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摺疊》的含金量有多少?
讀完了《北京摺疊》,覺得作為科幻少了點什麼。沒有大腦洞、大場面的科幻小說得了雨果獎,難道雨果獎的含金量就這麼點了嗎?
刪掉小說,只留標題《北京摺疊》閱讀體驗會好很多。
作者開了一個腦洞還沒想清楚就急著發表了,各種設定崩壞。
開頭宏大的北京摺疊似乎是說階層的分割是絕對的,然而沒幾分鐘,費盡心思的時空區隔就被打破了。
這個區隔是靠什麼完成的?靠出生嗎?不是的。第二空間明明就是焦慮的中產階級,必須努力學習工作的,哪有靠出生就不滑下去的好事。還是靠能力的:老刀在第二空間遇到的年輕人們,在讀碩士,憧憬著能去第一空間實習並留下來。 (這個階層學生亂入了,好吧,假設是中產階級後代好了。對了,老刀想進好的幼兒園,嗯… 以後去第二空間讀書?這不就又亂了么?)
既然階層之間有上升或者下滑的渠道,那麼你摺疊個鬼呀,摺疊就是為了讓所有階層的人把趕地鐵的時間省下來睡覺嗎?
伴隨摺疊產生的第二個設定,睡眠時間不一樣多。連作者自己都沒想過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人們會因此有什麼不同。多睡了又 so what? 工資少點?第三空間工資本來就低好嗎。
為了去隔開三個不同層次的空間,結果他們生活最大的區別就是衣服的光鮮程度和鈔票的顏色。(對了,鈔票也是通用的 2333)
這篇小說,四個字就總結完了,就是書名《北京摺疊》其餘的內容可以全部刪掉不影響閱讀。
喜歡它的人,喜歡的也是這點:設定本身擊中了生存焦慮的痛點。記住北京摺疊這四個字,北京摺疊,故事整個忘了也不影響你對它的喜愛。
改叫紐約摺疊就不行了,其原因正在於此。並非小說帶有強烈的北京味,而是標題帶有強烈的北京味。
至於雨果獎評審怎麼也會有這個痛點,多少有點匪夷所思。
——兩天不見辣么多贊,估計粉絲的怒火也釋放得差不多了,厚顏無恥的取匿→_→——
雨果獎的含金量不低,但北京摺疊的水平大概還趕不上科幻世界封面的平均值。
以下內容以黑為主,粉絲請退散。
北京摺疊並不符合基本常識。
科幻固然是要開腦洞,但開腦洞也得按基本法來:甭管你是什麼腦洞,得自洽。
比如三體,在看三體前,有人告訴我「外星人用了個超牛逼的武器把地球降到了二維」,我就會很疑惑,因為外星人攻擊地球總要有原因,可能為了資源可能為了仇恨,但你把地球弄成了一張畫,自己啥也得不到,到底圖什麼?
於是劉電工就搞出了黑暗森林,讀者一看卧槽有理有據,使人信服。
現在北京摺疊告訴我「政府把北京市分成了3份,第一空間每2天生活1天,第二空間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生活8小時」,我也會很疑惑:這到底是圖個啥?就說第一空間,你48小時強制休眠24小時,這至少意味著金融業、高新科技產業和大部分工業徹底沒了,對外交流也會降低到細若遊絲的程度,到底是何等巨大的利益或者恐懼才驅使你這麼做?
如果北京摺疊真的說清楚了修建摺疊城市的原因,那就是本好書,但它不但沒給出讓人信服的原因,反而聲明了這麼做毫無必要。
請大家回憶一下北京摺疊的摺疊模式:整個北京城被建造在一個個「磚塊」的上下兩面,每48小時,磚塊地面翻轉,一個空間摺疊到地下,另一個(或者2個)翻到地表。
北京的六環內面積為2267平方公里,如果按這個磚塊有1公里厚來計算(一公里已經很薄了),也就是2267立方千米。如果把泰山看做一個佔地450平方公里,高度1.5公里的圓錐,他的體積也不過是225立方千米。換而言之,翻轉北京等若翻轉十座泰山!驅動它翻轉的力量至少得是核聚變,而它的轉軸這已經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恐怕是水滴同款的。這還沒算在地面下挖空的體積,那將是個更驚人的超級工程。
有這麼強大的能源和材料技術,不去殖民奧爾特星雲,在北京這麼個指甲蓋大的地方折騰個屁啊。
就算你非得在這裡折騰,那把那些礙眼的窮逼打包扔到冥王星去不就行了嗎?
