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你現在還看雜誌或者報紙嗎?如果有,經常閱讀的雜誌或報紙有哪些?

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化,你現在還看雜誌或者報紙嗎?如果有,經常閱讀的雜誌或報紙有哪些?能推薦一下嗎?


基本不再看報紙了。偶爾買《周末畫報》。雜誌普遍營養不足,稿子的稿費味道很濃。


值得看的報刊其實很多。

報紙

  • NYT
  • FT
  • WSJ
  • 人民日報
  • 南方周末
  • 第一財經日報
  • 21世紀經濟報道
  • 環球時報英文版
  • 若干本地報紙

雜誌

  • HBR
  • the Economist
  • 紐約客
  • NG
  • 收穫
  • 人民文學
  • 書屋
  • 第一財經周刊
  • 南都周刊
  • 三聯生活周刊
  • 好運Money+
  • 錢經
  • 財經
  • Lens·視覺
  • 財新·新世紀
  • 城市畫報
  • 創業家
  • 創業邦

《環球企業家》、《Wired》、《科幻世界增刊》、《MIT Review》


報紙偶爾看南都和monocle,雜誌常看Q與sight and sound, SFX,milk X。


報紙差不多10年前就戒了,雜誌倒是經常收到,偶爾翻翻,但也看得很少了。

順便問,這年頭兒還有人買CD嗎?估計再過幾年買了CD都沒有CD機了,就像老黑膠唱片,僅供瞻仰。


一個人下飯館的時候一定要買一份《經濟觀察報》,一邊看一邊等著上菜。
除此之外沒買過紙媒。


新周刊、三聯,其他的雜誌比較不規律,但是報紙純乎是真的很少了。


報紙不看,雜誌一直堅持買的有《看天下》,《博客天下》、《南方人物》、《收穫》、《讀庫》(算雜誌嗎?);

閱讀場所:廁上、枕上;

不看電子雜誌,1不習慣,2不夠快;

去年開始中斷購買閱讀的雜誌有:《三聯生活周刊》(原因:主編換了之後風格大變,不再犀利,天天矯情裝貴族);《中國新聞周刊》:話題做不透。《新世紀周刊》自打胡舒立接手後,不買了,也許好,但喜歡以前的那個被出賣的團隊,自覺抵制至今。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0735 先前有過類似問題,已經有了不少答案


自己先來回答:
個人認為報紙和雜誌相比博客、微博等新媒體還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資訊的深度還是廣度。

雜誌:
《第一財經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新周刊》
《看世界》
《創業邦》
《賣家》

報紙:
《南方周末》
《經濟觀察報》


基本上放棄看報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放棄看一般雜誌是最近一年,《獨唱團》和《大方》這樣的magbook有在看,有持續地買紙制書並且熱衷於讀,紙制書暫時不會消亡,就算有ipad應該也不能真正取代紙制書。


覺得還是紙質的要方便一些,因為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在上面記錄看時的體會,覺得有用的信息還可以截下來,報紙:經濟觀察報,環球時報,雜誌:人物傳記,大學生


頻次排序

1.《三聯生活周刊》
印象里家中一直訂這本雜誌,某次翻過後就再也放不下來了。這本書對於好奇的人來說是很優質的刊物,選題涵蓋面廣泛,平日對時事的評述客觀而有深度,專刊更是詳盡又有趣,對於一個人生活旨趣的提高很有裨益。屬於最早帶我發現更大世界的雜誌。
尤其喜愛殳俏老師的美食專欄,後來沒有了,很是可惜。

2.《南方周末》
母上喜愛讀此報,經常會節選一些發人深省的小文章讓我看。針砭時弊多,人文關懷多。雖有些地方不是很合我的口味,但的確是很優秀的報刊,也就寫在此處了。
順帶一提,我讀高中時,經常會遇到語文考試中的考題和此報專題衝撞的情況,標準答案的觀點往往也與此報一致,為此我白賺過許多分。想來出卷老師也是喜愛周末讀報的先生吧。

3.《科幻世界》
喜歡看科幻,高中時才知道這本雜誌。《三體》最早就是在此刊上連載,並經由他出版,可以說為培養中國本土科幻做出了卓絕努力,是一本優秀的刊物。
但是我大多數時候只購買兩月一出的《譯文版》(科幻),一者高中時間不充裕,二者普刊大部分內容並無深度,故事性也欠佳。《譯文版》是節選國外科幻經典短片與中篇進行翻譯,我得以認識了很多極其深刻的作家與作品,在此推薦喜愛科幻的知友購買。

4.《男人裝》
每到出刊日,到處是細碎的借閱聲,一本雜誌在班裡轉上一圈,就褪了光鮮的外殼,又流到鄰班去了。作為了廣大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晦暗時期的一點光明,至今對此刊飽含敬仰之情。

(圖片若有不妥,煩請私信我)

