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寫草書的人都有著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和獨立人格嗎?外人根本看不懂怎麼辦


謝@Limo兄邀吧。


這個問題,哎,難啊。且想且談,可能語無倫次,說到哪裡是哪裡吧。

現在看到的草書樣式,簡單可以用小草、大草(狂草)和章草三種樣式來概括。

小草和章草有章程化的意味,小草比如王羲之的尺牘、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小草千字文等;章草如急就章。這兩類,可以功夫求得,即使性情上略欠,無礙於發揮。比如王蘧常先生八十以後的章草,可以當作篆書來看待,這是他的心法,作草如真。

大草或者說狂草,卻是書法中最獨特、最超出、也最難的樣式。因為雖然草法也要求很嚴格,但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純粹是書家一口真氣和精神的薄發,到這裡,缺的不是人群,不是學識,缺的是天才。

為什麼是天才?要先天而生的一口氣在。很多人強大的精神可以後天練就,學養可以後天積累,但就是寫不了草書。

顛張狂素,張旭的草書是和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的三絕。劍舞固然不可見,張的草書和太白詩歌卻能見到,的確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眼花耳熱,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很多人把大草視為書法的頂峰,有道理的。因為到大草就徹底脫離了人對漢字字形的依賴,要接洽和迎接的只是一團精神,具有爆發力的精神。

我讀林鵬先生丹崖書論,因為是論傅山為主,所以草書元素就很多。他說一個真正草書家,是不容於世間的。我同意。我們是沒趕上皇帝時代,即便如此,已經解放多少年了,見了上位者難免矮了一節,唯唯諾諾,點頭哈腰。這樣的人寫得出草書?痴心妄想。

若求人理解,何必寫草書。既然寫草書,就不求理解,也不可能迎合任何人。循規蹈矩,法度森然,書家到此已是萬萬難得,草書啊,來抬頭,看天吧。


謝行深兄邀。

草書是怎樣一種情懷,難回答。我們試著探討一下外行為什麼難懂草書:

書法按類型大致可分為動態與靜態兩大類,楷書、隸書、篆書屬於安靜的一類,相對來說嚴整規律性字形相對穩定,規範性、可讀性強,當然這三者裡面篆書得有相當的識見才能具有識讀的能力,大眾不認識篆書更多的原因在於平常難以接觸到,而且我們的教育里幾乎沒有涉及到。另一類是行書和草書,它們屬於動態的一類,行書的識讀對於大家來說難度不大,而到了草書情況則完全不同,即使相當的專業素養,如果不是經常臨習和創作的話,很多字我們是難以辨認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草書外行幾乎或者根本看不懂呢?接下來我試著找一些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一些草書作品:

張芝草書

皇象《急就章》

智永《真草千字文》

懷素《自敘帖》

鄧文原臨《急就章》

其一,草書有著其極強的符號化特徵,一筆代一個偏旁或者一個部首的情況比比皆是,有很多草書本身約定俗成成分,不經常接觸和研究我們面對一件草書作品就完全不知所措,草書追求的是簡約簡化,因此犧牲了可讀性,當然如果拋開識讀這個問題,要說欣賞也是可以的,這種欣賞只能是線條與畫面感的把握,對於大多數人識讀這一關過不了常常會有心理障礙,進入不了審美的階段。

其二,在當下可以說書法是作為純藝術迅速發展,幾乎已經脫離了實用的範疇。而在以前書法有兩種基本的形態一是實用的,一是藝術的。縱觀整個書法史,可以看出正體和草體都呈現出極化發展的特徵,一個朝著實用性發展,一個朝著藝術性發展,即正體越來越一看便知,而草體越來越需要學識能力。早期的章草是在隸書快寫的基礎上逐漸程式化的書體,在提高效率上可以說也有一定的實用因素在裡面,然而已經出現了識讀的問題反過來又會降低效率,而在權衡實用和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出現了二者的完美結合體——行書。而草書最終還是一步步的走向了純藝術,走向了純審美,走向了象牙塔,走向了小眾。

