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作為一個喬治亞人卻會成為一個大俄羅斯主義者而執著地服務於俄民族利益而不是相反呢?
最本質的原因是斯大林與列寧關於民族主義同共產主義關係的不同理解。
在列寧看來,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本質上是對立的。雖然俄國可以首先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但要最終建成社會主義,要靠西歐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工人革命。所以,他把蘇聯只視為一個工人革命的產物,至多就是推動世界革命的工具,使用加盟共和國形式,目的是以後法國、德國革命後,也可以作為加盟共和國參與進來。
同時,民族主義在他看來,只有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才有積極意義。原因是,根據他的帝國主義論,發達國家是依靠殖民地維持的,因此,通過煽動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浪潮,推動他們獨立,西方列強失去殖民地就無法維持統治,就會爆發工人革命,最後加入蘇聯。
說的很有道理吧。
但斯大林不是這麼看的。列寧和各種民族主義分子打交道少,而斯大林很多。他知道高加索南北的這些民族主義者是什麼貨色,也被波蘭的民族主義者教過做人,他知道以上這些其實是行不通的。
因此,他反過來,認為只有先建設好蘇聯,才有共產主義運動。等到蘇聯建設好了,以後紅軍打到哪裡,哪裡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了。而言建設穩固的蘇聯,就必須轉而鎮壓蘇聯內部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否則,民族主義到了哪裡,哪裡的資本主義就會復辟了。
而無論是蘇聯政府,還是沙俄政府,只要是俄羅斯地區的中央政府,為了維持國家統一完整,都是有相通之處的,首要的就是俄羅斯化,推行俄語,邊緣化少數民族語言,通過各種移民手段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進而構建一個新的,以大俄羅斯民族為基底的「蘇維埃民族」。
至於說他本人的少數民族身份,在其中的作用不是很大。更多的,是由於他來自邊疆地區,眼光是盯著整個俄羅斯看的,國際視野雖然有,但他的海外經歷是在伊朗工作的海外經濟。相反,列寧這樣的貴族革命家,長期流亡海外,是盯著歐洲乃至世界看的,對俄國的情況反而不怎麼了解。有所謂的大俄羅斯主義實質是堅持留里克王朝以來,秉持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敘事。
最主要的是,列寧和斯大林的國家觀有很大區別。主要內容在於《國家與革命》裡面,"國家一直是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一種結構,是由一批專門從事管理、幾乎專門從事管理或主要從事管理的人組成的一種機構。人分為被管理者和專門的管理者,後者高居於社會之上,稱為統治者,稱為國家代表。"
而列寧區分了兩類國家,一類是"政治國家",即有階級鬥爭和分工對於所有制中共同利益分配和階級緩和的暴力機關。,二類是非政治國家,這種國家出現在資本社會之前和未來的資本社會之後。(源頭主要還是《法蘭西內戰》的內容)
於是第三條道路被提出來。
「民主實行到一般所能想像的最完全最徹底的程度,就由資產階級民主轉化為無產階級民主,即國家轉化成一種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國家的東西。"
於是在這種框架指導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類似於的最終奮鬥目標是將國家變成一種"非階級共同體"的概念。而奮鬥的目標首先是通過鬥爭消滅"政治國家"的階級性,然後通過民主轉化形成共產主義的非階級國家。
這種非階級性國家必然不是民族國家,而是各民族基於自治和共同聯合體,那麼對於區域民族的所謂"民主轉化"是持非常寬容的態度。
明白列寧的政治哲學立場,就很容易理解列寧為何施行新經濟政策了。新經濟政策是"轉化工具"。
而斯大林不一樣,他基層組織工作出身,革命前斯大林幾乎遊歷過俄羅斯大地的大部分城市,考察過基層狀況,也實質性引導過運動,接觸過各種各樣地方勢,加上歐洲局勢不穩。
地方錯綜複雜,國內外勢力交織。
所以斯大林對於俄羅斯內部結構整合的,並進行大生產的慾望非常強烈
==============後面撕逼可以不看==================
1,我什麼時候否則社會變革需要經濟基礎了???這個靶子自己樹起來很好玩嗎?
