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人本身是醫生,但都勸別人不要學醫呢?

把之前的說明都去了
看到大家討論的如此激烈……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這種種情況都將會得到改善的吧


蟹妖

醫療不是剛需。三十年前的醫療水平已經足夠可以保證社會穩定的人口保全他們的勞動力到退休並完成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勞動力再生產任務。那時候沒有黑心油,但是有明知污染超標但還要生產的工礦,地方志有記載。那時候沒有霧霾,家家燃煤取暖做飯釋放的苯比芘和一年吃幾個月腌制食物吸收的黃曲霉素和亞硝酸鹽並稱世界三大致癌物質。感覺那時候重病少,只不過是人活不到長重病的時候,或是重病根本診斷不出來,診斷出來以後回家等死是天經地義。

醫療水平回歸我國的經濟基礎。巴西人均GDP高於中國近一倍,巴西衛生總費用佔GDP比例比中國高6成,巴西的全民免費醫療體系提供了全國一半的醫療服務,巴西的人均壽命和中國差不多。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咒罵於事無補。

指望承受來自全民的剝削運轉著全世界最龐大、最經濟、最有效率的醫療體系的人一邊挨罵還要一邊陶醉的高唱「亞克西」,這得是多麼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啊。

過去,慈善醫院是這麼經營的。

1936年,三等病床的病人,每天要醫院補貼2.25元。住這種病床的病人,只要支付3成的醫療成本。雖然這個慈善的惠及面比較窄:為什麼中國的醫藥費那麼貴,得一個病整個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人是因為沒錢醫治而死的? - 鄧鉑鋆的回答 這是一個和諧有愛的自干五答案,非喜莫入。

曾經,人民醫院是這麼經營的。

不管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財政撥款都占醫院支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972年因為險些打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撥款比較少,只佔支出的五分之一。1982年,醫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施承包制。1985年,壓低醫療專業服務價格但是提高藥品價格吃價差找補的雙軌制的偽市場化醫改開始。但1985年財政撥款仍然占支出的不小比重。

這張表的單位改成了「萬元」,反應了時代的變遷。手一抖拍花了,笑哈哈吧。這張表上的個別年份,作為公立醫院,財政收入僅占支出的4%上下。如1997年,業務收入24152萬元,財政收入865萬元。1998年,業務收入29268萬元,財政收入999萬元。

財政撥款這麼少,一邊自謀經費,一邊強調公益性的招牌承擔各種社會責任,這效果真是嘻嘻哈哈樂滔滔。人家是有節操的柴務工作者,以上數據來自公開出版發行的校志,不是內部資料。


學醫苦學醫累,學醫真的很受罪。
想要跑想要退,一身本事不忍廢。
苦了兒很懊悔,誓不能再苦孫輩。
喚兒坐掏心肺,若要學醫打斷腿。


因為當初也是醫生勸我別學醫而我沒聽…………


--------------------------12月10日分割線----------------------------------


既然大家對灰色收入這麼感興趣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我個人是堅決反對類似於紅包這種灰色收入的。但是我不反對病人出院後表達感謝或者為了交下這個朋友,請醫護人員吃飯或者送自己家的特產。比如我爸的一個病人是殺豬的,每年過年都給我家用麻袋送豬腳和血腸(那個血腸是真好吃啊),其實他的病已經痊癒,送禮除了表達感謝之外還有就是朋友間的人情往來。

如何區分這兩者的關係,我認為是紅包是半強迫性質的,送禮是自願的。這個之間的差別大家可以自己體會。我一直認為醫護人員應該堅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無論病人是什麼身份都應盡自己最大的本分去救治。也就是說除了基本的醫療費用之外,不應該再收取灰色收入,無論這個基本的醫療費用多低(診費低應該通過市場調節或者社會保障解決)。而跟你私人關係好的病人得到更多的關照我認為也無可厚非,畢竟醫生也是人嘛也講人情。

以我為例,有人諮詢我IT方面的問題,我會盡自己所能為他解答,如果他沒有任何表示我以後也不會再幫他因為幫他是情義,不幫是本分。如果他對我表示感謝,請我喝星巴克的話,那我會很樂意繼續幫忙。不是我在乎那杯咖啡也不是我付出的時間成本只值那杯咖啡,而是我認為我得到了尊重,我的付出在別人開來不是理所當然的,我的付出得到了承認。


所以醫生就是要救死扶傷這話沒錯,但是醫生沒有義務一定要免費的救死扶傷,如果把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拿來當作對醫護人員勞動付出不給報酬的借口那就是耍流氓。


那你要問有沒有醫生收紅包甚至要紅包的,拿藥品回扣。有啊,當然有。但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他們只是沒被抓而已。就好像我們公司,待遇還是很不錯的,老員工還有大把的股票,即使這樣還是有人鋌而走險收供應商或者關係企業的錢被開除的沒收股票的,甚至被抓的,他們收錢的時候心裡想的也是認為自己不會被發現不會被抓吧。等到被抓的時候痛哭流涕後悔莫及,這不是煞筆是什麼。


