏電影血液,那些經典的台詞對白成為日後無數文藝青年的心頭肉和口頭禪。
王晶被稱為爛片之王,每一部作品都足夠爛卻又足夠出名,從《賭神2》、《九品芝麻官》到《滿清十大酷刑》,這一年他依舊用自己的方式拍著大眾需要的電影。
X | X-Golden Palm
未知的金棕櫚
佳片雲集的1994年戛納電影節評選分外激烈,直到最後一刻誰能捧走金棕櫚還是未知數。
這一年的評審團主席是伊斯特伍德,副主席是凱瑟琳·德納芙。評委們閱片之後,每人說出三部最愛,石黑一雄解釋他為什麼喜歡《低俗小說》,阿根廷人Lalo Schifrin則說了他為什麼不喜歡。韓國導演申相玉話言簡意賅,來自俄羅斯的Aleksandr Kajdanovsky滔滔不絕,義大利導演Pupi Avati雄辯無雙。副主席德納芙在談論個人喜好的時候卻吞吞吐吐,她擔心賽後討論過程泄密會對她帶來不利。伊斯特伍德很直爽,他覺得反正每個人都無法說服彼此,那就直接投票吧。
伊斯特伍德把有望獲獎的片名、人名寫在紙板上,然後根據討論劃掉沒戲的。每當伊斯特伍德想劃掉什麼人的時候,那個人的支持者都很不樂意,以至於這個程序沒法進行,於是大家同意用書面形式投票。
金棕櫚的候選者有三部,先進行預選,《活著》得了8票,《低俗小說》5票,《烈日灼人》5票。
第二輪,《低俗小說》4票,其他兩部3票。
第三輪只取簡單多數,《低俗小說》5票,《烈日灼人》3票,《活著》2票。
評委大吵一架,特別是自己的支持者沒能獲勝,有些人很不爽,但伊斯特伍德很高興,因為他支持的電影贏了。
就這樣,《低俗小說》奪得了當年的金棕櫚獎。
(以上轉載自虹膜電影雜誌,略有改動)
Y | Young
年輕的一代
第五代登峰造極,第六代剛剛萌芽,這是1994年。
從張元的《媽媽》開始,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第六代導演開始破土而生,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學習歐洲作者電影手法,將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
王小帥處女作品《冬春的日子》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導演自己籌錢拍攝,並完全脫離了中國電影的發行與放映體系。
管虎的《頭髮亂了》由高旗作曲,將搖滾樂作為影片強烈的影象符號。而《冬春的日子》的作曲是94紅磡何勇的鍵盤手梁和平製作。以及後來的張元《北京雜種》路學長《長大成人》 張揚《昨天》,這一代年輕電影人的吶喊與表達都與搖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Z | Zipcode
郵差與聶魯達
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美麗的義大利小島,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以及一個豐滿性感地讓人想侵犯的女主角,你想到了哪部電影?
NO,這是拍攝於1994年的奧斯卡提名電影——《郵差》。
詩歌不屬於寫作的人,應該給那些最需要的人。這部電影為人們喜歡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講述詩人聶魯達與一個郵差的友誼。
僅在這部電影拍攝完畢的12小時後,飾演馬里奧的義大利演員Massimo Troisi就因心臟病發作,英年早逝。
最後用電影中的詩歌結束這場1994A-Z電影之旅。
第一,Cala di Sotto的海浪聲,小聲的;
第二,海浪聲,大聲的;
第三,懸崖上的風;
第四,穿過灌木林的風;
第五,我爸爸憂愁的漁網;
第六,聖母教堂的神父敲響哀傷的鐘聲;
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
第八,Pablito的心跳聲
……
問題不成立。
1994年是電影大年,這種說法盛行於中文互聯網上,其實是一種以訛傳訛的假象。
這一年確實集中了一些現象。比如《阿甘正傳》、《低俗小說》、《肖申克的救贖》這幾個大眾歡迎程度高的片子競爭同一年的奧斯卡,成為一段所謂「佳話」,再加上當時剛好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尾聲,大陸第五代在國際電影節上經營多年,也正好到了收穫大獎的階段,於是就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一年特別牛逼,出了很多好電影。但事實上任何一年都能湊出一個不遜色於該年的片單。
不論是以imdb或其他評分網站的影迷/專家投票結果,或是更加嚴格的電影史眼光來看,1994年都比不上1917、1924/25、1927/28、1939、1941、1960、 1967、1975等等在歷史上作出過更大貢獻的年份。
1994年,在美學觀念的突破、工藝技術的革新、產業格局的轉折、優秀電影的數量……任何一個方面,都是電影史上相對平凡的一年。1994年的世界電影都特牛逼,不服來辯!