首先麻煩你先知道一下經濟基礎是什麼,上次把蘇聯的列車炮認錯的遺風又來了。
"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否是真理?如果不是,那麼試用範圍應該是什麼? - acel rovsion 的回答。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之中:
「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並且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
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 」
也就是說,這裡的「經濟基礎」是:把交往形式或市民社會看作是與物質生產、生產方式相聯繫的,是從物質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把它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即整個物質社會的社會關係,即作為社會的經濟基礎。而所決定的」上層建築「本身是物質的社會關係所決定的,包括思想的社會關係,人們(或階級)在物質的社會關係中的地位,並決定他們在思想的社會關係中的地位。」
2,關於《幼稚病》,那篇文章中所批判的是「小資產階級革命性和無政府主義有相通之處,往往是對機會主義罪過的一種懲罰」,而小資產階級革命性在《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這篇文章中給出了明確定義,而「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和一系列實用主義表現恰恰纔是小資產階級性的體現。
3,關於原觀點:
「然而並不是。列寧在行政思想上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既定前提,而在《四月提綱》開始,社會主義本身是一個長期過渡目標,列寧的組織建設中國家是作為調配者的角色,包括土地收歸和大企業收歸兩項政策,而新經濟政策的租借貿易和糧食改革均是以「工農聯盟」基礎的,看過《國家與革命》就知道列寧有兩個行政尺度,分別為國家和工農資質聯盟,同時衍生到中央地方關係,而列寧的最終目的是後者消弭前者,形成非政治性國家和普遍社會主義民主(民主這個價值最早是蘇聯的建設目標,後來才被西方坑過去)。這個尺度和聯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前後的斯大林主義是有根本不同的,斯大林時代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對工農聯盟進行了黨政化改革,以及經濟組織的國家化改革,這兩者之間的連續性是想當然的結論,這兩者都不是顯然的,現在俄共還存在爭議列寧與斯大林的定位爭議,瓦姐既然懂俄文的話,可以翻來看看。。「提供物質基礎」這句話沒有任何論證性,因為他是對建國初一系列政策與正義的階段性總概括,但不能反過來證明連續性,這是邏輯問題。
個人意見,供參考」
4,
「第31卷(國家與革命第三章)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由資產階級民主轉化為無產階級民主,國家轉化成一種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國家的東西」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體系內自發完成的量變過程。而是通過建立公社——打碎舊國家機器為前提的。列寧著重指出鎮壓資產階級反抗的必要性——公社作為取代舊國家機器的社會組織擁有自己的鎮壓手段——多數人鎮壓少數人。那麼試問,新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的小農的、分散的、自發的的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的生產關係是如果不是作為一種國民經濟恢復的權宜之計,又如何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這和我的觀點有矛盾嗎。?胡亂引用文本的是誰?
我的原話「列寧的國家觀中無產階級專政是前提」
首先就說明了列寧的暴力革命首先要保證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前提,我什麼時候說了「轉換資產階級的工具了。
我開頭就認為斯大林的改革正當性就在於,他是當時基於實用狀況下的權宜之計,包括鞏固一國之下的無產階級專政。我什麼時候說了,新經濟政策不是權益之計了,我所謂的「轉換工具」是,無產階級專政後的最終目的在列寧國家觀中是實現普遍民主,我才說新經濟政策是整個過程的轉換工具的範疇中。
補充:
1,秉持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敘事?