---------------------------以下是正文-----------------------------


作為一個醫生子女,我應該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父母都是醫生,我父母的同事和大學同學都是醫生。我認識的醫生里沒聽說誰勸別人不要當醫生,我父母是很支持其他人把自己的子女送去醫學院的,並且熱情的提供自己專業的意見和建議。他們只是不讓自己子女去學醫罷了。


因為醫生這個職業太賺錢了,錢多的數起來費勁。側耳聽聞美帝的醫生都是開法拉利、去夏威夷度假。所以就不讓自己的子女去學了,把機會讓給大家,讓大家都可以致富。

至於說子女非要去學醫有沒有家長攔著的,我認識的醫生里還沒有哪個腦子進了水的孩子非要去學醫的,都很自覺的報的其他專業。

我爸媽的醫院每年要進來的研究生擠破頭啊,完全沒有用工荒的問題。所以題主擔心的社會問題:「因為如果真的醫生比例開始下降,依現在的霧霾、地溝油、黑心藥……未來病人肯定多,那到時怎麼辦?」 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題主放寬心好了。

先介紹下背景,我爹是外科副主任,我娘是內科主任(我媽一開始是干外科,她本人也比較喜歡外科,但是為了照顧我就改行做了內科,因為外科要24小時待命)。
我的父母的大學同學每年一小聚,十年一大聚。同學聚會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示大家混的有多好。混的最好的三種人,1、不聰明所以無法分配到好醫院(那個年代是包分配的。請注意,這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你沒有選擇權,有人被分配到大草原,有人被分配到北大荒)就只能努力學習考研出國。2、領導能力強的去做了醫院或者衛生局領導的。3、轉行做醫藥代表的。

怎麼看出來他們混的好呢,因為每次聚會都是他們出錢啊,其他人只要去吃吃喝喝就行了。論說白吃白玩應該很多人去吧。NO,一年比一年少。因為有很多混的不好的,他們大多是小城市醫院的一線醫生,收入差距幾倍甚至十幾倍。別人穿貂你穿醫院發的大棉襖,別人開電動特斯拉,你開電動雅馬哈。


我爸媽常年值班,我爹3天要值一次夜班,我媽4天要值一次夜班。也就是說每12天我就有一晚上的自由活動時間。我7歲開始看西醫書籍,黃家駟外科學,西氏內科學,實用內科學。都是磚頭書。你問我為什麼看這些,我也不想看啊,閑得無聊啊,我也想看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可是家裡沒有啊。我說我想學醫,嗯哼,我爹說我要是敢學醫就打斷我的腿。當年我就是那麼聽話的乖孩子啊,那就去學計算機吧,我遊戲玩的還行。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名醫,多了一個碼農。為什麼我遊戲玩的好呢?因為沒人管啊,有一次一個工廠食物中毒,我爸媽連續加班48小時,我就結結實實玩了48小時的cs和wow3(我以前玩的毀滅公爵、紅警你們這些小朋友都沒見過)。當年啊,在遊戲中我可是把大人打的滿地找牙的狠角色啊。


為什麼我爹媽不讓俺這個小正太去學醫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職業待遇

你說中國的醫生待遇好不好呢,那你看跟誰比。我爸媽作為行醫30年的老主任,手下管著幾十個醫護人員,查房的時候非常的威風。然並卵,他們的正常收入加起來沒有我高,而我只是我們行業中的lowB,知乎百萬大神隨便秒殺我一條街。當然我爸媽也是可以秒殺剛進醫院的小醫生,從長安街一直秒到西直門。而這些小醫生很多都是研究生畢業啊,這讓我非常的慚愧,每次跟新東家談薪水的時候都不好意思多要。

現在我媽媽退休去了私人醫院做主任,工資又秒殺我和我爹了。嗯,去私企打工這是個別現象可以忽略。

再來聊聊灰色收入,正規的醫院沒有哪個傻逼敢管病人要紅包吧,反正我認識這麼多沒見過這麼弱智的,直接去醫務科投訴死好吧。醫生可以熬到要紅包的程度那就是可以獨立上手術台的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熬到這個級別的為了幾百幾千的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要太愚蠢。你要知道你上了手術台,你的主治醫生肯定是盡自己最大努力的,就算這個醫生是個沒良心的,他也怕醫鬧啊。所以你給或者不給差別不大。大多數情況是病人硬要給,不收都不行。膽子大的就收了,膽子小的就會存到病人的住院費里(真是麻煩啊,還要醫生給你去繳費)。

醫院裡面真正有灰色收入的地方是,領導崗位,藥劑科。我認識的被抓的藥劑科科長都有一打了。而這些崗位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啊。只要你爹是李剛,進三家醫院藥劑科當個科長不要太容易。幹嘛非要去學醫呢,有病吧。

而醫生的收入是從哪裡來的呢,現在公立醫院實行的是自負盈虧,小科室結算制度,國家把醫院建起來之後就不管了,想要財政撥款是沒有的,要自己賺。就算醫生肯免費幫你治療,可是儀器的維護費、藥劑費、住院費這些誰出呢?總不能醫生出吧。醫生也是人啊,也要吃飯養老婆孩子啊。所以你們想免費得到醫療就只能穿越去明朝找李時珍了。


