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怎麼做好獨立服裝設計品牌?
看你的定位吧,如果想走親民路線的,就學習很多淘寶上的獨立品牌吧,隨意門,上面說的裂帛,theFrontRow等等,設計一個顯得大牌,一方面肯定不能太貴,服裝片要拍好,當然還有一些營銷手段,包裝等。產品要跟得上大家的審美,足夠好看。
如果是高端一點的,像Helen Lee,吉承或是上官喆這種,那就是需要好的學歷好的姿態,設計也絕對要一絲不苟,有自己的風格,用料考究,大牌范兒。
自己成立工作室創立品牌肯定很辛苦,砸錢做衣服,要有人買了才能盈利。
像Uma Wang、邱昊等有一些國際上已經很出名的設計師是國外學成後已經被很多國家的買手賞識,設計進入了很多高檔精品店了。
而中國本土的話,也有一些新近的本土設計的買手店、代理機構,如onebyone、棟樑、薄荷糯米蔥等等。可以跟他們搞好關係,也會是自己設計的推銷渠道之一。
另外就是努力跟時尚媒體打交道,人脈絕對很重要,跟牛人風雲人物混熟,一條微博一篇文章都可能讓很多很多人了解自己。大多數人未必對中國設計全部很了解很感興趣,看到時尚雜誌不斷推銷你,經常看到你經常被稱為本土設計力量之類,就會把你當做珍寶一樣供著,衣櫃里也要有那麼一兩件你的衣服顯示自己對本土時尚的了解和追求。
實力好,設計好絕對會受到權威人士們的認可,至於一般消費者的銷量問題,宣傳和營銷絕對是少不了的。
覺得回答還不錯,想收藏了,就順便點個贊同唄~很好的問題!
我想先說明下,獨立設計師,與做LV, CHANEL這樣的品牌,是屬於兩個定位。兩者並不屬於對立面,也不能說做成LV, CHANEL這樣的設計師,就一定比獨立設計師幸福感強,雖然肯定有錢得多。有的時候也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就好像有的人只想做獨立電影,不想做主流的。設計師也一樣。因為做到大規模,個人付出也很多,而且很多時候也會失去個人自由。希望下面這篇關於《中國服裝設計師的前世今生》能給些許答案。
隨著中國熱的升溫,在服裝圈的中國設計師也受到更多世界各地媒體的追捧。 擁有個人品牌本就是許多服裝設計師的夢想。早期由於創業門檻太高所以大多數設計師選擇了為商業品牌公司做設計,或者就乾脆放棄了設計師夢想。
而如今電子商務特別是淘寶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創業門檻;在融資方面,八零、九零後的父母更願意讓自己的獨子或獨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對子女的創業慾望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提供了資金支持;隨著金融體系與政策的發展,國內的專業投資渠道也日趨成熟,而近幾年日益受到追捧的眾籌模式,都使得資金籌措不再像以前那樣遙不可及。
另外,近幾年就業市場的艱難,
也客觀上逼著更多的年輕學子走上創業之路,而國家為了緩解畢業生就業困境,更願意鼓勵畢業生創業,並為此提供了諸多創業優惠條件。在諸多原因的帶動下,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創立自己個人品牌幾乎成為一種潮流,
而這些設計新秀也成為當下流行的「獨立設計師」的主流隊伍。
中國設計師上官喆的作品。 圖片來自於其官網。
在了解究竟什麼是獨立設計師之前,首先應當了解何為設計師品牌。特別是隨著設計師品牌的火熱,自稱為「設計師品牌」的越來越多。
在學術界及實踐中,
比較廣泛的認知為設計師品牌更講究以創意為主導設計策略,與之相對的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導設計策略的商業品牌。毫無疑問這並不意味著設計師品牌一定沒有商業性,
商業品牌就沒有創意。
只是哪一方更佔主導地位的問題。對於設計師品牌而言,主創設計師角色在企業佔有戰略地位作用,而對於商業品牌而言,設計師更多地服從於市場需求。在商業規模方面,設計師品牌因為更講究設計的獨特性,消費群體的受眾性相對商業品牌比較小眾,因此其商業規模也就無法與商業品牌相比。以時尚圈兩個大佬級集團公司為例,收購了諸多設計師品牌的法國奢侈品集團公司LVMH及快時尚之鼻祖西班牙的INDITEX集團——ZARA的母公司為例,LVMH近百年歷史,旗下時尚類品牌約15個,根據其2014年財務報告,時尚類產品線年銷售收入約為174億歐元(其另外的產業包括酒類與地產不包括在內);而INDITEX旗下8個品牌,40餘年歷史,其2014年銷售收入為181億歐元。雖然兩者年收入規模相差不大,
但是LVMH旗下時尚類品牌幾乎是INDITEX的兩倍,而且歷史更加悠久,因此可以推算出其單品牌收入遠低於INDITEX。然而,即使非專業設計師可能也可以將LVMH旗下品牌的主創設計師如數家珍地一一道來,但是少有人會關注ZARA背後的設計師是誰,因為它是典型的以複製時尚,而非創造時尚為其設計策略的品牌公司。