原話,「有所謂的大俄羅斯主義實質是堅持留里克王朝以來,秉持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敘事。」
這句話定義的是大俄羅斯主義,
我對斯大林的評價是:「所以斯大林對於俄羅斯內部結構整合的,並進行大生產的慾望非常強烈。」
那麼我們來看斯大林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
「首先是各邊疆地區的社會民主黨人,都能完成這個任務。崩得(註:崩得(依地語「Bund」一詞的音譯,意即聯盟)是立陶宛、波蘭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聯盟的簡稱。崩得成立於1897年,參加者主要是俄國西部各省的猶太手工業者。1898年3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崩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崩得分子要求承認崩得是猶太無產階級的唯一代表。在大會否決了這個要求以後,崩得退出了黨。在1906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統一)代表大會上,崩得重新加入了黨。崩得形式上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實際上是一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性質的組織。它在黨內一直支持孟什維克,反對布爾什維克。它提出民族文化自治的要求同布爾什維克的民族自決權這個綱領性的要求相對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崩得分子採取了社會沙文主義立場。1917年二月革命後,崩得支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918—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崩得的領導同反革命勢力勾結在一起,而一般的崩得分子則開始轉變,主張同蘇維埃政權合作。1921年3月崩得自行解散,部分成員加入俄共(布)。)從前強調共同的任務,現在卻把它自己特殊的純粹民族主義的目的放在首位,甚至把「過安息日」和「承認猶太語」當作自己競選運動的戰鬥性條文(註:見《崩得第九次代表會議文件彙編》。)。高加索也步崩得的後塵:一部分高加索社會民主黨人從前曾和其餘的高加索社會民主黨人一起否定過「民族文化自治」,現在他們卻把它當作迫切的要求提了出來(註:見《八月代表會議的通報》。)。至於婉轉地肯定民族主義動搖的取消派代表會議(註:取消派代表會議(八月代表會議)是1912年8月12—20日(公曆8月25日—9月2日)在維也納召開的。列?達?托洛茨基在會上組織了反黨的八月聯盟。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崩得、拉脫維亞邊疆區社會民主黨、高加索區域委員會的代表,以及僑居國外的《社會民主黨人呼聲報》編輯部、托洛茨基的維也納《真理報》和前進集團的代表等。從俄國國內派遣代表的有彼得堡的「中央發起小組」以及取消派的《我們的曙光》雜誌和《涅瓦呼聲報》的編輯部。會議的絕大多數代表都是僑居國外的,與俄國工人階級和地方黨的組織毫無聯繫。會議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一系列綱領性要求作了修改,並且反對秘密黨的存在。),就更不用說了(註:見《八月代表會議的通報》。)。
由此可見,俄國社會民主黨在民族問題上的觀點並不是所有的社會民主黨人都已經明白的。」
所謂結構整合。而這個結構整合就是排除所謂的民族自治主義者和小資階級性的地方黨政社團,進行黨政整合。
2,原來斯大林對黨和工農聯盟的關係不是從列寧主義的原則出發的?
找不出我說過這句話,屬於樹靶子。
原話:「個人態度,列寧與斯大林既沒有連續性,也沒有割裂性,斯大林對於列寧不是揚棄而是國家框架下的和解。」
為什麼這說?
來自斯大林的原文《列寧主義的基礎》。
承繼列寧主義理論,並與實際工作和解。自己看我必須指出那一句話。
其次,關於結構整合。
以上是對於
3,所謂」列寧要補資產階級的課。「
你自己的原話是:
我的原話是「列寧的在暴力革命後,依然訴求的是社會主義革命,因為其革命觀的基本點是已經存在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現狀,在這個現狀之後尋求普遍民主,新經濟政策只是個權益之計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過渡整合過程,根本不代表列寧要補什麼資產階級的課。「
證據,先來看這一段:
斯大林在《論俄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戰略與策略》中與列寧建設的基本分歧。這是他後來對於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看法的形成前提。
其次,後來斯大林對於列寧主義以及新經濟政策的變革和理解。
主要文本在《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中。
這才是我為什麼說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個權宜之計,」所謂以退卻換取進攻「的權宜之計。並且在此處斯大林與列寧的執政方式做出了一部分繼承,然後在另一位面上,是將黨內實用主義者(第二點中提到的那幾位,比如普列漢諾夫)做出了分割,強調了新經濟政策後的無產階級重新主導的預期。
其次,斯大林在這篇論述中更加強調了無產階級專政中的階級主導性,和國家內的無產階級政府建立(專政掉剝削者們),尤其是對於「不斷論」進行了批駁。尤其是界定了蘇聯內無產階級專政的可能性,以及對於國際間社會主義社會廣泛建成的聯合問題,這才是我提到的國家框架。
這才是回到我的結論:
」個人態度,列寧與斯大林既沒有連續性,也沒有割裂性,斯大林對於列寧主義不是揚棄而是國家框架下的和解。「(當然更沒有拋棄列寧主義,而是有所改革)
4,我有說斯大林主義是否可用?