職業成長

醫生是個熬資歷的行業,熬個幾年十幾年有產出就不錯了。以現在互聯網的浮躁風氣。你要是工作5年不能做總監就是個loser,呃,我是loser,你看90後霸道總裁已經行走在人間了。而醫生這個行業,你真得苦熬資歷。我媽媽熬了5年到副主任,7年到主任,7年到副高(副教授),17年到高級職稱(教授)。具體年份記不清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這算快的,我爹地熬了一輩子都只是副高,沒熬到正高。他們那個年代醫生還比較少,按照現在這個局面,5年也就熬到主治醫師吧。所以很多人熬不住了就轉行做醫藥代表了。

工作強度

我老爹熬了30年終於不用在住院部了轉去了門診,不在住院部就可以不用值夜班了。你能想像一個50歲的人還要通宵值班嗎。3天一次哦。當然了值夜班期間醫生是可以睡覺的,但是這個只是理論上。因為住院的病人都是比較嚴重的,你要隨叫隨到,你要是比飯店的服務員慢了點,就算病人沒事,也被家屬打死。門診雖然不用值夜班,但是病人多的時候上百,少的時候幾十。專家號才12塊,才花了12塊你就可以跟專家聊5分鐘哦。我給我爸送了台足底按摩儀,1900多呢,他也沒跟我說幾句,不是不想說,而是太累了,懶得動舌頭。病人還抱怨聊的時間太短了,跟你聊的時間長一點,後面的病人把醫院拆掉了你信不信。病人在外面排隊,連去洗手間都不行。在門診一周要上6天班,是的你沒看錯,不是996那樣的間歇性運動,而是就是要上6天班,直到退休。為什麼要上6天班,表問我我也不知道。

工作壓力

醫生的壓力來源於幾個方面。

有些院長不是科班出身這種是最麻煩的。你想像一下產品經理做開發組長的那種既視感吧,這個需求變更怎麼要2天才能完成,加個if else幾分鐘就可以了,就醬紫,什麼還要測試?你自己認真點不出bug不就行了。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啊。當然了,碰到這種煞筆領導,我可以換個工作,而且是很容易的,自由市場經濟嘛。醫生就很難了,行政管理嘛,我爸媽換工作,跑衛生局的次數比去衛生間都多。

而病人的問題有兩種,一個是病人數量多,第二個是病人素質差。我每次去找我爹的時候都要義務得當一把幼兒園大班老師教小朋友們排隊。你說有自動叫號,圖樣圖森破,總有人沒輪到他也要先看,因為別人的病都不是病,自己的病嚴重的1分鐘也不能等。大家一看有人插隊,不是去制止,而是所有人都去插隊。你說讓他去排隊,他躺在地上打滾你信不信,反正什麼人都有。

還有就是醫鬧了,所以啊我tmd是死也不住在醫院家屬樓,打橫幅都是很文明的好吧,有個女孩因為感情問題喝農藥,沒搶救回來,家屬晚上開始放鞭炮,間隔一小時,持續半小時,我勒個去啊。

除了醫鬧就是醫生被打了,我媽媽手下很可愛的小護士因為給小孩子扎針沒扎中,家屬上去就是一耳光啊,你女兒或者女朋友要是被人這麼糟踐,你上不上去玩命?連我爹這種沒出過事的醫生都被打過,原因是不給病人開藥。我在想醫生不給你開藥就是沒事嘛,你得多想死啊你非要讓醫生給你開處方葯。打了就打了唄,你又不能打回去,就賠了幾千塊錢。你看醫生的尊嚴就值幾千塊錢。我要是打我們產品經理一頓只要陪幾千塊的話,他早就被我打殘了你知道不。

其實這些都不是最大的壓力,最大的壓力是不能犯錯啊。首先自己良心過不去,其次國家法律過不去,再次病人家屬也饒不了你。為了一個職業把命搭上,不合適吧。而很多事情很難說對錯的,比如一個病人如果開刀可以根治,但是開刀有1%的死亡率。如果不開刀保守治療,病人可以活個4、5年,飽受病痛折磨靠藥物壓制,病情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的時候人就去了。按照現在操蛋的追責機制和衛生部門和稀泥的態度。基本上所有的醫生採取的都是保守治療,因為真攤上那1%的概率沒有人會幫你,所有人都會指責你,病人家屬、醫院領導。保守治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終受傷害的是誰呢?什麼?你跟我說簽家屬知情書?圖樣圖森破啊,你以為那些醫鬧的家屬沒簽嗎?且不說是不是醫生的責任,這麼一群人天天在那鬧,你心理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醫生這個職業是接收負能量最多的,每天都是病人的痛苦和家屬的哀嚎。所以多少都有點心理問題。側耳聽聞美帝日帝的減壓方法是讓醫生去度假(這個是聽說的,未經證實),大天朝以前是沒有這個福利的,最近也有了,當然不會去馬爾地夫、夏威夷這麼上流的地方,最好的時候去日本,一般是去張家界、九寨溝。


咱就不要跟美帝、日帝比了。比起大天朝很多職業來,醫生這個投入產出也不成正比啊。至於原因嘛,我們是共產主義嘛,所有人要一視同仁嘛,都要享受最好的醫療服務嘛,沒有那麼多資源怎麼辦?給你個稱號好了「白衣天使」,你看天使是不用吃飯的,只負責做好事。總有人想花坐公交車的錢享受私家車的服務。還一副理所當然的嘴臉,我們交稅了所以要給我們治病。喂,你們納的稅沒到醫院,去幹什麼了看國家支出報告啊,國家對衛生醫療的投入,比體育都低。而這些數據層層剋扣又有多少到了一線醫護人員手裡呢?