有些時候非常珍貴的藝術精品會在一段時間內呈井噴似的大量出現,你很難解釋其中的原因,但不能不承認有些時候一個普通的年份因此而具備了經典的重量。
對全世界影迷來說,我們不能不記得1994年。
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此超一流的影片,如此大規模的出現在世界各地呢?
盧米埃爾兄弟的著名短片《火車進站》
一種說法是,從「現代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和電影放映機到1994年剛好是世界電影百歲誕辰,所以這一年所有電影人都卯足了勁為這個誕辰獻上大禮。
另一種說法是,那一年,電影特效還沒有想現在這樣大行其道,導演們更側重講故事的手藝,從而誕生了這樣一批雅俗共賞,被全世界觀眾所喜愛的佳片。
無論是哪種原因,對影迷而言,這一年無疑是一生都難得一遇的「饕餮盛宴」。
Imdb top250當中,1994年出品的片子有6部,當然這與Imdb成立於1990年有些關係;豆瓣top250當中,則有12部之多。
其中《肖申克的救贖》更是至今雄踞網友投票排行榜的排名影史第一。
這一年,不管是正在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引領者的好萊塢,還是文藝殿堂的歐洲電影,亦或是禁片最多的中國電影,都推出了一批日後名垂影史的大師與經典之作。
現在,所有人扶好坐穩,有小孩的請抱緊小孩,老人孕婦不要隨意走動,
我們立馬穿越回1994年去切身感受一下大片的洗禮。
美國篇
90年代初期的世界影壇,
好萊塢奉行高度娛樂化和商業化大片的概念正在全球掀起了商業大片的浪潮,
已經一步步成為世界電影文化中心的好萊塢電影在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但是環顧一周,最為影迷津津樂道的還是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被無數人引為經典的電影都在這一年的奧斯卡狹路相逢。
這一年奧斯卡的入圍名單里的電影包含:《獅子王》、《燃情歲月》、《夜訪吸血鬼》、《生死時速》、《飲食男女》、《暴雨將至》、《烈日灼人》、《真實的謊言》、《變相怪傑》。
最后角逐的影片是《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獲得最佳影片的是《阿甘正傳》。
另外,這屆奧斯卡也是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屆,也是歷史上誕生最大冤案的一屆,入圍七項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贖》顆粒無收。
這要是放在近兩年被屢稱為「小年」的奧斯卡,估計根本沒有《月光男孩》、《海邊的曼徹斯特》和《愛樂之城》什麼事了。
所以,直至今日這屆的最佳影片該頒給誰都還被影迷們激烈討論。
《阿甘正傳》
當然,《阿甘正傳》最後能夠成為票房和口碑雙贏也是因為在那個時期的美國人需要阿甘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他的成長和奮鬥經歷一度成為「美國夢」的代名詞,不僅當年在美國引起轟動,同樣也贏得了學院派評委們的認可。
而且這部影片重新肯定了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了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正是因為此,它才能深的美國民心。
另外,阿甘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也貢獻了神一般的演技。
他把阿甘從歷史的投影變為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阿甘是一個佔據著成年人軀體的油桶、一個聖賢級的傻子、一個超越真實的普通人、一個代表著民族個性的小人物。
在電影中,阿甘母親說的那句台詞,後來也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回是哪種。)
《肖申克的救贖》
提及《阿甘正傳》就不得不說《肖申克的救贖》
這部影片對人性的探討和對希望的歌頌被無數人銘記,關於這部影片有一句很經典的評價:
「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影。」
由蒂姆·羅賓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這部電影1994年9月多倫多電影節首映並於9月23日北美正式公映,上映之初只獲得了1800萬美元票房,甚至不足以收回成本。
後來影片榮獲七項奧斯卡提名,就這樣此後票房也只增長了區區1000萬美元,但是依舊沒有扭轉它巨虧的命運,因為投資達到了2500美元。
後來《肖申克的救贖》在音像市場和電視屏幕取得巨大成功,贏得了大批觀眾,至今已成為「家庭影院」歷史上的著名案例。
1999年4月,《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關於「肖申克」熱潮的評論文章,此時影片在IMDb「TOP250」投票中躍升至第一位,它的排名一直到如今都是第一。
