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數量真的是信息質量的敵人嗎?
有免費的,用戶數量很少,但是能持續生產高質量內容的UGC網站嗎?
Google是什麼base的?不是全體互聯網用戶這個大垃圾筒嗎?
不一定。Twitter有2億用戶,Facebook用戶超過5億,但它們都以某種方式對用戶、信息做了區隔,讓你在一個英文為主的網站上,幾乎看不到英文,都是可能的。
對UGC網站來說,有效的區隔可以打敗垃圾信息。Google搜索不是UGC,它跟垃圾信息作戰的方式,是排序演算法。 BBS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例子。
任何用戶都可以發起,任何用戶都可以跟隨發言,討論。
並且,也允許任何用戶就同一問題再次發起另一個討論。
但是,小眾論壇---高質量內容---帖子傳播---更多人前來---話題水化---劣幣驅逐良幣,這一循環一直在繼續。
原因是網路注意力分配不均衡,高質量內容較為容易吸引注意力。同時,高活躍度也較為容易吸引注意力。如果是高活躍度用戶提供高質量內容,那當然很好。但是對海量用戶而言,高活躍度用戶往往意味著發言精力過於旺盛,而腦力活動基本停滯的那一群人。他們有更高的發言動機,更低下的內容質量。結果就是水化,具有更高發言動機的用戶試圖搶佔注意力,他們也總能成功,而內容則敗壞了。
高質量內容和知識相關,知識從來和禁制相關。上古是巫醫,中古在西方是教士,中國是士人。現代則是經過專門訓練的知識分子和行業專家,是專業行為。
專業行為必然服從精英組織,需要評判標準和裁判。在這個問題上:
1、民主不解決任何問題,群氓的智慧並不和正確相關。所以,Digg和Vote無效。
2、永遠存在專斷的小團體,無非是權威授予並非是自上而下,是自下而上。
所以,一個長青的BBS可以看到版主和管理員的長期辛勤勞動,不間斷地用人力方法刪除水貼,封殺用戶,加精置頂,鼓勵討論,定期總結輸出。事實上,是用一個元老院類似的精英團體對內容和用戶實施控制。
Quora試圖改變這一點,利用產品構架的問題打破死循環,迄今為止看起來是有效的。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個小眾產品,得益於早期高質量的用戶發布的高質量內容。矽谷的一批創業者和企業主完成了權威之間的彼此授權,他們的仰慕者完成了權威的確立。從產品層面上看,對於這些既有用戶,Quora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內容產生的正向循環。但是,我依然不確信對於新增用戶,Quora也有足夠的引導和設定,使得他們遵循社區的規則和禮儀,變成優質內容的產生者。
最後一點:Google不是一個恰當的例子。Google恰恰是用了PageRank等技術,做了垃圾分類,選取了精華放在頭幾頁內。如果承認這一點,那麼或許可以說,去掉那些垃圾,Google本可以做得更好。
PS.定義問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所謂高質量內容應該有兩種定義:
1、資訊和知識類,如目前議題所討論的題目,說的是一類更準確、更全面也更深入的知識類內容。
2、人際互動類:在一個SNS社區里,高質量內容是指一切用戶之間的交互,因為這種內容會對用戶產生粘性,難於離開產品。
群體不做決策
民主必須集中以前美國有篇雜誌文章說了,社交網路由現在的「網狀結構」、回歸到類似原始人部落式結構、才能形成真正社交關係、既能發揮群體智慧,又能避免社交泛濫。
只有「部落式社交網路」,才能形成「人流」與「信息流」優質高效碰撞、循環。
要看是什麼信息。
極端例子: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隨身攜帶可偵測空氣濕度的 RFID 晶元的物聯網世界,這些晶元隨時可將你所在位置的濕度無線傳到某個數據中心。這樣的信息,顯然用戶數量越大,質量越高。
但凡是需要人肉腦力生產的信息(它好像有個名字叫「內容」),用戶數量越大,質量必定越低。
BBS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不是由quora來解答的,twitter就很好的解決了。
Twitter其實就是一個bbs,而且bbs的管理許可權下放到每個人,用戶的follow和unfo都是在過濾用戶和內容,而卻隨時簡捷高效完成。打開一個list就和打開一個bbs和聊天室沒有什麼不同。follow一個list就立刻進了一個專門論壇,unfo某人就是剔除一個不想見用戶。twitter其實最個性化定製論壇。