至於醫生勸其他人不要當醫生這個現象我是沒發現的。我爸媽的醫院每年還是以低的令人髮指的年薪吸收應屆畢業研究生,我這樣的本科學渣已經不要了,所以以後沒醫生看病這個問題不用擔心。


當然啦,我認識的所有醫生裡面沒有一個人的子女干老本行的。有做碼農的,有做記者,有做公務員的(這個最多),有做老師的,有開樂器行的。反正就是沒有當醫生的,讓我認真想一下,真的一個都沒有。


ps:作為一隻軟狗,如果我的兒子喜歡做工程師我會很高興,我會教他寫代碼、設計模式、操作系統、編譯原理、數據結構、演算法,培養他的工匠情懷。


pps:像我這種父母都是醫生的孩子,不要太可憐了好吧,完全沒辦法裝病啊,生病了也沒辦法拿這個要挾家長不去上學啊。我:「感冒了不想去上學。」,我媽:「嗯,沒事,死不了,趕快去上學。」 我肚子疼的滿地打滾。我爸按了幾下,「沒事,脾沒破,疼完就好了。怎麼這麼嬌氣。」 我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啊。


雖然各種醫學話題我都堅決為醫生說話,然而這次一定要得罪下部分同行了。

  • 是,做醫生辛苦,讀的多,寫的多,幹活多,起得早,熬夜多。
  • 是,學醫周期長,本,碩,博,規培,專科訓練,就算不care學歷,起碼十幾年進去你才能獨當一面。
  • 是,做醫生清苦,獨當一面之前收入肯定趕不上很多以前跟你成績差不多的小夥伴。恩,很可能就算獨當一面了也趕不上那些在其他行業獨當一面的老夥伴們。
  • 是,做醫生壓力大,臨床工作繁重,下班還得惦記,惦記完病人還要惦記科研,現在不惦記想升職稱的時候就沒得惦記。
  • 是,很多醫院行政層乃至衛生管理部門都迂腐不堪,盡給找些有的沒的的事情來,敢不聽話糊你熊臉,你要求他們做點對臨床和科學有幫助的改變從來都不容易。
  • 是,在中國做醫生地位真的差了其他國家幾條街。我在國外碰到非學醫的歪國人,人家聽說你是醫生,只會有兩種反應,一是兩眼放光隨時準備跪下,二是表示不可能吧你看著那麼年輕。不會有第三種了。在國內一般要麼是「呵呵呵紅包拿爽了吧」,要麼是「艾瑪正好,我最近一直覺得有點胸悶……」。
  • 是,做醫生高風險,對病人凶的被砍死了,對病人態度好的也被「精神病人」給砍死了(真事,多了去了)。淘寶賣家糾紛多,那最多就是挨個罵、差評、投訴、曝光,大不了買家寄你一坨屎。當醫生,那種一切生理心理不舒服都要賴你頭上的 S B 一輩子保守估計能遇到一千多吧。

但是,又怎樣啊?


那是別人家的孩子,人家有這個心。你又不是隔壁 Uncle
Wang,人家小孩學不學醫礙著你什麼了啊,對你有啥好處啊。告知真相也好,風險提示也罷,點到為止,不要扮演上帝。勸想學的人不學,算個什麼事?跟病人溝通的時候你都知道講清楚風險和獲益即可,萬不可勸人做決定。換成學醫這事怎麼就恨不得幫別人填志願了呢?


真實的情況是,整個過程中,對選擇學醫後悔的是你自己,對現實不滿的是你自己,對未來不看好的是你自己。其實就是發牢騷而已,自己私底下牢騷唄,還拽上後輩作甚?找認同嗎?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不想學醫,趁早改行。


重要的話要說 3×3 遍。自己有膽量就先跨出這一步,再回來勸別人,可好?


真的,我不是在說氣話。改行要趁早,一把年紀真的不是那麼好再就業了,外面的崗位也不是無限供應,任何行業都有飽和的一天。現在那麼多醫藥周邊行業,跟科技沾邊的行業發展也那麼快,趁年輕趕緊去,說不定還干出一番成就了呢。帶著怨念做一行,最大的可能性還是一事無成。

===============================================================

第一部分完畢。估計因此被得罪了的同志也早就懶得看了把我拉黑了吧。下面要嚴肅臉。來分析下為什麼這一代人選擇學醫的看起來尤為憋屈,為什麼現在會有人對學醫產生如此大的怨念——


因為我們一直身處於一個巨大的歷史轉型中,是的,還在轉型,還遠沒有結束。上一代人(大約 1940 - 1960 年代生人)經歷過的一些模式,我們可能再沒機會經歷了,我們經歷的一些東西,以後的人也不是再重複。上一代人所面對的多數事物根本就不是歷史的常態,而是一個被摧毀然後重構的社會結構中各種無奈妥協的產物。我們所面臨的也不是歷史的常態,而是從妥協的過渡性結構轉變為一個正常國家應有面貌的過程。


