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清自己是自信還是自負?
區別在於自信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而自負是建立在非現實(虛幻)的基礎上的。正因為自負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所以自負的人本質上是自卑的,外在的自負按精神分析的說法,只是一種「自戀性防禦」,防禦著內在的自卑。
按說,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自信者也不例外。自信者採取直面自卑的方式,通過挑戰自我來不斷提升自信,所以自信者被一種「自我提高的動機」驅使著,這種動機也讓他們不斷地經歷成功並感受到自信。自負者害怕直面自卑,這些人在自我價值整合上出現了問題,只想確認自己是好的、優秀的,逃避面對自己是糟糕的、不如人的,所以他們被一種「自我保護的動機」所驅使著。他們要保護什麼呢?保護自己弱的一面既不讓人看到,也不讓自己看到,因此,他們很多時候活在自我欺騙里。
自負者與自卑者不同在於,後者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卑,並害怕挑戰自己,只想保護自己,對於失敗的強烈恐懼讓他們壓抑了自信與成功的需求。自負者不肯面對自身的弱點,也害怕挑戰自己,他們採取把自身糟糕的一面投射到其他人或物上面,通過這樣的心理操作,糟糕的不是自己,而是外在的人或物。
一個20來歲的青年討厭自己所在的學校,討厭學校里的同學,覺得學校不入流,周圍的同學不上進,他恥於跟他們交往,生怕周圍人玷污了自己。他本可以考入更好的學校,因為高考發揮失誤而不得不屈就於現在的大學,這可謂是他的重大失敗。他潛意識裡害怕面對這個失敗,害怕承認那個失敗的自己,逐漸地產生了對所在學校及同學的討厭,這種討厭來源於他那個不成功的自我的投射。
當一個人把一種內在的缺點放在外在的人或物上面之後,內在的張力得到了緩解,通過批評外在的人或物,他又能滿足一種虛幻的自戀,這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操作,只可惜是這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自負的人往往看不起別人,背後恰恰是因為他們看不起自己。因此跟自負者相處時,周圍人經常會承受一種被貶低的壓力,自負者需要通過打壓別人來維護自尊和保護自己。
精神分析家Nancy McWilliams認為,自負者最害怕突然間喪失自尊,有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丟棄一貫的自命不凡。為了維護自戀性完美的形象,他們會有隱晦的迴避表現。比如,他們會竭力否認懊悔和感激的態度。因為對於失誤的懊悔相當於承認自己的失敗,而感激他人意味著表明自己的軟弱。自負者可能希望成為無欲無求的超人,因此常常擔心承認依賴和內疚,將會暴露自己無法接受的真實。他們極度害怕暴露缺陷,因此十分擅長文過飾非。
為什麼自負者會形成這樣的心理機制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可以成為父母自戀的延伸,即父母會把自身的自戀需要放在孩子上面,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就來得到滿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遍的心理,特別是孩子越小時(意味著不確定性更大),父母越容易對孩子有這種自戀渴望,區別在於程度的把握。自戀的父母只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自戀的延伸,缺乏理解與尊重孩子的態度,一味地想塑造孩子,導致孩子逐漸形成「虛假的自體」,即孩子在學習被父母接受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部分——只有我是成功的、優秀的,父母才會愛我,因此我只能是這樣的人。非自戀的父母能尊重和欣賞孩子本身,為孩子的成長而欣喜,能夠寬容孩子的缺點,因此孩子可能自由地成為他自己。
所以,自負者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養育方式的問題,他們習得了承認失敗是可怕的信念,為了保護自己,便發明了投射性指責的心理防禦方式。自負者如果要成長,關鍵是去整合自身糟糕的一面,承認它,接納它,改善它。承認失敗不但不可怕,反而是內心強大的表現。自負者要真正體認到自己逃避問題的方式,學會尊重現實,並用建設性的態度改變現實。當自負者內在的狀態有所改變,好自我與壞自我充分的整合起來,那麼對周圍人或物的態度也會有所改變,感激和欣賞的態度自然會出現,從而能改善與周圍人的關係。
參考文獻:Nancy McWilliams著,魯小華等譯. 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3DgLE--EXaIirbtw923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有個簡單的判斷:這()是行為上的,還是想法上的。
也就是有沒有付諸行動。成敗不是關鍵,可能你行動了結果卻被打臉,只要按著自己的意志一直在行動,就是自信。反之,由於各類心理機制的作用(比如自我保護)而產生的念頭,往往是不會採取行動的,因為這個念頭就是用來自我安慰的。這就對應了一句俗語:看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去看他做了什麼。