就算你平時喜歡看窮逼的笑話,那修個地下城市把他們關進去養著不就行了嗎?
又何必非得浪費權貴自己的一半生命呢?
究其原因,作者對「科」的了解就不足(從她的履歷看這根本說不通),對於「摺疊城市」這個概念缺乏認知,因此對應的「幻」根本無法自圓其說。
最早看到北京摺疊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好故事,但講砸了。
如果換做我講的話,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外星人入侵太陽系,人類大部分死亡,地球成了廢土,少部分生活在「北京軍事技術實驗基地」的人類活了下來,「北京軍事技術實驗基地」是戰前黃金時代的遺迹,本身就是一座城市,擁有超大功率的聚變反應堆和生態循環系統,可以全封閉運行,堪稱廢土中的伊甸園。
但隨著北京人口越來越多,生態系統不堪重負,人們還是沒找到出去的辦法。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人們制定了「分時供能方案」,整個北京被分為三個空間。第一空間由技術人才和管理者組成,每48小時獲得24小時能量,用以研究。第二空間由軍人和各類生產者組成,獲得16小時能量,用以維持城市運行。第三空間由平民組成,獲得8小時能量,用以維持人類基因庫的多樣性。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三個空間逐漸異化,第一空間不再以拯救人類為己任,第二第三空間也已經開始墮落,最終,新的秩序形成並確定了下來。
某年某月某日,老刀撿到了一個女嬰,起名糖糖。。。。。。
1,孤立的北京。無法出入,也無法(無需)和外界交流。
2,低技術背景。書中能拿來用的技術或條件致使人類無法越過馬爾薩斯陷阱。但是為了保證「時間上的隔離」有效,必須有高技術做後盾,因此摺疊城市最好是「技術衰退前的造物」。
3,底層要有存在的意義。在產生生殖隔離前,窮人至少在基因多樣性上有價值,所謂「給窮人找一份垃圾工的工作免得他們造反」這種設定毫無必要。
讀完之後還是挺失望的,背景設定還好,故事講的挺一般的。
隔壁有個問題叫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中短篇科幻小說,我看了前幾百個回答,不少拔出了九幾年科幻世界的作品,就是沒有一個提到北京摺疊的。一個都沒有。
這個小說寫的好不好可見一斑了
@李力 刪評論真快啊,才一小時我的評論就不見了。既然沒法評論了,我重新發出來吧。
「老刀去幼兒園諮詢的時候,著實被嚇到了。稍微好一點的幼兒園招生前兩天,就有家長帶著鋪蓋卷在幼兒園門口排隊,兩個家長輪著,一個吃喝拉撒,另一個坐在幼兒園門口等。就這麼等上四十多個小時,還不一定能排進去。」——引用原文第一章的部分內容。
不是說北京摺疊嗎?怎麼兩個家長可以輪流排隊四十多個小時?這期間幼兒園不用參加摺疊?敢情是單獨建在第零空間?
小說第一章,作者就把自己的設定給忘了,這邏輯能自洽?科幻小說就這邏輯水平?
只能說,「北京」兩個字太關鍵了,評委和某些人看到就高潮了,忘記計較這些細節。
補充一下,為什麼要揪著邏輯這個問題。通常來說,小說的上下文要邏輯自洽,不能前後矛盾;否則就會影響閱讀樂趣,流失讀者。正面的例子就是歐亨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離奇的結尾偏偏邏輯自洽,從而加深了閱讀樂趣。
當然,也有少數小說是上下文邏輯不自洽的。作者有時候會給出「第一人稱角色是瘋子/鬼魂/非人類」等等解釋,從而「邏輯自洽」地解釋了「上下文邏輯不自洽」的問題。儘管如此,這類作品的閱讀樂趣都會被影響,往往不叫座,成為小眾作品。
而科幻小說有其特殊性,就是「某個基礎設定非真實」。注意,是非真實而不是非邏輯。舉個例子,經典幾何學,有個「基礎設定」也就是公理:過直線外一點,只能做一條直線和這條直線平行。假設我更改了這條公理:過直線外一點,可以做不止一條直線和這條直線平行。
在這個非真實的「基礎設定」之下,我嚴格按照邏輯來推理,會得到什麼有趣的結論呢?——偉大的非歐幾何學誕生了!後面才有相對論等等發展。