這也是第一次由影迷評選出的影史佳作,從這部電影開始,電影好壞與否的標準再也不只是專業影評人與電影節評委才可以決定的了。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直到這兩年,美國的電視台還在沒完沒了重播,僅去年一年影片在TNT台放映時長就有151小時(大約重播60次)。
而《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電視台的價值就如同中國每年暑假都會放的《西遊記》一樣。
在國內,得益於互聯網和音像製品、盜版受益最大的便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當年上映時口碑和票房雙雙失利。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這部電影在網上被奉為星爺最經典的電影,沒有之一。
同時,也讓朱茵有了一個可以讓她一輩子都有飯吃的角色——紫霞仙子。
《低俗小說》
1994年,剛過而立之年從錄像店員轉型成功的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在憑藉著處女作《落水狗》在影壇展露頭角之後,隨即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長片《低俗小說》,然後成了他最經典的作品。
這部電影也是風格確立的開始,那就是「叨逼足控配樂叼」。
在敘事結構上,昆汀也一如他此前的一貫作風,沒有採用常見的時間順序結構,而是用了一種循環中嵌套倒敘多線並進的精巧結構來將整個故事娓娓道來。
在影片中圍繞著洛杉磯黑幫,拳擊手,神秘手提箱,意外走火及旅店搶劫等事件而展開的不同故事被同時交待,且隨著影片的進行而相互交匯,
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黑色幽默片所慣用的程式化的一些其他因素如對經典的致敬及其他影射,引用等。
本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整體風格,這一點在片中大量對話及獨白戲份中便可體現。
大量意味深長的台詞推動著整個劇情和人物的發展,展現出片中人物幽默及哲學思辨的內在屬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替導演道出了心中所思。
說到這裡是不是發現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就是這種敘述模式,
沒錯,寧浩就是昆汀的骨灰級粉絲。
《獅子王》
一代人好萊塢動畫大片的啟蒙之作,其《哈姆雷特》式的劇情設定區別於一般美國動畫,顯得無比厚重大氣。
全球9.87億的動畫票房紀錄直到2010年才被《玩具總動員3》所破,保持了長達16年之久。
以至於17年後明顯圈錢的3D版在北美上映時依舊可以獲得票房冠軍,足見影響力之大。
歐洲篇
在1994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波蘭電影大師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是當之無愧的抗鼎之作。
作為《藍白紅》三部曲的完結篇,紅色象徵著博愛,電影用詩畫一般的電影語言探討了人性這個永恆的主題,《紅色》沉澱著大師全部生命的經歷、體驗和思考。
當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紅色》之後,他便向外界宣布「不會再有下一部了」。
從此,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永遠退出了世界影壇。
《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向以浪漫文藝著稱的法國電影屆居然出現了一部師法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殺手悲歌」,
娜塔莉波特曼在《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表演最具靈性,而殺手萊昂與孤女瑪蒂爾達之間那若有似無的感情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內心。
導演呂克·貝松用一段殺手的自我救贖的故事,將溫情注入在暴力元素當中。
雖是套用好萊塢的類型片敘事風格,卻從頭到尾都充滿了法國影片的細節魅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的確成為導演呂克·貝松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平衡把握的最好的作品。
華語篇
這一年,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國終於開放了電影市場。
這一年的年尾,中影公司在更高層級的首肯下,與美國片商完成了經年持久的談判,開啟了「進口分賬大片」模式,好萊塢主流電影製片廠的影片,自1949年之後,時隔45年重返中國大陸。
雖然有了好萊塢大片的引進,但是這一年華語電影人們尚且沒有陷入對票房的盲目追逐當中,真正的好電影還是要憑藉著過硬的素質和導演講故事的手藝而令觀眾走進影院支持。
在第五代導演中混跡的姜文交出了自己導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兇猛》。
