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末三將皇甫嵩、盧植、朱儁的歷史影響和社會地位?

皇甫嵩、盧植、朱儁,算是三國早期的大人物,也是日漸衰微的東漢王朝里比較有能力的實權官員,如何評價和看待他們三人的社會地位以及歷史影響?


盧植與皇甫嵩、朱儁不在一個定位,他在《後漢書》沒跟皇甫嵩、朱儁同傳。盧植才兼文武,卻不以軍功揚名,其儒學為當代士人之楷模,社稷之楨幹。這人是真沒生對年代,若晚生二十年,當與曹操、劉備並為天下英雄。若非宦官與外戚為政,盧植當身居丞相之位。盧植若真有實權,又怎會八策不得所用。因不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軍,至董卓入京又無力為之。空有文武盛名,卻不能盡顯其才,盧植之生平實是令人惋惜。

皇甫嵩以討伐黃巾軍知名,然屠戮三十六方,所殺賊兵近三十萬眾,築京觀彰顯武功。朱儁圍城,敵欲降而不納,亦殺敵頗多,此二將鎮壓黃巾的手段都未免過於殘暴。二將在黃巾之亂以後,皇甫嵩西征叛羌,朱儁北戰黑山,均未能平定其亂,實則二人除了黃巾之亂外,所得到的功勛都很有限,才能被過度誇大。

皇甫規當年還揭露過偽報戰功一事,平定叛羌以安撫為主,不知為啥皇甫嵩跟他叔叔作風相反。

張寶、張梁、韓忠、趙弘均非當世名將,何以見得皇甫嵩、朱儁無敵於天下呢?汝南、潁川黃巾並未真正平定,仍有何儀等人依附袁術。徐州黃巾禍亂不止,被陶謙所平定。青州黃巾為禍冀、兗,終究是被曹操降伏後,以屯田消化掉。又如韓遂軍閥讓皇甫嵩連戰無功,韓遂最終被曹操、夏侯淵所平定。平定黑山賊,則以袁紹功勞最大。

蓋勛、傅燮未必就不如皇甫嵩、朱儁,只是傅燮在黃巾之亂斬三帥,未見封賞,故功名不顯。蓋勛為人志向遠大於皇甫嵩,本與劉虞、袁紹同謀共誅宦官,卻被豬隊友張溫攪局,張溫攪局都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蓋勛遊說皇甫嵩一同起兵反董卓而不成,皇甫嵩當面服了董卓,朱儁受董卓當面刁難,獨蓋勛見董卓而不拜,怒責董先生,令其給朱儁道歉。

正應了那句話:「嵩儁有大將之略,昧匡時之幾,遂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終。」

如果蓋勛、傅燮能跟皇甫嵩、朱儁換個位置,也許東漢帝國的結局會有所不同。


還沒人回答啊(?_?) 那我就瞎稷鵝說一下吧。期待有大V來答題。
他們都是這——————么棒的小可愛!(〃?〃)

盧先生的影響自然不必說。一代大儒,范陽盧氏之祖。子孫也都是有名的,比如鱸魚之類。社會地位我不太清楚w大概是三人中最高的?其實這仨都差不多吧×
盧先生還很帥啊。身高一米九聲若洪鐘能飲酒一石。簡直帥炸了?(ノ′?`),超man。

朱將軍小天使!特別可愛!? ??三人中唯一一個有明確行賄記錄的。對朋友很好,千金散盡那種w。朱將軍這種朋友我想要一打。一個在我沒錢的時候給錢,一個在我犯錯的時候頂鍋,一個……咳。
就是打仗有點太沖,跟瘋狗一樣(bu)。打黃巾時候直接被反殺還是皇甫將軍救回來的。後來跟我叔郭叔打也被打成狗。不過這不是他的錯啦,才三千人打個鎚子。脾氣是比較倔的那種,最後被我嬸嬸(劃掉)郭叔氣死了。

我其實是想在皇甫將軍手下的(小小聲)。
皇甫將軍對手下好啊〃w〃,對百姓也好啊~
有一個用兵如神的將軍,我只要安心當鹹魚就行XD。
皇甫將軍明明殺了太師全家,李郭反攻長安後卻啥事沒有。果然太尉全是白切黑喵?
白切黑最好吃了嘿嘿嘿(〃w〃)