同樣,幻想文學就是把我們習以為常的某個基礎設定,改變成非真實的。這個更改,如果是唯物並且可以解釋的,就叫硬科幻;如果唯物但是沒法解釋的,就叫軟科幻;如果是唯心並且可以解釋的,就叫奇幻;如果是唯心並且沒法解釋的……就叫輕小說。
不管怎麼稱呼,都是在一個非真實的基礎設定上進行幻想。在這個前提下,嚴格按照邏輯演繹,把不同的角色丟到這個怪異但嚴謹的舞台上,演出令人耳目一新乃至腦洞大開的劇情,這就是幻想文學的魅力。
「如果地球停止自轉了,會怎樣?」——《溫室》
「如果13歲以上的人都死絕了,會怎樣?」——《超新星紀元》
「如果二戰結果是反的,會怎樣?」——《高堡奇人》
「如果經歷了核冬天,會怎樣?」——《輻射》
「如果有個短暫的時空蟲洞,會怎樣?」——《臨高啟明》等等等等
所有這些,就像非歐幾何學一樣,一個腦洞就是一個世界,讓人嘆服。據說個人創作的最大腦洞世界是指環王系列。
角色戴著想像中的枷鎖,這無疑是很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把舞蹈跳得嚴謹而優美,恰恰是作者豐富想像力、創作力的證明,值得讚譽。反過來說,即使科幻小說文筆不如其他小說,讀者往往也會諒解,因為戴著枷鎖跳舞本身就很難了。
不管是數學還是文學,設定可以改,邏輯不可以改,否則就是胡編亂造了。
剛剛說的各種類別,都是先有設定、後有故事。當然,也有一部分小說,是先有故事、後有設定。作者為了讓自己寫作更方便,避免扯過頭了圓不回來,乾脆就修改基礎設定。
「敵人被作者寫得太強了,主角不可能打贏,作者扯不下去怎麼辦?不怕,我有隨身老爺爺/系統/超腦/賽亞人變身!」——通常我們管這些叫做金手指、外掛。
「如果有三個恆星在一起運動,軌跡毫無道理,會怎樣?」——先有設定,後有故事。
「我要表現三個階層的分裂,應該怎麼改設定?」——先有故事,後有設定。結果寫第一章就把設定忘了……
好吧,扯了那麼多,就是為了證明我是個三體粉。(逃還是那句話,會看到雨果獎含金量不如銀河獎的一天的。
當然,如果銀河獎活得夠久的話。
個人認為這小說和科幻沒什麼關係,劉慈欣曾在一篇文章里說過,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幻小說其實就是把地球上,甚至身邊的事情搬上了太空。青蛙被公主吻之後變成王子是童話,某星球上的怪獸被公主吻了之後變王子就成了科幻。
北京摺疊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它的核心內容與科技毫無關係,假如把故事主線換成老刀為了賺錢偷渡了3個國家去送信,或者穿越3個不許互通的城市,小說的內容不會受到絲毫影響。北京摺疊這類人文軟科幻短篇小說的評價肯定是明顯的人為拔高了,小說主要想借題發揮諷刺一下之前流傳的三等九層式階層流動固化這個老梗,但內涵描寫過於膚淺,人物塑造也不夠立體,給人感覺故事剛剛展開就戛然而止,欲言又止的感覺,不暢快。論實力不應該拿獎,不過剛好乘了一波三體的東風,能拿獎應該還是迎合了目前西方主流看待中國的刻板印象和對了某種酸腐式的胃口。
說這個反諷啥的:
你們真沒看過比這個更好的設定和更深刻的思考的文章小說或者電影嘛?
……
閱讀量不會這麼低吧!
首先,好的科幻並不僅限於大腦洞大場面。
然後對於《北京摺疊》的評價:故事平庸。
文筆平庸。
基於初始設定的推演挖掘平庸。
因為以上三個平庸,導致一個有著較好發揮空間的創意被浪費。
至於為什麼能拿雨果獎,不知道。
這明明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以科幻小說的名義得獎了。你如果在周一到周五的任何一天,在五道口城鐵站旁邊隨便找個地方坐下來,觀察人流24小時,你就知道作者的描述簡直就是現實的翻版。不同階層的人們,會嚴格地按照時間表,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又消失
謝邀。
作為科幻小說是不合格的...
反對@李力的說法。其他答主的反對答案大致贊同,在這裡補充幾點吧:
首先就是,三體中明確說到了「智子盲區」的存在,在那裡智子永久性失效。而且那個是人造的。在三體世界觀的宇宙中大片存在。
不仔細看書怪作者咯?(?`ω′?)
