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讀懂了一首詩詞是什麼感受?

昨夜天氣濕冷,獨自走在路上偶遇一個多年未見的好友,大喜,就在夜市小酌幾杯,席間談天論地回憶往昔,放聲高歌,外面是連綿不斷的秋雨,面對的是久別重逢的摯友,在昏黃的燈光下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和一壺廉價但是暖心的黃酒。人生快意不過如此。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此時此刻,這首詩完美的寫出了我的感受。之前一直不能理解這首詩,覺得太過簡單,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曲折的情節。但是那時那刻,我突然讀懂了這首詩,冰冷的天氣,熱烈的友誼,有什麼比這更美好呢。昨天,當我吟出這首詩的時候,我和我的好友都熱淚盈眶,心情無比激動。

所以想問問各位知友,大家有沒有某時某刻突然明白了一首詩詞,那時候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從前一直不明白什麼叫「不思量,自難忘」。從前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經用《酒干倘賣無》里的一句歌詞「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來解釋,但當時的我仍然似懂非懂。為什麼不用想起?為什麼什麼不去想也不會忘記?
直到後來與一個喜歡的女孩分離,天各一方。難過了幾天之後我就平復了心情,平日里也不再去想她,甚至不願意再回憶她。我覺得自己已經放下了。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了另一個女孩,穿著她曾經很喜歡穿的一套衣服,我甚至還沒來得及聯想到她,心口就開始疼痛了。一下子,往日回憶全部湧進腦海。恍惚中她彷彿又站在我眼前,帶著熟悉的那個笑容……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那不過是個路人罷了。
這以後我才真正明白這兩句詞的意義。真正刻骨銘心的東西是不用時時想起的,也許你以為自己已經淡忘了,但它其實一直封存在記憶深處。也許就在某天,一個熟悉的夢,一樣舊時的物品,或是一句耳熟的話語,就能讓你的回憶決堤。其實那些記憶,一點一滴都沒有被忘記過……


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
中學課本上看到這首詩的時候,先入為主地,對「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一名句很喜歡,印象深刻。
可是後來隻身一人在外求學,生活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加之本身性格使然,特別容易「想多了」。也是在某個雨夜,我躺在床上,偶然讀到這首詩,突然明白,最打動我的是首聯: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一個「薄似紗」,一個「客京華」,在當時的我心中,下起一夜春雨。


1.白居易寫給元稹的"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讀懂這首詩的時候,什麼都晚了。
也祝願大家,永遠都不必體會明白這句是有多悲涼啊。

2.王維的《相思》。曾經有個人給我讀過,在讀到"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的時候,我是真的熱淚盈眶。在那個瞬間,我想到不久之後的我們也要分別,生生世世都不會再相見,也想捧一把名為相思子的紅豆贈予你,春來發幾枝的時候希望你想到我一下,我曾那麼喜歡過你。

3.讀劉過的《唐多令》,被我們所熟知的一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詩人是多年後重遊故地,覺得再也回不到年少時。而我也覺得,世事變遷,少年遊玩的場景不復返,當時陪同的人,遊玩時的心境,也都忘卻的差不多了。

4.元稹的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應該很被大家熟知吧。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有一種很深的共鳴,當時我和男朋友正好分手,想起他的那些好,覺得往後再也沒人比得上他了。我深刻明白這世間的確存在這樣的感情,在你之後我再也愛不上任何人了,希望大家,遇見滄海巫山,永遠都不必分開。

5.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我倒是一直都挺有體會,每次出去玩,父母恨不得我隨時彙報行蹤,晚上如果忘記發簡訊報平安一覺醒來不知道有多少未接電話。最近我們也經常聽到一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真的是這樣,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大家,多陪陪親人。

6.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一直很喜歡《詩經》,尤其喜歡這句話。聯想一下,一位女子頻頻眺望遠方,等待心上人來娶她,這裡讓我想到辛棄疾的一句"相思重上小紅樓",這應該是女孩子能表達出來的最真實,最美好的喜歡了吧。
"你快點來,我在這裡等你。"