中國設計師UMA WANG作品。 圖片來自其官網。
從實踐來看,主創設計師的設計創意風格與商業規模有一定的矛盾性。 當設計師品牌成長到一定規模,如何繼續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與此同時堅守個人設計理念與風格是每個設計師品牌必須面臨的挑戰。
因為業績成長就意味著需要擴大消費受眾群體,
擴大消費受眾群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考量更廣泛的消費者的品味與穿著習性。
當受眾群體很小時,
設計師個人風格比較容易找到類似風格的群體;但當受眾群體需要不斷擴大時,個人風格就可能影響受眾群體規模,此時,設計師就需要重新找到個人風格與商業規模之見的平衡點,而且很有可能是必須更加傾向於市場接受度而非個人設計風格表達。
對於獨立設計師的概念,學界並無統一或者明確的定義。但比較約定俗成的理解是設計師為自己的品牌做設計,對品牌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其投資可以來自於設計師本人,也可以來自於合伙人。
通常以工作室形式進行,無論是商業規模還是人員規模都屬於微小型,通常就只有數人而已。商業模式即可零售亦可是批發、代理,也可以為其他企業提供設計服務。
雖然獨立設計師的誕生看似是近幾年的事情,但若以以上概念上來定義獨立設計師,中國80年代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設計師。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獨立設計師逐漸銷聲匿跡,退出設計圈,一些則已經發展為上億規模的設計師品牌。
國內改革開放後不久,80年代初就有不少服裝設計師嘗試設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
比如早期北京的馬羚,上海的葉紅,
廣東的劉洋。 這些設計師即建立自己的品牌直接在商場開店,也為客人提供定製服務。
不過對於這批最早的創業先鋒,
絕大多數的商業成果都如浮雲般短暫。這也是為什麼新生代設計師幾乎不了解中國八十至九十年代也曾經有自己的設計師。原因即複雜也簡單,「生不逢時」是最直接、最簡單的答案。
彼時無論是整體的商業系統,包括市場分銷體系、品牌建設、市場傳媒,
還是消費者的習性、能力與品味,
都未達到足以消費設計師品牌的能力。
而設計師本人也完全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大無畏地探索著市場,幾乎沒有任何前人經驗的借鑒。在對於設計的理解方面,無論是概念還是眼界,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比較閉塞與單調。當時設計師創業的另一挑戰在於,由於對商業體系理解的欠缺,將品牌成功與否的所有壓力都置於主創設計師一人,
忽略了成就一個成功的品牌需要的是專業團隊的配合,即使設計師再出色,沒有營銷、傳媒、零售等專業團隊的支持,設計師是無法單人成就一個出色的品牌的。
中國設計師劉洋1990年的設計作品。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 中國已經開始有先鋒式的獨立設計師。 只是時過境遷, 現在許多青年人並不了解這段歷史。
服裝設計師最幸運的年代起於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最關鍵的因素是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真正發展的開始。 目前幾個在商業上已經發展到上億規模的最早同樣以工作室形式誕生的設計師品牌,比如例外,天意,素然與吉芬,均誕生於這個時期。
這恰恰再次印證,設計的本質脫離不了商業。良好的商業環境是所有品牌成功的優先條件。當然,相對於80年代就創業的設計師,這個我稱之為「第二代」設計師的一代,無論是對設計的感悟能力,還是對市場發展趨勢的把握,均在商海中被歷練得更加成熟。消費者的品味也逐步脫離了原先單一、隨波逐流的習性,體現「個性」開始形成主流。這一切,都為第二代獨立設計師成長為品牌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而相比於前期的設計師,如今中國的獨立設計師即面臨更多機遇,也面臨更多挑戰。
張卉山的中山裝作品。 圖片來自其官網。
在機遇方面,毫無疑問對於國內設計師最大的機遇便是「中國」二字。 特別是在媒體關注方面。 無論是行業媒體、消費者媒體或者是學術界,都隨著「中國熱」的升溫而對中國設計師關注更多。
在行業媒體方面,
國際著名的行業時裝媒體WWD在2013年邀請洪晃做了一系列的關於中國設計的專題報道;Vogue中國版在2005年登陸中國時率先報道了數位新銳設計師(雖然為什麼選擇這幾位設計師的邏輯遭到質疑),就總體而言,無論是海內外時裝雜誌都給予中國青年服裝設計師更多的關注與報道;