5,繼續關於」列寧要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
在論小資產性那篇文章裡面,農民和農奴制,生產力與領主封建性的矛盾並存以致於不能期待俄國以某種資產階級革命打破地主階級專斷的方式來引發專門的資產階級革命,這種把小資階級,農民階級的矛盾單獨用天平摘出來的做法,忽略其整體性,均是不可取的做法。
這個觀點出自列寧《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
6,關於「轉化工具論」。
我認為轉換工具論是認為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戰時經濟過後的一個權宜之計,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進行新社會建設的,渡過過渡時期的一個轉化工具。而列寧非常強烈地表示過無產階級專政已經確定的狀況,以及這種狀況下新經濟政策的合理性。
「列寧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一方面,列寧認為,鼓勵發展貿易自由是現實條件下不得已的選擇,這是基於當時俄國現實的、沒有別的辦法的選擇,「你們能給我指出什麼沒有危險的革命道路、沒有危險的革命階段和革命方法嗎?」(16)另一方面,列寧認為,資本主義關係的加強對於蘇維埃俄國並不可怕,因為政權和大工業掌握在工人手裡,只要無產階級牢牢掌握著政權和國家的經濟命脈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因此,在俄國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而無害,關鍵在於掌握分寸。大工廠的開工,經濟的發展,將會大大改善無產階級的生活狀況、生產狀況,而改善的結果就是無產階級的地位得以鞏固。新的經濟政策沒有改變俄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任何根基。」
以上這一段轉述自,《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5頁。
這才是我所謂的「轉化工具」,而並非列寧為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開出的補資產階級課的藥方,而實際上鞏固的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而不是「專政」,其次是通過大工廠開工來改善,本身同時進行生產力的釋放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導的新生產關係,最重要的物質積累過程,相反列寧的判斷已經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已經靠暴力革命和新政府進行完成了,而需要改善的無產階級」地位「。
誰告訴你他只是在補充前提條件?誰告訴你他不產生任何生產關係?難道就憑你從頭到尾拿不出證據自說自話加罵人。
7,關於」商品經濟「
「列寧為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開出的補資產階級課的藥方」——敢問發展商品經濟是補什麼?如果不是補資產階革命的課,又妥協在哪兒呢?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完成一部分傳統上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範疇的目標,不是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是什麼?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情況還是一般情況?書獃子?