謝邀,南寧女史安奕的無常集扉頁題了兩句七言,人近清明皆作鬼,原來無常是路人。在學生年代事事都好像宿命一樣的安排,直到走上社會,經歷"我拿青春賭明天"的生活,經歷好友的生離死別,對無常二字才有了深刻的體會。就如歌中唱的,誰沒有一些刻骨銘心事/誰能預計後果/誰沒有一些舊恨心魔/一點點無心錯。。。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從前的天很好,蔚藍空靈,雲捲雲舒。從前的四季很好,春夏秋冬,季季分明。從前的人也很好,清澈純凈,笑靨如光。在當下,靠著打撈這些回憶過活,它們是日子上的那一點點粉紅或是蒼綠,叫人歡喜,叫人滿足。


如今不好嗎,未必是不好,一點碰撞一點挫折,總是難免。本是常態,卻叫人沮喪,時間一點點的流逝,原來,我們並沒有成為更好的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紅塵萬丈里,未來不可期,所以,便只剩下一些回憶,風乾儲存,且拿來下酒;看青春往事一點一點跌落在水晶杯里,撲通撲通,那聲音,傷感的叫人落淚。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分割線------------------------------
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不是為了答謝你,是你真的對我很重要。

--------------------------------分割線------------------------------
哇塞,好激動,贊第一次過一百了,不嫌棄的點波關注吧,嘻嘻嘻,謝謝大家了。本人知識有限,如果有什麼說錯了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本人一定虛心接受,謝謝大家。


突然讀懂一首詩詞的感受:

1、豁然開朗,怡然自樂

初極狹,才通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桃花源記(並詩)》

2、得意而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

3、可意會不可言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zēng竟然)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古文觀止?蘭亭集序》

一切盡在不言中

——中國傳統藝術的至高追求

此處傳統藝術:包括文學、哲學、書法、繪畫、美學、文論……

一、我們為何會被一篇文章吸引?

首先是我們相對可以理解的文章。

讀詩或閱讀其他文體,最讓人感到愜意的一刻:

1、文中的情感、思想等形而上因素與自己剛好契合。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2、純粹被文章語言本身所折服。

如:文字運用恰當貼切(涉及修辭,如比喻等)、文字排列方式(駢文)等。

在知乎上看到各自喜歡的古文中,很多人都喜歡《滕王閣序》。我也喜歡,堪稱最完美的駢文。如果讓我選三篇最喜歡的駢文,滕王閣序能排前三,但是絕對不能排第一。《滕王閣序》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典故的聚集地」!但是它為什麼吸引我呢?首先就在它的語言方面,特別是那種「駢偶相對」的形式。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我們再看我比較喜歡的下面兩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宋元思書》

如果非讓我選出最喜歡的駢文,我會選《與宋元思書》!通篇白描,一氣呵成,沒有用典!

駢文的魅力之一就是——

字數相對,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一瀉而下。有時甚至你都不知道它的具體含義,仍然被文字本身的排列所吸引。詩詞亦然,每句字數相等,幾乎每首詩都是雙數句。特別是律詩,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究其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陰陽相生,成雙成對的文化心理則必定是其中之一。

3、被文章中文字營造出的畫面所吸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畫面:

行走在一望無際,黃沙滾滾的大漠之中,翻過一座小丘,突然看到遠處的村莊,在夕陽紅霞掩映下若隱若現,高高的煙囪冒著裊裊炊煙。此時站在小丘上遠望,夕陽西下,落日熔金,水天相接,美不勝收。若旁邊再伴一佳人或知己,高山流水,空谷足音,人生於此何求?

4、被整篇文章的結構所吸引。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虞美人?聽雨》

結構:

少年、壯年、老年,人生的三個階段,在三個不同的場景下聽雨。最後總結「悲歡離合總無情」,還是只有任憑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5、完美和諧情景交融、情景理融洽。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情」字包括個人情感,還包括「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上至宇宙的自然之理。

詩詞就是藉助文字通過音律表現情、景、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中秋佳節,月下飲酒,景也;
懷念子由,情也;
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理也。

情、景、理,三者完美融合。

所以後人評價此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

當然不是每首詩詞必須三者同時具備。讀詩,或被語言吸引,或被風景迷住,或被情感打動,或被哲理折服。

6、被顛覆自己觀念的文章(文學美學哲學……)吸引。

在那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出的意見,稱之為歷史意見。
而後代人單憑後代人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那隻能說是一種時代意見。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至此之後,對於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事、物:

存在必有他存在的意義;
不懂,就沉默;不了解,別亂說。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二、熟而不解的文章?