謝謝@曾浩宗的提醒,智子不能超光速,話說自己都說「光速壁壘」然後說超光速,額...
然後就是,雨果獎是科幻奇幻獎,西方對科幻的定義再寬,在西方人眼中哈利波特這類也是「fantasy novel」而不是「science fiction」。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相關詞條:
Fantasy has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forms of literature by its style and its freedom of expression wherein an author has the ability to use any story-telling element to strengthen the narrative; whether it be dragons, magic and castles or the lack thereof. Authors often engage in worldbuilding,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or entire world against which the narrative plays out.
Symbolism ofte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fantasy literature, often through the use of archetypal figures inspired by earlier texts or folklore. Some argue that fantasy literature and its archetypes fulfill a function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nd the messages are continually updated for current societies.
[17]
Ursula K. Le Guin, in her essay "From Elfland to Poughkeepsie", presented the idea that language is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of high fantasy, because it creates a sense of place. She analyzed the misuse of a formal, "olden-day" style, saying that it was a dangerous trap for fantasy writers because it was ridiculous when done wrong. She warns writers away from trying to base their style on that of masters such as Lord Dunsany and E. R. Eddison,
[18]
emphasizing that language that is too bland or simplistic creates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fantasy setting is simply a modern world in disguise, and presents examples of clear, effective fantasy writing in brief excerpts from Tolkien and Evangeline Walton.
[19]
Michael Moorcock observed that many writers use archaic language for its sonority and to lend color to a lifeless story.
[20]
Brian Peters writes that in various forms of fairytale fantasy, even the villain"s language might be inappropriate if vulgar.
[21]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e Harry Potteryoung adult urban fantasy novels of J. K. Rowling achieved widespread popularity, combining fantasy with the gritty realism of coming of age, prejudice, the loss of innocence, impending war, self-identity, political corruption, death, depression, love, loss, and discrimination. Rowling juxtaposed gritty imagery and emotion with fantastical/whimsi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life that Harry could never have. The fantastical details of the series fade away by the third installment, revealing that the wizarding community of the Harry Potter books is just as bad, if not worse, than the non-magic community. Rowling"s novels, while highly lyrical at times, are also grittier and more contemporarily written than the typical fantasy novel, and progress in maturity, not only book to book, but within each installment, going from the childhood innocence and veiled darkness of the beginnings of the first installment, to the pervasively dark and bleak, emotionally-charged, and graphically violent end of the 7th installment, which deconstructs and subverts the Hero"s journey, and casts the story in a tonal shade of gray. In the wake of the series" massive financial and cultural success, several popular young adult fantasy books and series emerged, including Suzanne Collins" The Hunger Games trilogy, Christopher Paolini"s Inheritence series, and Percy Jackson and the Olympians by Rick Riordan, each featuring similarly young heroes in fantastical circumstances.
Farah Mendlesohn argues the world of fantasy literature is broken up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portalquest, the immersive, the intrusive, and the liminal.
[22]
How the fantastic enters the narrated world is what determines how a story fits into these categories.
In a portal quest such as C.S. Lewis"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1950), readers are invited into the world of the fantastic.
In the intrusion fantasies like Bram Stoker"s Dracula (1897), the fantastic invades the fictional world.
With liminal fantasy, for example Phillip Pullman』s His Dark Materials: The Subtle Knife(1997), the magic hovers just out of sight.
As for immersive fantasy, J.R.R. Tolkien"s The Hobbit (1937) for example, allows the reader no escape from the fantastic.
「幻想小說」,強行說成科幻你是要負責任的",識得唔識得噶?(笑)
而且......按中國應該歸類為魔幻小說。
至於北京摺疊本身,它作為科幻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腦洞文和反映社會現實的文章真的很不錯......不過這篇文章是作者早年的作品,不太成熟,就不多說了(笑(。^▽^)
這是小說剛入圍雨果獎時自己寫下的,想說的就這麼多
-------------------------------------------------------------
《北京摺疊》-摺疊的也不一定是北京
編號柒壹伍
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6年,這個世界罕見的龐然大物,總是讓人內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惶恐。於是這個關於把北京摺疊起來的故事,本來讓人期待的是一場精彩的腦補視覺盛宴,像《盜夢空間》,像所有那些蒸汽朋克的故事,可以看看這個城市扮演的獨特角色。
但是,這是一次幾乎沒有什麼波瀾的敘述,第一遍看完甚至感到失望,這憑什麼就入圍雨果獎了?這篇甚至可以改稱任何大都市的摺疊,因為北京,在文中只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存在。
但再次細讀......