其三,孫過庭《書譜》: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使轉是草書最為根本的特質,行筆過程中的轉折呼應變化莫測。眾所周知,行書已經不是楷書的快寫,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散了楷法,而草書更加解散了楷法,楷書與草書的距離越拉越大,其專門性越來越強,因此在我們的楷書模式下要看懂草書完全不可能。因此我想,我們看不懂草書其實只是止步於內容的不懂,因此就有了玄妙不可理解的種種想法。

其四,草法的混亂也是欣賞和學習楷書的一大障礙,由於草書使轉的臨時發揮和結構誇張變形,在書寫的過程中往往一個小小的不同構成了模稜兩可的字,難以判斷。

其五,由於草書在字法上的困難,導致行草間雜情況的出現,「草不夠行來湊」因而純粹的草書離我們越來越遙遠,純正草書的表達就更難了。純草書作品數量的稀少,則導致了我們對草書的疏離,疏離久了隔閡也就多了,因此很難談到真正意義的理解和欣賞。


草書不靠情懷,草書靠的是氣力。

張長史草書,斐將軍舞劍,李太白歌詩,之所以相通,全在氣力二字上。

試想斐公舞劍,忽焉在左,忽焉在右,忽焉指前,忽焉指後,莫測變幻。俗輩或揮或掄,或砍或刺,縱有招式,不過拖行。

再觀太白歌詩,脫口而出,不更一字,渾然天成,氣象萬千。俗輩則尋章摘句,推敲雕琢,縱成佳句,不過苦吟。

氣貫長虹,力能扛鼎。

寫草書,沒這個,說什麼情懷都是假的。


舉個栗子。王鐸。
行草五種反反覆復顛來倒去臨摹了不知幾百回依然每次欲罷不能。那真叫一個蕩氣迴腸,勾魂攝魄!

且看前人——

戴明皋《王鐸草書詩卷跋》:「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孟海先生:「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王』。」


《擬山圓帖》傳入日本後想來是轟動一時(高潮迭起…)不僅被列為一流書法家,衍發明清調流派,各路被神筆感動到涕泗橫流膝蓋中了不止一箭的歪果仁更是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啟功先生:「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隨意找了幾張圖

記得早些年在上博遠遠看見真跡時差點膝蓋一軟,簡直要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縱然矜持多年卻依然耐不住腦殘粉的本心,趴在玻璃上恨不得舔屏的心情(朱耷的真跡都沒那麼性感!)

表示真跡和再高清的攝影還原都是不可相提並論的。真跡自有「神氣」,尺素間自有乾坤在。恰似篆刻,方寸天地寬。與我,科技即便再發達也複製不了一滴眼淚的情感。同理,氣韻,靈動…這些神氣都是離不了本體的,它們和本體相輔相成相依相生(相愛相殺…)
至少對我來說,再高精定格高度還原的複製品面前,都是感知不到靈魂的存在的。真正的靈魂在曝光的一瞬間,就散了。
心喊:大師就是大師!天才就是天才!
所以千山萬水天涯海角也要跑去跪在天才真跡面前再抹淚啊…

—————————————————
這些年認真臨過《顏勤禮碑》、智永《千字文》、王羲之《蘭亭序》、《靈飛經》、鍾猷小楷、吳昌碩《石鼓文》……甲骨文也寫過些。小楷小篆磨人靜心,不過融進心裡的還是狂草

然而…
王鐸就是那麼性感!!!沒有之一!!!


看到這個問題心生無限歡喜,各人特別喜歡草書,笨嘴拙舌難以表達,balabala...so ,喜歡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
喜歡就好!另附一書,獻醜了


別人看不懂,自己也看不懂啊


洒脫,奔放。


性之使發,情之灑泄。
或狂或憤,或幽或戚,都是心意所致成於筆端。一時之情緒,心畫耳!


推薦閱讀:

求教求教?
有那些字的草書寫法出乎意料?
近代才創造的字,用篆書是如何書寫?
想學習篆刻,求入門師父?
王羲之的書法到底牛在什麼地方?我怎麼覺得沒網上的宋體字好看?是我不懂欣賞?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 草書 | 獨立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