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子為獲得特區永久居民身份而港漂七年是怎樣的體驗?

希望答題者有香港求學經歷。


之前兩年在香港,今年跑來日本換個環境呆,於是也回頭反思了下在香港的生活。


@肥肥貓 貓老師的答案讓我特別有感觸,尤其是說到川菜煎餅果子肉夾饃的那部分。
對於普通學生來說,當然也有過的非常如魚得水的,但大部分和貓老師提到的差不多甚至更不好的。

為吃東西貴發愁為房租貴發愁,這些源自生活條件(吃喝住)的慘 我估計奮鬥在別處的年輕人也有類似經歷(不過香港的住房條件也許更誇張一點)。到底什麼讓香港的學生和別的漂不一樣呢?為什麼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人,沒在為吃喝住發愁,也過的不開心呢?

我覺得可能一是源自一種「我呆在我覺得比我原來呆的地方更先進發達富裕自由的地方,但我過的卻不是更先進發達自由的生活」的這種差距,也來源於沒法找到歸屬感。我覺得無處可尋的歸屬感(感覺自己不被大環境接受)是比較重要的一點。

為什麼吃煎餅果子肉夾饃會特興奮?因為煎餅果子來源於自己特熟悉親切的那個舒適環境里,這種不再是alien的感覺就讓人興奮。

如果是上海北京,雖然土著也占很大比例,但從各個地方來的人也太多太多了,而且上海北京比如二線城市,在日常生活(交通、飲食)上會有巨大的讓人不可接受的差異嗎?我想也不太多。如果生活在歐美日韓,自然理所當然不會一開始就試圖從環境里找什麼歸屬感啦家的感覺什麼的,因為文化和生活習慣差異是很明顯的。所以可以試著適應調整改變自己來融入,融入不了panic一下可以想反正我是外國人嘛。但香港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都是中華文化下發展起來的(有共通的文化背景),看上去飲食啊生活也沒啥差別,離大部分人的家鄉比起異國來說更近,所以很多人不是抱著進入一個特別陌生的文化的心態進入香港的。但心裡也隱隱知道是不同的。

然而耐不住不一樣的那麼部分實在是很大,生活習慣還好,思想差異是很大。學校里也有很多大陸學生和老師,到各個地方也可以見到很多來旅遊的遊客,在這種其實也差不多的錯覺里,還沒緩過神來,就被學校里濃厚的政治氛圍啦,鋪天蓋地的新聞啦,社會展現出來的巨大貧富差距之類的嚇到了。(我想說這種差距和來源於差距的壓力更多是大環境里的,而不是具體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上的)

香港看似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感覺挺多元。但我個人覺得它文化還是挺獨特而單一的,學校里年輕人大多都一個模樣(也容易被煽動)。這種獨特而單一的文化特別容易給人一種壓倒性的感覺。

很多事情,自己作為非港人,沒啥說話的立場,但細細一想,說的跟大陸有關的事兒,彷彿和自己又有那麼一絲關係,可是我能參與嘛?好像不能。像外國人一樣從完全outsider的角度看?也沒法做到。我想參與嘛?我其實也不想。這種不太強烈不會真正觸到神經的事兒不會讓人覺得痛苦,但失去參與感讓人酸酸痒痒的感覺也挺不好受。

學習/工作也很辛苦,競爭很強。很多人本來都是佼佼者挺牛逼的,一下來可能競爭不過人家也會受點兒打擊。不過這個遇到的少,不太敢說。


至於我個人,沒為生存上的事兒發過愁,想吃喝買點啥的時候也沒什麼顧慮。學習壓力挺大,沒什麼時間出門,但也算有生活。一方面也享受香港便利的交通,來自世界各地高水準的食物,摩登的店,每年一段時間裡特別多的美術展,藝術節便宜又精彩的表演藝術。我在的專業就我一個非港人,香港朋友和大陸朋友都有,和大部分遇到的人都合得來,粵語不大行,沒因為自己是大陸人被任何人虧待過,反而挺受同學照顧。只是天性不愛social,不太願意和一大群人一起出來玩兒,不愛集體活動。所以除了自己一個人去逛街吃飯,找不到什麼樂子。但偶爾在街上走走看看,覺得也蠻好的。我想如果是social的人,混個小圈子,其實生活樂趣應該也會不少。

但從去香港前,一直到今天,我都絲毫沒出現過為了那個身份在那裡呆7年或更久的想法。因為我是比較追求過的舒爽的感覺的,在香港除非比較錢(相對於香港人來說的),不然一般不但舒爽不起來還會痛苦,不像別的地方只要別太有抱負也能湊合過過。本來三年前能去別的地方,但沒去,也有點兒後悔。對於明年還要回去再熬幾年感覺略微焦慮。

但是我身邊不少人都有為了永居努力的想法,大多是想熬完了就走。我也挺敬佩他們。

老想到好久之前第一次來香港的時候,晚上出地鐵站看見中環,很舊的大廈唐樓和那些金碧輝煌的百貨公司金融大樓比肩而立,酒吧和舊糖水鋪靠在一起,高高低低的坡子小道上走著形形色色的人。覺得很喜歡。現在這感覺變了嗎?哎,其實我也不知道。

——

知乎三年多,第一次正兒八經答個題。
謝謝貓老師贊。表示誠意,也因為自己在學校里是個沒什麼人認識的路人,不匿了。

另外重新看了眼題目,發現好像文不對題,因為我沒什麼往永居努力的體驗。寫這個主要是受到貓老師回答的啟發,作為學子說啰嗦幾句吧。

補幾張touch和手機拍的照片兒吧,有些感覺說不出來,可能在這些照片里。好像也不太香港 :)算是夾雜私貨吧,別介意,謝謝啦。


利益申報:港漂7年了,四年大學,一年研究生,工作兩年多,現在已經可以領取身份,但是仍在猶豫中。已經決定明年離開香港回內地尋找機會。

看到很多還沒有工作的學弟學妹們回答這個問題,感覺好像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但其實只有真正工作後才能體會到香港社會真正的滋味。


目前的生活就像無意間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話說的:白天在中環談的都是上億的項目,晚上深夜收工後默默窩回自己租的十幾平的小房子里。

生活中最讓人感到寂寞的時候是在微博知乎上看到一件趣事時,四望卻沒有可以分享的人。無論在香港多久,你都很難融入這裡的文化和生活。你在看琅琊榜,同事們卻在聊張保仔;你在刷微博,同事們在看Facebook;你在用網易新浪澎湃看新聞,他們卻在刷著蘋果動新聞里的膻腥色以及有關內地的種種負面新聞;你在關注內地的快速發展以及如火如荼的創業形勢,他們卻只關心最近樓價是漲了還是跌了。你的身體即便離開了內地,你的精神世界卻仍然不停地從內地汲取。這樣的矛盾將一直常伴著人在香港的你,似乎沒有個盡頭。

其實我也曾嘗試融入這個地方,我大一的時候就上庄,能說流利的粵語,有關係要好的local朋友。但越是這樣嘗試以後,才越感到想要真正融入這個地方只是一句空談,才越認識到要真正認同身邊人的價值觀有多麼的困難,也就越感到孤獨。更不用說那刺耳的強國人,那有意無意的白眼,和新聞里源源不絕的中港衝突以及西洋菜南街那些每晚都出現的港獨腦殘。這些聲音會一直告訴我,這個地方並不是屬於你的,無論用多久的時間,消磨多少青春。


2008年來港至今。隨便和大家聊聊
12月9號的分割線————
剛剛在各家答案中逛了一圈,發現有一位超高讚讚的答案很有問題。

在此實名反對此答案

為什麼:""越說港漂群慘,搖旗吶喊跟風助威的就越來勁兒""....其中很多人甚至可能都只是去hk非常短期的旅遊或學習,甚至都沒去過hk。。

前兩句話就代表所有港漂,給港漂們下了個集體定義:可憐。未免越權了吧(扣鼻子)

我是港漂,我拒絕被你定義。科科
(我真的希望他刪掉前兩定義,他真的以為自己是芮成鋼麼。。但是應該不可能刪吧,呵呵)

大實話?還真是充滿偏見和自大的""大實話""呢。。

借用隔壁答主@唐棣的一段話:

你難以理解對方的選擇就隨意點評指摘,試圖一句話簡單斷言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都逃不過輕浮與自大。

這女孩子三觀好正(大姆指)

要開始建設香港了,沒空玩了,大家拜拜。
ps:此答案的支持者就不必來跟我辯論了,一來我沒空,二來:我就是拒絕被代表拒絕被定義,你幹嘛還要逼我接受被代表接受被定義??(繞死你)

芮成鋼都不能代表我作為亞洲人民的權利,你憑什麼,哼

12月3號------------------------

這兩天一直被評論問我為什麼要繁體字,繁體字看不懂神馬的!!實在是太對不住了!!我打繁體字最方便最快,而且當時洋洋灑灑寫出來,確實不記得轉換字體。。給大家帶來不便sorry。。

不過真的沒有故意裝B,就是方便 + 沒意識到繁簡要轉換 + 電子用品白痴不知道iphone如何轉 而已。。。。基於以上原因,我今天也懶得轉簡體了(我才不會告訴你其實是因為琢磨半天沒搞明白怎麼轉換)

我微信whasapp神馬的全是繁體字,我真的要要反思我內地的朋友家人親戚是不是早就受不了我了。

先講背景。香港雖然是中國城市,但是,其實於內地任何一所城市差別都很大。小到穿衣風格,吃飯口味,居住條件,交通習慣,流行趨勢,大到城市規劃,居民的整體素質等等,初來hk的內地人多多少少會有些不適應。

很多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甚至覺得台灣和新加坡,""比香港更大陸""。也開玩笑說:用香港換台灣新加坡!哈哈