姜文憑藉這部處女作技驚四座,享譽國內外,成為公認的天才級導演。
而憑此片成為威尼斯最年輕影帝的夏雨,演技幾乎被榨乾,此後再無醒目的表演,被恥笑為華語影壇最沒出息的國際影帝。
換個角度看,這也不能怪夏雨,當你的起點是珠穆朗瑪峰的時候,要想再進一步只能是登天了,不是有句俗話說:「這事兒比登天還難。」
他只要維持自己的水準就對得起觀眾了,比如《尋龍訣》里的大金牙一角,足以秒殺陳坤和黃渤的演技。
《活著》
公認的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當年戛納如果不是評委會主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點小偏心把最佳影片給了自己國家的《低俗小說》,華語電影的第二座金棕櫚必將屬於《活著》,評審團大獎+戛納影帝的雙獎安慰就是最好的證明。
張藝謀在2個小時里用鏡頭表現原著中幾十年的更迭,絲毫不遜於原著對人性和人生的探索,體現出了一位大師級導演的功力。
因被疑涉及政治問題始終未被獲准在國內公映,但這不妨礙《活著》成為最經典的中國電影之一。
《重慶森林》
王家衛有一次讓他的演員翻譯 I love you,有的演員翻譯成我愛你。
墨鏡王說,怎麼可以講這樣的話,
應該是「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了,也很久未試過這麼接近一個人了,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我知道不久我就會下車。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
這便是《重慶森林》,一個鳳梨罐頭的故事。
《重慶森林》其實拖稿王的報復之作,因為東邪西毒一時拍不完嚴重跳水,除了劉鎮偉拉原班人馬拍了《東成西就》外,王家衛需要再拍一部作品來完成於製片公司的合同,於是就誕生了《重慶森林》。
最可怕的是《重慶森林》是他很快就拍完的作品,影片上映後很多大導演都對他表達了敬仰之情。
昆汀:「這部電影竟然讓我哭了,不是因為這部片多麼傷感,我一向可是把悲劇當笑話看得人。我哭的原因是因為這部電影怎麼這麼好,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電影。」
索菲亞?科波拉看完之後,直接給王家衛寫了封信,告訴他感謝他讓自己看到了這麼好的電影。
另外,或許王家衛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年後,周星馳用他的《大話西遊》把《重慶森林》里經典的一萬年的台詞進行了惡搞。
《九品芝麻官》
星爺的作品不用過多介紹。
這一年,他還有《國產凌凌漆》和《破壞之王》推出。
《飲食男女》
華人導演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
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李安用父女這種中國社會裡的傳統家庭關係來探討中國社會當中的隱性倫理問題,藉由片中無處不在的中國美食,觀眾嗅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現代中國人社會的另類解釋。
不說別的,就單單電影開篇的做飯鏡頭就足以讓國內所有的美食紀錄片和電影電視相形見絀。
《旋風小子》
這是暴露年齡的一部電影,兒時百看不厭,由林志穎演唱的片尾曲《心雲》現在聽起來也滿是對本片的美好回憶。
當年台灣電影被黑道控制,老大吳敦在朱延平拍完《旋風小子》後非常喜歡這兩個活寶,
收他倆為義子,自此釋小龍和郝邵文有了一個大靠山,繼而同年拍攝了《新烏龍院》。
而影片里美若天使的「安妮」徐若瑄就沒這麼幸運了,這一年在本片(處女作)之後,接著就下海演了人生第一部三級片《終極獵殺》,
第二年接演了《赤裸天使》→《新烏龍院》→《魔鬼天使》→《新烏龍院2》,一部無限制級喜劇片+一部三級片,很奇怪的拍片順序。
影片中平凡的「珍珠」徐濠縈如今嫁給了陳奕迅,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
電影一半是商品,一半是藝術品。
一件商品是有系統性方法和手段讓它暢銷的,但成為藝術品,要的除了天分,還需要「匠人精神」,真不是貼拿幾張臉上去,就一定能名垂千史的。
1994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上帝最想看電影的一年。
原來我也這麼認為,後來發現是自己電影看的太少了
1994年三大電影很重要,主要是從電影的角度去闡釋了每個人在上天給予不同條件下該何去何從。
《肖申克的救贖》沒幹壞事上天還收拾你,是因為上天想你自己拯救自己。《低俗小說》干盡壞事上天還不收拾你,是因為上天想你自己拯救自己。
《阿甘正傳》沒好條件別覺得是上天要收拾你了,是因為上天想你自己拯救自己。
宏觀來說,1999年是迄今最後一個世界電影大年,全世界在那一年,最後一次迴光返照般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影片,比如我最心愛的《黑客帝國》。
我也很高興那時我已經進入電影學院,也算切身經歷第一時間看到了一些影片。
之後十幾年,再也沒有那種感覺。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問:
為什麼會出現法國新浪潮?