(為什麼我的回答永遠重點錯)
(為什麼我的回答永遠gaygay的)


皇甫嵩和朱儁是東漢政權最後的名將,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平定了黃巾起義,成功將東漢政權續了幾年命。然並卵的是,他們是武將,對朝政沒有多大影響,所以在董卓弄權時毫無作為,最終在李郭之亂時氣死。歷代常將兩人並稱,後漢書兩人合傳。

盧植的價值主要不是軍事,而是在儒家經典上。當然,也是托劉備的福,不管哪個提到劉備,都說他是盧植的學生。他是東漢政權的救火隊員,哪裡有動亂就派到哪裡去。不過因為在平定黃巾時沒有行賄被貶,所以功勞變成了皇甫嵩的。後來反對董卓入朝,然而影響有限。因為他是海內大儒,所以董卓也不敢殺他。不過盧植在192年就病死,沒有參與平定天下的過程。但是他是北方盧氏的奠基人,兒子,孫子日後都做了高官。

他們三人是東漢政權的最後守護者,三人一死,日後天下三分。

皇甫嵩器重曹操,朱儁和孫堅是揚州同鄉,盧植曾教導劉備。雖然天下三分是歷史的進程,但他們三人也付出了個人奮鬥。對於你我來說,他們在一定的時期曾可以決定天下大勢,但卻因為各種原因而退出,或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一個武廟七十二子,


一個文廟七十二子。


最後那位進了《十七史百將傳》。


第一位講真,沒太大了解。目前有印象的是領過董卓去平叛,某無名漢將獨守陳倉八十餘天,為他創造了破敵的機會。想想看郝昭真是命好,跟諸葛亮城池攻防戰打了二十天就成了三國名將,想想看跟諸葛恪死磕的張特,果然個人奮鬥和歷史進程缺一不可。之後董卓來亂政,直接撒手不管事當吉祥物,然後等後面有機會又跑去抄了董卓全家。

第二位不用說了,作為劉皇叔拉關係的授業恩師聞名。讀書的時候他老師坐在高台上,台下前面放弟子,後面放舞姬,一邊教書一邊觀舞。老盧據說從學數年,未嘗一顧,無論如何我個人是很佩服的,貌似跟鄭玄還是同學來著。

第三位稍微感覺次了些,因為演義里黃巾他是打了敗仗的,現實跟董卓干架也沒幹過,也沒有什麼讓我記住的事情。


說起來曹操最開始是皇甫嵩手下打黃巾,孫堅是朱俊的佐軍司馬,劉備是盧值的學生。


先放結論,此三人都是一代人傑,其次,這三人中真正決定人物者,唯有皇甫嵩一人。另外反對一下題主,什麼叫比較有能力的實權者?這其中尤其是皇甫嵩,說句不好聽的,若是皇甫嵩略微有點曹操那種貪婪、野心和瘋狂的話,就靠著皇甫嵩當時的能力和實力,恐怕就真的沒有後來的三國了?

皇甫嵩是何人?

別的先不說,我就先放皇甫嵩的戰功吧,如此實打實的戰功,我就想問,漢末三國有幾個是見過的?而且,貌似皇甫嵩還是一個沒有任何敗績的人:

詔來州郡修理攻守,簡練器械,自函谷、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召群臣會議。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帝從之。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俊,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漢靈帝光和七年,黃巾大起義,為禍九州,當此之時,帝國高層也是為此開始了日夜不停的商議。最終,漢帝國上層暫時答應了停止黨爭,開始重整帝國軍隊,重新部署帝國防區,並發天下精兵,招納九州能將,以組建帝國平叛軍,從而拯救天下黎明於水火之中。當此之時,駐守北地郡的皇甫嵩便是首當其衝,於是,同年,帝國以皇甫嵩為左中郎將,令其與右中郎將朱俊各領一部不足兩萬人的軍隊,出征黃巾。