學術界對中國服裝設計師的關注更是前所未有。
最新的學術出版作品來自於Gemma A. Williams所採訪的40餘位中國新銳設計師,這些設計師目前幾乎都處於獨立設計師狀態。
此前我本人2009年通過英國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時尚:與服裝設計師對話》,是第一次以英文向海外讀者系統介紹中國服裝設計師的書作。本書分別在2011與2013年通過香港大學出版社及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海外華語版及內地簡體中文版。
此書能夠在海外上市並且再出中文版,很大程度應當歸功于海內外讀者對中國服裝設計師的好奇與期盼。而四大時裝周,自2006年謝峰首次代表中國內地設計師登陸巴黎時裝周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有中國設計師身影的出現。
在教育方面,國際一線設計院校倫敦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與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錄取的中國留學生年增比例也開始逐步超過原來以日本、韓國為主的留學生比例。
這一切都表明,中國服裝設計師在國際舞台正變得越來越活躍。
然而,「中國」二字是把雙刃劍。設計師們需要體會到,目前對國內設計師的關注大多僅局限於媒體——毫無疑問這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10年前幾乎很難找到關注中國設計師的海外媒體。但是正如前所述,設計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來支持,否則獨立設計師只是一個虛名或者一片浮雲。如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才是真正的王道。海內外媒體可能因為設計師來自「中國」而給予不同尋常的關注,但是有錢的買家絕對不會僅僅因為「中國」二字而捨得掏腰包。如何將媒體關注轉化為有效的購買行為,是目前已經在媒體上獲得認可的獨立設計師需要面對的實質性問題。也因此,我反對一些媒體對新生設計師虛浮誇張的吹捧。對於這些新秀,我個人一向建議千萬不要被這些媒體的宣傳所迷惑。太多的年輕設計師曾經因為媒體的追捧而自以為自己真得離大師不遠。
然而現實商業的殘酷性又常常將他們折磨的痛苦不堪。腳踏實地,忠心服務好自己的消費者才是王道。特別是現時時裝零售業在全球範圍內表現總體都很低迷。即使是一向財大氣粗的奢侈品牌,無論是在新店拓展還是人員招聘方面都更加謹慎。
這些負面表現目前在規模較小的獨立設計師層面尚反應不出來。待這些小眾設計師品牌成長到一定規模,這些挑戰都會逐一顯現。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設計師只能是設計師,而不能成就一個設計師品牌。而現在許多國內青年設計師過於急功近利也讓商業市場更加混亂,其表現之一就是在設計上依然以模仿抄襲為主。
就連設計風格、畫冊拍攝風格都及其相近:設計上一律的都有些「例外」風——素色調,
結構上不對稱,寬鬆形態;
拍攝畫冊時一律都是東方的一種靜態與含蓄美感,模特面無表情也沒有任何錶現力, 取景要麼一面白牆要麼東方庭院,整體很安靜很素雅。期初看,還讓人有驚喜,但一旦看到所有的風格都是如此,就令人生厭。
就連給品牌取名字也都帶著有一股「哲學風」。最早期「例外」與「天意」應當說開了這種「哲學風」。在此前國內諸多品牌喜歡取「洋」名。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人知道這個「洋」文究竟是什麼文和什麼意思。對於「例外」和「天意」,取這樣的名字在當時既是一種創新,同時也非常符合其東方品牌氣質。
然而,近幾年這種取名潮流開始有泛濫的趨勢,幾乎新誕生的品牌,除了用設計師自己的名字取名外,幾乎都採取了這一東方哲學似的取名策略。
雖然從技術層面而言,設計上確實有時很難鑒定「抄襲」與「靈感借鑒」之間的區別,而且大品牌之間的抄襲案例也常有見,
但是過度的群體性抄襲只會讓消費市場更加混亂,讓設計師之間進入惡性的價格競爭,對任何設計師及其事業發展都沒有益處。
獨立設計師TAORAY WANG在紐約時裝周作品。 圖片來自其官網。
相對於前期設計師的發展,如今的獨立設計師發展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則是開始創業之際便可以立足於一個國際舞台。
在此前期的設計師,幾乎全部專註於國內市場的發展。其發展邏輯也幾乎是先立足國內,再拓展國際市場。
以當時的商業環境來說,這個選擇是非常符合自然規律的。
而如今的商業環境已今非昔比。