為什麼會出現新好萊塢?
為什麼會出現日本新浪潮?
為什麼會出現香港新浪潮?
為什麼會出現台灣新浪潮?
而且上面這些新浪潮不都是一次,一個國家歷史上電影有過多次新浪潮,也就是地域性優秀影片爆發的問題。
中國電影:
三十年代
十七年電影
八十年代
都是創作高峰
但94年,其實在我看來還真算不上,只是第五代最後一次無力的掙扎,當然也算是這代導演最後的輝煌,只是諷刺的是,當時在他們眼中,他們以為那是開始。。。
中國電影,過去十年,談不上什麼新浪潮。。。
舊的秩序徹底打破,新的尚未建立,就是一個亂世,偶爾有個梟雄出現,群雄並起都談不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1994電影黃金年,這不過是媒體或社交網路炒作起來給還沒入門的大眾灌輸的一個偽概念。至於說1994是最偉大的電影年,更是無稽之談。那些所謂的偉大電影,比如說很多人心中最偉大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能排進影史前200名,那就算是影史廢了(拿200名這個數字出來還是太高估它了)。這不過是一部比較好看的雞湯片而已,它被推上那樣的高度只是因為普通人容易接受,沒有什麼門檻。
事實是,如果你關注電影藝術的話,每年都有很多非常好的電影,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罷了,每年的差距都不太大。只要媒體或者社交網路想炒作,任意一年都可以被炒作為所謂的「最偉大的電影年」、「電影奇蹟年」。
比如:1960年
《精疲力盡》新浪潮發端之作呢!革新影史啊!!
《驚魂記》另一個名字是《精神病患者》,永恆經典呀!影響無限深遠啊!!
《處女泉》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神作呀!
《甜蜜的生活》大師費里尼的神作呀!
《奇遇》大師安東尼奧尼最好的作品呀!
《夜與霧》大師阿倫雷乃的傑作呀!
《桃色公寓》大師比利懷爾德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啊!
《洞》簡直是電影史關於逃獄的最偉大的影片呢!!(是不是和某部片子的評論有點像)
《小蝌蚪找媽媽》童年經典,國產動畫片的巔峰之一啊!
《大鬧天空》童年經典,國產動畫片的巔峰沒有之一啊!領先國外動畫好幾年呢!!………
呀,好片太多,數都數不過來,1960年簡直是電影奇蹟年,好偉大!!
………
有人說,不對,那個時候正是新浪潮時期,舊的大師還沒死,新的大師又來了,沒有代表性。那好,再舉個例子,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思潮的,沒有什麼影響力大的電影運動的。。。
2000年
《角鬥士》史詩經典!
《偷搶拐騙》蓋里奇經典!
《荒島餘生》最好的野外生存電影之一!!
《毒品網路》最好的販毒電影之一!!
《缺席的人》最好的犯罪劇情片之一!
《漂流浴室》永恆經典!!