因此,如果你在hk住滿七年,那麼代表著你至少經歷過""了解香港"",""習慣香港"",並且已經進入或者開始""融入香港""的階段。

如果並未經歷過前兩個階段,在港七年,真的會很痛苦!!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拿永居作為目的,卻整天抱怨的原因。這類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卻並不了解,更沒有習慣所生活的社會。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也難怪會抱怨。

題主的這個問題,不同類型的來港人士感觸應該不同。我通常會分為兩類。第一類,來港讀本科 第二類 ,來港讀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先講第一類

來讀本科的絕大多數同學都有以下幾個目的,獲取比內地更好更國際化的教育,HK學校排名在國際上還不錯,被香港學校提前錄取無法退檔,體會一下HK這個城市。真的很少有同學把:待滿七年,成為永久居民作為來港的目標。成為永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雞肋般的附加贈品而已。這樣,直接就決定了我們這一班內地本科生下意識的心態:順其自然。

來港的時候高中剛剛畢業,只是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兒,對全新的大學生活充滿期望 .來了以後開始手忙腳亂的適應香港,適應大學。要學習廣東話,要四處逛一逛了解hk,要忙著參加各種迎新活動和社團,交新朋友

然後開始手忙腳亂的上課,習慣香港英文口音,義大利的英文口音,大不列顛北部某郡的英文口音。讀大本大本的原版教材,寫幾千上萬字的報告,做ppt,presentation,小組討論

假期,忙實習,忙旅行,忙回家,忙遊學。

朋友們也會經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抱怨抱怨變態教授,聊聊八卦,談談理想。

我想這和任何一位的大學都是一樣的,彈指一揮間,4/7 一晃就過去了。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經歷了""了解香港""和""習慣香港""的階段,有些同學甚至已經""融入香港""了。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這四年都是要去經歷,所以只能說,悄無聲息,我們已經將時間過了大半。

畢業後,一部分同學申請繼續深造。他們通常廣撒網,香港的大學,國外的大學,收到的offer 或AD哪個流弊就去哪個,所以很多時候,是否留港,也並非他們自己說的算,這要,看運氣。

如果只收到了香港的大學的博士offer,那就真的什麼都不用考慮了,博士畢業剛剛好七年!申請永居條件就達到了。

如果是選擇國外offer或AD,很大程度上也就自然意味著放棄了香港永居。

當然也有個別富二代,本科畢業回家繼承產業或者女孩子回家嫁人的。不過鳳毛麟角

我的專業畢業後工作福利待遇在同學中算是蠻好的了。所以我當初很歡歡喜喜的就去上班,又很幸運遇到了nice的老闆和專業水平很高的同事們。

我的工作目前做到第三年,剛剛步入第四年,不過,在本行業裡,還只算是小朋友初級階段,經驗有限的很。所以,未來幾年內我還會繼續在這個行業裡深造。

回望過去七年,大學四年到工作三年,再到現在的申請永久居民,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很少糾結。我爸爸常說,順其自然身體好,思慮過盛傷肝脾。

不過,往往到第七年,小夥伴通常都會開始糾結,""誒呀,我已經滿七年了喔,要不要申請呢!""因為hk政府的規定是滿了七年以後隨時可以申請,並無時間限制,所以,小夥伴們可以慢慢糾結,考慮個一年半載再申請也不遲。

說一些我自己吧,我很習慣這裡。習慣這裡的公平廉潔,社會秩序,井井有條,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廣闊的國際化視野,自由的宗教環境!!當然,除了住房條件性價比太低!!哈哈!

如果有人問我是什麼體驗,回答可以很簡短:白駒過隙,似大夢一場,尚未醒,青春已逝

第二類

來港讀博士或者研究生。這類小夥伴我圈子裡很少。但是有三個鐵桿發小,兩個來讀研究生,一個讀博士,透過他們,我還是對他們這個群體有些瞭解。他們通常從來香港那一天就開始糾結是否要留港,他們仔仔細細的感受香港,每走出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試探。

但是這類小夥伴大多數堅持不到7年,都會回內地或出國。我們總結了一下原因通常如下:

1.認同感和歸屬感低。

大學是培養人社會行為的關鍵時期。

在內地讀大學,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屬於比較內地,打心底裡還是習慣內地的生活。所以從心底裡對香港的接受度不夠。對於這些小夥伴,異鄉的漂泊感會更加強烈。

對於博士生,我的博士生發小,導師內地人,學長學姐都是內地人,一天10小時實驗室,周日休息一天還要去深圳理髮(其實hk和深圳理髮價位相差不大,他只是覺得在深圳和回內地一樣,覺得很舒服)。像這樣即使博士3年,畢業後,對hk社會的歸屬感真的應該不多

2.語言

來讀研究生的同學課程通常1年,研究生不像本科社團活動很少,而且hk研究生大多數都是內地人,學校英文教學,所以廣東話語言環境幾乎為0,畢業後,社會上廣東話還是主流語言。所以語言的挑戰很大

3. 社交

本科學生大多數同學都會留港,形成自己的本科圈子,很多人也和hk本地人相處融洽。所以畢業後很快融入社會。但是很多研究生畢業後,圈子很窄,所以孤獨感很強烈。

4.家庭壓力

在歸屬感很少同時漂泊感很強烈的情況下,家庭壓力往往會凸顯。研究生或者博士畢業,年紀已經不小了,同齡人在內地可能已經有穩定的工作或者結婚,而他們甚至還有好幾年年才被允許買房子。有不少人男友或女友也在內地。6年,感覺遙遙無期。這些種種都加劇了這類人群回內地的渴望。

通過和三位發小的聊天,總結了以上幾點。不過我對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圈子真的不熟,所以應該蠻片面。僅供參考

先這些吧,想到什麼我再補充

-------------------------------------------------分隔線

剛剛有知乎小夥伴說我排斥內地來港讀master的人,嚇得我立馬睡不著了,半夜爬起來補充兩句。。

我覺得應該是理解錯我的意思了,這麼大的帽子我可真的承受不起,我一個學渣小透明,現在圈子裡隨便拉出來一位無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都優秀的不得了,反觀我自己一身毛病,所以我不自卑就不錯了,憑什麼看不起別人啊!!

我之前只是和題主討論一下自己圈子的問題而已。我的圈子都是本科同學,大家玩習慣了,所以沒怎麼和來讀一年研究生的朋友有交集。

另外,我和隔壁答題的知友看法一樣,覺得來讀一年master再工作六年,這六年怕會很煎熬,不容易度過。隔壁知友也是來讀master的,他也是這麼覺得的。所以,我真的沒有看不起任何人啊!!!

你這麼說我真怕會招來罵戰啊!!拜託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大半夜看到這個的,病死床中驚坐起,顫顫巍巍如履薄冰的打了這麼段解釋,都有點嚇的語無倫次了。求不要誤會


既然是居民,那為什麼還是漂呢?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港漂」這個詞就變成在香港讀書的大陸學生的代名詞。但問題是,我他媽沒那麼覺得啊。。。然後就各種矯情高中散文到處散播,好像香港簡直是人間煉獄,留在這裡十分痛苦,一定是上天讓我來苦我心志,勞我筋骨,餓我體膚,空乏我身,行拂亂我所為。。。我是祖國棟樑,天將降大任於我也。。。特別是那麼多xx漂的團體。。。前幾年那也真是夠了。

心態好了,哪都是家。
==========================================

其實心底話,每年對香港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首先我是貴陽人,城市不發達,家裡沒背景,大學是剛剛專升本的二本學校。如果留在貴陽,那可想而知,前途一片渺茫。

所以我對香港的最基本的看法就是:我通過個人努力,能有相對公平的機會讓我過上好日子,付出多少,收穫多少的幾率大一些。朋友的整體素質較高,都是有理想,有作為,有個性的(這個留過學的朋友應該體會比較深吧,特別是在外面呆過再回家鄉發現和朋友想法差異越發的大),互相尊重,不會越俎代庖。簡而言之,一種【自由,受尊重】的感覺。

而每個城市,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特點。無論你抱怨房子小房子破,生活艱辛,沒有地道的菜什麼的,這樣的心態在哪都會抱怨。但我卻看到,來了香港,我的世界大了很多。

當然,如果你在宇宙中心大紅勘連續住了3~5年,除了內地圈子沒再向外探索,但我沒說。畢竟,不願意出去探索的人就理應當在老家呆著。在外漂還抱怨這樣那樣痛苦不堪又不走,你是不是腦殘?

最後一句,忘是哪看到的:
Follow your heart, fuck everything else.


