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Uber 接二連三推出賣雪糕、搬家、快遞、送餐等服務?

這跟他們的核心業務有何關係?是長期的業務嗎?司機們沒有意見嗎?對比同類專業提供此類服務的公司,有競爭力嗎?最近的是送餐服務:Uber 開始測試午餐配送服務 uberFRESH


簡單點說,Uber提出的核心價值觀一直是滿足客戶的實時需求。汽車只是個載體而已。我覺得本質是Uber在探索「按需服務」該怎麼發展,而且「按需服務」是在PK原來的O2O概念。

相比很屌絲的O2O,按需服務要高大上很多,切中痛點。難處是如何形成規模效應和需求協同。

傳統的O2O和LBS,是商家向用戶推信息,雖然比起傳統行業能夠有實時、快速、引流等很多優點,但致命的缺點是推送的信息與客戶的需求契合度是很差的,推給他的東西往往不是他需要的。所以核心價值是優惠、打折這樣的「屌絲價值」。產品質量和完成速度,都是硬傷。其實,「契合價值」才值得深挖的,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喜歡了你才願意付大價錢,對不對?如果一個喜歡的東西,再加上」立刻「」馬上「」給你「,想想都很爽。。。。

所以按需服務就牛多了,深挖的是「契合價值」,把你最需要的東西遞送給你。首先,消費者的需求是明確的,Uber有比較廣的人車網路能做到實時,難點是匹配。在初期,標準品的匹配和篩選是容易的,比如我要個benjerry冰淇淋boston pie口味的,總不會送錯吧。遠期的話,需要一定的匹配能力,比如我說我要最好吃的牛肉飯,送來!這就需要有規模效應和需求協同。雖然難,但是在Uber這樣的平台上是比較好對接的,至少比O2O要容易,我覺得。

所以,熱炒按需服務的概念吧!騷年!


不同意是由於運轉率低。
送冰淇淋、搬家、送餐、快遞都是成本更高的服務,而且價格昂貴。光說送餐,Uber 現在設定的價格比美國主流的 Carvia、Grubhub 這些公司都貴(不了解送餐車的配置,但之前送冰淇淋的定價也高,因為送冰淇淋的車需要冰櫃,而且跟日常的 Uber X 和 Uber Black 的運營車輛是分開的),物流和搬家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就不必說了吧。Uber 沒有必要以這樣的投入來填補「運轉率低」這種小問題。解決運轉率低,降價既可。
營銷肯定是現階段做這些事的原因之一,而且效果也達到了,Uber 近期的這幾個服務都是有合作方的,比如冰淇淋和 GODIVA,送餐僅在 Santa Monica 地區,並有指定幾家有名餐廳,搬家和搬家公司 Bellhops 合作,這都是典型的營銷行為。
當然未來 Uber 就是打算佔領更大的市場的, Uber 憑什麼有那麼高估值?里已經展示了 Uber 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有可能在未來解決做物流一貫需要面對的成本和效率問題,那時候 Uber 確實可能放手去做。Uber 估值那麼高,野心大也不稀奇吧。


這半個月已經有三次uber eat告訴我東西從店裡拿走之後,在路上突然失蹤了,手機掉線無法聯繫。雖然賠了錢,但是不禁讓我覺得,當uber eat的司機,真危險呀!說沒就沒!


謝邀。

過去幾年包括未來的一段時間,Uber一直致力於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當人們需要車完成出行的時候,只需按下Uber應用程序的一個按鈕,然後幾分鐘之內,一輛車即可抵達。我們在不斷努力,以無限接近這一目標。這是為什麼Uber在一個城市不斷延展覆蓋半徑,和在全球不斷進入更多的城市的原因。

如果Uber能做到幾分鐘之內提供一輛車供人們出行,則理論上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提供任何其他的按需服務。即,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需按下Uber應用程序的一個按鈕,幾分鐘內,用戶所需的服務即可抵達。

或許不遠的將來,Uber可成為自來水一樣的存在。而現在,一切只不過是剛剛開始 。

==========
順便打個廣告: 有興趣和Uber一起實現上述願景的有志之士可訪問http://uber.com/jobs了解更多開放職位,亦可私信我,加入Uber工作。