對於我們一時不能理解的文章,後來在某一瞬間、某個場景下突然頓悟。

這種感覺或狀態,我稱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高潮後的意猶未盡」:此時此刻,身與心,靈與肉,飄飄然似飛仙。美到極致,便是無言。

從沒見過大雪的我,在北方終於見到一場大雪。外邊光禿禿的衰樹上午還是「枯枝殘葉」,下午突然就搖身一變「梨花開」,此刻才真正理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以前年少不讀書,聽見別人隨口一句名人名言,聚餐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裡佩服得不得了。及至高三,偶觀《人間詞話》,眼界始開。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歷史人文……一發不可收拾。積數載,略有所得。此刻才突然感受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當然這只是相對不讀書時的自己和其他類似之人。面對前輩學人,愈了解內心則愈發敬重。

再如我們讀顧城與海子等人的朦朧詩時,大多是不能理解的。往往只是「尋章摘句」而已。摘掉新奇的,摘掉引起自己共鳴的,摘掉自己憧憬的……

如何欣賞和解讀顧城的詩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54636/answer/177242907

讀海子的詩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845915/answer/235336252

魏源在他的《詩古微》中說:「夫詩有作詩者之心,而又有采詩編詩者之心焉;有說詩者之義,而又有賦詩引詩者之義焉。」所謂「奇文共欣賞」,欣賞的心情等於第二次創造。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此詩對每一位欣賞者均可作出不同的創造,故永遠是活的文學。
——錢穆(講授),葉龍(整理記錄).《中國文學史》

其實不僅是顧城海子的詩,其他人的詩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處理;不僅詩歌可以這樣處理,其他體裁的文本我們也可以這樣處理。可能當你的人生經歷豐富了,書讀得更多了,或者某一天遇到相同的場景時,也許在你的腦海中忽然就會冒出一首詩,這時你就會知道「豁然開朗」的魅力!

三、中國傳統藝術的至高審美追求

中國傳統的詩、書、文、畫本質上是一體的。那種對自然、對氣韻的追求是混雜在一起的。中國的詩書畫等文藝作品其深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美學原則:尚「意」。「言有盡而意無窮」,「得意忘言」,「意在言外」等,體現中國的整體審美趣味:含蓄內斂之美。

(一)畫外氣韻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

中國畫重「神似」「氣韻」,而不僅僅著眼於「形似」。如果繪畫僅僅追求外在的形似,則水平和幾歲的兒童差不多;同樣,如果作詩僅僅限於文字所描述的,則非真詩人。繪畫要追求「畫外音」;作詩要追求「言外之意」。

南齊謝赫嘗作《古畫品錄》,品第陸探微、曹不興等畫家二十五人為六品,以六法為標準。其所謂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摹移寫。

郭熙論畫:人之學畫,無異學書。……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之,神不與俱成,則精不明。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江南絕筆,徐熙、唐希雅二人而已。極乎神而近乎微,資於假而迫於真。象生意斷,形造筆下。 所謂氣韻生動者,乃評畫之主眼與學畫目的也。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王冕《墨梅》

這裡「墨梅」就是「作者自己」的象徵,托物言志。

後世評價北齊人物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評價吳道子人物畫「吳帶當風」。

這兩個評價語就格外氣韻生動傳神:當穿著衣服從水裡出來時,人的衣服是緊緊貼在身上的,表示曹仲達人物畫衣服緊窄;當我們站在船頭,迎風而立,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衣袂飄飄,此為「吳帶當風」。

相比中國傳統繪畫,對於從西方傳來的素描,本人就沒有那麼喜愛了。

粗觀素描作品,大致感覺其有兩大追求。其一逼真感,追求形似;其二空間感立體感。

有時候看素描作品總感覺缺少點什麼?似乎缺少一點整體感。

照相時,我們為什麼會選擇背景?我們為什麼要擺POSE?

就是為了整體感,修飾,對比,襯托。定格那一瞬間的「美好」。那一瞬間的「氣韻」。

(二)尚意書法

中國書法被稱之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真乃神論也!