放在中國的醫學行業來看,幾所百年以上歷史的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都是歐美教會創辦(如協和、華西、湘雅等),1949 年以前是洋人主政,西式精英教育,有的還同時授中美兩國的醫學學位,標準和要求都向其發源國看齊。發達國家至今都只是在當年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常態」,是主流國家的面貌。


然而建國之後,醫藥衛生的首要任務是讓很多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從無到有,還有要遏制各種只有赤貧國家才流行的傳染病,所以比起精英教育,更需要的是那一百多萬的赤腳醫生——他們 80% 只有中小學文化,20% 是知青改造,短期培訓下就開始看病了。城市也一樣,新創辦的醫學院校首先是要讓基本的醫療唾手可及,所以一下子建立了大量「醫士學校」、「醫學專科學校」,也就是現在多數醫學院校的前身。以現在的標準,當年這些學校出來的是中專、大專,最多只能拿「執業助理醫師」,無法直接成為「執業醫師」。實際上,「執業醫師資格」是從90年代才逐漸建立起來的,剛建立的時候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到近幾年才真正規範化嚴格化,年通過率 &< 30%。

啰嗦這麼多,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在上一代人里,成為一名廣義上的「醫生」的門檻其實不高的。很多上一輩的優秀專家,其學位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後才一步一步深造上去的。他們的起點看上去似乎普遍比現在這一代人要低得多(以當今的標準),而又與新一代的醫生共存著。例如我們這裡70年代到80年代初還有本科畢業就能留院的。到八九十年代就要碩士了。後來就只要博士。再後來就是海歸博士、發表大文章並拿到國自然基金的博後,或者成果耀眼的土博。越是新生代,面臨的門檻和培養標準越高,然而待遇又顯然會被經驗豐富當打之年的老一輩全面碾壓。這種結構轉型帶來的門檻和待遇的背道而馳是憋屈的來源之一。


另一個憋屈的來源,是我們新生代的醫學生/醫生正在經歷的第二次轉型——專科醫學人才的再次精英化。到了當代,國家發現光顧著摸石頭是肯定過不了河的,因為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越來越高。為了提高醫療的普遍水平,尤其是兜住醫療水平的「下限」,醫學院教育門檻要提高,鼓勵進一步向高學歷深造,並普及了長學制——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以及跟美國一致的4+4模式。再後來,發現這還是不夠,醫學教育只是打基礎,還是要向北美學習,於是醫學院畢業後,還要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部在醫院以住院醫師的身份進行;完成之後,對於專科醫師,再進行數年的「專科醫師培訓」。其實對應的是北美的 4 年醫學院畢業後再進行 3-6 年的 residency,以及隨後若干年的 fellowship 的培養模式。「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引入已有十幾年,近年才開始政策性地強制推行。而「專科醫師培訓」都還沒有開始真正制度化。那此前已經按照舊模式讀到本科、碩士或者博士的又怎麼辦呢?於是又開始將新舊模式雜糅起來,產生了很多的折騰又妥協的培養政策。這一代的許多醫學生和年輕醫生經歷的其實是低待遇、高強度、推遲就業、培訓流於形式的血汗工廠時代。當然,這應該也是暫時的。


這就是為什麼,幾年前乃至十幾年前,一些成績很好的孩子躊躇滿志選擇了學醫,然而如今又滿懷怨念勸人別學的重要原因。歷史千迴百折,終於到了重要的節點,然而歷史的車輪一時沒有找對方向,在一代人身上滾來滾去。


當然,我還是樂觀地認為,醫學的模式還是朝著回歸「常態」而去的,對於即將選擇專業的一代來說,最差的時代已經過去(Flag)。規範化培訓、專科醫師/全科醫師、分級診療、醫藥分家,恩,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看上去未來似乎也還挺值得期待呢。

===============================================================


所以關於別人問我要不要學醫的問題,我是這麼考慮:

  • 首先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告訴我了解的情況,你自己決定,最好別後悔。後悔要趁早。
  • 所謂「我了解的情況」其實是動態變化的,早幾十年你問要不要學醫,人家直接甩給你一本《赤腳醫生手冊》,看完你就是醫生了。現在我會告訴你你起碼得讀完 5 + 3 的本科+規培,裡面最好含個碩士學位,如果你想去很好的醫院就再讀個博。然而我真的不知道等你畢業又是什麼樣的要求。
  • 得真的感興趣。真感興趣的人才經得起歷史車輪的反覆碾壓。
  • 想在大醫院做醫生就不要排斥科研,佔據各種資源的醫院有責無旁貸的研究職責,想讓臨床結論有說服力就需要拿研究數據說話。這點我確信將來也會是這樣。
  • 想兼顧家庭和事業並不難,但要有長遠規劃,比如女生想適齡生育的話,在讀期間就最好搞定此事,最少也搞定個對象吧,想做的事情要趁早。如果還想二胎,那在選科方面也要深思熟慮。
  • 學醫也可以出國的,但和其他專業的模式又很不一樣。
  • 需要慎重考慮學醫的幾種情況:1、家庭條件不好,想儘早掙錢養家;2、想掙大錢;3、想早出名;4、成績差。
  • 什麼能力水平和努力水平決定將來在什麼平台做醫生。怎樣的平台決定了怎樣的生活方式。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擁有與能力不相匹配的慾望。

還是希望有志當醫生的人都來學醫,也希望將來醫學的從業環境大幅改善。然而不適合的人不是靠負能量的吐槽來篩掉的,環境也不是靠跟外行埋怨來改良的,如果一個行業全是怨天尤人的氛圍,不光不適合的人會走,那些希望有一番作為的人也不會來。


所以,你是想當一輩子怨婦,還是一起來改變中國的醫學?