首先互聯網完全縮小了世界的距離,
讓世界進入一個真正地球村的階段,物流的發達,資本流動的便利性,文化差異的縮小,使得拓展全球版圖都不像從前那樣遙不可及。而如今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國際主流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佔領中國市場,本就意味著佔領了部分國際市場。而國際市場以買手店(SPECIALTY STORES)為主流的成熟分銷體系,使得當今中國設計師可以一開始就可立足於國際市場的拓展。
這並非說,獨立設計師必須成長為有一定規模的設計師品牌才有希望。 其實獨立設計師有兩個選擇,一類是永遠只做個小眾的獨立設計師。堅守個人風格,
在商業上只求可持續發展,不求做大賺多。
這類設計師雖然不一定具備傳統意義上的成功的商業規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成為不了出色的設計師。
比如2010年去世的Alexander McQueen, 其實在商業上不算很成功,但是其個人在設計歷史上卻是毫無疑問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McQueen不被Gucci(如今的Kering)集團收購,而是安心做個獨立設計師,他很可能不會早逝。許多獨立設計師期盼著專業資本的投入,認為只要有錢,再加上個人設計才華,一定可以成功。事實上,許多品牌的失敗也恰恰是專業投資人的介入。
專業投資人的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利益最大化,其投資目標很簡單——「盈利」。
一旦專業資本介入,
設計師就必然會在個人設計風格與商業資本中搖擺不定。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因此,在邀請投資人介入時,設計師應當界定清楚自己未來的定位。
對於獨立設計師而言,
或許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設計師品牌是大多數人夢想,只是在此過程中,設計師本人需要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昂貴的。夢想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設計師應當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麼,又需要為之付出什麼代價。
一旦清晰了自己的目標,設計師應當做的就是「堅守」。
冷芸,獨立時尚撰稿人及商業顧問。其撰稿媒體包括《周末畫報》,搜狐時尚,及《BoF時裝商業評論》。2013-14年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訪問學者;美國政府富布萊特獎金(Fulbright Scholarship)獲得者;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時裝營銷管理碩士。曾就職於耐克、百麗及利豐集團。所從事的工作包括零售、銷售、運營、產品開發、商品管理、市場拓展及總經理等職務。 主要著作《中國時尚:對話中國服裝設計師》,《時裝買手實用手冊》。冷芸也在康泰納仕時尚培訓中心及唯品會授課。
冷芸也為企業及個體創業者提供諮詢與培訓。如果你在服裝界創業、或者你的企業在買手、商品管理、零售運營方面有任何問題,歡迎私信聯絡。請務必自我介紹,本人不答覆任何沒有自我介紹,上來就直接要答案的私信。
申明:本人不做義務諮詢與培訓。伸手黨者請勿聯繫。
微信平台:冷芸
http://weixin.qq.com/r/1kN4YO3ELLBTrakD9xb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中國做獨立服裝設計品牌一般都會被小眾化,很難像LV和gucci這種形成一種文化品牌。
在中國做就要做好被小眾化的準備,這些小眾目標人群一定要明確,最好能對口碑形成影響力
營銷渠道在初創階段要針對目標人群進行針對性營銷,並且保證營銷質量,這時候要重視質量不要數量。
從開始就要建立品牌文化,這種文化開始要對目標人群進行灌輸,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影響力。
當作為小眾品牌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了,這時候可以追求高端路線,也可以追求銷量路線,就看品牌如何來做了。
