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在接個案的全程是基本不做記錄,由於反饋信息量大,期間諮詢師在處理信息時會不會感覺困難呢?
我是一名剛入門的心理諮詢師,接個案時不知道如何處理大量信息。
這有點像是下象棋,懂行的人看一眼棋盤,就能把這個棋盤記下來;不懂行的人,就要研究每個棋子的位置。因為懂行的人,看到的不是一個一個棋子,而是棋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套路。
心理諮詢也是這樣,如果你想要去記憶來訪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那麼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如果你在傾聽來訪者的時候,自己有一個綱領性的思路,那麼你的記憶就會相對順利很多。
當然,在諮詢的不同時期,你要記憶的東西不一樣。比如在諮詢的前期,你要關注的是評估,評估來訪者的問題是否適合接受心理諮詢,如果開展的話,工作方向可能是什麼。你要關注來訪者如何與你建立咨訪關係,來訪者對設置如何看待等等。
中期可能就需要關注你們之間關係的發展,關注來訪者表現出來的那些與前期不同的行為模式等等。
諮詢後期,關注來訪者認知的改變,預後情況,以及對於分離的感覺和態度。
(不同理論取向,也會有自己不同的關注點)
所以新手諮詢師遇到記錄不全的情況,我個人的理解是對諮詢中應該關注什麼,還不夠熟練。
解決方案:用腦子使勁記,做100多小時的諮詢以後,你就記得住了。
當然,是否要在現場用筆記錄,每個諮詢師的風格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但是,重點在於來訪者對這個現象怎麼理解。有的來訪者會感覺諮詢師像是醫生,像是機器,沒有人性;有的來訪者反而會覺得自己被關注和重視了;有的來訪者覺得自己的隱私被留下來了,感覺不安全……
雖然我個人建議不要在現場用筆記錄,但是諮詢師如果一定要記錄的話,要提前和來訪者討論這件事情。
錄音錄像同理。
當諮詢師足夠了解自己之後,那些難以記憶的問題,也許是一種反移情。例如諮詢師可能會發現,跟來訪者A諮詢時,記憶很清晰,但是跟B諮詢時,自己腦子裡一片餛飩外帶飛雞蛋。這兩種不同的感覺能夠幫助諮詢師去理解來訪者。
個人微信公眾號:tianjinpsy。《心理小廚 | tianjinpsy》關注新手諮詢師的成長,滿足心理學愛好者的好奇心。
我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開始不記,那時因為沒有系統訓練,也不用寫逐字稿,所以事後回憶主要內容就行了。其實這個階段是懵懵懂懂的,知道要傾聽,但不知道聽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去理解個案,只會嘗試著不斷地去共情(當然也只是表面的共情)來訪者。
後來開始系統訓練了,每周都要跟一對一督導報,應督導要求要寫逐字稿,於是在諮詢過程中就一直邊聽邊記錄,生怕漏掉來訪者說的每一個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在督導的幫助下,慢慢的撥開了迷霧,基本能看到在來訪者自由聯想中的動力所在了。然而問題是因為在諮詢中需要記筆記,所以沒有辦法在情感上非常貼近來訪,很多時候需要看著自己記錄的文字去在理智層面揣摩來訪的感受。這時督導開始建議我放下筆記,一開始我很難接受,因為在那時筆記已經成了我防禦自己焦慮的一種方式。而我因為焦慮的存在,也很難在每次工作之後再去對上一個session進行總結。
在第二個階段過了一年之後,隨著個人分析的進展和諮詢經驗的進一步累計,我很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焦慮降低了很多,這時候就開始嘗試放下筆記,改為在每個session之後回憶諮詢過程。花費的時間很多,過程也挺痛苦的,但是因為我忍受焦慮的能力提高了,所以也就慢慢適應了。不做記錄之後,在工作中我可以更好地與來訪的感受同步,而咨訪關係也更緊密了。
心理諮詢師在接個案的時候不是不做記錄的,這點新入行的誤會了。在做諮詢時,你可以拿個本子,放在桌子上,有些重要的東西你可以記記,但不會記得很多。因為會談的時候,節奏比較快,要了解的信息比較多,你是很難做到全程記錄。
那我們就要學會「精簡記錄」,學會記錄「最關鍵的信息」。
什麼是關鍵信息呢?我舉個例子。
一位求助者,她丈夫出軌了,過來諮詢。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是初診階段的諮詢師,你會有什麼想法呢?
