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味型用在冷盤、熱菜或者燒燉時候調味會有區別嗎?哪裡會做調整?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川菜不只麻辣,更多「川菜」討論歡迎關注。
魚香味最常用於炒菜,冷盤也有,也會作為蒸菜及炸溜菜肴的淋汁出現。
但很少用於燒燉,至少典型的魚香味燒燉菜肴我沒有聽說過,但吃過成都吉祥街純陽館的魚香排骨麵,是帶湯汁的魚香味,很好吃,是那家小店的招牌。
魚香味的特點是鮮鹹味辣、略帶酸甜、蔥姜蒜味濃郁,所以不管是冷盤、熱菜還是淋汁,味道上都是相同的,只在做法上略有差別。
先總體來聊一下魚香味。
魚香味的特點是鮮咸微辣、略帶酸甜、蔥姜蒜味濃郁。
第一個特點是鮮咸微辣。
鮮鹹味辣,以及所謂的「魚香」,便是來自於它了——泡辣椒。
這是用二荊條辣椒做成的泡辣椒,除了是魚香味的靈魂,它也是郫縣豆瓣醬的主要原料。
泡辣椒只是微辣,其真正的妙處在於長時間的腌制發酵後,產生的獨特的鮮味,堪比魚鮮,這是新鮮辣椒所不能比擬的。
但它來製作魚香味菜肴,需要先剁成細蓉。
第二個特點是略帶酸甜。
也就是加糖和醋。少量的酸甜,能讓味道層次更豐富,也更柔和,如果少了這點酸甜,魚香味肯定會少了許多擁躉。
第三個特點是蔥姜蒜味濃郁。
許多家常菜都可以放一點蔥姜蒜,但少放點甚至不放也不會有很大影響。而魚香味對這三兄弟則有著很硬性的高需求。它們是組成魚香味型的重要部分。
掌握好這幾味調料的用量,味道上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了。
下面說做法。
魚香味的冷盤其實很簡單。我給一個教科書上的配方。
鹽2g、味精1g、白糖15g、薑末5g、蒜末10g、蔥花15g、醬油10g、醋15g、香油15。(如果家裡有紅油,還可以加10g紅油)
直接混在一起,攪勻就是涼拌魚香汁了,直接澆在處理過的食材上就可以了。
我煮了點白豆乾,還是挺棒的。
魚香味的炒菜,就有點難度了,要涉及到姜蒜、泡椒的炒制,以及勾芡。
調料配比和冷盤魚香味差不多,但不需要香油,要增加鮮湯25g和水澱粉25g。
首先要準備好調味汁,因為炒菜成熟的很快,魚香味的調料又比較多,邊做邊放調料會來不及。
除姜蔥蒜和泡辣椒之外的調料,再加上鮮湯和水澱粉,混在一起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鮮湯,用自來水也可以。
接下來的重點,是將姜蒜末和泡椒炒香,和之前的家常味炒豆瓣醬一樣,謹慎不要炒糊,小火慢炒,不停的翻攪,出色出香就好了。
然後轉成大火,放入原料(如果是魚香肉絲,要先炒肉絲)。再倒入之前調好的味汁混勻。因為水澱粉的作用,湯汁會變濃稠,裹在菜肴表面,這時候撒上蔥花炒勻就可以了。
一邊做菜一邊拍照,後面弄的有點慌,芡勾薄了,不就放圖片了。
最後是蒸菜和炸溜的淋汁。其實和炒菜的做法是一樣的,只是少了放原料的步驟,炒香蔥姜、泡椒後,直接調入味汁勾芡。然後魚香汁淋在蒸熟或炸熟的主料上就可以了。炸的藕條,澆上魚香汁做成魚香藕條。
魚香味型是川菜乃至中餐里極富盛名的,歷來有許多人討論。下面就說一說我個人在運用時的心得體會。
首先,說到魚香味型通行的講法會認為是咸辣酸甜四味兼備,蔥姜蒜味濃郁。其實在這中間還是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更為具體的表述就是:鹹味作為底口較為突出,在這個基礎上甜酸辣味要達到一個平衡,無論投料的多少,這三者間一定要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不可使某一味過偏。蔥蒜味濃郁,略帶姜味。
其次,看到網上還有一些老師傅們都在講,魚香味做冷盤,味汁不下鍋、不勾芡、只做豆果類。我個人認為不夠全面,甚至有失偏頗。比如魚香海帶絲,這就是一個很常見的非豆果類的冷盤。海帶是一種表面很光滑的食材,想要入味有兩個方法,一個是通過長時間的浸泡,可將泡辣椒、蔥姜蒜事先用油激一下,待香味出來以後再進行拌制效果會更好。一個是使調料附著在表面,如果是急用,就可以將料汁下鍋調好口,略勾薄芡。
最後,魚香味型一般多用於炒菜,或者炸熘類的菜肴比較多,當然還有魚香烘蛋。但是在實際操做中,我個人經常喜歡用這種味型來燒魚,因為魚香味的來源說法之一就是源於川人燒魚的方法,其中的醋能很好的去除掉河魚中常見的土腥味,而且滋味濃郁。其實仔細看一下四川一帶流傳下來的菜譜,就會發現當地在燒魚時有大量運用,並有一些約定俗成,因材施料的變化,比如鯽魚會加豆瓣、鯰魚多用蒜、鯉魚著重糖醋等等。
魚香味有冷盤也有熱菜,比如魚香青元就是一道很有名的冷盤,熱菜中的魚香肉絲更是經典得無與倫比。但是辣的口感來源不同,一個是豆瓣醬一個是泡辣椒。最近很忙,先佔坑,慢慢來回答。
看著餓的不行啊
燒燉沒有魚香味,魚香味產生自濃郁泡辣椒姜蒜,加上糖醋
魚香味沒有冷盤,至少我還沒吃到過,更多是在炒菜裡面。
據說我所知,魚香味並沒有冷盤
炒菜不用勾芡
燒菜蒸菜要勾芡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川菜中大多數麻辣味的菜總是重油,如水煮系列的菜,菜上面總是厚厚地覆蓋著一層紅油?
※在北京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地方菜?
※如何能做出好吃正宗的麻婆豆腐?
※「中國菜」大數據微報告發布,川菜獨佔鰲頭,八大菜系哪個該排第一?
※川菜,湘菜是不是比粵菜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