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里的雲的拉絲效果是如何做到的?長時曝光么?
如果是長時曝光的話,如何做到不過曝的?小光圈、中灰鏡、低ios?一定需要中灰濾鏡么?
從左上可以看出這應該是略微使用了時間堆棧的方法來拍攝的。
具體可以參考一下:藝術攝影師馬特·莫洛伊(Matt Molloy)拍攝的時間堆棧照片不斷在互聯網上收到好評,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這個技術領域也嘗試一下呢?你所需要的就是一些有意思的雲,一個固定的對焦點以及一個將最終效果呈現在你面前的後期處理。
「為了創作這些時間堆棧的照片,我將多張照片合成為一張照片,」馬特介紹,「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拍攝一個時間推移效果的畫面(從一個固定位置拍攝多張照片),然後在Photoshop中把幾張照片結合在一起。」
「在拍攝表現時間流逝效果的照片時,拍攝每張照片之間的間隔時間,會在極大程度上改變畫面最終的視覺效果。」較短的拍攝間隔可以讓畫面中雲的運動軌跡看上去更細膩,而較長時間的拍攝間隔可以在移動物體之間創造出距離或空間,這會形成一個階梯變化的畫面視覺。移動元素的速度也很重要,移動快些的物體會在畫面中留下空白,而較慢的物體則會在畫面中留下更流暢的軌跡,而這也取決於拍攝間隔的長短。
「為了合併照片,我會使用Photoshop里『點光』圖層混合模式,這增加了每張連續照片中元素的亮度。一旦將圖像混合後,我會進一步調整畫面層次和對比度來壓暗色調。我發現通過Photoshop腳本自動處理可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陸地上巨大的棒棒糖(Land of the Giant Lolly Pops)」描繪的是加拿大沃爾夫島上一個風力發電場的時間堆棧
拍攝竅門
使用三腳架和快門遙控器,以確保拍攝時間流逝軌跡(慢速快門)時畫面與畫面之間沒有移動。
用手動模式拍攝,以確保照片持續穩定的曝光。對高光部分曝光(也就是要優先保留最亮區域的細節)。
拍得夠多,馬特的每一張堆棧照片都是在拍攝了80到600張照片之後才獲得的。
馬特建議大家,不是所有的時間堆棧都需要用到前期拍攝的每一張素材照片:「如果一次性合併了太多照片,有可能會讓畫面看上去很混亂。這樣的話,就應該減少照片量。通常我會先用全部的照片開始合成,來獲得一個大概效果,然後選擇性地減掉一些,再做一次合成嘗試。」
以下轉自網路,侵刪。
很多初學者對於長曝光作品都非常嚮往,但很多人又不知道怎麼去拍出一張好的作品,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如何簡單有效的拍出一張漂亮的長曝光作品。
一,留意天氣和時間
顧名思義,長曝便是開放快門,讓相機捕捉長時間環境的變化,常常用於拍攝流水,雲層、光線軌跡等。而在光圈、快門、ISO的配比關係里,長曝光代表快門變慢,這是光圈和ISO也要相應調整,但光圈和快門不可能無限的變小,因此必須密切留意外部光源的強弱,如果是萬里無雲,陽光充足的日子,那就不是拍攝長曝光的好時間了!我們可以選擇有雲或者日出日落的時候來拍攝風光長曝作品。而車軌、星軌當然要等到晚上拍攝了。
二.預先查看目標地形
一張成功的風光照,預先觀察目標地形可以讓你更早掌握拍攝的時機和構圖,特別是長曝光作品,每張作品都會用長時間的快門來捕捉,頻繁的轉換拍攝地方一方面會減少你的出片量,另一方面和可能讓你錯過最佳拍攝時機。所以在拍攝前去查看目標地形是很有必要的。
三.攜帶三角架、快門線和備用電池
要拍出一張好的長曝光作品,除了相機和鏡頭,還要記得帶上三腳架和備用電源,一支穩固的三腳架是拍出上佳長曝作品的先決條件,如果三腳架不夠穩固,或者忘記帶三腳架的話,將會大大影響作品的質量。快門線則可以有效減少按動快門時所帶來的晃動。
四.對焦的技術
如果已經設定好拍攝的位置,不要在使用自動對焦,特別是晚上或拍攝偏暗的環境,自動對焦會變得很不可靠,你只要利用自動對焦做一次對焦的嘗試(可以向著容易對焦的發光區域,但距離必須相同),然後設定鏡頭或相機到手動對焦,之後避免移動或者碰觸相機就可以一直拍照了。
五.使用M檔
初學者拍攝風景人像等照片時可能會多使用光圈優先模式,但拍攝長曝光時建議使用手動模式,這樣可以完全掌握光圈、快門和ISO,拍出心中理想的相片效果,而且長曝照片的「迫切性」沒有其他照片那麼大,初學者可以慢慢調整,因此也是學習手動曝光的好時機。
六.使用減光鏡或者漸變濾鏡
有時候想要在白天拍攝長曝光作品,在吧光圈和ISO調到最小極限時,照片也是會過曝,這時便是利用減光濾鏡的時候了。減光濾鏡有不同程度的減光效果,不同的品牌的減光濾鏡所帶來的減光效果也不一樣,大家可以去比對購買最適合自己的那款。
七.拍攝並檢查直方圖
經過以上六部,終於到了我們按下快門的時間了,但拍攝後記得參考一下直方圖,特別是白天的長曝作品,以避免過曝或曝光不足的情況。
原文:7步搞定長曝光
另一種ps做:在正式開始前,首先要談談raw格式,很多人剛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就被灌輸了要用raw格式拍的理念,可是許多小白卻不知所以然,「照相機看到的照片和電腦看的怎麼差那麼多吖」「怎麼raw格式拍出來的照片那麼灰吖」「一點兒也不好看「」還不如直出的呢「。那我就用度娘搜了點資料科普一下大家:
1、RAW文件幾乎是未經過處理而直接從CCD或CMOS上得到的信息,通過後期處理,攝影師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2、RAW文件並沒有白平衡設置,但是真實的數據也沒有被改變,就是說作者可以任意的調整色溫和白平衡,並且是不會有圖像質量損失的。
3、雖然RAW文件附有飽和度、對比度等標記信息,但是其真實的圖像數據並沒有改變。用戶可以自由地對某一張圖片進行個性化的調整,而不必基於一、兩種預先設定好的模式。
4、也許RAW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將其轉化為16位的圖像。也就是有65536個層次可以被調整,這對於JPG文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當編輯一個圖像的時候,特別是當你需要對陰影區或高光區進行重要調整的時候,這一點非常重要。
作者:@-CRIST-
在大家對Raw格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後,我們便可以開始分析一下片子。首先你要知道,前期是基礎才可能有後期。
片子是去年十月底在德國法蘭克福拍的,時間是下午的6點多左右,正好趕上日落,照片里白白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太陽的位置,基本是迎著不太刺眼的太陽拍過去的,對亮部測光,加曝光補償,沒有使用腳架以及ND鏡,GND鏡等。(主要原因是本人帶著2個妹子旅遊,沒時間拍)為何這麼拍呢,就是為了保留更多的細節 (通俗點就是高光不死白,暗部不死黑)。
首先導入照片進Lightroom,這個軟體用來解析raw格式是相當不錯的。ACR(adobe camera raw)同理。
一、對圖像的曲線進行調整
效果圖對比
對比原圖,發現暗部有些曝光不足,拉一點曲線,稍稍提升一下暗部,把高光稍微壓低一些。 二、基本處理
由於raw格式不記錄色溫,於是這些東西都是要根據我們攝影師的腦子裡的場景來進行還原,並加以適當地創作。
細節參數
黃昏的場景,色溫那就是差不多6k多或者7k都不為過,所以拉上去一些。畫面曝光略有點不足,建築物顯示的不清楚,就提高曝光度。對比度稍微提升可以增加 畫面的通透度仔細看看高光有點過,拉回來,暗部提上去。清晰度和飽和度都可以適當地提升一下,整個畫面的基本色彩就是如此了。高光暗部的色調看第二張圖。 修日落會挺好看。
三、更加細緻地調整曝光
解析GND:Graduated Neutral Density Filter,簡稱GND,是常用的物理濾鏡中的一種。其作用為在大光比攝影(主要為風光攝影)時彌補相機感光元件原生寬容度不足,使圖像的暗部與高光部 均合理曝光(詳見亞當斯區域曝光法)。在膠片時代,這是風光攝影師用來還原肉眼所見美景的必備武器。
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平衡曝光。
沒有GND怎麼辦?用LR的漸變濾鏡,如圖所示:
用漸變濾鏡調整曝光
設置如上。降低曝光度即可達到GND的效果,再回到基本設置的頁面上,進行曝光的調整。 四、銳化並剪裁
銳化的程度依據個人喜好來設定。
銳化剪裁
五、進入Photoshop進行調整
ND是什麼:當拍攝的畫面過於明亮的時候,可能無法以需要的慢速快門拍攝,在這種情況下,數碼相機的中性灰(ND)濾鏡功能可以減少通光量,避免曝光過度,體現攝影師的拍攝意圖。
簡而言之:能做到長曝。
做下一步之前你要知道長曝是什麼,拍出來的照片應該是什麼樣的。例如:水面平靜,雲會動出現軌跡,車流,等等。。。在考慮完這些基本因素後,你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創作了。
摳圖,我喜歡摳圖。也有人用蒙版去擦,反正是一樣的。 把湖面和天空直接摳出來。反正我沒啥捷徑啊,就是耐心慢慢扣唄。
摳圖
扣完之後羽化邊緣5像素,拷貝到剪切蒙版。湖面採用動感模糊,垂直90度,力度自己掌握(目的是拉出倒影)然後接下來採用表面模糊處理水面,讓他盡量平整。這一步可以重複幾次。
在處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說模糊的範圍大了,導致旁邊的建築物也模糊了,此時使用工具欄里的橡皮擦,進行擦除即可。
天空同理,只是應該採用徑向模糊。參數大致是這樣的。天空的拉絲造型就做出來的,多餘的部分用橡皮擦擦除即可。
徑向模糊
六、銳化(高反差保留)
按Ctrl+J複製一個圖層,然後點高反差保留,力度自己掌握,拉的太過了會出現噪點(也許叫噪點,總之很損畫質),1點幾左右的就差不多了。
高反差保留
完了之後改變圖層的混合模式,用柔光層或者疊加,就會發現銳了挺多的。最後輸出就好了。
完美主義者就不要吹毛求疵了,畫面裡面的人物我都沒有移除掉。要移除也不是難事,只是耗費時間的體力活罷了。本文只是分享一個思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打好前期基礎 幾招把廢片變成風光大片
推薦閱讀:
※靜物攝影中為什麼多數人用硫酸紙代替柔光箱?
※請各位攝影老師點評一下照片?
※攝影初學者,被老師嘲笑拍的照片毫無內涵,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欠缺在哪裡,希望各位前輩指點?
※怎樣提高攝影的審美?
※如何用iPhone拍出好看的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