商品經濟誕生是和資本主義性相關的,而且有個基本概念還叫做「計劃性商品經濟」,而「資產階級的課」完全是另一碼事,甚至不是正相關(因為商品經濟的概念本身是和自然階級的二元概念)。後者完全是你腦補出來的概念。
列寧在《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5頁。強調了資本主義性可能在無產階政權存在,但是他認為」無產階級"在整個過程中已然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通過商品經濟釋放生產力,使生產關係(工廠和生產資料由無產階級政權擁有,對於資產引入進行限制)運做起來,從而改善「生活水平」。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補資產階級的課,一沒讓資產階級參與到政治,也未掌握任何經濟話語權,階級性是擺明了的。二則,沒有改變已經專政成功的無產階級社會任何的根基,甚至資產階級還是被專政的對象懸置在新政權中,三則,引入資本是讓百廢待興的戰後工業體系運轉起來的「工具」(類似於加了點油)。四則,這是繼續鞏固工人階級的「地位」並開始經歷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這叫做「轉化」。
而列寧所謂的資產階級課是完全批判態度的,他在《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對任何帶有資產階級性的自發活動(尤其是打著「對無產階級改善」的旗號那類)均持極度的反對態度。
常識的問題在於是,政治改革的細節性比你想的重要很多,否則小學生都能去當幕僚。因為這年頭找點各語言的資料真不是什麼有門檻的事情。
蘇聯建設初期作為政治身份的「無產階級」不佔多數,但是在列寧初期是工農文化自治和承認地區社黨,蘇聯的文化建設在斯大林同志的時代給出過充分探討。只能說作為政治身份的「無產階級」還不佔多數,早期的無產階級是完全的產業工人概念,而不是粗暴的「無產階級」不佔多數,因為中期開始列寧著手處理農村問題已經開始講工農自治作為一個無產階級行政尺度了(這個見《國家與革命》),這前後的「無產階級」政治概念比較複雜,個人認為不能單純理解為「產業工人」。
其次,工人階級與黨政機關的聯合,以及政治行動在戰後已經達到一個非常同步的水平,而且對於生產資料的重新規劃也非常成功。工人階級專政至少在話語權,以及地方社黨對於黨政中央的承認度上是有明顯話語權的。(這個在《社會主義與宗教》篇目中也有體現)
所以以一五計劃前的產業工人比例,以及和戰前的對比來說明無產階級專政的不穩固,我個人認為邏輯上是欠缺的。
產業工人人數的戰前和戰後變化趨勢這是個常識,以及那幾張貼吧里很多次能看見的俄統計表(中英俄三版),在趨勢上沒有什麼爭議,我只是指出這一點細節。
而無產階級的專政在列寧的眼中是已經既定的前提(即階級性和政治性國家已經開始走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期),而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佔據主導的情況下,開始生產力解放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計劃商品經濟」,並且認為這已經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渡期開始了。這個在《寧願少,但更好》的遺作中對於各機關改革的時候,也提到過。
所以在列寧的思路中不存在「無產階級專政不穩而需要專門鞏固」,而是「工人階級專政主導的商品經濟」作為新生產關係誕生需要驅動力,並且這種新生產關係使得無產階級生活實質性改善,國家生產力釋放,積累現有政治地位的物質基礎。這是在取得政治地位的情況下,把國家經濟運轉起來,而不是反過來指導政治地位的獲取
並非如你所說,不產生新的生產關係
其次,把這個行為作為「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是無稽之談,「資產階級革命」被列寧如何批判上面已經說了很多次了,你不看我也沒辦法。商品經濟帶有資本主義性質,但是不等於引入就成了一種「革命」了,相反是延續已經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下,形成計劃性商品經濟生產關係的一種權宜手段。
而斯大林同志在這裡是有一點不一樣,這個觀點主要集中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斯大林並不認為既不認為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絕對內在屬性,也不認為社會主義要完全拋棄商品經濟,商品生產並非一種獨立化過程(即依然帶有資本主義所依賴的社會關係基礎),但也認為商品經濟問題是其「外在性」上面,即商品經濟交換過程中的「剝削現實」,以及交換價值的」階級性」。並且他也同意列寧同志關於「貨幣暫時不可完全消滅,因為需要建設龐大的產業分配組織」的判斷。
所以說,行政與生產部門主導下,按照馬經價值規律進行分配條件的部門間商品交換,以及從上至下的商品交換,只要是在國家基本經濟調節和部門主導下,剝離商品交換過程的階級性和剝削性,是可以允許存在的。最重要的一個交換,就是後來各類工業化計劃中,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的計劃性商品經濟。
而另外的引述材料(《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也說明了,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種「退卻」,而退卻的目標是積蓄物質基礎,進行所謂的「進攻」,即對於無產階級對於剝削者的專政,消弭政治團體的資產階級性,並且以黨政化的無產階級為主體。
但是他並沒有直接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前提還不存在,他認為的是無產階級專政後,後蘇聯內部的階級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相反這種階級鬥爭已經是社會主義性質下的鬥爭繼續,這才是他後來和黨內實用主義的「不斷論」起衝突的原因。
他沒有明確表達對列寧那個邏輯前提的負面看法。當然,也絕對不像你所說的「不產生任何新的生產關係」,更非「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完全扯不到一起去。(而認為「補資產階級革命的課」在列寧那裡反而是一種小資產階級性,這個前面引述的材料裡面也談到過)
因為斯大林本根本不是一個大俄羅斯主義者,大俄羅斯主義者在中亞建立一圈斯坦加盟國是為什麼?