腦袋裡面會閃現很多的問題:她出軌的原因是什麼?她和他丈夫關係怎麼樣?她們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的?她的認知,她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合理?
在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中,有三大類: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三是社會原因。
生理原因就是求助者本身軀體癥狀的反應,比如失眠、噁心、嘔吐、胸悶之類的,當諮詢時遇到求助者說這樣的話時,你就得重點關注,究竟是不是軀體方面的原因對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
其次,人際關係、社會功能是否收到損害,工作中、生活中是否能正常運轉,如果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功能受損,上不了班,人際關係極差,沒法交流等這些現象,我們就要判斷她是否泛化了。
最後心理問題方面造成的原因,尤其是認知,認知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而解決不合理的信念以及想法,促進求助者的思維方式合理化,讓人格完善,這是心理諮詢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因此,我們在記錄問題的時候,著重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生理性質是否出現病變或者嚴重的程度,認知是否出現偏差,在社會支持上親人、朋友之間能否做到儘可能地幫助。
新手諮詢師剛入門的時候,會在諮詢時出現一個問題:諮詢時會接收大量的信息,但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記住一個關鍵點:先解決主要問題,再解決次要問題,以求助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那個問題為主。
我知道有很多諮詢師會有疑惑,有時你看到一個求助者,談過幾次以後就會發現她的核心問題,認知上出現嚴重偏差,但是不是我們的目標就要從「矯正認知」開始呢?
不是這樣的。諮詢首先要做的就是宣洩情緒,緩解情緒,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然後諮詢師和求助者進行溝通,確定合理的諮詢目標。在初診階段時,切不可操之過急,要不然會出現判斷差錯。了解的信息越多,對於後面解決問題會更有幫助。
在記錄時,個人建議採用「逐字稿」的形式,羅列要點,抓住核心,通過逐字稿的方法事後進行反饋。心理諮詢對於諮詢師的要求是三點式的,「事前事中和事後」,對於成功的諮詢來說,事前的準備和事後的總結往往比事中的過程更重要。
對於求助者來說,也同樣如此。人只有不斷思考和反思自己,才能在諮詢中取得收穫。
最好記錄。
我進步最大的兩年,是跟著導師寫了兩年的逐字稿。厚厚的幾大筆記本。
每個案例都會根據諮詢筆記內容按固定格式整理列印存檔。
現在有點懶了。但是還是會填初診登記表。寫諮詢筆記。
而且本來醫療體系就有問診登記的軟體。隨時可以查閱。
如果做cbt,許多的記錄是由來訪者完成。省心很多。
首先,我們想針對題主提到的「心理諮詢師在接個案的全程是基本不做記錄」的這句話做一個澄清和解釋。其實,在接待來訪的時候,心理諮詢師是可以記錄的,但這並不是強制性要求,更多是由心理諮詢師個人來決定的。如果在諮詢過程中做些筆記會幫助你梳理自己的思路,那麼也未嘗不可呀。
另外,嚴格來講,心理諮詢過程中所做的記錄不同於諮詢後整理的記錄。心理諮詢過程中的記錄叫做諮詢筆記 (psychotherapy notes),心理諮詢後諮詢師對諮詢資料的整理記錄叫做諮詢記錄(progress notes),這兩種記錄需要達到的目的、記錄的方式都略有不同,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我們在「如何高效地做每一個案例的心理諮詢記錄?」中的回答哈。