翻了一下之前的文章,Uber 憑什麼有那麼高估值? 其中的 @徐赫 已然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其中有一段:Travis 在接受《Fortune》採訪時表示,Uber未來的業務是「用戶需要的時候Uber馬上滿足他們的願望」,而且要求採取的方式要多樣化。
具體你可以看下,我覺得已經可以很好的回答你這個問題了。


簡而言之就是:高頻打低頻,從橫向打各個垂直面,擴大盈利點


瀉藥,艾瑪突然發現有好幾位同學邀請我....就這樣獻出我正式回答的第一次吧

經商的目的在於賺錢,Uber也一樣。
賺錢的過程無外乎兩種「生產「」和」銷售「。
銷售,是把一件物品通過各種方式售賣個另一個物體的過程。其盈利點大體上是利用以下兩點

  • 信息不對稱,請看中關村賣各類電子產品的你就懂了
  • 低成本售賣,QQ的收入遠遠低於其伺服器等研發的成本

但其創立營收的前提:賣方和被賣方產生關聯。為什麼互聯網這麼火、Iphone這麼火。
我個人認為原因就是:
他們創造了人與人、團體與團體等之間的聯繫或者創造了比原來成本更低的聯繫。
被聯繫的兩者或者多者之間,只要有了關係,就會有機會在這個關係中獲得新的商業盈利方案或者更好的盈利方案

所以我對於Uber的方案的思路如下:
Uber的業務為:根據用戶有出行的這個需求,通過軟體創造了用戶與司機的聯繫,比原有的電話叫車等方式更方便。
Uber創造的鏈接:用戶、司機、車、後台系統的鏈接
結論如下:
Uber可以做到,根據用戶的需求,利用車與後台系統的鏈接。搭建一個遍布全城的快遞系統,讓用戶快捷的購買同城各類商品並迅速到貨。以此創建了用戶與其他商品之間的鏈接,並可以擴寬更多的商業盈利空間。

艾瑪,第一次正式答問題,好緊張啊


瀉藥
真的是非常的巧,一個星期前我在安娜堡坐uber,和司機聊天的時候,那個司機居然和我推銷他正在弄一個日用品的電商網站。然後聊開了發現,他弄這個的原因是他發現很多客戶都是從超市回家,拿著大包小包,買的都是日用品和菜之類的,所以他覺得乾脆幫他們deliver算了。他的網站弄了一年發現效果不錯,今年居然準備擴張了。

所以先回答第三個問題,uber的司機估計是沒有意見的,只要能給他們創收。而且據我所知,在很多偏小的城市(美國最多的),uber的接載率其實是不高的,誰讓這種小城人又不多,又個個都有車呢,發展這些業務的確可以讓司機們多掙一點。

這跟他們的核心業務有何關係?uber發展這些業務其實挺正常的,既然打車業務這個主業弄得不錯了,那橫向拓展一些別的業務,向很多答案說的,更好得利用和轉換現有資源,探索新的增長點自然會在公司下一步的考慮之中,畢竟那一百多億估值也不是白估的。

這些業務是長期的業務嗎?應該是的,但不會是全部,中間應該會死掉一大批,留下真的能盈利的吧。uber這麼接二連三的推出這個推出那個,一看就知道是在不停得嘗試,摸索哪種業務適合他們。這其中當然有的會沒人用,有的能盈利。

對比同類專業提供此類服務的公司,有競爭力嗎?是有的,uber有很多別的公司沒有的優勢,因為它是跨界的,正如知乎那個有關跨界的問題裡面說的一樣。比如說送餐這業務,美國一般都是餐廳自己做的,那就會有距離和人手的局限性,遠了的,送餐小哥踩輛單車也送不了,忙的時候就送得慢。uber來做的話,如果能充分發揮車的優勢,就能讓客人有更多的餐廳和食物的選擇,更快速的服務,這些都是吸引客戶的點。所以能不能做好,說到底還是要看uber具體怎麼做,我覺得是大有可為的。
突然覺得如果把uber的場景安在中國,最後一公里讓那些司機們來做,說不定能成為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以上


謝邀,正如原文和其他答案中評論所說:

Uber這些利用其駕駛員網路的服務「變體」很好地展示了該公司的商業戰略——提供一個無處不在、配送一切所需商品的Uber,不過首先要通過可管理的地區試驗項目找出這樣做的最佳途徑。

