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怎麼辦?

自己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被醫生診斷為輕度的!總是把自己隔離開,像封閉了一樣,特別想去做,但不知道恐懼什麼,就是恐懼,總是羨慕別人,盯著自己的短板不放,特別想馬上走出來!不想在封閉自己了!感覺自己在浪費時間!可是過不了多久自己又會被過去糾纏!怎麼辦!!總覺得自己有罪!


你好,把思考的重心,從「怎麼辦」轉到「為什麼」上來,要想對症下藥,得先對「症」有足夠的洞察。

當恐懼來的時候,不要責備自己膽小,那會讓你從「真實的我」迅速跳屏到「理想的我」,而錯過了解真實自我的機會。以至於你的種種想做都被恐懼激退,卻始終「不知道恐懼什麼,就是恐懼」,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就像一個人總遭受攻擊,卻不知道敵人是誰,甚至你不關心敵人是誰?

敵人就是你內在的一些負面思維模式和信念,細緻的去了解它們,是怎樣的一些「我不好」(總是羨慕別人...)、「我不行」(盯著自己的短板不放...)、「我有罪」(感覺自己在浪費時間...),抱著這些想法,如何能讓自己有安全感和價值感,如何能快樂、充滿活力。其實問題的解決不在問題之外,你不能通過哪一天你優秀了,再改變這些負面思維,而是你先有了正面的思維,才有正面的情緒和正面的行為,然後才會越來越優秀。

如果你越來越喜歡自己,愛自己,就是最好的變優秀的訣竅。對自己的喜歡和愛,是激發自我潛能、充滿行動力最好的催化劑,相反,是壓抑自我潛能,失去活力,最猛的毒藥。


心理諮詢領域有句順口溜:邊緣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意思是其實邊緣性人格是一種人格特點,只有到了某種程度才會成為邊緣人格障礙,大多數我們稱是有邊緣性人格的特質,或邊緣型人格結構,不一定達到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程度。下面我們來談談邊緣型人格結構的特點:

邊緣型人格的結構的特點:他們的自我是飄忽不定的——在共生性依戀和敵對性孤立之間左右搖擺,他們搖擺在兩種狀態中忐忑不安,前者預示自己將成為他人的附庸,後者則意味著被遺棄。一般來說,邊緣型人格結構最大的特點是,無法和人建立穩定的關係。

邊緣型人格的成長經歷:他們常常被迫接受矛盾的信息,即表現非分時反被縱容,而表現成熟時煩躁忽略,人們可以對他們隨心所欲,他們也可以對別人肆意妄為。

邊緣型人格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是對原始防禦機制的運用。下面舉例幾種比較常見的原始防禦機制:

1)極端理想化和貶低:

我們可以看到,嬰兒確實強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夠保護他們遠離生活中的所有危險。這樣,成年後我們就很難回憶起當年的恐懼、疾病和上海襲來時的脆弱,甚至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恐懼。幫助我們抵擋這些恐懼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相信父母作為無比仁慈且能力超群的權威正在掌控大局。

每個人都有理想化傾向,但過度理想化當屬異常,正常的理想化是成熟愛戀的必備條件。邊緣型人格的個體似乎不願意改變嬰兒時期研習的理想化傾向,這說明個體用原始的心理結構孤注一擲地對抗內在的空去,不斷確認自己依戀的客體是全知全能的,並通過自己與客體的心靈和一來確保安全。

而理想化防禦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原始性貶低,因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註定帶來失望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段又一段的親密關係,不斷希望又不斷失望。一旦發現伴侶失去光環,便迅速另覓新歡。

2)極端退縮:

嬰兒遭受刺激或痛苦時,只要睡著就可以解脫,因此,退縮至另一種意識狀態是人類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方式。

退縮的明顯弊端在於,它組織個體去積極尋求解決人際問題的方法。與這一的伴侶相處時,人們常常很難激起他們的情緒反應,嘗試與長期退縮於內心世界的人進行情感交流時對伴侶的忍耐的挑戰。

3)全能控制

在新生兒眼中,自己與世界融為一體,認為外部世界與自己的內心世界是等同的。例如,當他們感到寒冷,父母給予了他們溫暖,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具備控制外界的力量,能夠隨心所欲地得到溫暖。

承認心中多少會保留一絲嬰兒期的全能感,以喚發我們的勝任感和效能感。而有些人無時無刻不在渴望體驗全能控制的感受,願意將所有的經歷都歸功於自己無限強大的力量,就會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加以控制,如果不能控制的人和事變會被拋棄。

4)投射

投射主要是指將自己的東西歸結在別人身上。良性的、成熟的投射可以構成共情的基礎。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無法完全了解他人時,我們都傾向於通過投射自己的體驗來理解別人的主管世界。正面的投射將帶來積極的溝通,例如當我們戀愛時很擅長用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方法洞察伴侶的內心。但是投射的負面效應是導致可怕的人際衝突和誤解。如果投射的內容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被投射對象會因為被誤解惱怒不已,感覺到自己被批判、嫉妒和虐待。

