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的具體經過是什麼樣的?中間又有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後聰明有智度,嘗與上參決大政,猶呼趙普為書記,常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尤愛皇弟光義,然未嘗假以顏色,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乃可。」仍刻景以待其歸,光義不敢違。及寢疾,上侍藥餌不離左右。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續資治通鑒長編》(下簡稱《長編》)卷2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條

這裡李燾記載的已經比較清楚了,然而,金匱之盟的經過卻遠不止這麼簡單。

會如京使柴禹錫等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姦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倖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長編》卷22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丙午」條

太宗即位六年後,他才拿出「金匱盟約」來堵天下悠悠之口,這點頗為可疑。按鄧廣銘先生所說,「當杜太后臨終顧命之頃,太宗也是在場的一人,則大位授受是何等大事件,其事必為太宗所牢記,斷無可疑,是則當太祖在位之時雖藏之金匱,而在太宗繼嗣之初,卻應當首先啟金匱而示臣民,何以待趙普陳訴而才想起呢」?(鄧廣銘《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
其次,「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說不通。其時,趙光義23歲,趙廷美14歲,而太祖之子趙德昭已經10歲。如此看,趙德昭的確年幼,然而當時才是宋太祖登基的第二年,太祖身體也還十分健康,杜太后又何以認為太祖的在位時間並不能長到趙德昭成年呢?
另外,如此重要的有關國家大事的文件內容,無論《宋史》、《實錄》、《長編》、《宋會要》等史書,均無一字記載,這點亦十分可疑。
所以包括張蔭麟、鄧廣銘、張其凡在內的大多數歷史學家均認為此「金匱之盟」從頭到尾都是「宋太宗即位後與趙普共同偽造的文件」(鄧廣銘《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在金匱文件展示給群臣之後,作為報酬,趙普也得以拜相。

但是,王育濟教授在《「金匱之盟」真偽考——對一樁學術定案的重新甄別》一文中卻認為,「金匱之盟」的原始版本是真實的,而後來太宗出示的「金匱之盟」版本卻是經過太宗和趙普篡改過的。理由如下:
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對「金匱之盟」的記載是「欲傳位二弟」,也就是說,傳給趙光義和趙廷美(答主按:此處「二弟」不能理解為獨指趙光義,因為在兄弟排行中,太祖匡胤排行第二,光義排行第三,大哥趙光濟早夭)。也就是說,杜太后的原本意圖是:先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位給趙廷美。
這也就是王育濟教授所說的「三傳說」。所以,太宗即位之初,也做出了會讓位給趙廷美的姿態(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又加檢校太師。中書令、開封尹是五代、北宋皇位繼承人的標配)。
而在各類北宋的官方史書中,金匱之盟卻成了只傳給趙光義的「獨傳說」。這是因為太宗登基六年後,群情輿論急轉直下,趙廷美也日益驕縱,他才不得不聽從趙普「太祖已錯,陛下何能再錯」的勸告,篡改了「金匱之盟」。第二年,趙廷美即被貶到房州(後周恭帝退位後被貶的地方),太宗才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綜上,我們仍可認為,「金匱之盟」或者說太平興國六年趙光義所出示的「金匱之盟」是經過偽造的。


推薦閱讀:

趙匡胤以2000人破李景達幾萬人這真的科學嗎?
為什麼宋太宗趙光義沒被尊為「祖」?
宋朝皇冠為什麼這麼丑?
開腦洞: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會怎樣?
宋朝的氣度指什麼?在宋詞上有什麼體現?

TAG:宋朝 | 宋史 | 趙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