給眼下的高票答主xuhui 補充一下研究生的情況。

我本人在科大拿的MA,眼下在讀Mphil。

對於絕大部分研究生來說,這個過程基本上無聲無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像我這種路線比較折騰的,如果之後還繼續讀PhD的話,那麼MA一年,Mphil兩年,PhD三年準時畢業的話,就已經六年了,隨便再找點什麼活乾乾混一年,時間就已經滿了。當然如果你PhD導師特別喜歡你或者特別不喜歡你的話,PhD不能按時畢業,拖個一年乃至兩年,那也就夠時間了。

所以對於這些研究生來說,想要拿永居其實不難,而且很多時候,拿身份和在哪裡生活工作,完全是兩碼事。

題主如果想問的是拿永居就意味著真的一直呆在香港工作生活的話,那問題可就複雜得多了。


1. 有關粵語

一般來說,如果你不在香港做全職工作但想活得比較從容的話,聽懂粵語是必須的,能說不是必須的。但如果你要在香港做全職工作的話,能說是必須的,說得標準不是必須的。

粵語這個事其實沒什麼好討論的,因為這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也是絕大部分人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大部分的香港人能聽懂普通話,但說不好,這個說不好的程度指的是一句話假設有十五個字,那麼他可能有十個字都不知道準確的發音是什麼。這種情況下,他自然就傾向於不跟你說普通話。於是你會見到大量的內地學生說普通話,香港店員說粵語,雙方以這種奇特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場景。但如果你要做全職的工作的話,還是最好要會,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效率的問題。你非要逼人家用不熟悉的語言跟你對話,且不論你算老幾,這個降低溝通效率和工作效率是必然的。長此以往對方自然對你不會有什麼好印象。

但對於很多研究生來說,粵語是他們過不去的一關,特別是那些理工類的研究生。他們有的人沒有這方面的敏感,有的人沒有足夠的接觸粵語的機會,有的人乾脆就抗拒這種語言,不管什麼原因,最後自然都是他們難以在本地人占多數的就業市場上尋找到足夠好的機會。或者就是只能從事技術向的工作,這跟中國人在北美的求職情況也類似。

商科的情況會好一些,因為商科的人普遍玲瓏一點,而且很多工作場合對英語的要求更高。

然而,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我自己身邊的同學當中,最愛留在香港的並不是珠三角粵語區的那幫人,而是浙江人。

仿生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恐怖谷」,就是說仿人形的機器人在完全不像人的時候,人們是不會懼怕這些機器人的;而如果這些機器人做到完全和人一模一樣,人們也不會害怕他們。可是這些機器人做到和真人有大概80%的相似程度,又有些不自然的時候,人們對於那些不自然的地方會加倍地關注,從而反倒對這些機器人感到害怕。

珠三角地區很多說粵語長大的同學不喜歡留在香港,可能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香港和很多珠三角城市一樣都說粵語,但在區域性格和一些做事方式上又有微妙的區別,這些區別反倒會被那些粵語母語的人感受得更加深刻,間接導致這些人對這個地方有些隔閡。反倒是那些在和香港離得比較遠的地方長大,來香港之後要從頭適應的人們會更加喜歡這裡。

不過歷史上,促成香港經濟起飛的人群當中,最重要的兩撥人就是潮汕人和浙江人(其實上海人也算,但是我覺得浙滬本來就比較像)。所以似乎也未必都是由於我上面所說的那個原因。

至於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誰更正統的問題,這是個曠日持久的撕逼問題。我在這裡不展開。有想看的同學去評論欄里留言吧。

歸根結底,也就是說,想在香港生活工作得舒心,粵語是必須的。最起碼一定要能聽懂,而且最好還能說一些,不標準不要緊。


2. 有關所學專業和工作

先明確一個觀點,其實有很多專業,在香港是不見得好留的。


另外對於那些說香港不見得比內地工作機會少的,我也持保留意見。原因很簡單,香港太小,它畢意只是一個700多萬人的城市,連地區都算不上。另外,香港的產業結構並不是很複雜,有很多的專業在這裡,確實是不太用得上的。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專業,這些專業對於在香港就業來說,本身就是帶著原罪的。

比如我去年擼的TESL。 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這一點我曾經和我的老師聊過,他坦承說這個專業,就是比較難在香港找工作的。哪怕你英語確實說得比絕大多數的香港人都要標準而流利,但你大陸人這個身份就會讓人望而卻步,遑論你還並沒有在英語國家長時間居住和學習的經歷。

我說所以就這一點上來看,香港真的是中國的一部分哈。

老師說是的,誰都別裝外賓。你自己想想,你普通話說得那麼好,現在你想給你小孩找個語文的家教,你會找個香港人給你小孩教么?

我說那當然不會。

老師說就一樣的道理。你這個專業要是留在香港,做培訓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大學。但大學的話多半你也就只能進語言中心,進不了學術行列。進語言中心的話你這個天花板可能也會很低,這個是難以避免的。

眼下半年多過去,我當時的同學有一些確實在香港找了工作,可是普遍都不見得理想。去公立學校的擠不進編製,去培訓機構的收入也不理想而且工作時間還相當長。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反正如果是我,我在這種情況下才不會留在香港。就算是搞培訓,有這香港牌子在,揣一顆平常心別一根簽字筆,走遍大江南北,照樣吃香喝辣。


3. 有關舒適區域


一個人,踏出自己的舒適區域很容易,但再造一個舒適區域,卻非常難。

對於研究生來說,到他們這個階段,基本上生活的圈子裡,就已經是大陸人為主了。香港很多學校里到Mphil和PhD階段都是一茬一茬的說普通話的人群——原因很簡單,最牛逼的那撥香港人早就出國了,留在香港讀大學的已經最多是一流而非超一流了。這些一流的人又有很多是大學畢業就工作的,剩下來讀研的實在不多。

所以對於這些內地來的研究生們,他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割裂的環境。在自己讀書的領域,一切跟在大陸時都差不多。但面臨生活的時候,卻又要面臨另外一套規則。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基本上接觸不到香港人,更沒法提什麼和香港人建立關係和友誼之類的。

另外在個人感情這方面,香港人是粵人的極致。如果有些北方人到廣州都會覺得廣州人冷漠的話,那你在香港這感覺一定會更加深刻。很多時候就算你和香港的同學已經有了很熟悉的基礎,比如有了夠長的相處時間,有了很好的合作經歷等等,你也照樣會發現,這人一切涉及私人的事情都不會跟你說。這跟北方那種熟悉了之後就會掏心窩子的交情很不一樣。這種粵人的感情模式有其好處,那就是情感淡反而能持久,不好的地方當然就是對不熟悉或者不接受這一套的人來說,難以適應。

因此,研究生在香港本地難以建立起足夠強而廣泛的社會關係。沒有了社會關係的話,即便是其他工作生活都能得心應手,人也會覺得沒意思。

何況基於上面討論的兩條原因,對於他們來說工作生活都能得心應手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那最後,當然就是熬滿七年走人,好歹多個身份。


最後,不喜歡香港和拿不拿永居這個事,沒什麼關係。

大部分人熬滿七年拿香港的永居,不過是多個退路多個選擇而已。這就是個現實的選擇,和感情無關。

大家都不過是在做最現實的選擇而已,那些覺得香港沒救了一早就細軟跑的香港人們,也一樣。


答主的網紅小夥伴竟然對一個長年殭屍用戶發來邀請,遂勉為其難表達一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首先答主想說,並非每個身居香港的內地學子都是為了獲得特區永居身份而港漂七年。身邊確實有小夥伴七年之癢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答主屬於特沒出息的那種,為了男盆友腦子一熱就毅然決然辭去大好前程的工作轟轟烈烈來了香港念書。別問為神馬,念書是最方便快捷又省錢的途徑讓答主得以心安理得名正言順留在香港。當然隨著歲月的流逝,男盆友也變成了前男盆友,而答主卻以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氣勢死皮賴臉留在了這裡,如今已第5個年頭。然而假如你問我,兩三年之後我是否真的會手持特區護照再去辦理一張回鄉證才能回到我那有無盡美食的家鄉與爸媽相聚,說實話我還真沒有認真思考過。

好吧,回到正題。關於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大概只能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首當其衝當然是住

對於普通港漂來說,住的憋屈這是毫無疑問的。卧室或許沒有老家一個廁所大;與幾個人share的一整套房或許沒有老家的一間客廳大,而往往客廳里還有一位廳長的存在。四平米的房租或許花去了月薪的三分之一。這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無可辯駁的事實。當然如果有實力買房則另當別論。將每月預計的房租用於還房貸,甚至再轉租其中一間讓租客幫你一起還房貸,便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畢竟香港貸款利息低,呀~~且房產所有權不只是70年,噢~~。說到這裡,2012年開始實行的15%非永居印花稅無疑顯示了永居身份的可貴,畢竟那代表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一套500萬的房,非永居要多付75萬的稅款,徹底輸在了起跑線上。

但不管怎樣,答主想說無論你住的是四五平米見方的蝸居房也好,還是背山靠海的千尺豪宅也好;無論是巷子深處嘈雜老舊的唐樓也好,還是酒店式管理的高檔公寓也好,都請住的得體,生活的有尊嚴。畢竟房子可以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答主有一小夥伴的室友經常請他媽過來香港常住,影響他人正常作息就不說了,一個成年大男人每天跟親媽擠在4平米的房間里睡一張床上,請問這樣的生活能稱之為得體有尊嚴嗎?Never。

其次是關於日常生活

答主最大的感受是方便及安全。當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所以讓我們暫且稱之為相對方便及安全。交通網路四通八達,無障礙設施無處不在,政府對公眾的各類服務便利快捷,城市環境整潔有序,社會治安良好安全。所以答主常常也跟內地小夥伴吐槽說,除了住的憋屈點,其他都還好。但這些能輕易用語言概括出來的好,真心需要自己身臨其境才能細細感受。當然在這些好的背後意味著你要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

以前我不明白香港的商場和小公園為什麼永遠擁擠,為什麼那麼多人去健身房運動,周末去爬山。其實很簡單,原因之一就是家太小,只好把活動範圍搬到戶外。

無可厚非這裡有很多美食,答主來了香港以後也慢慢開始喜歡上廣東人的煲湯。然而有句話說:「無論你走得多遠,你的胃永遠會提醒著你,你的家鄉在哪裡。」對於一個只把吃和睡作為人生頭等樂趣的人來說,克服我那執著的味蕾慾望的過程異常艱辛。前兩天有小夥伴的爸媽過來,做了一桌子家常菜。我拿起手機說要拍照的時候莫名一陣心酸,那不僅僅是一桌子家常菜,那就是家的味道。

實事求是的說,香港的生活用品相對便宜。各類護膚品奢侈品衣服鞋子包包也足夠小夥伴們偶爾發展代購生意。所以整體來說,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健全的醫療保險,對食住行並非那麼執著的你來說其實也可以生活的還不錯。