當然,諮詢中做筆記的前提是這樣不會影響你和來訪者的溝通,不會讓來訪者覺得你因為埋頭寫筆記而沒有給到TA足夠的關注。
最後,在看完題主的問題之後,感覺題主似乎和很多新手諮詢師有著類似的擔心和焦慮。對於新手諮詢師而言,在面對來訪的時候,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產生焦慮情緒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更需要諮詢師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出覺察和及時處理,諮詢師的必備功課之一就是鍛煉自己對不確定信息的容忍度哦。
在諮詢的過程中,尤其是諮詢的前幾次,諮詢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傾聽,這既要求諮詢師能夠聽懂來訪者的訴求,又要求諮詢師能夠讓來訪者知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確實不容易呢!所以對於題主的疑問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從大量信息中處理和提取重要信息一定是困難的,但這個困難並不是無法克服的,隨著諮詢師經驗的增長和專業能力的提高,處理信息這件事情也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的~
通常在一段五十分鐘左右的諮詢過程中,來訪會提供大量的信息,對於新手諮詢師們,我們這裡想提一個小建議:來訪者通常是帶著某種訴求來諮詢的,新手們不妨圍繞著來訪的主訴來提取信息,與主訴相關的信息或者來訪反覆提到的信息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如果題主仍然對此感到疑惑和為難,我們建議可以尋求督導的幫助,這不僅可以極大地緩解新手諮詢師的職業壓力和焦慮,也可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噢。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我早前問過我的同行朋友們,他們有些會記筆記,有些則不記筆記(諮詢後再整理),有些則是在諮詢中簡略地記一記(然後回頭再補充整理)。
基於我的受訓,我的做法是諮詢中不記筆記(諮詢後再整理)這個類型。
我覺得題主不必著急,我的經驗是,這是一個逐漸掌握的「技能」,一開始確實很難整個聽下來,一方面可能是有些來訪一下子說出來的內容很多,另一方面則是來訪的焦慮也會給諮詢師在回想內容時帶來困難(特別是這個焦慮諮詢師也很難承納的情況下)。
此外,也還是有一些技巧可循:1、記住來訪一開始進來諮詢室所說的話(通常很重要,包含了移情的內容);2、記住諮詢結束時來訪說的話;3、記住一些重要的內容的節點,以及自己做出的解釋或干預(恩,通過自己做出的解釋來回想來訪說的內容)。
差不多就是這樣,整個逐字稿的骨架就搭好了,然後就是根據記住的節點提示,來慢慢靠記憶還原出整個諮詢內容。
容易記住的:
如果諮詢師能和來訪者述說的細節產生情感共鳴,則較容易記住那些細節。就像我們往往會記住成長過程中令我們傷心或高興的事情。而來訪者傳達過來的這些帶有情緒的細節中往往蘊含中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諮詢師進行工作的關鍵。
不容易記住的:
而一些事實細節,不蘊含情緒的、比較枯燥繁瑣,則容易被諮詢師忘記。同時它們也是次要性的工作材料,所以不用太因此為之糾結記住與否。
特殊情況:有時諮詢師不容易記住來訪者的述說內容,恰恰是和來訪者互動的結果,這時重要的是:怎麼去理解這種互動結果,它傳達了來訪者的哪些非語言、潛意識信息,諮詢師是否有自己的情結捲入,等等。
誰教你的不做記錄?
