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有沒有擴玉米種植面積?為什麼?

很在意赫魯曉夫為什麼一意孤行推行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沒有諮詢過農業方面的專家的意見嗎?而且感覺這種問題隨便找個農民伯伯他都會回答你盲目擴大玉米種植面積不正確,到底為什麼赫魯曉夫會執行這項政策……


提「為什麼」的問題之前,首先請自行證明「有沒有」。

也就是說,題主需要自行證明:赫魯曉夫有沒有盲目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事實上,1960年的蘇聯穀物產量是125.5百萬噸,1965年下降為121.1百萬噸,只是略有下滑

但種玉米的意圖是用來作為飼料,從而提高肉類產量

下圖為蘇聯歷年牲畜產量變動圖

抖增就發生在赫魯曉夫時期。換句話說,赫魯曉夫就是用糧食產量的微量下跌,換來了肉類的迅速增長。對當時的蘇聯人而言,吃飽飯根本不是問題,通過種植玉米,帶動肉類產量上漲,極大改善了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何錯之有?

後人(特別是在不相干的我國)一再指責,無非是以下幾點原因:
1,從毛時代開始,就將赫魯曉夫作為反面人物,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話。
2,赫魯曉夫是被蘇聯高層自己打倒的,蘇聯人也不會說赫魯曉夫的好話。
3,赫魯曉夫是共產黨的總書記,西方媒體不會說赫魯曉夫的好話。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行政命令干預——外行指導內行——影響農民自主判斷——降低產量,這樣一條邏輯鏈條很符合一些人的主觀想像,也適應了80年代改革的客觀需要,因此,將赫魯曉夫這個人盡可黑的人物肆意鞭撻,從而為本國的農業去行政化背書。


=================================================================

既然有人有不同意見,還是客觀討論吧

先說為什麼選取1960年和1965年數據。因為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主要是從1959年訪美回來後開始搞的,而1964年就下台了。眾所周知,逢五逢十的數據比歷年數據好找太多了,要是刻意弄個1962年才是陰謀論呢。

既然想要歷年穀物數據,那就上個圖吧

無視其中的虛線吧。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別問我為什麼去美國農業部找,我的俄語水平一般,你把現成的俄語圖表放在我面前我勉強能看懂,但去yandex搜東西的能力還不具備)

根據俄國這種北方國家農業生產的特點,1963年的波動完全是在農業生產正常的波動範圍之內,到了第二年就漲回去了,沒必要單獨拎出來找政策原因。要是1963年的鍋甩給赫魯曉夫,1974年以後的大跳水又怪誰?

而美國農業部對俄羅斯玉米生產的單獨統計是從1987年才開始的,所以無法查到五六十年代的具體數據,不過可以看下1987年以來的數據,感受下俄羅斯玉米產量的過山車風采:

看後面的Growth Rate就好了,在俄羅斯玩玉米期貨的絕對都是大心臟。說到1962年玉米死亡70%-80%的,不知道有沒有具體數據,反正我沒有查到。如果確實查到的話,為什麼會是70%-80%這麼不確切的範圍呢?

從提供的數據看,赫魯曉夫時代農業生產穩步增長的趨勢是存在的,個別年份的波折在正常範圍之內。至於聳人聽聞的「大饑荒」,則並不存在。

另外,「古古魯沙」是俄文"кукуруза"一詞的音譯,標準的漢譯就是「玉米」,為什麼要刻意翻成「玉米棒子」,甚至罵赫魯曉夫是「棒子」?

蘇聯垮台後,俄羅斯農業產量的數據並不難找
這是俄羅斯「包產到戶」以來的穀物產量的數據

一如既往的大範圍波動,不過葉利欽時期的急速下跌趨勢相當明顯,到了1998年只剩下1990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產量僅為4780萬噸,而要養活國內人口,至少需要7000萬噸,堂堂俄羅斯竟然學起朝鮮,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伸手要糧食援助,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後來在科索沃等關係俄羅斯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向西方讓步的原因之一。真要罵人,我覺得葉利欽倒真是個「棒子」。

造假的問題當然也是存在的,但是所謂的「梁贊奇蹟」並不是直接在數據上造假,而是殺雞取卵,將小牛犢提前宰殺,造成1959年肉類增產的假象。和我國同時期的直接拍腦袋放衛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梁贊州1959年的肉類增產體現在統計數據中,1960年的肉類大幅減產同樣體現在統計數據中,因此不必糾結於某個州的個別問題,直接看數據就好了。而我們看到的數據是,當時整個蘇聯的肉類生產時迅速增長的。一個州黨委書記只因為非直接的造假竟然付出生命代價,可見當時的造假問題既不嚴重,也足以警示其他州領導人不敢輕易效仿。