《夢之安魂曲》最好的青春片之一!最好的吸毒題材電影之一!!
《記憶碎片》諾蘭大神的神作!引發非線性敘事的風潮。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永恆經典!一生必看!!無數少男的性啟蒙之作!!
《花樣年華》永恆經典!!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卧虎藏龍》永恆經典!!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鬼子來了》永恆經典!!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一一》永恆經典!!最好的華語片可能沒有之一!!!
…………
同理,除少數年份外,幾乎可以把任意一年都吹成電影奇蹟年,只要敢吹!!
總之,所謂的1994年的概念,同網上吹上天了的什麼「燒腦電影排行榜」、「人生(男人)必看電影100部」沒啥區別。
當然,也不是說這種包裝和宣傳就是壞的。畢竟,一些路人正是因為這些榜單成為了入門級影迷的,對營造迷影文化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要以為這些榜單上的就是最好的電影了,很多可能連最好的那一level都達不到。要想成為深度影迷,前面還有無數的大坑等著你去跳。你會不斷地發現新世界,因為,好電影的數量可能永遠都超出你的想像。
不參與評論,就問題本身,給1994增加一個砝碼《這個殺手不太冷 》也是 94 年的!
幾天前,在微信公共帳號上(xiaolai-xuexi)寫了一篇《1994 年,究竟是個怎樣的年代?》,其中提到:
很多人都提到過這個話題,但沒有人能解釋究竟 1994 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而竟然導致那一年是全球電影的黃金年代。
這兩天在寫理財系列的長文過程中,順手做了一些 Research,大抵上有了個較為靠譜的猜想。
1993 年發生了件大事兒。這事兒跟今天世界頂級風投機構 A16Z (http://a16z.com)的老大 Marc Andreessen 有關係,那時候他還沒禿頂,也沒有蓄上鬍鬚。
他參與的瀏覽器 Mosaic 於 1993 年 2 月份發布 Unix 版本,當年 8 月份發布 Windows 和 Mac 版本。Mosaic 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後來 Marc Andreessen 離開 NCSA,創建了 Netscape,16個月後,於 1995 年 8 月 9 日成功上市。16 個月就上市,即便在今天看也是瘋狂無比的。隨後,Netscape 於 1999 年被 AOL 以 10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在此之前,Netscape 開源了源代碼,後來完全重寫,成了今天我們還有很多人使用的瀏覽器 Firefox 的起源。
在此之前,矽谷確實是「硅」谷,就是個晶元生產基地,在此之後,矽谷與硅的關係越來越少,20 年之後的今天,甚至乾脆沒啥關係了。
Mosiac 的出現,是個 Tipping Point。在此之前,計算機和互聯網也是某種意義上在蓬勃發展(1991 年就開始了),但 Mosiac 的出現相當於點爆信息時代。
Suddenly, the whole web community was riding a delicious wave of success together. To pioneers around the world, the late-night dreams of lonely years suddenly seemed not just possible but likely; whether your personal vision of cyber-utopia was an infinitely linked library, or a world brain, or a global marketplace.
突然之間,整個網路社區站在了成功的風頭浪尖。對全世界的先鋒們來說,孤獨多年的深夜夢想不僅可能,還更可能實現,不管你對電子烏托邦是怎麼看的,你以為它連接了所有圖書館也好,你認為它是世界大腦也行,你認定它是國際市場也罷。
Happy 25th Birthday to the World Wide Web!