乾貨 | 深度剖析設計師品牌創立初期的5大癥結及對策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來形容初創期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是再恰當不過的。隨著獨立品牌加速大量湧現,令設計師們頭疼的問題和肩負的壓力也是更加的凸顯和激化。T座小編特此歸納整理了品牌創立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基本的應對策略以供參考。
癥結一:產品水準不穩定,客戶群忠誠度難以鞏固。
作為一個獨立的服裝品牌,紮實的產品質量是長盛不衰的首要前提,是鞏固客戶忠誠度和保障分銷商利益的基本要義,這仰仗於品牌團隊實力、資源質量以及設計風格的整體實力。
▼
對策:
1.穩定、高效的團隊組建。
獨立設計師品牌也許是以工作室的形式來存在,但在品牌最初創立的幾年裡,按照企業架構進行管理框架的組建,具備採購、生產、銷售、公關、庫管和人事、財務等職能,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形成穩定高效的運行體制,是將品牌發展帶入穩定軌道的重要條件。
2.充分、可靠的面輔料及加工資源。
設計師獲得理想的面輔料供給,才能將創意完整的表達出來。從國內尋找質優價廉的資源比較困難,從國外訂購,成本很高,周期又長。況且高品質的面料商往往看重設計師的實力和信譽,經驗匱乏的獨立設計師與他們展開合作尚需時間,而中低檔面料商又有起定標準,獨立設計師的訂貨量通常不高。生產加工方面,設計師品牌並非大批量生產,找到價格適中,同時滿足設計師的個性品質需求的加工廠並不容易。與面料商、生產商在合作初期遇到的困難需要通過持續的溝通磨合和信譽的積累來一點點獲取。
3.獨特、鮮明的品牌風格。
品牌風格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積澱的,許多獨立設計師的作品往往還是能看到其他品牌的影子,自身的風格尚未形成和凸顯。除了注重原創和設計感,風格定位也是要基於市場的,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小眾」定位並不代表丟棄了商業化的需要,因為所有品牌都是商業社會的參與者,優勝劣汰是一種生存規則。
癥結二:渠道整合、宣傳推廣不到位,再好的設計也被埋沒。
健全高效的市場推廣渠道是品牌初創期的有力號角,更是不可或缺的持續助推力,否則再好的設計不是不被市場接納,就是根本未被知曉。
▼
對策:
1.加入集結、宣傳與銷售功能多位一體的電商平台。
電商平台不僅大肆搶佔了線下市場,更是健全了市場功能,京東、噹噹、淘品牌等異軍突起,選擇將設計師品牌集結起來,利用專業化運營手段和大數據技術支持,開展預售、承擔庫存風險等扶持業務,為獨立設計師提供品牌宣傳和營銷等市場化助力,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的購買選擇。更有諸如薄荷糯米蔥等專門的設計師集成平台,為獨立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解決其營運成本與庫存等難題。
2.進駐可指導、參與的買手店、流動攤位。
買手店的渠道特質,有利於小眾品牌的市場推廣,而中國市場上林林總總的買手店,運營尚且不夠專業,需要設計師對貨品上架、銷售狀況、產品培訓及時跟進,畢竟買手店也是有門檻的,產品市場反應不佳,供貨不及時,都會影響雙方的合作。而短租攤位是提供給有網上店鋪的獨立設計師進行短期線下推廣展示所用,為的就是招攬人氣,擴大品牌影響。
3.注重品牌創意與廣告思維。
一個獨立設計品牌的成立,其名稱、LOGO、每一季的概念定位的闡釋都對品牌有著至關重要又微妙的影響。除了依靠獨特的設計本身,如何將諸如品牌故事、廣告推廣創意進一步融入產品價值,並通過多渠道持續進行品牌宣傳,以「傾訴」品牌,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是很多獨立設計師倍受束縛之處。
癥結三:不顧成本價格控制,稚嫩的品牌勢必走向惶恐與掙扎。
一方面,初創期的品牌面臨成熟品牌的強勢競爭,自身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前期投資回報慢,資金周轉率低,產品市場接受度還不高,庫存壓力也相應增加。另一方面,往往習慣將客戶群著眼於高消費群體,產品定價頗高,品質卻與成熟品牌尚有差距,自然導致競爭力不足。
▼
對策:
1.爭取參與第三方「救助」平台,注重協調庫存流轉。
設計師集成平台已不鮮見,為新興獨立設計品牌提供的便利也更加多樣化。與平台合作的同時,品牌自身也應當注意庫存的及時流轉,也有利於維護與平台較好的合作關係和口碑。
2.消費能力佳的白領階層是初創品牌應當重點考慮的客戶群。
產品定價是與品牌客戶群消費能力相關的,多數新設計師品牌的定價著眼於名媛階層,但畢竟該消費層體量小,且本身產品品質較國際大牌或成熟設計品牌並不具備競爭力。反而針對於對穿著與場合有一定要求、又有較好消費力的白領階層的定價水平,更適合初創設計品牌的運作節奏。
癥結四:設計師維權意識薄弱,我國知識產權體系不健全、監管不完善。