「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己的動機,把俄國人的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
有個專有名詞,新皈依者虔誠
轉載個別人的舊文,侵刪
一個故事有特為深長的意味,說到一個亞歷山大城的人久居馬其頓,已仿效此國的禮俗
和服裝,回到他本國以後,把自己當作人,卻把亞歷山大城的人當作奴隸看待。——蒙
森《羅馬史》卷三
在希望成為與己不同的人時,會認為自己是他人,這就是一個人發瘋的原因。——盧梭
《新愛洛伊斯》序言
我們村裡的一個女孩,三四年前到了上海工作。之後漸漸地她回家越來越少,她和父母
、村人說話只用上海話,而決不使用她自己也用了20來年的本地話。前年她生病了,但
堅決不要母親去上海看望她,怕人知道她有這樣「老土」的媽;家裡要給她禦寒的衣服
,她讓媽媽去郵局給她寄。她媽要送她,她堅持和母親分開一段距離,並只送到村口—
—她媽想多送她一點到公路上,被她訓斥回去。在結婚之前,她從沒帶自己的上海男友
見過自己父母;結婚到現在一年,她再沒和母親見過一次。
每次回島談起這個故事,我母親都搖頭浩嘆。按說她家樓房也蓋好了,只是她媽的確觀
念保守,又不窮,卻終年老穿著補丁衣服。這個女孩早年也沒什麼不孝的劣跡,相反還
頗為沉靜內向。最離奇的是她自己也是農村出身,不過是高中畢業了在上海當個超市收
銀員,卻比真正的上海人還要瞧不起鄉下人。
她對上海文明發自內心的虔誠是令人畏懼的。我相信她在深夜內心一定交織著強烈的自
戀和自卑。僅從道德高度去譴責她是容易的,然而她的表現卻代表著一個並不罕見的現
象。
通常人們認為新皈依者的忠誠是靠不住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變節者、非我血統者、投
機分子。但事實上,歷史上卻反覆出現這一情形:新皈依者的行為比團體的原成員還要
強烈的姿態。其強烈程度甚至有時連團體的原成員也感到吃驚和不解。例如幾種斯大林
傳記都說到,斯大林雖然是喬治亞人,但卻表現出比俄羅斯人更強烈的「大俄羅斯主
義」,這一度使很多俄羅斯人迷惑不解。列寧曾批評斯大林:「俄羅斯化的異族人總是
在表現真正俄羅斯的情緒方面做得過火」;斯大林之女也寫道:「父親一生熱愛俄羅斯
。他深深熱愛它。我沒有見過另一個喬治亞人象他這樣忘記自己的民族特點,這樣強
烈地愛俄羅斯的一切。」而斯大林的父母,甚至連俄語也不會說。
也許出於一種內心上極度想證實自我身份的想法,新皈依者有時行為極端。早期阿拉伯
歷史上有一個人物叫阿卜杜拉·伊本·賽伯伊,他本來是葉門的猶太人,但在皈依伊斯
蘭教後,他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對阿拉伯領袖阿里的過度尊敬甚至使後者十分不安,他
後來竟成為極端十葉派的創始人。上面那個例子當然也是,我相信即使是很瞧不起鄉下
人的一些上海人,恐怕也不能理解她為什麼會對自己母親這樣。
要解釋這一現象不是我能做到的,我只粗略地想到兩點:
一是變節者的忠誠。就像《射鵰英雄傳》里說的:「哲別挺著長矛,一馬當先。他剛歸
順鐵木真,決心要斬將立功,報答大汗不殺之恩。」變節者的表現欲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為了避免被盤查往事(這是變節者最怕的事),變節者往往有著旺盛的「將功贖罪」
意願。明末亂世,洪承疇等人導引清軍,在征服效率上比八旗軍還要高,而當夏完淳提
到他往事時,他大怒了。這一內心的恥辱感可能驅使者他們表現出更加賣力地想洗掉自