==================================================================

既然有人又借蘇聯問題提到中國,那麼就繼續說下去。
前面已經貼了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再貼一下肉類產量。

這個下降趨勢簡直感人,要不是普京撥亂反正,只怕現在俄羅斯就是大饑荒了。(其實用計算大躍進餓死3000萬的演算法去算一下俄羅斯人口增長趨勢,俄羅斯已經「餓死」幾千萬了)

猜測一下,為什麼中國80年代以來糧食增產而俄羅斯1990年以來糧食減產,大概是因為中國糧食生產水平本身落後,因此只要化肥使用量上去了,產量自然增長,結果正好被人解釋為依靠政策。而俄羅斯在1990年以後,實施了和中國類似的私有化政策(但農業私有化的速度比中國更慢),在原本農業發展水平就較高的情況下,技術增產的餘地已經不大,以至於政策減產無法掩蓋。當然,以上僅是猜測,專業研究需要更專業的具體分析,僅供參考。

至於中國在包產到戶後年年豐收,顯然是一句假話:農業生產不同於工業,本質上還是靠天吃飯,怎麼會有年年增產?上圖:

只看紅線好了,從1961年饑荒結束後,到1998年朱總理上台以前,糧食生產基本上是有小的波折基礎上的穩步上升。單純從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前後的趨勢看,實施承包制後的1982年-1983年連續豐收從幅度上看和實施承包制前的1978年-1979年的連續豐收相比相差並不大,到了1985年就遇到了大幅減產。

而朱時期,由於實施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部分作物退出保護價,結果就是糧食收購價格在事實上大幅下降,從而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結果也是非常感人的。

要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只有3年歉收(減產5%以上)和3年重歉收(減產10%以上),這6年裡面,大躍進佔了3年,朱總理佔了2年,其餘60年加起來佔了1年。在溫家寶同志接任總理後,中國農業取得了連續10多年的持續增長,這在農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究其原因,並非政府取消干預,而是主動採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完全是行政積極作為的結果。


赫魯曉夫本身即是以農業起家的,他早年在烏克蘭負責農業方面的工作,據說很有成績,有『農學家』的美譽,還專門在玉米種植方面採用了新的播種法,提高了當地的玉米產量——所以他對於農業、對於玉米種植相當有自信,不必說去聽取農民意見了,就連「國師」李森科的反對他也不放在眼裡。他的性格有剛愎自用的一方面,蘇聯高度集權的政體又放大了他性格上的這種弱點,最終釀成了損失慘重的苦果。

除開赫魯曉夫個人的因素,他推行玉米種植,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蘇聯集體農業的發展十分遲緩,生產力低下,據說五十年代的農業生產水平甚至低於一戰前的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不到西歐國家的三分之一。然後比較起來,在諸種備選的農作物中,玉米生長周期短,生長發育快、產量高,最適合於「大躍進」式的增產需求,能解赫魯曉夫的燃眉之急(1953年蘇聯遭遇大旱災,糧食消費量倍於糧食收購量)。

其次,赫魯曉夫推廣玉米種植並不是單一的措施,而是一系列農業改革運動中的一項,其他還包括開墾荒地、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採用農產品收購制、改善農民生活等等。這些措施實施之初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墾荒,1954年蘇聯的糧產中有超過40%來自於新墾區,前景一片光明,不由得赫氏不被勝利沖昏頭腦。

最後,推廣玉米種植實際上在某些地區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比如玉米熱中曾經設立「玉米研究所」的烏克蘭,數百萬公頃的玉米種植皆大獲豐收,甚至於赫魯曉夫在莫斯科,親手種植的玉米園也獲得了高產。這些局部地區的成功,為蘇聯瘋狂推廣玉米種植作了「實踐的證明」。加之五十年代美蘇關係有所緩和,美國大規模玉米種植的現狀刺激了蘇聯,他們忽略了兩國地理環境上的差異,認定既然美國可以廣種玉米,蘇聯自然也可以,這才義無反顧地衝上了災難性的道路。