不埋頭做記錄和不做記錄是兩件事。說說我的經歷。
第一階段,偷偷錄音。
當我還是一個新手的時候,接第二個還是第三個收費個案,因為上一個個案信息量太大,老記不清,我就找了個錄音筆,放在桌子上,然後回去聽,回去記錄。
在督導的時候,被督導堅定的否定了,有違倫理。為此還和督導鬧了點脾氣。後來我開始了我的第二階段嘗試。
第二階段,奮筆疾書。
這個階段的來訪者是個心理學愛好者,他直接問我,你這麼記錄,有時間想我在說什麼嗎?弄的我特別尷尬。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在當時,掌握不好細節和節奏,老惦記時間的事,又怕來訪者發現我心虛,就把表戴在右手上,這樣寫字的時候,可以偷偷看看。
然後發現,其實有感覺的個案,根本是忘都忘不了,沒感覺的個案,寫了一大堆,還是沒感覺。
第三階段,後期記錄,整理提綱,定期總結,督導反思。
當發現,記錄幫不到我的時候,我開始學著,臨時記錄一些關鍵的詞,有時候還畫一下思維導圖,在每次諮詢結束之後,再來整理記錄,還買了一個活頁架和打孔器,這樣每次的來訪者的記錄就可以定成一本了。所以不管來訪者離開多久,再來諮詢前,翻一下,就能夠大致想起整個過程。
督導的時候更是方便,照著讀,讀著讀著,就能帶回到諮詢的場景和感受中去了。
這是我的檔案櫃嘍。
如樓上所說,如果能夠和來訪者達到較好的共情,能夠跟著來訪者的思路走就,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一般不會太難記住來訪者所說的。
再者,記與不記,沒有硬性規定,如來訪者不介意,還是可以做些簡記的,但前提是來訪者同意。
再者,也許是你總想著要去記著來訪者所說的東西,無形中給了自己壓力,注意力關注點可能會放在有沒有記住,沒有記住怎麼辦上面,反而忽略了來訪者真正說的。
總的來說,共情很重要。
額?
不做記錄?
親?你做諮詢師,有通過二級或者三級的資格考試嗎?
我會做記錄的。而且我的個人體驗諮詢師也會做。但是記錄不能影響諮詢,埋著頭刷刷刷寫字不看來訪者肯定不行。記錄重點就可以了。
做記錄是為了便於自己復盤,也便於督導。一般情況諮詢結束後馬上整理,能根據諮詢記錄回憶出對話稿。有的時候實在腦袋一片空白,要檢視一下自己的反移情,是否這一段諮詢中情感的元素太少了?是否來訪者讓你感到厭煩甚至睏倦?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也是很有好處的。
對於新手諮詢師在剛開始時確實都會遇到這種疑惑,那麼自己到底適合於哪種諮詢流派,這種流派需要你搜集哪些信息,搜集後又該如何去合理的處理這些信息,同時既能感性的共情到來訪者的感受,又能理性的站在諮詢之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等。這肯定是一個自我長期摸索的過程。但是如何能夠避免少走彎路,一個很關鍵。
當初剛開始做實習諮詢師的時候,帶我們的老師就說,可以自己準備一個小本子,隨時記一些東西,避免忘記,方便後期整理,但是也只是個人建議,不過我在試用之後,感覺還可以,畢竟記性並不好。
當然,這個本子要保存好,而且在記之前也要和來訪者討論,並徵求同意。
可能現在諮詢能力還不夠,做不到不記錄吧。
首先,諮詢過程中不是不可以做記錄的,這是重點!