己原來的身份,表現出更狂熱的姿態——雖然這經常是徒勞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何在征服者的軍隊中,僕從國或偽軍(「二鬼子」等)有
時表現得更加殘忍——即使是對於自己的同胞。這些變節者的故事不勝枚舉,甚至我們
可以在《西遊記》里看到:孫悟空實際上是唐僧師徒四人中唯一一個出自妖魔一路「血
統」的,但他在取經中表現得最為虔誠,對待原來實際是他同道的妖魔時也最為無情徹
底。
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中,引用了美國歷史上的兩個例子:在美國社會中遭受歧視的墨
西哥人和日本人,在二戰中都很英勇,希望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忠誠。其中一個參加珍珠
港戰役的墨西哥人說:「我們都證明了自己,證明我們比盎格魯人更加是美國人。」而
二戰中由日本裔美國人組成的第442步兵團則是「美國戰史上受勛最多的分隊」。正是
這種內心的恥辱感加強了他們的表現欲。
另外一類則不易歸類,大略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即一種意識形態在其發源地之外的新皈
依者表現得更為忠誠。這一現象的發生,或許可以歸因為教義在傳播中的教條化。大抵
一種文化或教義在其發源地有時反而不受重視,大概也是出於「本地無先知」、「外來
的和尚好念經」這樣的心理。因而孔子云「禮失求諸野」,蓋因在邊緣地區,有時反而
將中心地區的一切東西都視為珍寶地留存下來,如內藤湖南說的,中原「尉」這樣的小
官,在邊緣地區卻當做天一樣大地珍視。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日本比中國保留了更多唐代式樣建築、為何佛教在印度衰落而東亞卻
一直興盛。另外也可以解釋黨史早期王明等人為何如此虔誠地、教條地執行莫斯科的意
見;而一些全盤西化論者為何狂熱地理解自由民主。正如金庸在寫到日月神教、神龍教
時暗示的,教中新招的少年在教義的執行上遠為虔誠和偏激,似乎它一向就是天經地義。
19 世紀初美國曾將很多解放的黑人奴隸送回非洲,並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家園,即現在
的賴比瑞亞,國名即得自「解放」一詞。但這些在美國「身為下賤」的黑人,回到非洲
故土後,卻表現得比白人還要鄙夷當地土著黑人。他們保留著美國南方的口音和生活習
俗,佔據著政府的高層,並嚴格地不與土著黑人通婚,擁有著強烈的優越感,成了一個
封閉的黑人殖民貴族圈子——這也是近年賴比瑞亞內戰的遠因之一。
斯大林是哥里人,是喬治亞裡面俄羅斯裔最多,也是最親俄的地區。俄羅斯的邊疆區俄裔和親俄族裔的大俄羅斯主義其實往往比俄羅斯本土還要嚴重,這也是保持民族認同的必然選擇(其實我們邊疆區的漢族和親漢族的族裔一樣表現出更強烈的國家認同,海外華人就更強烈了)。所以斯大林在蘇聯早期領導中表現出的大俄羅斯思想比較強烈也不奇怪。
如果他是一個喬治亞民族主義者撐死當個小軍閥,只有成為蘇聯領袖他才會成為世界歷史的締造者。同理說明為什麼希特勒一個維也納流浪漢怎麼就到慕尼黑去了,因為奧地利已經成了一個軍事上的矮子,無法成就他的理想。
政治家,並不是大家說的要維護本民族啊怎樣怎樣,斯大林作為20世紀頂尖的政治家之一,自然明白,國內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國內的民族中尋找平衡