Uber做到這個公司規模,尋求擴大業務範圍,並且如何能更好的轉換手頭的資源,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以看看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順豐開店,騰訊搞支付,都是利用自己已有優勢資源跨領域擴展業務。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至少在美國,快遞的成本非常高,可以自行查查UPS或者聯邦快遞次日達快遞的價錢,還有Amazon的2日達送貨費。 Uber現在利用自己的司機優勢,未嘗不是找到一種降低成本,開展快遞或者其他線下生活服務的新路子。


謝邀。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一開始想不明白,直到昨天我明白了。
我是在illinois的,昨天從uber收到這樣一封郵件

眾所周知,uber在美國推行有很大的阻力。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城市計程車運營是要牌照的,但是uber是私家車運營,不需要支付牌照費用,所以價格低廉。因此很多城市不讓uber進入,或者,在uber已經進入後,想辦法立法禁止uber這種模式,這當然也包括Illinois的芝加哥。而Quinn應該是在Illinois想要通過HB 4075來限制Uber模式的時候投了反對票。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封郵件。

我給出這封郵件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看Uber的公關風格。可以看得出來,Uber的公關風格是outgoing, high profile,高調的。這也是沒有辦法,必須要讓更多人知道Uber,知道他便宜好用,這樣才能在和各州立法周旋。(因為美國是人民選舉州政府官員,官員可以影響州內立法)

為什麼看公關風格呢?因為公關風格和營銷風格很有關係,兩者經常是很一致的,一個公關悶騷的公司,營銷不太會高調的。所謂營銷高調,是指我宣傳的不是我的產品,而是我的品牌和品牌理念。我要宣傳品牌,那就是要宣傳一種生活狀態,把我的品牌融入你的生活。換句話說,你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是受我給你設計的。這種營銷方式其實並不少見, 譬如evernote 賣書包、電腦包、襪子(五雙85刀) (0_0!)等等。

我其實以前都是Uber黑,因為覺得Uber的核心競爭力較弱。把人從A運到B,這個事情所有計程車都能做。Uber目前唯一我覺得是優勢的就是一個演算法。用演算法來決定哪輛車來接你,用演算法來決定價格。但演算法不容易被法律保護,人家明白原理以後可以琢磨一個自己的。要是在小城市,根本都不需要演算法。我之前在Madison,WI,人家計程車公司派遣都是人工派遣的,他們負責派遣的人很牛逼,怎麼樣順道多帶幾個人腦子裡一過就知道。既然核心競爭力不強,那麼就只能營銷出奇蹟。就像蘋果發家靠ipod一樣。那時候滿大街mp3,別說美國了,光中國mp3品牌我估計就上百了。而且在我看來ipod簡直就是設計界的恥辱:那個ipod classic,那麼多g容量,幾千首歌,我已經一個專輯一個文件夾了,我要找首歌還要撥轉盤撥一分鐘。怎麼辦?營銷生活方式。還記得蘋果的ipod廣告么,一個黑色小人拿著ipod扭阿扭的," i try to do handstands for you, i try to do handstands for you", 人家通篇不說產品參數,就是讓你覺得挺酷炫,給你itunes,podcast這種周邊服務(話說一開始覺得itunes真難用,倒個歌還要開程序,程序還巨大,也是後來用了mac,發現itunes能顯示專輯封面才慢慢開始用習慣),讓品牌來引導生活方式。Uber,賣冰淇淋,賣快餐,走的也是一樣的路子。營銷嘛,本來就是要花錢的。你說uber 賣冰淇淋,賣快餐賺不賺,這根本不是一個他們所擔心的問題。他們所擔心的是品牌認知度。多少人通過這種服務黏上了uber。


謝邀。。。
個人認為uber在尋求類似於一站式服務,客戶只要記住一個uber的電話,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從在家裡宅到出門玩,每一步都能uber存在的身影。。。增加客戶的黏性,為以後開拓其他市場打好基礎。。。