好吧,我覺得我自己開這個公眾號,就是要毫無顧忌的說點自己想說的話,在這裡,沒有一句為了吸引讀者或者自欺欺人的違心之語。在這裡,一切是我個人好惡,即使是因為自己欣賞水平不夠,我也只說我喜歡和不喜歡的。
這篇小說真的不喜歡啊!!!
一個有點意思的設定,但是交代不清楚,而且極不合理。《飢餓遊戲》、《雪國列車》這些也都是階層分化,但是上層的人一定是過著相比起來更好的生活的,底層則是在反抗與生存之間掙扎。可是在這個摺疊的北京呢?上層社會的人也要隔一天休眠24個小時,這樣很爽嗎?科技已經允許24小時不眠不休了?不然連續生活24個小時中間困了,怎麼辦?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第二空間,工作16小時,休息32小時,這樣不浪費生產力?底層工作8個小時,休息40個小時,而人數數量是上層的十倍,不暴動?
而且各個階層之間的流動並不少,這樣真的不會出問題嗎?是,老刀偷偷跑去被抓的話後果很嚴重,可是也有很多正常的流動啊,甚至有第一空間上班,家人留在第三空間的,這種真的沒事嗎?畢竟這不是現實社會中階層差距的情況,而是涉及到生存權利的差別啊,人家人生比你長啊,你敢讓底層的人隨便就這樣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人家那些設定里,各階層之間都是嚴格禁止流動啊,都是朝鮮模式啊。
穿插批判一下世俗的愛情,批判一下富人的酒池肉林,批判一下人與人的關係,這些有用嗎?當整個故事的基礎發虛的時候,這些人物更加蒼白無力。
唯有老刀,剝離所有的科幻元素,這個人物還是存在的,就是芸芸你我,就是當參觀了一個月10000學費的國際幼兒園後,第一次對「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了認同的我。
對了,這一個月的學費是淡藍色的。
根據我讀科幻的經驗,一部好的科幻小說,應同時包含以下三個因素:
1.想像力和邏輯自洽
2.深刻的思想
3.文學性
對《北京摺疊》來說,作者雖有意要廣納此三者,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而就雨果獎而言,其對科幻小說的價值估量大概是2>1>>3,因此,我在此拋開第三點,來談談《北京摺疊》的含金量。
1.想像力和邏輯自洽
於想像力方面,《北京摺疊》的設定無疑是令人失望的,全文除了城市的摺疊,沒有任何其他新穎的地方,讀完全文,除了描述城市摺疊之時,作者完全無法讓讀者感受到這是個「科幻故事」,可以說,就想像力而言,《北京摺疊》不如《科幻世界》上的大部分小說,甚至不如很多關注科幻的知乎er。在邏輯自洽方面,《北京摺疊》更是個災難,作者完全沒有意識到耗費巨大能量摺疊城市換來三個空間的人「分配48小時」的方案從一開始就是不合邏輯的,以至於注重「科幻感」的讀者對此大失所望。
2.深刻的思想
就絕對的價值而言,《北京摺疊》講述貧富分化,階級固化,以及中產階級焦慮,這些都是現實中正在進行的,可以說,《北京摺疊》的確有它的價值。但是,對於這些問題,《北京摺疊》進行的是「描寫問題」式的批判,而非「解決問題」式的建議,而郝景芳又絕非這些問題的首個揭露者,甚至絕非最先覺醒的那批人。事實上,《北京摺疊》要論述的問題,在近幾年關注度很大,各種文章層出不窮,比之深刻者大有人在。因此,其相對價值就必將大打折扣,畢竟《北京摺疊》不是開創作,而是「大流作」。所以其思想的深刻也就不是如此耀眼了。
如果要類比的話,《北京摺疊》的思想程度應該相當於劉慈欣的《贍養人類》,都是講貧富分化的話題,《北京摺疊》文學性更強,《贍養人類》在想像力和邏輯自洽方面卻要更勝一籌。所以《北京摺疊》的含金量,大概是《科幻世界》中上水平,劉慈欣、王晉康等科幻大佬的中等水平。
所以,我大膽推測,《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是因為某種程度的信息不對稱,讓雨果獎方面誤認為《北京摺疊》是「開創作」。這種信息不對稱其實極為常見,譬如dalai在國外做了「和平使者」,諾貝爾文學獎給莫言的頒獎詞,三體極可能因為「政治因素」獲得雨果獎……西方人或許還覺得「文革」「獨裁」「貧富分化」等問題,「愚蠢」的中國人還未意識到,殊不知批判的風潮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傷痕文學」便開始了。
建議大劉把《贍養人類》換個背景,重新起個名字叫《贍養中國人》,第二個雨果獎指日可待。還沒展開就結束了,要不是確認了一下,那種乾癟感讓我差點以為我讀了本假小說
以後不會對雨果獎獲獎作品抱有那麼大的期待了現在看來,《北京摺疊》是很有價值的,而且這整部作品的價值全在標題啊~
「人家是諷刺社會現實的,讓科幻為現實服務了,作者根本沒打算在科學邏輯上說得通。」——某粉絲如是說。
沒有科學邏輯的諷刺,叫亂噴。
預設前提的對一種制度的詆毀,叫意識形態。
請回到我們集體理性的23世紀好么?