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人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觿寡。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來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閑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陳,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俊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西華,縣,屬汝南。余賊降散,三郡悉平。《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出征黃巾第一仗,對戰長社。然而當此危急之時,右中郎將朱俊卻是首戰而敗,整個漢帝國,頓時之間所有人的目光便都凝聚在了這個剛剛抵達長社的皇甫嵩,無他,如若皇甫嵩再敗,那麼,很顯然,黃巾軍的鋒芒將再無人可抵擋,漢帝國也就算是真的完了。而皇甫嵩呢?面臨朱俊部的兵敗,他也無奈,畢竟兵少將寡,只得入駐長社城,而後,黃巾軍波才部遂舉大軍圍城,妄圖一舉殲滅帝國平叛軍。

兵少將寡,又被人圍城,情勢危急如此,然皇甫嵩不愧為一代名將,如其對部下所言:「用兵之道,不在多寡,而在隨勢而動。黃巾軍雖然勢眾,更攜勝利之威,士氣正旺,但是黃巾軍畢竟只是一支剛剛才組建不久的軍隊,其無論是行軍駐紮還是軍隊必備器械都是不太完善,更何況黃巾軍所駐紮之地也多為草地,如若以火攻之,那麼,當年戰國時期田單用火牛計大破諸侯聯軍的奇功在今日便可重新出現了。」說做便做,皇甫嵩也很清楚,不能再拖了,帝國援軍不知何時能到,而黃巾軍的援軍卻是遍地都有,一旦等待黃巾軍主力全部聚齊,那麼,其部下這兩萬多人,便是必死無疑。遂於當夜,趁大風之際,派少量銳士在夜間出城縱火,一時之間,城外黃巾軍駐地火光四起,黃巾軍士卒本身就不是真正訓練有素的軍隊,面對此情此景,更是大亂。於是,正如皇甫嵩所推算的那樣,而後,發動總攻,如史書所記:「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只此一戰,皇甫嵩在朱俊兵敗,天下矚目之際,以其孤軍大破黃巾軍波才部,一舉將整個帝國失利的局勢幾乎徹底扭住,而其他各路平叛軍便也在皇甫嵩的帶領下,開始了對於黃巾軍的全面總攻。汝南一戰,陳國一戰,陽翟一戰,西華一戰,皇甫嵩逢戰必勝,直打的黃巾軍幾乎無還手之力,很快,周圍三郡便全部平定。

又進擊東郡黃巾卜己於倉亭,生禽卜己,斬首七千餘級。時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嵩與角弟梁戰於廣宗。今貝州宗城縣。梁眾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雞鳴馳赴其陳,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系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只要將軍戰,就一定能勝,可以說,黃巾起義之後的漢帝國,當各路將軍率領的平叛軍時不時的遇到各種艱難和失敗之時,正是皇甫嵩的一次又一次勝利,生生的將這個本就該摔倒趴下的帝國卻重新又一次的拉了起來。平定三郡之後的皇甫嵩,緊接著又進軍東郡,於倉亭一戰,又殺黃巾軍七千人,並生擒黃巾軍大將卜己。然,儘管皇甫嵩一路勢如破竹,但整體上,整個漢帝國軍隊對黃巾軍的作戰卻還是始終處於不利狀態,尤其是漢帝國主力所屬的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對黃巾軍主力所屬的黃巾軍主帥張角的作戰,相持了那麼長時間,卻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於是,帝國高層遂令皇甫嵩部率軍接替盧植和董卓,進擊黃巾軍主力。終於,皇甫嵩軍於黃巾軍主力於廣宗相遇,頓時,二者便展開了激戰,然黃巾軍主力大帥張梁卻在失敗後退守廣宗城,並仗著城堅兵多,妄圖據城死守。卻不料,當夜皇甫嵩先是假意迷惑張梁軍,待其放鬆警惕後,便突然夜襲張梁軍,一時之間,漢帝國軍隊與黃巾軍主力的大會戰便徹底引發。然其結果,很顯然,依然還是皇甫嵩勝,如史書所記的:「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

終於,即使是面對黃巾軍主力,卻依舊是皇甫嵩大勝,而皇甫嵩的軍威也從此刻開始,天下再無人可以與之爭鋒。

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車,領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並屬扶風。合八千戶。《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而後,曲陽一戰,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再一次大破黃巾軍另外一支主力大軍,並再殺其主帥,滅其軍。至此,黃巾軍主力部隊盡滅,而其主要首腦人物,除張角是病逝之外,張梁與張寶也皆為皇甫嵩所斬殺,由此,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變,也算是基本上平定了。