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中國,因為他一出去打仗,後面就有小弟造反,那麼在前蘇聯,誰最不服斯大林,是拖洛夫斯基,那麼怎麼辦呢,殺人!這是最蠢的辦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斯大林最後也被刺殺)
如何團結國內的其他人呢,俄羅斯大沙文主義抬頭,民族主義是一種特別好用,而且聖潔和污穢都可以扣到他的頭上
這就導致了斯大林同志開始玩弄俄羅斯大沙文主義,如果還有其他的更好和更便捷的方法,相信我,斯大林絕對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大沙文主義
這只是我個人意見,並且切入點比較窄,希望大家指正
Ps:我不清楚個別答主為什麼一看到這個這種題目就開始激動,說TG怎樣怎樣,給少數民族加分怎樣怎樣,大哥啊,人家問的斯大林啊!因為那是帝國主義的時代啊。
斯大林是現實的政治家,而列寧雖然有行動力但也只是哲人。
現代人是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不論是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還是蘇聯——為了現實的,「以國家為形式的」大國統治和工業,就必須帝國主義化。而帝國主義,才是那個時代,以一國之地理,泛化為世界史的方法。希特勒是一個奧地利人。
當年放眼望去,全世界都有共產主義者的身影,他們沒有國界不分民族,而如今,到處都是民族主義者或者聖母。
如果這是歷史的選擇,那我更想看看下集預告
羋月還是楚國人呢
因為斯大林是精神拿破崙啊,你看科西嘉併入法國才幾年,科西嘉怪物就把法蘭西的旗幟插到東歐去了
希特勒笑答:老子奧地利人
實力(軟實力如文化,硬實力如軍事)決定一切,馮玉祥在清軍中只是一個五品的小營長,到了蒙古那些手下上萬封戶的王公們得給他下跪,馮玉祥雖是漢官,但可以斥責蒙古王公,對方只是敢怒不敢言。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很重要,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希特勒作為一個奧地利人不還是照樣奮不顧身地支持德國吞併了奧地利
阿道夫?希特勒還是奧地利人,可他為了納粹德國絞盡腦汁。
歐洲有句諺語,皈依者的狂熱,放在民族認同上同樣適用。
除了斯大林,捷爾任斯基同樣因為大俄羅斯主義被列寧批評過,他本人按血統卻是一個波蘭人。
在共產主義陣營裡面民族主義是要摒棄的,蘇共早期的領導人還有很多猶太人,在長期排猶的俄國也是奇葩,領導層理論水平高、能力突出才能駕馭其他人,也是這個擁有強大戰鬥力的組織在上世紀初崛起的原因,階級成分比民族要更重要,同樣鐵托是克羅埃西亞人,統合塞族和克族兩大死敵,在南斯拉夫也只能依靠歷史地位、意識形態了。
推薦閱讀:
※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真的能夠實現嗎?
※如何評價台北市長柯文哲「被殖民越久越文明,台灣文化就比大陸強」的言論?
※為什麼這麼多國家和軍隊的標誌里有五角星(比如中國、蘇聯、美國、日本等等),這個標誌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英國首相相當於法國總統還是法國總理?
※為什麼滿人入關,殺了許多漢人要求易服易發,但是在清朝滅亡時,許多漢人卻不願意剪去辮子?卻把馬褂當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