××××××××××××××××××××××

中國春秋時代的曹劌曾經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此為悲劇的一種;回顧歷史,另一種情形是「肉食者自許遠謀,萬事不顧」,眼睛看著天上發出豪言壯語,卻一不小心被腳下的土塊絆了個狗吃屎,他們摔倒也無妨,可惜的是連身後百姓也被綁著一起倒下、一起遭殃,蘇聯玉米熱如是,中國大鍊鋼鐵亦如是,一嘆。


青島市長張新起,外號張種樹,官坐到哪兒種到哪兒…無他,唯手熟爾


因為他料到了未來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玉米成為人類唯一的選擇;卻沒料到有個男人會掉進黑洞。


請參考北戴河鹼業工人讀書會的作品:《玉米狂魔赫魯曉夫》
http://bbs.wenxuecity.com/joke/647658.html


奪權小貝跌倒,赫禿吃飽。貝系最大的資源,情治單位轉入赫禿手下謝羅夫的掌握之中。赫禿成了最大的贏家。下一個目標,赫禿決定先打馬。為什麼,小馬雖然坐部?長會?議主?席,是一把手,但在角逐者里,小馬的根基最淺,打馬,以老莫為首的元老派,不會多管閑事。目標鎖定,開始搞。突破口在農業問題。小馬上台伊始,抓農業,減賦稅,挺有人望。赫禿要比他做得更好。如何快速出朕績,種玉米,墾荒地。這套辦琺是他在wū克蘭當總督時搞過的,他認為是好方琺。這事要分兩面說。短期來看,產量自然高,可長遠來看,那完了,種玉米,按他的完美理論,既作主食,秸桿又可以拿來當畜牧業的飼料,一舉兩得。可一推廣,第一,玉米不是那裡都適合種植的,一道命令下去,很多地方要麼是種不出,要麼是把原先的麥田,高產田廢掉,單種玉米,產量又低,第二,用玉米秸稈當飼料,於是原來的牧cǎo場,輪作制統統被廢,全蘇聯的牛羊牲?畜就只能靠春哥了,萬一玉米不發瘋,那就害苦了大牲口們了。還有墾荒朕?策,更是奇談,中亞,西伯利亞大片處?女地開發,人要出牛馬力,才能開出一點荒地,然後種,頭一二年,還有點收穫,到後來,老?天的報應來了,本不是種田的地方,硬搞,毀林開荒,燒cǎo開荒,填埋沼澤,圍堰造田,截斷河liú,水利上馬,最後會有什麼結果,沙化,洪?災,垮壩,龍?卷?風,土地地力徹底完彈,沙塵抱能從中亞一路席捲到東歐。當然,赫禿一是不懂,二是不管,這些子孫後代的東西,他的目標就是短期產量提升,在農業朕績上,能讓他擊敗小馬,上?位才是硬道理。結果令人滿意,馬哥在農業上的主導泉被他奪了,部?長會?議主?席寶座不穩。隨後赫禿再出一招,重提當年的地中海格勒案(前文說過,馬貝同盟如何收?拾曰丹諾夫的地中海格勒幫)。這招一出,小馬招架不住,丟?了總?理位置,降為電力部?長。赫禿一轉手把這個位置給了原先的盟友布爾加寧,看似慷?慨,實際上是一石二鳥,拿虛位誘走了阿布,在囯防部里騰出空間,安擦自己的人馬。 轉自天涯沙梨熊


因為他喜歡。
喜歡就會放肆。


棒子。古古魯沙。赫魯曉夫棒子。

世界一部史、全球通史、人口原理(理論)、槍炮病菌與鋼鐵都充分肯定了玉米的價值。伴隨著玉米等高產作物到達中國,中國人口從一億迅速增加到了四億。這一點無可厚非。

問題的關鍵是,玉米是誰的玉米。

1、杜能農業理論。

根據杜能農業理論,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蘇聯完全就是胡扯淡。

德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馮-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783-1850)於1826年出版了《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係》一書,首次系統地闡述了農業區位理論的思想,其定了農業區位理論的基礎。

2、市場經濟。

赫魯曉夫種的不是玉米,是寂寞,是官僚主義,是形式主義。中國其實也干過這種事情,那就是違反農民意願,把大量高價值作物剷除,然後去種植那種沒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最後中國採取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農民種地的自由。

蘇聯垮台以後,蘇聯的農業產量、產值的增長每年都在10%以上。

3、赫魯曉夫的科學精神。

赫魯曉夫在自家菜園進行了兩次試驗,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邊的農莊播種玉米,使該農莊一下由「過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國最先進和最贏利的農莊之一。於是他開始在全蘇聯推廣玉米種植。