5)自我的分裂

我們觀察到,一個2歲左右的兒童,很難容忍一個客體有「好」有「壞」,他們對某一客體要麼保持友好,要麼保持敵意。邊緣型人格通常很難發展出對一個客體的統一性認知,既認識到一個人有「好」有「壞」,這種分裂的防禦機制可以暫時減輕焦慮和維持自尊。例如一個邊緣型人格的來訪者可能認為自己的治療師是無懈可擊的好人,與她生命中的其他人截然相反,也有可能治療師突然變成她發泄憤怒的靶子,只因為來訪者將他們是做邪惡、無能的化身,而一個周前,來訪者還認為治療師完美無缺。

6)性慾化(色情化)

人們可能會經由潛意識,將恐懼、痛苦或其他難以節搜狐的感受隨時轉換為性興奮,我們將這一過程稱為性慾化。性衝動是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依據。兒童從被拋棄、虐待或其他災難中體會到死亡的恐懼,而將創傷體驗轉化為充滿力量的感受,可使兒童活動心理上的掌控感,因此,許多兒童會通過手淫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邊緣型人格的改善(療愈):

最好的方式是,和一個人建立穩定的、親密的、安全的關係。但一般來說邊緣型人格特質的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一般建議和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有力量的諮詢師建立這樣的穩定關係,這是最好、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你可能會疑惑,和諮詢師的關係與和朋友、家的關係有何不同?

首先,諮詢師將隨時堅守「保密」和「中立」的原則,諮詢師通過常年的個人體驗和學習,已經修通了自身的大部分問題,他可以用他自己作為工具幫助你處理情緒,也通過和你的關係將你習慣的行為模式展示給你,所以和諮詢師的關係本身是諮詢發生作用的關鍵,這是任何其他關係都無法做到的。

同時,諮詢師將是一位忠誠的陪伴者,他會陪你在人生路上冒險,你不離,他便不棄。他會在絕境拉住你,但不會在每次你遇到困難時都替你解難;他是你冒險之旅的嚮導,但不會居高臨下,試圖以他的想法強加與你。

重要的是,和諮詢師的談話不會停留在瑣碎的事實層面,他會和你在真誠的、深層次的層面對話。他不僅能聽到你的語言,還能聽到你內心的渴望、隱藏的情緒、改變的動力;他不僅能夠承受你的讚美和依賴,也可以忍受你的憤怒和攻擊。和諮詢師的每次一次互動,他都在試圖喚起你的力量,使你有能力自我守護、自我治癒、自我發展。


你活在過去,沒有真正地活著過,你活在當下的時候,你的問題就不成為問題了。


邊緣性人格障礙…雖然我是學心理的,但是也才大一阿…對不起可能幫不上你,但是看你的問題描述那些癥狀居然和我有那麼一些類似!大概是沒有自信吧,希望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說白了,把自己變得更好,就有自信啦,加油!


謝邀。
如果醫生已經診斷為輕度PBD也不要害怕,心理治療是可以治癒的。
主要採用長程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療法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環境,治療師接納,包容。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替代原有被患者內化的壞的客體,建立健康的新的客體關係,從而達到對於邊緣性患者的治癒。
所以建議提主不要沮喪,去找一個靠譜的心理治療師,堅持治療,可以康復。


知乎推薦話題看到的。同作為bpd來回答。
由於bpd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了,所以不是很清楚題主所指的輕度,是說相對在bpd中的人格水平比較高么?

(bpd的幾大表現:害怕被拋棄、情緒不穩定、非黑即白、邊界不清、自我認識不清晰。)
如果診斷準確的話,堅持看心理醫生吧,同時最好不要更換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本身靠譜的前提下)。在治療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請都不要放棄。同時請做好心理準備,治療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以年計算)。


謝邀,在下一直也很羨慕別人,之前也不敢參與,以為自己很弱雞,經常站在一邊看。

後來不夠強就去問,去改。雖然在下很自卑,但是在下會去強迫自己向前走。

題主不夠大膽。


因為害怕,所以才會躲避。多與優秀的人交往,在適當的時候學習一下他們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多給自己點自信,加油


醫生都診斷了為啥不問一下怎麼治療啊……


謝邀。

要徹底改變,大概我也不能給你一個百分百合適的方法。

不過要是有條件,可以嘗試去交朋友。經營一段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慢慢表達自己和發泄情緒,情況就能改善了。

如果是性格比較安靜,不太喜歡交朋友的(比如我),推薦你多看書。無論是什麼書都可以讓自己沉靜下來,不在那麼煩躁。
可以看看《世說新語》《浮生六記》《圍爐夜話》之類的小故事小散文,有韻味,並且幫助你了解人生百態,眼界開闊了,慢慢就不會轉牛角尖了。

(′▽`)ノ?加油!


來,把短板說來聽聽,釋放一下,反正我也不認識你,別做任何主觀上的修飾,把你的不足弱點,陰暗面都說出來,說的詳細一點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心理陷阱束縛了我們?
總喜歡把事情往壞處想,怎麼改變這樣的性格?
關於素食。我有個問題,我有個朋友…她只吃素的,她覺得吃肉,對那些小動物好殘忍,這真的殘忍嗎?怎麼說動她呢?她才近幾年才開始吃素的。?
為什麼我學東西很快,但一直很難深入?以至於沒有一樣學得精通?
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包容度到底有多少?如何營造良好的環境,包容、陪伴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呢?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