再讓我們回頭看來,黃巾起義之時,其威勢何等銳利強大,幾乎是讓帝國一度陷入了覆滅的邊緣,然而,卻出現了一位堪稱軍事奇才的皇甫嵩,以孤軍之力,一次次的大破黃巾軍,從首勝黃巾軍,到接連兩次大破黃巾軍主力部隊,再到連殺黃巾軍兩位最核心首腦人物,應該說,如若沒有皇甫嵩,或許,黃巾軍說不定還真的會贏。然而,一切沒有或許,歷史也不容假設,正是因為皇甫嵩的出現,也因為這次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民變的出現,才讓皇甫嵩建立了屬於他的功業,不僅樹立了其天下第一名將的稱號,也讓皇甫嵩成為了當朝漢帝國首屈一指的軍方第一人。

這還是之前,再看之後皇甫嵩的一系列戰績:

會邊章、韓遂作亂隴右,明年春,詔嵩回鎮長安,以衛園陵。章等遂復入寇三輔,使嵩因討之。初,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此為憾,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其秋征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黃巾大亂後,又有邊章、韓遂作亂隴右,於是,朝廷親命皇甫嵩征戰邊章韓遂。事實上,只要皇甫嵩戰,便一定能勝,此戰也是一樣,很快就大勝而歸。然而,雖然皇甫嵩一切順利,也成功平叛,但也因為沒有討好當時皇帝身邊的近臣,卻反而遭到了貶官奪地的懲罰。

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這一次,應該是皇甫嵩人生的最後一次領軍作戰了,然,皇甫嵩也不愧是皇甫嵩,即使是最後一次,也一樣是贏的漂亮,贏的完美,尤其是對於後來讓天下都為之害怕的董卓的嘲諷,更是堪為千古美談。

根據史書中的表述,當時,董卓軍雖然為皇甫嵩節制,但也畢竟權力頗大,所以便建議皇甫嵩急行軍以救陳倉,然而,皇甫嵩卻是如何說的呢?

卓曰:「智者不後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全滅之埶,在於此也。」嵩曰:「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然而,其結果呢?

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皇甫嵩簡直如同軍神一般,一切勝負,幾乎都在其算計之內,王國圍困陳倉,從冬季一直到春季,足足八十餘日,卻始終無法攻下陳倉,而後,也如皇甫嵩所預計,果真退走了。無疑,這就是對於董卓赤裸裸的打臉,你覺得你董卓懂兵法,然而,在我皇甫嵩面前,你也就只配給我提鞋。而後,董卓不甘,便在皇甫嵩準備進攻之前,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董卓以窮寇莫追的想法來建議皇甫嵩不要追擊,甚至還分別引用了《司馬兵法》和《左傳》中的例子。然而,皇甫嵩卻又是手把手的教董卓如何做人。請再看其結果:

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很顯然,董卓一次次的自以為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襯出了皇甫嵩的卓越軍事才華。也是可笑啊,如此為皇甫嵩所戲弄的董卓,如此在皇甫嵩手下毫無能力可言的董卓,居然會後來居上,不僅成為了皇甫嵩的上官,還一度手握天子,乾罡獨斷天下事,真是可悲啊。

如上這些記錄,皇甫嵩的戰績,真可謂是漢末第一名將,幾乎沒人能夠堪比,後世遂有各種大戰,但,論戰果之豐厚,能力之卓越,用兵之超凡,有能超過皇甫嵩的嗎?

別說是現人了,當時凡是見過皇甫嵩實力的人,誰敢輕視他?