我是來反對Luxenius的答案的。因為本質上來說,這位知友就是在畫餅。

在看了前面很長的「我承認現在學醫很苦很累以後」,我本來期待能看到你能給出有說服力的樂觀理由的,結果,只看到一句「當然,這應該也是暫時的。」

為什麼你覺得這隻會是暫時的?!Why?!

規範化培訓倒是和國外接軌了,可是待遇能夠讓規培醫生有尊嚴的活著了?能夠讓他們在三年的規培生涯里不羞於向其他行業的同齡人提起自己的收入了?為什麼我看來不過就是給各個有培訓資格的醫院增加了一大批廉價勞動力而已?

民眾對「全科醫師」的認可度有多少?有多少人生病不是直接到大醫院看專科門診而是先找社區全科醫生看的?

分級診療和醫保支付在多少地方完全掛鉤了?基層醫院和大型醫院在診療水平上的鴻溝能否消除?何時能消除?老百姓買你這個帳不?

名義上倒是把醫藥分家了,但是因此缺少的那部分資金從哪裡來?國家全額支持運營經費的醫院有幾家?政府撥款占醫院經費的百分比是多少?

醫生培養精英化了,社會把你當成精英了嗎?輿論高看醫生一眼了嗎?

中國醫生在工作量和科研任務上受到的壓力有減輕嗎?有出台什麼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情況的政策嗎?

不得不說,你的這碗雞湯泡餅味道真不怎麼樣。


謝邀。
沒什麼好說的。
和搬磚的不希望孩子也搬一輩子磚一個道理。
就這麼簡單。


因為你會發現,一般情況下:
碼農絕對不會讓自己孩子當碼農,創業成功或者有股票那種除外。
建築土木狗不會讓自己孩子當建築土木狗,開事務所功成名就的除外。
科研狗不會讓自己孩子搞科研(尤其理化生),拿tenure當教授的除外。
文史哲的不會讓自己孩子再學文史哲,當教授或者轉行發財的除外。
基層苦逼公務員不會讓自己孩子當官,當官或者有回扣的除外。
媒體人員不會讓自己孩子再跑新聞,在報社電視台當領導的除外。
屌絲律師苦逼法官不會讓自己孩子再碰法律,有名氣有案源有地位的除外。
機械狗不會讓自己孩子再學傳統工科,自己開廠的除外。
搞藝術的不會讓自己孩子再搞藝術,有地位有名氣的除外。
地質狗不會讓自己孩子再搞地質,當教授的除外。
石油壕們都不會讓自己孩子接班,領導和實在小孩太挫沒辦法的除外。

以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搞金融進銀行或者當官,然而銀行狗和公務員天天在網上哭窮哭累。
現在中國又有幾個行業,非成功者是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的道路呢?


所以,醫生不想讓自己孩子學醫也是可以理解的,主任和院長除外。

當然,你可以舉出各種反例來證明以上那些行業里的人們是多麼希望子承父業,然而,這同樣適用於醫生。

謝絕轉載


被傷害的痛遠不如以怨報德的痛苦來的真切。

新聞時間有誤,修改一下。

2007年5月4日,上海長海醫院李保春醫生從12樓跳了下來。44歲的李保春是著名腎臟病學專家,中國透析移植協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臟病協會委員,上海長海醫院腎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是我來到申城聽到最為震驚的消息。

這次回答我不想冷靜的分析什麼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一切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微不足道。記住一句話:因為了解,所以討厭。

曾經我也懷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夢想,走入醫學的殿堂。但是夢想照進現實,總是那麼蒼白無力。我就讀3年,2起學生自殺事件,1起主任醫師自殺事件。

我開始反思,人怎麼了?

我見過在皮膚科門口,指著教授破口大罵的婦女。我見過在輸液大廳,揮手扇年輕護士巴掌的老人。我聽著代教老師謹小慎微的叮嚀,我看著身邊同行的辛勞付出。

然而這一切我無力改變。


自身經歷:
1987入學,牢記希波克拉底誓言,1992畢業-臨床醫療系;1992-1995碩士讀的是基礎:藥理統計學,等於是小小地改了第一次專業;1995年畢業後進入臨床,某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再次從基礎 改為臨床。
1998年11月離職改行進入企業培訓行業,辭現職保留幹部身份(然並卵)。

改行的幾點想法:

  1. 25周歲不到進入醫院,如果不離開醫院,45歲的自己是個什麼熊樣,很清楚。清貧、傲氣、但醫術醫德良好,口碑不錯。但不能保證以下:傷醫殺醫。
  2. 不主動索要灰色收入。只是被動接受的話,也只能夠養活自己,如果要養活一家老小,必須要有外快——明明你應得的月入一萬,卻只發2千,剩下的卻讓你去自己賺錢,這事適合於銷售,不適用於醫生!這是對醫生職業的污辱。全球只有中國一家。
  3. 趁著年輕,28周歲,趕緊改行,如果等到30多,對企業還一竅不通,那麼,企業也不會需要你這樣的勞動力。

至於標題限定的話題,我個人建議如下改動:
我不會勸師弟師妹(別人家的子女)不要學醫,
我只會給自己子女建議,勸他們不要學醫;至於 聽不聽,隨他們自己,他們堅決要學,也會支持,畢竟我是父親嘛!
基於原理:由於是學醫的,所以會關注心理學,堅持自學心理學30年,「讓人有選擇的自由」與「讓人失去選擇的自由」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所以,身為父親,我寧可成為前者,而不是後者。
同理,作為師兄,我並不會限制你選擇的自由。

——但是,如果要聽聽我的個人建議,那麼,如下:(當然,僅是個人觀點,供參考)

  1. 我國的西醫院校也好,中醫院校也好,都是基於前蘇聯高校建設的方式構建,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建國初期,各行各業都缺人,所以,快速地為計劃經濟培養「革命的一塊磚」是當時的唯一選擇,甚至建國後幾年,學醫還可以得到人民助學會,每個月錢不多,但可減少求學的壓力。符合計劃經濟時代的,在中國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時,這一醫學教育體系已明顯不適應當下的時代了。
  2. 中國的醫生行醫環境不好。本來,傷醫殺醫是刑事案件,歸法律管的。媒體卻要插一杠子,非得宣傳這是醫患糾紛了,——來,大家來看,這兒又有一起醫患糾紛了。(為毛?我不懂,我估摸著是因為醫患雙方都是民,至多是吏,不是官。胡猜,不要當真)的確,這類糾紛很吸引眼球的,有新聞的「人咬狗」效應。所以,如果你要繼續學,你就得願賭服輸,知道這個風險與代價。
  3. 而上面提及的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在醫療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只能讓醫院變成經營實體,術語叫「成本中心變為利潤中心」,那麼結果就是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前社長的話:「我們當醫生、院長、幹部在制定政策時,千萬不能讓我們的醫生去犧牲善良才能獲得正當權益。他本來該有一萬塊的工資卻只發給他兩千,另外八千讓他自己去賺,這是邪惡的。」
  4. 不要問學校「就業形勢怎麼樣」,只需要你自己看看你自己的家鄉,自1949年以來(建國67年),你老家的公立醫院增加了幾所?公立醫院的床位數增加了多少?當地人口增長了多少?這三個數據一看,你就知道我為什麼會勸你不要學醫了。你一畢業就失業,怨不得別人,怨你自己在學醫上的堅持與頑強。
  5. 在中國大陸,只有公立醫院一個地方是值得去的。廠辦醫院、醫務所、民營醫院,可能更是混日子而非從事醫療的地方。而公立醫院的編製是有限的,公立醫院院長不是募捐的行政院長,不是職業經理人,而是官員,有行政級別,由衛生局任命;衛生局掌握官員的任免大權,所以,院長不代表醫生護士利益,他只關心自己的官帽是否穩固;當醫患衝突時,院長寧可浪費醫院的現金流,也不願意冒風險上報紙,被衛生局責罰。當你理解這個以後,對於醫院院長有時保護醫生有時不保護醫護人員,就能理解了。當醫鬧打砸搶時,院長更多是息事寧人,賠錢了事,地方警察或法院等體系也會各勸一方,讓醫院退讓一步。——而當事醫生護士卻未必願意讓醫院賠錢——因為賠錢就意味著理虧。
  6. 至於你已經入學了,也想繼續從事偉大的醫療事業,那麼,真心請你要學會說話,學會表達(語文要學好),學會同理(用詞要精準,有歧義的詞要舉例要打比方要解釋),避免被患者及家屬誤會,避免挨打被砍被殺。
  7. 至於我女兒,她現在高二,未來要不要在大陸學醫。答案是:強烈不推薦!

一個問題炸出一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哪個行業都不容易,但不容易的內容能一樣嗎?
我希望我未來的孩子年輕的時候能享受青春,上學了能順利畢業,工作了能養家糊口,不用一把年紀還啃老,到了年紀能娶妻生子,陪小孩長大。我希望等我老了,我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年三十能回家吃頓飯。我希望我孩子上班我不用提心弔膽晚上還能不能看見他平安無事的回家。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無故被人指著鼻子罵,莫名其妙被砍......我沒有權利給我孩子的人生選擇hard模式。
人都是有良心的,能救一個是一個。

你問醫生以後病人怎麼辦啊?你先問病人能不能讓這些醫生安安穩穩活到以後吧。


因為!在中國!醫生這個職業實在太「神聖」了!
包括你、我、他、她、它在內的所有人都配不上這份工作!

也許雷鋒行!