不過每個諮詢師的風格不同,在諮詢過程中是否記錄也因人而異。
我個人是不在諮詢過程中做記錄的,哪怕一筆一划都不寫,因為對於我來說,在我寫的過程中,肯定會遺漏來訪者接下來說的一些信息。
我覺得諮詢師要做的並不是要把諮詢過程中的每句話記下來,而是去發現談話中的重點;另外,一些非言語信息也非常重要,諮詢過程中來訪者的一些動作、表情等等,這些都體現著來訪者當時的心理。
如果確實記不全,在徵得來訪者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錄像錄音,恩,簽好保密協議。諮詢後把記錄整理出來,然後找督導。慢慢來,當積累了一定的個案經驗之後,諮詢師對於諮詢過程中的重點的把握也會更好,也就可以記錄更多的重點的信息了。
在不去錄音錄像的前提下,我會在諮詢結束後的五到十分鐘之內,把當時我所記得的重點的信息寫下來保存,然後留到當天晚上進行這一天諮詢記錄的統一整理。當然,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做完諮詢就開始寫記錄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不過記完之後,可以隔一天再回過頭來看,看看是否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另外,體會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感受,相比於記錄諮詢中說了什麼,可能在諮詢中咨訪雙方的心理發生了什麼更能夠整體地體現諮詢過程。
個人的一點理解。
以上~
我來試著寫一下我的體會。雖然我還是一隻年輕的諮詢獅。
1.記錄是要做的,但一定要事先徵得來訪者同意。我一般會在初次會晤時,與來訪者商議好。因為不做記錄的話,有的來訪者會在一小時內釋放大量信息,有的是跳躍的,很細節性的。
2.這樣做記錄,給來訪者的感覺是諮詢師很認真,負責任。我的幾位來訪者有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被認真對待。
3.我做記錄後,發現有的來訪者會對某個詞,某個感覺多次提到,就會提供給我確定其心理問題的線索。比如,我在平行班,平行班的我。。。。。我就會據此發現,這個個案對自己在平行班很不甘心,有自卑情結。
4.不過我也發現,做記錄太認真,容易忽略來訪者,減少對來訪者的關注。這點不利於咨訪關係。
5.即便是做記錄,我也發現,有些微小的線索信息還是漏了,沒記下。當然,我也知道這可能和我還是新手有關係。所以,我打算以後嘗試用錄音筆,不放過在諮詢室里發生的任何一個聲音。既可以用來做自我分析,又可以督導時用。不過,有件事我很憂桑,那就是我還沒有固定督導。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誠摯奉上,敬請各位厲害的諮詢獅們批評指導。
最近發現了一款很好用的個案整理神器——學個案app,剛上線不久,在經來訪者同意錄音後,可以自動、同步將錄音轉化為文字,完美還原諮詢對話,來訪者是單人、多人都可以使用,識別率很高。大家最關心的來訪者隱私保護也做得很好:沒有諮詢師的授權,任何別人都看不到你的個案,不能導出。如果要用來討論和分享,你可以編輯隱去來訪者信息,APP也會做變聲處理。
關於如何處理信息,前面已有許多人回答過。我想補充一點:
處理信息,是大腦在不斷地加工信息,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讓這個成為諮詢的主軸,有可能會讓諮詢淪為一場「過於理性的分析」,談論外面的事情與別人,而不是討論內在的感受,談論here and now的當下,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
有時候,讓腦子慢下來,心才能跟上。
合作取向治療的創始人Harlene Anderson甚至認為,那些重要的事情,自然會被記住。而那些忘記的事情,如果諮詢關係是良好的,作為諮詢師仍然可以在以後的諮詢中,真誠而好奇地發問。
「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麼,你做過什麼。但人們不會忘記,你曾帶給他們的感受。」如果你是薩提亞治療師,你就知道要畫關係圖,這是必須記錄的!記錄不是一定要埋頭專記,是記重點詞,重點句,以及你在諮詢過程中的疑問等,諮詢結束後,你可以以此為線索進行整理,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記錄,聽過去在分析的時候肯定會有所遺漏,甚至遺忘了關鍵的信息點,這樣對諮詢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放心記錄吧,但是要給來訪者說明記錄的緣由,並講明保密選擇,得到他們的同意才能記錄,他們一般都能理解,實在不讓記錄,你就只好憑藉大腦記啦!
這需要一個階段,開始可能是記得比較多(諮詢結束後可以概括出要點),之後可以主要記錄些要點,這樣諮詢後也能更好地發散出當時的內容。
重點還是要劃的,一種笨蛋是通篇沒重點,一種笨蛋是通篇都是重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