廣義聊天室和bbs的問題已經被twitter搞定,在這方面quora沒有什麼特別優勢。quora試圖在標準的twitter基礎上向專業知識應用發展的一個嘗試,這同yammer在內部信息傳播的嘗試一樣,攝取twiitter的一部分特性在不同方嚮應用演化。
但是具體到quora來說,他更強調專業視角和經驗分享,而避讓純客觀題的解答,在關於百度知道的區分上這一點顯得更加明顯和刻意。這樣帶來的一個缺陷和危險是,經過有限的試用之後,我個人目前的感受是和真誠的合格的專業人士扯淡,儘管我看見管理人員力圖通過技術和人力的手段在作出一切努力讓大家聚焦問題本身,想像一下開放之後要維持有用交流的成本會有多大。
個人建議根據quora並不如理想中的內容充實程度,以及考慮到競爭環境,開放接入垂直論壇則可以真正的讓內容落地,成為一個真正有源頭活水的有用應用。這樣的做法和ifanti合作百度的方向相反,而這樣的軌跡和當年的discuz很像很像。
這個問題其實讓我想到了植物的生長。
絕大多數適應能力強的植物一開始大都是從種子開始萌發的,那麼對於種子初期的萌發,它所依靠的就是其內在的營養物質——即胚乳或子葉。然後當種子突破到了陽光底下,長出了葉子,然後就開始光合作用,進行一個次級的萌發。
由此能夠得出一個東西,就是,初期生長和次級的生長的萌發條件,必然要經歷一個巨大的轉變。我想對於UGC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植物而言,粗略的來看,最主要的生長條件是水,二氧化碳,生長因子和無機鹽。
初級的植物——種子,是全部依靠種子來獲得這一切的。
次級的植物——植株的生長,則不同,水和無機鹽多是從根部吸收,而二氧化碳則是多從葉片吸收,當然那這裡還有光的介入。
那麼如果將水、無機鹽比作低產能的用戶,而將二氧化碳比作是高產能的用戶,而將生長因子比作為偽高產用戶(回答或問題質量並不高,但人氣很高)就會發現幾個事實。
第一,高產能的用戶進入植物體和低產能用戶進入植物體的渠道不同。
第二,高產能用戶和低產能用戶相結合才能使得整個植物體進行正常的發育。
第三,低產能用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被消耗掉的,而且這種消耗是有意義的——蒸騰作用。
第四,偽高產用戶不能不存在,但存在不能過多,否則會影響整體的平衡,進而導致整個植株的死掉,植物的解決方法是。。。。懶的查。不過個人覺得,如果對於這樣用戶來說,可以依據其影響因子,來設定不同的時間和人數,進行分段式的派送或延遲,從而降低其單位時間內的影響力。
然後降兩三個水平,降到細胞水平,再來看的話,又能得出一些。
比如為了防止水大量的進入細胞,植物細胞擁有幾乎為剛性的細胞壁。同時植物細胞也不像是某些藻類細胞完全的單個的暴露在水環境中,而是更多的通過胞間連絲、細胞間的空隙等條件,進行水分的傳導,這裡的水分有的被固著下來,但大多數則是被沖走,或傳遞到下個細胞中。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事實,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一些藻類都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但其實說了這麼多俺真正想說的是,以目前網路上存在的網站或是產品,是可以與現有的生物體系進行類比、借鑒的,更加可以按照某一個體的生命的生長方式進行直接的抄襲!並且我十分的樂於見到這樣的事情的發生!
========================================================================同時在評論中插播一條廣告=。=
另外提一句,其實插幾張圖片能夠給俺帶來更多的傳播量,畢竟圖像或聲音所帶來的直接影響要比文字這種相對抽象的東西要更容易引起共鳴,但俺總覺得吧,沒勁。所以也不願意弄,但不是不懂,為了評論中的廣告稍微的說一下。
個人認為,社區類網站,用戶數和內容質量一定是成反比的。這應該是個普遍現象。
非社區類網站,情況很多,無法輕易下結論
信息的價值通過人信任的關係來傳遞的!區分人的關係來區分信息!
還是得看一個站點的機制,運營團隊的理念,,單純得出這樣的理論是可笑的。大量有著大量用戶基於社交的的app,站點等都不會被糾結於這樣的問題。微博、喜馬拉雅、
亦敵亦友,雙刃劍。
是的,兩年前知乎還不錯,現在就很暴力
請參考 蒸發冷卻效應
PT站
推薦閱讀:
※新的互聯網產品大家都是通過哪種途徑知道的?
※Instagram是怎麼賺錢的?
※在中國做一個家譜型的社交網站有可能成功嗎?
※大家是否看好經緯網這樣 LinkedIn+Quora 的模式?
※你們會給互聯網產品提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