從獨立設計師吉承向某電商發出關於其翅膀衛衣被盜版的維權信,到FAKE NATOO品牌創始人張娜針對其《漫.行》系列中一款印花圖案被某服裝品牌抄襲而發布的維權宣言,獨立設計師作品屢遭侵權的現象甚囂塵上,然而維權道路卻是走的異常艱難。仿冒品的層出不窮對於獨立設計師的商譽損害是相當嚴重的,初創階段的獨立設計師更是經不起這般折騰。
▼
對策:
1.摒棄僥倖和惰性心理,為自己的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
市場再大,也不要心存不被侵權的僥倖心理。維權之路再難,也不要棄之不顧。事情一旦發生了,你才能意識到對初創品牌的打擊和損失遠大於成熟品牌。請以專業的眼光和態度行事,為設計做好著作權登記,證明自己的權力優先性,以防盜版後無法分辨設計圖最先出自哪一方而帶來更大的麻煩。
2.與面料商和印花廠簽訂保密協議,從源頭避免設計被泄露。
根據中國知識產權法,有關服裝的抄襲可通過面料和花型來鑒定,而款式、版型是不能進行界定的,所以與面料商、印花廠簽訂保密協議,亦是保護產權的有效手段。
3.維權道路上有待更多原創設計師的加入。
正如設計師吉承所言,之所以選擇發聲,不圖有所得,而是希望通過自己表達一種態度:是時候重視起知識產權了!堅持維權呼聲和態度的原創設計師越多,這道路定會越走越寬!
癥結五:輕視了創業,頂不住歷煉,多少前人不知所終。
選擇畢業便即刻擁有自己品牌的設計學子不斷增多,獨立設計師年輕化是普遍現象,也許他們具備前衛、獨到的眼光,自信、堅定的態度,但年輕也意味著不夠成熟和缺乏經驗,面對單打獨鬥的困難、壓力和寂寞,有多少能繼續挺進,實現所想?
▼
對策:
1.培養自己的創業素養。
創業素養包括對市場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思維活躍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
2.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
獨立設計師郭培曾說:「覺得有困難,是因為還沒有高度。就像做一頓飯對一位中年主婦來講肯定不是難事,但對於一個15歲的小姑娘就未必了。」由單純到成熟,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
▼
既然選擇了所愛,便以平常心面對挫折,以進取心迎接未知,付諸行動並篤定的堅持下去,夢想就在悄悄的靠近你。
T座互動:
在你創建品牌的過程中,現在遇到了哪些問題?
or 過去遇到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請關注公眾號「T座」,直接留言。
後期我們會對問題一一解答,並和大家分享的經驗一起匯總成文發送給大家。
http://weixin.qq.com/r/SkhfRx3Eu0DErVkk9x1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做獨立服裝品牌,還是做「好」獨立服裝品牌。差一個字,差距還是很大的。前者是方法,後者是態度。怎樣做好獨立服裝品牌?我想應該是塑造態度的過程。
1 產品層面,不斷地開發產品,拓展思路,塑造服裝品牌形象。
2 團隊管理,設計師、版師、合作廠商(面料廠商、製作加工工廠、五金件合作廠、印刷廠商)管理、渠道拓展與銷售、公關媒介各類型人員的組織與管理。
3 外聯管理,包括媒體宣傳、名人上身、活動曝光、渠道建設(線上線下)等。
4 未來規劃,是大批量生產做貨,還是精品路線開放副線,還是融資做大品牌,還是被更大集團收購?都是可能性。
說點體外話:
什麼是獨立服裝品牌,由於個人理解不同,造成了在回答中有很多各類型品牌的出現。
獨立服裝品牌應該是自主設計,自主生產,自主銷售的小微型服裝品牌。
自主設計,不排除借鑒;自主生產,也需要工廠代工;自主銷售,也藉助渠道。說是「小微型」,是說全年銷售額在5千萬以下。(5千萬,對於服裝業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基礎的數額,對於服裝業運作而言真的是小微。)
比如獨立設計師品牌,以上提到了上官喆、HELEN LEE、邱昊、UMA WANG,從設計到售價都不是大眾人群的可以普遍接受的。利用價格,可以區別喜歡此類品牌的潛在消費者和消費者,當然價格的形成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不做討論。
比如北上廣都有的街頭/青春潮流品牌,比如廣州的TEENTEAM、北京的肚臍眼、廈門的ANB、上海的塔卡沙,有設計感的產品,有明確的接受人群,價格稍高於普通流行品牌,銷售能力有限,算是「自身能力不足」形成了小眾的感覺。
最好先去掉前面的「獨立設計品牌」,想下如何做服裝。產品才是品牌的核心,產品來定位品牌。
我自己就正在學,而且我最近採訪了一個設計師 她一90後小姑娘,告訴我可以的 你要不看看我的採訪?