再次就不得不提到文化生活

會說粵語當然能帶來諸多便利或者免受一些無厘頭的白眼,但那並非必須;但找工作需要則另當別論。答主無聊的有時候會研究粵語與普通話的差別與聯繫,也不失為文化學習的一種樂趣。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的沙漠。雖然香港由一個小魚村經歷幾百年發展至今,確實談不上所謂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起碼在這裡,能體會到這個城市對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尊重。這裡每年都有幾百場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演出、論壇、展覽等。花一張電影票的錢可以看一場美崙美奐的芭蕾舞演出,聽一場攝人心旋的交響樂,欣賞一出國際頂尖水平的歌劇,或是品味一天的畢加索、宮崎駿。這些都是答主的家鄉暫時所無法企及的。

相比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香港的郊野公園微不足道。但每條行山路徑都維護的非常清潔,配有清晰準確的坐標。答主以前居住的地方有座小山,令人感嘆的是它鋪好了上下山的全部無障礙路徑。

還有神一樣存在的工聯會課程,專門給那些想要業餘進修的上班族。課程種類多到只有你想不到,價錢便宜到答主也想不到。

所以只要你熱愛生活且樂於去探索與發現,其實在香港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很豐富,只要你別嫌棄它的規模,別嫌棄它的規模~~~

最後再回到真實的生活體驗吧

大部分人背井離鄉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打拚,它一定不如你所期望的那麼友好,卻也不是輿論渲染的那麼差。請相信,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會有一群沒有觀過世界卻急於要表達世界觀的人,在此我們忽略不計。

要戰戰兢兢的開口說粵語,要適應走路一陣風的生活節奏,要慢慢融入與內地大相徑庭的文化,要習慣內褲永遠幹不了的氣候與食物。這是一個五味雜陳且漫長的過程,箇中滋味唯有自己體會。

倘若你擁有三五知己又或者邂逅另一半,是可喜可賀的。請相信他們一定是你在這個城市裡莫大而珍貴的慰藉。假如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憧憬階段,那麼你最大的課題或許是如何與孤獨為伴。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思鄉情緒或者父母關切的詢問,如何安慰來自胃的強烈抗議,如何在談論房價時面不改色,如何在繁重的OT中自我調節。同時還要思考如何維持一種看上去有品質實際上也算有品質的生活。

說了這麼多,總結就是,生活都是個人的,而生活的體驗也都是很個體的。我們只是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是否永居其實並沒有那麼大關係。每年有那麼多人拉著行李箱初來乍到,又有那麼多人收拾行囊默默離開。答主相信,每一個來到或離開或仍然生活在香港的小夥伴們,不管他們的初心如何,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了多長時間的停留,有一天回首,他們會感激當初在這座城市的日子,會感激當初那個努力生活的自己。


你笑他們住房不足五十平米,他笑你們去台灣日本還要簽證,
你笑他們日常開銷高,他笑你們買個Gucci, LV都算大件兒,
你笑他們公立醫院隊伍長長長,他笑你們去醫院要遞條子走關係,
你笑他們得在一群香港人外國人里削尖了腦袋,他笑你們嚴重的性別歧視,落後的酒桌文化,
你笑他們吃不到西安肉夾饃,他們笑你吃不到正宗蝦餃皇。
所以,有意思嗎?

香港本就不是八九十年代許多人幻想中的天堂,但也不是水深火熱。她和每個其它中國大城市一樣,外來者有人樂不思蜀,有人度日如年,有艱辛與不易,也有夢想與榮光。在異鄉討生活的人,從吃不到肉夾饃/小籠包/涮羊肉/擔擔麵說起,哪個不能倒出一缸辛酸淚?他們都或多或少都扭曲限制了自己原來在家鄉恣意舒適的生活姿態,去換取一個相對廣闊的天地。不管是去歐美還是港台,北廣上抑或家鄉,每個人都已經是經歷過認真艱難的抉擇與取捨,選擇了自己需求曲線下的最優解。你看到了一千個理由讓他們想離開,必然是有一千零一個理由讓他們終於留下。時時看到北漂們說自己整天在吸霾,港漂抱怨房子小,歐美華人訴苦說管理層全是白人沒有上升空間,聽聽就罷了,別真的傻到去問他們,為什麼不走呢? 更不要說因為你難以理解對方的選擇就隨意點評指摘,試圖一句話簡單斷言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都逃不過輕浮與自大。
*?*―――――*?*―――――
分享一點私人感受。非常主觀,不服不辯。

在香港這座城市生活,同時匯聚了出國與留在國內的優點和缺點。
它有大陸的擁擠和混亂,又有英美相對先進的制度和保障。
它有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高便利性,又有英美人與人相對獨立,疏離,界限分明的文化環境。
作為一個華人社會,它的文化隔閡比英美少,但對於非粵語區的人來說,又比大陸高。
以前在國外想吃腌篤鮮想吃到魂牽夢縈,如今可以買到上好的金華火腿和春筍,周末滿滿的煲上一煲。或者去超市,挑一塊澳洲谷飼安格斯牛排,配一瓶好紅酒,這樣一餐,成本只要國內的一半。
可以吃到牛雜雞爪鴨舌之類在國外會招人側目的東西,而all day breakfast, laksa,博多拉麵,韓國部隊鍋也是同樣隨處可見的日常飲食。
它的房價和國內城市一樣居高不下(考慮購買力的話,比北京就便宜一米米吧),但是和西方一樣具有良好的產權保護和設施配套(以香港用地之緊湊,住房配套設施之完備簡直令人驚嘆。去過一個同事家,樓內公用的會所KTV,棋牌室,撞球,健身設施一應俱全orz)。

畢竟不算出國。因為大量廉航航班的存在,往返交通已經相當便宜便捷,算是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生活在牆外。我知道的很多港漂,其實就是對大陸的生活有所不滿,又留戀祖國的風物人情,不願意放棄「中國人」的身份,而香港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折衷的選擇。

誰都知道香港房子小壓力大。我被問過很多很多次,香港有什麼好,為什麼要留在那兒,這讓我覺得很為難,因為要講起來實在太瑣碎了。
比如從前在大陸的時候,除非在高級商場飯店,因為衛生問題,我都盡量避免使用公共廁所。但在香港,哪怕在人流密集複雜的地點,如火車站地鐵站,公共廁所都非常乾淨明亮,而且永遠有紙。為什麼他們不怕被人拿走呢?
比如我交上去的社保,每一分錢我都清楚的知道去了哪兒,投資方向自主決定,每年有詳細的報表寄給我告知盈虧,從來不會擔心就此拿不回來。
比如公司里有比例很高的女性高管,大家對「女強人」司空見慣,自然也少有各種無知的詆毀不屑。少有人在背後說各種性別相關的齷齪閑話,評價的更多的,是她們的能力,而不是妝容身材婚戀狀況。和同事說起大陸有企業公然在招聘啟示上寫只要男生,大家聽的面面相覷,大為不解。
比如整個城市都為殘疾人出行提供方便,不僅有專用通道,巴士地鐵打個電話就有專人輔助。慈善機構數目繁多,財務透明公開。地鐵電視里多見的是反家暴,反性暴力的公益廣告與求助熱線,而不是無痛人流。香港有反虐畜法,有可靠的流浪動物收容救助機構,特首公開倡議『零虐待』。一個城市的文明不在於廣廈鱗櫛,而在於弱者是否能受到文明的庇護而免於欺凌。
比如香港的地鐵是我見過最乾淨的地鐵。香港規定乘客過了閘口就不能吃東西。通常並沒有人檢查,但我幾乎沒見過有人違反規定。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期擠的像沙丁魚罐頭的時候,出入也是先下後上有隊伍有秩序的,以至於我一次時間相隔較久回到上海,被洶湧衝進車廂的人流嚇了一跳。

當然還有許多。超發達快捷的公共交通,吃飯不用擔心地溝油,購物不怕買到假奶粉,良好的治安,有作為的公共機構。。。每一樣說出來可能都沒什麼大不了,但零零碎碎加起來,構成的是便利,放心,安逸的生活體驗。
中國的未來在內地。上海北京甚至深圳的潛力,都不是香港彈丸之地可以比較的。這幾個城市的GDP以及表面上的繁華程度都已經甩離香港好幾個車位。但是居住體驗,卻是一件冷暖自知的事情。以前在知乎上看見一個寫日本生活的回答,『可能日本的各種設施都不如北京先進,但是日本的所有設施都是磨合之後的結果,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我對香港的感覺,也是類似。北京上海的經濟體量已經超越香港,或許不日將超越東京,但是軟實力上的差距,講真,路還長。

-------------吐槽的分割線--------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真是可以輕鬆分辨到底有沒有在香港呆過七天以上呢。。。

這間租價是8000多吧,酒店式公寓,有海景有泳池有gym有24小時保安出入門卡每周有專人打掃地段交通也過得去,我一個同事第一份工作的時候租的這裡,看起來是不是有點貴?可是他作為應屆生,月薪稅後16k+,工作是銀行職員,就相當於大陸找到四大行工作的應屆生,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脫離收入談住房條件就是耍流氓。我不知道怎麼和一些人解釋,在香港住你們報紙上看見的真正棺材房或是所謂廳房的那些人,除非是生性節儉,否則憑同一份工作去內地,很大機會也是住蝸居。。所以。。只能你們開心就好。。