在互聯網上想找到 1993 年甚至之前的資料,難度還是挺大的:因為在大部分領域裡互聯網不記得那之前的事情,但猜想已經比較清楚:
1994 年的電影鼎盛,很可能是互聯網剛剛開始發揮神奇作用的結果。
在 Youtube 上,我找到了這麼一段視頻:
朱莉在1994年提起互聯網視頻
這是安吉麗娜朱莉,時間是 1994 年,她被 The Insider 的記者採訪,問她知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朱莉很興奮,說:
「You can get on this Internet and talk to people all over the place… It』s amazing.」
「你可以上這個互聯網,跟各地的人說話…… 太神奇了。」
在 1993 年之前,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雖然很多人已經擁有了「個人計算機」。下面這段視頻是 CBC 在 1993 年對「互聯網」這個新詞的報道:
The Internet 1993視頻
好萊塢在跟緊潮流方面向來不含糊。導演們、編劇們、演員們,無一不在時時刻刻尋找發覺潮流的走向。沒多久,安吉麗娜就參演了一部電影,名字叫《黑客》——假期翻來看看,復古劇的既視感。
hackers視頻
互聯網流入民間,帶來的影響以及瞬間的爆發,肯定遠遠比上一次類似的事件範圍更廣、影響更大 —— 上一次是活字印刷引爆了文藝復興。
大面積、大範圍的連接,意味著很多事情都會被突破,一個不太引人注目卻實際上很重要的現象是,
那些過去顯得離奇的事情,現在看起來不那麼離奇了。
你知道嗎?人群中有大約 18% 到 35% 的人一見到陽光或燈光就鼻腔發癢,容易打噴嚏。公元前 350 年,亞里士多德就描述過這個現象,他推測可能是陽光的熱量提高了鼻腔里的溫度所以引發噴嚏;十七世紀時,博覽群書的培根認為亞里士多德是錯的,他認為正確的解釋應該可能是陽光刺激了眼睛,眼睛流淚,淚水從鼻淚管流到鼻腔里,鼻腔受到刺激,這才開始打噴嚏。
這事兒一直不被重視,因為這反正也不是個重要的健康問題;但後來為什麼開始重視了呢?兩個原因:飛行員若是有強光噴嚏反應很危險;突擊隊員要是有強光噴嚏反應就很容易暴露自己而造成意外傷害……所以,美軍陸軍士兵的眼鏡,不僅僅是為了防沙塵暴的。
再比如,人群當中差不多至少有 1% 的人群對性愛是全無感知和興趣的。1994 年(注意這個年份)在英國有過一個大面積的調查(更詳細的論述,有興趣請翻閱今天同時轉發的文章:《你信嗎?真的有人不愛做愛》):
接受調查的 18,876 名英國居民中有 1% 表示他們無法從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
這樣的冷知識,只有在互聯網普及之後,才變得沒那麼冷。
這對一向追求「出奇制勝」的電影工業來講,一方面是個巨大的機會,另外一方面確實巨大的挑戰。
說它是機會,因為導演和編劇們現在不再是憋在屋子裡自己構想自己創作了,他們一樣憋在屋子裡,卻可以與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溝通,他們經常用各種匿名泡各式各樣的社區,以便發現新的視角。
1994 年的好電影不僅多,而且腦洞大開的電影也格外地多,《低俗小說》、《阿甘正傳》、《天生殺人狂》、《變相怪傑》等等,都是可以讓觀眾當場獲得過量多巴胺分泌的故事。
說它是挑戰,理由也很簡單,僅靠自我的聰明才智閉門造車再也不那麼靈光了。這從另外一個現象中可窺端倪,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
《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一個分水嶺。《阿甘正傳》是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在此之前,歷年的奧斯卡最佳片,基本上都是票房前五,最損前十的「全民電影」(比如《辛德勒名單》、《雨人》、《沉默的羔羊》等等)。1994 年之後,至今 20 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票房很難再進入前十,甚至前二十都進不去。2014 年的《為奴 12 年》票房排名為 62;2013 年的《逃離德黑蘭》票房排名 22;這還算不錯的呢,2012 年的《藝術家》票房排名只有 71…… 20 年裡只有兩次「例外」,1997 年的《泰坦尼克號》和 2002 年的《指環王》—— 可 1:9 的比例不得不令我們懷疑奧斯卡是不是「失手」了…… 從這個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贖》是「精英選擇引領大眾時代」的終結者。
嗯,好奇了好多年的事兒對我來說,算是告一段落了。
並沒有不尊敬這些藝術大師的意思,容許我抖個機靈吧:或許是為了紀念一個在1994年出生的叫喬多的屌絲吧。
因為你電影看的少
不可否認,1994年的確出品了數量驚人的經典電影,但是有好多其他年份也是佳作頻出。
比如說1999年《 搏擊俱樂部》《 黑客帝國》 《 綠里奇蹟 》《 第六感》《星球大戰》《美國麗人》 《天才瑞普利》《機器管家》《喜劇之王》《暗戰》《槍火》《美國派》《南方公園電影版》......(不好意思,有兩個亂入啦)
還比如說1975年《飛躍瘋人院》《大白鯊》《巴里·林登》《巨蟒與聖杯》《熱天午後》《德爾蘇·烏扎拉》《納什維爾》《佐羅》......