Jill Chiu ,是我今年認識的一個90後女設計師。我從她店裡已經買了兩件作品,過程非常順暢,小女孩的工作態度真的很專業、很嚴謹。
因為她工作室距離我太遠,每次都是我自己提供尺寸,她幫我做,除了我特別滿意的一條連衣裙之外,還和她訂製了一條半身裙,從裙子的貼金能看出真的姑娘真是下了足夠的功夫!
Q:你大概什麼時候有了想做一個服裝設計師的這個夢想?是因為自己喜歡好看的衣服還是別的原因?
A:小學(還是人家有出息,我上小學的時候唯一的想法就是下課了和隔壁班的小男孩去玩),以前是沒有明確的服裝設計師這個概念,只是我的夢想從來都寫「成為一個做衣服的人」,至於一開始的原因是記不清楚了,只記住女人們穿上新衣時的滿臉笑容,這個幸福感讓我一直很深刻,所以我想做衣服,這是讓人開心的職業。Q: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用了多長時間?有沒有打退堂鼓的時候?最困難的是什麼?怎麼扛過來的?A:一年時間吧,其實沒有明確說要成立工作室,只是一直為顧客設計,繼而就開始了。沒有想退的時候,因為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暫時沒有比這個更喜歡的事。最困難的是設計以外的瑣事吧,比較麻煩,最主要就是一件件事情解決,要相信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用點耐心就扛過來。
Q:你覺得任何一個女孩子都可能成為一個服裝設計師嗎?比如我這種小白?(偷笑A:可以的(感覺我家的縫紉機終於可以重出江湖了),只要你夠喜歡。如果覺得不可能,只是你自己還不夠了解,畢竟喜歡服裝和喜歡設計服裝是截然不同的事。Q:20歲的女孩、30歲的女人、40歲的女人在買衣服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嗎?或者買衣服的時候重點挑什麼?
A:我覺得是無論什麼年齡的女性,買衣服時都要記著「你是誰」,穿著是最簡單的自我介紹(比如我老公李敏鎬,穿什麼再介紹自己很帥!),這是最重要的,穿衣最終取悅的是自己。
Q:今年夏天,在你家買了幾條裙子,覺得你連衣裙都很有意思,能說說靈感嗎?
A:我的顧客主要是白領和海歸,我希望我的設計可以給他們帶來一點樂趣,所以我的靈感大部分來源於藝術家的繪畫和他們的思想,其中包括顏色、手法、比例等。
Q:冬天到了,能告訴我你們覺得冬天你最喜歡的單品是什麼嗎?或者冬天怎麼挑選大衣?
A:最喜歡的單品是大衣,大衣於我而言,最重要是的版型,其次是材質,大家可以多留意自己的身材,多試穿各種廓形的大衣,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Q:推薦一下你自己最拿手的一件今年的設計作品。靈感來自哪裡?
A:今年大衣的靈感來源於『LIGHT FUR』,『LIGHT』的解釋很多,今年大衣最主要就是圍繞這個『LIGHT』。只要是推出的作品都是自己滿意的,所以不能偏心說哪件最滿意。獨立服裝設計品牌?!
首先,有錢 撐下去,撐下去。
第二,做好設計。
最三,進行時尚圈捧臭腳社交活動。
隨後,時尚圈一旦有你這個設計師名字,好的口碑,那就成一個好品牌了。
不過還是要有錢,撐下去。
時裝里好設計好品牌死了的不少,尤其是在中國。
獨立服裝設計品牌這個說法不是很理解?什麼是獨立?