5.《新知》
從《三聯》知道了有一位「踐行高品質生活方式」的編輯苗煒老師,於是對於由他主編的新刊一直抱著極大期待。果然未讓我失望,內容充滿哲思與趣味,設計排版約莫是這些年我見過最精緻的了。但閱讀此刊需要一定知識積累,有些內容我只能不求甚解的讀過(如《犬儒主義與球體三部曲》)
總之依舊是喜愛的,這本刊物氣質上與理想的知乎最為接近,即在於認真的對待知識,有著智識生活的意味。

(其實上知乎後發現苗煒老師也在,喜歡三聯的知友可以去搜索看)

6.《讀庫》
每每在坐便器上飽飲此書,覺得頗有趣味。強調文字的一本刊物,多是探究性的文章,看來增長知識又有意思。主編張立憲先生,一己之力運營這本刊物,以出書的標準對待他,有許多當世名家與其合作。亦有許多日曆,藏書票之類小物件贈送。若要選一本代表讀書人的刊物,我覺得就是在《讀庫》和《讀書》裡面產生了。

7.後面的話
本來還想寫一本《Hit輕音樂》,可惜業已停刊,大概也能由此看出新媒體對紙媒的衝擊吧。
上大學後雜誌讀得少一些了,但是思考一番後覺得,新媒體的發展終究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刊物,尤其是出版周期較長的刊物。這是由新媒體的特性決定的,碎片化、簡短化仍是網路文字的主流,連在知乎上長答案也越來越少受到歡迎。但到紙上的時候,我還是希望看到長長的專題,希望有歷史緣由,內容分析,逸聞趣事,再加上作者的思考。以上,藉此追憶高中時期那個空有情懷的少年。


比較多的是《南方周末》和《城市畫報》。
最近開始用手機客戶端看《三聯生活周刊》《Vista看天下》什麼的~
偶爾上網看看NYT。

其實個人覺得真正的深度閱讀還是應該看完一本完整的書。


微博沒有人幫你篩選內容,而雜誌有。但是微博也是一個信息窗口,不能捨棄之。
找一本對自己口味的雜誌,想想你看到內容 ,可能是人家編輯看了十幾二十篇參考才提煉出來的,果然就有種被服務的感覺了吧。微博上假消息也很多,被很多人轉發的微博有時沒有什麼營養價值。一直有那種「如果你生命中有一個姓陳的人對你很重要,請轉發吧」,關我什麼事!結果好多朋友轉發!
我現在上微博就很懶,一目十行,恨不得有人讀給我聽,然後偶爾發現有值得關注的話題,自己再去搜索或者在書啊雜誌上細讀。


我有讀報紙的習慣,有一天朋友說:可以直接關注報社的微信微博,方便不說,省錢的很吶。
但是···········我告訴他,我看報紙不是單單為了增加閱歷,學東西。我還為了體會品茶讀報的那個feel。feel懂不?
就好像在餐廳吃飯,同樣買了一份拌面,坐在餐廳悠閑地吃喝走在路上吃,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再比如說,現在的高檔貨,舉個例子,同樣是保暖衣,有30的有300的,不都是衣服,你幹嘛要買300的?還不是穿的舒服,暖和,為的就是那個feel。
懂了嗎?人活著除了物質的得到,很多時候是要體會那個做人的feel。。。。。那個feel


看雜誌,但是報紙看得少了基本上用蹭的都不自己買。
感覺新媒體時效性強一些,而雜誌上的內容優勢在深度和廣度(編輯的水平、選題策劃時間等都有影響),雖然說很多雜誌的內容在網路上和IPAD之類的其它平台也能看到,但是因為很喜歡紙質讀物拿在手上閱讀那種特別的安定感,閱讀過程影響閱讀感受吧,所以還是會買來看。偶爾刷微博看網頁久了會浮躁的,但是拿google reader訂些有趣的東西還是非常好。
閱讀雜誌大概有以下一些
新周刊、第一財經周刊基本都看,以前新世紀周刊和看天下、南方人物、三聯也是選擇對象但是現在看得少了。
動畫雜誌24格每期都看,有一本已經停刊的現視研以前也看。
環球科學和科學世界這兩本科普類雜誌看對當期選題的興趣二選一,偶爾都買來看。
還有科幻世界譯文版,但只看單月科幻的。
偶爾也蹭蹭室友的昕薇、瑞麗一類的時尚雜誌看。
但是學生黨明顯財力不足,不然我其實很想多看些雜誌多比較一下。


據申音老師說現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手機報,這讓傳統報紙媒體情何以堪。不過手機最適合填補碎片化的時間,傳統報紙沒有手機等移動設備獲取內容方便,這也在情理之中。


《看天下》、《人民文學》、《三聯生活周刊》、《上海文學》,報紙基本不讀了


《新周刊》《哈佛商業評論》《鳳凰周刊》都還是不錯的,能堅持敢說敢做的不多了


推薦閱讀:

韓國媒體堅稱活字印刷起源於韓國,我們該怎樣回應?
博客還有前途嗎?
中國中央電視台被一些本國民眾稱為 CCAV, 這是什麼緣故?
如何評價「霸王洗髮水含冤6年」的言論?
大家去看 The Daily 了嗎?對默多克這次的行動有什麼看法?

TAG:媒體 | 雜誌 | 閱讀的未來 | 調查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