然最能代表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的,自然是草書。

我們不能說會寫毛筆字,就叫會書法。書法是一門藝術,需要貫注作者的精氣神。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
——李世民《指意》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
——唐朝張彥遠《法書要錄》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宋朝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蘇軾《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黃庭堅《論書》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
——明朝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朝劉熙載《藝概》

昔年唐文宗詔李白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張旭,世稱「草聖」,又稱「張顛」。杜甫稱其「飲中八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杜甫《飲中八仙歌》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盪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
——歐陽修《新唐書?張旭傳》

草書大概除了同道中人深諳書法之妙的大家之外,除了揮毫者個人以外,幾乎不能辨識。後世鑒賞者稍微能體會的就是:結合作者的生平個性賦予文字以生命

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

顯然,張旭的「草書」就是他個人「喜怒哀樂」的表現。可謂「字如其人」。

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他創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將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書畫一體,草書到了「狂草」這個階段,更是書中之畫。此時認不認識字本身已不重要,更重要的卻是此幀書法所傳達出的意韻。所傳達出關於作者個人的性情、志向。草書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人的投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潤之《清平樂·六盤山》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李白《草書歌行》

(三)韻外之詩

這裡的「詩」,代指文學。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王國。

……

未完!待續!

明天起來繼續

好好構思

仔細寫一篇

關於中國美學文學哲學中的審美追求……

慢慢更!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第一次讀這篇散文時,是在語文課本上面,讀完只覺得是一篇很平淡的遊記,之後高中畢業,到如今大學三年,當時一起坐在教室里讀這篇散文的好友都已經天各一方,聚少離多,方才驚覺,這篇散文的意蘊所在,腦海里浮現出這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終究孤獨是常態


「入我相思門,
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
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
何如當初莫相識。」——李白《秋風詞》
以前一直覺得,喜歡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麼複雜的心思,不應該會很快樂嗎。
喜歡上一個人後才明白,喜歡的快樂與敏感帶來的痛苦夾雜在一起的感覺。


「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

十二三歲的時候剪著一頭到下巴的短頭髮,最愛爸爸騎摩托車載著去離家四五里路的集市買吃食。有剛出爐騰著熱氣的白胖包子,紅淋淋泛著香氣的辣油鴨脖,街邊蛋糕店裡飄出烘焙的甜蜜氣息。
我舉著一根快要融化的雪糕遊盪在回家的路上,風把前面的大白襯衫吹的鼓鼓的,夕陽帶著少女時光一同逝去,好久好久都沒有遇見那樣的黃昏了。

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
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
而今人長大,心事亂如麻。


臨近中秋,生活略微順利,最難過無一親人與之一吐為快,更懂了白居易這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醜奴兒》宋 ·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少年時候不懂得真正的痛苦是說不出來的,到了真正悟透痛苦的真諦時,萬般愁緒只能化作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而內心依然萬般惆悵,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可我總是矛盾的,既想成熟如老者,又想像小孩子一樣永遠都讀不懂這首詩。

最終,還是讀懂了......


大多伴隨著失意


幾年來經歷各種事情,年初讀到小修「今年如不轉,芳草也嘲人」的時候,莫名感到空虛。


蘇幕遮·燎沉香
宋 ·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記得當初上課時,老師說寫得最好的一句是「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最近卻總是想起那句「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可能是在上海待久了,縱然她有千般好萬般好,說到底還是一個「旅」人,沒有歸屬感。

2.別老母
清 · 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路人
西貝
不知為何,明明想和你說話。
卻騙你說,風雨正好,該去寫點詩句。
不必嘲諷我,你笑出聲來,
我也當是天籟。
不必懷有敵意,你所有心計,
我都當是你對我的心意。
-我的宿命分為兩段,未遇見你時,和遇見你以後。
你治好我的憂鬱,而後賜我悲傷。
憂鬱和悲傷之間的片刻歡喜,透支了我生命全部的熱情儲蓄。
想飲一些酒,讓靈魂失重,好被風吹走。
可一想到終將是你的路人,
便覺得,淪為整個世界的路人。
風雖大,都繞過我靈魂。


「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這首《從前慢》,以前我一直不理解這最後一處,一直以為那句「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才是重點關鍵所在。但我現在明白了這句所表達的感情和含義。我明白了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讀來時為何總有種悲傷的情感,也讀懂了顧城的「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我承認我的木訥,我的不舍,但確實如這句詩所說的「你鎖了,我也該懂了」。即使不舍,也該懂了。

再後來想你時,我腦海里出現的是「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亦或是「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可我想我終究還是捨不得,捨不得每一次能夠陪你時的機會,捨不得每一個能夠了解你近況的線索。

我曾經以為愛,喜歡是可以漸漸消失的,我們會是很好的朋友。但我現在就在我自己的未來,對你的感情沒有什麼消退,甚至沒什麼變化,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經不期望陪你共同走過餘生了。