還有一年1962。誕生了《阿拉伯的勞倫斯》《殺死一隻知更鳥》《滿洲候選人》《泯滅天使》《祖與占》《堤》《最長的一天》《隨心所欲》《伊萬的童年》《龍頭之死》《洛麗塔》《諾博士》(不好看,但畢竟是007第一部)《紅樓夢》(越劇電影)......我關注這一年的電影,也是因為家裡有老人非常喜歡這部越劇電影,號稱是中國之最(放映場次最多、拷貝製作最多、觀看人數最多),不知道是否真實。
這麼多人關注1994年感覺或多或少還是受到豆瓣和IMDb的影響,並且1990年之後的電影資源相對多一些,這些經典大家基本上都看過,早期的資源很少。
另外,分享一下其他的專業排行榜,像AFI百大(1998版和2007版),《電影手冊》百大,BBC百大,《視與聽》百大,《時代》百大。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是隨機的,都有一定的概率。你規定好條件了去找結果,結果就成了特例。比如網上那篇給個子不高的人勵志段子,什麼鄧小平拿破崙等人都是矮子,卻是偉人。如果你再去統計一下個子高的,其實也有相當多的人。
94年還可以吧,以下幾部還算不錯(從別人那裡Copy並過濾了一下,回頭我頂一下你的答案,咱們算兩清,行么?)
羅伯特?澤梅基斯《阿甘正傳》
弗蘭克?達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贖》
昆汀?塔倫蒂諾《低俗小說》
奧利佛-斯通《天生殺人狂》
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紅》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相比99年,還是差了點
《黑客帝國》 雖然黑客沒啥文藝片的范兒,但我控制不住自己對它的喜愛
《American Beauty》 很強大,不知道為什麼被翻譯為美國麗人,連我這種人大買四級證的都看不下去了
《All About My Mother》 奧斯卡很少把獎給對人,這次算是例外吧,大概也是因為頭年的評選太不靠譜
《第六感鬼眼》沒有搏擊會的話,他的結局堪稱偉大
《搏擊會》 這個就不用說了,在大衛芬奇的作品中都算NB的
還有這個殺手不太冷
談到94年的電影大爆發,居然清單裡面沒有法國伊莎貝爾.阿佳妮的《瑪戈王后》,深表驚詫。
我覺得這個年份包括後面答案提到的99年屬於八零後開始有電影記憶的年代,所以有一種情感,裡面有很多電影融合了我們的青春或少年記憶,而且不是說只在中國,有次跟老外聊天我忘了蝦子的單詞英語怎麼說,我就說Forrest gump ,他就明白了,還學劇中黑人的大舌頭說了一遍。
客觀上也許也有原因,我不覺得這些都是巧合或者只是我們眼界窄,但是具體的客觀原因為何,我也說不準。我猜測,那個年代幾個牛逼的導演演員或者編劇製作之類的人物處於創作的壯年,後來到了這個世紀,他們漸漸開始沒那麼高產或者有創作活力了,所以電影的黃金年代都是間歇出現的。
不過我也很奇怪,這個世紀的這麼十幾年似乎還沒有出現過這種黃金年代,這些年也不乏好電影,可是總是顯得那麼鶴立雞群那麼稀稀拉拉孤孤單單。
因為上帝想看電影了
那年我出生哎
推薦閱讀:
※貓眼電影iOS APP左上角的數字圖標有什麼含義?
※好萊塢「兩千萬俱樂部」中都有哪些演員?
※《鬥牛》對於中國電影史而言 意味著什麼?
※演員接了特別不想演的角色是一種什麼體驗?
※如何評價電影《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