因為孩子是我親生的,又不是隔壁老王的。


當時我要學醫,
我遭到全家醫生的反對,
他們一致認為,
我的身體情況不適合當醫生,
我各種病,還免疫力低,
醫生工作強度太大了……
但當時我奶奶還是比較支持我,
我奶奶和我爸說,
總不能讓咱們這個醫學世家,
這他們這一代斷了
但我爸一直和我說,
不許做外科,我心疼


被醫生父母強烈反對學醫的我應該還是可以來答一答這個問題的。 首先先介紹一下家裡的一些情況,父親是某三甲醫院的兒科副主任,母親也是同一個醫院裡的護士長一個。。。。。。。。 我其實是很想學醫的,因為從小都很喜歡翻我爸的醫學書,比如《實用兒科學》這一類的書,以至於有些時候生了小病病了不和父母說,自己對症下藥,過兩天就自己好了。
分割線----
我從小學三年級直到小學畢業,每一個星期,至少有3天是和父親住在醫院的辦公室里,因為那時候我爸還是醫院裡的老總(總住院醫)是回不了幾次家的,而我媽那時候常常要上夜班,然後我就沒辦法回家了,只能和老爸在醫院辦公室里睡了。

1.當醫生的親屬是很辛苦的(特別是下一輩)

PS:這時候我說我想當個醫生他們也不反對,甚至還挺支持的。

他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反對我當醫生呢?這要從醫患關係極速惡化的那段時間講起了,不知道什麼是什麼人開的頭,只要家裡人在醫院裡出了點什麼問題就開始來鬧,來訛醫院錢,如果死了的話鬧得還會更大,甚至是打護士打醫生,打了以後醫院領導居然不護著醫生還倒向醫院科室施壓,叫科室以賠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賠償解決的錢從哪裡來?
肯定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啊,那就只能從科室里所有人的工資里扣咯。醫生本來工資就不高,一個副主任的工資才1k5(沒算獎金)加上獎金估計也就5k-6k左右。
母親是做人流的,一個月天天忙死忙活做手術這些為科室創收28萬,最後到手的就7k,其他的錢去哪裡了連我媽都不知道。

2.工資也不是網上傳的那種高的不得了,然後各種黑錢的那種。因為付出和回報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吃白菜的錢。(別說什麼白衣天使人格高尚不應該只看錢什麼的,醫生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也要養家糊口)。

高中因為學校離他們的醫院很近,所以我中午飯是去醫院裡吃,在辦公室里睡個午覺下午去上課,有一天我爸中午給我打電話我沒接到,還是正常的去科室里找我爸,才進去就發現一些人在鬧,我去找我爸,那邊有個人看見我在和我爸說話,知道了我是醫生家屬,過來想打我!對,你沒看錯,是要打我。但是被我爸攔下了,而且被我爸一把甩開了,然後我就跑了,直接離開醫院回學校了。

3.身為醫生的親人,居然人身安全都沒保障,你說這醫生我爸他們支持我當么?

這個只是我爸他們反對我學醫的很多理由里的一小部分, 還有很多醫院內部亂七八糟的事情沒說,也不太適合說,前邊的東西寫的太亂了,因為寫的時候想起了那時候的事情有點激動,有點語無倫次了,但是也不太想改了,大夥湊活湊活看吧。

想了想,還是取匿算了,和大家說說醫生為什麼不願意讓周圍人來學醫也不是什麼壞事。


謝邀。
身心俱疲。
未來?
無所謂,反正醫學本來就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健康問題。


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爸會勸他別學醫。

但是如果是我,他會讓我學醫。

因為他會負責我的工作。

你根本不知道現在在三甲就業多難。


投入產出比太低。包括但不限於社會認可度、階層與地位、財富積累、安全感、家庭幸福感等等。


行業與從業者之間,看似是從業者綜合各種信息選擇了自己的行業,但特徵越突出的行業反過來也更加嚴格地選擇了其從業者。


我覺得不是勸人不學醫,而是做了醫生之後我才了解這個行業所經歷的一切,包括光榮與痛苦,偉大與陰暗。

更客觀的說,如果家裡有親戚的孩子要學醫,一是得看他的性格和興趣如何,是不是適合學醫,二是我會把我所知道的行業從醫學生開始到上班後所面臨的各種利弊都和他及家長說一遍。因為十八歲的時候可能考慮不了太多方面,所以才會告知父母,但請盡量客觀描述,不要帶著自己的主觀想法。最後就只希望他們認真考慮,決定了就希望能堅持。

類推一下,可能只要是對一個行業太了解,才會對自己的後輩是否從事這個行業有更慎重的考慮吧。我從來都不認為子承父業就是必須的!我是家裡第一個成為醫生這個行業的人,以後還會不會有,真不清楚。反正目前弟弟妹妹都沒有,不是我勸他們不要學,實在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跨足這個行業好嘛!


推薦閱讀:

整形術後「2 年一小修,20 年一大修」這個說法有根據嗎?整形手術到底有哪些潛在風險?
請問購買吸氧機(給有氣管炎的老人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哪些品牌值得推薦?
兒童醫院爆滿可以看出醫療體系哪些問題?
醫療行業中有哪些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TAG:醫生 | 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