如果哪天我有勇氣,我想我會對你說:我不為遇見你感到後悔,我甚至感激自己能夠在這個時候遇見你,是你讓我明白了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是你讓我開始讀懂一些我之前不明白的詩歌,開始認真地讀每一首詩,聽每一首歌。

或許你就是我詩意人生的開始

忘記說感受是什麼了
感受就是:些許失落,些許釋懷,一聲嘆息。

今天中秋,值此佳節祝各位中秋快樂,闔家歡樂。

若是我能夠寫進某位知友的心裡,望閣下能夠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看法或一句詩,我們以此共勉。


久違的早憩,躺在床上,聽著蔣勛說《紅樓夢》。正講到第二回,賈寶玉抓到些脂粉釵環,賈政斷定他以後一定是個風流色鬼。

繼而先生便講起儒家的道統傳承來。不知為何,風馬牛不相及般,腦海里便蹦出這首《楓橋夜泊》來。又加上之前剛好看到這個問題,所以暫且停下音頻,來記錄下此刻所想。

作為一個寫故事的人,我一直相信動心起念這個說法。所以我努力思考到底是什麼觸動我腦海中這首詩的記憶。

想了片刻,便有些開悟。音頻中提到儒家的道統,便自然聯想到在道統中那些失意的士子。這與我本身也有些許關聯,實因最近總感到莫名的挫敗感。

這樣便不足為奇了。因為《楓橋夜泊》這首詩,正是作者張繼在銓選落第後所寫。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念罷整首,不由唏噓。想必世間寫景之詩,十之七八,其實抒情而已。

想起昨日中秋,一個坐在居室中,仍按往常規律生活,外界的歡愉均摒於窗外。倒是與詩里的夜半行舟,頗有相像。

只不過我比張繼兄或許更慘一些,昨日並無月兒陪伴。

不過論及其中愁字,恐怕我又相差甚遠。實在是這平淡生活,只吹來風乍起,泛起漣漪的小愁絲。若是再往大處去尋,恐怕也只是對一日三餐的抱怨而已。

在某種意義上,愁或許是一種文化上的反抗。

而在某些時刻,我與張繼兄也許是相通的。不在他時,或在此刻。


立刻你的很多發言就無法顯示,敏感,被刪除了


&<轉&>突然想起這個故事了。

在我的印象中,祖父不過是一個喜歡打麻將、練太極、澆花釣魚、愛提當年勇的普通老人。而我也沒有想過,會在十八歲的一個夏夜,與祖父的少年時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親戚來通知,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前,祖父已經霍然站起:「死了?怎麼會?怎麼會!」驀然覺得自己的失態,旋身回房,家人盡皆偷笑。於是那夜我才知道,祖父與表妹青梅竹馬的童年,情竇初開的年少,他倆私奔六個月的石破天驚。到最後,他們還是被找回來了。表妹遠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緣。而這些,都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來人是請祖父參加葬禮的。

  第二天早上,父親想和祖父商量的時候,祖父卻已經練太極去了。祖父的房門洞開,桌上薄薄一張紙,上面墨色淡淡的五個字:「老來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經健忘,那又何必幫他想起?父親便回絕了來人,從此家中不提此事。

祖父過世的時候我已上大學,主修中文,大二時在圖書館裡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興味盎然,突然,彷佛驚雷般的一瞬,我看到了祖父當年寫下的那句詩,而那句詩的全貌竟是:「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僵在當場,沒想到竟然會是如此。

  原來祖父一直記得,六十歲的煙塵歲月,抵不過初戀女子的一抹笑容。而愛情究竟是什麼?竟讓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在剎那間動容,忘了時光的遠走,只以為是紅顏彈指老!

  當祖父寫下那句詩的時候,他是多麼希望他的兒孫們能夠讀懂。今日,我終於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著:「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給天上的祖父聽。


寫得好,無懈可擊!


推薦閱讀:

詞的豪放婉約之分的由來是什麼?以及如何反駁這種區分方法?
有哪些關於桂花的詩詞?
續接古詩詞:搖首出紅塵?
「酒客背寒南山死」是種怎樣的體驗?
中國古代文學為什麼深受部分西方文學研究者喜愛,相比中國現代文學、西方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

TAG:國學 | 感受 | 詩歌 | 詩詞 | 詩歌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