不抄襲? 成衣的設計不抄襲的基本沒有,偶爾的創新是否能叫獨立,又能有幾個做到像Maxmara那樣就是大衣的始祖?
還是所有的設計來源於單個設計師?這個更誇張,最偉大的設計師走到最後都是工作室、企業的模式,自己哪裡還會有設計,都去跑各種趴各種關係了。
或許更應該說中國的設計師品牌應該怎麼走?
現在這種環境完全是扼殺 設計師的 在中國基本很難
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如一個好的買手和好的打板師來的靠譜
各個品牌各個做法
走渠道的、走推廣的、走砸錢的、走抄襲設計的、走山寨的 都有成功的
中國獨立設計品牌若要走上正軌....不求一年要出幾個系列的產品,但每年時裝發布會至少要兩季....在這些還未做好之前就暫別高級定製吧...獨立品牌對設計師的要求就很高,靈感並不是每天都可以閃現的....醍醐灌頂的聰慧並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所以沒有深厚功底 ....你千萬別「玩」獨立設計....或者你只是玩 ....而並不是創立品牌....
要極具另類、特色、非常明顯的「與眾不同」的印記標籤才行。不然是沒辦法讓人記住的,而不能讓人記住的設計師,是沒辦法獨立存活的。
首先定位要準確,細分市場以後選擇與自己設計風格適宜的。
其次就是你的後端資源,也就是工廠一定要找好。
最後就是營銷的問題了。可以與時尚雜誌合作,建立個人網站等,做網路推廣現在是相對物美價廉的。
首先不要上升到品牌這個比較重的層面。
「品牌」在現在的互聯網社會來看,個人覺得更多的是「口碑」的傳播,特別是服裝品牌。被購買者「曬」成功了,就完成了一次傳播。「曬」的點在哪裡?這個是你要做品牌,出系列設計的時候要想好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獨立」。獨立是什麼意思?獨立就是區別於現市場的大眾消費趨勢,而滿足了獨特個性又適合消費的特性。說白了,獨立就是滿足了大眾消費人群里「小私心」的消費,因為他們總想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標榜。獨立就在這個時候,誕生了。
做好獨立,就要做到與眾不同又適合消費。
與眾不同好做,都是設計師,相信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這點不難。
但更要注意的是適合消費。
首先就要注意定價。要想好,你的目標消費群體是誰?購買能力如何?自己是否賺錢?我看過太多現在的獨立品牌,要麼定價太低,雖然說親民價,在和TB貨在廝殺,雖然能憑藉著自己的設計美感,殺出一片天,但最後利潤太低,品牌最後運營不下去,不得不關門大吉。當然,也有定價絕對的高冷婊,逼近成功的二線奢侈品價位,最後也是無法與成熟的市場競爭,直接倒閉。雨後春筍,最後也無法長成參天竹林。
所以說,價格是你殺入這個市場的關鍵。最直觀的參考就是手機行業,蘋果,華為、小米、魅族、VIVO、OPPO等,全部都是跟在蘋果後面殺入,才有了今天的一片天,支持的人還是一片片的,雖然蘋果有萬般的好,但粉絲還是相當擁護其它品牌的啊。
其次,是穿著場合。這個系列的衣服,是否能存在於各種場合中,而不是獨自在家欣賞。這裡就是關係到設計「過不過」的問題,天馬行空的想法終究還果回到現實的生活,與各種場合的結合,這樣才能有一定的銷量,支持你每一季的創新。一步一個腳印
一個字:錢
兩個字:砸錢
三個字:狂砸錢
懂了不
會手繪草圖和作圖軟體,然後熟悉面料,安排下去生產就行了。
幾年前或許可以,幾年後的今天,付出的努力,要以幾年的平方來計算。
獨立服裝品牌是好的產品策劃,營銷策劃、生產策劃、人資源策劃、資金策劃的完美結合及執行到位,再加上人文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沉澱出來的服裝品牌。
第一步,直接拿韓國版來抄。第二步,怕人家說你抄,就加點小裝飾或者減一點。第三步,起個洋名字,好了,這就是你的品牌
推薦閱讀:
※如何利用電影的推廣,宣傳自身/相關品牌?
※adidas basketball為何毫無進取心?
※品牌故事除了品牌歷史之外,還可以講些什麼?
※怎樣看待迪卡儂這類外資品牌搶佔中國運動用品市場,國產運動品牌的前景怎樣?
※實木地板哪幾個品牌的性價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