高中畢業後機緣巧合來香港,今年是第四個年頭。夏蟲而已,姑妄言之,旨在拋磚引玉,和有相似經歷的大牛們探討下。
在香港一所二流大學讀商科,主修會計,輔修金融,每年暑假都留在香港實習。目前的計劃是在香港工作三到四年,拿到PR,出國讀MBA,然後移民。
反正又沒有女朋友,家在三四線城市根本沒有對口的工作,所以大概全世界皆可去得。
只談商科,其它方面的朋友雖多,聊這些的很少。
Final year了,身邊的朋友們殺雞的殺雞,申請的申請,或是和我一樣找工作的找工作。我們平時都會聊這些話題。想一路在香港發展下去走到最後的一般都是壯志凌雲的代言人,談吐間噴薄欲出一個平步青雲的未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為了PR而留下來的打算。要麼把香港當跳板,出國繼續讀master,要麼積累工作經驗後回大陸或是走出去。在PR的問題上,大家都看得很淡,當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單單為了PR而本科畢業後留三年,不值得。
今年三月代表學校去新加坡開了一個星期的會,感覺新加坡比香港更像大陸。香港和大陸的區別太大了,我找不到歸屬感。來香港後的第一個暑假,我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在零基礎上學會了粵語,然後成為了全院唯二的大陸生ambassador,唯一的大陸生mentor,大三開始又成為了最年輕的大陸生tutor。身邊的朋友們都認為我和local能夠打成一片,然後我需要不斷地解釋說我其實也根本融入不到他們的圈子。太難了。做事情的時候大家一起有說有笑,事情結束後各奔東西。即使有一些一起出遊的機會而在出遊中我能偶爾成為一群local的中心,那種感覺也很像是我們在國內常見的,我們對於金髮碧眼的老美或者一口大白牙的小黑的熱情與客套。三年中,除了幾個對我似乎有點好感的香港妹子和我說過一些心底話以外,無論是local和我,抑或我和local,基本不談生活不交心。
我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喜歡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錢夠花就好,歸屬感和精神滿足感更重要。在國內住慣了大房子,習慣了出門有車坐或開,你說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留在香港一輩子?
倒是不覺得香港的機會比大陸少。對於商科生來說,香港簡直是個就業天堂。別說ibank,就連在四大那種以工資低出名的地方,安安穩穩做到三十歲,年薪也得有近百萬。然而香港的房價收入比實在太畸形。在人均月收入中位數為一萬二的香港,最差的地段里最老的樓房,房價也要十幾萬一平米。學校附近的住宅,不少達到九位數。買車固然便宜,中環寫字樓的車位一個月至少要八千塊,油價在二十港幣每升左右。沒有養老金,生病要麼去排隊要排幾天,等見到醫生病情自己都早已轉好的公立醫院,要麼去貴得驚人的私立醫院。似乎即使賺得再多,過得也不如小城市裡一個月不過一萬出頭的父輩。
吐槽香港很多,但我愛這裡。我因為對別人的愛來到這裡,然後習慣了這裡的擁擠和嘈雜,繁華與寂寞。香港是個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平台,對於壯志滿懷的人來說,它再適合你不過。對於我這種以安逸中產為目標的小人物,很難畢業後只為了PR留下來。
香港適合奮鬥,適合奮鬥到地老天荒與紙醉金迷。它的PR適合別人口中那個「工作狂」的我,卻不適合內心深處的那個我。我會拿下PR,但只因為我來自於東北一個三四線的,戶口不值錢的小城市,只因為我想給自己和家人留一條後路,只因為拿下PR無論回去還是出國移民都會方便些(給孩子讀國際學校的錢我想我應該不會拿不出來)。
它如同一個妖嬈潑辣,風情萬種的美女,適合自我鍛煉與用來成長。但若要相處一生,大概不是我的菜。


在家鄉,上海,有個發小,原本在復旦念書,學校里有個作為交換學生去香港大學的甄選機會,他去考了,沒考到最好,但是最好那名復旦捨不得給港大,於是獎學金給了我發小,讓他去了。那是99年,大陸生在香港就好比西藏學生在京滬那待遇,給分配的宿舍是港大的半山別墅。
赴港之前,他捨不得家鄉故友,很是猶豫了一番。去了之後一段時間的來信就已經是感慨自己幸運了,港大在學術方面和復旦的差距,按他當時的估計,至少是5年。於是歡歡喜喜念完,畢業後在香港順利找到工作,一路升遷,再過幾年年薪半百,也拿到了香港身份。
自他當年赴港一別,見面就少了,全憑書信。偶爾他回滬省親、看F1,得空見面小敘,覺得香港已然是他心中的第二家鄉,地位不遜甚至可能超過上海。
但我覺得這也不算什麼忘恩負義,香港待他不薄。像我嫂子,外省大學生一枚,畢業就來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整個青春都揮灑在了上海,後來在上海結婚生子,夫家是上海戶籍,現在月薪5萬,為上海稅收做的貢獻不算小吧,可她大兒子都讀二年級了,她仍然排著隊不知道何時才能獲得上海戶口。

以上只是中年人的一點回憶罷了,對今天的學子可能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因為時過境遷。無論是當下部分港人對內地人與日俱增的敵意,還是香港越來越渺茫的前途,都和十多年前的當時完全不同了。


一位在HK飄著時把床睡塌了的奇葩來湊個熱鬧。


其實我對類似話題已經無感了……就翻了翻大家的回答,簡單寫點感想。


有位高點贊數的回答,其答案看上去「深得人心」,我個人認為其出發點就是錯的——這位筒子說,港漂們見識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來到這裡,無法認同這裡因資源緊缺而被當地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這是痛苦的根源。


可是,憑什麼我們丫挺的過去在大陸的生活就叫正常合理,這裡就叫不正常不合理呢?你作為一個小中產階級的子女,你覺得煎餅果子五塊錢一套是正常合理,可是你作為一個家裡賣煎餅果子的孩子,你覺得父母起早貪黑辛苦十幾年掙的錢還不夠送你上大學是合理的嗎?你作為一個港漂從港島打車到新界三十分鐘跳錶跳了三百塊,你覺得不正常不合理,但你作為一個的士司機,你覺得一周勤懇工作五天養兩孩子並送他們去澳洲上學,是不合理的嗎?


更重要的是,憑什麼你認為,一個人到了香港,就應該理所應當的過上你認為「理所應當」的生活?


我不跟你談,去紐約、去倫敦、去新加坡,那裡的樓價物價和工作機會,同樣讓你「無法認同」。我就跟你打個比方——一個農民工到了北京,也是沒了家鄉「理所應當」的空氣和住房,平時瞧不上眼的粗糧成了城裡人在餐廳追捧的「五穀豐登」,以前你在田埂上遇見狗隨便踢,現在你在小區里見到狗立刻躲……


我不是說香港有多NB或高級讓你名校畢業到了香港瞬間淪為農民工,這只是個類比,這只是個類比,這只是個類比!而且老子從來就不歧視農民工,你們誰認為老子高看了香港就是歧視我農民兄弟。


我想說的是,你來到一個新地方,總不能期待事事和過去一樣。別忘了你選擇了X漂的生活,初心必然有 Change。而任何地方都是 Give and Take,基本公平。你受得了這個虐,在中環摸爬滾打七年,別人笑你煎餅果子一套三十五塊錢還拍照發朋友圈,可你在別處的尖峰體驗,這幫孫子壓根看不見。或者你受不了這個虐,但七年後你至少有一本新護照,可以換一個地方受虐。再不濟,向農民兄弟學習,混兩年掙點錢回老家蓋房子去,在外面受過虐,至少你守著你的一畝二分地會覺得比較珍惜。


唉,其實人生何處不受虐呢?有一位叫@唐棣 的答主說的好,借用她的句式:你笑他們一輩子買不起樓,他們笑你買的樓產權不足一輩子。而這種互相嘲笑,不過是為了減輕痛苦,轉移注意力而已。


所以,說待在香港是受迫害?嗯,可能是。只是迫害你的不是香港,是生活。一個港漂、一個北漂、一個農民漂(工),所承受的磨礪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至於痛苦,那是必須的。只是,認為你曾經所獲和期待獲得的都「理所當然」,才是你痛苦的根源。


最後,憋催我填坑了!我今年內一定填行了吧!行了吧!


突然多了30多個贊好意外,謝謝大家的理解和鼓勵。
大概從大二上學期之後我慢慢適應了,漸漸知道了要怎麼生活,生物鐘紊亂,進食紊亂的問題也開始好轉。也就是那時候開始,突然醒悟了生活的重心要放在自己身上,傻孩子啊顧影自憐沒用啊你要讓自己活得漂亮變得更好啊!然後開始瘋狂地充實提高自己,一有時間就看書看電影什麼的,雖然很慢,但整個人的狀態確實是在好轉。我大一時只想趕緊熬到畢業找工作,根本不想折騰交換申研究生的麻煩事,但現在這兩件事我都做了。

到了現在, 我可以說,我非常特別以及很喜歡這種看起來很孤獨的一個人的生活。我的生活很簡單,就是房間(很多人會把租的房子叫家,我不太接受這種稱呼,這一點我有點偏執)- 圖書館 - 餐廳 - gym,除了有時跟關係好的朋友吃飯,並不喜歡很social的約飯,覺得說有一搭沒一搭的話還不如自己聽點或者看點什麼,過去的一年裡聽完了高曉松的兩季《曉說》和正在更新的《曉松奇談》,也會翻一些經典的評書相聲和早年的《百家講壇》,一來二去感覺收穫很多。

有一句據說是莫泊桑說的話,很喜歡,與大家共勉: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其實很感謝那些差不多讓我蛻了一層皮的經歷才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
-----------------------------
看見朋友圈裡有人抨擊 姚鯉魚 的回答才知道有這個帖,某校大四在讀,來自西北三線城市,感同身受姚鯉魚 答主的 「香港給我帶來的無盡的絕望和孤獨感,是我餘生都不願意回憶起的

雖然中學時我就不是一個social的人,身邊也至少有二三知心好友,但在香港的生活完全不一樣。沒有班級沒有(內地意義上的)宿舍,大一下學期我搬到了單人間宿舍,有段時間我基本上每天除了上課和在餐廳點餐時候會開口說話,其餘時間不會說一句話。