所以,才有了漢末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曾經被人三次勸諫帶兵入中央,清君側以衛天下的記錄:

第一個,信都令閻忠: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干說嵩曰:"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不旋踵者,幾也。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幾以發。今將軍曹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謂也?"忠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南向以報,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今身建不賞之功,體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已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地。今主上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捴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赫然奮發,因危抵頹,崇恩以綏先附,振武以臨後服,征冀方之士,動七州之眾,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河,飲馬孟津,誅閹官之罪,除群凶之積,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況厲熊羆之卒,因迅風之勢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難佐。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坂走丸,迎風縱棹,豈雲易哉?且今豎宦群居,同惡如市,上命不行,權歸近習,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嵩懼曰:"非常之謀,不施於有常之勢。創圖大功,豈庸才所致。黃巾細孽,敵非奏、項,新結易散,難以濟業。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論,所不敢聞。"忠知計不用,因亡去。《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以上這段,筆者也知道,很長,但是,筆者還是希望很多能夠看懂的人,可以認認真真的看一遍。

一直以來,中國歷史上都有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對於軍事將領的有效控制,而尤其是對於那些手握重兵且又功高蓋主的軍事將領的控制,更是成為了歷代最難解決的一個難題。而皇甫嵩當時所要面臨的問題,其實也並不是特別少見,尤其是在後世唐末五代時期,軍事將領仗著軍功蓋世和其麾下的龐大實力,便能隨意勒令中央政府,甚至取而代之,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歷代,尤其是對於這些軍事將領的控制,都是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事實上,很多時候,其實也並不是軍事統帥要造反,反而是其他的一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一些個人目的而不斷的對其進行勸進,尤其是那場名聞中國古代歷史的陳橋兵變事件,還是那句話,如若趙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卻因為下屬一個個爭的當開國功臣,直接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所以,趙匡胤也只能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了。而此時呢?皇甫嵩所面臨的局面,難道不正是這樣嗎?

再說剛才筆者所引用的那段話中,說實話,那個信都令閻忠他算個什麼東西?幾句話,就直接以皇甫嵩必死為要挾,讓其舉兵造反,是,閻忠說的好聽,當此之時,皇甫嵩之威武,朝野內外幾乎無人可以與之相比,其麾下部卒更是天下精銳所在。所以,只要其能舉大軍入駐帝都,清君側,殺閹官,正朝綱,便能真正匡扶天下。的確,這前面的話還算是有那麼點為國為民的意思,然而,再看看後面閻忠說的話:「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

什麼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就是。閻忠說了那麼多,通篇其實就是兩個字,造反。閻忠這種人的觀點就是,只要有蓋主的軍功,猛將如雲的雄師,便可造反,便可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就能威逼中央政府,或者是直接自己入主中央,而這些人的理由也無非就是這些:其一,保護自己的安全,按照他們的邏輯就是,不反必死;其二,朝廷腐敗不堪,當反,從而清君側振朝綱;其三,一旦真正掌握朝廷內外軍政大權之後,便可取而代之,建立新朝,從而福利更多的人。

其實,這種言論,別說是曾經了,就算是現在,也是日囂塵上。譬如很多現代人的觀點,也是和閻忠一般,覺得當年韓信就是該在其有強大實力的時候,公然造反,不然,其就不會死的那麼冤。另外,諸如其他更有名的歷史人物,如南宋的岳飛,正如岳飛臨死之時所言,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很多人於是便想,如若岳飛也能仗著自身強大實力而公然對抗中央,乃至於取而代之,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蒙元之患;再如晚晴末年的曾國藩,如若他能興舉義兵,清君側,取而代之,便或許就能讓中國不至於面臨而後的那種困局等等。

筆者不能說這些觀點就是完全錯誤,但是,如若從客觀現實出發,這種情況一旦成為一種價值觀,一旦為這個社會更多人所接受,那麼,終究,這隻能成為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很多人只是用或許來形容這種問題,只是用可能來加強他們的觀點可行性,但是,他們卻從未思考過為什麼那些人沒有那麼做?如岳飛,如曾國藩,是他們真的傻嗎?還是他們就是愚忠嗎?