首先,謝邀~
近月並不在上海,在姥姥家度假,所以無法得知上海是否推出這些連帶服務......嘻嘻,但從商業成面來講最容易想到的當然是「利益」啦,哪個老闆不想賺錢??Uber作為一個打車類型的軟體公司,開發出新的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明顯是營銷手段的體現,上海與國際的接軌程度現在不用說了,雖然沒法和全球四大經濟國際都市比,但已經在國際有他的地位了,如果Uber在上海也推出這些類似快遞的服務時,嘻嘻,那對那些專門送貨的商家又是一種衝擊,Uber都是靠私家車營業的,其舒適度和整體感覺怎麼都比我大天朝多數三輪車派送好吧==
對於司機們,說的現實點,只要給你錢,足夠的報酬問你干不幹?多數還是乾的~又不是送什麼炸彈毒品,有何不好?自然都加入Uber旗下,就得做好覺悟!~


在講一個故事,也是對自身商業模式的探索:
我不只是一個拉黑車的,我還能搬家、我還能送外賣、我還能做快遞……
我的能量,超出你的想像
不讓自己局限在某一個領域,儘可能的擴張自己的觸角,雖然不見得有什麼用處,但是我們擁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一個拉黑車的,估值可能有10億
我一個又能拉黑車又能做快遞的,就值20億了

@王燁 說的也很對,營銷方式。 既然她說了,我也不再浪費鍵盤了……


核心戰略:搶佔手機屏幕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是贏家通吃的時代,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用戶規模一定,想要尋求更高的估值,那麼就需要搶奪更多的用戶,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滴滴打車從出租到專車,美團從團購時期的老大可以估值100億的話,後面推出酒店服務、外賣服務直接可以得到更多的用戶,把估值推高至300億。uber的邏輯也就很好理解了。
另一個層面,資本是追逐增長的,uber如果實現每年持續的增長,有兩種思路,一個是擴大地域範圍,美國飽和了,就到中國,或者到歐洲跑馬圈地;另一個就是增加應用場景,比如打車的用戶規模是100,搬家的用戶規模是100,就算中間有50的重合,也能夠得到50的用戶增長。


個人感覺這幾項業務的本質都是基於它自身的資源,對閑置資源可以有效的使用,同樣是運輸,載人與載物又有啥區別呢?不多探索一些新的業務,怎麼繼續維持或提高那麼高的估值……


因為Uber存在的價值就是調動閑置的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而賣雪糕、搬家、快遞、送餐都是調動閑置資源的不同方式,so……


謝邀。

我的看法是uber這麼做實際是在向計程車行業妥協,同時在傳遞一個信息:我們不是跑黑車的,我們是搞運輸的。
在2014 年 6 月 12 日,倫敦計程車集會反 Uber 的活動會造成什麼影響?中我持支持罷工觀點。理由很簡單,uber作為一個規則的破壞者,在新的監管和規則被證明有效之前必然會被排擠,這並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現在拋出運人的概念,讓你市場來消化完善,你不是對載客反彈強烈嗎,那好,我搞快遞,這個門檻很低、沒什麼監管了,這個市場也是很大的,本來uber的概念就是解決一切於運輸有關的事。
所以,目前這只是開始,以後與運輸有關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uber的影子,以後如果uber推出航空航天任務我也不會覺得奇怪。這也是他估值那麼高的原因,你以為搞搞出黑車估值就能上180億?

看得多遠就能走多遠!


謝邀,通過一個平台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跟國內的操作手法一樣,利用這麼龐大的用戶群,玩O2O市場,做的好的話,更容易增加用戶的粘性


其實也沒那麼複雜,他們做的是一個人群的垂直細分,打個比方,賣水果的,有一定的穩定客戶了他還可以賣洗潔精(可以洗水果)可以賣飲料等根據產品特性結合消費人群就近原則去做一些細分發展其他產品,當然了,操作方法不同,有些新產品可以掛在原來的品牌上去推廣,有些就要分開來!uber的客戶人群有什麼就近需求(跟uber本身在做的事情接近,比如美甲店賣指甲油等)再根據他本身優勢就可以擴充其他的業務來擴大市場份額,滲透到其他領域!但如果做不好也是很影響本身品牌,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精!


個人理解 1:測試不同區域不同交通情況下不同業務的技術指標,特殊服務獲得的數據更具價值。 2:補充業務空白,口碑營銷的一種。 3:人不能閑著,剛起步業務量有限,抓緊機會練兵,以待戰時急用。


推薦閱讀:

Uber 憑藉什麼概念與遠景支撐其 182 億美元的估值?

TAG:電子商務 | 優步Uber | O2O |