那種孤獨感是刻骨銘心的,那時候我剛剛19歲。 同樣是大一,你的內地同學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黃金周全國到處旅遊,而你連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你完成了一件事,特別開心,但是並沒有人可以跟你分享,你難過,你傷心,你想找人大哭一場,並沒有人可以陪伴。一開始會給在內地的當年的知己打電話,但後來你發現,你們所處的環境太不一樣了,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或難過,你需要說一大堆背景介紹這件事,而他們似乎也並不能完全理解,久而久之你也就並不想表達了。姚答主說的對,「雖然有朋友,但是大家都太忙」,是的,在香港我是有關係要好的朋友,但除非一起「約飯」或上同一門課,平日里並不常見面。也就是說,在香港,如果有人肯跟你「約飯」,那你們的關係就真的非常好了(當然也有social得不行天天都要約飯的人)。這種孤獨感說白了就是找不到可以【即時分享】的人,無論是喜悅還是難過。

姚答主說:
「我在香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遊樂場,一個人在人潮湧動的IFC洗手間哭成傻逼,一個人在圖書館看書看到淚流滿面;在走廊一般大小的租住房裡逼仄地生活,在KTV喝得醉醺醺想找個人表白,打開手機發現連個放肆的對象都找不到;曾一個人在海邊大吼「我一定要實現夢想」然後默默回家,也曾一個人在灣仔人行天橋思考過結束生命。」
再次直擊內心。

大一時實在太壓抑了,不僅僅是孤獨感,還有學業的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常常出去一個人暴走,最遠的一次在午夜從港島最東端走回了最西端,我也曾站在宿舍30樓的頂層看著山下一片燈火通明,考慮我為什麼要在這個城市的夾縫裡繼續活下去。

這是最極端最強烈也是最煎熬的大一。後來這幾年,我慢慢學會了怎樣和自己相處,我很喜歡現在這種一個人的狀態,偶爾和朋友一起吃飯,大多數時候一個人自得其樂地聽劇或各種節目吃飯,心情不好就運動,心情好就買一些平時不會買的東西犒勞自己。這句話說起來風輕雲淡,但背後卻是冷暖自知(嗯也許要有人噴我矯情了)。沒有人說話就將那些心情說給自己聽。我不常發朋友圈,很多東西都扔在了微博里跟自己對話,給自己一個念想,看看自己這一路是怎麼過來的,也會記一些日記。

在香港(以及國外)讀本科的代價就是失去所有的所謂的校園情懷吧,我的學生時代從高中畢業時就結束了。大一時人人還很火,有個城大的學生寫過一條狀態被香港的內地生瘋轉,大意如下:
上大學前,我以為我會被馬哲毛概軍理四六級虐,但會和室友們一起一面怨念一面熬夜備考,我們會吐槽樓管輔導員,也會一起偷偷討論喜歡的男生。而現在我不需要考思修軍理四六級,也不會斷網斷電,可我也不敢掛科不敢懈怠,學校里沒有操場沒有花園沒有林蔭小道,我也再沒有喜歡的男生,我們放假比內地早,但青春也好像結束得更早了。

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好像似乎也跑題了。
最後還是用姚答主說的,不論是哪個城市,孤獨都是一樣的,這是成長必經之路,留學生最容易自我感動。


先不說香港 上海戶口不也要連續辦理七年手續繁瑣到想要去死的居住證 然後才能排隊申請戶口么 自己窩裡都階級等級這麼不合理 問題都沒解決 倒是經常操心香港台灣和美帝了


我湊個熱鬧啊,其實我不是你的目標答題類型。不過我覺得你僅僅問來上學的人,不夠全面。

很多人都是一畢業接觸社會的時候如果是香港,就覺得香港苦逼,那是因為他們沒在內地接觸內地工作環境,都是看著別人朋友圈羨慕。有一部分7年未滿回去了的,後悔了打碎牙也咽肚裡。不過這也要分人,人和人性格價值觀都不同,我寫的所有文字大家都不要認為我在代表誰。

其實人,上學的時候不管在哪,大都是意氣風發,覺得什麼世界就在我腳下,對畢業基本都是充滿希望,可是畢業了呢?當頭就是一板磚。

我西安人,在北京畢業工作兩年後來的香港,來這邊也是直接接觸社會工作,待了3年多了。在北京我租的房子大,有車開。到這邊,和老婆生活房子卻小,天天公交地鐵。並且說點實際的,我在北京當時的收入換成港幣和現在在香港時收入差不多,可以理解成生活條件肯定比現在好很多,也確實我現在收入不算高。可是我一點不覺得這邊比北京西安待著差,最主要不會時不時一出門就被一堆不尊重帶來的破逼事搞得你生氣。

例如且不限於:操蛋的銀行職員,操蛋的停車管理員,操蛋的交警大隊,操蛋的警察,操蛋的交通狀況,包括沒事就加你塞,踩你一腳,撞你一下並且頭都不回的操蛋路人。這類完全屬於你有錢有文化也沒法躲過去的,經常搞的人天天帶著火氣,時間長了也成了一個操蛋的人。為此,我寧願損失那麼點物質條件來換得這邊更清爽的精神狀態。現在我經常回內地待一個星期以上就非常煩躁,以前不會注意的被侵犯的事情,現在都感受非常強烈了。

其他像什麼自由,網路,政府服務等等大家都明白就不用提了。總之我這人對精神自由要求比物質自由更多,尤其人與人的尊重。而有些人則相反,有部分覺得有房至關重要,而我和我老婆都覺得租房完全不是問題。

有人愛說什麼歧視,我承認有,我想說內地可能沒有那麼多歧視,但我經常遇到一些人沒理由的就是很不尊重人,很操蛋,並且比例非常大,很多香港人歧視內地人的表現都不會那麼不尊重,然而有些人比起在內地生活承受力卻差很多。我覺得很多時候完全是心態,把內地人當自家人,把香港人當外人,家裡人說你沒事,外人說你就是事。再一個咱們內地人就有種特彆強的愛抱團玩的習性,弄什麼xx漂,xx圈,中國人本身就喜歡分門別類的,不是說這些團體就不好,很多時候是能互相幫助約個炮什麼的。不過有了這些團體的存在,一部分內地人天天就只和內地人接觸,思維模式等等沒有任何適應當地的意思。我想說如果自己不試著接觸新環境,那你還老想讓環境接納你怎麼行?也沒讓你非要跟香港人一個價值觀啊,不過照樣能打交道啊。說什麼不能深交,你看看你在內地畢業了,工作上的同事就能深交了?其實大部分朋友還是以前那些發小和學校的同學。實話說,我認識很多內地人,來這邊幾年了,街頭巷尾很多東西都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法律法規制度很多也都沒什麼了解,對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說也是沒什麼概念,這情況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那你自然不可能覺得融入。

但你別說,我來這邊還真交了幾個本地朋友,沒事一起喝酒什麼的,聊生活什麼的,我有時候甚至覺得有的朋友怎麼老愛跟我whatapp說他自己那點事,怪麻煩的。

然而我廣東話好嗎?No。英文好嗎?No。我就跟他們說普通話,哪怕現在我廣東話和他們普通話差不多,他們也都習慣了繼續跟我說普通話。不過我也不是沒有在學廣東話啊,只是效率較低。可是其他對於這個地方的了解我可是一直抱著濃厚的興趣,時不時我還會帶香港朋友轉轉他們都沒去玩過的地方。

最後要說永居身份,我就是覺得順便拿了就行,要是以後能去點什麼其他好地方,我也是不會介意的。什麼時代了,地域觀念淡點,反而更容易融入世界。


和許多關於香港的問題一樣,問題的回答充滿了對香港居住條件的不屑。香港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獄,尤其是和內地相比,你對香港狹小住房的忍耐程度,取決於你怎麼理解生活空間的大小,是那幾十平米、一百平米的家,還是外面更大的世界。

用框圖大小來比較香港人生活空間大小和內地人生活空間大小,框圖越大表示空間越大。

走出香港三五十平米的小屋,幾公里範圍的社區,就有鱗次櫛比的超市、百貨、餐飲、酒吧,劇院、圖書館、運動場等設施應有盡有;往外走,這個城市有世界上各大城市中面積率最高、保護最完善、距離城市最近的郊野公園,現在有品的深圳人早就不到香港鬧市去購物,而是去香港郊野玩穿越;要再往外?香港有通行140多個國家免簽的護照,航空航運四通八達,多數香港人不僅出國旅遊頻繁,甚至去過的內地景點都超過很多內地人;上升到另一個維度的空間,香港人能夠看到當天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只要付少許的錢,就能同步收看全世界上百個電視頻道,隨意玩全世界伺服器的網遊,隨意上Google和Facebook........你願意為所有這些忍受比北上廣深高一倍的房價嗎?你願意為所有這些忍受比內地小一半的住房嗎?
說到底,家,只不過是吃飯、睡覺的地方,能不能接受香港這個城市、能不能喜歡這個城市,取決於你要的世界是什麼,你能往外走到多遠。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更新一下了。
主要是評論里挺多人說我圖樣圖森破特乃一武吧還偏激。我一直都採取不理會,不解釋,不認同的「三不」原則,主要是我真沒想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指責。今天在干一件不可描述的事情的時候突然就上下通透了。也許吧,從某些主觀的角度有那麼點羅生門之感,加上我呢,好說些大實話傷了和氣。在這認個錯,道個歉,解釋一下,強調幾點,不枉我這大幾千個字的不易了。再嘮叨一句不愛聽的,各位啊,閱讀理解一定要學好啊!這麼多年語文不能白讀了不是?