再看下面兩人對於皇甫嵩的勸諫:

明年,卓拜為并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嵩從子酈。時在軍中,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埶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於是上書以聞。帝讓卓,卓又增怨於嵩。及後秉政,初平元年,乃征嵩為城門校尉,因欲殺之。嵩將行,長史梁衍說曰:「漢室微弱,閹豎亂朝,董卓雖誅之,而不能盡忠於國,遂復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征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發命海內,徵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將遂誅之。《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以上這兩段,便又分別是另外兩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於皇甫嵩的勸進建議,其一是皇甫嵩的二子皇甫酈;其二是長史梁衍。他們二人雖然是在不同時期說的,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皇甫嵩威望甚重,只要皇甫嵩能夠振臂一呼,天下必是群起而相應,但是,皇甫嵩卻是依舊不同意。面對其子,其還能尚且說出:」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不得不說,皇甫嵩一生坦坦蕩蕩,確實為人佩服,但是其這樣,真的是很不智啊。

再說長史梁衍對於皇甫嵩的建議,很多人都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或許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其實最早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和最有可能實現這個戰略的人,恰恰是梁衍和皇甫嵩。只能說,此時的皇甫嵩所言所行,筆者也是著實看不懂了,雖然,後來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皇甫嵩膽子小,不敢冒風險,但是,請問?如果當時皇甫嵩說自己膽子小,天下還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膽子大的?不畏權貴,不懼任何人的怨恨,如此之人,有何可怕?況且其更為天下第一的名將,為海內外所共知。只能說,或許歷史中還有很多的細節沒有記錄,而恰恰是那些沒有記載的東西才能進一步解釋皇甫嵩此時的奇異行為。當然,這也只能期待後世的考古工作或許能找到一些其他的文獻資料了。

總之,皇甫嵩作為漢末第一重臣,第一軍功大臣,曾經實力最為強橫的軍方第一人,卻最終以三次拒絕,而徹底放棄了其的所有的功業。

嵩子堅壽與卓素善,自長安亡走洛陽,歸投於卓。卓方置酒歡會,堅壽直前質讓,責以大義,叩頭流涕。坐者感動,皆離席請之。卓乃起,牽與共坐。使免嵩囚,復拜嵩議郎,遷御史中丞。及卓還長安,公卿百官迎謁道次。卓風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義真犕未乎?」嵩笑而謝之,卓乃解釋。《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而史書中的這次記錄,卻也是之後天下之人所不齒皇甫嵩的原因。當董卓禍亂朝政之時,皇甫嵩如若一直在牢獄之中還好,然而其子卻跑到董卓那裡痛哭流涕,希望能讓皇甫嵩活下來,而董卓雖然答應了釋放皇甫嵩,卻也是多以譏諷語氣。然而皇甫嵩卻猶如什麼都聽不見一般,還對董卓笑而謝之。至此,那個曾經叱吒風雲,傲視九州的漢末一代名將,終究還是淪為了尋常被董卓欺壓的朝中臣子一般。

及卓被誅,以嵩為征西將軍,又遷車騎將軍。其年秋,拜太尉,冬,以流星策免。復拜光祿大夫,遷太常。尋李傕作亂,嵩亦病卒,贈驃騎將軍印綬,拜家一人為郎。《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以上,便是皇甫嵩的最後。可惜了,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也沒有在最後建立更大的功業,反而是幾乎默默無聞一般,悄悄的死去,而其後,朝廷也只以驃騎將軍追賜之。

至於是皇甫嵩的社會地位:

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嵩奏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饑民,帝從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以上百姓的評價,便是皇甫嵩在當時的社會地位。

而論皇甫嵩真正的歷史定位,如後世的這番記錄:

唐,建中三年,也就是公元782年,唐德宗時期,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其設廟享奠,而同時期的諸如盧植,朱俊等人,皆無能錄入,然卻有太尉槐里侯皇甫嵩的名字。

宋,宣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總共列入了七十二位名將,而這其中,也包括皇甫嵩。

悠悠青史,公道自在人心。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各朝均以弱亡,唯有漢以強亡。
這三個就是強大的代表。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皇甫嵩上疏請求解除黨禁,任左中郎將,鎮壓黃巾軍,以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

注意皇甫嵩上疏請求解除黨禁。


順帶說一句,題主這個問題是從某度知道里轉的。

跳過大家都知道的一些聯想(搬運別處問題的詭異現象),更深一步的聯想是:

我現在對某些很火的人的來源非常感興趣。


推薦閱讀:

賈詡當初勸西涼軍回來是站在什麼角度上的?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場錯誤交易?
你是如何成為一名吳國粉的?
為什麼諸葛亮能進武廟?
三國中的禰衡是個怎麼樣的人?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東漢 | 三國歷史 | 後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