中國科幻小說和雨果獎都丟人了
反對 @李力
從科幻小說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北京摺疊》遠遜於《三體》系列,也遠遜於劉慈欣寫作中後期的大部分小說,但是超過了劉慈欣早期的小說水平(例如鯨歌)。
其次,我認為《北京摺疊》不錯,達到了雜誌刊登的水平,但是遠沒有達到獲獎的水平,《北京摺疊》能獲獎,那從每年的《科幻世界》里隨機抽一篇出來,70%以上的概率應該也可以獲獎。
還有反對 @李力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小說中的某些部分缺乏科學依據和社會依據,就算不上硬科幻的觀點。《火星救援》里的風暴在火星上根本不可能發生,沒有任何起碼的科學依據,那《火星救援》是否就算不上硬科幻?既然是科幻,那就是有科學,有幻想,
而且《北京摺疊》遠稱不上預言未來,頂多只是反映現實,而這本小說即便是反映現實,深度也不算夠,點到即止的做法,好聽了可以說給觀眾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難聽點甚至可以認為小說作者本來就缺乏足夠的思想深度(當然我不覺得郝景芳確實缺乏足夠的思想深度,或者說我不知道郝景芳有沒有足夠的思想深度,至少《北京摺疊》沒讓我看到這種深度),反映現實的小說非常多,比《北京摺疊》優秀的更是多了去了,不說其他文學類型,單從科幻小說方面(反烏托邦的頂級作品也不提了吧),像劉慈欣過去的作品《贍養人類》或者《鄉村教師》,或者說一些日本科幻作家的作品,例如《喂——出來》等,在反映現實的水平上都優於《北京摺疊》的,甚至我覺得《傷心者》這種認為對現實不完全反映的作品,我認為在反映現實的水平上也是高於《北京摺疊》的。
從長遠來看,《三體》會成為當前中國科幻小說標杆作品被人記住,而《北京摺疊》或許會因為得過獎被人記住。
還有,我不喜歡雙標,例如《三體》就是臆想,《北京摺疊》卻稱之為狂想這樣的說法,有失妥當。
時隔一年再次閱讀《北京摺疊》,
從普通的科幻小說來看,還有些硬傷,對摺疊城市的描寫還不夠生動。
但是現在這個時間點,再看《北京摺疊》,
只能說,真是太科幻了。
-----分割線-----
讀完北京摺疊我差不多什麼都不記得了,大概還記得有碗酸辣粉?
完全不能想像出北京摺疊的景象,是我想像能力太弱了?
北京為什麼要摺疊?摺疊了幹嘛?摺疊成啥樣?無力想像。
但是讀完大劉的《山》就不一樣,誒喲我的小心肝。
地底的生命第一次越過那麼長的距離浮上海面,抬頭仰望星空的那一幕。
星夜無塵,四下濤聲。
真是想想都要爽到。
有種儀式般的,瑰麗的美感。
這篇小說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要分開說
中文版是一篇非常平庸之作,基於它從未出版的網文性質,你甚至可以認為它就是原作者的一篇練筆作品而已
而英文版則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讓一篇平庸軟科幻網文直接榮升至雨果獎的高度
恭喜譯者劉宇坤!
看來國外的文字讀者也不行嘛!手動滑稽
推薦閱讀:
※《聊齋志異》中的《野狗》一篇,是想表達什麼?
※如何看待《九州縹緲錄》電視劇?
※如果你成了剛繼位的崇禎帝,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保住大明?
※你怎樣看待古龍小說中的武功及其流派?
※為什麼我感覺張愛玲的小說這麼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