1、寫這個答案的目的是想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思考角度。知乎這個平台說到底還是咱們大陸人的地盤,字裡行間的都是大陸人的利與益。有衝突都是要站大陸人的隊。這樣的思路是不是太閉塞了呢?我並非全不贊同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只不過,為了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而不想過多贅述別的答主已經講過的問題。

2、我從來沒說過中國大陸差到一無是處,也從來沒說過中國香港好到天花亂墜。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大陸有他的不足,中國香港有他的優點,please見賢思齊焉。同時,有些中國大陸有的問題,中國香港也同時存在,我從來沒說過外國的月亮比較圓。please不要斷章取義。

3、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我也認為是極好的,只可惜,我悶聲了也發不了財,發聲了心裡還痛快點。我始終認為沉默不是成熟,而是世故。我不想世故。

4、我真的不偏激,也不激進,我也不看高登,不看水果日報。我的政治光譜絕對是中間偏左的自由主義。我是講道理的,你說我哪寫錯了,言之有理,我馬上改。please別給我個人扣帽子,我會以為你是來找茬的。

以下為原答案=====================================

每次看到對香港各種抱怨和不滿的港漂們,我都想問一句你們從不以融入這個社會為目的而來這裡並曾期望著留在這裡究竟是為了什麼?

本想義氣地高調反對高票答案。可我著實沒有資格放肆叫囂著什麼,武漢人,香港二流大學經濟系,今年大四,努力找工作中。

細想一想其實三年前,我也曾彆扭地憎恨這裡,也曾後悔當初執拗地來到香港究竟是為了什麼,也曾抱怨委屈了自己委屈了父母的錢包。如今回憶,有此一恨無非割捨不掉所謂家鄉的習慣又獲得不到所謂異鄉的認同。那一年,我還不會講廣東話,還沒有香港本地朋友,還吃不慣如此淡口的廣東菜和廣東味的上海菜。那一年,我還是個純粹的大陸孩子。那一年,我從裡到外透著@肥肥貓說的那種可憐。

後來,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搭錯(?)了,進了本校的學生會(感謝那一年佔中不激烈,感謝莊員們對我的包容理解和支持,感謝在對的時候遇見了對的一群人),那時,我算是真真正正接觸到了活生生的妥妥的香港本地人。其中一個莊員,也是我後來最好的朋友之一,是聽不太懂普通話的。於是,他們教會了我講廣東話,雖然現在仍有點口音;他們帶我各地方吃喝玩樂,雖然我仍時不時思念一下熱乾麵;他們帶我了解香港人,從內心,從意識形態,從思維方式,雖然常有文化衝突;他們帶我了解「政治」,雖然常有意見不和。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撇除掉「香港」這個標籤以外的,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其實,無非大家都是人,就把你我他都就當做個人,大家活著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無非想要在這個彈丸之地活下去,再稍微活的精彩一點,最好還能個性一點,如果最終能夠放肆一點那就太好了。我們也會互相雞湯鼓勵,互相嘲笑諷刺,講的段子也能懂,說的道理也都聽。他們就是人,除此以外,無他。曾經,我特別中二地以為,我進了學生會能夠以己之力給大陸和香港帶來多一點再多一點的理解與溝通,雖然沒有太成功,但至少,我能理解雙方了,我想作為一個人,那一年是夠了的。

當我理解了眾多香港本地人之後,我開始以一個無所謂這是哪裡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城市。我以一個香港大學生的身份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學習。不忙的日子出去嗨到半夜也挺開心的,忙起來的日子出去開會到半夜一樣的滿足。後來,20塊一包的薯片好像其實也不太貴,沒錢了吃吃食堂12塊的三星飯日子過得也挺自在。後來,講廣東話似乎成為了習慣。張口閉口「唔該」「sorry」也沒什麼大不了,甚至有的時候,說英文比說中文順口。後來,我真心理解香港人為什麼想佔中,雖然不贊同佔中的行為本身。後來,寢室那兩張床大小的房間也沒有什麼不順眼的了,心裡憋屈了,坐半個小時巴士就能到海邊散散心,黃昏那點夕陽還真挺美的。後來,我發現我是真的習慣這裡了,習慣到快一年沒怎麼回過家也不會想念到難過,習慣到快要忘記這裡其實叫香港,習慣到現在都12月了還穿著短袖開著電扇吃著雪糕還能唱著歌。

我是要拿永居的。倒不全是因為一開始是這麼決定的,也不全是因為我已習慣了這裡。對一個地方的喜愛,必然有對另一個地方的不滿。沒錯,不滿!我愛我的祖國,永遠。但,我至今且從今往後不能忍受那裡骯髒的公共廁所,隨處都是在公共場合抽煙的公民們,時不時還會踩到泡泡糖和痰的地板,暗無天日的天空,酸臭乾涸的河流湖泊,愚昧且麻木的人民,靠潛規則運行的社會,低下的法律執行力,言論的不自由,信息的閉塞,知識產權的全社會性損害,獨自出行的不安全性,官僚主義,權威主義,全民性的道德綁架意識和對法律的無知,對社會問題的無能為力……不想再舉例了,每一項都不能忍,每一項都是我作為一個什麼背景都沒有的普通人永無翻身之日的充分條件。我永遠都記得,大一開學之前,我的港澳通行證辦了一個半月才辦下來,期間跑了N次出入境管理廳和管理局,差點趕不上開學。因為我沒有關係,我辦個業務得看普通公務員的臉色還得給他們錢,我心急如焚請求政府幫助,人家一句話就把我趕出來了。我都不想說我那些3天就拿到證的同學了,說了心裡煩。我真的不希望我的一生都在為這種最起碼的公平拼盡全力。我其實也相信,有一些事情國家正在改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我也看的出,仍有很多是體制的問題,是這個地方從政治正確上不能給我的。那麼,在它好到能讓我舒適安心地生活之前,我也選擇在我能做到的最低成本下離開這個地方,尋求一個我認為相對舒適的環境。香港,恰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在香港的這四年,是我人生思想迸發的四年。這四年,我已改變太多,多到我再也無法回頭適應我生存了18年的大陸。而我深知這樣的迸發在國內的大學沒有,也不可能有。我亦相信,這樣的迸發能持續下去,至少三年。那時候怎麼樣,那時候再說吧,反正pr已經到手。

其實,香港亦有太多太多的不足,狹隘,逼仄,極端,保守,病態的金錢崇拜和權威畏懼,還有畸形的社會福利制度。是故,我從未講過我愛上了這裡,僅只是習慣了,僅只是再沒有更適合我的選擇。就像老年間,媒妁之命父母之言的婚姻,相敬如賓,我與香港亦可相忘於江湖。為了生存,為了生活,這裡都夠了。作為人生的眾多選擇之一,我相信,在現如今的節點上,對於我個人,留下來找工作拿pr是dominant strategy,我未曾覺得一星半點的委屈,那麼,也就夠了。

我身邊也有很多畢業就準備走的大陸朋友,有極端厭惡香港轉學去別國的大陸朋友,有一直無法習慣香港吵吵著要回家的大陸朋友,有想忍一忍再看但絕不在香港定居的大陸朋友,有想拿了pr就走的大陸朋友。很不幸,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從未曾想過融入香港這個社會。從一開始自己都把自己當成個外人了,香港人還怎麼把你當成自己人呢?從一開始就自己泡在大陸生和同類港漂的圈子裡,香港本地說的上話稱得上朋友的一隻手都數得上來,吃個飯還要找大陸伙食,多少年了連句廣東話都不會說,你們來香港究竟是幹嘛來了?別說香港,這樣的人,到哪裡都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不是這個社會文化的問題,是港漂們自己的問題。不是因為大家說的都是中文,香港就要很大陸才對,既來之則安之,入鄉隨俗才是身為客人的我們應有的禮貌。


2008年來香港,第7年。

有個大前提,好多人都把香港妖魔化了,其實香港只是一個地標。跟我們嚮往北上廣一樣,為什麼會有人來了香港又離開,這跟去了帝都上大學最後又回到了家鄉有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只在於鄧爺爺當年的英明神武,要一國兩制,北上廣還是社會主義的,香港是資本主義的,就這樣而已。

香港比北上廣有更大的自由,也比北上廣更苛刻,當然啦,北上廣7年還不一定能落戶呢,香港就能永居了,這算是一種嘲笑嗎。香港有個絕對的自由和公平,那麼多議員吵來吵去,就連小三要不要取消TSA模擬考試都能上頭條新聞,這些新聞有種我們看南京零距離的感覺,就是家長里短,跟江蘇省是否取消高二暑假補課一樣。這些家長里短突然變成了國際大都市要關注的民生,我當時非常不屑一顧(其實現在還是接受無能),但是至少說明香港很關注細枝末節的問題,也關注小人物在香港的生存。

在香港這裡,關係這兩個字並不是沒有用,但是它有著絕對的公平,我不會因為我的七舅老爺就升職了,也不會因為我的七舅老爺垮台了就被炒了。我靠自己的努力投簡歷,找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升職 (雖然我還是菜鳥,但是公司真的沒人有任何關係)。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拼搏,香港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你說大陸的朋友們有房有車生活愜意,這跟逃離了北上廣回到家鄉去,靠家裡的關係謀得一官半職公務員生活一樣,他們選擇了安逸而已。

其實香港根本沒有辜負任何人,香港就是香港,它適合拼搏,適合創業,適合創新可以,適合玩資本遊戲。但是它不適合安逸,不適合朝九晚五,不適合小情小愛。如果你選擇了回去或者當香港是跳板,那隻能說明你不適合香港,但不能說是香港的錯。如果你留下來拿到了永居,只能說恭喜你,完成了蛻變。

7年,傳說中全身血液都換一次了,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有什麼不好呢?