題外話:
我的探索經驗是,能否分清是否是自負用處不大,或者說區分的過程本身是無用的。因為對我來說思考自信還是自負的初衷是自我懷疑的出現,到底你這樣想是真的可行呢,還是自以為是呢。
讀了好多資料後,發現自己陷進一個坑裡:反覆琢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糾結對錯是非,同時自我懷疑更加嚴重,因為要去翻出過往的很多事情重新檢查一遍,如此反覆,非但對要做的事情沒什麼好處,還搞的自己精疲力盡的。
直到有天看到一句:如何去命名,只能影響理論家的工作,而無法影響實幹家(實際上自負的人都愛夸夸其談)。當你糾結於是或否的問題時,你的感覺就不再精準了,偏離了方向。根源還是太看重別人的評價,害怕失敗。
我從別人那裡汲取並實踐的經驗就是:
1. 保持專註,專註於你相信的事情本身,然後堅持保持專註;
2. 相信自己付出的時間、心血、汗水,而非自己本身;
3. 付諸實踐,結果就是反饋,然後繼續實踐。
其實那些旁人看起來很自信的人,他們內心並不是一直自信的。相反的,他們是很「不自信」的,所以才要去大量的練習、積累。而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就不會這樣,因為他滿足了,不再去行動只是空想空談。
舉個籃球巨星科比的栗子。剛進聯盟那年,在球隊的關鍵時刻他連續投了幾個air ball,也就是三不沾。事後回憶,他的隊友說,那種情況下還敢繼續投的,也就是科比了。這無疑是巨大的自信,但是當時風評都是說他自負。科比的行動是比賽結束後整夜不睡一直投籃。之後的生涯,他成了關鍵先生的標杆,他說他練了那麼多遍,沒有理由投丟的,所有的情況他都想像到,並且訓練過。
那如果他不去行動,那晚就告訴自己:沒事的,你要相信自己,今晚早點睡,明天加油哦。那他就不會成為現在這個科比(自信的人不可能騙自己,不可能自我安慰,只能自我鞭策)。科比曾說,如果你投丟9個球,你就越要去投,因為你不投就永遠不會進球,再投就是一個找手感的過程,找到手感,後面就都有了。站出來,而非縮回去。
所以行動之後的關鍵就是,你是否一直在行動。不是說我很自信的實踐了一下,搞砸了,就撤了,而是一直行動下去。如果你搞砸了,灌碗雞湯睡覺,繼續搞砸繼續雞湯睡覺,這樣一直做下去... 這也是自信,因為自負的人有個特點叫:不堅持。不過這種人就是妄人了。自信是對自己價值的相信,但同樣也能認清自己的不足,並不樂於與他人比較~
而自負的人可能往往覺得自己在某方面優於絕大多數人,並伴隨之後的驕傲,自負的人難以平靜對待自己的缺點,同樣也習慣於表現「把他人比下去~」
我也經常糾結於我的感覺良好是自負還是自信~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負的過程,它並不一定是某個人的屬性,也許偶爾會狂妄自大,但是提醒自己抱著一顆謙卑的心,有時候自己就把自己給拉回來了~~就好像我經常覺得自己某方面很強,但當我遇到更強的人的時候,一下就感覺成熟了很多~當然,同時我也得提醒自己,別太妄自菲薄,自負往往會轉化為自卑~
最後一句,有足夠視野和閱歷的人,積累的更多的是自信~~多看,多聽,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優秀
自負是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優秀無需再提高了
愚蠢,卻自以為聰明的人,自負。愚蠢,知曉自己愚蠢的人,自知。聰明,卻自以為愚蠢的人,自卑。聰明,知曉自己聰明的人,自信。區分自負和自信,最好的辦法是,看結果。當你想要成果時,卻什麼成果都做不出來,意味著你一無所長,一切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從自身總結的可能的幾點表現吧:
自負的關鍵詞:沉溺輝煌的曾經,害怕競爭挑戰,站在制高點藏著小心思揣度他人他事,把失敗歸咎於外因。
自信的關鍵詞:真誠地讚美,正面地較量,愈挫愈勇的氣質,情緒的正確發泄不憋傷自己,失敗時第一反應可能是羞囧但最終會理性分析原因。
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做到真正的優秀,自信。共勉。
「自信和自負」,就像「羨慕和嫉妒」一樣,只有程度的差別,沒有嚴格的界線。具體分析可以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75518/answer/196392283
自信是正反饋,自負是負反饋
自信應該有個度的警戒線的吧。。。太過了就會變成自負了。。。而自負的人典型就是以自己為中心都把問題推在自身之外上!
兩者沒有明確的界限,兩者會隨著各種因素相互轉換。
自信是天然純真的,自負是世故的,是一種故意表現出來的態度。沒有好與不好。自信也有盲目的一面,自負也有可愛和擔帶的一面。
當你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之前的你是有些自負的。。。
自信的人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自負的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推薦閱讀:
※沒什麼本事的人就不應該自信嗎?
※怎樣變得不軟弱不敏感?
※怎麼讓自己性格不敏感?
※如何提高小男孩的自信心?
※「寧願跑起來被拌倒無數次,也不要規規矩矩走一輩子。」 這句話聽著奇怪,漏洞在哪裡?
TAG: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