4、積溫。

積溫是一個很可笑的東西。有很多人說區域經濟主張的自然環境對農業和經濟的影響是不對的,我就呵呵笑,民粹主義真可怕。全球只有美國和中國比較適合種植玉米,因為他們都在蘇聯的「南方」。即使是今天,玉米產量都是美、中、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根本就沒有俄羅斯。到了20世紀60年代,玉米熱成了赫魯曉夫的笑柄,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古古魯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5、玉米VS牧草。

玉米除了人吃,還有一個價值就是餵養牲畜,一方面蘇聯的玉米產量非常低,另外一方面玉米的生產成本是牧草的2~3倍,在蘇聯玉米根本沒有經濟價值。

6、大饑荒。

1953年玉米種植面積350萬公頃,所謂的玉米運到已經失敗,但赫魯曉夫要在1960年前,讓蘇聯使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2800萬公頃。(以中國畝產2000斤玉米計算,理論玉米產量能達到4.2億噸,以美國畝產3000斤玉米計算,理論玉米產量能達到6.3億噸,)

玄不救把玉米運動的時間故意或者非故意的搞錯,1964年赫魯曉夫就休假式療養去了,可玄不救卻引用1965年的數據。事實上,蘇聯1956年糧食產量1.27億噸,到了1957年糧食產量只有一億噸。(我只是學他,引用了對自己觀點有利的數據。)

1962年蘇聯玉米70%~80%死亡。關於肉產量的數據是怎麼人為製造出來的呢?標誌性事件是,梁贊州的黨委書記為了迎合赫魯曉夫的畜牧業要趕超美國的壯舉,虛報指標,為此梁贊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並且在全國其他州採購肉來完成任務,但還是遠遠完不成指標。欺詐敗露,該黨委書記自殺。

中國玉米產量2.2億噸,俄羅斯今天的玉米產量是一千萬噸。

7、官僚體制。

其實從一開始玉米運動就是失敗的,但誰敢說?於是大家開始拚命的造假,取悅赫魯曉夫,最後把赫魯曉夫連哄帶騙的領上了一條不歸路。

8、名言。

赫魯曉夫:「蘇聯的共產主義是牛肉燉土豆,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大鍋清水湯」。

1978年,中國農業改革開始去行政化,開始全國聯產承包,於是中國年年都是豐收年。


西安有個崔林濤,修個二環沒立交


集權制下的領導要出快出政績,就需要一個「抓手」,這個抓手往往是自己擅長或熟悉的領域,一旦確定了抓手以後,就會調動所有可用資源不顧一切的大幹快上,這種不顧成本和後果的做法,結局往往是失敗的,赫魯曉夫這樣,幾十年後天朝的很多「能人」領導也是這樣,比如最近落馬的南京市委書記楊XX,出身交通部門,就是以拆遷造路造城聞名的。再比如星空下爆炸的某港口。


因為他是玉米大帝


因為他料到了未來地球環境的極度惡化,玉米成為人類唯一的選擇


因為赫魯曉夫喜歡吃玉米。


全世界的人都沒膽量在聯合國大會上脫鞋,拿鞋底拍桌子。唯獨赫魯曉夫敢。。。。他還愛吹牛逼:造導彈比造香腸都快。。。


因為他喜歡吃玉米。


這是我們歷史老師說的。

簡直不能更開心了呢~


他的性格有剛愎自用的一方面,蘇聯高度集權的政體又放大了他性格上的這種弱點,最終釀成了損失慘重的苦果。


有,赫魯曉夫農業部長出身,賊喜歡吃玉米(高中歷史老師如是說)

(附上高中歷史教材上的配圖)


玉米可以釀酒


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專長,沒有不想做好政績的人吧,那就從最拿手的開始吧。


赫魯曉夫曾經在接受採訪時,一隻手拿著兩根玉米,另一隻手指著玉米說:我相信玉米,玉米能創造奇蹟~因為他是領導人,然後整個前蘇聯開始種玉米~


你可以聯繫一下天朝目前在推廣和提倡的土豆主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芭蕾舞大師李存信《Mao"s Last Dancer》《最後的舞者》?
成吉思汗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外蒙古人?
為什麼權傾天下的霍光一死,霍氏集團就失去了與皇權相抗衡的能力?
塞爾柱王朝與西遼、喀喇汗王朝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如果英國和美國一起掉進河裡,加拿大會先救誰?

TAG:歷史 | 蘇聯 | 蘇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