想在這種關於香港學子的問題下回答很久了。苦於不能組織出一個清晰的思路而 遲遲沒有動筆。答主現在在法國交換,剛剛在臉書上看到學校民主牆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最終還是決定寫點兒什麼。

╮(╯_╰)╭ 答主在課前匆匆忙忙寫的答案如果有什麼地方引起了誤會或者語句語法不準確請各位多多包涵。

關於永居身份
答主僅僅在香港生活了兩年多,感觸可能不如幾位長時間居住的高票答主那樣深刻。但對永居這張身份證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答主是青島人,最初來選擇香港讀書純粹就是因為喜歡香港這個城市,就像答主也喜歡上海和青島一樣。至於為什麼不去上海讀書,是因為有很多親戚在上海,當時對香港的了解比對上海少很多,所以希望到一個更加新鮮的城市體會一下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在答主高二高三沒來香港的時候也覺得香港非常好啊,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還免稅。。永居的身份能拿到也不錯啊。但是答主現在大三,對永居的期望就沒有原來那麼高了。原因有二。其一是香港的福利雖然不錯但是生活質量,說白了就是住房的確是個大問題,答主作為一個平凡普通的學生沒什麼自信將來能在香港住的很好,何況答主的理想房型就是有一個巨大的開放式廚房 ╮(╯_╰)╭ 。其二就是答主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還不到選擇一個長期居留城市的時候,何況答主想完成理想還需要城市的天時地利。。。所以不急著把永久居留身份納成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答主將來可能回去上海溜一圈兒啊或者如果答主成績夠好的話也許會選擇去新加坡,當然答主更多的可能是留在hk讀個master。但不管怎麼選擇,永居對答主來說只是一個順其自然的事兒,如果不知不覺七年過去了拿就拿了。如果過兩年突然想走了,那就走唄,不會被這個牽扯住。答主就是一個風一樣的逗比。。。

關於歸屬感
答主先承認,答主是一個奇葩。。。其實答主是很願意把香港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的,雖然這個說法非常矯情。這一點跟答主身邊的內地小夥伴或者是國際生小夥伴都不太一樣。答主自己也認真的想過自己為什麼對香港有種莫名其妙的歸屬感,歸納出來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答主是先選擇了香港再選擇了現在的這個大學,不是因為選擇了某所大學繼而來了香港;第二是因為答主對自己的故鄉青島一直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遺憾和怨念。。怨念的當然不是青島這個城市而是自己沒有多了解青島的機會。答主家裡管的嚴的不正常,小時候同學們常去的台東中山路,坐著巴士滿青島轉悠之類的事兒答主都沒有做過,所以一直覺得愧對自己的故鄉。所以到了香港以後迅速了解公共交通系統背過地圖(大霧)就開始探索邊邊角角的好去處,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逐漸加深自己對香港的了解。可能是把自己沒來的及在青島做的一些事轉嫁到了香港身上,因而對香港也有了一定的歸屬感。第三就是因為答主在香港呆了兩年= =各種撕逼也看過了,激進不激進的言論也看過了,破敗的街道和住房和繁華的中環也看過了,答主還是很喜歡香港,而且覺得這個城市的正反兩面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其他有褒有貶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樣。至於在香港上學的同學可能不喜歡香港答主也十分理解,答主有不少在上海上大學的小夥伴非常不喜歡上海,也有不少在北京上大學的小夥伴天天覺得自己水深火熱。。。ps 答主並沒有地域歧視,只是想舉幾個栗子。。

但是答主對於自己本專業的歸屬感不是特彆強,這也是答主失望的地方。答主也經歷過學期開始跟本系的local小夥伴們一起聚餐結果什麼都聽不懂的情況。。但經過在法國的交換,似乎這種歸屬感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法國班51個人里也還是法國人常常抱成一團,我們這些來自十幾個國家的國際生抱成一團。。

關於融入
其實答主覺得文化和政見什麼的,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不同,相互尊重就好。雖然大學民主牆撕逼的情況還是非常多的,答主保留自己「各抒己見沒問題 人身攻擊是傻{消音——}」的這個意見。答主覺得香港有我覺得溫暖和安心的地方,舉個不成器的例子,通宵達旦的便利店。。但是香港也有些東西和我所認同的不一樣,對此答主認為不必要追求什麼完全融入香港。那四個字說得好么。。求同存異。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有什麼其他想到的會補充。

只是個人經歷的一點分享啦。。。


眼界放開點,就一個小本子而已。只要你有實力,什麼本子都可以周遊列國。況且,按照中國這種奇葩似的發展路徑,爆發得一塌糊塗。五年前拿個美國簽證好像中獎一樣,現在拿個五年十年多簽像過家家一樣。你確定五年十年後香港小本子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我覺得星辰大海的志在四方,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個PR就苦逼待滿七年。對於真心把香港當成家一樣的人,七不七年都無所謂。
總結來說:這都不是事,事是你想好人生怎麼走了嗎?


看了好多回答覺得好消極。。。忍不住說兩句
作為一個在香港呆了第四個年頭並且決定待下去的大學生
我也曾經歷過似乎每個來香港讀書的大陸孩子的心路歷程 從最開始的抵觸 反感 厭惡 不適應 價值觀碰撞 到現在對我港是滿滿的深愛
所謂迷茫,大一的我也曾每晚去維港邊吹風喝酒思考 我所做的來港選擇到底是否正確
所謂孤獨,我也曾對慌慌張張的友誼和匆匆忙忙的社會表示質疑
後來反思 其實無論在哪裡 都是一樣 新環境不可避免的會與自己磨合
封閉自己是下下策
很重要的一點是 自己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這又引到一個更大更需要大量思考的命題
那不如懷著積極開放的心態去體驗 去感受 去親力親為
後來 我見到了很多有趣的人 認識了交心的朋友 建立起自己的network 甚至事業
不得不說 香港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 只要你願意去expose
香港這個城市雖然很狹小 但很美
人雖然雜 但普遍很單純
無論在哪兒漂 都要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 這樣才能天天開心 如果現在還沒有喜歡 那不如嘗試去多感受一下這個可愛的城市^_^
而且 我現在並不覺得自己在漂 反而香港對現在的我來說 像第二個家
在紐約讀書的這半年裡 每天都收到來自香港的牽掛 很溫暖 很想念 很踏實

對了 對於「在香港作為大陸學生有沒有被歧視」這個問題
我一直覺得 如果自己本身是一個懂道理尊重人討人喜歡的人 走哪兒都不會被歧視~

很感謝這個城市帶給我的所有
我更喜歡叫她 Home Kong

Victoria Harbor 第無數次見到 都會感嘆於你猶如初見時的美麗??


我說點大實話。這群所謂港漂的年輕人是很可憐的。可憐之處在於,從內地來香港打拚立足,要花上非常大的代價和努力,才能重新獲得自己原本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基本體面的生活方式。以住房為例,大部分港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都幾乎沒有機會能過上原本來港之前的居住水平,not even close。

香港離譜的房價,帶動了千行百戶各種要素的扭曲配置,並導致整個社會充滿戾氣,已經使得這裡不再適合生活。除非身處金融法律行業有高收入來justify,不然待在這裡是對自己的迫害。任何一個在香港長期生活過的內地學生,想必都明白我在說什麼。

最近西環冒出來一家西安肉夾饃,港漂那幾個微信群里天天在討論個沒完。讓我想起以前老金煎餅開業的時候也是如此。35塊港幣一付煎餅果子,好多人跑去拍照,紛紛嚷著喜大普奔,拿到熱乎的煎餅果子跟窮人過年一樣,手機翻來覆去發個沒完,就好像三輩子沒吃過一樣,這是多可憐!

都說三希樓川菜正宗,兩個人去,點一份水煮魚,一個牛肉,再加一個青菜,兩碗白飯,結帳小1000。灣仔的華潤食堂,以前還對公眾開放的時候,多少北方人中午專程從中環跑過去,就為了吃幾個大肉包子。其實無非是有那麼一點國營的感覺,在這個毫無人情味的資本主義社會顯得比較另類而已。放在大陸,誰會要去這種國營食堂?

有時想想,不對呀。在大陸任何一個城市,肉夾饃、煎餅果子、肉包子,難道不是公交車站、街邊拐角、煙紙店邊上走過n次都不會多看一眼的東西嗎?兩葷一素的川菜難道不應該是中午隨便找個小館子就對付的嗎?怎麼一到這裡。連吃一次都變的跟過節一樣了?

車早就不想了,一個停車位基本是一輛保時捷的價格。至於住,房子在一次次看房中標準一降再降。剛來香港的年輕人合租還不算,客廳也租出去搞個「廳長」,帘子一拉,欺騙自己還能維持基本的體面。衛生間小到有些人需要坐在馬桶上洗澡,卧室小到開門就上床。

日子久了,港漂們也就麻木了。彼此串串門,看見其他人一樣的慘,痛苦也就小了一點。只有偶爾和以前的同學聯繫,看著自己家鄉的同齡人車房俱備,自己住在比老家衛生間還小的卧室里的時候眼角才閃過一絲鬱悶。

偶爾看到個面積正常一點的房子,看見卧室居然能放下衣櫃和電視,床居然可以三面下床,還要結伴驚呼這是豪宅。早就忘了在這個星球上絕大部分人類都住在他們的「豪宅」標準中。把不正常當成了正常。

香港的本地人,生於斯,長於斯,對所有的資源緊張早就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但對於大陸過去求學工作的人來,他們見識過「正常」的、「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面對這裡的一切,無法從內心深處認同這一切「理所當然」,這就是港漂們痛苦的根本源泉。


推薦閱讀:

侯霄霖是何許人?
生活在紐約和華盛頓DC有何不同?
在看南渡北歸,為什麼感覺那個時候大家都出國留學?比現在還容易?
傳播/市場研究生。西北,南加大(USC), 卡內基梅隆(CMU)怎麼選?
景觀設計師有沒有必要出國?

TAG:香港 | 留學 | 港漂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